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对教育的作用,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过程与方法】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完成预习自测;了解作者观点。

2、探究合作: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预习自测】

一、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数()罟()不入wū

()池

(3)涂()有饿piǎo()(4)鸡豚()狗彘()之畜

()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3.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三、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4)未之有也

【教学步骤】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自己介绍孟子(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研读课文

1、在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他为什么困惑?

2、孟子“以战喻”时用了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

3、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结果呢?

4、最后一段中的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三、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向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全文似乎散漫无章,食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2)()

(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3.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4.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树之以桑②请以战喻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5.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二、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2006 湖北卷)

涉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 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笺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 皆尚褒衣博带, 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 ,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 薅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 耘一株苗; 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

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

D.本为羁旅羁旅:寄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 品藻古今,若指导诸掌;出则车舆,入则扶侍

B.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 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 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答案】

一、字音字形

(1)ya(2)cùgǔ洿(3)tú,同“途”莩(4)tún zhìxù(5)wú,同“毋”(6)xiáng(7)bān,同“斑”(8)悌

二、一词多义

1.数数目、数量;几、若干;命运;shuò 屡次;cù 密、细密;shǔ计算

2.直与“曲”相对,不弯曲;仅、只;价值;径直、直接;

3.发发射;征发、派遣;打开;花开;出发;发出;发出、抒发

4.兵兵器;战争;军队;士兵

5.胜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

三、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翻译: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翻译: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研读课文答案】

1、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因为梁惠王觉得自己比邻国国君多做了很多事情,对国事相当“尽心”,但结果并不如意。

2、“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措施效果结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鱼鳖不可胜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斧斤以时林木不可胜用

五亩……树之以桑衣帛(五十)

鸡豚……无失其时食肉(七十)不王者,为之有也---王道之成百亩……勿夺其时无饥(黎民)

谨…….申之以孝悌不负戴(颁白者)

小结:孟子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

【同步练习答案】

1、C D

2、A

3、B

4、①介,表对象②介,表方式③介,表凭

借④介,表条件 5、D 6、C 7、A 8、C

9、(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附文言文翻译】

涉务

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处世〕在社会上生活。,贵〔贵〕以……为好。能有益于物〔物〕指人事。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人君〕君王。禄位〔禄位〕俸禄职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文学之士〕指一般文人。,品藻〔品藻〕品评,鉴别。古今,若指诸掌〔指诸掌〕了若指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所堪〕能胜任的

工作。。居承平〔承平〕太平时久,没有大的社会动荡。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庙堂之下〕指在朝中做官。,不知有战陈〔陈〕通“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肆〕居,盘踞。吏〔吏〕下层官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应世经务〕适应社会,处理事务。也。晋朝南渡〔晋朝南渡〕指西晋灭亡后,晋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优借〔优借〕尊重。优,厚待。借,依靠。士族;故江南冠带〔冠带〕士大夫的服饰,借指士族。,有才干者,擢为令〔令〕尚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和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仆〔仆〕仆射(ya),尚书省和中书省的副长官。令和仆都是高官。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尚书郎、中书舍人〕分别是尚书省和中书省的中级官。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文义之士〕指闲散的文职官员。,多迂诞〔迂诞〕言行迂腐荒诞,不合事理。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又惜行捶楚〔惜行捶楚〕舍不得责罚。捶楚,用杖打。,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借此使他们名声好,为的是掩饰他们的弱点。。至于台阁〔台阁〕指中枢机构,如尚书省。令史〔令史〕职位次于尚书郎的主管文书的属吏。,主书〔主书〕掌管文书的官员。监帅〔监帅〕一种地位较低的官员。,诸王〔诸王〕分封出去的藩王。签省〔签省〕指藩王府里的小官。,并晓习吏用〔吏用〕官吏的职务。,济〔济〕完成,处理好。办时须〔时须〕当时应处理好的事情。,纵〔纵〕即使。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肃督〕严厉监管。,故多见委使〔多见委使〕多被任用(办事)。见,被。文言文常用“见”表示被动。,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举世〕全社会的人(形容很多)。怨梁武帝父子〔梁武帝父子〕指梁武帝萧衍和他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yì)。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眼不能见其睫耳〕意思是见远不见近,没有自知之明。。

梁世士大夫,皆尚〔尚〕以……为好。褒衣博带〔褒衣博带〕宽大的袍子和带子。,大冠高履〔高履〕高齿屐。,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郊郭〕指城外不远的地方。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周弘正〕南朝的学者。在梁、陈都做过官。为宣城王〔宣城王〕梁简文帝萧纲之子萧大器,封于宣城。所爱,给一果下马〔果下马〕一种良种小马,只有三尺高,能从果树下穿过。,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至乃〔至乃〕至于。尚书郎乘马,则纠劾〔纠劾(h?)〕上书皇帝告发罪状。之。及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侯景原为北朝魏国投靠梁朝的降官,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举兵叛变,攻陷建康。梁武帝被围台城饿死,景即自立为帝,到处烧杀抢掠,史称“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坐死仓猝〕因为(柔弱)而忽然死去。坐,由于……的原因。者,往往〔往往〕处处。而然〔然〕这样。。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陆梁〕指马狂奔疾跳的样子。,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稼穑(sa)〕种植和收获,泛指农事。之艰难,斯盖贵谷〔贵谷〕重视粮食。务本〔本〕指农业。古人把农业视为国家的根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食为民天〕即民以食为天。指吃饭是老百姓最要紧的事。《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不粒〕不吃饭。,父子不能相存〔相存〕相互保全对方。。耕种之,茠〔茠(hāo)〕同“薅”,除草。锄之,刈〔刈(yì)〕收割。获之,载积之〔载

