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滨海休闲城市发展定量评价及类型分析_张广海

闲需要、城市发展要求、休闲经济要素构成等角度探究其本质和内涵。第二,从城市休闲系统、休闲内在特质和要求等方面出发,构建休闲城市评价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法、离差最大化法、因子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衡量休闲城市建立的资质条件以及分析测算城市休闲指数。总体来看,国内对于休闲城市发展的评价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方法较为单一,针对区域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和差异比较研究相对缺乏。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出的“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发展目标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设中提出的“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区主要的优秀旅游城市为样本,构建滨海休闲城市发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实力进行客观测度与量化评价,系统地分析其“休闲城市”的发展优势及地域类型。

一、滨海休闲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与可对比性原则,根据休闲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休闲系统组成要素,构建由目标层、领域层和指标层三个梯阶层次结构所组成的休闲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领域层包括休闲资源与设施、居民休闲需求、休闲环境质量、城市经济实力、城市形象魅力以及城市基本功能6大子系统,指标层包括31个具体指标。其中,休闲资源与设施是滨海城市休闲发展的根本保证。城市休闲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前提和依托,因此,休闲资源依赖于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与质量,而休闲设施包括旅游企业以及其它休闲服务设施与场所。同时,滨海资源、设施的完善与丰富程度是滨海休闲城市发展的优质条件。居民休闲需求是城市休闲发展的意识系统和主体推动力,它反映城市居民的休闲理念和休闲能力。休闲环境质量是发展休闲城市的环境支撑与保障,其中,滨海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滨海城市休闲环境舒适度。城市经济实力反映城市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以及休闲经济发展水平,是滨海城市休闲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形象魅力用来衡量城市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居民文明友好度,是休闲城市品牌化的良好体现。城市基本功能是休闲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用来体现滨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沿海优秀旅游城市休闲资源丰富、独特,休闲产业发展迅速,重点选择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杭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珠海、三亚、海口等15个滨海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据统计,2011年这15个滨海城市接待游客总数达9.3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82万

亿元,占沿海地区旅游总收入的39.85%。此外,这15个滨海城市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49.5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体从业人员比重平均为51.74%。

相关具体指标含义:旅游资源品位度指标用来反映城市休闲资源品质,采用国家4A级以上景区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量之和对其进行赋值;旅游企业规模指标反映城市休闲接待能力,采用2011年各滨海城市星级酒店与旅行社数量之和来表示;城市休闲服务设施完善度指标用来衡量城市休闲功能和城市休闲产业发展情况,用各城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文化团体、艺术馆、影剧院、游憩商业区、公园、市政广场、体育馆和大型购物中心等来反映设施场所数量总和;滨海休闲资源与设施丰富度指标反映城市滨海休闲空间与休闲环境的独特优越性,采用各滨海城市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已被开发海岛、国家A级以上景区、海上休闲娱乐运动设施等要素数量进行加权求和来予以赋值;滨海风俗文化节事活动的多样性指标采用滨海城市2011年所举办的大型风俗文化节事活动数量来反映;休闲城市知名度是通过中文网络三大搜索引擎(百度、谷歌、雅虎),分别输入关键词“2011年+城市名称+休闲城市”进行搜索,将三大网站搜索网页篇数计算平均值而获得;滨海城市吸引力采用各滨海城市2011年接待游客人数占东部沿海地区接待游客人数的比重与该城市人口占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比重之比来进行赋值。

为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以2011年为基准数据,人均GDP、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人均居住面积、年末实有公交车与出租车数量、城市建设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年)》;海水浴场适游度、海上观光指数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及各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1年);与旅游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2年)》等;关于城市休闲设施与休闲资源相关指标数据取自《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2年)》;关于滨海休闲资源与设施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岛网、各滨海城市旅游政务网及海洋与渔业局网;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城市满意度等指标数据来源于携程旅行网、腾讯网等网站公布的网络评选结果。

(三)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赋值。通过专家打分分别对评价指标体系领域层和指标层中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构建不同层次的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专家打分的合理性。

