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礼仪

汉服礼仪

汉服基本礼仪

【抛砖引玉,不免讹谬,欢迎指正!】

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应用:窃以为经立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废首低肘曰卑坐。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可收拢抱在腹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4、颔首致意。5、正规拜礼:直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直立后手放下。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应用:5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汉服活动策划书

华东交通大学 首届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会 策划书 一、整体情况 1、活动主题名称: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会 2、活动目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校人文气息。 3、活动意义: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中华文化重又得 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将立足交大,率先在江西高校中开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普及交大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培养交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我校的人文素质。 4、时间:2007年12月15日19:00——21:00 5、地点:南区礼堂 6、主办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校团委 7、承办单位:汉服文化协会人文学院 8、协办单位: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二、工作人员 指导:石初军 顾问: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总策划:陈沈平 导演:宋检张瑞 工作组委员:王兴华梁嗣敏李飞飞张宇 工作组组员:郭霞马磊郭猛彬詹前裕林君王智健张晗 张金燕刘鹏李潇

三、活动大概流程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30分钟) 2. 传统文化精讲浅谈(20分钟) 3. 古琴弹奏及其知识略述(12分钟) 4. 茶艺及古琴联合表演(13分钟) 5. 互动提问环节(15分钟) 6. 四、活动详细流程 到活动开始时间后,主持人和汉服讲解人一同穿着汉服入场,主持人简单介绍下这场活动目的,参加人员及邀请观看的嘉宾和观众后宣布活动正式开始,然后退场。汉服讲解人员开始简单介绍下汉服的概念,之后古典音乐响起,开始此次活动第一部分内容。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 本部分活动将展示多款的现已知汉服,包括男式直裾,直身,圆领衫等;女式曲裾,襦裙,高腰襦裙,其中曲裾分大曲裾,小曲裾,襦裙分对襟襦裙与交领襦裙;专门的礼仪服饰玄端等。 具体过程是全部衣服由合适的人员穿着好后在幕后准备好,并排好衣服的展示顺序,当古典音乐响起,穿着人员迈步缓缓上场,原本就位于舞台中央的解说人员开始介绍这款汉服的名字,流行于历史上哪段时间,当穿着人员行至场中间时向全场观众行揖礼,然后展开双臂展示汉服并旋转一周。解说人员则据此介绍这款汉服的特点,细节等。解说完后,穿这款汉服人员在场中指定位置正座(预先放置垫子),然后下一个穿另一款汉服人员开始上场,如此至全部汉服全展示完为止。 全部人员上场后,讲解人员开始讲解传统礼仪,主要包括:辑礼,拜礼,正坐礼,对弈(射)礼等。每一个礼仪,都由场上的预先指定的着汉服人员演示,或一个或多人,其他不演示的人员保持正坐不变,演示完时人员以揖礼拜谢观众,然后坐回原来的位子。 至预定的全部礼仪讲解完后,场上人员全部起来和讲解人员排成一行向观众行揖礼告别退场。同时主持人上场,简单说几句感谢上场人员的话然后宣布第二部分活动开始。

汉服文化节策划书-副本

XXXX学院 国风汉服文化节 活 动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国学社 目录 一、活动背景简介 (3) 二、活动设计理念 (3)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3)

四、活动可行性分析 (3) 五、整体活动流程 (4) 六、活动简介 (4) 七、活动详细方案 (5) 八、活动紧急状况的替换方案 (9) 九、活动详细经费预算 (9) 一、活动背景简介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服,关注华夏传统文明。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去传承和发展我们央央华夏的礼仪文明,将我们的汉服文化发扬广大。汉服复兴不断得到国内外众多爱国人士的支持与赞扬。汉服的复兴正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华夏有衣汉服社顺应

这一时代要求,在我们行院积极筹备并举办“汉服文化节”活动,旨在宣传汉服礼仪,宣扬华夏文化。 二、活动设计理念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活动主题 礼乐中华,盛世霓裳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1、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丰富我院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品位,进一步美化我院同学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交流、合作,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深化相互的友谊,进一步融洽学院的氛围。 2 弘扬汉文化,为复兴汉族自己的民族服饰而努力。让全校学生对汉服文化能有更多了解,带动同学们对汉学的兴趣,同时让同学们感受汉服的魅力,尽力恢复汉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行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一抹亮丽的风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新生活动兴趣,并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 三、活动可行性分析 1、本次大赛由国学社举办,在礼仪接待方面做足准备的前提下,特别邀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汉服协会的嘉宾表演,使大赛的举行有一个浓郁的文艺气氛作背景。 2、本次汉服展活动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我们自己民族服饰含有东方元素的含蓄之美展现给我们的同学,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具

