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

一、历史

1、历史这一概念的:

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

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

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

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

1、史料

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

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

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

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历史研究除了它的基础理论之外,在各个具体研究领域中还有它的专业基础理论。比如研究中国通史,应当掌握古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但这些都应由史学中有关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介绍。比如,我系沈星棣教授即讲授了中国古代史基础理论。各分支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不应是史学概论的任务,当然也就不是它的讲授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搜集、鉴定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分析和综合史料的方法,以及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它们在实际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整体。

历史研究的基本知识

历史学涉及面很广,研究者除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明确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研究工作的进行。

第四节史学概论的历史

史学概论也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史学概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刘知几的《史通》

郑樵,《通志·总序》

章学诚,《文史通义》,

1889年德国柏恒教授编织的《历史研究法教本》和1897年法国朗格诺瓦与瑟诺博司

合著的《史学原论》。

粱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宪法补编》、

李大钊《史学要论》

第二章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生产斗争、生产力说。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泽华、戴逸、沈星棣、罗耀九等人。他们的论文为: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教学与研究》1979.2

戴《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研究》1979.2沈《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江西大学学报》1979.4

罗《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光明日报》1980.4.15

二阶级斗争说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大年、苏双碧、漆侠、朱绍侯等人。他们的代表作:刘《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1

苏《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79.3

漆《农民战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光明日报》1979.12.18朱《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和农民战争的作用》《河南师大学报》1980.1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说

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戎笙、金景芳等人。代表作:

戎《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吗?》《历史研究》1979.4

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吉林大学学报》80.4

四合力说

持此说的代表人物有伍宗华、冉光荣、宋士堂等人。代表作:

伍、冉:《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再探讨》《四川大学学报》79.2

宋《试论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79.2

五物质利益说

代表人物为丘成羲、高秀波、严钟奎等人。代表论著:

丘《论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求是学刊》80.1

严《人类的物质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光明日报》80.1.15

六、客观的社会需要说

这种观点是由蒋大椿同志提出的。论文为《历史的内容及前进的动力》。见《近代史研究》81.4。

七人民群众说

这种观点是我系俞兆鹏老师提出来的。见《江西日报》80.3.6。论文题目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节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历史人物评价研究课题的价值

(1)通过对个人活动的探讨,揭示出支配历史人物活动的物质力量,从一个方面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历史人物研究,是整个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它,可以从一个或某些方面,揭示和阐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基本面目和发展线索。

(3)历史遗产的价值,常与产生该项历史遗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相关联。通过历史人物研究,可以更好地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

(4)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有助于我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们众口一词地肯定这一点,然而还需要不需要有一些共同的具体的标准呢?

1、应否有共同标准

(1)无标准论

(2)有标准论

2、应用什么标准?

A当时当地标准

B今时今地标准(现代标准说)

3、从什么角度确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A 唯一标准论

B 两个标准论

C 三个标准论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阶段论:

2、方面论

3、历史条件论

四、历史人物的翻案问题

1、何谓历史人物的翻案

2、翻案的依据

3、翻案应注意的问题

五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阶级分析

2、历史主义地评价人物,反对苛求、拔高、改铸古人

3、反对简单类比

第三节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

一、民族的形成及其特点

1、民族的形成

2、民族形成的特点

从形成的时间及历史看,有早有迟,并不一定所有的民族都经历了五个社会发展阶段。

从族属渊源和具体形成过程来看,基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源异流”,另一种是“同流异源”,

从民族构成的要素来看,有许多民族,四个特征完全具备并获得充分发展;也有一些民族,四个特征基本具备,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二、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1、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概念有无差别

2、在阶级社会中有无民族融合、民族同化

三、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关系

1、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联系

2、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区别

四、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若干理论问题

1、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

2、民族战争的性质问题

3、民族英雄

4、关于是否有代表各族共同利益的民族英雄

5、如何看待民族间的“和亲”

第三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历史比较法

一、历史比较研究法

历史比较研究,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了事件、人物、思潮和学派等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二、历史比较研究的条件与要求

首先,必须是可比的。

其次要弄清拿来比较事物的情形。

三是要深入,力戒肤浅。

三、历史比较研究的具体程序

1、历史比较研究问题有目的性,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问题。

2、对比较的双方或几方,分别加以研究,真正做到情况明了。

3、提出规律性的假说。

4、比较中找出异同。

5、分析原因,探讨规律

6、通过上述比较得出的结论还是一种假设,是否正确尚需验证。

四、历史比较研究的意义、作用

第一、历史比较研究,是一种客观地考察历史的方法。

第二、历史的比较研究,是鲜明的很有说服力的方法,是研究历史的一个新角度。

第三、历史比较研究,能起一种结合作用,促进历史研究中理论与史料的统一。

第四、历史的比较研究,是一种历史类比的方法,可以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五、历史比较研究法的局限性

