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性研究的本土化探索_第二届_省略_思的教育质性研究_学术研讨会综述_郭欣

教育质性研究的本土化探索_第二届_省略_思的教育质性研究_学术研讨会综述_郭欣
教育质性研究的本土化探索_第二届_省略_思的教育质性研究_学术研讨会综述_郭欣

综述教育发展研究2015.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够“科学”(缺乏实证资料支持)或过于“科学化”(过分追求定量研究意义上的“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的问题,而且鲜有一线教师能从研究结果中获取直接指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经由15年的探索,提出了“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范式。“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是指研究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问题来自教育实践,研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的结果为教育实践服务。研究者在高度关注教育实践的真实性和复杂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反思的意识、空间和能力,能够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理论。[1]鉴于教育质性研究的实践取向以及反思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于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举办了第二届“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由河南省新乡学院承办)。本届研讨会以“反思的力量”为主题,通过主会场专家报告、分会场研究汇报、现场问答等形式对“教育质性研究的实践与方法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共有来自两岸三地和海外的一百五十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本文以大会发言和学术论文为基础,将会议内容归为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对质性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研究和反思。

一、对质性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本次大会的主旨发言主要针对质性研究的几种

重要研究路径展开: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探析,质性研究推论策略的概括与推广。此外,分论坛对基于实地研究的扎根理论路径、质性研究者的特殊角色等亦有讨论。

1.扎根理论的本土化运用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两位美国学者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1967年出版的合著《扎根理论的发现》中首次提出的。此后,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研究路径(approach)被不断修正,成为质性研究中最具规范性、系统性的路径之一。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在大会发言中系统介绍了扎根理论的来龙去脉,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了扎根理论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的本土化意义与创新的可能性。陈教授认为,扎根理论的要义可被总结为:研究的目的是生成(generate)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empirical data);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而被发现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扎根理论路径归根结底要做的是:呈现行动者在处理某个问题时的行为变异(variation),找到各种行为模式(pattern),并将这些模式用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此外,扎根理论研究有如下实践要求:1)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理论生成三个步骤同时进行;2)从经验资料而不是从预想的、逻辑演绎的假设中建构分析代码(code)和类属(category);3)始终保持理论敏感性,对事件与事件、事件与概念、概念与概念之

教育质性研究的本土化探索——

—第二届“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笮郭欣陈向明

郭欣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80

--

DOI:10.14121/https://www.360docs.net/doc/014720629.html,ki.1008-3855.2015.06.015

间的关系不断进行提问和比较;4)为了理论生成的目的进行理论性抽样,抽样的单位是概念,而不是人、地点或事件,不必按照人口学变量进行抽样;5)概念类属需要达到理论性饱和,即属性基本齐全,所收集的资料足够,再收集资料只会出现重复;6)研究伊始尽量不要带有前设,因此事先不要阅读本实质领域的文献,在形成了独立的结论之后,再研读本实质领域的文献;7)通过编码、写备忘录和画图表来完善类属和类属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初步假设,最后进行理论要素的整合(integration)。

在本土化方面,陈教授认为,扎根理论有利于为我国的教育研究赋权,使我们更多地看到研究现象的本土特色,让研究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同时,扎根理论研究通过一整套明晰、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在经验资料与理论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相对系统的研究步骤和技术能更有效地帮助初学者掌握一些容易“上手”的思路和工具。然而,扎根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很少呈现研究设计的各个环节,很少关注研究者身份和研究关系的影响,很少讨论资料收集的具体技术等,需要根据我国教育研究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在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博士生张立平以一项关于学校领导力的实地研究为例,对扎根理论研究的“深度”、“高度”和“温度”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扎根理论研究中文献阅读和分析、抽样、拓展个案和关系个案、深度访谈等维度,构成了扎根理论研究的“深度”一极;以编码为核心的数据(资料)分析,经过推论阶梯,构成了扎根理论的“高度”一极;在扎根理论“深度”和“高度”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扎根理论的“温度”这个概念,认为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可以包容、创生、扩展和传递,并提出在双方互动、互构和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对两种质性研究路径的比较

质性研究经常涉及多个现场以及两个或三个以上的主体,相比单个案研究,多个案研究更为复杂,在资料来源的丰富性及建构理论的可能性上更具优势。修正的分析归纳法(revised analytic induction)和连续比较法(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就是质性研究中处理多元资料现场的系统方法。二者不仅仅是资料分析的方法,更是对整个研究进行设计的方法,同时也是发展理论的方法。北京大学林小英副教授以“大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主题为例,论述了如何运用修正的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来展开整个质性研究的过程。她从抽样策略、理论修正、反例使用、理论建构、整体思路等方面比较了两种路径的异同、适用性以及研究者可以采用的选择性策略。

具体而言,在抽样策略方面,分析归纳法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有无新信息),强调个案必须都位于一个能称得上是“同类现象”的大范围中,以保证属性的可通约性;而连续比较法采用的是理论性抽样(有无新属性或新维度),强调新的个案要能具备新的属性,新属性纳入模型中后,能增强模型的解释力。

