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争夺北库页岛石油资源的历史回顾

2010年第2期

(总第119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2,2010General .No .119

美、日争夺北库页岛石油资源的历史回顾

邱建群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沈阳110036)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库页岛石油资源成为美、日两国在东北亚争夺的焦点之一。美国觊觎俄国

的石油资源,在“门户开放”招牌下实行石油垄断政策;苏俄利用美国对日本独占远东利益的不满,同“辛克莱”等一些美国大公司进行租让谈判,加深了美日矛盾;日本为了实现其军事野心,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尤其关注石油的经济、军事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石油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日关系。

关键词:北库页岛;石油资源;美国;日本;历史回顾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2-0117-04

收稿日期:2009-11-23

作者简介:邱建群(1954-),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18世纪中叶,俄日两国侵入原属中国领土的库页岛,俄占北部,称其萨哈林岛,日占南部,称其桦太岛。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使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被割让。1875年,日俄两国签订“领土转让条约”,俄国以千岛群岛北部18个岛换取日本占领的库页岛南部,全岛遂归俄国。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国被迫割让北纬50度以南地区给日本,从此库页岛以北纬50度为界划分为南北两部分,简称南库页岛与北库页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为一战)后,东北亚地区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帝俄瓦解,英国被削弱,美国和日本的地位迅速上升。在此过程中,石油的战略意义凸显。北库页岛石油利权成了美、日、苏俄三国争论的焦点,对此后美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东北亚大国关系中的石油因素

石油不仅是应用范围很广的动力燃料和工业原料,而且是国际化较早的战略资源,最早在一战中即表现出了对军事战略革命举世公认的关键作用。一战中,英国海军最先以石油作为舰船的动力燃料,改变了以煤炭作为燃料的传统做法。战争结束时,40%的英国舰队以石油作为燃料。此外,以飞机、坦克、汽车为代表的内燃机动力武器装备的发展,为现代战争的惊人机动开启了大门,预示着石油新时代的到

来。福熙将军在1917年12月曾这样说道:“在明天的战争中,石油就像血液一样重要。”[1]44由于石油在

军事安全和国民经济上的重大战略性作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战后竞相角逐石油资源。

库页岛是这场国际石油战中的主要地区之一。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知道库页岛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北库页岛分成两个区:奥哈和诺格利基。1880年,游牧民族口头流传着“煤油湖”的传说,指的就是奥哈河地区的油田。库页岛的石油储量,1919年估计在1亿吨以上[2]。北库页岛的石油资源引起美、英、加拿大等国的关注,各国纷纷提出申请,以便获得北库页岛的石油采掘权,其中美国和日本是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苏俄则大打“石油牌”,力求在三国外交战中为本国谋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美国公司的竞争力最强。众所周知,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用现代方法开采石油始于150年前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的小镇泰特斯维尔。美国的石油技术无论在钻井方面还是在石油化工产品的精炼方面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端。美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石油的生产和销售上占有重要地位。1901年,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1%;1904年到191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0%~70%。以1912年为例,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3%,俄罗斯的巴库大约占19%,而墨西哥占5%[1]31。一战前,美孚、德士古和海湾等大型石油公司满足于国内拥有的世界上一流的油田,政府也不支持开发海外石油资源。然而一战中石油的重大作用和战后美国一度出现的石油稀缺现象,使这一政策悄然发生了改变。美国燃料署石油局局长马克?瑞奎在1916年2月指出:“石油生产、消费和储

?

711?

存的不可争辩的事实说明美国必须依靠国外石油来满足国内的供应。”[3]战争结束后,美国公司寻求海外油田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1920年大选时,寻找海外石油资源成为两党共同关注的焦点。民主党在其竞选宣言中声明:“我们强烈要求立法和行政部门采取行动,保证美国公民在国外获得矿产资源的权利。”哈定政府上台后,积极干预美国石油资本的利益,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此时的英国报纸把国务卿休斯称为“石油国务卿”;纽约《世界报》也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跟随油井走”[4]8。由于英荷壳牌公司主宰了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的石油业,英国的缅甸石油公司垄断了印度和缅甸的石油生产,英国还通过英—波石油公司控制了波斯(伊朗)、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石油资源,美国便把目标首先锁定在俄国,主要是“珍贵的巴库油田包括萨哈林岛油层的开采权”。

