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算法研究综述

k-means算法研究综述
k-means算法研究综述

K-means算法研究综述

聚类被认为是机器学习中最常使用的技术之一, 它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几乎应用于环境学、医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其中K-means 是最为常用的聚类算法。现在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K-means算法。

1 K-means算法简介

K-means算法(Lloyod,1982)是简单而又有效的统计聚类算法,使机器能够将具有相同属性的样本归置到一块儿。与分类不同,对于一个分类器,通常需要告诉它“这个样本被分成哪些类”这样一些标签,在最理想情况下,一个分类器会从所得到的训练集中进行“学习”,我们将这种提供训练的过程称为“监督学习”。但是在聚类下,我们并不关心某一类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想将相似的样本归置在一起,这样,一个聚类算法通常只要知道该如何计算样本间的相似度并将相似样本归并到一起就可以操作了,因此聚类通常并不需要使用训练数据进行学习,这在机器学习中被称作“无监督学习”。K-means算法就是这种用于统计的无监督聚类技术。

2K-means算法介绍

K-means算法主要用于处理下图1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图的左边有一些点,此时,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有三个点群,但是,我们如何让机器识别出这几个点群来呢?于是就出现了我们需要的K-means算法。

图1 K-means算法示意图

Fig1 Illustration of K-means

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N个对象划分到K个簇中,聚类结果要使得相似度较高的对象划分到同一类簇,而差异较大的对象存于不同类簇。

K-means算法的基本流程如下表1所示。

表1K-means算法步骤

Tab.1Training steps of K-means

K-means:

输入:训练样本V={v(1),v(2),…,v(n)},v={v1,v2,…,v ni},k:聚类个数;

输出:C={C1,C2,…,C k};

步骤1 在数据集中随机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c1,c2……c k;

步骤2 计算数据集中每个对象到聚类中心的距离,选取最小距离min|v- c j|,分配到聚类中,其中v={v1,v2,…,v n},j=1,2……k;

步骤3 计算每个聚类中的所有对象均值,将此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c j=

1 n j

X i

n j

i=1

,n j为第j类中对象的个数,j=1,2,……k;

步骤4 如果每个簇的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聚类准则函数J c=|X i j?c j|

n j

i=1

k

j=1

收敛,

则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继续迭代。

3K-means算法优缺点

K-means算法操作简单、运算速度较快,能够有效处理中小型数据集。但同时K-means算法也有不足之处,包含以下几点:

(1) 聚类结果不确定

K-means算法初始聚类中心是随机选择的,初始中心点选取的好坏会导致最终聚类效果。选取不同初始聚类中心,会使得最终聚类得到的类簇发生变化。除此之外,K-means算法一般采用准则函数为目标函数,准则函数中只存在一个全局最小值和N个极小值,这使得算法运算过程中,会陷入局部极小值,导致最终得到的不是全局最优解。

(2) 聚类个数不确定

K-means算法中K表示聚簇个数,K的取值决定聚类结果。K值的选取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需将数据集聚为多少个类簇最合适,所以针对K值的选取依然有待解决。

(3) 数据量大、算法时间复杂度较高

K-Means算法的计算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为寻找合适的聚类中心,需要不断的计算和调整才能对数据对象进行有效的聚类。这个过程中反复进行大量的对象间距离的计算,所以K-Means聚类过程会消耗大量时间,降低聚类运算效率。

4K-means算法变形

(1) K中心点算法

传统K-means算法在求出聚簇后对簇内的点取平均值,若该簇形成的图像较为狭窄或其图像并不均匀,使用平均值生成的点极有可能会偏离聚簇本身,所以该方法希望通过求生成的簇的重心,以保证生成的中心点不会偏离聚簇本身并能够更好代表整个聚簇。

(2) 高斯随机初始中心点方法

传统K-means算法在初始化K个中心点时使用数据集的前K个样本作为中心点或使用默认的随机化方法初始中心点,这里采用高斯随机化方法从数据集中取K个点作为中心点,可使得聚簇内更加紧密。

(3) 基于最小生成树的K-means算法

通过Kruskal方法找到图中距离最近的两点之间的中心点,再将该中心点放入数据集中,并两点从数据集中删除,形成新的数据集合。然后利用Kruskal算法找新的数据集中的最短距离,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数据集中仅剩下K个点则结束,这K个点就是初始聚类中心点。该方法使用最小生成树自动生成K个聚类中心,可有效解决传统K-means算法因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的随机性引起的局部最优问题,提高聚类效果。

5结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聚类问题已被研发出多种算法,但K-means算法依旧活跃于前线,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通过研究K-means算法,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真正伟大的算法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复杂,而是它能够用最简单的原理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需不断努力,研究出更多实用的算法。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T.M. MACHINE LEARNING[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2] 李航. 统计学习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

[3] 周志华.机器学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

[4] Peter Harrington. 机器学习实战[M]. 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 2013,6

[5] 蒋宗礼, 杜倩. 基于聚类和项目相似性的Slope One算法优化[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6(8):22-26

