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姓名应敏

专业金融

准考证号码010********* 指导教师胡肖娅

2016年 8 月 4 日

摘要

2007年,一场令人闻风丧胆,被罗杰斯称为信贷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金融市场。这场危机直接造成了多家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严重后果。从表面上看,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市场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但究其根本原因,酿成这起灾难的罪魁祸首乃是贷款机构的过度放贷和松懈的信贷管理。

信贷业务和信贷风险分别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则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完善,但与一些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现状,和对一些先进外资银行的风控理论、管理方法的调查分析,试图寻找一些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的方法,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目录

一、引言 (4)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 (4)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5)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5)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简述 (5)

1.不良贷款水平不断降低 (6)

2.结构性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凸现 (7)

3.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现状 (7)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8)

1.与借款人有关的信贷风险 (8)

2. 来源于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 (9)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 (10)

三、国外先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经验及启示 (11)

(一)境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经验 (11)

(二)境外银行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12)

四、我国商业银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的途径 (12)

(一)完善企业资信评估测算体系 (12)

(二)加强对国家各种调控政策的研究 (13)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13)

(四)实行风险分类管理,改进风险管理流程 (13)

(五)坚持风险导向原则加强业务监管 (14)

(六)银行间加强合作联手抵御风险 (1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

一、引言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

2007年,一场令人闻风丧胆、被罗杰斯称为信贷史上”最大泡沫”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金融市场,造成了多家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金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股市剧烈震荡的严重后果。从表面上看,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市场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但究其根本原因,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乃是贷款机构的过度放贷和松懈的信贷管理。如果进行一下比较,很容易得出目前中国房贷市场与美国次级贷市场的相似性:对客户真实收入情况缺乏分辨力和监控力,随着人民币进入加息通道,借款人还款压力不断加大,”优质贷款”有变质的可能。而且我国房价已经涨了十多年,加之最近房产新政出招频频,很有可能出现所谓的房价“拐点”。

另一件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的事件,是在2006年的3月,当时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次级债问题逐渐曝光,但是中资公司对美国次债市场潜藏的危机丝毫未有察觉,更加没有意识到按揭抵押债券可能会受到其连带影响。中国银行在2007年3月发布的上年年报中,甚至未对其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次级债券做出任何风险提示,可见我国银行系统仍然缺乏对投资的敏锐度和判断力。

目前在银行所面临的种种风险中,信贷风险是其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大致牵涉到资金组织业务——银行业务经营的起点;信贷业务——银行业务经营循环的终点;以及其他的中间业务,而银行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信贷经营活动。所以信贷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一个中心环节,更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由此不难发现防范信贷风险发生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依靠的却是畸形的增长结构,单靠投资拉动,忽略国内消费增长,导致了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畸形膨胀,银行对金融资本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严重危及我国金融资产安全,甚至危及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安全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防范信贷风险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损失,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在商业银行经营中,信贷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尽可能的减小风险和由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而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探索各种方法,从整体提高银行的绩效水平,力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控制信贷风险的较佳效果,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还可以提高银行在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的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信贷业务的良性循环,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而长期以来信贷风险亦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形式,虽然近几年一些新的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和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中凸显出来,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市场风险的持续增加并未改变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风险的地位,信贷风险依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来源。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还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我国目前持续通胀,国家出台各种经济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抑制投资,防止房产市场过度泡沫化的大环境下,银行应准确认识把握当前金融市场的风险点,加强信贷管理,防止信贷风险事件的发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逾三年时间,各国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大陆开设了分支机构,截止2009年底,已有37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了法人分支机构1。虽然目前外资银行还无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很大影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大陆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各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银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在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所以通过研究国外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并为我所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也不失为一条值得参考与借鉴的道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简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在2008年之前都要大大高于国际同

1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2009年统计年报附表14: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表(截至2009年底)

业的平均水平,信贷风险居高不下,我国监管当局也一直采取种种措施力求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额与相对额。在不懈的努力之下,我国商业银行自2008年以来,力克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波动、地震等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使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有了大幅的降低,已经处于业界公认的较低风险的水平。