在理论修正方面,分析归纳法的理论模型追求与所有个案符合,类属的全部属性要与所有个案对应;而连续比较法的理论模型追求的是亲和,虽然与任何一个个案都不能完全吻合,但只要模型对每个个案具有解释力即可。在反例使用方面,分析归纳法的理论总是在不断地被修正,个案总是在不停地被寻找,不论是同例,还是反例;而连续比较法则从第二个个案开始,就在故意寻找反例。

在理论建构方面,分析归纳法强调最后的理论模式与最初的理论模式进行比较,也就是理论的验证、修正或对话;而连续比较法则无需在各个个案之间进行一致性比较,当研究者严谨地将概念逐步抽象化以后,理论模式就会自成体系,成为极具解释力的“理想类型”,而非放到现实当中可以检验的类型。

在整体思路方面,分析归纳过程就像是漏斗:理论模型一开始是宽泛的(在顶端),而在最后(底部)则是更为聚焦和更为特定的方向;而连续比较过程则像一束光:理论模式一开始是狭窄的(在顶端),而在最后(底部)则是更为包容、覆盖面更广的方向。

3.对六种质性研究策略的解读

质性研究一直面临着能否生产出具有解释力和启示性理论的质疑,面对这种质疑,质性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较为有效的推论策略。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富伟博士以“教育水平对收入差异的影响”这一现象为统一议题,进行了一系列思想实验,对六种质性研究推论策略(分析归纳法、连续比较法、类型比较法、扩展个案法、深描说、关系个案法)的基本逻辑进行了解读和比较。

其中,分析归纳法追求经验资料与理论的精确匹配,旨在产生和证实理论;连续比较法则允许理论与

81

--

资料之间存在一定模糊性,专注于产生理论;类型比较法是将个案视作基于主要相同条件所构成的某种类型的代表,通过“类型”比较可以从个别逐步接近认识更大整体,具有认识共同性和解释差异的功能。

在对反例的处理上,分析归纳法通过排斥或吸纳反例而使理论向下收敛,连续比较法通过纳入反例而使理论向上概括,类型比较法则可能会同时向下收敛和向上概括,收敛在于解释具体差异,概括是为了寻找共同性。简而言之,三者对差异的处理依次分别是“求同去异”,“求同存异”和“求同求异”。扩展个案法旨在将历史和宏观因素纳入微观研究之中,并从四个维度进行扩展,分别是从观察者扩展到参与者、从时空上扩展观察、从过程扩展到结构、扩展(重建)理论。深描说认为民族志研究的优势在于提供“异域见闻”,即通过对异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中某一现象的“深描”,来反观己文化或主流文化中涵盖同一现象的概念所可能具有的新意,从而创造性地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最后,作者在总结和反思其他策略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河南乡村开展的一项实地研究,提出了关系个案法,即在充分的经验资料之上概括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整体性,纳入宏观因素,进行理论对话,从而生成一种基于情境条件的适度理论。与前五种策略基于实体论不同,关系个案法基于关系本体论,强调事物是关系派生的,不具有本质特征,而是动态伸展的。

作者通过进一步比较得出,分析归纳法与连续比较法为质性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推理基础,类型比较法和扩展个案法则将推理引向了纵向扩展;但它们都过于侧重对因果解释的追求,实质上是以量化研究为参照标准去构建基于有限几个变量(属性)之关系的因果模型;而深描说与关系个案法更为侧重对情境条件和情境意义的呈现,力求将因果机制纳入到某一情境性整体中得到解释,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构成情境性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底座是经验事实的精细描述,上层是情境条件下的概念关系表达。由此他指出,深描说和关系个案法更有助于质性研究形成具有解释力和启发性的理论。

4.质性研究者的特殊角色

质性研究秉承解释与理解的立场去探索研究对象与社会世界,不仅研究策略在质性研究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研究者在其中也承担着特殊角色。在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博士生魏戈从“理解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出发,结合自己近年从事质性研究的体验与反思,勾勒了质性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隐身与现身的双重姿态。他指出,质性研究者在解释与理解的过程中追求客观性,构成了质性研究根本上的悖论,也导致了质性研究者以“译者”的身份出现于文本中。

为了化解译者的尴尬,他提出以反身性(reflexivity)的客观和理解自我来实现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可能。这类研究表明,质性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现象是依赖研究者“主观”的“客观”,研究者需要采取措施“客观”地监测自己的“主观”,并思考因研究而导致自身生命的变化。[2]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研究和反思

“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提倡立足实践、基于反思的研究,从我国的教育现实问题入手,从事具有批判反思性的探究,以提升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在本届论坛上,除了质性研究方法论层面的讨论,还有不少研究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与反思,研究对象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从中小学教师到高校教师。

1.新手教师所遭遇的“现实冲击”

