唐皇凤 为新贤能政治正名与辩护_

□ 唐皇凤1赵 吉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缔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而政治因素是解读其发展奥秘的关键维度。基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经验,学术界涌现出贤能政治的理论主张,其倡导者强调选贤任能模式较之于民主选举模式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在民主法治的时代潮流中,贤能政治也遭受某些学者不同程度的质疑甚至彻底否定。如果一味地将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对立起来分析,忽视以“一人一票的选举”为基础制度的民主政治的内在缺陷,简单否定我国传统贤能政治的内在优势,忽略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功能耦合和制度嫁接的可能性,显然有失偏颇。因此,有必要专门对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深度的理论辨析,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贤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挑战,探索在现代民主法治的制度框架下推动贤能政治现代转型的战略路径。

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理论之辩

在目前的学术讨论中,虽然每位贤能政治的倡导者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该模式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风险,但大都归结为贤能政治理想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尚不完美的实践。对贤能政治的理论主张提出系统的理论质疑的代表性学者是刘京西教授,他认为贤能政治难以保证在选贤过程中的程序公开、透明,也难以保证职位的公平开放以及制度对贤能者权力的控制;贤能政治具有不可测度性;贤能政治难以保障选才范围的广泛性;贤能政治难以保证贤能者“恒贤”和“能”为民所用;贤能政治会因缺乏监督而必然产生“公仆”特权等体制性问题等。[1]我们认为,在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理论争论中,有以下五个问题亟需厘清:第一,就制度功能而言,民主侧重解决权力的来源问题,而贤能侧重解决治权的行使问题。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当家作主,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是有范围的,民主政治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是一种兼具包容性和排斥性的体制。并且,作为民主政治基础性制度的选举,其适用范围也是有边界的,即便被视为民主国家典范的美国,其国家治理体系最重要的构成要件之一的联邦法院的法官就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民主作为一种大众政治授权机制,能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主权来源和权力转移的合法性问题,但民主并不能直接解决治权如何有效行使的问题。事实上,现代政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治权的有效行使问题,贤能政治在回应治权的拥有者应该具备何种资格条件和如何行使治权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在贝淡宁看来,贤能政治就是要设计一种政治制度,挑选能力超过平均水平的政治领袖做知情的、道德上站得住脚的政治决断,拥有超过平均水平的才能和品德的政治领袖以及设计用来选拔这种领袖的机制,是实现贤能政治的两大关键因素。[2]贤能政治由才能和品德超过平均水平的政治领袖来行使治权,事实上有利于巩固和提升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相较于民主政治,贤能政治是在承认“主权在民”的现代制度框架下,重点解决治权拥有者的基本资格和遴选标准问题,具有与民主政治互补的制度功能。

为新贤能政治正名与辩护

内容摘要通过深入辨析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概念内涵和制度功能,不难发现二者事实上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和有机互补。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现代民主法治的制度框架下可以有效嫁接贤能政治的有益成分,这种区别于传统贤能政治的新贤能政治在中国既有相对稳定的制度和文化土壤,又具有相对成熟的制度设计和运作经验。提升我国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理性化水平,彻底实现贤能政治的现代转型,需要不断推进干部选拔民主化以保证“选贤任能”,积极探索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有机统一的优化路径。

关 键 词新贤能政治 民主政治 选贤任能 干部选拔

作 者1唐皇凤,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赵吉,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武汉 43007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愿景与路径优化研究”(14AZD009)

2016?8

68

第二,民主政治并非只谈民主,贤能政治也并非只关注贤能。虽然民主政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其不同实践模式的认同程度则大相径庭。在人类价值体系的阶梯上,总是涉及民主与效率、法治、平等和公正等政治价值的优先排序和有效均衡。如果只单纯追求民主的价值,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偏差和风险,如导致社会的混乱无序,决策效能低下和决策成本增加,以及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进而侵害公民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等。乔恩?埃尔斯特曾论证民主制度不能培养制定连续的长远计划的能力;个人和集体的民主决策可能导致“无操守,反复无常,前后矛盾”;民主制一旦发挥到极限,就会妨碍管理技术的进步。[3]事实上,国人往往对西方民主政治缺乏应有的批判性审视,对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趋之若鹜和爱屋及乌,由此导致对民主选举的盲目推崇和对贤能政治的武断式否决。实际上,“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是贤能政治的核心,但贤能政治也受到现代民主法治的规训,以及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的框正。因此,贤能政治并不只关注提升官员贤能水平的制度安排,也注重与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有机融合,并通过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监督有效的制度体系矫正其弊端和救济其内生性风险。

第三,民主不等于选举,贤能也不等于反民主。选举只是民主的重要形式,而非民主本身,民主并不等同于选举。选举民主是代议制民主的孪生兄弟,只是最低限度的民主,显然与人类最初的民主理想和愿望相背离。代议制民主之所以被批评是非民主,也许并不是因为它有选举而变得不民主,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没有民主的选举。[4]投票制度天然地将缺乏代表权的非选民们排除在外,且选民的参政能力参差不齐,常出于私人狭隘的利益考量而极易被政治宣传煽动和蛊惑,其非理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止于选举”的民主是半截子民主,是打了折扣的形式主义民主,只改变权力授受关系而无助于改善权力运行的品质,容易诱发治理失效,加剧治理危机和秩序风险。同时,选举可能导致一个毫无治理经验的人只要获得即时的民意支持,就可以当选高层次的领导人,这可能会损害实际的治理绩效。另外,选举产生的官员具有为赢得再次选举而讨好多数人的天性,容易导致政策短视,罔顾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5]因此,民主本身并不能与选举画等号,更不能说不采取选举就完全没有民主。其实,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只是在适用的层次与范围上有差别,在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嫁接贤能政治的有益因素是贤能政治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贤能政治绝不拒斥民主,当然也就不等于反民主。

第四,民主政治呼唤选贤任能,贤能政治能够包容法治。民主政治内含着政权的回应性,有效回应民意和实现人民福祉是现代政治的基本使命。在西式民主实践中,选举制度重视政务官的选举,但给平庸的政治人物掌权提供了机会。而公共权力一旦落入平庸者之手,即便是最健全的制度也难以有效治理国家。因此,任何国家都需要出类拔萃的治理精英,选贤任能是提高国家治理绩效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保障。贤能政治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位贤能者能够在公开公正的规则与程序下,通过民主选拔和民主选举有机结合的方式进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同时,贤能政治与法治之间的相容性体现为:法治重视法和制度的作用并不否定选贤任能的作用。法和制度虽然通常是一定共同体全体成员或其代表制定的,但贤人能人,特别是执掌公权力的贤人能人,在创制法和制度中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贤能政治与法治的这种相容性,使得贤能政治无需牺牲法治的尊严和权威,而是在不断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历程中渐进完善和优化贤能政治的实际运作和具体实践。