1.不良贷款水平不断降低

作为考核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良贷款,一直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近几年经过不懈的努力,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不良贷款的绝对数与相对数都有较大降低。(如图2.1)。

图2.1 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3-2009年)2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数在2010年第一季度为4701.2亿元,占各类贷款总额的1.40%强;但是同期在华外资银行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74%。从我国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绝对数额为2914.6亿元,已经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62%,如果我们按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来考量的话,这部分贷款将有遭受损失的风险。另外,我们发现一些银行同期逾期贷款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与不良贷款的变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这应该是借款企业受到宏观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后向后传导至银行,使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剧增。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

2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2009年统计年报附表6: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3-2009年)

理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但总体来看与在华外资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差距依然明显,我国银行潜在信贷风险依然不容乐观,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2.结构性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凸现

近年来,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正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即贷款对象集中化、贷款行业垄断化,例如以我国的支柱行业——房地产行业为例,向商业银行借款已经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从1999年开始房企开发一个项目所需资金的20%以上都是由银行来提供,并且比重逐年上升。房地产投资绝对额也是连年快速上涨,银行的放款速度亦明显高于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今年4月份以来,由于房地产调控新政的频频出击,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预期不明,使得银行信贷经营波动风险增大。而信贷门槛的不断提高,一旦外部环境收紧,或者房地产销售资金回笼速度减慢,部分高价拿地过度依赖信赖杠杆的风险型的资金链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安全性将会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国银监局在2009年针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压力测试调查中显示:在房价分别下跌10%、20%和30%的情景下,信贷不良率将分别达到1.18%、1.51%和2.08%。贷款投放项目领域趋同、客户群体高度集中,加之部分企业非理性扩张,收益逐渐下降,造成信贷结构极不协调、信贷风险高度集聚和形成新的不良贷款的可能性直线增加。另外,银行同业竞争加剧,贷款营销难度增大,经营成本过高。一些商业银行地方分行为了争夺优良客户,不得不变相接受企业提出的苛刻要求,不但减少了效益,而且增加了风险。在工作中集中反映在对所谓的优质客户贷款重放轻收、重放轻管、重进轻退、重收息轻收本,信贷战线越拉越长,从而恶化了信贷资金的配置。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收回流动性,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影响很大:一是实体经济继续出现经营困难,融资难的情况又有了反弹;二是流动性的紧缩,或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构成挑战。

3.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现状

近几年来,存款的活期化和贷款的长期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问题,存贷款期限差距逐年加大已是商业银行不能忽视的问题,存贷期限差距拉大的结果是直接增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拒中国银监会2009年年报显示,去年我国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合计为425596.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为1513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而中长期贷款额为235578.6亿元,比上年足足增长了43.5%,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规模和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短期贷

款。另一个方面,全部贷款比上年增加105468.1亿元,这其中中长期贷款占到了71383.6亿元,占全部新增比例的67.7%。而2008年和2007年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60.4%和64.8%(如图2.2)。由于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而贷款期限的延长,使遵循谨慎原则和一向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积累了更加巨大的潜在风险。

图2.2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表(2005-2009年)3单位:亿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成因多种多样,而本文将从信贷活动主体的因素以及信贷行为过程两个方面来简要的分析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与借款人有关的信贷风险

(1)信息的不对称是银行在信贷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称,双方在信贷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当银行与借款者签订了贷款协议后,委托代理关系随即形成。在这种关系中,通常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是借款人,而相对的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就形成了。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结果就是”逆向选择风险”。它发生在信贷关系形成之前。而由于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造成他人损失的”道德风险”,则发生在信贷关系形成之后。这种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形成的信贷关系,不可避

3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2009年统计年报附表3: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表(2003-2009年)

