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复习

单体:合成聚合物的低分子的原料

重复单元: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最小基本单元——分子式中括号内的部分

结构单元:单体在大分子链中形成的单元

单体单元:与单体相比,除电子结构改变外,原子种类及个数完全相同的结构单元

链节:结构单元类似大分子链中的一个环节,故又俗称链节

聚合度——高分子大小的度量

分布指数

=di 比值越大,分布越宽

分子量分布曲线:将聚合物试样分级,每一级分的重量分率对分子量作图,即成分子量分布曲线

引发剂——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易分解产生自由基、而后引发单体聚合的化合物(或物质)

阻聚剂:与链自由基反应,形成非自由基物质或不能再引发的低活性自由基,使聚合反应停止的物质。在聚合体系中阻聚剂存在时会出现诱导期

链转移剂:能有效的使链增长自由基发生自由基转移的物质

乳化剂:能降低表面张力,使单体乳化成小液滴并形成胶束,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的物质。分散,稳定,增溶作用。硬脂酸钠-C17H35COONa

分散剂:起分散作用,使液滴稳定的物质,增加去颗粒能力。天然橡胶,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交联剂:在线型分子间产生化学键,使线型分子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半衰期——引发剂分解起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以t1/2表示

诱导期: 反应开始时,体系中杂质的存在使初级自由基为阻聚杂质所终止,

不能引发单体聚合,无聚合物形成,聚合速率为零。特点:曲线不过原点

引发剂效率: 引发聚合的部份占引发剂分解总量的分率 诱导分解: 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

笼蔽效应:在聚合体系中,引发剂的浓度相对很低,引发剂分子处于单体或

溶剂的笼子包围中,初级自由基形成后不能及时扩散出来,就可能发生副反应而形成稳定分子,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链转移常数:链转移速率常数和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r 为竞聚率: 均聚速率常数和共聚速率常数之比-----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

摩尔系数:体系中两种原料起始不同官能团的摩尔数之比 过量分率 q

反应程度p :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占起始官能团数的分率 凝胶点: 出现凝胶化时的临界反应程度Pc

平均官能度:单体混合物中每一个分子平均带 有的官能团数

自动加速现象:没有外界因素的变化(如温度升高、引发剂浓度增加),仅

由于体系本身引起的加速现象——自由基聚合的重要特征

凝胶效应:自加速现象主要是体系粘度增加所引起的,又称凝胶效应 凝胶化现象: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由线型转化为支链而交联,使

粘度将急剧增大,形成具有弹性的凝胶状态的现象

动力学链长: 每个活性种从引发阶段到终止阶段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r1=r2=1 理想恒比共聚

r1?r2≈1 理想共聚

r1→0,r2→0,r1?r2=0 交替共聚

r1<1,r2<1 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r1?r2 <1 的非理想共聚

r1r2>1 嵌段共聚

Q-e 式——自由基同单体的反应速率常数与共轭效应、极性效应联系起来Q:共轭因子,e:极性因子

Q-e方程的作用

○1预测单体的竞聚率与计算单体的Q-e值;

○2比较单体活性:Q、e值大,单体活性大;

○3比较单体极性:e<0推电子,e>0吸电子;

○4判别单体共聚能力;

Q值差别大,难共聚。

Q、e值相近的单体易共聚,为理想共聚。

e值相差大的单体易交替共聚。

○5由Q-e方程计算值,判别共聚合行为。

本体聚合体系组分:单体、引发剂。特征:○1高粘,且不断增加(105~106 cp)○2凝胶效应○3生产时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混合和散热

悬浮聚合体系组分:单体、引发剂、水、分散剂。优点:○1体系粘度低,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稳定○2分子量高,杂质少○3后处理工序简单。缺点:产品中含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影响性能。本体聚合机理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主要有聚乙烯醇等合成高分子,及纤维素衍生物、明胶等天然高分子及其衍生物

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主要有碳酸镁、滑石粉、高岭土等

溶液聚合体系组分:单体、引发剂、溶剂优点:体系粘度低,易混合与传

热,较少凝胶效应,避免局部过热缺点:○1单体浓度低,使聚合速率慢,设备生产能力及利用率低○2易向溶剂链转移,使分子量偏低○3溶剂分离回收费用高

乳液聚合组分:单体(油溶性),引发剂(水溶性),乳化剂,分散介质(水)特点:同时提高聚合度和聚合速率。自由基聚合机理,场所-M/P乳胶粒

活性聚合: ○1离子聚合无双基终止,阴离子聚合主要通过向单体转移终止○2阴离子聚合,尤其是非极性的共轭烯烃,链转移都不易,成为无终止聚合,形成“活”的聚合物

条件:○1阴离子聚合○2纯度高,分子量均一○3聚合度与温度无关,只与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有关

化学计量聚合具有以下特点:

○1引发剂很快形成阴离子活性中心,至单体耗尽仍保持活性,即形成活性聚合物○2聚合物分子量均一○3聚合度与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有关,可定量计算。

配位聚合:指单体分子首先在活性种的空位配位,形成某种形式的络合物(常称α—π络合物),随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过渡金属—烷基键(Mt-R)中进行增长

定向聚合:能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都可称做定向聚合有或有规立构聚合Zigler-Natta聚合:采用Zigler-Natta引发剂的任何单体的聚合或共聚合。所得的可以是立构规整的,也可以是无规的

配位(络合)引发剂主要有:

○1Zigler-Natta引发剂;

○2π烯丙基过渡金属型引发剂;

○3烷基锂引发剂(引发二烯烃聚合)

Zigler-Natta 引发剂:

典型的Zigler 引发剂:AlEt3(或AliBu3)—TiCl4。 典型的Natta 引发剂:TiCl3—AlEt3。 主引发剂是Ⅳ~Ⅷ族过渡金属化合物。 共引发剂是Ⅰ~Ⅲ族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体型缩聚的特点:

反应单体的 f >2(必要条件); 反应分为甲、乙、丙三阶段; 出现为不溶不熔的体形分子

甲阶段:p

丙阶段:p >pC , 高度交联,不溶不熔,成体形结构。

线形缩聚单体:条件:○1必须是2-2、2官能度体系;○2反应单体要不

易成环;

3少副反应,保证一定的分子量

(副反应包括:成环反应,链交换、降解等反应等)

无规预聚物: 碱催化酚醛树脂, 脲醛树脂, 醇酸树脂

结构预聚物: 环氧树脂, 酸催化的酚醛树脂, 不饱和的聚酯树脂

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自由基聚合微规动力学

乳液聚合

动力学链长

]

[2I fk Ri d =

[][]p p

R k M M -

=()

RT E A k d d d /exp -=

聚合度

共聚物组成方程

阴离子聚合

缩聚动力学:不可逆条件下的自催化缩聚,三级反应

不可逆条件下的外加酸催化缩聚,二级反应

线型缩聚反应聚合度

两官能团等当量比

两官能团非等当量比,bBb 过量

利用Carthers 方程计算线型缩聚中聚合度

缩聚平衡对聚合度的影响:

封闭体系

敞开体系

凝胶点的预测

Carothers 方程

两单体等物质的量

两单体非等物质的量,bBb 过量

[][]

p p R k M M -=

典型产品聚合机理及工艺条件

1.氯乙烯:自由基聚合,易单体链转移,温度为控制分子量的关键。

2.聚苯乙烯,有机玻璃:本体聚合,分段反应(解决散热问题)。

3.涤纶:K=4,高温高真空(除去小分子,提高分子量),非等摩尔比(控制分子量),熔融缩聚。

4.尼龙:K=430,配成尼龙-66盐水溶液(保证原料等摩尔比),加单官能团物质控制分子量。

5.环氧树脂:结构预聚物,加交联剂固化。

6.酚醛树脂:碱催化-无规预聚物,酚/ 醛<1 , 有pc 控制。

酸催化—结构预聚物,酚/ 醛>1 ,加交联剂固化。

7.聚碳酸酯:酯交换法,加苯酚调节分子量,熔融缩聚。

界面缩聚,双酚A+光气。

8.丁基橡胶:异丁烯+少量异戊二烯,阳离子聚合。

9. SBS热塑性橡胶:嵌段共聚物,阴离子活性聚合。

10.聚丙烯:配位聚合,引发剂为TiCl3-Al(C2H5)2Cl(三氯化钛-一氯二乙基铝)。

11.聚乙烯醇:VAc溶液聚合,醇解→PVAc相似转变→聚乙烯醇。

十二硫醇 C12H25SH 链转移剂(分子量调节剂)

连锁与逐步聚合的比较

连锁(加聚)逐步(缩聚)

α-烯烃带有官能团的化合物,f≥2 要提供活性种引发单体进行加成反应官能团间的反应,不需活性种有引发、增长、终止三个基元反应无明显的引发、增长、终止各步的E各不相同各步反应的E基本相同相同体系中只有单体、聚合物以低聚物的混合物为主无中间产品可以有中间产品

增长反应是M与…M.间的反应,易发生链转移反应, 没有交换反应

单体与低聚物或低聚物之间的反应,无链转移,有交换反应(大分子特征官能团间)

分子量与时间无关

分子量

随时间逐步增加

转化率随时间而增大转化率不随时间变化-△H较大,TC高,不可逆-△H较小,TC低,可逆反应有稳态假定(三个假定)无稳态假定

都有等活性原理

有自加速(双基终止),子聚合无自加速无自加速,后期R P下降。

反应条件要强化(T℃↑)

相对分子量T、[I]是影响与控制Mn的主要因

素,Xn∝[M]/[I]

P、K、n

w

影响分子量,各种链转移反应使Mn↓

以非等摩尔或单官能团的端基封锁法控

制Mn。

相对分子量大相对分子量低

影响因素T℃↑,Rp↑

T℃↑,Xn↓

[I]↑,Rp↑

[I]↑,Xn↓

T ℃↑,Rp↑

K,←nw↓→Xn↑

相对分子量低

聚合物结构线型

2-2体系:线型,

2-3体系:体型

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的比较

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

单体居中

推电子基,

有足够的电子

云密度

吸电子基, π-π

共轭

引发剂

过氧类Lewis酸Lewis碱

偶氮类质子酸

碱金属及其有机

金属化合物(烷

基、胺基)高低活性都可要有助催化剂

可形成双阴离子

或单阴离子

反应机理慢引发、快增长、

快终止

快引发、快增长

易转移、难终止

快引发、慢增长,

无终止双基终止(偶

合、歧化)有多种

转移

易异构化难转移

动力学

稳态处理稳态处理不用稳态处理有自加速现象没有自加速

温度影响T↑→Rp↑T↑→Rp↓T↑→Rp↑

T↑→Xn↓T↑→Xn↓T 对Xn影响小

溶剂影响

链转移链转移

中心离子和反离

子状态

少用极性

溶剂

极性大→自由

离子↑

松对↑→Rp↑,

Xn↑

低极性,卤代

极性,THF

聚合方法本体、溶液悬

浮、乳液

溶液、本体

阻聚剂氧、DPPH、

苯酚、醌

醌、亲核试剂亲电试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