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_李胜坤_张毅_闫欣_曹娟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_李胜坤_张毅_闫欣_曹娟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_李胜坤_张毅_闫欣_曹娟

第21卷第4期2014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21,No.4

Aug

.,2014 

收稿日期:2013-10-20 修回日期:2013-11-

13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5)

作者简介:李胜坤(1989—),男,山东省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E-mail:sklee1990@126.com 通信作者:张毅(1966—),女,湖北省襄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环境演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hb-

deng

@hotmail.com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

李胜坤1,张毅1,闫欣2,曹娟1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23

)摘 要:以水土流失趋于严重的湖北省竹溪县为研究区,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DEM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借助GIS技术对影响竹溪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竹溪县属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高值区形成两条明显的分布带:一条是县河镇—城关镇—蒋家堰镇,另一条是城关镇—龙坝镇;全县农村居民点形状比较规则;该县东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值区和核密度高值区在空间上并不重合;

农村居民点分布受高程、坡度、坡向、耕种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与耕地的空间分布关系非常密切;在拥有较多人口和较多农村居民点的区域,耕地的侵蚀面积也广。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分布;竹溪县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14)04-0203-

05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Sp

atial Distributionof Rural Settlements in Zhuxi County

LI Sheng

-kun1,ZHANG Yi 1,YAN Xin2,CAO Juan1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2.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

10023,China)Abstract:Zhuxi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was taken as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second land survey dataof 2009and DEM data as the data sourc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settlements in Zhuxi County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At the same time,GIS technology was used to analyz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Zhuxi.Results show that Zhuxi County 

belongs to the region with more dense rural settlements.The land use propor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Zhuxi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there are two cleardistribution zones,one is from Xianhe Town,Chengguan Town to Jiangjiayan Town,the other is fromChengguan Town to Longba Town.The county′s rural settlements are in regular shap

e.The rural settle-ments′number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county is large,propor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of high valuearea and kernel density 

of high value area are not coincident in space.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sapparently influenced by elevation,slope,aspect,farming environment factors,especially has a very closerelationship with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ivated field.The erosion area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regionswith larger population and more rural settlements is big

.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landscape index;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Zhuxi County 农业是经济的主体,

农村是农民聚居的主要形态[

1]

。农村居民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条件、

生产特点、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2]

,许多农村居民点存在脏乱差等现象[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散乱的农村居民点不仅占据了宝贵的耕

地资源,

还会阻碍新农村发展进程[4]

。部分学者对农

村居民点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单元有村级、乡级、县级乃至国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布局优化等;研究方法上,引入景观生态学方法、Logistic回归、洛伦兹曲线以及Voronoi图等[1,3-12]。

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积广,鄂西北、鄂西南山区尤其严重。《竹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出,竹溪县水土流失问题趋于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6.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水土流失会使土壤结构劣化、肥力下降,同时也会使河床淤高、库塘淤塞,威胁城镇安全,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合GIS技术着重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地形、耕种环境因素,以期为该县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研究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竹溪县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西南部,介于东经109°29′—110°08′、北纬31°31′—32°29′。竹溪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平、旬阳三县,南邻重庆巫溪县,东连竹山县,是连接华中与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地势南高北低,全县海拔多为450~1 500m。全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100mm。竹溪辖8镇、7乡、10个国营林场、3个农场以及龙王垭茶厂和十八里长峡,总面积3 306.30km2,2009年,全县总人口为37.52万。1.2 数据来源

竹溪县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1∶10 000)、竹溪县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十堰市统计年鉴(2010年)、《竹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等。

1.3 研究方法

1.3.1 景观生态学方法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指数是指能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13]。本文运用景观指数来表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点。结合前人研究[7,9]时选取的景观指数并结合竹溪县实际,选取斑块面积(CA)、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斑块个数(NP)、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SI)、平均斑块面积(MPS)、斑块面积标准差(PSSD)、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等指数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进行分析。景观指数的计算公式和含义见资料[14-15]。

1.3.2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是在空间分析中运

用最广泛的非参数估计技术,它借助一个移动的单元格(相当于窗口)对点格局的密度进行估计,核密度估计具有表达直观、概念简洁和易于计算机实现的优点[16]。本文借助核密度空间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上的集聚状况进行可视化。核密度数值越高表示农村居民点分布越密集,反之则越稀疏。核密度方程为:

fn(x)=

nh∑

i=1

k[

x-xi

](1)式中:k———核函数;h———带宽;n———带宽范围内的点数。方程的几何意义是:密度分布在每个点中心处最高,向外不断降低,窗口边缘处密度为0[17]。

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比重的空间差异

借助Fragstats软件得到的景观指数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水坪、蒋家堰、县河三镇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最大,其农村居民点面积之和占全县的36.37%;龙王垭茶厂、农场、十八里长峡的农村居民点面积之和仅占全县的1.37%。蒋家堰镇的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最大,约是全县平均水平的4倍,桃源乡最小,其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仅为0.17hm2。

斑块面积标准差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点规模之间的大小差异程度。各地区斑块面积标准差的值有明显的差别:城关镇、蒋家堰镇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标准差较大;桃源乡和丰溪镇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标准差较小。

按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田光进等人将全国分为农村居民点密集区(5%~11%)、较密集区(1.7%~4%)、较稀疏区(1%~1.5%)、稀疏区(0.2%~0.7%)和极稀疏区(0.001 9%~0.05%)[18-19]。竹溪全县农村居民点平均用地比重为1.74%,属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县城驻地的城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最高,属农村居民点密集区。该县农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最低,属于农村居民点稀疏区。