新手阶段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阶段所获得的专业经验会严重影响其日后的专业发展质量,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北京大学硕士生郭欣针对新手教师面临种种“现实冲击”这一现象,以一位新手教师为个案,基于结构化理论,分析了教师面临的三个困境(“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两难”、“爱与惩罚的两难”、“个人风格和外在评价的两难”),进而对其社会化过程中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她指出,新手教师在两难困境中,通过行动不断地与规则、资源互动,维持或改变已有的规则,维护或增减自身的资源,进而生成实践性知识。此类研究以两难为视角,有助于集中地解释实践性知识的运思,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镜像。

2.熟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停滞

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新手教师的教学经验日

82 --

益丰富,并逐步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技能,成为专业知识过关、教学基本技能老练的熟手教师。然而,除去少部分教师沿着专业发展的道路继续攀升外,相当数量的教师群体无法实现其专业升腾,专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态势,最终止步于熟手阶段。北京大学博士生董江华以“教学意象”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观察、访谈及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一位教龄近20年的熟手教师与卓越教师进行比较,试图解释熟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象。

她指出,相比之下,熟手教师的教学意象意涵较为单一(如仅限于认知),而卓越教师的教学意象意涵则更加丰富,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生存方式等。熟手教师的教学重视科学性,卓越教师的教学则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熟手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有清晰的区分,卓越教师则打通了教学与生活,体现出教学生活化、在生活中教学的特点。熟手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依赖外在标准(如学校、社会对教学的期望和要求),而卓越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评价则体现出个人之知识的特点。

与语言和概念表达相比,此类研究以意象为独特的分析视角,有利于更加动态、形象地表征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3]而且,意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与中国“体用不二”的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及儒家文化较为契合,中国教师也因此常常使用意象来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3.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除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会研究者还关注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来自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陈里霞老师采用自传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工作中遭遇的困惑以及应对策略。她的研究以“工作生活中的学习”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青年教师在面对职业倦怠时,是如何通过协商的方式构建自我认同与组织认同的。结果表明,教师在个体理想与组织环境发生冲突时,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迫使教师将自己的理想与工作场所的真实环境进行协商,逐步达成一个动态的身份认同,进而更深刻地认识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名“教师”的自己。

该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高校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行政事务太多,感觉不到自己的专业性”,“一直存在身份认同的混乱”,等等。此外,与会

者还对这类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指出质性研究尤其是自我研究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样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对情境中的复杂性有更多的理解”,而“理解了也就原谅了,原谅了也就理解了”。[4]质性研究的魅力体现于能够与他人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好的研究能够带来对话,能够让大家都有所体悟,进而使我们对教育和生活的认识更加丰满。与会者们现场自发的热烈分享,为彼此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舒缓压力的机会,给原本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增加了一抹人本色彩——

—而这也正是“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范式所追求的。毕竟研究不仅仅只是为了揭示冷冰冰的“客观”真理,在关注人的成长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也会在其中得到滋养。

三、结语

欧洲和美国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源地。20世纪以来,欧美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知识,加剧了“北方”主流和“南方”边缘之间的割裂。[5]因此,目前国际学术界也在提倡质性研究方法的“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强调反思欧美方法论的局限性和文化嵌入,并结合本土情境从内部进行“去殖民化”的改造。[6]与此同时,来自“南方”的质性研究者们也在以本土文化为分析视角,争取本土的学术空间,以便消解“南北方”之间的二分状态。[7]

本届“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展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努力。研究者们立足于学术“南方”的中国本土,试图为适合中国教育情境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实践做一些开拓性工作。例如,陈向明依据中西方不同学术文化,对源于西方的扎根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本土化调适;林小英根据中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采用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进行本土化的比较研究;王富伟在五种质性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河南乡村的一个案例,提出关系个案法这一新型的研究路径;董江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精神状态进行的诠释,等等。

本届论坛不仅分析了当前质性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特点、局限性和本土化问题,而且对这种方法在教育实践层面的运用有了进一步探索。比如,郭欣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呈现了新手教师

83

--

遭遇两难困境的困惑与挣扎;董江华以“教学意象”为视角,揭示了教师知识形态的独特性;陈里霞的自传研究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但同时也要求研究者适度抽离,在共情的同时反思自己。

此外,本届论坛上与会者介绍的研究体现了“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范式“求真”与“求善”的双重目的。研究者一方面深入实地与被研究者互动,通过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ity)的关系,准确了解教育实践的“真实”状况,以达到“求真”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自传研究、行动研究等另类路径,研究者不仅能够促进被研究者的专业发展,帮助其更好地构建自我身份认同,而且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求善”的目的。[8]这样一种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

“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是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的系列活动之一。第一届研讨会于2013年在北京大学召开,今后每年计划召开一次,旨在为海内外不同学科有志于从事教育质性研究的学者和实践者搭建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国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AIA11155)部分研究成果。

张立平、董江华、魏戈、娄雨、温思涵、詹成峰等对本文的撰写亦有很大贡献,特此致谢!同时感谢北京大学社科部和新乡学院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陈霞)

参考文献

[1][2][8]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40-54.

[3]陈向明等.搭建理论与实践之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4.

[4]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

—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扉页.

