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摘要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把中国从贫穷落后带向现代化,使中国走向富强。它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并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背景并鲜明的反映出全球化的时代特点。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提出的背景、条件以及我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来看,都证明了对外开放是正确的,是适应全球化这个大趋势和潮流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关键字邓小平改革开放全球化发展马克思

正文

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就是不断深入进行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底蕴以及宽广的全球化视野,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

一、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0世纪70年代末,从国内情况来看,十年内乱中走出来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在这样紧急的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世界时代背景的变化

二次大战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时代主题由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转变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日益联结为有机的整体。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它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发展就要受到限制。从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如果不开放,不发展市场经济,就只能继续贫困,甚至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是对战后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邓小平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概括。他在1985年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后来,他又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从而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为我们的开放提供了国际环境的依据。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提出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基础

全球化的最本质、最一般的含义,应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才能与世界进一步互动、互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改变国际资金和商品的流向,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

化也将为中国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只有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大环境中,用全球视角来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才会理解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观点表明: 在世界历史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求得发展, 对后发展的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所以,对外开放是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 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蕴涵的逻辑结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正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在深刻把握当代世界历史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以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基本出发点,指出了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对外开放理论的内容

把我国对外开放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到1991年是探索阶段,其重要标志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2年到2001年是对外开放高速发展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2001年11月以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宗旨是:引进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力倡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和意图,是要利用对外开放这个手段,使中国加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成为国际

经济社会中有活力的一名成员,充分享受国际经济交往的礼仪,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吸引外资。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我们不太可能有效的缩小这种差距。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会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3.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

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四在全球化时代中坚持对外开放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各个国家成为世界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地发展。对外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我国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引发了中国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对外开放中,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利用人类共同创造的全球性生产力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是中国从贫弱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展望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加速发展,其结果必将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因此,为了加快本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面对着全方位、深层次、宽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必须在巩固对外开放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把我国对外开放推向深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2]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朱宗友.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研究综述[J].宁

夏党校学报,2010,(1).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 卷《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 卷第 106、281、78、90、64、78、237、382、225 页.《邓小平思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3、45 页.《世界经济年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