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从近期国内金融运行来看,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困境”

至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受体制性的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影响,商业银行一直存在流动性不足的突出问题。进人新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呈宽松状态。至2005年9月存差资金已达9万亿元,是2000年的3.7倍。超额准备金占比居高不下。2000一2004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 94% 0 2005年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后,截至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仍高达11603亿元。金融机构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益显著。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资本市场仍未复苏,资金持续向银行体系集聚。(2)储蓄率偏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3)银行资产质量改善,贷款沉滞状况明显改变,贷款周转速度加快。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年前6个月,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的收回额占发放额的比例分别达到

95%.46.9%和72.7%0此外,具有更高流动性的票据融资正在加速替代短期贷款,造成商业银行每年需有增量贷款3-4倍的巨量贷款投放额,才能

保证新增贷款量成正数。(4)银行资产结构变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和贷款占存款比例大幅下降。截至2005年底,工行这两项指标分别为51%和56%,其他资产大多为具有更高流动性的债券等投资和交易类资产。(5)短期融资券、中长期贷款证券化对贷款的替代效应,金融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因素都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带来影响。

流动性的明显变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喜忧参半的,流动性的增强固然说明银行资产质出现可喜变化,但流动性的相对过剩.若不给予足够旅视并加以适当疏导,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间题。

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

(一)存差持续扩大

自2004年国家实行最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两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截至2005年年末.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3. 71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3. 8倍;金融机构存差达到创记录的9. 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存量的贷存比为68.0%.新增量的贷存比为53.6%。2005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近一半的资金则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一)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 9%。2005年3月17日.央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 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到9月末.该数值高达12600多亿元。截至2005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 17%。超额准备金高企.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

(二)M2与M1增速持续背离

2005年.M2:连续数月超过预期15%的增长率.M2与M1增速差距从年初的3. 3%一路扩大到年末的5. 8% 。2005年12月末.M2余额为29. 9万亿元.同比增长17. 6% .增速比上年高2. 94个百分点M1余额为10. 7万亿元.同比增长11. 78% .增速比上年低1. 8个百分点。

三、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当前我国银行体系之所以而临着流动性过剩的突出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内生矛盾。比如.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偏低;等等。从近期实际情况看.以下几个具体因素则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流动性的过剩。

(一)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内流.造成我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较大幅度增长。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89亿美元.增长34. 3%。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所进行的各种套利行为.导致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

(二)强化资本约束下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

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全而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资本监管方而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要求在2007年1月1日之前所有银行均要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这对银行经营构成了很大压力。据有关资料估算,2003年底,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 75%左右。按照原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要使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符合8%的最低要求,资本缺口达3400

亿元左右;而如果要达到10%的稳健水平,资本缺口就要高达6300亿元左右。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要使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符合8%的最低要求,资本缺口达2. 4万亿元;而如果要达到10%的稳健水平,资本缺口将高达2. 7万亿元。而对资本约束的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资产结构的调整,具体做法是:在总资产中,逐步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适当提高本外币债券投资的比重;在信贷资产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贷款的比重,逐步提高票据贴现的比重;在一般性贷款中,适当降低对公贷款比重,逐步提高个人信贷比重;在对公贷款中,逐步提高贸易融资比重;在表外资产中,适当对承兑和担保进行压缩。

(二)社会贷款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

2005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为13. 53%.低于2004年的14. 54%.更是远低于2003年21. 48%的水平。银行业机构新增贷款从2003年的3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2. 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幅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30%下降到2005年的16. 2%。全社会呈现出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态势。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态势.主要原因有一:一是工业企业整体效益下滑引致的信贷姜缩。前几年GDP及工业利润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部分行业的高投资和重复建设.刺激2005年工业投资过度扩张.部分工业产能出现过剩.导致工业利润增长整体出现大幅滑坡.工业企

业亏损总额增长不断加速。2005年1 -10月份.在利润增长方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17亿元.同比增长19.4%.远低于上年同期同比增长39. 7%的