[5]Hsiung,P.C.The Globaliz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Challenging Anglo-American Domination and Local Hegemonic Discourse[J].In Forum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Forum: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2012,13(1).

[6]Gobo,G.Glocalizing methodology?The Encounter Between Local Methodolo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11,14(6):417-437.

[7]Hsiung,P.Doing(critical)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hina in a Global Era[J].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15,30(1):86-102.

!!!!!!!!!!!!!!!!!!!!!!!!!!!!!!!!!!!!!!!!!!!!!!!!

随迁子女将全部纳入城镇义务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比例保持在80%,下一步,随迁子女将全部纳入城镇义务教育。

刘利民说,前不久国务院农民工领导小组督查六省区的结果表明,各地政府都有效地保障了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坚持“两为主”、完善“两纳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中央财政以奖补资金的方式,对各地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予以奖励性支持,2008年至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40.51亿元。

刘利民还介绍了对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一是不断提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全面实行按随迁子女实有人数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增强公办中小学接纳能力,体现以公办学校为主。在超大城市和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短缺的特大城市,进一步推动流入地政府出资购买民办学校学额。二是继续消除随迁子女就学障碍。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中小学要制定或主动公开相关政策,明确随迁子女招生计划、手续、时间等,简化就读手续,规范入学程序。同时,允许一些特大城市根据国家总体精神,实事求是地安排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逐步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和对口直升。三是加强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四是进一步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

——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2 84

--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参照和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首先在于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教育的中心内容,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时代特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我国的文化国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德治、讲礼仪,重伦理、讲道德,重理想、讲修养,重整体、讲和谐,重内在、讲人格的传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条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立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地丰富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改革发展的路径,更以富有中国特色的面貌,融入世界的文化热潮,不仅在国内上下重视,而且声振海内外,成为我国的政治优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不过,当今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有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很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有很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15%。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 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有,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实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动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因为: (一)良好的进餐行为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对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必须通过进食各类食物并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来取得。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二)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促动作用。 研究表明,幼儿进餐时肌肉的运动、舌头的运动、口腔的动作及吞咽等进餐技能,对口头言语清晰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防碍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影响其口语表达的清晰度,并进一步影响其社会交往水平的发展。 (三)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但是智力开发 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这时对幼儿实行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自感知、实践,有助于促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参考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参考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方案设计,是指研究人员为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工作。它包括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人、财、物、信息等,必须按研究的内容、要求和客观实际的可能性构成为一个包含时间序列、人员活动序列、信息传递序列等方面综合相关的合理系统。 课题方案不是研究的终结,而仅是开始的谋划,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故一切方案都只能是逐步完善的,要随着研究的进展而更改,包括预期之外的新发现、新设想,我们应当允许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我们既要反对无计划的盲目行为,也要反对消极地僵化地按计划方案一走到底。 二、课题研究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必须考虑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一般要求可归 纳为六个方面:(1)课题依据与意义;(2)研究目标与范畴;(3)研究任务(实验内容)(4)研究方法与步骤;(5)课题成果形式与构成;(6)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课题依据与意义 课题依据包括课题形成的理论或实践上的依据。这常体现在:研究方案的“问题提出”部分中对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具体情况分析。研究者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真正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这是制定课题方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课题的实践依据,其核心问题是认真思考和分析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反映了现实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对

现在、将来的指导意义的问题。倘对实践的反映越深刻,越迅速,课题的实践依据越充分,其指导意义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 (二)课题目标与范畴 1、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是研究者根据课题依据所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要探索、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后,所提出的一个研究目标。 2、课题研究范畴。课题研究范畴是指研究类型、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的界定。当课题目标确定之后,相应地就要投入到某种范畴中去研究,要充分注意研究类型、对象、范围的界定;否则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目标的变更或方向的转移,也容易产生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这样,才能使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各得其所,不致雷同或偏离研究主题。 (三)研究任务(实验内容) 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确立在研究范畴内,围绕研究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通常包括理论的探究、教师、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等内容。要找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预测出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便于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较多采用行动研究法。其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问题(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鉴定问题(选定研究主题);(3)文献探讨(深入探讨有关文献); (4)拟订计划(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5)设立假设(将要采取的行动和对行动结果的预测);(6)收集资料(常用观察法、问卷法;调查

小班幼儿班级常规教育研究 (2)