汇报人:王一大

文献综述

一、综述 语音分离问题源于著名的“鸡尾酒会效应”.即在复杂的混合声音中,人类能有效地选择并跟踪某一说话人的声音。语音分离的研究在语音通信、声学目标检测、声音信号增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而将语音分离技术应用到智能机器人中。让机器人具有智能的听觉,实现声源定位和分离,确定说话人个数,进行人机对话等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听觉场景分析(Auditory Scene Analysis,ASA)和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BSS)两类方法。 对于听觉场景分析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人的听觉生理及心理特性出发,研究人在声音识别过程中的规律.即听觉场景分析;另一种是利用对人听觉感知的研究成果建立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并用计算机来实现它。这是计算听觉场景分析(ComputationalAudit0珂Scene Analysis,CASA)所要研究的内容。 而盲源分离是指在源信号、传输通道特性未知的情况下.仅由观测信号和源信号的一些先验知识(如概率密度)来估计出源信号各个分量的过程。盲源分离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首先是由Comon提出的。它是基于神经网络和统计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该技术在通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语音分离、图像处理、阵列信号处理以及通用信号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已有的盲分离算法大致归纳为三类。在第一类方法中,信号经过变换后,使不同信号分量之间的相依性(Dependency)最小化。这类方法称为独立分量分析,由Pierre Comon于1994年提出。当信号之间的独立性采用不同的准则测度时,即得到不同的算法。第二类方法是用非线性传递函数对输出进行变换,使得输出分布包含在一个有限的超立方体中,然后熵的最大化将迫使输出分量可能在超立方体中均匀散布。这类方法称为熵最大化,是由Bell和Sejnowski于1995年提出的。熵最大化最终也得到信号分量独立性的类似测度。第三类方法为非线性主分量分析.由Oja和Karhunen等人于1994年提出,它是线性主分量分析方法的推广。目前,前两类方法已逐渐趋于成熟。对于

聚类分析K-means算法综述

聚类分析K-means算法综述 摘要:介绍K-means聚类算法的概念,初步了解算法的基本步骤,通过对算法缺点的分析,对算法已有的优化方法进行简单分析,以及对算法的应用领域、算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发展趋势作恰当的介绍。 关键词:K-means聚类算法基本步骤优化方法应用领域研究方向应用发展趋势 算法概述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质心的划分方法,输入聚类个数k,以及包含n个数据对象的数据库,输出满足方差最小标准的k个聚类。 评定标准: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聚类相似度是利用各聚类中对象的均值所获得一个“中心对象”(引力中心)来进行计算。 解释:基于质心的划分方法就是将簇中的所有对象的平均值看做簇的质心,然后根据一个数据对象与簇质心的距离,再将该对象赋予最近的簇。 k-means 算法基本步骤 (1)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根据每个聚类对象的均值(中心对象),计算每个对象与这些中心对象的距离;并根据最小距离重新对相应对象进行划分 (3)重新计算每个(有变化)聚类的均值(中心对象) (4)计算标准测度函数,当满足一定条件,如函数收敛时,则算法终止;如果条件不满足则回到步骤(2) 形式化描述 输入:数据集D,划分簇的个数k 输出:k个簇的集合 (1)从数据集D中任意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簇的中心; (2)Repeat (3)For数据集D中每个对象P do (4)计算对象P到k个簇中心的距离 (5)将对象P指派到与其最近(距离最短)的簇;

(6)End For (7)计算每个簇中对象的均值,作为新的簇的中心; (8)Until k个簇的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 对算法已有优化方法的分析 (1)K-means算法中聚类个数K需要预先给定 这个K值的选定是非常难以估计的,很多时候,我们事先并不知道给定的数据集应该分成多少个类别才最合适,这也是K一means算法的一个不足"有的算法是通过类的自动合并和分裂得到较为合理的类型数目k,例如Is0DAIA算法"关于K一means算法中聚类数目K 值的确定,在文献中,根据了方差分析理论,应用混合F统计量来确定最佳分类数,并应用了模糊划分嫡来验证最佳分类数的正确性。在文献中,使用了一种结合全协方差矩阵RPCL算法,并逐步删除那些只包含少量训练数据的类。文献中针对“聚类的有效性问题”提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一种新的有效性指标:V(k km) = Intra(k) + Inter(k) / Inter(k max),其中k max是可聚类的最大数目,目的是选择最佳聚类个数使得有效性指标达到最小。文献中使用的是一种称为次胜者受罚的竞争学习规则来自动决定类的适当数目"它的思想是:对每个输入而言不仅竞争获胜单元的权值被修正以适应输入值,而且对次胜单元采用惩罚的方法使之远离输入值。 (2)算法对初始值的选取依赖性极大以及算法常陷入局部极小解 不同的初始值,结果往往不同。K-means算法首先随机地选取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种子,再利用迭代的重定位技术直到算法收敛。因此,初值的不同可能导致算法聚类效果的不稳定,并且,K-means算法常采用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作为聚类准则函数(目标函数)。目标函数往往存在很多个局部极小值,只有一个属于全局最小,由于算法每次开始选取的初始聚类中心落入非凸函数曲面的“位置”往往偏离全局最优解的搜索范围,因此通过迭代运算,目标函数常常达到局部最小,得不到全局最小。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许多算法采用遗传算法(GA),例如文献中采用遗传算法GA进行初始化,以内部聚类准则作为评价指标。 (3)从K-means算法框架可以看出,该算法需要不断地进行样本分类调整,不断地计算调整后的新的聚类中心,因此当数据量非常大时,算法的时间开销是非常大 所以需要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改进提高算法应用范围。在文献中从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考虑,通过一定的相似性准则来去掉聚类中心的候选集,而在文献中,使用的K-meanS算法是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无论是初始点的选择还是一次迭代完成时对数据的调整,都是建立在随机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