将领域层(B层)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化处理:

(i=1,2,……,n)(1)

)T

W=(W1,W2,W3,W4,W5,W6)T归一化处理,

0.2205,0.1130,0.1675,0.0709,0.0486)

CR=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

(1),得到标准矩阵A(B ij)6×6,进而计

j项指标的熵值:

(j=1,2,……,n),其中,常

-1(2)

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j(j=1,2,……,n)(3)

j项指标的信息权重:

(j=1,2,……,n)(4)

q j,结合层次分析法得

,得到修正后的指标权

(j=1,2,……,n)(5)

R=

(R1,R2,R3,R4,R5,R6)T。采用同样方法,对指标层各指标权重值

进行修正,从而得到比较客观、合理的指标权重值(见表-1)。

表-1滨海休闲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值

二、滨海休闲城市发展实力测定与评价

(一)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为消除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

响,使评价指标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

理,从而得到单项指标的评分值。这里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数

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于滨海休闲城市发展各子系统实力评价指数和综合实力评价指

数的测定,这里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6)

其中,T表示某一滨海休闲城市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数;Z j表示第j个城市在指标层的单项指标评分值;R j为指标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W i表示领域层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n、m分别表示指标层与领域层中指标的个数。

(二)滨海休闲城市发展实力评价

1.城市休闲资源与设施实力评价。根据式(6)计算得出休闲城市发展实力评价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中国滨海城市休闲资源与设施实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上海、杭州、青岛、广州、宁波、天津6个城市实力指数大于0,高于15个城市平均水平,而其他9个城市实力指数均小于0。上海休闲资源与设施实力指数最大,与位列第二位的杭州相比,高出

0.6273,比实力指数最小的珠海高出

1.1168,而杭州、青岛、广州三个城市实力指数相当,珠海、海口、三亚实力指数相对较低。从实力结构看,中国中部沿海休闲城市在旅游资源品位度和旅游企业规模方面有相对优势,即城市休闲资源质量较高、接待能力较强。如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杭州、上海和宁波拥有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品位度高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占15个城市数量总和的比重分别为10.50%、15.97%和10.92%。北方滨海城市滨海休闲资源与设施较为丰富,南方滨海城市相对短缺。如青岛滨海休闲资源与设施的丰富度是海口的9.08倍。在城市休闲服务设施完善度方面,位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如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拥有更加完善、齐全的休闲服务设施。此外,15个沿海城市的滨海风俗文化节事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说明沿海城市休闲产业发展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

2.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实力评价。由计算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中国