水平;在企业亏损方而.全国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725亿元.同比增长62.6% , 高于上年同期同比增长8. 6%的水平。根据历史经验.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04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04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04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余期一年以上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却发生重大变动,其当年新增量占比由2002年的51%上升至2003年的94.5% ,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则从89%上升至90.3%。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将导致其流动性缺口加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上升。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李玉婷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90期2010年第16期Serial No.90 No.16,2010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来源不能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是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对金融机构尤其重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流动性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出现,则又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学界和业界经过了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函待解决。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1.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具有主动性。而目前中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尚处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初级阶段,内部缺乏加强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动力机制,同时也缺乏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意识。 这导致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良好表现,对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对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的完善。此外,公众普遍认为银行是以政府信用为支撑,其倒闭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出现流动性不足,政府也不会置之不理,最多也是同业间的兼并重组,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数目和比例缺乏充分地了解。因此,即使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这使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2.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截至2008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总额为46.6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3%,各项贷款余额为30.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6%,各项存贷差额为16.27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5%,这一比例是2001年的4.4倍。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贷款余额为20770.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12%。值得注意是在20770.36亿元的不良贷款中,次级类为3781.43亿元,占18.2%;可疑类10529.68亿元,占50.7%;损失类6459.25亿元,占31.1%。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 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隐患过多。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目前,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70%以上,作为第二储备的可随时变现的金融债券相对不足。 持有国债很难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调节流动性需求的手段,银行主要靠在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较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过法定准备的备付金存款极少,应付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相对有限。 4.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目前,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法准备金率、存贷款比例等都属于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的流动性状况,这种事后反映和控制,缺少动态的、事前的管理手段,特别是没有建立起预先计算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准确把握银行流动性的供给、 需求及缺口变化。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不同的时点,同一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可能相差很大,所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全程监控机制,不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调动银行资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消除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玉婷(1968-),女,安徽颖上人,处长,高级经济师,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李玉婷 (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商业银行的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中,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是三性的前提和基石,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动性管理因此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通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一些有利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6-0066-02 66——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对策初探 一、引言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不仅使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破产倒闭,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面临破产危机。除了经营失败之外,声誉风险的积聚也已成为主要原因。因此,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已将声誉风险管理上升为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2009年8月25日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期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管理学中,声誉是指关键利益者对公司个体所发出的总体信息在认知层面的价值判断。它是一个公司行为对不同的相关利益者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再次传达到社会公众,形成了一定的声誉,声誉再返回到公司行为,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声誉形成的模型。建立长期正向公司声誉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的特性,但公司声誉毁损的损失性却是一瞬间的,是短暂的,时间上具有不对称性。 金融机构声誉风险和我们所熟知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是一样的,不管经营好坏,在市场当中都面临着利益相关者对其的正向评价、负向评价,所以是常态风险。这种常态风险如果受到某一类内部的纠纷或外部事件的冲击就会演变成声誉风险事件,声誉风险事件就是声誉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声誉风险事件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置就会引起声誉危机,甚至可能引起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

传播到社会,银行业的资本市场的相应股价大幅波动,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总之,声誉-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事件-声誉危机是一个逐次传递的过程。我们要树立起公司声誉风险是一个常态的风险的意识,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构筑良好的经营管理基础,另一方面应通过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善用各种渠道,将自身的良好信用适时客观地展现于公众,并在问题发生时,及时消除公众的猜疑和不满,避免负面报道或传闻对业务和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二、国际商业银行声誉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具有声誉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沉着应对声誉风险的必要条件。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包括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董事会的职能是最终承担财务或股东权益减少等责任,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其成员由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构成,一般负责制定并修正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以指导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稳健进行和规范所有员工的行为;风险管理部门隶属于管理委员会,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价量化风险的职责。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规程得到有效执行,同时确保在银行的日常运营中内部控制也未被忽视,并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以便于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风险经理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一线人员,其