为消除行政界线的干扰,客观展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在ArcGIS中,创建1km×1km的网格,将其与农村居民点叠加,得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图(图1)。可以看到,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县北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农村居民点高值区形成两条明显的延伸带:一条是县河镇—城关镇—蒋家堰镇、另一条是城关镇—龙坝镇;中部和南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低,但各乡镇驻地附近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高。

2 水土保持研究 第21卷

表1 竹溪农村居民点布局景观指数

地名

CA/hm

2 

PLAND

/%NP/个MPS/hm

2 

PSSD MSI AWMPFD兵营乡243.72 1.45 1224 0.20 0.52 1.07 1.06中峰镇488.79 7.30 362 1.35 4.02 1.42 1.18丰溪镇199.62 0.51 940 0.21 0.28 1.06 1.05县河镇576.18 4.80 785 0.73 1.57 1.25 1.11向坝乡

142.47 1.28 

479 

0.30 

0.79 

1.12 

1.09

城关镇269.55 7.81 155 1.74 8.41 1.34 1.21天宝乡259.65 1.07 1112 0.23 0.69 1.07 1.07新洲乡467.19 2.44 1558 0.30 1.03 1.09 1.06桃源乡135.00 0.40 794 0.17 0.26 1.05 1.05水坪镇890.64 4.61 1103 0.81 3.24 1.25 1.14汇湾乡341.64 1.92 902 0.38 0.92 1.11 1.07泉溪镇359.46 1.58 1076 0.33 0.45 1.11 1.07蒋家堰镇625.41 5.07 355 1.76 6.57 1.48 1.20鄂坪乡166.59 0.93 525 0.32 1.25 1.10 1.08农场11.16 0.19 21 0.53 0.77 1.11 1.07林场99.27 0.30 449 0.22 0.36 1.06 1.05十八里长峡60.03 0.30 191 0.31 0.81 1.12 1.11龙王垭茶厂7.47 0.91 13 0.57 0.44 1.22 1.08龙坝镇408.78 3.06 480 0.85 4.34 1.24 1.15全县

5752.60 

1.74 

12524 

0.46 

2.41 

1.06 

1.12

2.2 农村居民点形状的空间差异

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

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7]

。竹溪县各地区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值介于1.05~1.21之间,

说明农村居民点形状比较规则,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点属人工斑块,人为因素影响大。林场和桃源乡农村居民点形状最规则。城关、蒋家堰和中峰的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值稍大,表明这三个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形状最不规则

图1 竹溪农村居民点所占比重

2.3 农村居民点空间集聚状况

从数量上看,新洲、兵营和天宝三个乡拥有的居民点数量接近全县的1/3;农场和龙王垭茶厂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偏少。利用ArcGIS创建点功能获取每个农村居民点质心,用质心代表每个农村居民点,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得到农村居民点核密度

图(

图2)。图2显示,竹溪农村居民点核密度空间差异显著,农村居民点多集中在竹溪东部和北部,兵营乡、新洲乡和泉溪镇的部分区域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高值区,

表明上述区域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图2 竹溪农村居民点核密度

综合图1和图2得出: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值区和核密度高值区在空间上并不重合,如兵营乡附近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高值区,但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并不高,说明该区域农村居民点规模普遍较

小。这在景观指数数值上得到验证。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况与其地形条件密不可分,竹溪北部多为低山平坝、中部多中山、南部为高山,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和农村居民点核密度高值区大都位于北部低山平坝区,中部的农村居民点数量虽然较多但用地比重较低,南部高山区农村居民点数量和用地比重都偏低。

02第4期 李胜坤等: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

3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分析地形和耕种因素。分级标准(表2)的制定结合了竹溪生产、生活实际。按分级标准,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高程、坡度、坡向数据重分类,同时做出基于耕地、园地数据的缓冲区,将其分别与农村居民点属性数据叠加,最终得到不同高程、坡度、坡向级别上;不同耕地、园地缓冲带内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况。

表2 影响因子分级标准

等级高程/

坡度/

(°)

坡向

距耕地

距离/m

距园地

距离/m

1 232~700 0~5平地0~100 0~5002 700~1200 5~15北100~200 500~10003 1200~1700 15~25东北200~300 1000~20004 1700~2707>25°东300~400 2000~30005东南400~500>30006南>500

3.1 地形因素

区域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宏观地理背景,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空间格局。3.1.1 高程 不同高程带内居民点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地势高低格局使农村居民点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性。从表3看出,随着高程的增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数量、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的值逐渐变小。这是因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生产和居住环境会变得相对恶劣,居民点规模变小并分布零散。在小于1 200m的高程带内,居民点面积占总面积的97.81%,居民点个数占总数量的94.37%。在竹溪,仍有1.45hm2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高程1 700m之上。

表3 竹溪县不同高程带内农村居民点分布

等级CA/

hm2

NP/

MPS/

hm2

MSI AWMPFD

1 4354.44 6829 0.63 1.19 1.14

2 1272.36 4989 0.25 1.08 1.06

3 124.35 693 0.18 1.05 1.05

4 1.45 13 0.11 1.00 1.013.1.2 坡度 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居民点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坡度量化显示:随坡度增加,该县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变小、形状趋于规则;总面积和数量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平地与微斜坡上农村居民点的平均面积最大,但形状并不规则;斜坡上拥有的农村居民点数量最多。坡度较小时,适宜人类居住,进行工程建设的代价也小,坡度超过25°后,基本不适宜人类居住[9],在竹溪,仍有378.75hm2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此坡度之上,它们的平均面积都较小。

