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双毅 时评阅读第二十九季(端午)(141-145)(新)

时评阅读第二十九季(端午)(141-145)

司马童

2016年06月09日 13:13 光明网

北京丰台,2016“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将于6月9日至11日在园博园盛装开办;山东济南,市属公园景区围绕赛龙舟、包粽子、送艾草等端午民俗,推出16项参与性强、乐趣多的主题文化游园活动;江苏苏州,6月8日晚揭幕的第十二届苏州端午民俗文化节上,将上演一场“端午道情”为主题的开幕式音诗画实景表演,用园林、歌舞、诗歌等形式呈现一幅穿越端午的“姑苏繁华图”。(6月6日《城市商报》、《济南时报》等)

远眺千年古塔,近看龙舟竞渡,耳闻诗词歌赋,坐在苏式园林里看端午民俗,犹如一幅悠远漫长的画卷慢慢打开,惊艳双眸,这样的感觉自然称得上赏心又悦目。而浏览近期媒体报道,各地不断推出的有关端午主题的文化活动,可谓匠心各具、异彩纷呈。端午节绕不开“包粽子”、“煮粽子”和“吃粽子”,我则想到,每当此时此刻,身为炎黄子孙,“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里持续蒸腾和升华。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中华民族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且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历来被视作源远流长的三个重要节日。其间,关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抱石自投汨罗江,又为华人纪念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元素与内涵。因而,无论斗转星移、时移世易,通过端午节的这一民俗为载体,突出传承我们的报国情怀,已然成为端午文化的精髓之一。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端午节的本意是祝愿人们幸福安康,但美好的生活不是凭空而来。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唯有励精图治、超越平凡,方能屹立群雄、强盛崛起。就每个公民来说,既要潜心修炼、提高自身,更应甘于奉献、矢志报国。当前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世界声望在与日俱增,但越是这种时候,也越需上下一心、咬紧牙关,从而和衷共济、跃马闯关。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中华民族向来不畏险阻、勇于拼搏,海内海外、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愿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共同描绘出人民富裕、祖国繁荣、民族兴盛的壮丽画卷。端午节所包含的报国思想和精神,理应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披荆斩棘、殊途同归,一步步冲向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志向与宏伟目标。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育传统美德,扬爱国之心,今日的纪念端午佳节,自然可以少一些报国无门的唉叹与悲鸣,但却永远不能忘却贫弱则会受辱、落后就要挨打的发展定律。所以,我们的各种端午主题活动,之所以要搞得形式多样、其乐融融,并非是小富即安、小得即满,而是要用一处处鲜活生动的盛世图景,进一步饱含和传承家国情怀,以昂扬斗志催化无穷干劲,创出更新更强的美好事业和璀璨前程来!(司马童)

142、端午节里的爱国情怀郭长江

2016年06月09日 11:12:25 央广网

端午节临近。关于端午的各种段子开始满天飞。所谓最“经典”的一个段子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演绎出来的:“端午节是个快乐的节日。因为历史上许多诗人死后都让我们没完没了地背诵他们的作品,而唯独这个叫屈原的诗人不仅能让我们吃上粽子,还能够享受端午假期,也不必背诵他的诗”。

端午节,一个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散发着传统正能量的节日,在这个孩子的眼里,竟然被扭曲成了“吃、喝、玩、乐”的一段快乐时光。这该是怎样的一个悲剧!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近年来,我们的学校、父母和家长在对学生、孩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总是停留在机械式地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搞搞形式,忽视了追根溯源、客观实际地对学生、孩子们进行具体、形象、入脑入耳的爱国主义教育。倘若屈原地下有知,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仅仅是给他的后代子孙们带来些吃、喝、玩、乐等等毫无意义的感官享受,不知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又当作何感想?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一些本来很能鼓舞人心、激励情怀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渐渐成为下一代孩子们眼中模糊的背影。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深度反省!无独有偶。笔者最近一次的偶然调查中发现,相当一批90后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杨靖宇、赵尚志、欧阳海、罗盛教等等曾激励过几代中国人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反而对时下的一些歌星、影星、别出心裁的网络“达人”耳熟能详,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扼腕长叹、不知所言。长此以往,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何以延续?我们民族的正能量精神何以弘扬?我们国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何以传承?

无论是无意的遗忘,还是刻意的回避爱国主义英雄都和数典忘祖的行径别无二致、如出一辙。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志力决不能因为现在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出现了本质性的裂变,甚至产生精神上的懈怠。艾叶黄,粽子香,屈子精神永传扬。让那种只见粽子,不见“屈原”的段子彻底终结吧,因为屈原永远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中的一盏明灯,不断照亮着一代代中国人前行的路。

143、今天,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文皱(★)

2016年06月09日 15:55:14 中工网

端午节,即将再次如约而至。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降临或许只意味着小长假的到来,我们可以旅游、可以聚会、可以休息……是一段难得的公共假期。对于商家来说,端午节更是刺激国民消费和拉动市场内需的一个契机,“小黄金周”的称谓也绝非浪得虚名。

诚然,端午节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节日。国家确定端午节系法定节假日,其首要目的是考虑到文化传承,即希望国人能通过“假”来纪念“节”。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部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日子,后来是纪念战国时期跳江自尽的诗人屈原忠君爱国的日子。所以,过端午时民间历来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当然,这些只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一种普遍说法和做法。在我国,随着时代更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因为起源考证的不同和后世解读的差异,也存在着各具特色的民俗纪念活动,比如:挂艾草、放风筝、饮雄黄等。但是,这些活动只是表象,其实质内涵都可以说是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缅怀,是对先贤的追思。

