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实践修订版教学大纲

概论课实践修订版教学大纲
概论课实践修订版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实践

教学大纲

一、宗旨: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中实施实践教学,旨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学以致用,深刻了解、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安排

1、实践教学的要求

(1)根据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新的课改要求,依据厦门理工学院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制定《概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过程。

(2)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3)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2、实践教学安排

根据厦门理工学院完善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约占全部教学计划的总体设想要求: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参照文经管类的比例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本课共有6学分,108学时,课堂理论教学72学时,实践性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学时比例33%。实践教学学分为2学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计划。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要求

内容:课堂实践教育是根据课程性质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确定的一系列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而产生直接感知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相结合的动态互动性教学过程,如讨论、辩论、案例教

学、教学录像、模拟教学等。贯穿应用于教材各章节中进行。

要求

(1)学生认真听讲课、听讲座、听报告、听新闻;主动查找、准备资料,思考问题,分析案例;

(2)参与讨论、辩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3)撰写分析报告或论文、交流发言和辩论稿

(4)积极参与前沿性讲座、学术活动、讲座,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5)“读原著”,即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读重要的政策文献、读重要的时政文章,并撰写读后感。

(6)学生参与教学环节,学会制作各种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展品、学会依据课程相关教学主题制作教学课件并讲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制作各种能设计出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教学方案、创意等。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外实践教育内容与要求

内容:课外实践教育是在对学生进行课堂理论知识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实践性的手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社会调查(专题调查)、现场教学以及网上实践教学等。

(1)社会调查(专题调查)基本要求

要求一: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选题: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确定调查的主题、内容、方向。调查对象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有助于加深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所在地区情况的认识。地点适宜选择在学校或者学生所在的省份、城市、地区为好,这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形成做到实地的调查研究。

要求二:掌握调查、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会调查方法:教师在组织社会调查前要精心组织和准备,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的文本对提供文本进行详尽的讲解分析,主要分析调查报告蓝本体现的社会调查的方法(如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方法、统计方法等)、途径、调研资料的现实性和可靠性、调查报告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以及调查报告中作者是如何对原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等,在社会调查指导课上教师应将提供给学生参考的调查报告蓝本讲清、讲透。

时间安排;调查的时间安排和组织形式:社会调查时间安排:第一学年暑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进行,采取老师下班组和学生周末分组相结合,也可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

写好调查提纲,确定调查方向、内容、主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怎样发现问题进行调查,同时也可提供相应的调查选题给学生。写出调查提纲,(调查步骤、

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分工)。

确定具体的调查形式及方法。在调查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社会调查方法上可采用访问、报告会、参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达到提高学生访谈和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要求三:撰写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

指导学生如何对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随调查报告一起提交的还必须有两个附件:一是每个小组成员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二是小组成员在阅读和查找资料时认为最有益的书目、原始调查表及及感想收获等。

要求四:“概论课”课外社会调查实践

每个学生最终提交一份符合统一格式要求的社会实践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写出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在教学班级上组织相应的交流或报告会。教师应对社会实践及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评价,以深化学生对调研取得结果、问题的认识。学生主讲与教学互动,筛选出师生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教研室统一选定课题,对一些重点问题组织骨干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调研,形成本学期学生实践调查报告文集。

(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我们以两岸关系发展为主题,设计以参观同安大嶝"英雄岛"(大嶝岛,小嶝岛,角屿,战地观光园——参观台湾商品小额贸易市场——参观环岛路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中埔台湾农产品水果批发市场等场所,体验两岸关系发展走势,坚定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念:以厦门华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展览馆等作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厦门统筹城乡发展实施“金包银工程”作为学生参观的场所,将课堂教学与现场体验相结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参观或考察,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查结束后组织大家交流体会。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建立网上实践教学

感知性实践,即并非亲身置于现实社会生活中,而是间接地通过听去感受现实,如观看生动而真实的影视资料。针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感受知性实践的效果很接近社会实践,主要形式有网上参观、网上专家报告会、建立网上实践教育、电教视频观看等。

网上参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利用网上数字博物馆资源,进行网上参观。如通过《复兴之路》、《国情备忘录》等大型主题数字博物馆,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网上专家报告会:组织学生听各种专题报告。听各种形式的专题报告,是学生接受到前沿知识,可以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过程进行中根据我校实际,