表4 竹溪县不同坡度上农村居民点分布等级CA/hm2 MPS/hm2 MSI AWMPFD

1 1350.37 0.62 1.19 1.14

2 2503.23 0.38 1.14 1.09

3 1520.25 0.23 1.08 1.05

4 378.75 0.17 1.04 1.033.1.3 坡向 不同坡向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状况,如表5所示。从坡向影响上看,农村居民点倾向于在东、东南、南、西南坡向上分布,四个坡向上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总面积的59.17%。这与人类倾向于选择向阳环境居住吻合。但仍有575.73hm2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北坡。除平地外,各坡向上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差别不大。

表5 竹溪县不同坡向上农村居民点分布等级CA/hm2 MPS/hm2 MSI AWMPFD

1 13.87 0.18 1.05 1.04

2 575.73 0.26 1.09 1.07

3 883.83 0.29 1.10 1.07

4 1059.14 0.30 1.11 1.07

5 935.22 0.28 1.10 1.07

6 775.59 0.28 1.10 1.07

7 633.64 0.28 1.10 1.07

8 457.87 0.25 1.08 1.05

9 417.71 0.25 1.08 1.063.2 耕种环境因素

竹溪县经济以农业为主,2009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40.9%。农村居民的生存依赖农业,农田的空间分布会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分别就农村居民点与耕地、园地的分布关系进行研究。从表6看出:在竹溪,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空间分布关系十分密切。耕地100m的缓冲区范围内分布着占总面积92.58%、总数量的90.82%的农村居民点。随着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的平均面积减小,形状趋于规则。

表6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与耕地分布关系

CA/hm2 NP/个MPS MSI AWMPFD1 5325.82 11374 0.47 1.14 1.12

2 252.68 721 0.35 1.09 1.08

3 99.77 220 0.45 1.11 1.09

4 38.48 95 0.41 1.08 1.05

5 15.84 62 0.26 1.10 1.06

6 20.01 52 0.38 1.09 1.07表7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与园地分布关系

CA/hm2 NP/个MPS MSI AWMPFD1 3168.80 5007 0.63 1.20 1.13

2 1286.09 2743 0.47 1.14 1.10

3 764.36 2471 0.31 1.09 1.07

4 251.00 1069 0.24 1.06 1.05

5 282.35 1234 0.23 1.07 1.06

2 水土保持研究 第21卷

农村居民点与园地空间分布关系也较为密切,在园地缓冲区500m范围内,分布的农村居民点占总面积的55.08%、总数量的39.98%。随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数量、平均面积都呈现减小趋势,其形状趋于规则。

从以上看出,农村居民点和农用地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趋同性。这既反映了农村居民点与农用地的自然依存关系,也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3]。

3.3 居民点空间分布与耕地侵蚀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竹溪处在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区域。土壤侵蚀的实质就是水土流失,二者概念上虽有不同,但实际上是一回事[20]。本文仅获取到耕地的侵蚀强度数据。根据3.2中研究得出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关系十分密切这一结论,本文对农村居民点与耕地侵蚀状况展开研究,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居民点分布与侵蚀分布的相关程度。选取耕地数据库中侵蚀强度中度及以上的图斑与竹溪乡级行政区划图叠加,计算得到各区域耕地侵蚀面积,在SPSS软件支持下,将其分别与各区域农村居民点面积和人口做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743和0.515,由此可知,竹溪县农村居民点面积、人口数量与耕地侵蚀呈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即人口数量多和拥有较多农村居民点的区域,耕地侵蚀面积也广。人类活动的确对该县土壤环境造成了破坏。

应当指出,面积广大的山区和较为丰富的降雨,使该县具备了水土流失条件,而诸如土地利用强度过大或利用方式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 结论与讨论

(1)竹溪县属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农村居民点形状较规则。总体上看,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和核密度空间差异明显,由于农村居民点规模的差异使得该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值区和核密度高值区在空间上并不重合。

(2)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高程、坡度、坡向、耕地、园地等因素影响明显。75.68%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海拔232~700m之间;66.99%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区域;约有59.17%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东、东南、南、西南四个坡向上;92.58%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耕地100m的缓冲区范围内;园地500m缓冲区范围内,分布着55.08%的农村居民点。

(3)该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合理的规划,有378.75hm2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坡度超过25°的区域,575.73hm2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北坡。应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述区域的农村居民点迁移或撤并。

(4)竹溪县农村居民点面积、人口数量与耕地侵蚀呈现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即人口和农村居民点数量多的区域,耕地侵蚀面积也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活动对该县土壤环境造成了破坏。

本文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1)景观格局指数具有粒度效应,即景观格局指数值随粒度定义不同会发生变化[21]。考虑到计算机运行能力和所需精度,本文统一设置为30m×30m,该粒度的选择是否恰当需进一步讨论。

(2)其他的土地利用方式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由于数据限制,本文只对农村居民点与耕地侵蚀状况进行了分析,下一步应进行全县的土壤侵蚀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光进.基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J].遥感信息,2003,2:32-35.

[2] 邹利林,王占岐,王建英.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9):71-77.

[3] 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92.

[4] 刘晓清,毕如田,高艳.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J].经济

地理,2011,31(5):822-826.

[5] 郄瑞卿,刘富民,刘洪,等.吉林省磐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

(1):197-201.