蚁群算法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生必修课 作业 课程名称:现代物流管理 研究生姓名:徐静学号:21511149 作业成绩: 任课教师(签名) 交作业日时间:2016 年6 月1日

蚁群算法在TSP问题上的应用 摘要蚁群算法是受现实蚂蚁群体行为启发而得出的一类仿生算法。本文以解决TSP问题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蚁群算法从诞生到成熟过程中几个代表性的算法。在阐述算法基本思想的前提下,着重论述算法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蚁群算法,TSP问题,蚁群优化 1引言 蚁群算法也称作蚁群优化(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最早是由Dorigo及其研究同伴所提出,用于求解诸如旅行商问题之类的组合优化问题。自然界蚂蚁在其经过的路径上会留下某种生物信息物质(信息素),该物质会吸引蚁群中的其它成员再次选择该段路径;食物与巢穴之前较短的路径容易积累较多的信息素,因而使得更多的蚂蚁选择走该段路径,最终几乎所有的蚂蚁都集中在最短路径上完成食物的搬运。Dorigo等从此现象中抽象出路径选择和信息素积累的数学模型,作为蚁群算法的核心,并通过对蚂蚁寻找最短路径的计算机模拟,实现了对TSP问题的求解。自此,蚁群算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求解其它的组合优化问题,也被推广到工业工程上应用。 蚁群算法特点是并发性、鲁棒性、正反馈性等。在蚁群算法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蚁群在问题空间中同时构造问题的多个解体现了算法的并发性。蚁群不会因为单个蚂蚁寻找到较差的解或者因为问题空间发生改变而使得算法丧失作用,这体现了算法的鲁棒性。在蚂蚁构造问题解的过程中,以蚁群觅食行为为例,会在经过的解路径上释放信息素,而解空间中获得信息素越多的路径,对蚂蚁的吸引力就越大,使更多的蚂蚁经过该路径并进一步在上面释放信息素,这体现了算法的正反馈性。 TSP问题代表一类组合优化问题,在实际工程中有许多应用,如计算机联网、电子地图、交通诱导、电气布线、VLSI单元布局、ATM分组交换网等。鉴于其重要的工程与理论价值,TSP常作为算法性能研究的典型算例。求其最优解的代价是指数级的,因此对其近似解的研究一直是算法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TSP问题是典型的NP完全问题,许多算验证法及算法效率测试都以TSP问题为基础。在蚁群算法研究中,第一个蚁群算法,蚂蚁系统,就是在TSP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后,依据TSP问题,又提出了蚁群算法系列中具有代表性的蚁群系统、最大——最小蚂蚁系统。 本文以TSP问题为基础,对蚁群算法的基本问题及典型的蚁群算法进行了综述。涉及到算法的基本问题、算法描述、算法改进及意义。通过研究总结了蚁群算法的发展历程和实现思想。

文本聚类的现状研究

1 文本聚类研究现状 1 文本聚类研究现状 Internet 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和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最主要的渠道。随着Internet 的大规模普及和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种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 年 1 月最新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70.2% 的网络信息均以文本形式体现。对于这种半结构或无结构化数据,如何从中获取特定内容的信息和知识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文本挖掘、信息过滤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聚类技术可以将大量文本信息组成少数有意义的簇,并提供导航或浏览机制。 文本聚类的主要应用点包括: (1) 文本聚类可以作为多文档自动文摘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的预处理步骤。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Newsblaster[1] 。该系统将新闻进行 聚类处理,并对同主题文档进行冗余消除、信息融合、文本生成等处理,从而生成一篇简明扼要的摘要文档。 (2) 对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进行聚类,使用户迅速定位到所需要的信息。比较典型的系统有Infonetware Real Term Search 。Infonetware 具有强大的对搜索结果进行主题分类的功能。另外,由Carrot Search 开发的基于Java 的开源Carrot2 搜索结果聚合聚类引擎2.0 版也是这方面的利用,Carrot2 可以自动把自然的搜索结果归类( 聚合聚类) 到相应的语义类别中,提供基于层级的、同义的以及标签过滤的功能。 (3) 改善文本分类的结果,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Y.C.Fang 等人的工作[2] 。 (4) 文档集合的自动整理。如Scatter/Gather[3] ,它是一个基于聚类的文档浏览系统。 2 文本聚类过程 文本聚类主要依据聚类假设: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大,非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小。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聚类由于不需要训练过程、以及不需要预先对文档手工标注类别,因此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动化处理能力,成为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组织、摘要和导航的重要手段。文本聚类的具体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文本聚类过程 2.1 文本信息的预处理 文本聚类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文本内容表示成为数学上可分析处理的形式,即建立文本特