第五,选拔政治与选举政治能够共生共存与有机互补。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建设仰赖于“关键的少数”的推动。所有人类文明都面临官员的选拔或任命问题,选拔和选举是人类社会历史悠久的两种精英遴选机制。民主选举基于“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强调公民对政治过程的普遍参与,以票数和民意作为精英遴选的凭据。民主选拔更重视组织把关和适量范围的民意调查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候选人的德才、从政资历、过去的政绩和资历经验作为遴选依据,更为注重候选人的品性和能力。选拔具有极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效率高、稳定性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周密的培养,有利于一批有治国理政才能的领导干部脱颖而出。如果选拔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非常重视公共利益,且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良好的民主作风,选拔也能充分体现和反映民意,在汲取民主精髓和达成实质民主的过程中节约制度运行成本。[7]事实上,选拔与选举只是在民主体现的方式和程度上有区别,各有优劣利弊,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和具体的边界范围,两者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中能够共生共存和有机互补。

通过辨析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概念内涵和制度功能,我们发现二者在事实上各有侧重、并行不悖且有机互补。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贤能政治可以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框架下运作,专制制度下的贤能政治往往处于工具性和依附性的地位,不可能杜绝破格、特例和特权,具有明显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贤能政治不能取代民主选举而成为现代政治的基本形式,而是需要在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构建新贤能政治模式的中国经验与主要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框架已基本实现了从集权专制向民主法治的现代转型,科学、民主和法治为传统贤能政治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开启了传统贤能

69

政治向“新贤能政治”的全方位转变。新贤能政治就是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基干和框架下,嫁接传统贤能政治的有益成分,建立程序规范、过程透明的干部选拔制度,使得选贤任能的过程具有更强的可测度性与客观性、公开性与公正性,选拔的过程与结果更容易接受人民的监督以及法律制度的规约。相对传统贤能政治而言,作为精英遴选机制的新贤能政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程序性和规范性日臻完善。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政治常规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得以迅速推进,干部选拔日益转向基于形式理性的规则和程序,选贤任能过程越来越公开和透明,选贤任能的程序性和规范性逐渐增强。执政党废除了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建立了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新陈代谢的正常离退休制度和任期制度,并通过集体领导制有效防止了专断独裁和个人崇拜的出现。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正式颁布,2002 年颁布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新型领导干部选任方式。2014年中央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突出强调纪律监督与责任追究,实行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动态监督以保证选贤任能的程序与质量。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需要经历动议、民主推荐、全面考察、讨论决定、公示等严格的选拔程序。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各级组织部门高度重视干部的综合考察,全面考察拟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并不断完善考察程序和增加考察时间以保障干部考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动议讨论环节的“五人小组” 机制也有利于防止某个领导干部的主观臆断和“基于关系的提携”。同时,《选举法》《组织法》等支撑性法律法规也在不断进行适应性修改,干部选拔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可测度性和客观性逐渐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干部选拔的工具理性特征日渐彰显。运用现代人事管理新技术,在技术理性的轨道上不断优化和完善新贤能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维度。首先,中组部在干部选拔过程中积极推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等制度,干部选拔过程日渐重视民意的重要性。其次,心理学量表和电子信息技术等测量工具开始在干部选拔和评价过程中得以运用,中组部早在1986年就开始运用先进的心理学量表测评干部能力素质,以及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化干部考核的方式和方法等。[8]各种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新贤能政治的可测度性。再次,领导干部选拔侧重于挑选那些经历更多层级、区域、部门和大量“隐形台阶”的领导干部,以“台阶式历练”和“流动情况”为核心的干部履历和从政经验,外加领导干部的“政绩表现”已成为干部选拔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客观性。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降低了选才和用人两个环节上的主观随意性和不可测度性,保证了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整体较高的贤能水平。

第三,公开性和民主性明显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拓宽选才范围,保持干部人事制度的包容性和调适性。首先,中组部从1986年就开始强调积极探索领导干部工作的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等制度。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制度和党政机关内部竞争上岗制度等,在党内稳步推行民主选举,干部选拔的公开性和民主性程度得以大幅度跃升。其次,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才引进、挂职锻炼等各种干部交流制度,领导干部的遴选对象从官僚行政系统及其附属机构延展至体制外更广泛的学界和商界,打通了政界与学界、政界与商界的旋转门。十八大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一批国企高管和高等学校的领导直接担任国家部委和地方党政的主要领导。最后,领导干部的选拔是自下而上逐级竞争、逐级淘汰的结果,能够从低一层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竞争选拔视野。因此,这种自下而上的层层淘汰机制内在决定了“选贤任能”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这种长期而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增强干部选拔的公正性。

第四,权力约束性日益趋强。公共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力就会走向绝对的腐败。新贤能政治同样关注腐败对政权系统内部肌体的侵蚀,也有一套独特的约束和监督权力的制度设计。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方面,中共中央于2009年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在约束选人用人权力方面,中共中央于2010年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在防止领导者个人决策失误方面,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同时,执政党通过自上而下的“巡视制度”对党政领导成员的用权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构筑了相对完整的巡视制度体系,显著增强了党内纵向监督的效力。另外,《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于2003年底颁布实施,对党内各种腐败问题进行预防监督和强力度高威慑性查处。干部问责制度、巡视制度和纪检监察制度增强了对权力的约束,降低了贤能者“退化性”变质的概率和可能性。

新贤能政治力图在现代民主制度的框架下嫁接贤能政治的有益成分,已经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历史经验。但新贤能政治在成长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些现实挑战是贤能政治实现现代转型必须逾越的障碍,而全面超越传统贤能政治的弊端与缺陷则代表着新贤能政治不断成熟定型的基本方向。

第一,民主选举的竞争性程度有待提高。“选拔加选举”是新贤能政治的核心要素,但目前我国民主选举在选

70

贤任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较弱,选举的竞争性和公平性不够。从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来看,选民投票更多只具有形式而非实质性的意义,导致党员和官员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过高,各级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和合法性不足。从党内民主选举来看,差额选举经常被扭曲为“走过场”“戴帽”“陪选”和“确认”,党代表往往事先会被“做工作”以确保组织意图的实现,严重影响了代表意志的自由表达和民主选举的实效。在对376位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中,65%的受访者认为差额选举中“陪选”现象“非常普遍”。[9]在干部选拔过程中,确认性选举并未很好地体现人大代表和党代表的意志,选举的民主性亟需提高。

