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523687.html,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体会作者:李强李硕贤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对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之后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8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质量,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10cm之间,采用腹腔镜切除方法的5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3例、近端胃部分切除3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4例。结果所有的患者都顺的将手术治疗完成,胃间质瘤患者

CD34的表达率,其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之间,以及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之间,所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肠道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起于胃肠道间的也组织肿瘤,它占了消化道也肿瘤的绝大部分,该病症占有胃肠道间的恶性肿瘤病症的2%左右,每年的发病概率约有15/100万左右,患该病的患者大多数的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发病概率和女性患者的发病概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该病症一般发生在人体的胃部以及小肠部,并且该病症还有转移的情况发生[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8-72岁,平均年龄(58±6.2)岁,所有的患者均通过超声内镜、胃镜、腹部CT以及上消化道钡餐得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10cm之间[2]。所有的患者在临床方面的表现为:中上腹部疼痛4例,腹部包块4例,消化道出血伴贫血10例,腹部饱胀8例,无明显症状2例。肿瘤位于胃底6例,贲门5例,回肠2例,幽门1例,胃体10例,空肠1例。

1.2方法胃间质瘤的患者:一般采用远端胃部分切除术、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进行质量。患者需为平卧位,下肢分开,术者按照常规,站在患者的左侧,扶镜者站在患者的下肢之间。从脐的下方刺入气腹针,维持充气15mmHg。在脐孔的下缘处穿刺并留置直径为10mm的套管,将其作为观察孔,左侧的腋前线肋缘下3cm到8mm,以Trocar作为主要的操作孔,左锁骨的中线脐上方3cm到6mm,以Trocar作为主要的牵引孔,右侧的相对应位置,置入10mm,以Trocar作为牵引,腔镜下的直线切割吻合器同样从这个位置进入,右侧腋的前线肋缘下3cm到6mm,以Trocar作为牵引将肝脏暴露。胃的前壁的质瘤,靠近大弯的患者,需要才用超声刀将胃结肠韧带切断,以及将脾胃韧带进行分离,靠近小弯的患者,进行肝胃韧带的分离,然后采用直线切割吻合器楔形将肿瘤切除,或者采用超声刀楔形术将后两层的缝合切除。根据肿瘤标本中的大小,通过将操作孔的切口扩大,在塑料袋的前提保护下,或者是腹壁开小口塑料袋的前提保护下将其取出。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523687.html,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体会作者:李强李硕贤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对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之后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8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质量,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10cm之间,采用腹腔镜切除方法的5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3例、近端胃部分切除3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4例。结果所有的患者都顺的将手术治疗完成,胃间质瘤患者 CD34的表达率,其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之间,以及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之间,所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肠道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起于胃肠道间的也组织肿瘤,它占了消化道也肿瘤的绝大部分,该病症占有胃肠道间的恶性肿瘤病症的2%左右,每年的发病概率约有15/100万左右,患该病的患者大多数的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发病概率和女性患者的发病概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该病症一般发生在人体的胃部以及小肠部,并且该病症还有转移的情况发生[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8-72岁,平均年龄(58±6.2)岁,所有的患者均通过超声内镜、胃镜、腹部CT以及上消化道钡餐得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10cm之间[2]。所有的患者在临床方面的表现为:中上腹部疼痛4例,腹部包块4例,消化道出血伴贫血10例,腹部饱胀8例,无明显症状2例。肿瘤位于胃底6例,贲门5例,回肠2例,幽门1例,胃体10例,空肠1例。 1.2方法胃间质瘤的患者:一般采用远端胃部分切除术、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进行质量。患者需为平卧位,下肢分开,术者按照常规,站在患者的左侧,扶镜者站在患者的下肢之间。