我们将利用宣讲家网上资源进行相关时事专政报告会。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建立网上实践教育:网上实践是指通过模块式网上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实践过程中互动、反馈等环节的设计的“形式虚拟,内容实际”的实践教学系统,目前已经实现的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

1. 开展图书资料的收集、研读、讨论、总结、再收集、再讨论、再总结;

2.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特长,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分析案例,参与角色模拟;

3. 积极参与小组和班级讨论、辩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4. 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总结。

电教内容:《邓小平》、《新中国》、《复兴之路》、《大国崛起》、《走向和谐》、《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走近毛泽东》、《国情备忘录》等以及最新时势资料。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主题明确,要求到位,并做好解释、引导、组织工作,完成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考核方式

由两部分构成:课堂实践教育考核计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平时学期成绩中,占实践教学总成绩的30%。2、课外实践教育部分考核,社会调查报告占实践教学的70%。

五、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应逐年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费的投入。

附录一:

社会调查大纲

一、教学目标

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了解社会问题,拓展视野。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对参与调查的成员进行科学而严格的分工,做到“各尽其能、各扬其长、任务清晰、职责明确”。

2.各班学习委员负责把学生的姓名、联系方式、任务等各项情况汇总概论教研组任课教师。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原则,人数6至10人为宜。

3.选题原则和要求:选题要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确定调查的主题、内容、方向。调查对象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体现时代特点和创新性,关注和捕捉那些新事实、新经验、新问题、新情况,选题不宜过大过宽,宜小题大做,并要考虑可行性;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4.社会调查内容包括:目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要达到的目的)、课题、程序、方法、时间安排、人员组成、准备的资料、注意事项等。

5.要求每组学生在开课第一周,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调查报告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并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调查。在开课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调研情况,撰写不少于3000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流程

确定选题——驱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获得体验(认识性、情感性、操作性)——交流经验——梳理整合。

四、学时安排

课外实践学时:36学时,其中:

1.准备阶段:组成研究小组、选准课题、拟定方案三个环节。(10学时)2.调查阶段:开展调查和收集资料两个环节。(14学时)

3.研究阶段:资料分析和概括总结两个过程。(12学时)

附件二:实践调查报告格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附录三:

实践教学的指导材料

一、调查报告范本阅读

1、《寻乌调查》毛泽东著https://www.360docs.net/doc/044266108.html,/maoxuan/wenji1/w1-19.htm

2、《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网络图书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044266108.html,/jjxy/gotobook/index-431.html

3、《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乡村八记》清华大学学生李强

二、网上资源

1.《复兴之路》、大型主题数字博物馆

https://www.360docs.net/doc/044266108.html,/special/fuxing/01/index.shtml

2.中国国家博物馆https://www.360docs.net/doc/044266108.html,/

3.厦门华侨博物馆https://www.360docs.net/doc/044266108.html,

4.宣讲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44266108.html,/html/channel-name-xj71index.html

5.视频资料:《国情备忘录》、《邓小平》、《新中国》、《复兴之路》、《大

国崛起》、《走向和谐》、《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走近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 节,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决定从2011级学生开始,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即从《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各抽出16学时,利用两个暑假和寒假时间,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为了贯彻上述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经过 认真研讨,制订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