第二,干部提名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亟待改善,干部考察的民意权重有待增强。候选人的提名是选贤任能的第一步,干部提名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直接决定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公信度和公正性。传统干部选拔制度最大的弊病是“一把手”的个人意志往往取代了多数人的意见。2014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虽然增设“动议”一章,但细节性的具体规定仍较为模糊,党委(党组)、分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在动议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以及“五人小组”的议事规则和运作机制亟需完善。干部提名程序的主观随意性,极易导致“民主推荐”大多流于形式主义。同时,新贤能政治的一大特点是选拔干部非常注重“德”的考察,但“官德”的考察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其考核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实际上,干部的官德好坏,民众自有一杆秤,新贤能政治内在要求干部考察过程中增加民意的权重。相较于组织意图,干部考察的民意评价机制尚不健全,民意的权重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偏低。且民意测评的结果运用不明确,德行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可能只是沦为事后的合理性论证。

第三,干部选任的把关不够严格,选人用人失当的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健全。领导干部“带病提拔”是我国干部选拔制度备受诟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103个副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例中,约有六成的领导干部在作案之后仍然获得提拔。[10]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廉政关的把控难度很大。目前的责任追究制度,主要针对选拔任用过程中违反程序和规定的违规违纪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事中”问责办法,不仅对说情、打招呼等隐性干预干部选拔行为缺乏追责,还对干部选用之后出现的用人失误问题缺乏问责。上级组织部门在审核干部选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时主要以程序性审查为主,而对选拔的民主性、公正性和恰适性等实质性问题关注较少。且由于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倒查和终身追责机制,责任追究最终难以落实甚至落空的隐患和风险较大。

在持续推进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化与法治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实现传统贤能政治的现代转型,构建以现代化为

战略导向的新贤能政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11]当然,现实政治的实际运作与新贤能政治的理想预期仍存有明显差距,干部选拔过程中的“选贤任能”仍存在制度、体制和机制层面的障碍,贤能政治与民主法治有机结合的机制与路径仍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因此,实现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的统一和融合,在民主法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实现新贤能政治的成熟和定型,就成为我国国家治理和政治发展的重大议题。

推动新贤能政治不断成熟的优化路径

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新贤能政治尚未完全定型,其科学化和理性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欲彻底实现贤能政治的现代转型,需要不断推进干部选拔民主化以保证“选贤任能”,构建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以保持领导干部“恒贤”和“恒能”,通过责任追究的实效化来杜绝“不贤不能”现象的发生,最终实现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的有机结合。

首先,不断推进干部选拔民主化以保证“选贤任能”。单一的选拔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亟需民主救济选拔之弊。有序推进选拔过程的民主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干部人事制度的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吏治腐败。干部选拔民主化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干部人选的“动议”环节。要清晰界定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人大、政协、分管领导、所在单位领导和用人单位领导等相关动议主体的权责关系,对一把手既赋权又限权,保证一把手提名权权重的同时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健全和完善“五人小组”的运作和议事规则,不断提高选拔的科学性和民主性。(2)着力构建体现真实民意的民主机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民意情况的综合分析,建立健全民意结果运用的刚性机制。尤其在酝酿动议、民主推荐、考察预告、讨论决定等各环节发扬协商民主,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在干部考察过程中,新增民意调查、专项调查、延伸考察等民主方法,对拟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尝试建立民意代表制度,不断创新民意表达和民意吸纳的机制和方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述政制度,拓宽党员群众全面了解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构建党员群众准确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实绩的有效机制,增强民主投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以保持领导干部“恒贤”和“恒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2]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具体包括:(1)创新和完善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干部选拔的工作机制,加强各级纪检部门在干部选用过程的全程参与、动态监控和责任追

71

究功能。(2)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在干部选任过程中的纠偏矫正功能,鼓励新闻媒体对干部选拔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增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引导网络反腐向制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宽群众的监督渠道,通过信访接待、电子邮件、投诉信、电话、短信等方式收集民众对干部选拔问题的反馈意见,做好确切线索的备案登记,并将实时线索报送纪检监察部门,提高民众监督的实效化程度。

再次,通过责任追究的实效化来杜绝“不贤不能”现象的发生。以严格的责任追究弥补民主选举的弊端,用责任平衡民主是防范权力滥用的重要手段。具体举措包括:(1)建立正常的领导干部淘汰机制,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有效淘汰那些不胜任现职且缺乏工作能力、工作热情的领导干部,提拔贤能水平较高的领导干部。(2)强化推荐提名责任制,严格初始提名责任,大力推行干部提名实名制和全程记实制度,全面实施带责提名。明确党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关个人在干部提名中的责任,做到提名责任具体化,谁提名谁负责。(3)实施考察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如实反映干部考察情况和各方面的群众意见,对考察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考察工作组组长负有如实向组织部门汇报的责任,并对任用建议的客观性、公正性和考察对象的真实性负责等。(4)严格决策责任制,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决策的民主性和正确性。各级党委(党组)对干部任用程序和结果的正确性负责,各级党委(党组)的主要领导对全部任用工作负主要责任。(5)严格实施用人失误“责任倒查”机制,一旦发现干部有“带病提拔”等问题,都要对其选任过程进行倒查,以责任追究的实效化提升干部选拔民主化的水平与境界。切实建立起全过程、全天候的责任追究制度,是杜绝“不贤不能”现象发生的重要保障。

最后,着力推进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选拔与选举的竞争性和公正性。新贤能政治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就是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制度,根据干部的组织性质和功能、任职方式和权力性质进行合理分类,为科学遴选提供前提条件。为此需要:(1)明确民主选举和实绩晋升的适用范围。一般而言,负责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国家内外大政方针政策,体现和代表国家和执政党意志的官员,需要通过选举产生。而那些执行政治决策,专职从事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实现党和国家意志的官员,由于其工作具有技术性、事务性和业务性等特点,适用于选拔产生。(2)坚持干部选举范围法定原则,不断提高选举的法治化程度。干部选举范围法定是保障选举与选拔功能互补的制度前提,在此基础上淡化确认性选举,适当扩大差额选举,不断提高选举的竞争性和选拔的公正性,才能在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有机统一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选

贤任能。(3)借助选举的精神和形式来推进选拔的民主化,实现选拔方式的选举化。选拔干部要不断注入选举民主的精神,增加一定的竞争性,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为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提供有效的制度通道。与此同时,为了体现权力源于民众的要求,选拔主体应由选举产生,充分展现选拔所内含的现代民主的精神与实质。

