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该曲是第四单元《影视音乐》中的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一首学堂乐歌,该曲是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填词歌曲。歌词清丽自然、蕴含深厚,一字一句,词曲契合,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属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四分附点音符的时值。

情感目标:带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李叔同

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难点:1、歌曲音准节奏的把握

2、能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离散伤别的感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

学习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钢琴打击乐

发声训练

(1):联系大调和小调音阶;

(2):复习上节课歌曲《鸿雁》;

一:导入歌曲

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带问题欣赏视频

1.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小苹果》《最炫名族风》

2.这是一首什么歌曲?(流行歌曲)或(通俗歌曲)

3.什么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是指歌曲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

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厚实的歌曲。)

4.教师提问:那么在上世纪五四运动时期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学堂乐歌)教师介绍“学堂乐歌”(多媒体呈现)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上世纪最流行的一首学堂乐歌——《送别》。请同学把书打开34页。

教师:《送别》这是一部影视《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部饮食作品。(多媒体呈现《城南旧事》的介绍)

教师:我们来了解一下《送别》这首歌曲的曲作者和词作者,曲作者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词作者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早期音乐家李叔同。(多媒体呈现李叔同介绍)教师: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了解了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和词作者,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这首歌曲。

教师:问题 1.歌曲的速度怎样?(中速稍慢)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忧伤惆怅深情

二:学唱歌曲

1:教师教唱简谱;

2:学生自己填歌词,教师纠正错误;

3:解决歌曲重点(四分附点节奏);

4:师生互换学唱歌曲

(1)老师唱歌词,学生唱简谱;(2)学生唱歌词,老师唱简谱;

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拍手打节奏,来为歌曲伴奏;

三: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

第一、三段:音乐起伏平缓,描绘“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段: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为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略有变化的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别绪。教师:我们分析了作品,请同学们带感情的来演唱这一首。(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带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师:我们都是五年级学生了,在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文中同学们有没学过离愁别绪的古诗词呢?(教师多媒体展示)

四:你来试一试:借用《送别》的旋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大家听。

五总结:本节课收获了什么知识?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

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课文《送别冰心》教学反思

课文《送别冰心》教学反思 课文《送别冰心》教学反思 对于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对我来说着实是一次挑战,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冰心的作品虽以儿童作为一大主题,但当今这个时代的儿童,对冰心奶奶的了解可谓是微乎其微,通过几篇作品,就能读懂一个人,恐怕连我们这些大人都很难做到,怎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冰心的距离,是我教学构思的一个原点。 其二,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或相关的教学案例几乎为零,对于我来说,对冰心的了解也只是现当代文学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如果想使冰心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鲜活起来,教师首先就要走近冰心,为此我拜读了冰心的作品《世纪的回忆》,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但在真正的教学中,结果却不令人满意。我便变“引”为“牵”,从而没有使教师、学生、文本达成共鸣,也是我整堂课存在的共通之处,也是失败的元素。另外一处在学生对冰心的再认识部分,我出示了《亲人眼中的冰心》中的部分话语,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冰心做过的哪些善事之后,对冰心的认识绝对会比在冰心的作品中认识的更为深刻,最起码拉近了学生于冰心的距离。只是在资料的筛选上,对冰心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准备工作仍不够完善。 【课文《送别冰心》教学反思篇二】

讲授第六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的环节,“当冰心的孩子们,瞥见白叟孤单单的躺在冰冷的灵床上时,现在她们的头脑中,会回忆起哪一些银幕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的想象与文本联合,从而感触感染到孩子们与冰心那份难于割舍的挚爱亲情,体会这“轻轻地吻”所蕴含的爱的斤两。 虽设想的很完美,但当学生的思维与我的设计没有合拍时,我便变“引”为“牵”,从而没有使教师、学生、文本达成共鸣,也是我整堂课存在的共通之处,也是失败的元素。另外学生对冰心的再熟悉时,我出示了《亲人眼中的冰心》中的话语,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冰心做过的哪一些善事之后,对冰心的熟悉绝对会比在冰心的作品中熟悉的更为深刻,最起码拉近了学生于冰心的间隔。只是在资料的用筛选上,对冰心的概括还不够周全,准备事情仍不够完善。 课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摸文章的抒发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贯通文章基本的抒发方法。在交流会商中,勇于提出本身的观念,作出本身的判断。”在我的讲堂中,有个性的见解少少。学生的回答可谓过时的见解,语言苍白而无力,听之乏味。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简直学生的“悟”离不开老师灵巧高明适时的引,叶圣陶师长教师指出“导者,多方飞腾,使学生自求患上之,率底于不待教师传授之谓也”,可见“导”不是一切由教师包揽取代,更不是灌,只由教师作一厢情愿的灌注,也不是“索”,变着法子逼学生就范。 导的讲堂运作在于“引”,固而“引”是阅读讲授中不成惑决的。

歌曲《送别》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 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 学堂乐歌。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 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送别诗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 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 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 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送行 教学设计

九、送行 教材分析:《送行》这一课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送别友人的两种不同感受,以及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的表演,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九年级语文下册在阅读方面每单元为学生学会读书提出一个标,第三单元的总目标就是:疑为学之始。而这一课正是为承载这一教学任务所精心设计的鲜活文本。 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难点在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勒罗的语言和神态上加以仔细的体会分析,并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较,从而去把握文章的主题。最好能从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体会中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作者的情感领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2.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阅读中发现质疑。 3.解幽默的不同形式、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情感目标 1.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并从中汲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 2.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3.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里,有没有特别让你难忘的送别场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 下。生:……(如果没有,老师可以自己讲一个)如:自己几年前回家时,母亲和姨夫送别自己的情景。那次送别所饱含的深厚情谊,一直让我铭刻,无法忘怀。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但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 2.了解作者。二、初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2.文章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划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提示:可从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入手) 三、研讨交流 1.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一般说来你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 2.从大家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希望幸福地被送行的,这说明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启示一:能不能说明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才会有幸福快乐感。 ——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 启示二: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 ——交流和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形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送别 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 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 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 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 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