层去,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吸收、内化,进一步确立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 广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 1.社会实践动员活动 学时:2学时 内容: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计划安排、要求等事项。 2.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时:10学时 内容:学生可以参考老师指定的选题,也可以自主设计社会实践题目,具体实施参观、学习、考察等活动,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收集、 获取社会实践资料。 3.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活动 学时:4学时 内容:运用理论对收集、获取资料进行阐释论述,形成一份观点 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社会实践报告,并得 出正确结论。 四、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掌握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及相关的理论内容,做好社会实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涵义、理解设计的本质,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设计的规律与基本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设计中来,到设计中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艺术设计思维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 2、介绍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及制作方法等。 3、介绍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区域影响等。 4、介绍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适用功能及技术流程等。 5、介绍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材料选择、功能与形态等。 6、介绍批评意识对艺术设计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设计形态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基本含义,艺术设计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范围; 2、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 3、对以上三种艺术设计类型的制作方法及流程的把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家 生存价值、知识范围、个人行为等。 第二节视觉传达设计 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制作方法等。 第三节公共艺术设计 基本特征、功能、区域影响等。 第四节工业产品设计 基本特征、适用功能、技术流程等 第二章设计创意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方法的掌握; 2、图形确定、符号运用、形式构成的掌握; 3、对艺术设计制作材料和人体工程学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与创造 题材、主题、符号运用、构图、节奏、色调等。 第二节古材料与美感 天然材料、符合材料、声光材料、物化意义、视觉审美等。 第三节功能与生态 人体工程学、人的生理、人的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第四节精神与道德 造物观念、知识产权、道德价值等。 第三章设计文化论 本章重点、难点: 1、对艺术设计文化发展脉络的掌握; 2、“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的正确处理; 3、艺术设计批评方法和手段的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与文明

《新闻摄影》教学大纲

《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摄影》 英文名称:《News photography》 课程编码: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先修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摄影摄像基础》、《广播电视史》等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摄影的表现方法及新闻摄影题材的拍摄基本技能的基础操作。并且能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照相机,感光的材料,新闻摄影人具有的修养、素质和新闻摄影艺术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新闻图片的审美修养,培养对新闻的挖掘能力,熟练地掌握运用摄影语言表现社会现状,达到传媒的作用。能够评析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和纪实片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灵感和激发从事新闻工作的欲望。最后达到摄影的操作与示范训练的目的,为以后的新闻工作拍摄等奠定坚实的基础,能胜任新闻媒体的工作。 课程的任务是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上机操作能力,能独立拍摄较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和拍摄工作。为以后的电视摄像、编辑等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新闻摄影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摄影和新闻摄影的定义、特性,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及它的优势和劣势,让学生对新闻摄影有一个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新闻摄影并通过大量的新闻摄影事例,使学生喜欢新闻摄影课程,并有将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意愿。 要求是学生通过这章的学习对新闻摄影的特性有一个深刻和全新的看法,了解它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熟悉新闻摄影的传播形式和拍摄手法。

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重点是掌握新闻摄影的传播形态是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是新闻事实现场的瞬间形象纪实理解和掌握;新闻摄影的评价与选择标准。 教学难点是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是现场选择抓拍;新闻摄影需要借助文字作补充;美化版面、图文并重,有利于新闻的传播;目前各种题材的新闻的拍摄技巧与采访。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授课,并结合近几年的荷赛获奖作品的分析和讲解。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课时安排:讲授1课时,交流互动讨论1课时,共计2课时。 第一节新闻摄影的定义及特性 1.1.1 新闻摄影的定义 1.1.2 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1.1.3 新闻摄影的成熟(我国及国外) 1.1.4 新闻摄影的定义 1.1.5新闻摄影的特性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作用(略讲) 1.2.1 新闻摄影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不足: 1.2.2 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作用和地位 第三节新闻摄影的采访 摄影记者 1.3.1 摄影记者的职责 1.3.2 摄影记者的素养 1.3.3 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摄影的采访与拍摄 1.3.4 新闻摄影的题材 1.3.5 新闻摄影的采访与拍摄 1.3.6 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 1.3.7 新闻摄影的评价与选择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度表

思想政治理论课行课学院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一、课实践 (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社会现实问题调查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的类型为社会调查。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开展社会现实问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教师职责:(1)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2)指导学生拟定调查计划、撰写调研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3)形成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书面材料;(4)完成对该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评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经典著作阅读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类型为经典著作阅读。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教学容,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思考撰写读书笔记。 2、教师职责:(1)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价。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容,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重要历史事件或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认真研究并撰写关于这次重要历史事件或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述评。 2、教师职责:(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 项目名称: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教学容,认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并撰写观后感。 2、教师职责:(1)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撰写观后感;(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二、本文 第一讲宗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 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1) 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1) 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 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 教学要点: 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宗教的本质。(1) 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4)