汉服礼仪教学提纲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94585290.html,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作者:刘思淼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每当被人问起自己所属的民族时,一个称谓总会由心底瞬间转化成一种高昂情 绪,似乎这个词的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美,仅是读起也能清晰地感觉到暖流在心中涌动,逐渐沸腾,这个词便是“华夏”。“礼仪之邦”一直被官方所标榜,然而与之相应的“章服之美”却被遗忘。 关键词:“汉服”;礼仪 作者简介:刘思淼,女,1989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在读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1 一、汉服的由来 关于“汉服”说法不一,有些人定义为汉代的服饰,也有些人持不同观点,然“汉服”复兴者大都认为,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相比较少数民族服饰而言,主要包括:衣服、帽冠、发饰、面饰、鞋子、配饰等共同组成的衣冠体系。汉服文化是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 有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汉是指汉朝,“衣服制度”则是指汉朝的衣服礼仪制度,尤其是以《周礼》、《礼记》为基础的礼典。“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是儒家礼仪方面的要义。《左传》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称之为华夏,是基于衣冠礼乐文明,尤其是衣冠制度的完善。 二、汉服的礼制体现 作为“礼仪之邦”,“礼”既是我们“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我们“揖让周旋之节文”。西周的时候,周人就从“遵祖”和对“天”、“帝”的信仰中独创了伦理的内涵,造物思想具备了神、人想方面的意义,成为了中国礼仪制度思想的根源。春秋时期,“礼”又专指周代的文物制度。《左传》中把“礼”看做是治理国家的规则,稳定社稷的方法,使民有序的途径,有利后代的制度,足以看出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礼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礼仪,更多的起到法度的作用,成为一种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准则,对人们进行约束。礼不只是在人,也在天地。当鲁国国君向孔子询问

汉服基本礼仪

汉服基本礼仪 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 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 了直身。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 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 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

国学第3课-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上课讲义

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 一、衣冠上國今猶在——漢服簡介 何谓华夏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谓“夏”,华夏就是指我们这个服饰盛美、礼仪优雅高尚 的民族。华夏民族(汉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通常用华夏和中华指代中国文明。◆《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 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何谓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 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 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汉服特点 ◆交领右衽 左领压右领是有对别人的尊重,体现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的含义。 ◆无扣结缨 ◆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 汉服制式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 然而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周制昏服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 服——襦裙。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下图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 的宋代襦裙剧照。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钗钿礼衣——(左图)唐代盛装。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 ◆上下连裳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 样式。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汉服基本礼仪 (2)

汉服基本礼仪。 一基本礼仪中的站与坐: 1.站——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即,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双脚稍稍分开,身体不可随意摇动,以肃立的方式,恭敬的站立。因汉服的衣袖比较宽大,所以经立时可两手相合,掩于袖中,并自胸口自然的下垂至下腹丹田处。注意,站立时身体切忌过分笔挺,手臂切忌僵直,让汉服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从而展现出华夏文明之美。 2.坐——汉服礼仪中的“坐”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坐”,我们现在的坐因为坐的是胡凳,所以被称为“胡坐”。 坐容:贾子曰:坐以经坐之容,胻(音横)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这是说让我们以跪坐的方式席地而坐'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自然垂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这种坐法也被称为雅坐。但现在雅坐的方式已经非常少见了,穿汉服也可以胡坐且胡坐的道理与雅座相同,要身姿端正,两腿不能叉开,双手垂放在膝盖上。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性别不同双手的摆放是

有差别的:男士可以双手握拳,放在膝盖上或桌子上;女士可以将双手互握,放在膝盖或桌子上,也可以将双手收拢着抱在腹部。 二基本礼仪之行礼 1.正规揖礼——根据《道德经》中的说法,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此为极礼。所以在正规揖礼中,男士为左手压右手,女士相反为右手压左手。并且要将手藏于袖中,以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起身同时手随着起身的动作再次齐眉,然后将手放下。(手随着起身而齐眉的动作叫做“兴”)正规揖礼的鞠躬度数为九十度,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一般用表示于对长辈,老师及有尊贵地位的人的尊敬。正规揖礼是一种大礼。 2.一般揖礼——一般揖礼除鞠躬度数为四十五度外,与正规揖礼相同,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一般揖礼是用于平辈之间的礼节。另外,汉服行礼的礼仪中还有一种行礼方式称为拱手礼。 3.拱手礼——拱手礼类似于揖手礼,只是身体与胳膊不用动。拱手礼类似于现在所讲的“作揖”作用相当于我们的颔首致意。是非常熟识的人之间的礼节。 4.叉手礼——叉手礼是将两手手指平伸,后将两手交叉平伸后举起。叉手礼在儒生的礼节中十分常见。一般情况下做叉手礼时,两手的位置是左手压于右手,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右手压左手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两手的位置不同,表达意义有很大