2016—2017年最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

中国商业银行的各类监管指标及内部管理指标总结大全

[农信讲堂]中国商业银行的各类监管指标及内部管理指标总结大全 2016-05-11 农信之声 在一般客户或者银行员工眼里,银行似乎只是在吸收存款、寻求融资需求客户,管理信贷风险,并从中赚取手续费和利差。但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远没有真正体会到在如此简单的操作流程背后,银行要面临的各类监管和风险指标约束。正如以下的情景案例。 某银行客户经理小明想帮客户申请一笔贷款,从银行角度除正常信用风险审核之外,还需审查以下内容:①是否有足够的个人或公司存款支撑,即是否符合存贷比,资产负债委员会;②是否有足够的央行根据合意贷款规则核准的信贷额度;③是否有足够的银行资本支撑这样的风险资产扩张,即须符合计财办或巴办的资本充足率要求;④银行净资本是否足够大,确保该笔贷款占净资本比例不超过10%(单一贷款集中度,信审部);⑤需要审查该客户所在集团的整体授信是否超过银行净资本的15%;⑥如果该客户是关联方,对该关联方的授信又不能超过银行净资本10%; (商业银行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50%。) ⑦如果是并购贷款,则不能超过并购价款的60%,且单一借款人并购贷款余额不超过一级资本的5%;⑧如果吸收存款,大额人民币存款在月末或季末,恰巧又是小银行,可能得问问财务这边存款偏离度;

(3%)⑨如果是外币,而且又是境外个人或公司的存款,需要首先看看本行有没有足够的短期外债额度,而且该额度通常都是使用率非常高,剩余空间非常小。 尽管上述只是一个案例,看得有些眼花缭乱,实际管理过程中并不是都像小明一样一个个跑部门自己核对,但总体管理逻辑大致如此。鉴于这些基础概念的重要性,且近期网上一份严重过时的“100个银行有关会计指标及其计算公式汇总”广为流传,里面信息错误百出,借此文希望能够给予纠正。 1、存款准备金率:存放央行款项÷各项存款余额×100%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构成是存放央行及现金,不包括存放同业资金)。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是:5大行最高,其次一般商业银行(股份制、外资),最后涉农涉小微银行(农商行,城商行)。 大额清算系统在工作日17:00关闭以后,账户余额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总行法人所在地央行开立)的部分就是超额备付金,如果清算账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是分开管理的,则还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超过应缴部分。 目前银行业超额备付金率平均在1.5%-2%之间,一般大行最低,城商行最高,主要因为超额备付金是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用于日常清算必要头寸,具有一定刚性。大行的支付体系发达,多数支付甚至可以行内系统轧差,相对预留的支付头寸比例较低。超额备付金率反应一家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效率,也是银行间支付系统必不可少的润滑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不断得到拓展,越来越宽泛,与之而来的更是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涉及到的重点之一就是流动性风险。 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规模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体现的也渐入视界。我们可以从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各因素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体包括央行货币的发行量与存款准备金率两大重要因素,还有央行信贷政策的松紧度等。 首先是针对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分析。货币发行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各项资金的多少,通过当局对货币发行量的控制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底我国的货币发行量M1与M2均保持增长趋势,且M2的增长速度要高于M1的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剪刀差效应,说明这段期间市场活跃度不是很高,而且居民与企业偏向于储蓄与定期存款,银行系统存在大量的流动性。银行在这期间对于货币的拥有量是比较充足的,应付较大情况的挤兑或其他意外是具有一定的能力的,此时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处于较低水平。 单位:亿元人民币 我国货币供应量趋势(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商业银行与业务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 存贷款规模与结构分析以招商银行为例 班级:金融1202

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与结构分析——以招商银行为例 本次商业银行与业务管理的实践报告要求我们找一家商业银行根据该银行近三年的存贷款规模与结果做出相应的专业分析。根据此要求我选择了中国招商银行作为的本次实践报告的研究对象。 我的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中国招商银行的介绍,包括招商银行的现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地 位,业务特点等。 2.招商银行的近三年存贷款结构以及规模的变化展示。 3.根据相应的银行分析指标对招商银行的存贷款规模进行分析并 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作出基本的评价与建议。 一、招商银行的基本情况介绍。 招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行,简称招行,成于1987年4月8日,由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八行五保之一。总行设在深圳市福田区,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6年9月8日,招商银行开始在香港公开招股,发行约22亿股H股,集资200亿港元,并在9月22日于港交所上市。 招商银行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领先的零售银行。曾在1995年7月推出银行卡一卡通,并在1999年9月启动中国首家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众多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广泛使用网上支付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招行的战略目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最佳商业银行,其战略定位为利能力领先、服务品质一流、基