[6] 杨俊,王占岐,邹利林,等.基于村尺度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整理时序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

(5):150-157.

[7] 于淼,边振兴,李建东.RS与GIS支持下的桓仁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4):106-114.

[8] 陶军德,关国锋,汤永玲.哈尔滨市阿城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27-29.

[9] 潘竟虎,靳学涛,韩文超.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

(1):127-133.

[10] 王诗雨,雷国平,姜超,等.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

究,2013,20(2):196-200.

(下转第218页)

第4期 李胜坤等: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

代表性、经济效益显著的作物,如富硒马铃薯、富硒金银花、富硒茶叶等来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合理种植,促进巴中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致谢:感谢唐斌老师课题组参与野外调查、测试分析与数据处理,感谢巴中市农业局、巴州区农业局、通江县农业局、平昌县农业局、南江县农业局的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对该项工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Rayman M P.The importance of selenium to humanhealth[J].The Lancet,2000,356(9225):233-241.[2] 吴永尧,彭振坤.硒的多重性功能及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3):294-298.[3] 谭见安.环境生命元素与克山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4] 郦逸根,董岩翔,郑洁.地质因素影响下的硒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J].物探与化探,2007,31(1):77-

80.

[5] 郦逸根,董岩翔,郑洁.浙江富硒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J].第四纪研究,2005,5(3):323-330.

[6] 张艳玲,潘根兴,胡秋辉.江苏省几种低硒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

(3):355-359.

[7]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47-211.

[8] 吴正奇,刘建林.我国富硒食品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6(6):15-17.

[9] 雒昆利,邱小平.陕西安康地区紫阳县富硒作物分析[J].资源科学,1995(2):68-72.

[10] 魏显有,刘云惠,王秀敏.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有效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2(1):20-23.[11] 倪师军,张成江,徐争启.四川万源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2007,27(4):39-44.

[12] 陈铭,谭见安.环境硒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土壤化学与植物营养学[J].土壤进展,1994,22(4):1-8.

[13] 李瑞敏,王支农,曹峰.晋北大同盆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土壤Se指标[J].地质通报,2007,26(11):1424-1428.[14] 陈雪龙,王晓龙,齐艳萍.大庆龙凤湿地土壤理化性质与硒元素分布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

(4):159-162.

[15] 仝双梅,李晓燕,邵树勋.开阳富硒农作物筛选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9,37(3):270-274.

[16]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5-01[S].2005.

[17] 何振立,周启星.污染及有益元素的土壤化学平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1998.

(上接第207页)

[11] 张俊峰,张安录,程龙,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

究,2013,20(3):71-77.

[12] 姜磊,雷国平,张建,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24-229.

[13]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9-105.

[14] McGarigal K,Cushman S A,Neel M C M,et al.2002.FRAGSTATS: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categorical maps[EB/OL].[2013-09-20].http:∥

www.umass.edu/landeco/research/fragstats/frag-

stats.html.

[15] 张金屯,邱扬,郑凤英.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J].

山地学报,2000,18(4):346-352.

[16] 顾朝林,庞海峰.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1):10-14.

[17] 闫庆武,卞正富,张萍,等.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5):95-98.[18] 田光进,刘纪远,张增祥.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

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

[19]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3,58(5):651-658.[20] 杨子生.论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及其有关概念的界定[J].山地学报,2001,19(5):436-445.

[21] 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J].第四纪研究,2003,23(3):326-333.

2 水土保持研究 第21卷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和内容 (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 (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 (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 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来表达。空间粒度之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 或时间间隔。幅度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 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某种生态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程度。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空间梯度(Gradient)的综合反映。缀块性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在概念上更为具体化一些。而梯度则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

园林景观空间布局

1.主要内容 园林布局、立意和园林布置的形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立意与布局 规则式、自然式园林布局形式的内容和 要素构成 园林设计方法 (1)对景对景是园林造景常用的手段之一。对景是人与景物之间形成直接面 对的关系,是指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 观察到的景致。对景具有相对之意,它 往往是一个视觉中心,对整个构景起着 主导的作用。对景又可分为直接对景和 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线与景直接产 生关系,间接对景会在视线与景的引形 成一定的偏移和隐蔽,景物不一定设在 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使人在 不经意间去发现景物,给人以惊异或若 隐若现之感。 (2)借景借景也是园林设计中常用 的方法。借景就是借助一定的组景手段,将其他空间景物纳入所设置的组景范围。

(3)障景障景也称作抑景。障景顾名思义具有隐藏之意,是利用欲显故隐、欲扬先抑的手法,对景物进行必要的遮挡。障景在处理上可由植物、山石或其组合的景物构成屏障。 (4)漏景漏景是一种随意的造景方法,通过稀疏的植物群落或栏杆显现前方的景物,借以引起人的联想,激发人的探究感。古代园林的漏窗便是一例。窗外景物体现为点状时适合框景,体现为面状或散点状时,使用漏景手法可使景色若隐若现,含蓄雅致,内外渗透。这也是漏窗之所以称为漏景的原因。(5)框景是根据选择的特定视点,利用窗框、岩洞、墙洞透视景物,观赏由树干或框架、山洞所围合成的景色构成一幅仿佛镶嵌于镜框内的立体画面,尽管框景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一种手法,但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也屡有应用。在任何情况下,为了保证框景的效果,要注意避免由于景框形状和细节上的繁杂而分散游人的注意力。