传统文化教案20课汉服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20课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 难点: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 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 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 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 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 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 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 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三、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 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 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 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四、拓展思维: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穿汉服基本礼仪

穿汉服的基本礼仪 一、穿汉服的基本要求: 1、穿汉服的态度: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具有一个“诚敬”的心态,诚敬根本是要事事端正。 2、仪容仪表: 1)整洁: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保持汉服服饰整体的整洁,服饰没有污迹和褶皱. 2)指甲:保持清洁,不可留长指甲、不可涂彩色指甲油,只可涂抹无色保护性指甲油。3)头发:整齐、清洁、光亮、无头屑、不凌乱,不留怪异发型,染花色发型,提倡保持本人发质的自然本色,女士要根据所穿的汉服款式,梳理出相应的发式或戴义髻,男士如果是长发要束起。 4)面部:保持整洁,无眼垢、耳垢,面色均匀;男子胡须要定期修剪;女子要化淡妆。5)袜子:黑色或深色袜子,无破洞。 6)裤子:可以穿深色西裤,不能穿牛仔裤和带条纹的运动裤。 7)布鞋:我们提倡穿汉服时穿着布鞋,男士的布鞋一般为黑色,女士可以穿除了纯白色(丧礼除外)的任何布鞋。在不参与重大礼仪(特别是祭祀活动)活动情况下,女士可以穿平底的皮鞋和高跟鞋,男士可以穿系带子的黑色皮鞋。 8)香水:如涂抹香水,应使用清新、淡雅的气味,涂于耳背及手腕处。 9)个人卫生:身体、口腔、双手和鞋袜清洁无异味,牙齿无残留物,注意个人卫生清洁。 3、注意事项:: 1)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穿纯白色的汉服外衣,丧礼除外。 2)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穿旅游鞋、球鞋和长筒皮靴。 3)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把内衣外穿。 4)穿汉服时,必须穿中衣(内衣),现代的内衣不能露出。 5)穿着汉服时,不能穿高领毛衣和衬衣。 6)穿着汉服时,不能披头散发,整个额头和耳朵要露出来。 7)穿着汉服时,要把鞋带,腰带和冠带系紧。 8)穿着汉服时,不能抽烟,不能在礼仪、工作和行走中吃任何食物。 二、穿汉服的基本礼仪: 1、站立: 1)经立:正身、平视,两手相合(男士左手压右手,女士右手压左手),掩在袖子里,放在丹田和胸口之间,离胸口有一定的距离。 2)肃立:在经立的基础上,腰身微微弓曲,低头示敬。 2、坐行: 1)正坐(跽坐,雅坐):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腰身挺直。 2)端坐(胡坐):保持腰身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臀部坐凳子三分之一的面积。 3)行走:在正规的礼仪场合下,双手如经立,正身、平视,按一定的节奏前行。 3、行礼: 1)颔首:正身经立,头微低身体微微弯曲约15度致意。只用于长辈答谢晚辈行礼,以及祭祀礼仪中,手中有物品不便行礼的执事司仪等人员回礼之用。 2)拱手: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礼。

从传统华服与汉服看市场发展前景

从传统华服与汉服看市场发展前景 摘要:当中国每年以10%GDP持续发展几十年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像一角被遗忘的断垣在市场经济的暴风雨中艰难行进。汉服,在中华传统服饰中占核心地位,在消亡了350多年后的今天,又该以怎样的面貌从人们的记忆中苏醒,站在世界人民的眼前。面对清旗装改制的旗袍与当下流行的唐装,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正确对待,又该以何种更好的方式让传统汉服与旗袍、唐装兼容并存。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服饰体系出发,以复兴汉服为切入口,基于当前汉服的消费情况,探讨传统华服在当代的市场发展前景,重振中华传统文明。由于华服是新兴的文化产业,本文不免出现纰漏与错误,恳请有关专家与学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更好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美丽的服饰。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席卷,甚至日韩文化的入侵,西式服装几乎穿在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日韩服饰也有不少的追随者。然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则悄无声息地被人们忘却在记忆之外。在当代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不断受西方文化冲击又不断与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普通一员,又该如何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守卫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灿烂文化?这将是一条任重而漫长的探索道路,需要我们及我们的后人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出的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一条复兴的道路。 一、汉服,华服的文化回归与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精深的古老民族,是一个温敦谦和、友好宽容的礼仪之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常惯之以华夏”何为华夏?礼仪之大,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称华”。重视衣冠,重视礼仪充分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所谓华服,是指中华56 个民族不同服饰的总称。汉服,即指汉族人的民族服饰。具体指的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汉民族服装。一般而言,汉服从属于华