础管理扎实、品牌形象卓越的有特色的创新型银行同时根据中国50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状况来看招行的总资产2,794,971(百万元)为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 二、招行存贷款规模与结构展示。 根据招商银行的财务报表所展示的内容我将招行的近三年的 存贷款规模截取如下:(数据单位均以百万) 1.招行的贷款规模: 根据该数据我做了如下的图表使得数据更为直观: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及其监管方式(一)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及其监管方式(一) 摘要:商业银行是近现代各国金融体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机构,是业务范围最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是各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风险。本文粗浅地分析了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及监管措施。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活动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运营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投资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资产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要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截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3.3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5.01%。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措施 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自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法”,是构建完整的银行审慎监管法律框架和体系的核心。 此外,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监管实际和国际银行监管最佳实践,在《银监法》和《商业银行法》框架下,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审慎银行监管的规章和指引。200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人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情况统计制度》、《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等几十项监管部门规章,涉及银行业监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另外,还有《商业银行授信尽职工作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正在制定中。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方面,今后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工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探讨论文.doc

况。但是其在银行业中占有的份额比例依旧很高。只有国有制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的银行向新经营模式改变。 二、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采用分业经营,银行与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和竞争。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同行之间缺乏合作氛围,合作深度受限,金融创新的产品很少。公司内部的协调需要沟通,金融控股的集团发展很快,但是整合力度不高使得集团的管理比较松散。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借贷获得利息收入,但是在投资业务上会增加比重,银行的经营结构比较传统。集团内部合作松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变得萧条,金融行业的不规范经营让银行面对的金融风险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风险控制系统比较滞后,不利于发展混业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学会提高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法律漏洞比较大,虽然商业银行内部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但是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组建和选择、公司管理、业务实施和交易、风险防范以及监管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这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市场竞争不健康,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增大了经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竞争力薄弱,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过分强调通过客户关系的管理、资

金管理、全面服务方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银行潜在的资源价值和综合性的服务技能。当前金融方面的监督成效较低,对经营管理模式的交叉业务监督不到位。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不明晰,监管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混业经营管理等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改革金融体制是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将各分支机构的管理进行改革,提高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机构的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改革,优化组织内部的机构,不断引进人才。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形成有效的激烈机制。加强和同行以及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金融内外部信息,对金融风险有前瞻性的意识。对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组织内部的设置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工业资本,增加融资渠道,从而把握好经营的重心,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让银行获得金融支持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应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实现信息共享的速度更快捷,降低经营成本,使得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以及监督机制,从企业内部而言,高层领导的职能必须明确规定,而外部的监督部门也同样需要明晰责任界限。 四、结语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2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者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银监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本行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适当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和比较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其中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认为,流动性是保证商业银行生存和持续经营的关键。 为了有效监管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设置了很多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衡量了流动性问题,但是每一个指标的侧重都有所不同。并且随着认识的深化和计量技术的提高,指标本身存在问题也暴露出来。 本篇文章选取了三个从过去到现在较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比较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评估这些指标的优劣。然后,我们对银行的流动性指标选择给出自己的建议。 一、流动性指标分析 贷存比(静态指标) 指标构成:贷存比=客户贷款/客户存款*100%。 指标解释:贷存比越高,贷出去的资金就越多,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也就越高;同样,贷存比越低,贷出去的资金就相对较少,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选也相对较低,但是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会相对较低。中国的法定的贷存比上限为75%。 指标分析: 优点:贷存比指标的计量十分简单,可以很容易统计出来;其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反应的是一个总体的情况;同时,贷存比还反映了银行的资金利用情况。所以贷存比是一个较为多面的指标,也因此作为了国家法定指标。 缺点:1)存贷比只反映了存款和贷款在数量上的关系,并没有描述这些贷款存款的性质。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没有细分出来:一是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如果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匹配的较好,那么就算贷存比数值较高,银行的流动性也是较好的。反之,哪怕贷存比较低,如果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