积之〕收到一起。,打拂〔打拂〕指脱粒一类的农活。之,簸扬之,凡几涉手〔涉手〕经手。,而入仓廪〔仓廪(lǐn)〕粮库。,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末业〕指商业,与农事相对。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中兴〕西晋灭亡,又建国于江南,所以说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羁(jī)旅〕长久寄居他乡。羁,停留。,至今八九世〔八九世〕指从东晋建国(317)至隋建国(581)前后的二百六七十年的一段时间。世,三十年。,未有力田〔力田〕努力耕作。,悉〔悉〕全,都。资〔资〕依靠。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信〕听凭。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起一坺(bō)土〕用犁铧耕起一小块土。,深广一尺的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下〕下种。,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余务〕其他事务。乎?故治官〔治官〕处理政务。则不了〔不了〕不晓事。了,明了。,营家〔营家〕经管家务。则不办〔不办〕不成功。,皆优闲之过也。

注:《涉务》选自《颜氏家训》。涉,即经,有接触和从事的意思。务,实际事务。涉务就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意思。颜之推(531—约590),字介,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北齐文学家。

2.《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设计

一、整体感知:

战国时期,一段流离的苦难岁月。皇族,

士人,武夫,书生,无不为一己生存,用尽心机,费用口舌。茫茫中原,处处是无助的流民,随战事四处奔波,饥饿、寒冷、疾病、惶恐终日相伴,苦不堪言。他们没有可以炫耀的学识,没有一搏沙场的武艺,他们只有原始的农耕技术,只会在贫瘠的土地上谋求贫困的生活,就这些,也极其难得。

但是,一些自视修养极深,学问极高的文人雅士,却视百姓疾苦而不见,为摆脱一己之贫困,游说诸侯,获取高位,静享富贵。孟子,这个出生于山东的汉子泪下了。匆忙远去的流民让他心痛,彷徨无助的流民间让他伤怀。肥沃的中原,你原是能够赋予百姓幸福,就因为战争,你比流离百姓更加贫苦。在游说诸侯,谋取富贵的言论里,艰难的仕途生涯中,孟子时时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农民的生存状况。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关怀天下苍生,关心他们最细微的物质生存之艰难,是真正在用心爱百姓。

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化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教育应该能为民办,这是多好的想法。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安宁,在精神上的安乐,民无怨愤,安居乐业。孟子深情地畅想黎民百姓理想的安居状态。

雪中送碳,扶危济困,是一时之人文关怀,那么,为百姓谋求土地,谋求正常生产秩序,谋求百姓的“庠序”,是孟子为百姓谋求的可持续的人文关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二、文化常识:

1.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代表,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2.《孟子》: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等据他的言论编辑而成。今存《孟子》七篇。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列加以注释,称为“四书” 。

3《孟子》一书体裁:说理散文。

4. 孟子散文风格:孟子散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礡、锋芒毕露、语句流畅的风格对后世影响颇深。孟子的议论言辞犀利,常常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既能引人入胜,又能增强说服力。

5. 孟子学说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6.《寡人之于国也章》的体裁:对话体。它比语录体的《论语》更能把议题阐发得具体深入。

7.《寡人之于国也章》的内容:体现了孟子的重仁政,民为贵思想,是孟子讨论行王道的著名章节之一。

三、学习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3、能够概括出孟子在文中提出的“王道”的具体内含。

4、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5、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孟子论述的现实意义进行评析。

6、背诵课文。

四、学习环节:

1、自己朗读课文,梳理并明确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2、通过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完成“学习”目标1、2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阅读(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够概括孟子在文中提出的“王道”的具体内含。

4、通过品味、联想,能够对孟子评书的现实意义进行评析,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五、学习检测:

(一)梳理与积累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梳理文言词汇词汇可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养成梳理的好习惯,一般情况下,在疏通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无法贯通的就是我们梳理的对象,它包括生字词的读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别忘了,读文章,先要读准字音,把下面加点字的字音读准,并把它积累起来。

(1)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2)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3)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4)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5)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

(6)谨庠(xiáng)序之教

(7)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8)然而不王(wàng)者

(9)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

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把它积累在下面的横线上。

2、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哦!说说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3、文言文中有很多和现在用法和意义不同的词汇,要理解文言文,这个可是非常重要的。请你说说下面词语的古今意义。

(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8).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9).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也许不完全相同,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要学会通过不同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请你结合语句,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①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②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

5、词类活用是我们积累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就是要根据不同句子的意思和句子成分来理解这种用法,请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动词作名词: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其他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6、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中的句式可是完全不同,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不清,对于我们理解文意,可是一个大障碍哦,请你翻译下面句子。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二、合作与交流

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请你说说孟子提出的“王道”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在孟子看来,如何实施“王道”呢?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句,可以看出,孟子在论证的过程中,是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式的,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试着分析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三、探究和拓展

孟子所述的“王道”,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

四、学习小结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学习重点

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预习导学

一、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借助字典,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前检测

(1)正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3、我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1、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七十者衣帛食肉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王无罪岁(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谨庠序之教(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未之有也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梁惠王的疑惑是什么? 孟子是怎样解其疑惑的?

3、依据原文,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4、孟子认为要想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是什么?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三、拓展提升

1、孟子描绘的美景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2、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四、知识归纳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五、检测评估

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8.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比较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咚咚地敲响战鼓,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跑五十步来笑跑一百步,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新)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预习案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繁體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简体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è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èng)食,材木不可胜(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希望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和内容,也更好的了解关于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等资料,希望《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仅供各位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有所帮助,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83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

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完美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一)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 zhì 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二)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