首先、它只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它的成败取决于指导它的历史观的正确与否。

其次、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

第三、结论具有相对性。

第四、不能把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孤立化、绝对化。

第五、还应该指出,切忌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类比。

第二节分析和综合研究法

一、分析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1、分析法:

运用分析法来研究历史,就是要把历史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和阶段分解开来加以考察。这样能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历史内部,搞清其内部的结构、层次和联系,从而抓住决定历史本质的东西。

2、如何运用分析法

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决定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哪些是在基本矛盾上派生出来的矛盾。抓住了基本矛盾后,还要分析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什么,非主导方面又是什么。

其次,要分析哪些是整个历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哪些是只存在于某一具体历史过程或历史现象中的特殊矛盾。前者决定整个历史过程的一般本质,后者决定某一具体历史过程或现象的特殊本质。

第三,要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之间的矛盾。

3、运用分析法的角度

方面分析、阶段分析和层次分析。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

二、阶级分析法

1、阶级分析法

2、历史研究为什么要运用阶级分析法

(1)是由历史研究对象决定的。

(2)历史研究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3)历史科学的阶级性决定的

(4)和研究材料的特点也有关系

3、阶级分析法应遵循的原则:

(1)在进行阶级分析时必须从经济分析入手。

(2)在进行阶级分析时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综合研究法

1、局部研究和整体研究

分析和综合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历史研究中突出表现为局部研究和整体研究,或称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关系。

当然历史是多层次的。所谓整体,只是相对意义上的。

整体研究的作用是局部研究代替不了的。

翦伯赞认为:学习历史,既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又要学会使用望远镜,前者培养过细功夫,使你们认识历史事实,洞察幽微;后者训练远大眼光,使你们纵览全局。所以两者必须结合使用,缺一不可。他还说,用显微镜观察,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用望远镜观察,是研究历史的依归。(《翦伯赞论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87.1)

第三节历史归纳法

一、归纳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历史归纳法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收集大量同类史料;

第二步是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各个事实的性质;

第三步是概括出这些史实性质的共同点,引出关于这一类史实的结论。

(二)、枚举法和统计法

(三)、归纳法的局限性

二、历史研究中演绎对归纳法补充

1、演绎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2、演绎法有利于对具体的历史规律的认识

3、验证归纳所得结论亦依赖于演绎

第四章史料与史料学

第一节史料的作用和分类

一、史料的作用

1、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

2、人类对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

二、史料的种类

(一)文献史料

(二)实物史料

(三)行为史料

(四)口碑

第二节史料的讹误与史料学的产生一、史料的讹误

(一)记录时产生的讹误

(二)流传中产生的讹误

(三)有意作伪

二、史料学的产生

第三节中国史料学的历史

一、辨伪学的历史

二、考据学的历史

三、校勘学的历史

四、目录学的历史

第四节史料学的基本内容

一、辨伪的方法

二、考证的方法

三、校勘的方法

(一)对校法

(二)本校法

(三)他校法

(四)理校法

四、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按目录去找

(二)逐书寻找史料

(三)根据引注寻找史料(四)按类抄录的笔记

五、整理史料的方法

(一)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二)按时间先后的整理(三)按地域分类整理

第五章历史编纂学

第一节史著的内容和形式一、史著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史著编纂形式的演变

第二节史学著作的体裁

一、中国史著体裁的分类

二、中国古代史著的主要体裁

三、近现代史著体裁的多样化第三节历史事实的表述

一、时间因素的表述

二、地理因素的表述

三、人物的表述

第四节史著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史学著作的结构

二、史学著作的语言

三、标题、引证、注释和附录

第六章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史学和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二、考古实践的对史学研究的作用

首先,考古学纠正了错误、片面的历史认识。

其次,考古学补充、丰富、发展了正确的历史认识。

第三、考古学无论对于错误的历史认识,还是对于正确的历史认识,都具有检验的作用。至于长期以来疑而不决的一些历史现象,更是如此。

第四、考古实践的发展,还不断地改进和创造新的史学方法。

三、考古学的局限性:

1、考古学所获得的成果,只是一些历史遗址、墓葬之类的残存物,它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历史的全貌。

2、考古实践也受到历史条件(包括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局限,它需要借助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和手段,特别是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只有与其它有关学科互相配合,才能提高考古水平,发挥其作用。