小班幼儿班级常规教育研究 目录 1 绪论 (2)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3相关概念 (3) 1.4研究方法 (4) 1.5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特点 (4) 1.5.1长期性与重复性 (4) 1.5.2强制性 (4)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现状 (5) 2.1小班幼儿常规制定的现状 (5) 2.2小班幼儿常规实施的现状 (5) 2.3小班幼儿常规维持的现状 (5) 3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问题 (6) 3.1小班常规内容的问题分析 (6) 3.2小班常规的制定方式的问题分析 (6) 3.3 小班常规教育途径的问题分析 (6) 3.4 小班常规教育方法的问题分析 (7) 4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建议 (7) 4.1树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 (7) 4.2制定合理的幼儿园常规 (8) 4.3创设家园共育途径 (9)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摘要:幼儿园班级常规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安排和幼儿在各项活动中应遵守的具体行为准则。幼儿园的班级常规不仅包含了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了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此外,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维护正常的保教秩序,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证。因此,幼儿园常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幼儿园常规教育引起许多学者的思考。幼儿园作为孩子的基础性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强化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常规教育显得尤其必要。小班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教育关系着孩子的个人成长,也利于孩子未来的集体荣誉感及社会责任的有效培养。本文首先阐述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常规教育的目标,然后分析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常规教育的内容,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实行措施,希望对提升幼儿园常规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时期正处于好奇与探索欲望强烈的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奠基时期,也是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时期,很多的事实证明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一个人要独立于社会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行为习惯,并进而影响人获得成功与幸福。也就是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看,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弱,判断能力差,而常规的养成能够尽量确保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如幼儿园生活中,需要幼儿相互合作,相互礼让,常规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幼儿这些良好的品质。通过常规使幼儿学会自控,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良好的常规对幼儿园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常规维持下的和谐、有序、安全的环境也有利于保教工作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它对于整个幼儿园的活动非常关键,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幼儿园常规的存在对幼儿和教师都有其重要的意义。脱离了家庭的幼儿在幼儿园里需要学会自理和独立,没有父母爷爷奶奶帮忙喂饭和穿鞋穿袜,没有专宠

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小班化教育是以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2014年,我校有幸成为胶州市小班化教学实验校之一。推行“小班化教育”实验,是我校教育发展的必然,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我校课题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对“小班化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我校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瑟研究”。为使研究有序地开展,我们将课题分解为四个子课题,包括:小班化教学在语文学科的研究,小班化教学在数学学科的研究,小班化教学在艺术学科的研究,小班化教学在德育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 1、实现学生快乐地学、自主地学、个性地学,让每个孩子在小班化的环境中幸福成长,成为追求美的人。 2、探索出小班化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促进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化,让每一位教师在小班化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成为追求美的人。 3、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将正北小学建设成为一所独具魅力的小班化学校。“以小班化教学为载体,实施康乐教育”是我们所追求的办学目标。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课题组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采用集中学习、专题讲座与研讨相结合;看光碟、看录像与研讨相结合;骨干带动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展示课、研究课、汇报课)等相结合;实践与论文、案例交流相结合。除了集中培训外,我们还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自学,完成学校规定的五个一,每学期自学内容不少于3000字(记在统一印制的科研理论学习笔记上),从而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 2、实验教师定期讨论。课题组决定在每周的校本教研中穿插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将其作为本年度我校的教研重点,间周进行课题研讨活动。在研讨会上教师们互相交流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总结研究成果,形成文字。每月进行研究课题的课例展示,由参研教师上课题展示课,全体教师进行评课、