从脐的下方刺入气腹针,维持充气15mmHg。在脐孔的下缘处穿刺并留置直径为10mm的套管,将其作为观察孔,左侧的腋前线肋缘下3cm到8mm,以Trocar作为主要的操作孔,左锁骨的中线脐上方3cm到6mm,以Trocar作为主要的牵引孔,右侧的相对应位置,置入10mm,以Trocar作为牵引,腔镜下的直线切割吻合器同样从这个位置进入,右侧腋的前线肋缘下3cm到6mm,以Trocar作为牵引将肝脏暴露。胃的前壁的质瘤,靠近大弯的患者,需要才用超声刀将胃结肠韧带切断,以及将脾胃韧带进行分离,靠近小弯的患者,进行肝胃韧带的分离,然后采用直线切割吻合器楔形将肿瘤切除,或者采用超声刀楔形术将后两层的缝合切除。根据肿瘤标本中的大小,通过将操作孔的切口扩大,在塑料袋的前提保护下,或者是腹壁开小口塑料袋的前提保护下将其取出。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完整版)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完整版) 一、背景 中国肥胖症患病率逐年增加,肥胖症可以引发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1,2]。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等方法对部分肥胖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可以明显减轻肥胖症患者的体重以及改善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3-5]。其手术方式是通过沿胃小弯侧制作一个袖状或管状胃,利用其容量限制作用和胃的内分泌调节机制达到减重、缓解或治疗肥胖相关合并症的效果。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最先是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的一部分,作为BPD-DS的一期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后临床证据表明,大部分患者无需二期手术,也能达到良好的减重和缓解合并症的效果,且袖状胃切除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一系列优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减重术式[6]。我国大陆地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于2006年底至2007年初陆续开展[7-10],目前开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医院逐年增加,例数也逐年增多,目前例数已超过腹腔镜胃旁,占国内减重手术总量的60%左右,但仍缺少相应的规范手术操作指南[11]。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and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8年9月组织编写首版《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2018版)》,旨在对国内减重代谢领域的腹腔镜袖状胃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为该领域的临床医生们提供标准规范手术操作步骤。 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步骤 第一步:体位布局、套管穿刺 体位布局:患者仰卧,根据医生习惯,可采取分腿位或并腿仰卧位,术者站在相应不同的位置。如果采用分腿“大字位”,术者站立于患者两腿之间,扶镜手站立于患者右侧,另一助手站立于患者左侧,器械护士位于左下肢外前方,主监视器置于患者头侧,另一监视器置于患者右侧(非必备)。如果采用并腿仰卧位,术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助手和扶镜手站立于患者左侧,为符合人体工程学,建议至少两台监视器,均置于患者头侧,一台偏左侧供主刀术者用,另一台偏右侧供助手及扶镜手用。摆好体位后,双下肢使用间歇加压泵或者弹力袜/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预防双下肢静脉血栓(图1)。 套管穿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包括身高、腹壁厚度、术者站位和操作习惯等情况、腹腔镜管的长度等,可在脐部用尖刀切开一1 cm纵切口,两位助手用两把巾钳在切口两侧提起腹壁,穿刺置入气腹针,确保气腹针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加回顾性分析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Vim、Ki-67、HHF、S-100 和EMA 染色。结果37例GIST患者中,CD117阳性者33例,阳性率为89.19%;CD34阳性者31例,阳性率为83.78%;Vim阳性者36例,阳性率97.30%,该三项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指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及CD34阳性表达是GIST确诊最有价值的指标。 标签:GIST;病理分析;免疫组化;CD117;CD3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40岁以上患者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是根治GIST的唯一方法,但是术后会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影响治疗效果[1]。本研究以37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在37~79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发生部位:胃18例,其中胃大弯8例,胃体6例,胃底2例,胃小弯2例;小肠14例;结肠4例;直肠1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尿频、腹部肿块等;患者均无典型的消化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便血等;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B超、CT影像均可见腹腔内有实质性肿块;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1.2方法所有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T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细胞相应部位出现黄棕色反应即判定为阳性;CD117、CD34、Vim、HHF、EMA阳性定位于胞质或胞膜,Ki-67阳性定位细胞核,采用Ki-67标记进行测定;S-100抗体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随机选择10个视野,高倍镜下计数1000细胞中阳性细胞数。 