2015版概论课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2015版) 课程总学时:80学时(含实践学时32学时) 理论教学周学时数:3学时 学分:5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系)院:全校各(系)院本、专科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系统地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义、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意识和实践品格,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2.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本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全面而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认识到这些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同时使他们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所以,教师授课时,既要达到相应的理论高度,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体验与感觉,又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活生生的现实,以收到深入浅出之妙。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属于总论,让学生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认识到在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两

新闻学概论资料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适用层次、专业:(二本)新闻学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新闻学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新闻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传播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对新闻学基本原理的理论阐述,也是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因此,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闻的本质与特征,把握新闻传播及其规律,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对新闻学本体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作较为全面的概括,分析和论述,从而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其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新闻专业素养,用以指导新闻实践,适应社会对新闻事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讲授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总学时:6 ;理论学时:6 ;实验学时:0) 授课容:新闻学的基本含义;新闻学的学科结构;西方国家不同时期的新闻理论;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基本状况;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基本要求 (1) 了解新闻学的形成 (2) 了解新闻学的发展 (3) 了解新闻学的容 (4) 掌握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5)学习新闻学的意义 2.重点、难点 (1) 重点: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2) 难点:各国不同时期新闻理论及发展 (二) 新闻的定义(总学时:6 ;理论学时:6 ;实验学时:0) 授课容:新闻的起源;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定义;新闻

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2011

浙江外国语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实践教学方案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实践教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调查访问、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活动任务与要求 任课教师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都要高度重视本课程实践教学,积极投实践调查,必须严格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必须认真撰写和提交社会调研报告,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调研报告进行考评,并按照80%的比例记入学生本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 1、参加对象: 本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各本科教学班。 2、活动时间: 2011年09月至2012年01月。教学周第七周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同时应公布参考选题,指导学生选题,并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的辅导。 第十三周、十四周(2011年11月21日——12月4日)为学生集中调查时间,理论教学停课。第十五周学生须上交一份实践调查报告初稿,初稿字数、格式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八周(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月一日)为实践教学总结阶段,任课老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践调查报告,同时评选优秀调查报告,理论教学停课。 学期结束前,学生须上交调查报告终稿,一式两份。 3、活动内容:本次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概论课实践方案

2010-2011学年第2期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特制定内江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概论课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组织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通过走访优秀党员,走访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深刻认识党带领全国人民90年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切身体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永远跟党走,成才做栋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在调研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参加人员 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三、实践类别及要求。 (一)社会调查 1、内容: 组织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进行以“党在我心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为主题的大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围绕调研主题:针对建党九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各行各业取得的新进展,涌现的典型性人物,人们衣、食、住、行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情况,自拟题目(如学生不知写什么,可以看一下社会调查参考选题),展开调研。通过查

阅文献资料、采访历经变迁的人物、或座谈等形式展开调查,完成调研报告。 附:社会调查参考选题 ●关于××(地方)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地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 ●关于××(地方)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调查 ●关于××(地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现状的调查 ●关于××(地方)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调查与分析 ●某地(乡、县、市)实施可持续发战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某地(村、乡、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2、要求: 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调研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 (1)调查原则 ①客观真实。撰写实践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实践报告考核为0分。 ②社会实践报告应该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书写工整,有条件者最好打印。 ③调研报告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论点,有充分的资料,其中一半以上的资料必须来源于自己调查的第一手实证资料,引用他人资料必须注释。 (2)字数要求 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不少于3000字,包括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和核心内容两大部分。其中“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部分应包括实践时间、地点、内容;“核心内容”部分应结合调研内容,分析现状,总结存在问题。其中“总结问题”部分,要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日志附后。 (二)写观后感 1、内容: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 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历史学 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 五、学分:3分 六、总学时:45学时 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八、课程简介: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

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 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课程编码:14201B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教育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概论》主要有以下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和未来走向,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气

息;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概论》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 学校管理等十六个方面。 学习《教育概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2.教学具体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的概念,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等内容。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黑体三号) 课程中文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 4 课程学时数: 72 授课对象:播音与主持专业2010 级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伦理道德与法规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评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黑体五号)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教学课程。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全面讲授采访的基础知识及技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及规律,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都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坚持“学生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精确有力地写作新闻。这种教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核心原理,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了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 二、教学要求(黑体五号) 熟悉“*******”,掌握“*******”,重点掌握“*******” 熟悉新闻,掌握常用新闻评论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重点掌握如何运用新闻评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解决新闻评论问题;重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和较高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职业个人格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 主要内容:(宋体五号) 第一章绪论:理解新闻 第一节变化中的新闻特性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媒介产品生产的龙头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