蚁群聚类算法综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16 引言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是人们认 和探索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效手段,它既可以用作独立的 据挖掘工具,来发现数据库中数据分布的一些深入信息,也 以作为其他数据挖掘算法的预处理步骤。所谓聚类(clus- ring)就是将数据对象分组成为多个类或簇(cluster),在同一 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大。传统的聚类算法主要分为四类[2,3]:划分方法,层次方法, 于密度方法和基于网格方法。 受生物进化机理的启发,科学家提出许多用以解决复杂优 问题的新方法,如遗传算法、进化策略等。1991年意大利学A.Dorigo等提出蚁群算法,它是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法[4]。该算不依赖于具体问题的数学描述,具有全局优化能力。随后他 其他学者[5~7]提出一系列有关蚁群的算法并应用于复杂的组优化问题的求解中,如旅行商问题(TSP)、调度问题等,取得 著的成效。后来其他科学家根据自然界真实蚂蚁群堆积尸体分工行为,提出基于蚂蚁的聚类算法[8,9],利用简单的智能体 仿蚂蚁在给定的环境中随意移动。这些算法的基本原理简单懂[10],已经应用到电路设计、文本挖掘等领域。本文详细地讨现有蚁群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与性能,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以推动蚁群聚类算法在更广阔的领域内 到应用。 2聚类概念及蚁群聚类算法 一个簇是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彼此 类似,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彼此相异。将一组物理或抽象对象分组为类似对象组成的多个簇的过程被称为聚类。它根据数据的内在特性将数据对象划分到不同组(或簇)中。聚类的质量是基于对象相异度来评估的,相异度是根据描述对象的属性值来计算的,距离是经常采用的度量方式。聚类可用数学形式化描述为:设给定数据集X={x 1 ,x 2 ,…,x n },!i∈{1,2,…,n},x i ={x i1 ,x i2 , …,x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doc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2.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研究拟完成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要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化。3、研究思路与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和计划。4.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和实践应用价值。(课题设计论证限3000字以内) 一直以来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不断的得到大量的研究,近二十年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 1994)来指导改革教学成为一大趋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角度说明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所谓“情境”即是学习的综合环境;“协作”: 指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意义建构”: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和知识观和以往的学习理论有了很大的变化,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提高教学效率正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多从学习的方法论和学习技术本身入手,考虑学生的具体群体的学习特点较少,不能很好的有的放矢,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影响因素时多直接用常规的数理统计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而实际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因素是相当复杂与繁多的,而且学习因素之间W能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有时往往不知道,因素之间的影响到底多大,定量的关系不明确,甚至可能有很多隐藏的因素在起作用,发现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与比重,以及它们的变化分布规律对我们找出主要因素从而正确指导教学以及设计调查问卷摸查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此的研究还比较少。 贝叶斯网络又称信度网络,是Bayes方法的扩展,是目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最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自1988年由Pearl提出后,己知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一般的贝叶斯网络结构是一个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如图1所示,由代表变量节点及连接这些节点有向边构成。节点代表随机变量,节点间的有向边代表了节点间的互相关系(由父节点指向其后代节点),用条件概率进行表达关系强度,没有父节点的用先验概率进行信息表达, 节点变量可以是任何问题的抽象(如知识表达),适用于表达和分析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的事件,可以从不完全、不精确或不确定的知识或信息中做出推理。贝叶斯网络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因果关联模型,贝叶斯网络与其他决策模型不同,它本身是将多元知识图解可视化为一种概率知识表近与推理模型,更为贴切地蕴含了网络节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条件相关关系,如果节点表达为学习因素,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控制之蚁群算法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有模糊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集成智能控制等,以及常用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免疫算法等。 蚁群算法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模拟进化优化算法。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并行性,鲁棒性等优良性质。它广泛应用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所以本文着重介绍了这种智能计算方法,即蚁群算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同时对蚁群算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 蚁群算法概述 1、起源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 Deneubourg及其同事(Deneubourg et al.,1990; Goss et al.,1989)在可监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蚂蚁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标记走过的路径,从而找出从蚁穴到食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蚂蚁寻找食物的实验中发现,信息素的蒸发速度相对于蚁群收敛到最短路径所需的时间来说过于缓慢,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可以忽略信息素的蒸发。然而当考虑的对象是人工蚂蚁时,情况就不同了。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双桥模型和扩展双桥模型这些简单的连接图来说,同样不需要考虑信息素的蒸发。相反,在更复杂的连接图上,对于最小成本路径问题来说,信息素的蒸发可以提高算法找到好解的性能。 2、基于蚁群算法的机制原理 模拟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蚁群算法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智能模式引入的,该算法基于如下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和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也只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因为蚂蚁是基因生物,蚂蚁的行为实际上是其基因的自适应表现,即蚂蚁是反应型适应性主体。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作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