如今,社会环境是日益开放,各种节日也不一而足。其中,既有诸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国家的“舶来品”,又有诸如光棍节、网购节等国人自创的“人造节”。但是,相比较于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前者只是属于社会个体的“狂欢日”,后者才是属于家国整体的“纪念日”;又似乎前者的商业气息更浓烈,后者的文化氛围更淳朴。二者之间的这些差别在各路媒体的报道中自然是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无需赘言。因此,传统节日对于民族自身而言,意义当然更为重要。此外,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相比较,其仪式感和重要性也稍显不足。

那么,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

首先,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高度认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按照总书记要求,我们自然有责任、有义务自觉传承,并从中认识到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要丰富民俗活动。在节假日期间的公共场所,有关部门可设置寓教于乐的体验式项目,使更多人感受到节日魅力。正如,近些年兴办的“中国曲阜祭孔大典公祭”,不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通过隆重的祭奠仪式,还表达了我们对先贤的敬意,重新唤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目前,某些地方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正是最好的例证,但活动内容和参与地区还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限于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在日常报道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应占领更多的资源,引导舆论的关注焦点。在这方面,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切实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

的职责和使命,在传承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诸如学校、社区等单位对于端午节的宣传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

文化只有在继承中才能发展,端午节是流行于世界范围内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国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是责无旁贷,并努力持续下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4、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苏倩岚(★)

2016-06-09 08:06:18 长城网

“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如同时光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历史的长河,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让我们感受端午粽香之时,更加深切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释放出的历久弥香的力量。

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感。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人们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端午,感念先人,这是形式上的表达,更是源自内心信念的召唤;这是优秀道德品质的汲取与继承,更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形象路径;这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展示,更是重拾敬畏、浸润心灵的虔诚之作。就是这种现代回归传统的敬畏之感,让端午粽香释放出历久弥香的浑厚力量。

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是中国人民对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之念。一到端午,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起爱国诗人屈原,为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为他时刻心系国之命运、以死言志的民族气节所感染。此时,粽香不再只是美食的味道,更是一种传承“屈原精神”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弘扬爱国情怀的独特表达。孩子们用童谣传唱屈原、记住屈原,文人们用诗歌抒写屈原、纪念屈原,百姓们则用飘香的粽子感念屈原,这是在表达对屈原的热爱,深思而探往,这何尝不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是中国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契合之美。端午文化,从历史溯源到现代表达,有传承更有延展,有弘扬更有创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将世界紧密相连成为地球村,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一方面我们不妨运用现代化技术讲述端午历史,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乃至在世界传播开来;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依托端午文化,立足对屈原的纪念,重拾人们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开辟读诗诵诗赛诗新热潮;不妨让传统粽香工艺与现代营销渠道相连接,让粽香文化传遍互联网,飘香全世界。如此,便尽展传统端午粽香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之融合之美、源远流长之美。

敬畏、传承、弘扬、创新,如同民族传统节日得以永续的四部妙曲,将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时代精神的文化坐标,拥有历久弥香的不竭力量。

145、端午,道一声“快乐”又何妨李泓冰(★)

2015年06月23日04: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父亲节、夏至日,三“节”相连,刚刚过去的小长假过得挺欢腾,一个节的滋味还来不及咂摸,下一个节又到了。

这期间,被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是一则来自“非遗专家”的提示:别再说“端午节快乐”啦,此节有诸多祭祀内容,只能道“安康”。于是很多人都茫然无措,生怕一句祝福语说错了,显得太没“文化”。“安康”一词,由此四处奔忙在指尖与屏幕上。

其实,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庄重的内容,也有活泼的方面,不必那么束手束脚。何况今人过传统节日,更添诸多时代的新意,如此片面地较真,有违先人旨趣,也过滤了不少文化的味道。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节日的形成,是岁月和人们长期打磨的结果。端午节,祭祀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很多考古发现也支持此说。然而,要是一直拘泥于节日发端的初衷,那后来的端午纪念曹娥、伍子胥、屈原,都无从说起了;这个节日也不可能流布到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国境,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之一,承载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贲张与家国情怀。我们的祖先,用一种轻松、活泼而健康的心态,设计并享受着端午等节庆带来的中国式精神生活。丰富的节日文化信息,饱含着生机勃勃的通达理念和娱乐精神。端午,可避邪可食粽也可尽情打扮明丽的小女儿;清明,可祭祖可踏青亦可浣足放风筝;中秋,那月亮更是可祭可拜,可玩可嚼……

节日的真意,常常在生活的体验与回味中浮现出来。苏轼看到的端午,是“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欧阳修则陶醉于“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而今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又是法定假日,仲夏时节,扶老携幼,吃粽子,说故事,游胜地,让中华文化的远香,丝丝缕缕地渗入膝前儿女纯净的心田。

新时代的标志,就是每一天都洋溢着多元与多变。如同刚刚过去的这三天,既有传统的端午与夏至,也有舶来的父亲节。传统节日流传至今,附丽的各种意义早已重重叠叠,如同被包裹得紧密的香粽,内里或有糯米、枣泥、豆沙甚至蛋黄、火腿、五花肉等多重滋味,然而用“端午”这鲜亮的粽叶一包,棱角分明又百味杂陈,可以拎着无尽的滋味游走于长江黄河,穿越于远古今朝,让我们既享受当下的天伦之乐,又追怀祖先的盛德、美好与忧伤——这不正是节日于我们的终极意义吗?

如此佳节,云何不乐,道一声“快乐”又何妨?当然,节日的百般滋味,又非一句“快乐”可以了得。它是一个郑重的提醒,让我们从庸常生活中抬起头来,有了回首倾听先祖叮咛的机缘,有了从纷繁世相中感悟人生道理的自觉。文化的薪火,或就在这一抬头、一省思的机缘中,渐渐传承了下去、炽热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