3、考古学与历史学相辅相成,不能孤立地发展。

第二节史学和民族学

一、活的“社会化石”的两重性

在民族史方面,民族学和历史学在资料上有其一致的地方,但是又有区别。

民族学对于现存的活的“社会化石”的解剖,对于史学来说,是人类认识历史的直接实践。

民族学对于现存的活的“社会化石”解剖所得的材料,既具有直接性又具有间接性

二、古史研究与民族学实践

民族学的实践,和考古学实践一样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

人们对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真正认识,可以说是从民族学开始的。

民族学的实践在检验历史认识方面也有重大作用。

民族学的资料不仅对于研究原始社会,而且对于研究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民族学的实践及其所得材料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是残存的活标本要受现代文明的影响。

其次,民族学的材料,对于认识其他古代民族来说,毕竟具有间接性,因此,在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

第三节史学和历史地理学

一、史学和历史地理学密不可分的历史

1、历史地理学

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历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历史地理学和历史研究

1、历史地理学对史学研究的作用

2、历史地理学的几个分支与历史研究

3、历史地理学对历史学的影响

第四节史学和文学

一、史学和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1.史学和文学的区别

史学务求真实,文学可以虚构夸张,这是两者的基本区别。

2.史学和文学的联系(共同点)

首先,文学和史学都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其次,文学和史学在思维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某种一致性。

二、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

1.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史学提供研究历史的材料和见解

2.文学思潮、流派、文风,对史家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3.史学对文学的影响

加强文学修养,依然是当前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五节史学和自然科学

一、治史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旧史学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对于自然科学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二、治史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史学与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直接有助于史学的发展。

三、治史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技术手段

四、治史应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

1.数学方法

2.系统科学方法

第六节史学与哲学

一、史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史学和哲学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1.哲学影响和决定着中外史学的变革

2.史学能充实和丰富哲学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

1.社会历史的研究,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才成为真正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但它不能代替历史科学的具体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但是,这种指导只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史学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现成的公式。

第七章史学评论

第一节史学评论的性质

一、史学评论是对史学自身的认识

1、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是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史学理论和评论标准,对史学作品、史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对史学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二、史学评论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评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史学评论作为史学自身认识的一个崭新阶段,它与以往各种旧的史学评论相区别的根本特点,是坚持史学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节史学评论的标准

一、史学评论的客观基础

二、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的根本标准

三、史学评论的标准

1、政治标准

2、学术标准

学术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史学的真实性。

学术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深刻性。

学术标准的第三个要求,是表现形式的完美性。(三)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相互关系

四、评论标准的客观性和历史性

1、客观性

2、历史性

第三节史学评论的作用

一、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调节历史研究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三、历史研究和历史编纂的指导和提高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 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这些改变了世界。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严格意义上的西

(完整word版)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肖泽宇 一、名词解释 1.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小亚富豪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因随其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运动失败而被放逐。曾周游列国,写出其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也被成为“历史之父”。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吕底亚、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半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后人用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全书分为九卷命名。写作目的是将丰功伟绩和战争原因记录下来使之不被遗忘。该书首创首创叙述史体裁的写作体例,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学作品、神谕和档案、铭文等,实事求是,不抱偏见,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他开始了对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探究,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提出历史批判思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求真实。但是书中的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等,并且存在一些具体史实的错误。 2. 修昔底德 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富有的显贵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曾当选是将军之一,主持色雷斯一带战事,后因被指控贻误军机、通敌之嫌,被流放。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专门讨论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著作。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过度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等其他各帮的嫉妒和恐惧。其《战史》以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闻名。强调历史的实用性,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重人事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提出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真正原因、其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具有良好的史德,作为参加战争的将军,并没有自诩专功,对自己的错误不辩述,虽然是雅典人,但叙事过程中比较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总之,其是以为理性、冷静、严肃、认真的历史家,留给后人思考,其超越希罗多德是因为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同时,其《战史》对西方史学有重大影响,后继史家续写其书,并且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其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后世。 3. 色诺芬 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著作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主要著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但是带有明显偏袒斯巴达的倾向。而《长征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的名著。他亲自参加了波斯小居鲁士征召的希腊雇佣军,并且被推举为领袖,在小居鲁士被杀后,成功带领希腊雇佣军返回希腊。因此,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提供自希罗多德之后,深入波斯内地,对波斯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波斯王权内部矛盾、波斯帝国的腐朽做了深入了解和介绍。同时对战略战术也有参考价值。该书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希腊雇佣军胜利证明波斯帝国的腐朽,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提供了鼓舞作用。同时该书对希腊民族的特性也有明显的反应。其次,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中,色诺芬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其写作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4.波里比阿 是希腊化时代的重要史家,出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庭,曾被任命为大使和行政长官。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 一、历史 1、历史这一概念的: 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 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 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 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 1、史料 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