课程教学大纲33852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佛教研究 英文:Buddhism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1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试方式:学期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中国哲学、文学 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3学分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先修课程要求:先修《佛经导读》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印度佛教16学时,中国佛教48学时,藏传佛教8学时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著),《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印度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 编制人:陈坚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日本宗教研究 中文日本宗教研究 英文 Japanese Religion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2 任课教师及职称:牛建科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历史学 总学时和学分:54、3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日本神道教以及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梳理神佛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交流的特点与意义;加深研究生对东方宗教文化之间以及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和范式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儒学、佛教、基督教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 第二章:日本的古代信仰3课时

第三章:佛教及其传入3课时 第四章:山岳佛教与乡间佛教3课时 第五章:新佛教的首倡6课时 第六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6课时 第七章:儒教与“家”的宗教3课时 第八章:神道教概说18课时 第九章:新时代的宗教6课时 参考文献 1、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7月 2、铃木范久著、牛建科译《宗教与日本社会》,中华书局,2005年3月 3、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 4、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 5、王守华、卞崇道著《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6、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7、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8、范景武著《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9、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10、张大柘著《当代神道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 编制人:牛建科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博士研究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基督教神学研究 英文 Christian Theological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 开课学期: 2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 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 考试方式:研究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大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大纲 二、 本课程是为非新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在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的一般规律等理论基础上,采访部分着重讲授新闻采访选题确定的原则与方法、新闻采访的工作程序及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写作部分着重讲授消息、通讯和特写三大文体的写作特点及写作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新闻采写实践的训练,提高新闻采访、写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共性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新闻采访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特性。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二、新闻采访: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闻记者的基本的、重要的一项动作内容是新闻采访和写作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有着相同的起点: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相一致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第三节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一)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二)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三)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长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 (一)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二)善于从沟通交流中发现线索 (三)善于与被采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一)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二)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三)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五、甘于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本章重点和难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特性;新闻采访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参考书目 1.张默《新闻采访与写作》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 3.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 4.汤世英薄瀚培《新闻通讯写作》 5.丁柏铨《当代新闻文体写作》

概论课附件:实践教学报告书

20 -20 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报告书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目录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1) 三、实践教学的要求 (2)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 (2) 五、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3) (一)原著选读(10分) (3) (二)案例分析(10分) (9) (三)影视赏析(10分) (17) (四)假期社会调查(20分) (19) 附:陕西理工学院社会调查(实践)信息反馈表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品质,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我们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了解社会、认清国情、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洪映萱 审核人:彭怡玢 编撰日期:2008年11月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西方文化概论》课内学时数为36学时,共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西方文化”从起源到发展,所经历的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的发展里程。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只有学习、了解、掌握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更有助于我们吸收其精华,屏弃其糟粕,而不是全盘照搬。对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日趋加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参照、吸收和互补的过程。另外,也可以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它们的发生、发展、成就及文化特点。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本课程所介绍的文化,主要指实物形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科学理论等成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补充相关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阐述。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欧洲文学史”、“西方哲学”、“西方美学”、“西方艺术史”、“科学发展史” 、“宗教学”有密切的关联,与“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也有一定的交叉。 四、教材及媒体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6年版方汉文著《西方文化概论》 可观看有关多媒体资料,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增加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查,它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职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高职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三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外管理理念的比较、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的类型与方法以及管理创新等知识,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为未来服务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2学时) 主要内容:管理的的基本含义、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理解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自学:从管理的作用、目的看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研究方法。 讨论: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课堂案例讨论: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泰罗及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及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及官僚制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几种主要现代管理理论学派。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自学: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阅读:企业理论相关书籍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学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b5E2RGbCAP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p1EanqFDPw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DXDiTa9E3d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2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1 / 18 知识。RTCrpUDGiT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5PCzVD7HxA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采用何多媒体训讨主要内讲实学手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问人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传播的符号和义章第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22 四统结构章第22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章第群体传播、集合行为、22六组织传播章44大众传播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