启发式优化算法综述

启发式优化算法综述 一、启发式算法简介 1、定义 由于传统的优化算法如最速下降法,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分支定界法,单纯形法,共轭梯度法,拟牛顿法等在求解复杂的大规模优化问题中无法快速有效地寻找到一个合理可靠的解,使得学者们期望探索一种算法:它不依赖问题的数学性能,如连续可微,非凸等特性; 对初始值要求不严格、不敏感,并能够高效处理髙维数多模态的复杂优化问题,在合理时间内寻找到全局最优值或靠近全局最优的值。于是基于实际应用的需求,智能优化算法应运而生。智能优化算法借助自然现象的一些特点,抽象出数学规则来求解优化问题,受大自然的启发,人们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找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于那些受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或者面向具体问题的经验、规则启发出来的方法,人们常常称之为启发式算法(Heuristic Algorithm)。 为什么要引出启发式算法,因为NP问题,一般的经典算法是无法求解,或求解时间过长,我们无法接受。因此,采用一种相对好的求解算法,去尽可能逼近最优解,得到一个相对优解,在很多实际情况中也是可以接受的。启发式算法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使得在可接受的计算成本内去搜寻最好的解,但不一定能保证所得的可行解和最优解,甚至在多数情况下,无法阐述所得解同最优解的近似程度。 启发式算法是和问题求解及搜索相关的,也就是说,启发式算法是为了提高搜索效率才提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根据经验规则进行发现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解决问题

时,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已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系统地、以确定的步骤去寻求答案,以随机或近似随机方法搜索非线性复杂空间中全局最优解的寻取。启发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算法相对立的。算法是把各种可能性都一一进行尝试,最终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它是在很大的问题空间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求得答案。启发式方法则是在有限的搜索空间内,大大减少尝试的数量,能迅速地达到问题的解决。 2、发展历史 启发式算法的计算量都比较大,所以启发式算法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纵观启发式算法的历史发展史: 40年代:由于实际需要,提出了启发式算法(快速有效)。 50年代:逐步繁荣,其中贪婪算法和局部搜索等到人们的关注。 60年代: 反思,发现以前提出的启发式算法速度很快,但是解得质量不能保证,而且对大规模的问题仍然无能为力(收敛速度慢)。 70年代: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提出,NP问题。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找到全局最优解。发现贪婪算法和局部搜索算法速度快,但解不好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只是在局部的区域内找解,等到的解没有全局最优性。由此必须引入新的搜索机制和策略。 Holland的遗传算法出现了(Genetic Algorithm)再次引发了人们研究启发式算法的兴趣。 80年代以后: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禁忌搜索(Tabu Search)相继出现。 最近比较火热的:演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 蚁群算法(Ant Algorithms),拟人拟物算法,量子算法等。

K-means-聚类算法研究综述

K-means聚类算法研究综述 摘要:总结评述了K-means聚类算法的研究现状,指出K-means聚类算法是一个NP难优化问题,无法获得全局最优。介绍了K-means聚类算法的目标函数,算法流程,并列举了一个实例,指出了数据子集的数目K,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相似性度量和距离矩阵为K-means聚类算法的3个基本参数。总结了K-means聚类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算法,指出了K-means 聚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K-means聚类算法;NP难优化问题;数据子集的数目K;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相似性度量和距离矩阵 Review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bstract: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reviewed.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a NP hard optimal problem and global optimal result cannot be reached. The goal,main steps and example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re introduced. K-means algorithm requires three user-specified parameters: number of clusters K,cluster initialization,and distance metric.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re summarized then.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re pointed at last. Key words: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NP hard optimal problem; number of clusters K; cluster initialization; distance metric K-means聚类算法是由Steinhaus1955年、Lloyed1957年、Ball & Hall1965年、McQueen1967年分别在各自的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独立的提出。K-means聚类算法被提出来后,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并发展出大量不同的改进算法。虽然K-means聚类算法被提出已经超过50年了,但目前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划分聚类算法之一[1]。容易实施、简单、高效、成功的应用案例和经验是其仍然流行的主要原因。 文中总结评述了K-means聚类算法的研究现状,指出K-means聚类算法是一个NP难优化问题,无法获得全局最优。介绍了K-means聚类算法的目标函数、算法流程,并列举了一个实例,指出了数据子集的数目K、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相似性度量和距离矩阵为K-means聚类算法的3个基本参数。总结了K-means聚类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算法,指出了K-means聚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1经典K-means聚类算法简介 1.1K-means聚类算法的目标函数 对于给定的一个包含n个d维数据点的数据集 12 {x,x,,x,,x} i n X=??????,其中d i x R ∈,以及要生成的数据子集的数目K,K-means聚类算法将数据对象组织为 K个划分{c,i1,2,} k C K ==???。每个划分代表一个类c k,每个类c k有一个类别中心iμ。选取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和 距离判断准则,计算该类内各点到聚类中心 i μ的距离平方和 2 (c) i i k i k x C J xμ ∈ =- ∑(1) 聚类目标是使各类总的距离平方和 1 (C)(c) K k k J J = =∑最小。 22 1111 (C)(c) i i K K K n k i k ki i k k k x C k i J J x d x μμ ==∈== ==-=- ∑∑∑∑∑ (2)其中, 1 i i ki i i x c d x c ∈ ? =? ? ? 若 若 ,显然,根据最小二乘 法和拉格朗日原理,聚类中心 k μ应该取为类别 k c类各数据点的平均值。 K-means聚类算法从一个初始的K类别划分开始,然