中、南部沿海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实力指

数明显优于北方沿海城市。其中,北方

沿海地区除青岛实力指数大于0外,即

高于沿海15城市平均水平,其他城市

实力指数均小于0。相比而言,中、南

部沿海城市实力指数较大。深圳居民休

闲需求实力指数最大,广州次之,而上

海、杭州和珠海三个城市实力相当,差

距值约为0.0194。从实力结构看,中国

沿海休闲城市居民休闲游占总出游比重

普遍偏高,其平均值为87.71%,表明

沿海休闲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增强在很

大程度上提高了沿海城市居民的休闲意

愿。在居民出游率与国内旅游出游人均

花费方面,广州、宁波和大连居民出游

率位列15个城市前三位,深圳居民人

均出游花费位列15个城市首位,为

2159元,是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国内

旅游出游人均花费的2.45倍。此外,同

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休闲城市相比,长三

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休闲城市的居民休

闲消费能力相对较高。其中,广州、上

海、深圳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人均消费支出均位列15个沿海城市的

前三位,广州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最高,珠海次之,而三亚和秦皇岛相对

较低。

3.城市休闲环境质量实力评价。

计算结果(见表-2)表明,三亚、珠

海、秦皇岛、大连、深圳、青岛、海

口、厦门、福州9个城市休闲环境质量

实力指数大于0,表明其城市休闲环境

质量实力处于15城市平均水平之上。

同时,南部沿海城市休闲环境质量实力

优于中、北部沿海地区。其中,三亚休

闲环境质量指数最大,珠海次之,天津

实力指数最小,三亚比天津高出

0.3831。从实力结构看,中国滨海城市

绿化状况优良,15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

盖率平均为43.1%,而珠海和秦皇岛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在大气质量

优良天数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方

面,珠海、三亚、海口3个城市相对优

势突出,其大气量优良天数均为365

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

100%;受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影响,天津、上海等城市大气质量及生

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相对较低。在海洋

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三亚、厦门、上

海、宁波、青岛、烟台等城市位于15

个沿海休闲城市前列,表明其海洋休闲

环境适宜度相对较高。此外,值得注意

的是,杭州作为“国际花园城市”,其

滨海休闲环境质量实力指数却低于15

个沿海城市平均水平,主要是海洋生态

环境质量方面指标值相对较低造成。

4.城市经济实力评价。根据计算

结果(见表-2),上海、广州、深圳、

青岛、杭州、天津、大连、宁波8个城

市经济实力指数大于0,表明其城市经

济实力高于沿海15城市经济实力平均

水平。其中,上海经济实力指数最大,

广州次之,秦皇岛经济实力指数最低,

上海比秦皇岛高出0.5484,青岛、杭州

经济实力相当。从实力结构看,经济实

力较强的城市主要集聚于环渤海、长三

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的核心区域,其

中,上海、广州、天津地方财政预算收

入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位列15个

沿海城市的前三位,对于城市休闲产业

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拉动作用。广

州、深圳、大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

前三位,相比而言,海口、三亚、秦皇

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海口的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为深圳的31.17%,而烟

台、厦门、福州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

对一般。此外,中国沿海城市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大于40%(烟台

除外),其平均值为49.55%,表明沿海

休闲城市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同时,海

口、三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

68.2%和64.9%,表明其作为沿海重点

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

的支柱产业,为休闲城市的发展起到了

推动作用。

5.城市形象魅力实力评价。计算

结果(见表-2)表明,杭州、青岛、厦

7个城市城市形象魅力指数15沿海城市的次之,福州实力指数最小,杭州高出福州14个沿海城15个沿海城市在居民幸福感指数和城市满意度(见表-2)表0,表明其城市基本15个沿海城市的平均水平。其中,上海0.0606。从实力结构看,15个沿21.59倍。就交通、通信设施完善15个城市前三位,表明(见6个城市综0,表明其休闲城市发展综合实力水平居于他城市,同排名第二位的广州相比,高出0.5176。杭州、深表-2滨海休闲城市发展实力评价指数

三、滨海休闲城市发展类型分析

依据上述休闲城市发展实力评价结果,将15个滨海休闲城市各分类实力评价指数与综合实力评价指数作为聚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形图(见图-1),并根据各分类实力评价指数的排序结果分析15个滨海休闲城市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得到综合评价分析图(见图-2)。至此,将15个城市划分为经济依托型、功能保障型、需求推动型、环境支持型等4种休闲城市发展类型,从而确定沿海城市打造特色休闲城市的发展方向。

天津3上海7宁波8广州11福州9深圳12珠海13秦皇岛2三亚15海口14大连1青岛5杭州6烟台4厦门10

5

10

15

20

25

图-1滨海休闲城市发展综合实力指数聚类树形图

三亚

大连

秦皇岛

天津

深圳珠海广州

海口厦门福州

宁波

上海

杭州烟台青岛休闲资源与设施居民休闲需求休闲环境质量城市经济实力城市形象魅力城市基本功能

图-2滨海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一)经济依托型

主要指天上海、广州、天津、宁波4个城市。其休闲城市发展综合实力相对较强,其中,上海、广州位列15个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前两位。这些城市经济实力和基本功能实力与其他分类指标相比具有相对优势,表明其休闲城市的发展主要依托于繁荣的城市经济、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基本功能体系。上海的城市经济实力指数和城市基本功能实力指数均位列15个沿海城市的首位,且明显超出其他14个城市。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金融中心,具有强大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功能体系。同时,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上海国际化休闲城市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广州作为珠三角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有利的区位优势、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城市经济实力水平与城市基本功能实力仅次于上海。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的城市经济实力水平高于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城市基本功能实力指数位列15个城市第三位,其城市交通通达性与网络通讯便利度尤为突出。相比而言,宁波的城市经济实力较弱,但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居民休闲需求、休闲资源与设施实力以及城市基本功能实力相当,发展均衡。此外,上海、广州、天津、宁波4个城市休闲环境质量均低于15个沿海城市平均水平,表明其发展滨海休闲城市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休闲环境质量。