近10年思政教育的发展

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及发展的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至今已三十年,近十年是学科发展以及创新的全新时期。回顾过去的成就,学科专业建设、分支体系建设、研究进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推动进一步发展,需要大力激发基层自主探索能力、扎根于基本理论深化研究、发展学科范式、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实务工作经验,提出学科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趋势;新课题 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试图对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热点问题,总结我国已有的发展经验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学科发展的不足,展望学科的发展,对推动学科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主要成就 1.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的专业建设,首要解决的是学科定位问题,这是学科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及队伍建设,这是推动学科前进的两大动力。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包括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现状及其策略的研究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现状及其策略的研究 摘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现状。通过与幼儿教师的访谈,以及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出小班幼儿常规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再根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宜幼儿良好常规习惯养成的解决措施。小班时期是常规养成的关键期,一切策略的实施都应紧扣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家长与教师应共同努力,为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养成;教师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小班幼儿常规的养成越来越受重视,在整个学前期小班幼儿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小班幼儿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在这样的新环境中为他们制定新的规则,培养一些新的习惯对于这些低龄幼儿来讲是相对较容易的,此外这一时期的幼儿在某些方面是处于他律阶段,这就为教师们对其进行常规养成创造了先机,与此同时良好的习惯会对幼儿以后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小班时期建立良好的常规也为以后中大班的学习管理打下良好地基础,所以小班时期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期。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理论上,有利于帮助小班幼儿培养规则意识,从而适应集体生活,喜欢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促进其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对其以后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1.2.2 实践意义 实践上,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班级,让小班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让幼儿在有条不紊而不是乱糟糟的环境中快乐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常规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的坚持以及良好策略的运用。一个班级的常规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以及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2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1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的现状 2.1.1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现状 通过对三十名小班幼儿教师的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三个表格。 表1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调查结果统计 生活活动常规项早晨入园 问候整理自己 的物品 进餐午睡离园 认为存在问题的教 3 19 25 22 5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择 一、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研究的起点 2.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3.对整个研究工作起制约作用 一)选题的要求 1.价值性 选择课题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选择那些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或在理论上有较大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 2.现实性(实践性)与科学性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即选题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理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 3.具体明确 选题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要小,不能太笼统。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研究全局的成败。 4.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选题要有创见,要着眼于给人类增加新的知识、新的见解,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时间新、内容新和方法新三个方面。 5.可行性 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研究基础、技术水平、个人爱好、研究热情等。 (2)客观条件: 1)获得充分的资料; 2)必要的物质条件,如仪器、技术手段等; 3)有一定的科研经费。 4)必要的理论准备等。 (3)时机问题:要考虑与研究课题有关理论、研究工具以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等多种因素。 (二)选题的主要来源 (1)纵向课题 (2)横向课题(委托课题) (3)研究者自选课题 A.从教育实践出发,课题产生的途径有: 1.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 2.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 3.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教师问题 如“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进研究”、“教师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实施反思型教学,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品质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罗某的思维能力很强,小学时成绩很优秀,深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在这种氛围中,罗某的成绩一直很好,直至毕业。升了初中,罗某表现的有点贪玩,不爱学习。但他的班主任很重视他,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并给予了他特别的关心和引导。在老师的监督和管理下,罗某的进步很快,成绩一直领先。在参加全县组织的拔尖考试中,罗某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考上了省重点考中。当时,班上只有3名同学考上了。升了高中后,由于缺少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罗某逐渐放松了学习,成绩下降,并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加上缺少老师和家长的监管(罗某的父母都是农民,常年外出打工,没时间引导和教育罗某),罗某开始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来往。在一次骑摩托车抢劫中,罗某被送进了监狱。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最后沦陷成这样,我们都替他感到惋惜。 一、中学生的时代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与消极混日子并存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的高峰时期。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青春活力,而且思维能力很活跃。他们在社会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解社会需要和看待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们的竞争意识也更加强烈。反之,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则会错误地认识社会以致走入歧途。像罗某由于缺少正确的认识,与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来往,接受了一些消极行为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人生情感上优越感与失落感并存 中学生正处在蓬勃向上,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他们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时候,往往怀着乐观的情绪,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热情。有些青年学生在生活顺意、获得成功的时候,容易滋生出放荡不羁和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表现出一种悲观颓废和萎靡不振的情绪。像案例中的罗某在进入高中后学习上遇到了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开始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想法。 (三)人生理想上高尚健康与享受堕落并存 理想是激励学生为开创美好未来而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理想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并指引着人生观发展的方向。中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科学知识的增加以及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性的发展。能够按照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自己的主观条件来思考人生。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由于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致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对理想的悲观失望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农村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农村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一、小规模学校产生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12年到2017年5年的时间里,中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成为城市居民,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学校,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在近10年内兴起了择校热潮,农村大量的适龄儿童纷纷转入城镇学校或附近的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偏远山区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小班教学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和小班教学的困惑 目前,小规模学校主要在离乡镇所在地较远的偏远山区,其共同特点是学生人数少,大多不超过100人,生源大多是由没文化的爷爷奶奶照管的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弱智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师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教师队伍主要由校请教师、公建民营教师,代课教师和已经转正的代课教师构成,这些教师大多没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知识面窄,缺乏艺术特长,观念老,理念旧,职业倦怠感强,大多数留守在同一所学校直到退休。年轻的特岗教师、事业编教师少得如同鳞毛凤角,而且大多呆不到两三年就调走了。留守教师教留守儿童成了小规模学校的特点。另一方面,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虽然教的学生少,但带的课头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几乎是节节有课,全天贯。这些学校的校长往往身兼任数职,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科任教师、总务、校工、门卫、教务干事、党务干事;既要上课又要随时关注上级通知,完成各种各样的方案、计划、总结、报告、简报等材料,几乎每天都要填写上报五花八门的表册,还要熟练掌握十多种信息系统的操作,整天从文山表海里走不出来,没时间听课、评课、搞教研活动,没事间外出学习大规模学校的教学经验,没时间谋划学校的发展。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缺失成了制约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二、小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策略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路径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与发展路径分析 摘要:当前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全面性、及时性对高校思政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转变和发展,要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应用网络大数据优势,本文就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发展思政教育,以及发展思政教育的难题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发展思政教育作出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思政教育;转向;发展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和互联网越来越密不可分,推动了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大数据技术是一项全面、精准、及时分析关联数据的网络技术,也可为现实相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大高校要充分认识大数据的优点和作用,着眼于大数据时代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将高校思政教育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努力提升高校教学育人的整体水平,切实提高所育人才的整体素质。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难题 (一)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三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学生成为使用网络的主要人群,同样学生也是网络发展的受害人群,一些良莠不齐、信息不良的网站,对学生有效使用网络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经历欠缺,好奇心强烈,心智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对是非曲直的鉴别力较差,思想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遭受巨大损失,这就需要高校做好监督、引导工作,保护学生在网络教育中不受侵害,不能任由学生思想偏离正常轨道发展下去,从而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1]。 (二)教育体机制对大数据使用的阻碍 当前的教育体制机制已经深入高校和教师的思想,迅速转变为大数据分析的