日本称霸东亚的意图在一战后世人皆知。但是,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在最重要的30种战略资源中,日本国内只能保证其中的7种,余下的只能从外国进口。其中,石油的进口需要量为92%,矿石的需要量为87%,镍和锡的需要量为80%,铝的需要量为65%,橡胶、棉花、羊毛皆为100%[5]。以石油为例,1914—1918年,日本国内的原油产量只有40万吨,只能满足需要量的极少部分。虽然煤炭仍是日本传统的基本能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煤炭所提供的能源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石油只占7%———还不及木材的比重大[6]。日本的石油主要供军队、特别是海军使用,新建造的海军舰艇都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军需石油量逐年增大。获得外部资源成为日本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唯有采取非常手段———对外战争与掠夺。地理上的便利,有助于日本就近控制北库页岛的资源。

沙皇俄国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之一。自1870年在阿塞拜疆的巴库地区发现石油后,沙俄的石油工业飞速发展。沙皇在石油生产方面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一战前,欧洲资本主导着沙皇俄国的石油产业。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急欲干涉苏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获得巴库的石油。英荷壳牌公司一马当先,于1918年成立了盎格鲁—高加索公司,向白俄反革命集团输送了巨额现金,期待遭受经济孤立和战争重创的苏维埃政权尽快垮台,以便拿到巴库石油的开采权。然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绞杀,而且在石油领域将英荷壳牌公司等的资产收归国有,不予补偿。20世纪20年代,苏联面临对外摆脱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封锁,对内恢复发展国内经济的双重任务。日本军队不但仍然盘踞在苏俄滨海省,而且在1920年7月以报复“庙街事件”为借口,出兵占领苏俄远东领土北库页岛,企图进行长期经营。苏俄及远东共和国利用美国对日本独占远东利益的不满,同觊觎俄国石油的美国“辛克莱”等大公司进行租让北库页岛石油资源的谈判,准备将国家暂时无法开发的北库页岛油田租让给“辛克莱”公司经营。苏维埃与美国“辛克莱”公司的谈判,其中就有美国未来在五年内承认苏联、“辛克莱”公司与苏俄政府成立一家各占一半股权的合资公司、“辛克莱”在其中的投资不少于11500万美元等内容[1]76。外资的进入,不但可以为苏联带来急需的发展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工艺,而且可以借助美国资本平衡日本的势力。这就是苏联的石油经济战和外交战。

二、美国在“门户开放”招牌下的石油垄断政策

为获得北库页岛的租让权,美国和日本争夺激烈。美国捷足先登,“加利福尼亚美孚”公司和“辛克莱”公司首先获得北库页岛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其中“加利福尼亚美孚”公司是由沙皇政府授权的,“辛克莱”公司在1919年开始谈判石油利权。

在美苏谈判期间,日本出兵占领了北库页岛。在此之前,美国对日本的扩张已有所警惕。当日本于1918年4月侵入西伯利亚时,威尔逊总统同时派遣美国军队进入西伯利亚,其用意一方面是为了遏制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也有制止日本领土扩张的目的[4]286。日本占领北库页岛后,美国国务院坚决反对,要求日本遵守《朴次茅斯和约》。1921年5月31日,国务卿休斯通告日本,美国将“无论是现在和将来都不承认由当前占领和控制引起的任何权利和领土方面的合法性”。休斯在华盛顿裁军会议上重申了这一立场。对此,日本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声称:对日本来说尊重俄国的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以及支持在苏俄的所有国家均享有平等的工商业机会的原则是日本“确定无误”的政策[4]286。

美国是在“门户开放”招牌下在库页岛进行石油扩张的。按此原则,即便是日本占领下的北库页岛,也应允许美国石油公司进入。而且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从日本得到了从库页岛撤出其所有军队的意向声明,日本还保证支持在包括北库页岛在内的所有远东地区实行工商业机会均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与“辛克莱”公司的谈判加速进行。美方的条件对俄方极为不利:租金只有总开采量的5%,美方享受各种税收减免,合同期满后资产全部交给美方。苏方唯一好处是可以从美方获得一次性交付的10万美元租借费。1922年1月7日,“辛克莱”公司与远东共和国政府在西伯利亚的赤塔正式签署石油开采合同和补充议定书。合同有效期为36年,授予“辛克莱”公司在合同生效之日起在整个北库页岛地区开采石油之权利,并规定5年后“辛克莱”开采石油的区域可以达到1万俄里的面积[4]287。补充议定书规定,如果在合同生效的第一个年头里远东共和国方面“根据美国政府的行为和声明‘确信’美国政府?

?