1.3統计学处理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形态学特征37例患者肿瘤多为单发,仅5例为多发,肿瘤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肿块;直径在7.6~30cm,平均直径12.3cm;肿瘤多为膨胀性生长并挤压周围组织;常见与周围组织粘连;部分肿瘤有浸润;表面无完整包膜,或可见假包膜;切面呈多彩状或灰白、灰红色,质地中等偏硬,大部分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

2020 CSCO胃肠间质瘤指南首次发布详解指南要点

2020 CSCO胃肠间质瘤指南首次发布详解指南要点 从共识到指南,CSCO胃肠间质瘤(GIST)指南今年首次发布:推荐等级更高;由文字变为表格,使用更便捷;依据证据级别进行推荐,更具说服力。今年BOC/BOA会议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健教授为大家解析了CSCO胃肠间质瘤2020版指南要点。详情如下: CSCO GIST指南由六部分构成:病理、影像、手术、药物、随访、附录。病理部分 对于经典型GIST病理类型,I级推荐新增SDHB(胃),其他I级推荐包括CD117、DOG-1、Ki67;II级推荐:CD34;III级推荐:PDGFRA。SDH缺陷型GIST的I级专家推荐同经典型GIST。II级推荐为SDHA。 NF1相关性GIST的I级专家推荐包括CD117和DOG-1,II级专家推荐为Neurofibromin。 BRAF突变型GIST的I级专家推荐包括CD117和DOG-1,II级专家推荐为BRAF。 GIST分子检测 GIST分子诊断适应人群,I级推荐:拟行靶向治疗患者、继发性耐药患者;II级推荐新增:如一代测序检测为野生型GIST,可行NGS,其他推荐包括

低危GIST、疑难病例明确诊断、同时性或异时性多原发GIST;III级推荐新增:小GIST、微小GIST。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总体原则没有更新,手术目标的I级推荐为原发GIST R0切除(2A 类证据)或需急诊处理并发症或转移性GIST切除;淋巴结清扫的I级专家推荐:通常无需淋巴结清扫,存在病理性肿大淋巴结的情况下需行淋巴结清扫(2A类证据)。 小GIST的处理原则是今年指南的重要更新:对于胃部最大径≤2cm小GIST,且有不良因素患者,I级推荐更新:表现为不良生物学行为的小GIST,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类证据);II级推荐更新:胃小弯侧、胃后壁、胃食管结合部等部位GIST,腹腔镜或内镜切除(有经验的腹腔镜中心)(2B 类证据)。 辅助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新增III级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年(3类证据)(肿瘤破裂患者应延长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这类患者的I级推荐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1A类证据)。 相关研究进展 PERSIST-5研究是一项单臂II期研究,旨在评估5年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用于原发性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RFS),研究纳入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1.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0G-1表达阳性。 2.流行病学 GIST 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为1/10万~2/10万,占胃肠道肿瘤的2%~3% ,发病部位从食管到肛门皆可出现,而胃和小肠最为多见,60% ~70%发生于胃部,以胃体、胃窦和贲门部多见,20%~30%发生于小肠,结直肠占5%,食管<5%,近年来在肠系膜、网膜、肝脏及女性阴道等处也发现了间质瘤。发病年龄多>40岁,男性多于女性。 3.病因 研究认为c-kit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引起GIST的主要原因。这些功能获得性突变最常位于外显子11(71%),其他外显子,如9、13、14、17不常见,而外显子11突变的患者对伊马替尼的治疗反应。小部分KIT阴性GIST患者存在血小板原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外显子18点突变或缺失,此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不敏感。 4.病理解剖 4-1GIST 的生长方式 GIST 可向腔内和/ 或腔外生长,通常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有或无包膜,切面灰红或灰白色,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出血坏死或黏液样变性。肿瘤生长方式有腔内型:向腔内生长,表面可出现溃疡;壁内型:沿胃肠道管壁内生长,舯物表面黏膜隆起;腔外型:向腔外生长舯物;混合型:腔内、腔外混合生长。 4-2.组织学特点 GIST 具有很大的组织学变异,需借助免疫组化来验证诊断。GIST 呈阳性表达的标记物有:kit(95%)、CD34(60%~70%)、ACAT2(平滑肌肌动蛋白30%~40%)、S100(5%)、DES(结蛋白1%~2%)、角蛋白(1%~2%),其中KIT 是最特异、最敏感的标记物,然而约5%的GIST 为KIT 阴性,且这类患者的一部分可能获益于KIT 靶向治疗。 5.病理生理 5-1.c-kit 基因突变 1998 年Hirota率先发现GIST 中存在c-kit 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及c-kit 蛋白产物

腹腔镜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治疗体会(一).