随着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和相对有效性备受世界瞩目,作为我国政治传统之一的贤能政治话语开始强势崛起。事实上,国家发展关键靠人才,党的兴衰关键看干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而言,选贤任能对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有效治理超大规模社会具有极端重要性。执政党所要缔造的新贤能政治不同于传统贤能政治,也并非传统贤能政治的简单改进,更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模式,而是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有机结合。新贤能政治积累的治国理政经验充分表明,选举民主并非政治改革的唯一形式,在新贤能政治的传统和现实土壤中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实现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的有机统一和深度融合,更能彰显出“选拔加选举”制度模式的竞争优势。虽然新贤能政治模式尚未最终定型,在政治实践的进程中依然面临挑战,但却代表着中国政治制度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趋向。在民主法治的时代潮流下,我们应积极探索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有机统一的战略路径,不断推进干部选拔民主化以保证“选贤任能”,努力构建起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以保持领导干部“恒贤”和“恒能”,通过责任追究的实效化来杜绝“不贤不能”现象的发生,最终提升中国新贤能政治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程度,彻底实现贤能政治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 刘京希.构建现代政治生态必须祛魅贤能政治.探索与争鸣,2015 (8) .

[2] 贝淡宁.从“亚洲价值观”到“贤能政治”.文史哲,2013 (3) .

[3] 埃尔斯特、斯莱格斯塔德. 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08-110.

[4] 李月军.审思、祛魅与重构:中国学术界的民主理论研究.比较政治评论,2013 (2) .

[5][7][11] 唐皇凤.新贤能政治: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化与现代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 . [6] 贝淡宁.贤能政治是个好东西.当代世界,2012 (8) .

[8] 蔡如鹏.中组部如何选官员.中国新闻周刊,2014 (33).

[9] 陈燕.领导干部眼中的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领导科学,2011 (27) .

[10] 田国良.高官贪腐之路.共产党人,2012 (15) .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8.

编辑 杜运泉

72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李维:古罗马学家。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建城以来史》并残缺不齐。创立通史体例,重视历史垂训,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但还有很高史料价值,是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塔西陀:古罗马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著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痛恨暴君,透露出悲观主义情绪。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代表人物。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确立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吉本: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杰出代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共6卷71章,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吉本恪守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历史发展过程连接起来,具有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维柯:近代西方历史哲学鼻祖,代表作《新科学》,详论人类历史社会历史发展,建立历史发展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马克思称赞其思想“有不少天才的闪光”。他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边疆史学:特纳是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很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他提出了边疆学说,强调边疆和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扫除了以往历史编纂学的积弊,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新观念,对美国史学界的影响极为深远,该派因为适应美国扩张主义而名噪一时。 休谟: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家,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著有《英国史》、《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主张扩大历史记载的范围,倾向于社会史。同罗伯逊、吉本并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最新刑事辩护词范文

最新刑事辩护词范文 题要 说明自己的身份,陈述事实,原因,和想法。一审判决认定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与符相勾结,采取虚报工程款、隐瞒已支付工程款的方法,实施了合同诈骗的犯罪行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首先,一审判决认定的什么事是判的不合情况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说起刑事辩护,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离不开律师的辩护,而律师往往是通过辩护词的方式为犯罪嫌疑人进行辩护的。接下来,小编带来最新刑事辩护词范文一份,帮助你了解相关知识。 ▲最新刑事辩护词范文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人*****的委托,指派我 们作为其一审辩护律师参加诉讼。通过查阅卷宗并会见被告人,辩护人了解了基本案情;通过今天庭审查明的案件事实,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发表以下辩护意见: 首先:辩护人对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有盗窃罪的罪名没有异议。 其次:辩护人认为被告人有以下可酌定从轻或减轻处罚

的量刑情节。 1、从被告人的犯罪手段来看,被告人是在方便后回房间时误进隔壁被害人房间的情况下,一时起贪念而实施的犯罪行为。这一点与有预谋、有计划而实施的盗窃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很显然本案被告人系偶犯,社会危害性也较小。 2、从被告人归案后认罪态度来看。被告人在第一次接受公安机关侦查人员的询问时,就毫不隐瞒地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并且从始至终供述一致、稳定,没有丝毫的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今天的庭审,被告人当庭表示认罪服法,重新做人。足以充分说明被告人认罪态度是积极和诚恳的。 3、被告人在归案后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如数退赃,协助司法机关消除了自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使被害人基本没有受到损失。足以表明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小、易改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恳请法庭对被告人张三酌情减轻处罚。 4、被告人张三在案发前一项遵纪守法,表现良好,从未有过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系初犯,改造潜力很大。 综合以上几点意见,辩护人认为被告人李杰犯罪情节轻微,悔罪态度诚恳,一贯表现良好,并且系初犯、偶犯。符合我国刑法适用缓刑的条件。希望合议庭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12-10-31T08:54:09.8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徐碧勇[导读]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徐碧勇四川省简阳市三合镇塘坝九义校641400 为适应开卷考试的“指挥棒”,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列如:初二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不容易。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反思“视而不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的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做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连接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旧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呢?我的具体做法是变“独唱”为“合唱”:首先做好课堂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看书、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预习工作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进行。其次,做好课堂提问。在上课一开始布置篇目后,要让同学们积极地独立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去了解情况,收集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充分做好课堂提问,并启发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使学生在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充分激其兴趣、树立其信心。再次,要做好课后归纳。教师在对看书认真、提问大胆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善于做好归纳和总结工作,以便学生对照检查,明晰概念,学有所得。 三、探索开放性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质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要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景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下,我们采用了“三类思路”: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收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讲请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开放型试题要求政治教师进行开放型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现实工业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治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斗志,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叫魂》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孔飞力《叫魂》历史书写 一、前人研究:集中在史实的分析,少数涉及到本书反应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强 调《叫魂》整体史、自下而上的史观和历史叙述主义以及人类学的影响,但大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全面具体的分析,也没有学者常使用新文化史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和解读《叫魂》 二、历史叙述主义的影响(结合《马丁·盖尔归来》,“叙事史的复兴”) 三、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吉尔兹的“深度描述”和“地方性知识”(结合《屠猫记》、巴厘斗鸡,文本的阐释,文化的解释) 四、史料的多样化:1、文学资料的运用,如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2、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人种学研究,民俗、宗教学研究;2、建筑书籍:中国古代关于建筑风水的书籍《鲁班经》;3、来往的信件《朱批奏折》;4、法律汇编和审判记录:《大清律例》《刑案汇览》《读例存疑》 (与《奶酪与蛆虫》《马丁·盖尔》《蒙塔尤》《催眠术》都使用的史料相比较)四、微观史的研究视角:以小见大、“从下往上”,透过“叫魂”这件不起眼的小事,窥视清中期潜藏着的统治危机(结合《马丁·盖尔归来》、《蒙塔尤》) 五、历史的文学性:注重心理分析,允许猜测和历史想象、推理(结合戴维斯对贝特朗、假马丁的心理分析和想象) 六、结语:《叫魂》是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产物 硕士论文: 《超越文化转向——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研究》2011.4黑龙江大学 《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学思想研究》2010.6东北师大 《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2010.5山东大学 《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2010.5安徽师大 《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2008.5东北师大 《皮埃尔·布尔迪厄对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的影响初探》2008.5浙江大学 《在新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戴维斯妇女史研究探析》2008.5中国社科院《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2008.4山东大学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编纂学》2008.4山东大学