1

8

1

对‘辛克莱’公司履行所缔结的租让协定不予支持”的话,他们有权取消议定书的所有条款。由于俄美双方都意识到日本将会对“辛克莱”公司开采北库页岛的石油设置障碍,合同的第35款援引了“不可抗拒的胁迫”概念,授权“辛克莱”公司在日本干涉发生之时可以延期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两个月后,苏联继承了这份合同。鉴于北库页岛处于日军占领之下这一事实,俄国方面提出在俄、日和“辛克莱”三方面制定一项协议,以保证美国石油公司能够顺利履行合同。俄国方面的建议得到了“辛克莱”公司的同意,但是却遭到日本的反对,日本要求在北库页岛获得为期99年的独占石油租让地,日本将给予苏联5%的石油产品作为回报。其实质是要将美国公司排斥在外。不愿退出角逐的“辛克莱”公司孤注一掷,1923年2月通告美国国务院,准备在北库页岛进行早期钻探。1923年秋,“辛克莱”公司派遣钻探人员前往库页岛,爱德华?W1切斯特曾这样描写该钻探队的遭遇:“与受到武力迎接大相径庭,这队美国人被招待住在一间房屋里,与另外16个人加一笼雏鸡渡过了他们在荒凉的萨哈林的第一个夜晚。两个星期后,他们在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港被遣送回美国,没有被允许在租让地从事任何钻探活动。”[4]288

“辛克莱”钻探队在库页岛出乖露丑期间,美国国务院保持了沉默。在日本方面的坚决反对下,美国退缩了。国务院俄国司司长德?维特?波尔在写给休斯的信中说:“如果我们鼓励‘辛克莱’人去缔结一项义务明确的合同,那就毫无疑问会造成美日关系中的一个死结。”[4]286“辛克莱”公司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合同和美国政府的无作为,使苏联政府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1924年5月,苏联政府通知“辛克莱”公司,或者在6个月之内在北库页岛重新启动钻探,或者面临取消合同的情形。在日本的强硬态度和美国政府没有给予有力支持的情况下,“辛克莱”立即重新启动开发计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形势和舆论气氛的变化导致苏日间的谈判开启。日本方面原则上同意撤出北库页岛,但是要求苏联给予补偿。1925年1月24日,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订《日苏基本条约》(或称《北京条约》)。同年12月14日,根据《日苏基本条约》的规定,日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北库页岛石油开采权利租让合同。根据协定,日本将有权开采北库页岛50%的产油区,其余50%的产油区由苏联保有。如果苏联在此后某一时段将其保有的产油区土地租让给外国公司,日本国民在租赁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

苏日协定签署后,苏联立即发起针对“辛克莱”的法律诉讼,苏联方面宣布“辛克莱”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勘探,因而丧失了权利,而且根据“不可抗拒的胁迫”条款,延期合同的规定不适用,因为这一条款仅适用于“突发”或“不期而至”的事变。如果援引日本占领的因素,那么日本早在合同谈判之前就已军事占领了北库页岛。“辛克莱”方面的律师则坚持认为日本人禁止石油勘探应适用“不可抗拒的胁迫”条款,合同第35款之所以引用这一规定,就是针对日本军队的干涉。1925年5月,苏联最高法院终于宣布取消“辛克莱”合同。苏联把“辛克莱”公司的10万美元(合20万金卢布)租借费当作罚金加以处理。美国在“门户开放”招牌下推行的石油独占政策,在日本的坚决抵制下归于失败。

三、日本对美国经济战中的军事目的

一战后美日两国在亚太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双方都在以对方为假想敌制定战争计划。美、英、日等国还展开了疯狂的造舰竞赛。1919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扩充海军的计划,到1924年,美国主力舰的数量计划达到38艘。美国扩充海军的法案声称:为了对付同时来自英国和日本两方面的海上威胁,美国必须建立一支“第一流的海军”[7]。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也实施扩大海军的计划,并把它的海军保持在美国海军力量的70%左右。然而,石油缺乏成了日本经济的最大难题,战争准备的最大障碍。为了掠夺石油,避免受制于人,日本政府和军部首先把目光投入到北库页岛油田。北库页岛石油产区离日本北海道各个港口不足400海里,是距离日本最近的海外石油资源,因此日本格外重视。

日本窥伺北库页岛丰富的石油、煤炭、森林和渔业资源,把库页岛作为其控制西伯利亚和北太平洋军事基地之野心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就曾派遣地质人员到该地区进行煤田、油田若干调查。1906年10月,日本海军决定采用煤油混烧装置,1908年4月开始把重油列为海军第二种消耗品。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在各主要港口兴建大型储油库,1914年总库容量达2145万吨。由于燃料油消耗越来越大,日本国内石油产量无法满足,1915年12月海军决定从国外购买石油。1918年5月,海军省次官内曾次郎向外务省次官币原提交了关于开发海外石油的申请报告,准备开发的第一个海外油田就是俄属北库页岛东海岸一带。1924年以加藤高明为首的护宪三派内阁成立后,海军方面上书:“现在世界上列强都对石油的各种权利的获得采取狂热态度,外交活动的一半是石油争夺战。”[8]55针对美国对北库页岛石油的觊觎,日本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其中主要有:第一,外交上反对美国。1919年4月1日,日本发表严厉声明,称北库页岛的油田、煤田在解决本国飞机、舰艇、汽车等燃料方面“是绝对必要的”,反对美国资本渗入该地区。第二,加强组织建设,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包括扩大向南

?