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 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 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Scratch3.0课程教案_汪汪散步

和小兔子老师一起学Scratch 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 案例名称:汪汪散步 上课前:可以和小朋友们聊一聊今天上的主题相关的东西,从而导入今天的主题,可以但不局限于(对话、图片、视频,提问等等) 上课流程: 一、案例介绍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宠物,目前养的比较多的有汪汪、猫咪、乌龟、鸟儿等等,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带着我们的汪汪去散步 二、案例演示 通过案例演示(完成的案例视频)来让小朋友们更清楚更直观的知道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设计的是什么,设计出来的效果如何。同时通过案例演示,可以分析出我们这个案例中的角色、背景以及用到的主要指令和大致的程序流程。 三、案例分析 3.1角色分析 角色:汪汪

3.2背景分析 背景:户外 四、流程分析 汪汪:开始(小绿旗)→初始位置→来回散步【向前走【初始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向后走【设置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 PS:【】:一直重复执行括号内程序指令(无限循环) 【】10次:重复执行指定次数括号内程序指令(有限循环) 五、用到指令 5.1 运动模块 ?:角色移动指定的步数 ?:将角色移动到舞台中央指定的X/Y坐标位置,默认坐标(x:0,y:0) 5.2 外观模块 ?:将角色的造型换成指定的造型 5.3 声音模块

?:播放指定的声效,汪汪叫声 5.4 事件模块 ?:程序启动之后,点击小绿旗,执行后续的程序脚本 5.5 控制模块 ?:时间间隔,等待指定的时间后执行后面的指令 ?:重复指定次数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一直重复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六、角色和背景设置 6.1角色设置 1、删除默认的小猫角色,点击小猫角色,然后点击右上角的x进行删除,如下图①所示,然后点击下图②所示位置进入角色库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免费下载】史学概论 庞卓恒

历史学本体论(1) 第一章历史学从潜学科发展成为科学历程 1、古代潜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程过程,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应该注意区别:潜科学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现代科学史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于实践中检验的知识体系。 2、史学经历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 3、天命-神学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差,必须与一定范围内的首领集团形成依附关系。 2、在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将原因归于命定。 3、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将天命观升华为统治神学,成为主体意识形态。 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这种观念所支配,从而形成把天命神灵作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变化的终极原因、共通之理的历史观念。 这种史观和史学的最根本来源是人们在以人的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同体内的生活体验。 4、人性-理性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西欧特殊封建农奴制使农民、手工业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财产独立成为可能。

2、农奴生产力的提高时自身力量不断加强为城关市民的产生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3、由于农奴人身独立成为可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是他们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社会历史观 由此,才促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人性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终极原因。 【其中包括的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结构功能主义史观),其中要说一下科学主义史观,它对影响社会历史因素归于各种结构、法制、模式中,但却不能说明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且往往以人性、上帝意志为原因又陷入唯心主义。】 5、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物质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本章末尾讨论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以及20世纪新史学、复兴叙述史、后现代主义史观的特点来引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的阐释。 历史学本体论(2)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偏颇、诘难和困惑 (一)偏颇 由于唯物史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因而使反对者有了诘难的把柄,是拥护者产生了困惑。 首先要明白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 一、知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倒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址、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整理——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中国史学史》思考练习题 知识、能力、时间有限。。。。只是大概弄了出来。弄得很不好,各位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整理一下吧!) 第一讲导论 1、史学史学科的具体任务 A、清理史学遗产:是史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B、阐明史学演进过程 C、揭示史学发展规律 2、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或建设史学史学科体系的作用 (1)、有助于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科的三要素之一 (2)、有助于其他学术史研究,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3)、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条件:对本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意义。 (4)、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具备(5)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3、“新史学”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提倡“新史学”,标志着史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也正在经历一场转变,与传统向近代转变相呼应,表现了学人的学术觉醒。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共同的特点: 1、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不是循环的、退落的。 2、史学的意义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公理公例”。 3、坚决摈弃旧史学以王朝更替和一姓兴衰为核心的做法,而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为主旨,写民史、社会制度史、文化史等等。 4、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为历史研究要借助于他种学科。 4、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八项) 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史家的史学活动;史学评论;史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 5、中国史学史学科产生后各发展时期的特点 草创时期(30~40年代) 在一些高等学校史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同时,有许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专题研究论文发表出来,有的研究者写出了综论性质的论文,有的研究者写出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史学史讲义,还有一些研究者公开出版了中国史学史专书。 沉寂时期(50年代)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