2020新高考选择对应专业及大学

2020新高考选择对应专业及大学 随着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2020新高考选择对应专业及大学,希望你喜欢。 3+1+2高考选科推荐专业组合 3+1+2高考模式共有12种组合,比起“3+3”模式的20种组合少了一些选择负担,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减少了压力。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 “1”,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 “2”,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 一、选报历史学科组合: ①历史+政治+地理: 艺术专业、传媒专业。一些致力于考取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考生几乎选择的都是这个传统的文科综合。 ②历史+政治+生物:

日语、体育、医学类普通生。生物成绩在3门理科当中更为优秀。在专业选报比率上75.3%,除去生物系以及生物工程类的专业对生物有明确限制要求以外,其他大部分专业很少对生物科目有较高要求。 ③历史+化学+地理: 可报专业比例为88.6%,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很差,而文科特别优秀的学生是最佳选择。 ④历史+地理+生物: 日语、体育、医学类普通生。可报专业比例为77.8%。地理生物学习起来相对简单,特别适合体育专业学生。但竞争力很大。 二、选报物理学科组合: ①物理+化学+政治: 可报专业98.9%,实际上一些顶尖大学专业可报率达100%。由于大学之后参加考研的必要科目之一就是政治。如果高中阶段参考科目未选择政治的话,大约会存在1-2年的知识断档期,直接对今后的考研之路影响颇多。这类学生属于学霸级别的。 ②物理+政治+地理: 可报专业99%。这个科目组合更像是理科成绩不错的文科生,为了不浪费物理的高分以及填报志愿时的选择范围,而做出

刑事辩护词示范文本

刑事辩护词范本 XXX律师事务所接受XXX的委托,指派我担任本案被告人XXX的辩护人,为其辩护,并经其确认。接受委托后,辩护人查阅了案卷,会见了被告,并作了必须的调查,因而对本案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又经过刚刚的庭审调查、质证,使辩护人对本案的实质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辩护人发表以下辩护意见,诚望合议庭采信。 一、被告人XXX法定情节 1、XXX提供侦破XXX、XXX、XXX、XX、XXX盗窃案的重要线索,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因此被告人XXX具有立功情节。 2、XXX如实供述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据XX举报(29页),XXX曾于2006年12月下旬在大团盗窃电力线一次。XXX到案后,不仅如实供述这次犯罪,还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自己另外两起盗窃电线的犯罪事实(第4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之规定,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3、XXX揭发同案犯XXX、XXX犯罪事实,XXX到案后,如实供述了其与XXX、XX两次盗窃电线的犯罪事实,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之规定,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二、关于本案的定性问题 我们认为:XXX不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构成盗窃罪,理由如下: 1、《刑法》11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15号)第3条等规定都说明破坏电力设备罪须以可能危害公共安全为前提:本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公共安全,即国家或社会不特定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安全。这里的“不特定”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特征,它指犯罪行为是针对大多数难以辨别的社会公众而言的。犯罪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行为人难以预料的。破坏电力设备行为最终所侵害的后果是不特定的,或足以致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财产受到损害。这里的“不特定”不是行为人主观目的或动机上的不特定,而是客观损害后果上的不特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15号)应比《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破坏电力设备罪几个问题的批复》优先适用。我们认为从时间上优先,因此对该案的定罪我们建议不能直接套用最高检的司法解释,而应该综合案件具体情况,看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来正确定罪。 3、要确立罚当其罪或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社会现实生活总是复杂的,任何犯罪行为总是具体的,破坏电力设备案件同样也具有个案性,要使刑法对打击和预防犯罪行为发挥出最佳的效应,实现刑罚对犯罪人进行惩办和改造相结合、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结合的目的,在考虑刑法一般规定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个案的特殊性,比如,犯罪人的主观目的、犯罪人所采用的犯罪手段、犯罪行为实际所导致的后果等。总之,应当权衡整个案情,做到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设计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先很难预想的情况,能否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正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成功教学,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机智,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够随着教学事项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变化策略。然而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这就使得教学事项的变化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机智应变的策略也应有所 不同。 上星期,我上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部分时,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要求各活动小组各派三名代表上台表演“时间”、“地位”、“金钱”的争吵,学生自己主持,我站在教室的后面观看,当表演到第三组时,突然发觉第五组的两位同学在讲话,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顿时火了,走过去一把拿起该学生的课本,啪的就打了一下他的背,该生吓了一跳,回过神后,脸色非常难看,小声的辩解了一句,“我们不是在讲话,而是在背台词。”我一听,立即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粗暴。当这次活动结束后,我对活动进行了总结,紧接着我说:“刚刚在表演的时候,我拍了一位学生,现在,我为我刚才粗暴的行为向这位同学道歉,并面向这位同学鞠了一躬,同学们看到我的表现后,报以我热烈的掌声,那位同学也主动站起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认真观看表演,无论做什么,都是对表演者的不尊重。 有一次我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时,我板书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国家的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两句话,这时

下边的同学满脸的疑惑,但没人吭声,看到学生的这种表情,我也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但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学生肯定有什么想法,于是我直接点了一位学生询问,他站起来说:老师,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应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您的少了“全国”两个字。这时我才恍然明白,为了化解尴尬,这时我灵机一动,没有直接表达这是自己的失误,而是说这是自己故意写错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并且表扬了这位同学很细心、很认真,就此分析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这不仅巧妙的化解了我的尴尬,让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故意设下的一个陷阱,也加深了学生对全国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认识。 教学机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娴熟掌握的一门教学艺术,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要做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懂得运用教学机智来化解课堂矛盾,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将突然出现的突发事件加以利用,变成不曾预约的课程资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顺利进行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