还是会有流动性风险。二是贷款的信用程度。如果贷款的信用程度较高,那么就算贷存比数值较高,银行到期的资产业务还是可以提供预期的流动性,来支付匹配的银行负债。反之,哪怕存贷比较低,如果贷款的信用程度低,发生违约的话,银行还是会有流动性风险。所以,贷存比所表征的流动性情况很笼统。2)贷存比只涵盖了银行的存款放贷业务,忽略了其他的资产业务,是不全面的。比如,银行可能还在货币市场上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和债券的买卖、回购业务。这些业务资产的流动性也要计入分析。 ●流动性比例(静态指标) 指标构成: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解释:流动性比例越高,流动性资产就越多,将流动性资产变现以支付流动性负债的能力也就越好,或者说拓展新的资产业务的能力越好;反之,支付流动性负债的能力就较低,拓展新的资产业务的能力也越低。中国监管的标准为不低于25%。 指标分析: 优点:直接分析流动性供给储备和流动性需求,在偿还能力的层面上做出评估会更有针对性;撇开了中长期负债和资产的干扰。 缺点:1)不同流动性负债的期限存在差异,流动性负债并没有评估未来某一时间段的现金流出情况,而这恰好是我们关注的;2)流动性资产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估算而来的,但是未来的资产价格会因为市场变化有所不同,所以变现能力可能要打折扣,实际的流动性比例要偏低。 ●流动性覆盖率LCR(动态指标) 指标构成: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现金流出量*100% 指标解释:该指标评估了商业银行在未来30天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是个更加具体、更加严格的指标。流动性覆盖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小;反之,流动性风险就越大。中国监管的要求是不低于100%。 指标分析: 优点:该指标更具体。直接考虑了银行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满足能力,这是银行正常经营的根本关注点;该指标更严格。流动性供给从一般的流动性资产变为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要求变现的无障碍和低损失。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摘要:近几年, 随着”入市”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触发银行流动性危机的概率明显增大,流动性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银行业的重视。本文认为, 解决流动性管理缺陷的对策应从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切实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保全信贷资产、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针对不同流动性需求采取不同的弥补措施等方面子找途径。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 资本市场 一、引言 银行的流动性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者提现、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 它对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问题解决不好, 就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 酿成支付危机, 引发大规模的挤提风潮甚至大批银行的倒闭, 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因此,流动性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 也是银行流动性、赢利性、安全性的"三性原则"中的首项。由此可见, 相比银行运作中的其它风险,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力更大, 并且是长期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来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者满足贷款需求, 从而引发的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度丧失的可能性。 我国主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在1994年, 我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 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商业性金融银行与政策性金融相分离,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并存的银行体制。并为此制定了总量控

制, 比例惯例, 分类知道, 市场通融的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方法。在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的管理方面, 取消指令性计划, 改为指导性计划, 实行计划知道, 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 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 从而,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在没有限额控制, 资产负债管理的环境下的探索。 本文首先将会提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数据( 比如贷存比率, 资金流动率, 等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比较, 试图找出银行流动性的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讨论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的符合国家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 从2004年到2006年, 中国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为57.7%, 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交通银行占了55.8%. 但是, 其它的9所股份制银行加上中信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 贷存比率为66.2%, 相比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率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另一方面, 在2006年, 在人民币流动资金比率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资金率都要高于2005年, 而在外币流动资金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 资金也都要高于2005年. 由此可见, 就整体而言, 和200年相比,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比率是逐渐增加的. 对于更久之前的数据, 可以见 表1 表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综合性指标测算表