(6)夹景夹景主要是在主景前限定一狭长空间,用于突出、强化主景,或起到屏障周围无半景物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地形构成夹景虽有极好的效果,故常以人工方法构建夹景。(7)隔景隔景主要利用隔墙、植篱、密植的树木将景物划分为不同的景观空间,形成多个视点,隔景还可将又差又乱的景象用培体、竹篱、植物等遮挡起来。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重点掌握规划式和自然式的园林布局。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岭南园林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

岭南园林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晖园、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 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 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构园的自然要素

山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 池。 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

浅析岭南园林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浅析岭南园林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摘要:中新知识城展馆景观改造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交通组织,将一、二期展厅建筑联系,并调整参观路线为环状路线。以此为前提,对展馆庭院进行景观改造。景观改造需与原有环境协调统一,并营造独具特色的园林环境空间。论文通过对景观改造的总体布局、交通组织、景观元素等方面,论述如何将岭南建筑及园林与现代建筑融合,并形成其独特风情,突显岭南特色。 关键词:岭南;园林建筑;融合;景观 Abstract: New knowledge city hall landscape transfo rmation’s priorities is to improve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will contact one,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exhibition hall building, and adjust the tour route in circular route. Premise, for the courtyard landscape renovation.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harmonious and unified, and create a unique landscape environment space. Paper to reform the landscape of the overall layout, traffic organization, landscape elements, etc., discusses how to lingna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fusion, and forms its unique character and style, highlighting lingnan features. Keywords: Lingn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usion;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广州中新知识城选址于广州科学城北区,展馆位于知识城南起步区。展馆的建成,为中新合作协议的签订暨知识城奠基仪式举行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也为展示知识城的今天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平台。项目是广州中新知识城建设指挥部一、二期规划展厅半围合的庭院改造工程。改造以保证展厅外围交通状况不变的室内参观游览路线同时适当增加庭院的绿量,建造具有岭南园林风格的特色庭院,使传统的岭南建筑文化与展厅的现代建筑风格有机结合。 2 场地概况 展厅建筑现状总体为现代风格,简洁大气,采用轻钢结构,外观为玻璃幕墙。庭院与建筑融合得当,但是景观空间单调,游人参与少,展馆建筑间缺乏交通环线的问题,作为岭南地区的建筑展厅,缺乏岭南建筑与岭南园林的元素和细节,

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空间规划和树木布局

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空间规划和树木布局 就像建筑元素——地板、墙壁和天花板构成建筑空间一样,自然元素也能够在大型、中型和小型区域,如公共和住宅花园中创造空间。 巴西景观设计师Benedito Abbud 说:“景观是唯一人类五种感官都参与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只使用或滥用视觉,景观还涉及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通过添加最多样化和完整的感性体验,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一个可以使所有感官变得更敏锐的花园,就越能好的完成自己的角色。” 下面我们列出一些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关键要素。请阅览这些原则,并了解为什么不应该随机放置树! ▼自然作为建筑元素

与建筑的建设性元素一样,植被也可以提供同等的空间条件,通过树木、灌木和不同种类的植物的特殊使用。树木可以与类似的空间特性相关联,就像柱子和树冠可以与屋顶和天花板提供的条件相关联一样。灌木倾向于建立一种保护性的感觉,不同类型的草和岩石与地板有关。 ▼开放空间和自由区域

虽然有些区域会用植物来遮阴或作为屏障,结合自由区域(空地)也是至关重要的,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活,给人们自由放松,运动,野餐或与他们的宠物共度时光。 大的开放空间会受到太阳能的挑战,所以利用潮湿的区域,如小湖泊或水镜可以有所帮助。塑造植被群来影响或引导主导风也可以确保更有利的条件。 ▼树的排列和布局 景观项目的重点之一是为不同的用途和活动创建区域。元素的确定位置将创造不同的氛围,并可能将一个确定的区域转换为一个具有特定用途的清晰而明确的空间,或者也可以像大多数公园一样为即兴活动留出空间。 下面是一些树布局的标准模板及其效果。 线性布局:如果以线性方式布局,相同高度的树木或物种往往会创造垂直平面,就像一系列柱子或墙壁一样。你可以利用树木的树叶密度和它们的高度来获得不同的空间效果。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 I 引言 . (1)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 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 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 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 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 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 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 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 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 2.1.1研究区域概况 (4) 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 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 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 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 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 2.2.1研究区域概况 (7) 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 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 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 2.3.1研究区域概况 (11) 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 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 2.3.4结果与分析 (12) 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景观的形式美构图及空间布局方法

知识点一形式美的表现形态 1、线条类型及美学特征 长的横线条有水平的广阔宁静舒展的感觉;竖直线有上升的感觉;短直线表示停顿;虚线产生延续感;斜线有动势。直线构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秩序感和理性;弧线和弯曲的线条则有流畅、活波感,其中圆弧形有丰满感、抛物线有强烈的动感、波浪线则有起伏感。园林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线条创造多元的景观形态。 2、图形类型及美学特征 图形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规则式图案稳定、有序、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和数比关系,给人以严整和秩序感,适合纪念性或者规模宏大的园林。不规则图案则表现出自然、不对称、活波、柔和、随意的特征,适合休闲娱乐的园林空间。 3、体形的美学特征 园林构成各个要素都有丰富多样的外观形态。而不同的园林风格和园林类型中,各种景观元素表现出的形态各不相同。设计中要把握园林风格,综合运用造景元素的多样化立体形态进行有机组合,创造既丰富又统一的园林风貌。 知识点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体、质感、色彩,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构成秩序空间需要掌握形式美的一般原则。 1、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统一意味着部分与部分以及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化则表明其间的差异。统一应该是整体的统一,变化应该是在统一的前提下有秩序的变化。过于统一会显得单调乏味,变化过多则容易显得杂乱无章。