口述历史的价值、限度与突破 作者:伍婷婷《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9日11版) 现代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兴起,发展至今已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我国大陆学界关注口述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入21世纪,口述史特别是口述访谈呈迅猛发展之势。近几年,各类口述访谈层出不穷,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大型口述项目也相继开展,让口述史不仅再次引发学界热议,而且也被愈来愈多的大众所关注。这场口述史热潮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将普通大众作为记录历史尤其是叙述历史的主体,也即由普通人来挖掘和记录大众的历史记忆和心声。面对历史学日益出现的“大众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反思口述历史的存在意义、现有局限和可能出路。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美国现代口述史的创始人艾伦·内文斯在1938年提出,有必要“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十年后,这种精英史观被他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继承。所谓精英,指的是政界、商界以及社会文化名流,尤以政界为重。他们的口述访谈弥补了已有文献史料的不足或空白,能够极大丰富美国国家史叙述的内容。1960年代后,原有的精英史观在美国国内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新思潮影响下受到冲击,史学界的自我革新促使“自下而上”的新史观形成,新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不同于传统史学,新社会史重视平民大众的历史,主张让被以往文献历史忽略的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过程中口述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国社会学者保罗·康纳顿所说,通过口述史的实践“看到了把从属群体的历史和文化从沉默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口述史寻求恢复个人的生活史,让那些即便留有踪迹,但原本一直缄默的对象说话。” 中国大陆地区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发展带有美国口述史的印记,把重要历史人物列为访谈对象。但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影响下,国内口述史访谈在起步之初也表现出精英与大众并重的特色。随着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研究兴起,口述史与大众历史的关联日渐突出,而新近的公共史学讨论更是视记录大众、大众记录的口述史为实现“让历史回到公众”的有效途径。这场“眼光向下”的史学运动,对于解放历史主体,推动阶层、代际、性别、族群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提高普通人(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的尊严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显著的例子包括近年来对抗战老兵的访谈,以及《我从新疆来》中对100名在内地工作、生活新疆人的访谈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大众口述史的一个困局 除社会意义之外,大众口述史的重要作用在于推动史学多元发展,特别是为日常生活史、社会思想史,乃至宏大的政治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但在这里大众口述史却面临着一个大众几乎难以察觉的矛盾:一方面,个人作为大众口述史访谈的主体,其讲述或是嵌套在某个历史事件或场景之下,或是内化于个体的人生经历之中,无论哪种形式,大众口述史的实践方式是从个人的角度获取历史记忆和认识,因而注重记录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感知,力求反映不同生命个体的特性。但另一方面,大众口述史的史料价值却不在呈现日常生活百态以及个体历史,而是要通过个体的历史去了解其背后社会的历史。理解后者需与大众口述史兴起的学理背景联系起来考虑。 大众口述史脱胎于新社会史研究。新社会史虽然是在对国家史、政治史的反思中产生的,但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仍然运用诸如社会、文化、民族(族群)、地区等整体性概念,去分析具体事实背后整体性结构的意义,探讨整体的形塑、构成及其过程。整体之下,任何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个体及其人生均受制于整体亦反映整体之构成,

新高考大学专业对应学科组合要求

教育部:新高考各科目对应大学专业选科要求 2018年12月17日09:20:21访问量:427次 教育部今年初制定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在《指引》中,共有19个专业类必考物理,占总专业类数的20.4%。必考物理的19个专业类分别来自理学(5个)、工学(13个)、管理学(1个)。 这19个专业是《教育部指引》划定的一条底线,各高校在制定选考科目要求时,将有更多的专业类被限定为必考物理,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专业。 随着施行新高考的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同学接触到了新高考,与原来高考制度明显区别的环节就是高中选科环节,而高中选科更关乎同学们大学的专业。在新高考中如何选科?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新高考“变化”要点 1、新高考的3+3/6选3是指什么呢? “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科目,而“6选3”则是由学生从6门可选科目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选择的3门科目,因此称为“3+3”新高考。 2、录取模式有什么变化? 由原来“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3、新高考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是什么意思? 合格性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不同省份的科目略有差异,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体育、艺术一般是学校自己组织考试、其他科目一般是省统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是参加高考的第一道门槛!) 等级性考试:“6选3”就是等级性考试,选考的三门将卷面分按照一定的原则转化为等级制评分。 5、考试时间有什么变化吗? 由原来的6月一次进行所有科目统一考试改为分两次进行:选考科目在高三第二学期高考前,统考科目仍在6月。 合格性高考是分散在高中的三年来进行,不同地区的时间要求有所差异。 6、外语考试变两次是怎么算成绩呢? 由原来的学生外语科目只能考一次改为学生可以参加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如何审查刑事辩护中鉴定意见

如何审查刑事辩护中鉴定意见 鉴定意见是法定刑事证据中的一种,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这方面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由于鉴定意见是由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运用科学技术,使用精密仪器,经过精心鉴定后所作出的,因此应当说它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刑事诉讼中据以定案的重要证据之一。但由于鉴定意见毕竟是由具体的人所作出的,因此鉴定意见正确与否,客观上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合格、鉴定程序是否合法、检材是否真实等等。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做为刑事辩护律师,不能盲目相信鉴定意见,要对鉴定意见进行全面的审查质证,经查证属实后,才可加以运用,否则就会酿成大错。刑事诉讼中的鉴定意见包括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刑事技术鉴定、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精神病的医学鉴定、扣押物品的价格鉴定、文物鉴定、珍稀动植物及其制品鉴定、违禁品和危险品鉴定、电子数据鉴定等。对鉴定意见如何审查和判断,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一)审查鉴定机构是否具有法定资质根据不同的法律的规定,鉴定机构有以下几种:1、司法鉴定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一)法医类鉴定;(二)物证类鉴定;(三)声像资料鉴定;(四)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第十七条规定:本决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法医类鉴定,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和法医毒物鉴定。(二)物证类鉴定,包括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和微量鉴定。(三)声像资料鉴定,包括对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图片等载体上记录的声音、图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所反映的情况过程进行的鉴定和对记录的声音、图像中的语言、人体、物体作出种类或者同一认定。2、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安机关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院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协会等依法设立并开展鉴定工作的组织。”第八条:“鉴定机构经登记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取得《鉴定机构资格证书》,方可进行鉴定工作。”3、检察机关的鉴定机构。《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鉴定机构,是指在人民检察院设立的,取得鉴定机构资格并开展鉴定工作的部门。”第七条:“鉴定机构经登记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取得《人民检察院鉴定机构资格证书》,方可进行鉴定