人工蚁群算法的实现与性能分析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引言 (1) 1.1 非对称TSP问题(ATSP)及其求解方法概述 (1) 1.2 人工蚁群算法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1) 1.3 主要工作 (2) 第二章 ATSP问题分析 (3) 2.1 ATSP问题的数学模型 (3) 2.2 ATSP问题与TSP问题的比较 (3) 第三章求解ATSP问题的人工蚁群算法 (4) 3.1 ATSP问题的蚁群算法表示 (4) 3.2 人工蚁群算法的实现 (4) 3.2.1 人工蚁群算法的流程图 (5) 3.2.2 蚁群的规模、算法终止条件 (6) 3.2.3 路径选择方法和信息素的更新方法 (7) 第四章实验和分析 (10) 4.1 测试环境 (10) 4.2 测试用例 (10) 4.3 实验结果及参数分析 (10) 4.3.1 br17.atsp的测试结果 (10) 4.3.2 ft53.atsp的测试结果 (12) 4.3.3 ftv33.atsp的测试结果 (13) 4.3.4 ftv35.atsp的测试结果 (15) 4.3.5 br17.atsp相关参数修改后的测试结果 (16) 第五章总结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摘要 旅行商问题(TSP问题)是组合优化的著名难题。它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如计算机、网络、电气布线、加工排序、通信调度等。已经证明TSP问题是NP难题,鉴于其重要的工程与理论价值,TSP常作为算法性能研究的典型算例。TSP的最简单形象描述是:给定n个城市,有一个旅行商从某一城市出发,访问各城市一次且仅有一次后再回到原出发城市,要求找出一条最短的巡回路径。TSP分为对称TSP和非对称TSP两大类,若两城市往返距离相同,则为对称TSP,否则为非对称TSP 。本文研究的是对称的ATSP。 实质上,ATSP问题是在TSP问题上发展而来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两座城市之间的往返距离是否相同。例如,有A,B两个城市,在TSP问题中,从A到B的距离是等于从B到A得距离的,是一个单向选择的连通问题。而在ATSP问题中,从A到B的距离就不一定等于从B到A的距离,所以这是双向选择的联通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用人工蚁群算法的原理和一些与其相关联的知识结构点。通过对算法原理的理解,及在函数优化问题上的应用,与优化组合问题的研究来了解ATSP问题以及人工蚁群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ATSP ;组合优化;人工蚁群算法;TSP

手写数字识别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手写数字识别技术研究 一、前言部分 手写数字识别(Handwritten Numeral Recognition)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简称OCR)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动辨认人手写在纸张上的阿拉伯数字。 OCR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按字体分类主要分为印刷体识别和手写体识别两大类.而手写体识别又可分为受限手写体和不受限识别体,按识别方式有课分为在线识别和脱机识别。在整个OCR领域中,最为困难的就是脱机手写字符的识别。到目前为止,尽管人们在脱机手写英文,汉字识别的研究中已取得很多可喜成就,但距实用还有一定距离。而在手写数字识别这个方向上,经过多年研究,研究工作者已经开始把它向各种实际应用推广,为手写数据的高速自动输入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字符识别处理的信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字信息,处理的主要是用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字(如:汉字,英文等)书写或印刷的文本信息,目前在印刷体和联机手写方面技术已趋向成熟,并推出了很多应用系统;另一类是数据信息,主要是由阿拉伯数字及少量特殊符号组成的各种编号和统计数据,如:邮政编码,统计报表,财务报表,银行票据等等,处理这类信息的核心技术是手写数字识别。因此,手写数字的识别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旦研究成功并投入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2][15] 二、主题部分 (一).手写数字识别研究的理论意义 手写数字识别作为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1.阿拉伯数字是唯一的被世界各国通用的符号,对手写数字识别的研究基本上与文化背景无关,这样就为各国,各地区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智的大舞台。在这一领域大家可以探讨,比较各种研究方法。 2.由于数字识别的类别数较小,有助于做深入分析及验证一些新的理论。 3.尽管人们对手写数字的识别已从事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机器的识别本领还无法与人的认知能力相比,这仍是一个有难度的开放问题(Open