腹腔镜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治疗体会(一) 作者:喻学桥王道荣陈兆雷汤东 【关键词】胃间质瘤·腹腔镜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 GST)是胃间叶组织来源的非上皮性肿瘤, 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过度增殖所形成,临床较为少见,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2%~3%。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GST的诊断有了统一的标准,其外科治疗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科于2006年1—10月实施腹腔镜下GST切除术1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10月我科行腹腔镜下GST切除术患者10例, 其中男7例, 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6岁。病程1个月~2年, 平均11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上腹部疼痛4例,上腹部不适、纳差4例。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其中肿瘤位于胃后壁3例, 胃前壁5例, 贲门处2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变直径1.0~5.0 cm, 平均 2.5 cm。术前均经超声检查证实肝脏无占位病变。 1. 2 手术方法均行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楔形切除)。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采用截石位或“大”字形体位。脐凹上缘切开皮肤1 cm , 置10 mm trocar 及腹腔镜镜头, 锁骨中线脐两旁稍偏上水平分别置入5mm trocar及相应腹腔镜器械,必要时第4孔位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水平。术中3例胃前壁肿瘤可以直接发现,7例需术中在纤维胃镜引导下定位。肿瘤位于胃体前壁者(2例)用超声刀楔形切除胃壁肿瘤再手工连续缝合, 浆肌层包缝。胃前壁肿瘤1例有蒂,蒂宽约2 cm,直接用直线切割闭合器(Endovascular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stapler,Endo-GIA)楔形切除; 前壁靠近胃大弯侧者(2例)用超声刀先适当分离胃结肠韧带或胃脾韧带,再用GIA楔形切除; 位于胃后壁者(3例)切断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后将胃后壁翻起,再楔形切除; 位于贲门处附近者(2例), 须先将贲门周围大小弯充分游离后,再楔形切除。切缘离肿瘤≥2 cm。切除标本装入取物袋内由12 mm套管内取出,均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手术成功, 手术时间30~100 min, 平均60 min。术后恢复顺利, 未发生并发症。住院时间4~7 d, 平均5.5 d。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证实为GST。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CD117阳性8例, CD34阳性6例。随访4~10个月, 无复发及转移。 3 讨论

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手术步骤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全胃)(吴国洋主任) 适应症: 1.胃癌源位于胃体范围偏大者或者肿瘤的体积较大者。 2.上部胃癌距食管较近,如早期胃癌肿瘤上缘距食管在2cm以内、浸润型胃癌在6cm以内、局限型胃癌在4cm以内者都应行全胃切除术。 全胃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 应切除大网膜、胃全部、食管下段、十二指肠球部。食管切缘距肿瘤应在3 cm 以上,十二指肠切缘距肿瘤应在5cm以上 麻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人字位(包手) 仪器:腹腔镜仪器、腹腔镜显示器、录像系统(显示器放于病人头部两侧) 物品:布类包、手术衣、腹单、腔镜胃包、灯把、荷包钳(小头)、胸撑、纱手套(吴主任用)、胸科钳(备用) 腔镜物品:30镜头、腔镜器械、无损伤钳、拉舌钳、生物夹钳+生物夹、10mm

钛夹钳+钛夹、5mm钛夹钳+钛夹(备用)、超声刀头(长)+超声刀连接线、一次性腹腔穿刺器12mm(国产)1套、强生或美外12mm Trocar1个(低温)、强生或美外5mm Trocar1个(低温)、血管夹钳+血管夹(备用) 一次性物品:11#刀片、23号刀片、剖腹针(1包)、荷包线(小号)(1-2包)、3-0(8针)(2包)、0#PDS(1条)、电刀头(中长)、吸引器管(3条)、切口保护器(1包)、电线套(1包)1#4#7#慕丝(若干包)、三角纱(若干包),骨科纱(若干包)、5*12圆针(备用)、导尿包(1包)、油球(1包)、负压球(1个)、22#引流管(1条),切口敷贴7*7(5包)、切口敷贴9*15(1包) 高耗:贝诺25吻合器(2把)、贝诺30闭合器1把、贝诺60闭合器1把、美外60-3.5mm腔内切割闭合器1把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腔内配合) 脐孔穿刺并建立气腹,也可采用开放式。维持腹内压在12~15 mm Hg。通常在脐孔处或在耻骨上10 mm处戳孔放置镜头,左侧腋前线肋缘下行12 mm戳孔为主操作孔,脐左5 cm偏上行5 mm戳孔为辅操作孔,右侧腋前线肋缘下5mm戳孔,右锁骨中线平脐偏上12 mm戳孔。根据不同的吻合方式必要时可将左下戳孔改 为10 mm。 探查:置入30°腹腔镜探查腹腔,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了解淋巴结转移及其他脏器情况,确定肠管切除的范围。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_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方法收集36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和CD34均呈弥漫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对GIST的诊断有了很大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本文对我院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38 ~79 岁,平均(51.84±9.7)岁,间质瘤位于胃23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及结直肠8例,肠系膜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1.2 方法所有标本为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 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两步法检测CD 117、CD34 、S -100、SMA的表达情况,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1.3 判定标准[2] 标准采用Lewin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GIST、肯定恶性GIST、潜在恶性GIST。