2、对比和相似 相似是由同质部分组合产生的,可以产生统一的效果,但往往显得单调。对比是异质部分组合时由于视觉强弱的结果产生的,其特点与相似相反。形体、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是设计个性表达的基础,能产生强烈的形态感情,主要表现在量(多少、大小、长短、宽窄、厚薄)、方向(纵横、高低、左右)、形(曲直、钝锐、线面体)、质感(光滑与粗糙、软硬、轻重、疏密)、色彩(黑白、明暗、冷暖)等方面。同质部分成分多,相似关系占主导;异质部分成分多,对比关系占主导。相似关系占主导时,形体、色彩、质感等方面产生的微小差异称为微差,当微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相似关系便转化为对比关系。 3、均衡 均衡是部分与部分或与整体之间所取得的视觉平衡,有对称和不对称平衡两种形式,前者是静态的,后者具有动态感。 对称平衡是最规整的构成形式,对称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秩序性,通过对称达到统一是常用的手法。对称具有规整、庄严、宁静、单纯等特点。但过分强调对称会产生呆板、压抑、的感觉。对称有三种形式: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其中旋转180°的对称称为反对称)。这些对称形式都是平面构图和设计中常用的形式。 不对称的平衡没有明显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但具有相对稳定的构图重心。不对称平衡构图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动态感。对称平衡较工整,不对称平衡较自然。 4、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使得构图中的部分与部分或整体之间产生联系的手段。比例与功能有一定的关系,在自然界或人工环境中,大凡具有良好功能的东西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例如人体、动物、树木、机械和建筑物。不同比例的形体具有不同的形态感情。 ①黄金分割比:分割线段使两部分之比等于部分与整体之比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其比值(φ=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 摘要: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结合分析岭南庭园造园,园林建筑及其理水手法,浅析岭南庭园的艺术成就,总结了岭南庭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园林岭南园林建筑理水庭园 岭南古属南粤,由于远离中原,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毛之地,但自隋唐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经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岭南逐渐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由于气候湿热并且有悠久的造园传统和乡土文化气息,所孕育出来的岭南园林成为中国园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1.历史的追溯: 对于岭南园林的记载,比较有据可循的是在南汉时期,但是历史的记录显示出它并没有像我国的中原和江南那样表现出其造园发展的连贯性,而是突出表现某几个阶段。岭南传统园林发展主要为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历史阶段。 南越王朝时期:就广州市的秦汉考古在1995-1997年间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现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里,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状水池,石渠,平桥与水景,砖石走道等。这段时期南越国园林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在山上筑高台,广州的越王台便是筑在越

秀山之上,讲究的是“依山就势”。因此该时期的园林造园特点就是,利用自然地形和自然环境,通过大自然的有力因素来把握总体趋势,同时,庭院内部空间布置精细周密,施工精致;在宫苑中喜用规整的水渠,池石,几何图案的处理,这种整体取向自然,局部取向人工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此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南汉王朝时期:古代广州历史上有“三朝十帝”南汉为其中的一朝。在《南汉春秋》中有记载“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此处的药洲,指的便是南汉宫城禁苑中著名的南宫仙湖药洲。仙湖为人工所造,周围五百余丈,湖中布局洲渚水石,栽植红药;洲渚间有太湖奇石九峰,比拟天上的星宿。此时的南汉园林深受道教影响。此外广州城西的荔枝湾也是这个时期的大作,当时被称为“荔枝洲”。是由南汉刘王兴建的。与华林苑,昌华苑,芳华苑,显德苑等何成为西园。西园诸园皆与水洲结合布置,以观花为主,园中千树荔红,白荷玉立,五秀飘香,渔歌互答,富有诗情画意。可以看出,此时的南汉园林在南越国园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园林与城市和环境的结合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园林和建筑物之间做到了紧密配合。着打破了以往较为集中式的布局方式,将园林散点分布在城市之中,有效地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的环境条件。 明清时期:唐宋之后,随着文化生活得发展,人们追求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摘要:自上世纪80 代景观生态学被引入中国以来,针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发展迅猛,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景观格局的含义内涵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上的研究做了较为简要的综述,并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应用于实际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动态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and landscape ecology since being introduced to China, aiming 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document number upwards, gain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s.This article from the landscape pattern, the meaning of connotation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20 years for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research done in a mo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patterns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uts forward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research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landscape index, dynamic

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2.5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景观结构功能及过程的基础。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它是 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傅伯杰等,2001),是自然、生物和社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景观空间格局可以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度量,景观格局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邬建国,2000)。 2.5.1斑块面积(A)和斑块周长(P)斑块面积和斑块周长是描述景观斑块 形态特征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斑块的面积可以反映湿地景观类型/覆盖斑块的基本特征.斑块的大小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及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蒋卫国等,2003)。 2.5.2景观的破碎化指数(C)景观的破碎化指数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 程度.该指数的研究对景观中生物和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鹏,2O05)。其表达式为:C=MPS x(Nf 1)/Nc式中.MPS为景观中各类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Nf是某~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Nc是景观总面积。通过景观破碎化分析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对景观的稳定性和人类干扰程度进行适当评价。 2.5.3斑块的分维数(D) 斑块的分维数主要揭示斑块及斑块组成的 景观的形状和面积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在一定的观测尺度上斑块和景观格局的复杂程度,表达式是:D = 2Ig(P/4)/Ig(A) 式中,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D为分维数,且满足1≤D≤2。D 值越大,反映斑块的形状越复杂;当D=1时,斑块形状为简单的欧几