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究

“小班化教学”探究总结 广济镇南大坪小学

广济镇南大坪小学 “农村小班化教学”探究总结我校根据周至县教育局《周至县教育局推进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对我校农村小班化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点探究和实施,现对实施情况小结如下: 背景分析: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子课题(分组策略的研究)已有了一点成绩,在此基础上,我校全面铺开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已有了一定基础。从学校发展来看我校地理位置特殊自然形成学生小班化。因此为了“阳光普照,确保每个孩子受到关爱;同教异学,确保每个孩子差异发展;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充分利用小班班级容量小、师生交往空间大的优势,使全体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从而体现小班化教育特点所采取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是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主人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是从小班的特点出发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具体实施:在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体现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原则和策略。加大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主体化参与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发展。人的主体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反思、提升、发展再提升。 活动教学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教学的主体,活动教学策略的制定,内容的确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在活动教学实践中,只研究和把握住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切实富有主体性。 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班队活动课、全校开展的班级美化评比活动充分体现了该策略。通过活动我们觉得在运用参与教学的策略上,要把握住两个操作步骤。 1、全员参与。 2、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敢说,有疑能质,乐于参与,同时重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主动发展。如:一位三年级的小班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天气预测》一课之后,为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设计了组织学生进行参与活动的题目,让学生看云,看

思政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综述文献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研究,熊建生在江汉论坛上发表题目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在文章开头就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而刘先进则在兰州学刊发表的试论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体系,它由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组成。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依据,熊建生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表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一个建构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依据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时代条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和结构要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周湘莲在理论与改革发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依据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势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实际情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而于健则在辽宁教育研究发表题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管理科学化刍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选择加工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体现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性;第二,切实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第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独立性;第四,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而王希环在武警工程学院学报发表题为思维过程、思维定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定的影响中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依据的研究中,也出现一些独特的视角,如有学者认为,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还要着眼于人的思维过程、思维定理的要求。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张耀灿,郑永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著作中提出要素说,而陈万柏,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则提出板块说,许悦联则在黑龙江社会科学中发表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换规律提出三观说。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否稳定、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少学者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结构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内容确立依据以及内容构成等方面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近年来,学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界定上有两种主要代表观点:一是信息论,一是”意 识形态体系论",”信息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而”意识形态体系论"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的理论化系统

小班的生活常规管理经验总结

小班的生活常规管理经验总结 交流材料 1、打好开学工作的第一仗 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齐心协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会迎韧而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情况下,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园时会哭闹不止,轻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严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个别特殊的有一个月左右。孩子在教室里面哭,有的婆婆、妈妈在教室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长敲门,要求进来给孩子喂饭,总之,家长们送孩子入园时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离去,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和家长,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孩子来一个抱一个,不要家长进教室,尽管家长不理解,过后一段时间再给家长解释;然后,第一周的头三天,不给孩子编固定的座位,孩子们肯定会到处乱跑,第四天开始,把跑的孩子,不愿坐座位的孩子哄他上座位,就连哭的孩子也是这样,使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影象,要坐座位。 2、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我们教师应该抛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

人”的观念,应树立科学儿童观。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教师应该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既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我们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我是怎样突破这些难点的,我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A、示范、模仿法。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学习折餐巾的常规时,我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先教幼儿擦完嘴巴后,再将正方形的毛巾变成长条形。请幼儿模仿我的做法,一会儿就学会了折餐巾。再如,在进行点名这一常规上和晨间入园时,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B、儿歌的妙用。

新时期思政教育载体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 李俊奎1,王升臻2 (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2.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值得认真总结和系统梳理,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本经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发掘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新载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系统梳理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基本经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在开拓创新、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手段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为人所用之后就会产生好坏之分,说到底就看它是为谁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疑是为维护这一根本利益服务的。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正确方向。历史证明,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偏离党的领导,就会有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异化”的可能。如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果缺乏党的领导,就有可能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进而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利用各种新载体向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播西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妄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因此,我们选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重要标准。对那些政治方向不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慎用,对那些政治方向明显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则要坚决给予反击。如对色情暴力充斥其间的报刊、杂志,专门从事反华、排华的电台、广播等,要予以抵制和反击。当然,在坚持载体创新方向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把“载体阶级化的倾向”,即强调载体具有阶级性,从而忽视一些本来可以为我所用的有效载体。 2.坚持继承与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然,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正是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概否定、排斥传统载体,就会割裂载体创新的历史基础,使载体创新失去源泉和动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强调,革命传统是必须要继承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革命传统要选择必要的条件,不加分析地无条件地搬用不同时期的传统,必然会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害。同时,还要克服把特定条件

幼儿园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篇)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篇) 《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课题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体育是使人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都是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教育活动。 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户外体育活动就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大多都在户外进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开展符合本班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从而来发展幼儿的走、跑、跳跃、投掷等动作,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是多么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而户外体育活动正是能提高人体健康的活动,《纲要》指出: 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参与。 幼儿通过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并对促进幼儿独立生活与活动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园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把握不准,出现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目标不匹配、内容选择随意而不系统,教学活动策略单一的现象,致使体育锻炼效益差,目标达成度低。 且现今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社会对幼儿体育的要求,而忽视幼儿主题的体育需要;重宽松、自由的情景创设,轻跳一跳,摘下果子的发展要求;存在密度强度不达标;