小学语文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已有诵读经验的基础上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书写等活动积累送别诗。 2.通过回顾已学送别诗,提炼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抓住“夜”、“ 平明”等词感受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3.通过小组合作、补充资料、讨论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寒雨”和“楚山孤”的意象表征,并抓住关键词“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通过拓展各类艺术作品形式,进一步明确本诗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 2学情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中的第三首古诗,其教材安排具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对送别诗的积累,二是对小学阶段所学送别诗的归纳和总结。 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的能力。在诵读上,学生已掌握运用一定的节奏和停顿的方法读出古诗的韵味。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已能够独立地结合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堂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了解、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深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送别诗。因此,《芙蓉楼送辛渐》的学习不再囿于一首诗的积累和理解,更是由一首诗扩展到一组诗,如回顾《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对“这一首”与“这一组”送别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一定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从而实现由一首诗带一组诗,一组诗促一首诗的学习。 3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进一步积累送别诗。 2.感知、总结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体悟《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3.深刻理解“寒雨”、“楚山孤”、“冰心”、“玉壶”的意象表征,充分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最新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 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 常见命题形式与答题形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前诵读内容 (一)送别诗集锦 1、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淇上送赵仙舟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3、临江仙送王缄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2)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3)。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4、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精品文档 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送别诗名句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话《别董大》)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0、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董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二、课堂讨论归纳送别诗知识点 1、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等⑵时间意象:春、秋、冬、 黄昏、月夜、清晨等;

送别冰心.doc

送别冰心 课题与教学内容 31、送别冰心课时安排 2 媒体与手段运用多媒体素质教育目标教 学重、难点及能力训练点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学会十二个生字。2、读课文,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德育渗透点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简要整体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入,诱导探究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悟文本。 二、师生对话,感悟文本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四、深入品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体会真情。 五、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与内容(体现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及教师引导与帮助)意图说明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诱导探究问:你们从课外书或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冰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先交流一下,然后找同学讲给大家听。谈谈你对冰心老人的印象。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及课外的阅读,我们与冰心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从冰心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熏陶和感染。但这位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学习课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离别吧。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悟

文本。1、揭示课题并板书:31、送别冰心师提问:“送别”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你从课题中的“送别”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情感?(冰心老人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全国各界人士怀着对冰心老人的爱戴之情来送别她。)2、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1)读准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4、学生自学,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亲自查找冰心老人的事迹,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学生对冰心的认知可以加深一步。感受冰心这位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和她对人们的爱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冰心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教学环节与内容(体现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及教师引导与帮助)意图说明师重点指导:“悼”不要读成“掉”的读音。有些字书写时可以跟形近字对比记忆,如:祥-——详悼——掉缓——援——暖凝——疑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3)找生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文中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2)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悼念仪式的?从哪自然段开始的?(3)课文都写到了哪些人物?人们用什么来为冰心老人送别的? 四、深入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1、学习前两个自然段。指名朗读,要求尽量读出自己对冰心老人的怀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 2 | 3 4 |5 —|5 4 |3 2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

人音版初中音乐送别 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李叔同 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双基训练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 歌曲介绍

(四)新授 1、出示歌谱 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 4/4 5 351- ︱6 1 5- ︱5 12 3 21 ︱2---︱ 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 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 6 1 1- ︱ 7 67 1- ︱67 16 65 31 ︱2---︱ (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 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 2、学习歌词 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 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离别之情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悲伤、痛苦、依依不舍) 学生带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师弹《送别》旋律,生朗诵 师:同学们朗诵得很好,感情非常到位 3、学唱歌曲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3、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 情感:宽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李白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自由朗读,揣摩停顿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节奏的一般技巧。 提示:七言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有规律可循,但无定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诵读领悟 1、自由朗读,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交流。 2、《送别》诗可以作不同理解:1)、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2)、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五、探究课文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送别诗鉴赏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送别诗鉴赏教案 分两步走:1、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2、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黯然销魂者,唯在别也”“人有悲欢离合”“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我们先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

《送别冰心》教学设计

《送别冰心》教学设计 《送别冰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学会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 3、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冰心的作品,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 4、通过教材中提供的相关评论,对“冰心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个怎样的人”,“冰心一生的贡献”等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课件冰心的文章《我和玫瑰花》,同时出示冰心老人的画像。 一、激情导入,诱导探究 1、师述:刚才我们从文章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提到这

多次玫瑰花? (通过听文章,让学生了解冰心和玫瑰花的渊源。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2、师问:你们从课外书或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冰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先交流一下,然后找同学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亲自查找冰心老人的事迹,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学生对冰心的认知可以加深一步。感受冰心这位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和她对人们的爱) 3、谈谈你对冰心老人的印象。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冰心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 4、师引课 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及课外的阅读,我们与冰心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从冰心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熏陶和感染。但这位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学习课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离别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悟文本。 1、揭示课题并板书:31、送别冰心 师提问: “送别”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 你从课题中的“送别”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情感? (冰心老人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诗中离别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