汉服汉文化基本礼仪

汉服汉文化(冠昏丧祭释奠)礼仪 ——华夏复兴论坛:ufe3 简目: 汉服基本礼仪 出生礼 释奠礼 乡饮酒 燕礼(即宴礼) 婚礼(古称昏礼) 冠(笄)礼 丧礼 祭礼 汉服基本礼仪 【抛砖引玉,不免讹谬,欢迎指正!】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

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 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

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 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

汉服简介

我学跨国文化交流之体会 ——以汉服为例 一、汉服的简介。 本学期在李荣建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深入学习了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由文化基础衍生出的风俗习惯。在本学期的学习下,我认识到了文化对各个国家社会生活及经济体系建设的巨大影响,应该来讲文化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基层。由此我对我国自身的文化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思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加强着,而我们对本民族的服装——汉服,确没有给它应有的位置。我们应该回溯汉服在历史的地位及进一步思考汉服的回归对我国目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古人还称之为华夏衣冠、华服、汉衣冠、汉装等。史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礼仪是华夏民族形成的标志,也是华夏社会特有的人文风貌,至周朝,衣冠礼仪形成完备的制度,汉帝国之后,“汉”取代“华夏”成为民族名称,汉服之名逐渐定型。 秦汉以后,汉服历经魏晋南朝隋唐宋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1644年满清入关后,汉服在满清政府“削发易服”的民族压迫政策下,伴随着血雨腥风被人为禁止。汉服的禁止,导致汉族的人文风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易衣冠,亡天下,民族尊严被抹杀,君子之风被葬送,“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成为遥远的回忆,取而代之的是萎靡猥琐的奴性,一直延续至今。 汉服的消亡不仅仅是汉民族外型的异化,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没落,衣冠亡,礼仪亡,神圣的冠礼、笄礼(汉族成人礼)、典雅的婚礼、文武兼容的射礼、郁郁人文的祭礼随衣冠而消亡,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失去了核心的祭祀、娱乐部分,仅仅余下了饮食风俗。汉服亡,士子亡,终满清一朝,传统也仅是剩余的风俗和迂远的考据,失去了修己达人兼济天下的灵魂。一段灰暗的历史,令华夏这个浩瀚瑰丽的文明体系凄然谢幕,而五四运动所反之传统只是满清异化之传统,真正的华夏早已尘封。 《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袭衣冠,背后却是沉重的历史,当我们拭去血迹和尘埃以后,衣冠上显出的字迹叫做“华夏”,这是一片雾霭重重、尘封已久的精神故园,天地玄纁,清新的泥土中埋藏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360年之后,汉服终于归来,汉服兴,则礼仪兴,则汉族兴,则中国兴。汉服所代表的人文风貌,汉服运动的大众化诉求,使之短短数年间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汉服运动以复兴华夏文明、振兴汉民族精神为宗旨,以衣冠礼仪为开端再造整个华夏,由衣冠而礼仪,由礼仪而仁本,由仁本而道统,以践行的方式重构华夏自身,对社会而言,则化民成俗,对自我而言,则修身达命。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广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 对于传统文化复兴,几乎所有的人都踊跃支持,然而说到汉服复兴,却总是众说纷纭。为什么要复兴,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华夏”。 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海外游子也因之称为“海外华人”。然而,什么是“华夏”?语见《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在世人心中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密不可分,却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思想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中华古老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与民族属性息息相关。中国也因此自古以来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易经. 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

汉服走秀解说词

2015年xx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汉服走秀解说词 篇章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美称,《左传·定公十年》有云: “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称“华夏”,自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族服饰已具基本形式。今日扬大学子身穿汉族霓裳,共同描绘汉唐盛世的优美画卷。 首先走来的是身着直裾和圆领袍的男子,抱拳行礼,为汉族传统相见礼仪之一,源于周代,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动作不宜过快、过高。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穿着齐胸襦裙的女子,作揖行礼,为汉族传统相见礼仪之一,作揖,两手抱拳前推,身体略微弯曲,表示互相敬礼。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穿着齐胸襦裙的女子,万福行礼,是为汉族女子相见时常用礼节,万福,双手微微握拳,交叠放于小腹之处,目视朝下,双腿弯曲。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穿着各式汉服的女子,衣袂飘飘,婀娜多姿,服饰多样富有变化,主要流行于我国唐宋代时期。故而有人云: 我愿重回汉唐,着我汉家衣裳。 篇章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婚丧嫁娶为古代礼仪表现最经典桥段,下面就由我们为大家重现其中“结婚”的礼仪。 良辰xx已到,有请一对新人,入喜堂。