肯定性恶性指标为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向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指标:直径4cm肠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1个/50HPF。直径5.5cm 胃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5个/50HPF;核异形性明显肿瘤出现坏死,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标准,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而无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 2 结果 2.1肉眼观察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肠系膜。以胃多见。低危险度肿瘤直径1.0~4.8cm,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无包膜或有假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质韧。中、高度危险性者质软,呈息肉状,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 2.2镜下观察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多数梭形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现予公布。 1 病理诊断原则 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 1.3.1 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间质可呈硬化性,可伴有钙化,特别是小GIST,偶可呈黏液样等。此外,发生于小肠的GIST内常可见嗜伊红色丝团样纤维小结(skeinoid fiber),对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意义。 1.3.2 靶向药物治疗后的GIST 经靶向药物治疗以后,GIST可发生坏死和(或)囊性变,部分病例中细胞密度明显降低,瘤细胞成分稀疏,间质伴有广泛胶原化,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反应。近年来,经靶向治疗后再经手术切除的GIST标本也逐渐增多,对这类标本推荐的组织学疗效评判标准为:①轻微效应,0%~10%;②低度效应,>10%且<50%;③中度效应,≥50%且≤90%;④高度效应,>90%。但是组织学评估疗效与GIST预后的相关性尚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积累和研究。 1.3.3 GIST的免疫组化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推荐采用CD117、DOG1、CD34、琥珀酸脱氢酶B(SDHB)及Ki67标记,可酌情增加SDHA 标记。CD117和DOG1建议加用阳性对照。 1.3.4 GIST的分子检测应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分子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GIST的分子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及指导临床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特征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特征分 析 摘要:1983年,Mazur等发现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该种肿瘤绝大多数缺乏平滑肌细胞,因此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1]。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常见临床表现有腹痛、包块、胃肠道出血及消化道梗阻等。良性病变和早期病变常无症状,即使出现症状亦无明显特异性,且胃肠道间质瘤的后续发展是难以预测的,良恶性病变治疗后均可出现复发,预后不佳,因此胃肠道间质瘤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是有可能治愈的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特点及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关键词:临床病理诊断;特征分析;肿瘤;肿瘤护理;胃肠道间质瘤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明确诊断的52例GIST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42~73岁,平均(55.4±9.7)岁;临床症状:便血27例(51.9%),腹胀29例(55.8%),腹痛25例(48.1%),肠梗阻4例(7.7%);均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 1.2方法 所有切除肿瘤组织均使用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切片进行检查,每例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抗体应用CD117、CD34及DOG1。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记录患者瘤体位置与大体病理组织学形态。(2)记录瘤体光镜下及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化表达判定标准:切片显示清晰且着色显著,肿瘤细胞染色呈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1个高倍视野的肿瘤细胞数超过10%判定为阳性,否则为阴性;CD117及DOG1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CD34定位于细胞质。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疗,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GIST中国共识(2011版)[1]。共识每年进行更新,2012版已修订完毕。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笔者就GIST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NCCN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一、GIST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 GIST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确诊GIST的唯一方法。