西方新文化史兴起与发展方向

西方新文化史兴起与发展方向 [摘要]新文化史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它取代了经济一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和影响了当今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关键词]新文化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年鉴学派;后现代文化批评;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1989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LynnHunt)主编的《新文化史》一书,第一次明确地举起了“新文化史”(NewCulturalHistory)的旗号。亨特为该书所作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从历史编纂的角度申明了新文化史研究的主旨,被看作是新文化史的一篇宣言书。在“导论”中,亨特借用爱德华。卡尔(Edw ardH.Cart)在1961年时对社会史所作的命题阐发道:“历史研究越注意文化,文化研究越注意历史,则对两者愈有利。”①[1](P22)她意在申明,文化史的研究将逐步取代社会史的研究而成为历史学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前后,当代西方史学经历了一次由“社会史”向“文化史”的转向,亨特宣称,“由于社会学理论在历史学中之角色的激烈论战已衰退,标志着新文化史的崛起”[1](p10)。为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雅各布?布克哈特(JarabBurckhardt)和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史相区别,这一新的文化史取向又被称为“新文化史”或“社会文化史”,它可以看作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史学最主要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另一本书中,亨特对新文化史作了说明:新文化史“探讨方向的焦点是人类的心智,把它看作是社会传统的贮藏地,是认同形成的地方,是以语言处理事实的地方。文化就驻在心智之中,而文化被定义为解释机制与价值系统的社会贮藏地。文化史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往法律、文学、科学、艺术的底下挖掘,以寻找人们借以传达自己的价值和真理的密码、线索、暗示、手势、姿态。最重要的是,研究者开始明白,文化会使意义具体化,因为文化象征始终不断地在日常的社会接触中被重新塑造”[ 2](p198)。新文化史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几种西方学术思潮共同作用影响的产物。抛开传统文化史写作对新文化史在历史编纂上的传承和借鉴作用不谈,新文化史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和方法的来源一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和影响了今天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①卡尔的原文为“历史学愈注意社会学.社会学愈注意历史学,则对两者愈有利。”(EdwardHallettCart,WhatisHistory?NewYork:1965,p.84.) 一 关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对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的重要贡献早已毋庸置疑,对于新文化史而言,其形成首先便是建立在对这两种“新史学”范型的“反叛”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这两种史学本身在70年代后的新发展,又进一步拓宽了文化史的研究视野,成为了世界性的新文化史运动的一部分。英国文化史家彼得?伯克(PeterBurke)谈到:“社会文化史是对一种更陈旧的体制和更陈旧的‘新史学’的一种有意识的反叛,更确切的说,它是对六七十年代影响着欧美的两种历史类型的反叛。一是卡尔?马克思类型的社会史,二是计量史(通常但并不总是经济史)。计量史学又表现为两种形式:美国的‘计量史学’(diometrics)和法国的‘系列史’(hlstorieserielle)。”[3](p27)不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倡导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史研究风气,还是60年代布罗代尔(FemandB mudel)如日中天般的“结构”或“长时段”历史模式,或是与之相对应的计量史学方法,大都相信历史的“科学性”,并且借用马克思的经典命题,认为经济和社会是起决定作用的历史基础,而政治和文化只是随之而变的上层建筑。 不过,如同20世纪初兴起的新史学最初的萌动正来自传统史学内部一样,对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反省同样出自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和年鉴学派内部。早在1963年,爱德华?汤普森(Edward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骤一问世,便在当时的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汤普森本身是英国社会史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又是主动超越社会史并把研究方向引向新文化史的一位历史学家。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他一改当时社会史研究常见的诸如用计量的方法统计工人的工资收入、把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折算成可度量的标准进行比较等做法,而是把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的态度和意识作为对象,研究其文化的构成,工人阶级身份的真正形成不仅是在社会经济意义上的,还包括工人阶级对自身地位的文化认同。汤普森认为“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他写道:“除非我们把阶级看作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构成 ,否则就无法理解它。”[4](p11)在他把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阶级意识的形成时,使用的也完全是文化的术语,比如传统、价值体系、观念和习俗等。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汤普森又通过比较文化同经济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我正在提出质疑这样一种观念,即可以用‘经济学’名词来形容生产方式,但却把文化置于次要的地位,而生产方式的组织正是围绕着这个关键

新高考模式下如何科学选科

新高考模式下,选考科目该如何选? 导读 随着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新高考选科也成为考生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选科才能让考生发挥到最好,才对生涯规划有利呢?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专访了我国学业规划与高考志愿指导专家张恒亮老师,就新高考选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01 新高考选考科目为“6选3”,学生该如何选择这三门课程呢? 新高考选科,是典型的学业规划。当然应当遵循学业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从选科步骤来讲,首先是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即自己学业完成后,将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其次,根据这一就业目标,结合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分析,确定自己的专业范围;第三,再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范围,确定对应的学校范围,即看哪些学校在我们所定的专业上有竞争优势。如此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学校和专业范围;第四,根据各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确定自己在高考中的选考科目范围;第五,在上面确定的选考科目范围中看哪些科目自己有学习优势,然后再确定最终的选考科目。 02 如何根据学生的成绩、兴趣和性格特征,来选择大学专业? 选择大学、专业的步骤,上面我已经讲到,就是先定专业,然后根据专业确定学校。那么如何来确定专业呢?上面我们讲了,根据就业目标确定专业。而就业目标的确定,需要对影响就业目标选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一般通过下列工作完成: 1.深入了解职业内涵:确定职业目标的前提是对职业的理解,对职业的责任、权利、及相关的待遇、利益都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然后学生再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 2.分析学生自身的发展禀赋(一般通过测评、面试、观察等方法)。如果说就业目标是彼岸,那么认识自己就是此岸,要顺利地由此及彼,就必须全面地认识此时、此地、目前形势下自己的发展资源及竞争优势,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全面地认识自我,不能仅仅以测评的职业兴趣作为专业选择的依据,应当看到自身的身体条件、外貌因素、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发展机遇等等因素都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这些不起眼的因素也可能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 3.人才市场的供求趋势。这实际上就是预测专业的就业前景,它是整个高考志愿决策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市场需要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能够得以顺利销售(就业)。所以,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学生要学会谋势、造势,做到顺势而为。这样,才能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在全面地掌握了以上信息后,将自己的竞争禀赋与市场需要结合起来,看哪一种职业是自己最喜欢或者至少是可以承担并且最有利于未来就业的,据此来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 03 新高考选考科目,是一定要选优势科目才最好吗?