有请新郎新娘行结发合髻之礼,结发合髻,取新郎新娘头发各一缕,用红线系紧,放入锦囊,象征一对新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从此汝中有,我中有汝。 有请新郎新娘共饮合卺交杯酒,卺由两个葫芦瓢组成,以一根红线连接,寓意一对新人红线姻缘、永结连理,斟满琼浆玉液,交杯共饮,寓意一对新人婚后同甘共苦、天长地久。 接下来,有请一对新人面向尊敬的亲朋好友,作揖行礼,感谢各位嘉宾亲朋好友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一对新人的婚礼。 一拜,赐良缘,兴; xx,喜联姻,兴; xx,宴双亲,兴; 一对新人,面向双方父母,毕恭毕敬,共同祝福双方父母椿萱并茂、福寿安康。 一拜,知恩结,兴; xx,记亲恩,兴; xx,报xx,兴; 一对新人面对面,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一拜,结连理,兴; xx,xx同心,兴; xx,xx,兴。 接下来,请母亲为儿媳赠送祖传凤头钗一枚,寓意婚后婆媳相处融洽,家庭和睦 日xx兮风和日丽,

中国汉服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 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

汉服的场合穿着礼仪

汉服的场合穿着礼仪 汉服的场合穿着礼仪 一、穿汉服的基本要求: 1、穿汉服的态度: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具有一个“诚敬”的心态,诚敬根本是要事事端正。 2、仪容仪表: 1) 整洁:任何人在穿着汉服时,必须要保持汉服服饰整体的整洁,服饰没有污迹和褶皱. 2) 指甲:保持清洁,不可留长指甲、不可涂彩色指甲油,只可涂抹无色保护性指甲油。 3) 头发:整齐、清洁、光亮、无头屑、不凌乱,不留怪异发型,染花色发型,提倡保持本人发质的自然本色,女士要根据所穿的汉服款式,梳理出相应的发式或戴义髻,男士如果是长发要束起。 4) 面部:保持整洁,无眼垢、耳垢,面色均匀;男子胡须要定期修剪;女子要化淡妆。 5) 袜子:黑色或深色袜子,无破洞。 6) 裤子:可以穿深色西裤,不能穿牛仔裤和带条纹的运动裤。 7) 布鞋:我们提倡穿汉服时穿着布鞋,男士的布鞋一般为黑色,女士可以穿除了纯白色(丧礼除外)的任何布鞋。在不参与重大礼仪(特别是祭祀活动)活动情况下,女士可以穿平底的皮鞋和

高跟鞋,男士可以穿系带子的黑色皮鞋。 8) 香水:如涂抹香水,应使用清新、淡雅的气味,涂于耳背及手腕处。 9) 个人卫生:身体、口腔、双手和鞋袜清洁无异味,牙齿无残留物,注意个人卫生清洁。 3、注意事项:: 1) 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穿纯白色的汉服外衣,丧礼除外。 2) 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穿旅游鞋、球鞋和长筒皮靴。 3) 穿着汉服时,坚决不允许把内衣外穿。 4) 穿汉服时,必须穿中衣(内衣),现代的内衣不能露出。 5) 穿着汉服时,不能穿高领毛衣和衬衣。 6) 穿着汉服时,不能披头散发,整个额头和耳朵要露出来。 7) 穿着汉服时,要把鞋带,腰带和冠带系紧。 8) 穿着汉服时,不能抽烟,不能在礼仪、工作和行走中吃任何食物。 二、穿汉服的基本礼仪: 1、站立: 1) 经立:正身、平视,两手相合(男士左手压右手,女士右手压左手),掩在袖子里,放在丹田和胸口之间,离胸口有一定的距离。 2) 肃立:在经立的基础上,腰身微微弓曲,低头示敬。 2、坐行: 1) 正坐(跽坐,雅坐):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腰身挺直。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

传统文化之汉服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唯独汉族没有能够代表本民族的服饰”很多人都这样说。事实上,汉族也有自己的服饰,那就是——汉服。 一、汉服的由来、发展及消亡 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 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三、汉服的分类 襦裙:襦裙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