但GIST质脆、血供丰富,部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因此,国内外共识或指南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原发性局限GIST,不推荐手术前进行常规活检。术前活检适用于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取得明确病理诊断。对于首诊即合并转移的可疑GIST,必须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再开始靶向药物治疗。而对于术中冰冻活检,专家共识为不推荐常规进行。只有当手术中怀疑GIST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中肉眼不能排除是其他恶性肿瘤时,才考虑术中冰冻活检。

至于活检方式,NCCN指南始终推荐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法活检(EUS-FNA)。由于该方法穿刺针直径小,导致肿瘤出血的风险极低;此外,从胃肠腔内进针,有效避免了经皮穿刺引起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转移的危险。尽管取得的组织较少,但活检阳性率高,国外报告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2]。获得的组织足够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但可能难以满足基因检测的要求。此外,尽管NCCN指南未提及,但国内专家共识当GIST累及黏膜形成溃疡(通常呈脐样)时,内镜钳取活检常能获得肿瘤组织而明确诊断。直肠中下段GIST可经直肠壁进行粗针穿刺活检,阳性率极高,且收获组织足够进行基因检测。国内外专家共识均认为经皮穿刺有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的风险,仅适用于可疑转移的GIST。 二、局限性GIST的治疗 (一)局限性GIST的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原发、局限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已经明确,肿瘤能否完整切除直接与预后相关。对可手术切除的GIST,国内外专家共识和指南有明确的指引,应手术切除病灶或先行新辅助治疗后再行手术。除2 cm 以下的胃GIST,其余原发局限GIST均应手术切除。经活检(推荐细针穿刺)证实小于2 cm的胃GIST,如有超声内镜的高危征象(肿瘤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局部囊性或实性回声)应考虑手术切除。否则可间隔6~12个月复查超声内镜,暂不手术。不止一项回顾性研究证实,小GIST(1~2 cm,milliGIST)或微小GIST(<1 cm,microGIST)在尸检中常见,发现率可达20%~30%[3]。尽管微小GIST同样可以检测到KIT或PDGFRA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 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取平卧位,常规脐部10mm观察孔,剑突下、左肋缘锁骨中线偏外侧及右肋缘与右锁骨中线交叉点,各取5或10mm穿刺作为操作孔,气腹压力为15mm Hg。3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胃底部前壁,患者麻醉后,术中胃镜确定肿瘤位置,用超声刀分离肿瘤周围胃大小网膜及粘连,使用线形切割吻合器(Endo GIA)在距肿瘤边缘2~3cm处将肿瘤从胃壁完整切除,切割缘用10可吸收线浆肌层包埋连续缝合,掌握切除范围,避免形成胃腔狭窄,腹腔操作完成后,用胃镜检查胃腔,确定无出血及胃腔狭窄。21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或胃底后壁,麻醉后术中胃镜定位,在肿瘤对应的前壁打开胃腔,与胃镜配合找到肿瘤后,将后壁肿瘤从胃前壁切口提出,用Endo GIA在距肿瘤2~3cm处切除。全层缝合胃前壁,加强浆肌层,完成腹腔镜操作后,用胃镜复查,确定切割缘完整,无出血及胃腔狭窄。3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前壁,距贲门口小于2cm,肿瘤直径约1.5cm,术中胃镜定位,打开对应的胃前壁浆膜,将肿瘤切除,不破坏胃粘膜,缝合浆肌层。完成肿瘤切除后,胃镜复查,确定无贲门口狭窄及出血。切下标本立即装入标本袋取出送冰冻,常规放置引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Cajal细胞,以KIT 或PDGFRA基因突变为主要发病机制,大部分细胞表达KIT的梭形、上皮样或混合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2],是一种有低恶性潜能的胃肠道粘膜下肿瘤。GST多发生于胃体及胃底,男女发病率及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依据Amln分类标准判断良恶性:(1)良性:有丝分裂计数<5/50HPF,肿瘤直径≤5cm;(2)交界性:有丝分裂计数<5/50HPF,肿瘤直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進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随访18例患者,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ckit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且在其生物学行为判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和预后的不确定性[1]。本研究对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0岁。胃22例,占75.9%;肠道7例,占24.1%。主要症状有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呕血和(或)黑便,部分病例还有食欲不振、肠梗阻、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症状。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1.2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SP 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蛋白,试剂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常规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CD117、S100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SMA、Desmin、NSE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 1.3 生物学行为判断按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3类[2]。可靠的恶性征象是手术时即浸润到邻近器官,或出现网膜、肠系膜、腹膜、肝脏或淋巴结等处转移(注意排除与周围脏器粘连)。肿瘤黏膜侵犯及肌层浸润也是恶性的重要证据(有时继发性溃疡导致难以明确判断黏膜有无侵犯),核分裂像>5~10个/HPF,肯定为恶性。潜在恶性指标是:①胃间质瘤直径>5.5cm,肠间质瘤直径>4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像>5/50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像;③肿瘤中心坏死明显;④核异型性明显;⑤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⑥镜下可见黏膜固有层或血管浸润;⑦上皮样间质出现腺泡状结构;⑧非整倍体DNA含量高,PCNA、KI67表达增高等。无任何潜在恶性指标者为良性间质瘤,具有一项者为交界性或潜在恶性间质瘤,具有一项肯定恶性指