作为中国话语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2015~2017)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新闻传播科学, 2018, 6(2), 9-1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b3979706.html,/journal/j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b3979706.html,/10.12677/jc.2018.62002 News Profession as Chinese Discourse: A Survey of News Professionalism (2015-2017) Xuan 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17th, 2018; accepted: May 30th, 2018; published: Jun. 6th, 2018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n China in the 1990s, it has been rapidly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press as its own theoretical resource and ideal pursuit. However, it must be clarified that this “acceptance” process is also a process of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media marketiza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power’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has become a unique Chinese discourse. And aca-demic research is also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ccepting this position as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starting point. In recent three years,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continued and reached a small peak by the end of 2017. Keywords Chinese Discourse,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作为中国话语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2015~2017) 周璇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6日 摘要 新闻专业主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就迅速被中国新闻界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和理想追求,

基于聚类的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信息疼术2018年第6期文章编号=1009 -2552 (2018)06 -0092 -03 DOI:10.13274/https://www.360docs.net/doc/0b3979706.html,ki.hdzj.2018. 06.019 基于聚类的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赵祥宇\陈沫涵2 (1.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学院,上海200093; 2.上海西南位育中学,上海200093) 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识别和机器视觉领域中关键的预处理操作。分割理论算法众多,文中 具体介绍基于聚类的分割算法的思想和原理,并将包含的典型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介绍和分析。经过比较后,归纳了在具体应用中如何对图像分割算法的抉择问题。近年来传统分割算法不断 被科研工作者优化和组合,相信会有更多的分割新算法井喷而出。 关键词:聚类算法;图像分割;分类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A survey of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clustering ZHAO Xiang-yu1,CHEN Mo-han2 (1.School of Optical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2.Shanghai Southwest Weiyu Middle School,Shanghai200093,China) Abstract:Image segmentation is a key preprocessing operation in image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vision. There are many existing theoretical methods,a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l imag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lustering.Firstly,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l several typical algorithms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Alter comparison,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 ol the selection ol imag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in practical work.In recent years,the traditional segmentation algorithms were improved and combined by the researchers,it believes that more new algorithms are blown out. Key words:clustering algorithm;image segmentation;classilication 0引百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和图像 识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和科学研 究中图像处理必不可少,进行图像处理必然用到图像 分割方法,根据检测图像中像素不重叠子区域,将感 兴趣目标区域分离出来。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阈值 法[1]、区域法[2]、边缘法[3]等。近年来传统分割算法 不断被研究人员改进和结合,出现了基于超像素的分 割方法[4],本文主要介绍超像素方法中基于聚类的经 典方法,如Mean Shift算法、K-m eans 算法、Fuzzy C-mean算法、Medoidshilt算法、Turbopixels算法和 SLIC 算法。简要分析各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分割效果。 1聚类算法 1.1 Mean Shil't算法 1975年,Fukunaga[5]提出一种快速统计迭代算法,即Mean Shilt算法(均值漂移算法)。直到1995 年,Cheng[6]对其进行改进,定义了核函数和权值系 数,在全局优化和聚类等方面的应用,扩大了 Mean shil't算法适用范围。1997至2003年间,Co-maniciu[7-9]提出了基于核密度梯度估计的迭代式 搜索算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在图像平滑、分割和视频 跟踪等领域。均值漂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反复 迭代计算当前点的偏移均值,并挪动被计算点,经过 反复迭代计算和多次挪动,循环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达到后则终止迭代过程[10]。Mean shil't的基本形 式为: 收稿日期:2017-06 -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01116) 作者简介:赵祥宇(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 —92 —

蚁群算法研究综述

蚁群算法综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9104046 吕坤一、蚁群算法的研究背景 蚂蚁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数以百万亿计的蚂蚁几乎占据了地球上每一片适于居住的土地,它们的个体结构和行为虽然很简单,但由这些个体所构成的蚁群却表现出高度结构化的社会组织,作为这种组织的结果表现出它们所构成的群体能完成远远超越其单只蚂蚁能力的复杂任务。就是他们这看似简单,其实有着高度协调、分工、合作的行为,打开了仿生优化领域的新局面。 从蚁群群体寻找最短路径觅食行为受到启发,根据模拟蚂蚁的觅食、任务分配和构造墓地等群体智能行为,意大利学者M.Dorigo等人1991年提出了一种模拟自然界蚁群行为的模拟进化算法——人工蚁群算法,简称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 二、蚁群算法的研究发展现状 国内对蚁群算法的研究直到上世纪末才拉开序幕,目前国内学者对蚁群算法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算法的改进和应用上。吴庆洪和张纪会等通过向基本蚁群算法中引入变异机制,充分利用2-交换法简洁高效的特点,提出了具有变异特征的蚊群算法。吴斌和史忠植首先在蚊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遇算法,提高了蚂蚁一次周游的质量,然后将相遇算法与采用并行策略的分段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TSP问题分段求解算法。王颖和谢剑英通过自适应的改变算法的挥发度等系数,提出一种自适应的蚁群算法以克服陷于局部最小的缺点。覃刚力和杨家本根据人工蚂蚁所获得的解的情况,动态地调整路径上的信息素,提出了自适应调整信息素的蚁群算法。熊伟清和余舜杰等从改进蚂蚁路径的选择策略以及全局修正蚁群信息量入手,引入变异保持种群多样性,引入蚁群分工的思想,构成一种具有分工的自适应蚁群算法。张徐亮、张晋斌和庄昌文等将协同机制引入基本蚁群算法中,分别构成了一种基于协同学习机制的蚁群算法和一种基于协同学习机制的增强蚊群算法。 随着人们对蚁群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M.Dorigo等人提出了蚁群优化元启发式(Ant-Colony optimization Meta Heuristic,简称ACO-MA)这一求解复杂问题的通用框架。ACO-MH为蚁群算法的理论研究和算法设计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在蚁群优化的收敛性方面,W.J.Gutjahr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基于图的蚂蚁系统元启发式(Graph-Based Ant System Metaheuristic)这一通用的蚁群优化 的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以任意接近l的概率收敛到最优解。T.StBtzle 和M.Dorigo对一类ACO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证明,其结论可以直接用到两类实验上,证明是最成功的蚁群算法——MMAs和ACS。N.Meuleau和M.Dorigo研究了