商业银行论文

浅谈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以支付宝为例进行探讨

目录 引言 (3)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4) 二、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分析 (5) 三、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建议 (6) 四、总结 (7) 五、参考文献 (8)

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科技在不停地飞速发展,于是我们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也越来越成熟。那么,一谈到电商,第三方支付就成为了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量级话题。目前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中国在电商支付领域的重要一块,在缓解网络担保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担保作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实为一些和各家大型银行签约并且拥有着一定实力和信誉保证的第三方机构,在银行的合法监控管理下,为消费者的支付做依托,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是属于在信用严重缺位条件下的缺位补充、这种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已经成为目前人们支付的主要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电商,更是活跃于日常生活中。 第三方支付促使我们能更安全的进行交易,在买卖双方中间设立了过渡账户,使得交易两方面分别建立起了信任,使得资金流转达成一致。另外,第三方支付也是一把双刃剑,使得我们必须慎重使用,同时要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和监管。 本文将通过分析支付宝这一支付平台的特点和潜在缺陷,以此来讨论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和监管。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风险、监管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一)近年发展情况 根据央行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最近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并且在2016年末业务规模已经达到11.2万亿。第三方支付在一方面提高了结算的速度,却又给我们带来了危机难题,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同步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之相对的出现了不少新兴支付方式。总的来看,这些新兴支付方式给监管带来了难题,我认为当前的第三方支付监管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开创全新的适用的监管方式。 (二)三个主要发展特点 1、用户群庞大、业务量增加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宗旨是用在高频率小额度的支付,为我们平时生活的支付习惯提供服务,然后形成了固定规模的用户群。我们以支付宝为例,2013 年的时候,支付宝支付完成了约27.7亿笔,支付金额超过了9000亿元,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当今,支付宝app每年的活跃用户达到了5亿左右,每天手机支付数量超过4500万笔。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已经与国内外很多家银行等机构建立起了确切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渐拓宽了其在网络支付领域的深度。宏观的看,目前第三方支付正在以雨后春笋一样的势头发展起来了。 2、平台逐渐垄断的趋势 中国当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属企业的分布图,呈现明显的地区集中的势头,这类公司通常聚集在国内经济文化水平相对高的地方,公司董事会比较倾向于把总部设置在长三角和北上广等有经济优势的地域。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市场也是被少数几家公司独占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被支付宝、财付通和微信支付等占据、操纵。从2013年以来,支付宝app在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从六成逐步提升至七成以上,稳坐龙头。这种一家独大的趋势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探讨-会计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探讨 刘艳君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载体,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提高市场的效率。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和规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由银行自身体系不完备造成,同时也受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应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难以用合理的价格获得充足的资金来用以及时应对负债的支付、自身还款的需要以及客户贷款的需要,从而使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降低的风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增加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企业的最终破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可概括为两个方面:负债方面和资产方面。负债方面主要产生于商业银行的债权人要求提取现金,而银行要满足其要求;资产方面表现在提供贷款业务的承诺,如果客户要求银行兑现贷款承诺,银行必须立刻为贷款提供资金,这就产生了流动性需求。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则是指商业银行对于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和采取措施的总和,通过对风险的预测、控制、分析,防止或者发现并纠正流动性短缺所带来的潜在危机,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希望在收益一定的条件下将流动性风险最小化,或者在流动性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将收益最大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银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此外,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使得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较之目前金融市场新形势来说较为落后。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过份依赖管理者的素质和个人经验,人情关系往来严重,缺乏定量分析手段,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方面客观性较弱,且操作成本较高。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发展较慢,市场体系并不完善,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 (二)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比较薄弱,内控不能够有效识别或防止流动性风险,也不能满足银行内部和监管单位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各银行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内部普遍缺少一个规范化的详细的内控准则,且不少制度规定都较为模糊化和大致化,无法对实际操作提供切实指导。另外,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也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查处不力,人情关系问题突出,使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功效。 (三)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晚,对相应人才的培养也相对缓慢。又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受现实制约,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现代风险管理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所涉及工作较为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我国商业银行中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这也使得银行业在改革和转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