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

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 目的:考察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就诊的胃底贲门部胃间质瘤患者3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及随访结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排气时间短,进食时间早,住院天数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病理检查外科标本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结论:对胃底贲门部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腹腔镜;胃肠间质瘤;开腹手术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位置,最常见于胃,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有潜在恶性倾向[1-2]。其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3-4]。现在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手术切除。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切除肿瘤,但是手术创口大,恢复较慢,给患者带来的身心伤害较大。近些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可以采用腹腔镜下切除胃肠间质瘤的方式,给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收集了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胃底贲门部胃肠间质瘤患者38例,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进行肿瘤切除术,比较这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确定了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胃底贲门部胃肠间质瘤患者3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8~70岁,平均(42.1±21.2)岁,病程2~10年,平均(5.2±1.6)年。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诊断明确,其中免疫组化的诊断标准为CD117、CD34及DOG1阳性[5]。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试验组男10例,女9例,年龄30~68岁,平均(38.4±19.2)岁,病程5~10年,平均(5.0±1.2)年,肿瘤大小为2.0~7.6 cm,平均(4.8±2.8)cm;对照组男8例,女11例,年龄28~70岁,平均(42.4±21.8)岁,病程5~10年,平均(5.3±1.6)年,肿瘤大小为2.0~6.8 cm,平均(4.4±2.4)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150 .论著.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 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 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 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 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 镜53.5%(92/172),CT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 30.0cm不等,平均7.0cm。CDll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 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 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 Fl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O.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etcher分级和 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 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n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 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 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临床病理;靶向治疗;预后 mors Analysisofclinicopathologyandprognosisin181patientswithgastrointestinalstromal ZHANGYun,CAOHui。WANGM流g。SHENDan-ping,SHENZhi—yo鸭。NIXing-zhi,WUZhi—yong, SHENYan-ying,LIUQiang.