数据挖掘中的聚类算法综述

收稿日期:2006201204;修返日期:20062032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473117) 数据挖掘中的聚类算法综述 3 贺 玲,吴玲达,蔡益朝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摘 要:聚类是数据挖掘中用来发现数据分布和隐含模式的一项重要技术。全面总结了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的研究现状,分析比较了它们的性能差异和各自存在的优点及问题,并结合多媒体领域的应用需求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据挖掘;聚类;聚类算法 中图法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95(2007)0120010204 Survey of Clustering A lgorith m s in Data M ining HE L ing,WU L ing 2da,CA I Yi 2chao (College of Infor m ation Syste m &M anage m ent,N ational U niversity of D 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410073,China ) Abstract:Clustering is an i m portant technique in Data M ining (DM )f or the discovery of data distributi on and latent data pattern .This paper p r ovides a detailed survey of current clustering algorith m s in DM at first,then it makes a comparis on a mong the m,illustrates the merits existing in the m,and identifies the p r oblem s t o be s olved and the ne w directi ons in the fu 2ture according t o the app licati on require ments in multi m edia domain .Key works:Data M ining;Clustering;Clustering A lgorith m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文本、图像、视频以及音频数据,为帮助用户从这些大量数据中分析出其间所蕴涵的有价值的知识,数据挖掘(Data M ining,DM )技术应运而生。所谓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无序 的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有效的、有价值的、可理解的模式,进而发现有用的知识,并得出时间的趋向和关联,为用户提供问题求解层次的决策支持能力。与此同时,聚类作为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之一,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比较了数据挖掘中现有聚类算法的性能,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2 DM 中现有的聚类算法 聚类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分析工具,其目的是把大量数据点的集合分成若干类,使得每个类中的数据之间最大程度地相似,而不同类中的数据最大程度地不同。在多媒体信息检索及数据挖掘的过程中,聚类处理对于建立高效的数据库索引、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检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聚类算法所采用的基本思想为依据将它们分为五类,即层次聚类算法、分割聚类算法、基于约束的聚类算法、机器学习中的聚类算法以及用于高维数据的聚类算法,如图1所示。 聚类 层次聚类算法 聚合聚类:Single 2L ink,Comp lete 2L ink,Average 2L ink 分解聚类 分割聚类算法基于密度的聚类基于网格的聚类 基于图论的聚类 基于平方误差的迭代重分配聚类:概率聚类、最近邻 聚类、K 2medoids 、K 2means 基于约束的聚类算法 机器学习中的聚类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基于进化理论的方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用于高维数据的聚类算法 子空间聚类 联合聚类 图1 聚类算法分类示意图 211 层次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算法通过将数据组织成若干组并形成一个相应的树状图来进行聚类,它又可以分为两类,即自底向上的聚合层次聚类和自顶向下的分解层次聚类。聚合聚类的策略是先将每个对象各自作为一个原子聚类,然后对这些原子聚类逐层进行聚合,直至满足一定的终止条件;后者则与前者相反,它先将所有的对象都看成一个聚类,然后将其不断分解直至满足终止条件。 对于聚合聚类算法来讲,根据度量两个子类的相似度时所依据的距离不同,又可将其分为基于Single 2L ink,Comp lete 2L ink 和Average 2L ink 的聚合聚类。Single 2L ink 在这三者中应用最为广泛,它根据两个聚类中相隔最近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来评价这两个类之间的相似程度,而后两者则分别依据两类中数据点之间的最远距离和平均距离来进行相似度评价。 CURE,ROCK 和CHAME LE ON 算法是聚合聚类中最具代 表性的三个方法。 Guha 等人在1998年提出了C URE 算法 [1] 。该方法不用 单个中心或对象来代表一个聚类,而是选择数据空间中固定数目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点共同来代表相应的类,这样就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