刑事辩护词

刑事辩护词 辩护词 审判长、审判员: 依照法律规定,江西甘雨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人王某之母彭某的委托,指派我担任本案被告人王某的辩护人,为其辩护,并经其确认,接受委托后,辩护人查阅了案卷,会见了被告,并作了必须的调查,因而对本案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又经过刚刚的庭审调查、质证,使辩护人对本案的实质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辩护人发表以下辩护意见,诚望合议庭采信. 一、辩护人认为,公诉机关指控的故意伤害罪没有异议,但是对于被告王某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量刑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经过我们调查发现事情是由被害人聂某等人因要强包水塘引起的,在案发当天被害人聂某等人在刘某家与台州村村支书刘某因水塘承包事项产生分歧而发生口角继而厮打,而刘某之弟、儿子刘某得知此事之后,召集被告人王某等人对其进行报复行为。在该事件当中被告人王某与被害人聂某等人平时不认识,且并没有过节。被告人主观上是不存在故意伤害被害人的意图的,只是出于一种社会上对朋友的义气,对被害人进行了人身打击。而且在本案中被害人应当承担引起事端的主要的责任,假如不是被害人聂某等不讲道理,不按正常的程序承包水塘,只是单方面的认为水塘承包权应当由自己取得,而对村书记刘某进行人身伤害就不会有被告人王某等对其进行人身伤害的事情发生,这其中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且被告人王某不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主犯。按照我国《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主犯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员。我们通过对本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告人不符合主犯的特征,可以肯定的是,被告人不是犯罪集团的组织、领导者、策划者。而且也不是在犯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人。通过对本案的分析,发现他只是按照他人事先安排号的方法、路线对被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实际上只是起到从属的地位。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当认定为从犯。故按照事情原由应当认定被告人易鹏的从犯地位并且从轻处罚。 二、辩护人认为,公诉机关指控的故意毁坏财产罪有异议,公诉机关对于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而根据本案材料分析,可以认定被告人王某并没有参与到砸车行为当中(见王某的第一次讯问笔录)。故辩护人认为本罪名不成立。 三、辩护人认为,公诉机关指控的敲诈勒索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的是数额较大。

《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读《屠猫记》

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① 《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下简称《屠猫记》)是一本美国人写的法国文化史,截取的时间断面是十八世纪的法国。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是很讨巧的,它正是社会剧変之前,而通常社会变革总发生在文化自发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于是在这个时间切入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变革的前兆,亦即是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的预征。其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罗伯特·达恩顿(1939年出生于纽约,著名欧洲文化史专家。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金、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屠猫记》是一本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经典著作,我读的是台湾学者吕健忠翻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说起来这本书,能顺利读完这本经典著作可谓是“一波三折”,我先是到网站上购买,本想一来可以完成作业,二来可以读完之后收藏,以便以后再读,但是不知怎么地这本书在各大网站上都是缺货,一直等了好久都没有货,后来我到图书馆借,但是好几次我去借都被人借走了,幸好得一好友帮我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借到,于是才能顺利读完这本著作。 “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②大凡一本经典的史学研究著作,之所以经典,我想在于“文贵出新”,它开创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材料上有新的发现和使用,或者在研究方法的解释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无疑《屠猫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在未读该书之前,因为对史学研究方法这方面的书籍看得很少,以前很少说过“新文化史学”,在读了该书以及查阅了研究该著作的一些论文之后,才明白《屠猫记》是当今研究新文化史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新文化史是当前史界最为深刻的变革。当社会史路向变得日益琐碎和生硬,史学转而开始关注人类文化的能动性,热衷于叙述和想像则是后现代主义的烙印。随笔体的《屠猫记》是雅俗共赏的新文化史代表作,在史料的选择、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及研究路数的转变上,其均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维度,为了能更好理解何为“新文化史”,以及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屠猫记》,这本著作我看了两遍。本书共六章约25.4万字,下面我把本书的目录简要列举如下: 一、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 二、工人暴动:圣塞佛伦街的屠猫记 三、资产阶级梳理他的世界:城市即文本 四、警探整理他的档案:文坛解剖 五、哲学家修建知识树:《百科全书》的认识论策略 六、读者对卢梭的反应:捏造浪漫情 因为第一遍基本上只看懂了著作的第一、二和第六章,这些篇章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作者的学术观点,内容丰富有趣、幽默。第三、四、五章涉及到法国的阶级、文坛和哲学,读起来不怎么有趣,而且难懂,所以我又读了第二遍。读完该著作,发觉《屠猫记》当是历史花园中的一朵瑰丽,那些在现代人、异国人眼中匪夷所思的故事,那些早己尘封的历史记忆,在罗伯特·达恩顿生花妙笔、缜密推理下得以破译和“还原”,作为新文化史学写作的扛鼎之作,《屠猫记》为作 ①[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②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序:2。

新高考选考科目直接影响专业填报

新高考选考科目直接影响专业填报 志愿填报不当,再高的考分也是枉然,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此前十几年的刻苦努力都付之东流。 特别提醒广大面临高考改革的同学和家长:这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时代,除了埋头苦读争取高分之外,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做好“+3”,提前做好“专业选择”更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关键所在!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自秋节新高一开始实施新高考政策,因各省市具体政策还没有出台,所以本文整理了上海相关学校专业要求科目的信息,希望给各位家长和同学提供借鉴,尽快选择科目。 因为这次上海政策改革,各个高校的不同专业录取要求也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具体如下: 01 情况一:高校报考没有提出任何选考科目要求,考生任意加选科目组合都可以报考。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的某些专业无要求,如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不限制选考科目,但复旦其他很多专业提出了加选科目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大学所有专业都没有加选科目限制,本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校包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

桥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兴伟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等14所高校。 02 情况二:次宽松,学校提出3门科目要求,学生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门就可以报考。 如复旦大学历史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那么考生的加3学科中包含历史、政治、地理中任意一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03 情况三:学校提出2门科目要求,学生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门就可以报考。 如复旦大学经济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那么考生的加3学科中包含物理、化学中任意一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04 情况四:学校提出1门科目要求,这种情况最为严苛。 考生如若想要报考该校该专业,则三门加选科目中,必须有这门学科,如复旦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物理,那么要求考生的加3学科中必须包含物理才能符合报考条件。 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加三学科的具体要求如下(以沪上985、211高校为例) 经管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