里德正方形(阎传海等,2003)。

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与苏州园林齐名。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芜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然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名园大多已荡然无存,已成陈迹,只留下文献书画的记载。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现代园林建筑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 山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水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池。 石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南山寺。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咕咾石山。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闽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建筑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 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岭南园林建筑的营造手法——以东莞可园为例

岭南园林建筑的营造手法——以东莞可园为例 【摘要】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园林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有其一套独特的营造手法。可园是四大岭南园林之一,其在营造手法,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上充分地展现岭南传统园林的特色,其中的园林建筑更是岭南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岭南园林;营造手法;建筑布局;空间设计 岭南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便形成了雏形。居于五岭之南的早期岭南人,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开始接受中原文化,融合成型后称为“岭南文化”。唐朝以后,岭南文化受到海洋文化的催化,开始走向成熟。近代以后,岭南文化继续完善发扬。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传入,中西方文化在这里汇合、碰撞、交流, 岭南文化的学习、兼容性格使岭南文化逐渐具有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敢为人先、务实奉献、富于开拓的精神。[1] 在岭南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岭南园林,无不处处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痕迹。岭南园林的产生和其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所处的造园环境因素。顺应地域和自然环境,是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岭南园林喜用园林或庭院的布局方法,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台风肆袭,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园林或庭院,可减弱强风暴对园林的侵袭,而园林所形成大面积的阴影区,对减少热辐射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 随着岭南商贸经济的逐步上升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交流,从而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岭南园林,而小型园林,主要以园林的形式出现,园林是一种以建筑空间为主的造园艺术。岭南园林与民居结合密切,为了解决和改善民居中采光、通风、降温等问题,以及满足一定的休闲和景观需求,将室外的天井院落逐渐扩大成园林。 在中岭南园林的营造手法尤为重要,特以建筑布局与空间表现两方面颇具考究,为此现以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东莞的可园为论述例子,加以阐述。 可园, 一、岭南庭园建筑布局 岭南庭院布局大致分为:1) 前庭后院; 2) 书斋侧庭; 3) 前宅后庭;4)建筑绕庭布局[2] 1) 前庭后园布局 前庭后院或前庭后宅是岭南另一种常见的庭园布局方式, 庭园中的住宅, 大都设在后院小区, 自成一体。宅居和庭园相对独立, 各自成区, 但没有实墙相隔, 而是又分又连。庭园区与住宅区的间隔, 或用洞门花墙, 或用廊亭小院, 或用花木池水。庭园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 布局较为疏朗开阔。住宅采用合院形式, 布局密集, 但比较灵活和自由。实例有顺德清晖园。 2) 书斋侧庭布局 书斋是岭南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是为了读书而建一种具有居住功能的住房,简称为“斋”!它通常与住宅、庭院结合在一起。小型书斋依附在住宅内,位于住宅的侧边,书斋前面布置有小庭院,用地紧凑。 大多数书斋设在住宅旁,住宅布置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天并院落方式,小型宅居为单进院落式,较大型的为多进院落式。书斋与宅院一墙之隔,用门洞相连接,这种书斋侧庭布局在粤东宅园出现较多。书斋的平面布置也是从天井式民居平面发展而来,但布局比较灵活自由,不受规整对称的布局形式所限制。书斋侧园布局的典型有潮州同仁里的黄宅猴洞园林、澄海樟林西塘等。 3) 前宅后庭布局

景观格局分析过程

现在景观格局研究普遍采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格局指数,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这一软件,期间也遇到不少问题,幸得高人指点和自己不断摸索(当时网上鲜有使用方法),终于把数据算出来了,现在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方法写出来,希望对后来者有些帮助,在写这个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朋友的意见。 1 Fragstats33软件的下载 在goole搜索页面直接输入“Fragstats3.3”出来的第二个网址:点击“Fragstats3.3downloads” 或者打开连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002760083.html,/landeco/research/fragstats/downloads/fragstats_do wnloads.html直接下载 2 Fragstats 33软件的安装 如果你装了arcgis软件,那么Fragstats3.3可以直接使用。下载下来的文件解压缩后,双击 便可以使用,注意,要保证你的ArcGIS是运行的状态。 3环境变量的设置 打开软件后,看你的是“ARCGRID disabled”还是“ARCGRID enabled”,如果是后则,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是前者,学要设置环境变量。 步骤: 我的电脑->属性->高级->环境变量,在系统变量那里,新建,变量名为path,变量值为X:ESRIAV_GIS30ARCVIEWBIN32,X为Arcview安装所在的盘符。 或者是C:Program FilesArcGISBin,C为Arcview(应为ArcGIS????)安装所在的盘符,一般默认安装在C盘上。这样你的软件就能用了。 (1) Arc Grid created with Arc/Info. Note, to use Arc Grids you must have ArcView Spatial Analyst or ArcGIS installed on your computer and FRAGSTATS must have access to a certain .dll file found either in the ArcView Bin32 directory (for ArcView Spatial Analyst users) or the ArcGIS Bin directory (for ArcGIS users). Specifically, a path to the corresponding dll library file should be specified in the environmental settings under NT or Windows 2000 operating systems, or a path statement included in the autoexec.bat file, e.g., under Windows 98, as follows: Windows NT: You can add the necessary Path variable or edit the existing one via the Control panel - System Properties - Environment tab. Add a new variable or edit the existing Path variable in the system variables, not the user variables (this will require administrative privileges). Add the full path to the appropriate .dll file. If you are using ArcView Spatial Analyst, the required file is the avgridio.dll file and it is typically installed in the following path:

岭南建筑的历史形态及当代演进的分析

岭南建筑的历史形态及当代演进的分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建筑发展同样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史诗,不同地域又书写着这部史诗的不同篇章。基于背山面海的岭南独特地域发展起来的岭南建筑,亦是中华建筑文化史上绚丽的一枝,它融汇中西,扎根地域文化,勇于创新,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成就卓越,在中国建筑发展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乐章。 1.岭南建筑概况 1.1岭南建筑的基本定义 岭南派建筑即岭南建筑,其名称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实践的发展与特色明显的广东新建筑的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 1958 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在 1958 年《建筑学报》第 10 期上发表了题为《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的学术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这不仅开启了岭南派建筑理论研究的先声,也成为岭南建筑的学名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指出“在所有岭南的建筑中,只有那些具有岭南文化的主导精神和统一风格的建筑,或者说,只有那些具有岭南文化地域性格的建筑,才称得上岭南建筑。” 1.2岭南建筑的形成背景 要探讨岭南建筑的历史形态和当代演进,就必须先了解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就先得从岭南这块独特地域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进行理解和认识。 1.2.1 自然环境特征 岭南位于中国南方,因在南岭(又称五岭)之南得称,一般是指南岭山脉以南,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广西省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还有香港和澳门。岭南地形复杂,背靠五岭,面向南海,与海南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广东境内,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还有岛屿及漫长的海岸线。岭南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日照充分,气候温暖,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全年适宜植物生长。 复杂的地理条件,是造成岭南建筑形制上多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先民的居住建筑中,需要重视防风、防雨、防腐、防洪,甚至于防毒虫猛兽等多方面的要求。干栏式建筑成为岭南地区早期主要的建筑形式,林木茂盛则为建造干栏式木建筑提供了物质条件。以后发展起来的岭南建筑,不论是木、石、砖构,都十分注意抗击自然袭扰功能。为适应山地、丘陵、平原等复杂的地形而造成了多种形制的建筑。由于背靠南岭面向大海的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位置,使岭南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状态和素质。 1.2.2 人文环境特征 岭南先民属百越民族,秦统一岭南,开始了中原文化为主的岭北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入。明清时期,岭南封建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岭南成为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地区,广东成了我国最早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方。岭南的历史进程,决定了岭南建筑相应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兴建堡城塞嶂;明清时期营建卫城所城、炮台烽燧;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建筑表明了近代岭南的觉醒和斗争之激烈。 岭南人文以广府、客家和福佬三大民系为主体,由于广东有着与海外文化交流的远久历史,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社会的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加上澳门、香港沦于西方殖民统治之后迅速西化,传教士首先进入广东内地,还有众多的华侨在接受和传播西方文化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使岭南率先接受西方近代的思想和先进技术,岭南文化从总体上呈现出开放的、兼容的特性。 百越民族迷信巫术、多神崇拜的民俗流风使得岭南庙宇建筑庞杂繁多;为维系聚族而居的移民

园林规划空间布局手法的分析

园林规划空间布局手法的分析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是将待建园林的创意和功能,根据经济条件和艺术法则的指导落实在图纸上的创作过程,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而美好的外部休憩场所。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纵观一些新建园林,往往由于对园林空间构成和组合的重要性考虑不周,而使全园显得平淡无奇、一览无余。因此,如何利用园林空间形式构成规律来提高园林建设的艺术水平,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从园林空间的存在意义、布局手法分析园林空间的利用和创造,阐明了现代园林规划中的设计手法与空间布局技巧。 关键词:园林规划;空间;布局 1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1.1了解使用者的心理 满足人们的需要是园林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应该首先充分了解设计委托方的具体要求,要最大限度的考虑业主。强调设计与服务意思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所期盼的掌声来自使用者的信任与满意。 1.2设计应具有独特性 设计的职责是创造独特的特性,正如每个人都以其相貌、笔迹或说话方式上表现其各自独特个性一样,园林景观也是如此。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等。 1.3注重研究地域人文及自然特征

充分的了解园林周围的人文环境关系,环境特点,未来发展情况,如周围有无名胜古迹、人文资源等。 1.4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 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设计时尽可能的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整合为一体。 2园林空间的存在意义 园林空间是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二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是围合、静态、向心的空间;立体空间是填充层次丰富、有流动感的空间;混合空间兼有容积空间与立体空间的特征。园林中空间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2.1园林空间的“容器”意义 园林中的空间实际上是由园林中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四大要素所围合起来的“空”的部分,是人们活动的场所。通俗的说,虽然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营造建筑,堆砌假山,种植花木,修建水塘池沼,我们所需要的却不过是园林中“空”的部分。所以园林空间实际上就是一个“容器”,容纳各种园林要素,容纳各种园林景观,也容纳着无数位园林中的观者。 2.2园林空间可以创造各种丰富变化的景观效果 园林造景需要四大要素,但实际上我们感受景观却是通过园林空间,丰富的空间层次、不同的空间类型,时而开敞、时而闭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