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Re面iHospital,ShanghaiJiaotong Univers毋,Shandmi200127,China Correspondingauth07:酗0Hui.Email:caohu厶hcn@hotmail.com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therapeuticexperienc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GIST)andtoanalyzethepathologicalfeaturesandprognosticfactorsofGIST.Methodsne clinicopathologicalandfollow-updataof181patientswithGISTadmittedinRenjiHospitalbetween January1999andDecember2007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llthecasesweregroupedaccording to玎etcher’Srisk8Cheine.L/fetableandCOXregressionmodelwereusedtoevaluatethe prognosticfaetors.ResultsOutof181tumo伟,107(59.1%)werelocatedinstomach,51(28.2%)in intestineand23(12.7%)ineolorectumorothersites.Distantmetastases,includinglivermetastaseswere foundin7patientsintraoperatively.Tumotsizerangedfrom0.5to30cmwiththemeanof7.02em. ThepositiverateofCDll7was94.5%(171/181)andthatofCD34was86.2%(156/181).One hundredandseventy一8ixpatientsunderwentcompleteresections.includingmulti.organresectionsin26 patients.11leotherpatientsunderwentpalliativeoperations.‰l一.3?and5.yearoverallsurvival ratesof181patientswere95.2%。87.9%and78.5%respectively.Univariateanalysisrevealedage. tumorsize,primaryorganoftumor,mitoticcount。Fletcher’sclassificationandmulti.organresection wereassociatedwithsurvivalrate.NosignificantdifferenceofSeXWasexistedamonggroups.COX hazardproportionalmodelrevealedthatadvancedstageandlargetumorsizeindicatedwo鹅eprognosis. Eightpatientswithhighriskofrecurrenceand3patientswithrecurrenceandmetastasiswerestable DOI:i0.3760tcma.j.issn.1671—0274.2009.02,018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 吴志勇),病理科(沈艳莹、刘强) 通信作者:曹晖.Email:caohuishcn@hotmail.corn 万方数据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年第卷第期 . . . . . . 专家论坛 . 胃肠问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指南解读 何裕隆 何裕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外科主任、胃肠胰外科主任、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主任。主要学术 兼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主 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 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兼任《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中 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文献》、、、《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 科杂志》等杂志主编、副主编及编委。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参与“ ”工程、“ ”工 程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论文余篇。主编《直肠癌保 肛手术》和《胃癌淋巴转移》两本著作。主译《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 【摘要】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成立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订立了我国的诊治

共识。以后每年均进行更新次。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发布的指南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 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笔者就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手术;肿瘤复发,局部;肿瘤转 移? . , , ? , , : ?, : . .【】 .. .. 【】 ;, ;, ; 胃肠间质瘤, 中国共识版。共识每年进行更新, 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版已修订完毕。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 瘤。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 , 发布 的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 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 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笔者就的最 疗,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新国内共识和新版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 , 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 解读。 一 、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 ./. . . .. . 作者单位: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 : . .确诊的唯一方法。但质脆、血供丰富,部年第卷第期 ,, . , . 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裂像 / 的胃无例复发,显示这部 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因此,国内外共分近似于良性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