?

1

9

1

库页岛移民的规模。在1908年底,日本在南库页岛的移民有214万人,到1918年就增加到8万人[9]。三井公司的资本对岛上的纸浆、造纸、煤炭和铁路等行业进行了初步的投入。1919年5月,成立了专门从事北库页岛石油、煤炭开发的机构———“北辰会”。第三,通过军事占领为获取资源开辟道路。1920年7月,日军占领了北库页岛。日本政府和军部占领北库页岛的初衷,并非如其所声称的是为报复“庙街事件”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占领此地永远作为日本领土”。时任日本首相的原敬在其1920年6月25日的日记中明确记载,占领北库页岛后,“以将来作为日本领土的方针”来进行建设[10]。

日本在北库页岛石油经营的主要特点是以武力为要挟,独占并扩大石油产区。一方面,日本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公司的活动;另一方面对苏联施加压力,以获得更多的租让权利。1924年,日本提出从北库页岛撤军的条件:(1)日本获得99年的专营租让权;(2)苏方可以获得石油产品的5%;(3)苏联劳动法不适用于北库页岛。苏联拒绝了这些条件,但是谈判并未中断。苏日正式建交后,根据两国1925年12月14日签订的租让合约,“日本北库页岛石油公司”获得了石油租让权,已经开发油田的经营期限是45年,寻找新石油的租期是11年。日本得到了8块油田、1000俄里的勘探区[11]。后来,日本做出将其所发现石油的一半交给苏联的决定。此举换来的回报是,到1929年日本的石油租让用地面积达1136公里,共11个地段。1926年6月,日本在“北辰会”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北库页岛石油会社”。此后,日本加快了资源开发进程。1926和1927年,日本独占了北库页岛的石油开采。1927年,日本修建了油区到海边的输油管线。据统计,日本在北库页岛的石油租让地原油产量1928年为15万吨,1929年为17.5万吨,1935—1937年是18.6~19.3万吨,约占当时日本全部石油产量的75%[8]55。此外,日本还购买了苏联控制区生产的大部分石油。

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日本赖以称雄东亚的英日同盟,而且企图遏制日本海军的发展。但是,日本从北库页岛找到了唯一的海外石油资源。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有着经济参谋本部之称的日本企划院曾有过一个估计:如果使用现有设备扩大生产,日本在库页岛北部的石油产量可达几十万吨,再加上购买苏联方面所采掘的(苏方的产量在1940年为40万吨),总年产量可达70~80万吨[12]。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每年的石油需要量500万吨来计算,这个数目几乎相当于日本石油年消耗量的15%~16%,对于日本来说极具诱惑。美国学者在1928年曾经指出:“在大国的军事地图上,作为日本海军补给的一个主要来源,萨哈林岛是未来太平洋海战中的一个攻防要冲。”[13]美国政府对北库页岛石油资源的重要价值估计不足,没有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是“辛克莱”在北库页岛利权角逐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美日关于北库页岛石油利权之争对美国远东政策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实际上是美日经济关系中的决定性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弗雷德?菲森所说:“‘辛克莱公司在获取萨哈林石油租让地的遭遇,构成了美国对日总政策的一个神秘的分离点。”[4]289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6.

[3] John A.Denovo.The Move ment f or an Aggressive American O il Policy Abr oad,1918-1920[J].The American H ist orical

Revie w,1956,(7):862.

[4] Ed ward W.Chester.United States O il Policy and D i p l omacy A T wentieth-Century Overview[M].London:Green wood

Press,1983.

[5]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4.

[6] [美]丹尼尔?耶金.石油金钱权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566.

[7] [美]阿伦?米利特,等.美国军事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367.

[8] 李凡.日苏“北库页岛利权”之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9] [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7.

[10] [日]井上清.日军国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40.

[11] 王绍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日关系中的石油因素[J].东北亚论坛,2003,(6):78.

[12]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Ⅰ)[M].台北:军事译粹社,1978:17.

[13] [俄]阿?阿?伊戈尔金.1921—1928年的苏联石油工业[M].莫斯科:俄罗斯国家人文学院出版社,1999:110.

〔责任编辑:时 妍〕?

?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