(二)功能保障型

主要指青岛、杭州、烟台、厦门4个城市。这些城市的休闲资源与设施以及休闲城市形象与其他分类指标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表明其休闲城市的建立与发展依赖于丰富齐全的城市休闲资源与设施、城市完善的休闲功能系统以及城市的品牌形象。青岛作为滨海品牌城市、最具特色魅力城市,其城市形象实力位列15个沿海城市第2位。同时,青岛拥有丰富的滨海资源与设施,其滨海高品质休闲资源的丰富度以及海上娱乐

休闲设施的完善度位列15个城市首

位。杭州凭借“东方休闲之都,人间美

丽天堂”的城市品牌形象,拥有较强的

城市核心吸引力,其城市形象实力位列

15个沿海城市首位。此外,杭州的休闲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综合性的城市

休闲服务接待设施。相比而言,烟台、

厦门城市休闲品牌形象较突出,滨海休

闲资源较丰富,但其城市休闲产业发展

相对疲软,城市休闲服务接待设施数量

分别排在15个城市的第7位和第9位,

从而降低了其休闲城市的发展实力。

(三)需求推动型

主要指深圳、珠海、福州3个城

市。深圳综合实力水平位列15个沿海

城市前列,而福州、珠海综合实力水平

一般,实力指数低于15个城市平均水

平。该类型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实力水平

与其他分类指标相比优势突出,表明其

居民强烈的休闲意识和旺盛的休闲消费

能力在推动休闲城市的建立与发展中发

挥了主要作用。深圳、珠海的居民休闲

需求分别位列15个沿海城市的第1位和

第3位,特别是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

划的出台和实施,大大激发了居民的休

闲意愿。福州的居民休闲需求实力水平

与其他指标相比较为领先,但仅位列15

个沿海城市的第9位,而其他分类指标

实力均有所欠缺,普遍处于15个沿海

城市的平均水平之下,尤其是城市休闲

资源与设施实力以及城市品牌形象亟待

得到提高。

(四)环境支持型

主要指三亚、秦皇岛、大连、海口

4个城市。其综合实力水平均低于15个

休闲城市平均水平,大连综合实力水平

位列15个城市第7位,而三亚、海口、

秦皇岛综合实力较弱。这些城市休闲环

境质量实力相对高于其他分类指标实力

水平,表明优越的城市休闲环境和滨海

生态环境是其发展休闲城市的优势条

件。三亚被誉为“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

城市”,其休闲环境质量实力指数位列

15个沿海城市首位,大气质量优良天

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海水浴场

适游度、海上观光指数等指标均领先与

其他14个城市,为休闲城市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滨海环境基础。秦皇岛、大连

作为北方滨海旅游城市,其城市环境质

量以及滨海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良好,休

闲环境质量实力水平分别位列第3位、

第4位。相比而言,海口的休闲环境质

量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受海洋生态环境

质量较差的影响。此外,三亚、海口、

秦皇岛3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城市基本

功能、休闲资源与设施以及居民休闲需

求等指标实力水平排名均处于15个沿

海城市实力水平的末端,亟需加大对城

市休闲发展的投入力度。特别是三亚、

海口,应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

设”为契机,以旅游业发展为基础,促

进城市休闲产业的集聚式发展,积极打

造高品质的滨海休闲城市。

四、结语

本文从城市休闲资源与设施、居民

休闲需求、休闲环境质量、城市经济实

力、城市形象魅力和城市基本功能6个

方面选择31个指标来构建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

型,对15个滨海城市休闲发展综合实

力进行量化评价和类型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首先,中国各沿海休闲城市发展

实力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且呈现区域

集聚状态,即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主要

集聚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

发达、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以及城市发展

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如天津、青岛、

杭州、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其

次,滨海资源与生态环境为沿海城市休

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然而,

各滨海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

距,发展程度不均衡。各滨海城市都具

有其独特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空间,呈现

出经济依托型、功能保障型、需求推动

型、环境支持型等休闲城市发展类型。

最后,各滨海城市休闲发展存在其劣势

和限制条件,亟待加以完善。同时,应

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加强区域合作,优

[下转第113页]

跨界发展涉及两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之间的融合,双向融合是指旅游企业和所跨界企业相互之间主动向对方靠拢,特别是旅游业要主动地向其他跨界产业融合,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对所跨界的企业有很好的把握,也需要对自身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跨界的企业,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深圳华侨城“旅游+地产”的模式是旅游业和地产业跨界发展的典型。地产业是老牌产业,而旅游业是新型的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要主动向地产业靠拢,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地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客源市场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地产业的发展借助于旅游业的强劲势头,实现价值增值。休闲渔业的发展是旅游企业与渔业的双向融合,旅游业为顺应休闲市场的需求,利用渔业的第三产业功能,实现与渔业的结合,从而扩大了渔业的产业功能,也丰富了旅游业的业务内容,实现跨界发展双方的共赢。