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系统性,未从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发展出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由于以上的问题,影响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需要,立足我们幼儿园,对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通过选择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形成具有我园一定特色的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我园体育教学活动水平。 二、研究条件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我们成立了体育中心组,组织大家学习新《纲要》中的主导思想、教育方针,另外,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汇总、分析,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有骨干教师,她们事业心强、经验丰富,都已达到学前本科学历,参与过多个区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发表,有两位老师还参加了区级的课题中心组,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形成体现本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收集资料,分析调查。 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019年整理--小班课堂教学方式心得

小班课堂教学方式心得 小班课堂教学方式心得 “小班化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这也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所以“小班化教育”的实施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诸多便利,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我们学校地处南岗区宣庆小区,随着这几年商业发展,这里的实际居住人口不断减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顺应教育发展的形式,适应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98年率先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在过去几年小班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到小班化教育外在表现是班级人数少,而实质上是优质教育与人本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一个涉面及广的大课题,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整体优化的育人工程。为此,我们认为这一实验课题的核心应该从整体着眼进行操作,尤其是教师能否真正立足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小班时间、空间条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优质教育,这样小班教学才能具有其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好小班的有利条件让学校教学质量有质的提高?把学校建成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形质兼美的三园式(花园、学园、乐园)的精品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把在新课程

的背景下全面深入地实施小班化教育研究作为切入点,并在南岗区教育局初教科的引领下,经过严密的课题论证和认真准备,最终将“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研究确定研究主题。可以说在从事了几年的“小班化” 小班精品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从整体着眼进行操作,即按整体优化的原则,统筹安排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多种教育要素、教育资源形成最佳的教育结构,使得“小班化教育”潜在综合性教育效益得到充分开发。小班教学研究中我们没有单纯停留在我校本阶段小班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上,而是实施了教育教学同步研究协同管理的策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融通、共同促进。同时体现“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研讨两项工作有机整和的 教育实验的操作过程就是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为此,课题论证结束后,我们便按照操作过程的详细规划展开课题研究,对预设进行全面检验。但仅仅两周的行动研究,我们便进入了最初研究的高原期。出现的问题是理论培训效率低、成效差,教师感到行动研究无从下手。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的载体和切入点并没有找到;方案中研究设想提到的教师明确实验方向、主动参与、笃学慎思的积极的行动研究状态我们并没有看到,实践使我们感受到预设和生成差别太大,最初我们确实感到了困惑。 行动中的挫折让我们的感到:修正方案是迈过挫折,使研究获得进展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拿出新的研究思路。而新思路来自何方?今天我们可以说新思路来自于管理者的深度的另辟蹊径

幼儿园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总结

幼儿园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总结 陈菁敏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常规,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若一开始由错误的教养方式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导致一生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开始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无疑会终身受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众所周知,要搞好一个班级,建立常规是必要的,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因而良好常规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怎样把常规转化为幼儿的自觉生活习惯。本学期我们小班年段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关于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研讨。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现小结结如下: 一、分清阶段、把握重点。 从小班一开学开始,我们在学期初就对小班幼儿一年中的常规培养做好定位,分成若干个阶段: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适应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二、内容分层、循序渐进。 作为教师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级常规抓好,但是每班幼儿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要培养千万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于求成,常规

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应循序渐进。什么常规在什么时候教下去才适当,深入到什么程度才适宜,遇到问题,如何去调整,都应象会计做预算一样有一个统盘的考虑。 (一)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目标。 1、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学会给玩具分类,但多数幼儿区角的观念还不是很明确,在区角活动后收拾玩具时经常将玩具放错,如语言区的玩具放到动手区。目标就定位为学习一一对应收拾摆放玩具。 2、幼儿不能很好的、自觉的爱护和收拾玩具,对丢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动的捡起来,目标定位为懂得玩完玩具后要放回原位,学习收拾玩具的方法。 3、在玩娃娃家时,幼儿不能有次序地收拾玩具,菜市场的菜经常很随意地放回塑料筐中。目标定位为初步学会按相同标记收拾玩具。 4、一样玩具要收拾,许多同伴都来帮忙,你帮着往那搬,我帮着往这搬,最后玩具没收好,还争吵了起来,有时还撒了满地,这都是因为孩子无法把握好如何适度的帮忙,协作帮忙的方法没掌握。目标就定位为学习合作收拾大型玩具。 (二)通过相互观摩讨论,寻找成功教学策略。 1、标志法:小班幼儿不认识阿拉伯数字,更不识汉字,记忆的持久性较差,就运用标志引导幼儿分类收拾,如放串铃的框子外就贴上串铃的标志,让幼儿通过标志了解相同的玩具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儿的分类意识;如音乐区的玩具用上唱歌、音符等较形象的图案;美工区就用画画等形象的图案,让幼儿了解什么材料应该放置哪个区角。 2、游戏法。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