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哈姆雷特_看莎士比亚悲剧特点

①2003年1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N ov.2003

第24卷 第6期I NNER M ONG O LI A S OCI A L SCIE NCES V ol.24 №.6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特点

周砚芳

(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仅仅用思想性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不够的,甚至有可能陷入图解戏剧人物的误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以思想性来代替艺术性,导致对作品分析的简单化。从《哈姆雷特》的戏剧情节及人物塑造我们可以看到莎翁悲剧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第二,巧妙的多线索组织。第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特点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81(2003)0620081203

一、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

可以说,在西方古典文学史上,是莎士比亚全面地将人从神的光环中解放出来。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人物性格的缺陷不是一个缺点,而正是这种带有缺陷的性格使人物性格丰富起来,获得了完美的表现。随着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交织,这种性格缺陷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人物悲剧的发生。《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的悲剧是由于她的单纯。她不能了解哈姆雷特的行为,更不能帮助他,由于单纯反而成了父亲和国王的工具,帮助他们陷害哈姆雷特,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她愿意做的,甚至她做了他们的工具以后也不知道。所以当哈姆雷特刺死了波洛涅斯,遭到国王放逐的时候,她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毁灭了,她发疯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哈姆雷特会刺死她的父亲,并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而死去。她的死也和她自己一样无辜而单纯。

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意味着人物性格没有一点缺陷,相反,正像现实中没有完人一样,艺术典型的塑造也应该展示人物性格的缺陷,这样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正如著名学者刘

再复所说:“性格的‘不可爱处’,是性格的‘缺陷’。这种性格的缺陷,反映着人的局限性。真实的人性既具有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又具有人的局限性。具有创造性、能动性,人才区别于动物;具有局限性,人才区别于神。美学中的所谓‘缺陷美’,往往能有力地表现出人性美。‘完美’与‘美’并不相等,‘缺陷’与‘丑’也不相等。由于人世间纯粹‘完美’与纯粹‘缺陷’的性格并不存在,因此,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关系中。”

此外,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性格有的是模糊的,在这些人物身上有许多不稳定的性格因素,这些不稳定的性格因素使人物的性格变得更加复杂。从人物的正反两极来分析哈姆雷特,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他的主导思想应该是肯定的,代表着先进性的一面。但他相信鬼魂,相信上帝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人类的生杀大权,因而他在克劳狄斯祈祷的时候没有杀掉他,以致错过了行动的大好时机。他不相信他的叔父是邪恶的,也不相信母亲会背弃他的父亲。他天性的善良,使他近于软弱,因而当把一个重整乾坤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时,他很难承担起来。他就是这

18

①[收稿日期]2003208208

[作者简介]周砚芳,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样一个性格存在“缺陷”的人物。恰恰是性格的“缺陷”使莎翁的戏剧人物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前提。而对具有性格缺陷的人类的赞美,还真实于人,还人性于人,正是莎翁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巧妙的戏剧建构

莎士比亚的悲剧建构往往是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莎翁常常通过对几条情节线索的描绘,把不同阶层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同时让几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交织在一起。如《哈姆雷特》中有三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哈姆雷特为父报仇,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福丁布拉斯为父为国报仇。三条线索的展开,有利于人物和事件的比较,可以突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的代表者,他的复仇所具有的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作为善的代表哈姆雷特和作为恶的代表克劳狄斯,他们及其周围人物的行动也形成了两条不同的线索。这两条线索交织,并引起戏剧冲突,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鬼魂场面的出现究竟在剧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莱辛在《汉堡剧评》第十一篇中说:“一点也不假,整个古代都相信鬼魂的。因而古代的剧作家有权去利用这种信仰。假如上演这些作家之中某一位作家的剧本时,我们看到死鬼回到人间,我们就根据我们自己更进一步的见解来批判它,那是很不公平的。”因而我们说鬼魂和巫术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事实上他的悲剧中的鬼魂和巫术场面在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哈姆雷特》中,国王鬼魂的出现定好了这部悲剧的基调,他使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人承担了他不能担负的重任,使整个悲剧发展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鬼魂把悲剧即将发生的故事和已经发生的故事联系起来,起着揭示全剧主题的作用。鬼魂的出现证实了哈姆雷特的疑虑———他的叔父杀死他的父亲而娶了他的母亲,从而加深了哈姆雷特对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的怀疑。因而鬼魂场面的出现在《哈姆雷特》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情节,而是通过鬼魂的场面加深了当时人们对戏剧冲突的可信程度。国王的鬼魂代表着先王生前的睿智、庄严、贤明、诚实、厚道,由于轻信别人而遭暗算,失去了王位和娇妻而无处诉说,在地狱中受着炼火的折磨,希望惩恶扬善,因而把重担交给了他惟一可以信赖的儿子。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鬼魂是有性格的,并且在他生命的道路上有着重大的遭遇和不幸,使鬼魂成为悲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性格。因而在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鬼魂场面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已经大量结合,这种结合主要还是表现在戏剧情节的悲剧场面和喜剧场面的结合,即在一个悲剧主情节中插入一个喜剧副情节。如《哈姆雷特》中小丑掘墓的情节,使得剧中人物性格表现得更真实,并且使人们在紧张恐怖的情绪中得到暂时的调节,同时还可以加深我们对悲剧人物所处环境的理解。