五、结语

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旅游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者更加热衷于追求新、奇、异的旅游产

品,促成了旅游业发展中的新业态。作

为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

企业跨界发展为旅游企业注入了新鲜的

活力,成为旅游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另

一选择。但是,任何创新都带有一定的

风险,旅游企业在跨界发展的同时要充

分了解自身的实力和发展状况,并且要

充分认识行业之间的关联和融合点,做

到理性判断。

[参考文献]

[1]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

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32):40-41.

[2]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的形式、路径、动因[J].旅游学刊,2011,

26(4):8-9.

[3]康保苓.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

体育的互动研究[J].旅游论坛,2011,(3):

35-37.

[4]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

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56-58.

[5]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

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9,(1):42-45.

[6]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

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19.

[7]王业良.产业融合理论在旅游房

地产发展对策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

学院学报,2008,(10):10-12.

[8]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

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2

(6):29-35.

[9]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

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7-9.

[10]于刃刚.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

合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

42-43.

[11]曾宜富,喻峰.大融合式旅游企业

大发展的最佳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

2011,(1):94-97.

[12]占耀宗,金颖若.旅游与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

报,2011,(9):10-12.

[13]张凌云.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

前提[J].旅游学刊,2011,26(4):6-7.

[14]张建.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旅

游论坛,2009,(1):76-81.

[15]朱华,游佳,等.成都会展旅游产

业融合:评价与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

2010,(1):89-92.

[责任编辑:唐玉萍]

势互补,从而推动中国东部沿海区域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新向,苗长虹,陈玉英,王伟红.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0,(9):1695-1703.

[2]陈敏.基于休闲学的休闲城市评价标准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3):89-92.

[3]郭秀英.区间数指标权重确定的熵值法改进[J].统计与决策,2012,(17):32-34.

[4]黄安民,韩光明.从旅游城市到休

闲城市的思考:渗透、差异和途径[J].经

济地理,2012,(5):171-176.

[5]吕宁.休闲城市的内涵及其实践

[J].经济导刊,2011,(2):52-53.

[6]吕宁.基于城市休闲指数的休闲

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学报,2011,(6):77-85.

[7]闪媛媛.休闲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王晓丽,王学峰.国内城市构建

“休闲之都”的资质条件分析[J].资源开

发与市场,2007,(2):122-124.

[9]王学峰.休闲都市的特征及构建

途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3.

[10]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

市[J].旅游学刊,2007,(10):71-76.

[11]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

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2]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

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6.

[责任编辑:汤伟山]

[上接第9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