另外,还应该看到戏剧情节和小说情节的不同,戏剧主要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地把握艺术形象和剧本的思想。这种距离感使我们把自己同演员区分开来。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分析这种距离感时说:“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它往往意味着难以理解和缺少兴味;‘距离不足’则是自然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它往往使艺术品难于脱离其日常的实际联想。艺术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它在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和反写实主义的。距离的程度随艺术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戏剧造成的距离感是比较大的,它是通过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来表现的。而较之戏剧,小说的距离感要小些,它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使我们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离我们更近,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比看他的戏剧演出更能受益。因此,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应该像分析小说那样,而更应该注意他所设计的戏剧情节。恩格斯在《致裴迪南?拉萨尔》的信中说:“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莎士比亚用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他把作家的主观感情与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融汇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他的悲剧思想和矛盾冲突不是刻意地写出来的,而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对人们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基本上是圆形的,

28

他塑造的人物性格是由许多性格元素合成的。在这种结构中,各种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我们说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就是说表现人物性格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莎士比亚不仅写出了人物表面的因素,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搏斗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

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读《哈姆雷特》我们往往有一种困惑,即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似乎出于一连串的偶然性。他利用戏班子表演《贡扎古之死》,既揭露了国王的真面目,同时也在对手面前暴露了自己,这是个偶然的情节。但由于他偶然杀死了波洛涅斯,加深了他的悲剧。他被国王派到英国去送死,他偶然拆开了国王写给英王的密信,从而延长了他的悲剧命运。他与雷欧提斯比剑,剑尖上带毒也是偶然性的因素。偶然性的因素使他的悲剧结局得以一步步地实现。这种命运的作用使我们觉得他的悲剧中的人物被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操纵着,不管人物如何挣扎,最后仍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掌握。但若仔细分析哈姆雷特的“犹豫”与“彷徨”,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就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刚刚接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封建王国的王子,其人文思想是很难实现的。在王权、等级被国家视为圭臬,甚至被平民视为天然合理的背景下,哈姆雷特的“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的理想怎能不被视为异端邪说,其最终的悲剧命运必然会通过一连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是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悲剧的基调决定了人物毁灭的必然性。但必然性的因素又是与偶然性的因素融会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偶然性的因素,这种必然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偶然性的情节和必然性的情节交织,产生了人物的悲剧,导致了人物的毁灭。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正是这些偶然性的情节起到了加深戏剧效果,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过多地使用偶然性情节,使得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有时也难免“扁平”,甚至失真。犹应指出的是,哈姆雷特的犹豫、矛盾,其悲剧性格发展的偶然性,与其说是戏剧人物的,还不如说是莎士比亚本人的,这正是“哈姆雷特之迷”的谜底。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普遍性认识。作品的艺术性和作品的思想性是同样重要的,我们不能单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而忽视作品的艺术性,更不能把思想性当成是政治的范本。用政治代替艺术,用政治的眼光观照人物性格,那样会把审美评价变成政治法庭。按照政治的价值观念,一个人物身上愈是集中地体现本阶级的阶级特性和政治利益,就愈符合政治理想,就愈有价值。但政治理想并不等于审美理想,政治价值观念也并非就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念。用政治价值观念代替审美价值观念,最终必然导致要求人物性格的政治理想化,这正是许多人物形象从美学意义上不能成功的原因。因而我们在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思想性的同时,更要注意他的作品的艺术性,注意他的作品的审美价值,注意他的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1.

[2]纪怀民,等.马克思文艺论著选评[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82.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莱辛.汉堡剧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5]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8]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3.

[9]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10]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11]陆谷孙.莎士比亚专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责任编辑 冯军胜)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