免的存在着”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信贷活动风险与收益并存。

(2)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信用水平由于其收入的波动而相应改变。当取得借款后,一部分借款人由于收入的减少或暂时失业等原因,导致了不能按期偿还借款,或者虽然有还款能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故意拖延还款,导致银行贷出资金遭受风险。而目前我国央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完善,借款人的一些信息尚未完全纳入,所以尚无法借助其进行信用调查。在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之前,银行很难对借款人的资信做出全面且可靠的衡量。另外,由于存在借款人收入的不透明问题和不完善的个人征税机制,导致了对借款人的财产和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其信贷信用等资信状况,银行还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3)融资主体行为的有限性。在现实中存在着三种融资方式:谨慎的融资行为;冒险融资行为和”庞资”融资行为。金融主体由于各种主观需求而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如果从资金的安全性方面考虑,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谨慎的融资方式;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一般会倾向采用冒险的融资方式;伴随着投资情绪的高涨,冒险的融资方式的滥用,不断增大的信贷需求,信贷规模快速膨胀,最终导致企业投资成本逐渐加大,直接导致了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投资者选择“庞资”融资的方式,即前期融资产生的利息由后期筹集的资金弥补,借新债偿旧债。我们知道现值与长期利率为反比率关系,当长期利率上涨后,资产现值应声下降,投资将会变得无利可图。而此时投资者无法获得与其投资的高风险项目相应的收益,很有可能无力偿还债务,对银行来说,贷出资产将会面临不可回收的风险。

2.来源于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

(1)由于银行自身的种种限制,如管理水平的限制,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等原因,风险状况难以从总体上进行测量和把握;而风险监控程序未能从管理体系中独立出来,致使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的获取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另外,信贷人员的各项权利与义务不能有机的统一起来,导致了无责任的权利,个人受益不受贷款是否可回收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长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其信贷管理的核心,而他们的风险管理技术比较成熟,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广泛的被应用在信用风险分析定量研究中,而风险定量化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不久,信用风险分析度量基本还是采用比例分析,这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信贷安全性衡量的需求。

(2)贷后管理未引起重视,对借款人以获取的信贷资金使用情况不能实时监控,缺少控制方法。信贷五级分类方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通行的贷款分类管理方法,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每一笔贷款的评级分类看似全面而详细,但是本质上并不是真正动态实时进行的。这种方法依然属于静态方法,因为是按期限分类的,因此有可能出现借款人单笔贷款的信用风险不大,总的风险却很大;或者前一笔贷款风险不大,后一笔风险却很大的情况出现。一些商业银行采取综合信用评级统一授信的方法在贷前审查借款人,一旦审核合格发放后,银行便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准确掌握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变化,这种情况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借款人可能在下一个评级期之前就已经破产。另一方面,就现阶段来说,银行对借款人的信贷资金使用规模、流向、效率还缺乏有效的监控,借款人每笔信贷资金的使用不可能被银行完全监测到,因此借款人的高风险投资行为在损失发生前很难被银行发现并纠正。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

随着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扩大了银行业务范围,加强了抗风险能力,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但是每年依然有大量不良贷款无法收回,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内外部环境是造成缺陷的客观因素。首先是内部体制不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采用老旧的定性分析技术,而定量分析技术落后。在内部控制上,容易犯的一些错误比如理解和认识存在不一致、组织架设不合理、部门牵制不够、控制管理缺少独立性等。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信贷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审慎基础的会计制度、缺乏现代化的监管信息系统、问题银行处置方式非市场化等。

第二,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制约着商业银行发展风险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作为信息数据流通量巨大的银行,更加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早期的系统软件是由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各有一套维护和开发方式,因此难以互相兼容。即便是现在,银行对于其软件的研发投入相比其他业务支出少的可怜,管理层亦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银行很难应对现今极其多变的IT和商业环境,难以有效处理海量的客户数据和满足复杂的来自业务一线的需求。

第三,信贷风险的分散管理,使得各个业务部门缺乏沟通,我行我素,没有很好的协调统一进行管理,导致了决策效率和决策能力低下,各项决策不能及时落实,因而不能在风险暴露前识别和化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初步实现

了客户数据、交易信息的融合,但纵观这种粗放、初级且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的简单融合,将会给信贷风险的度量增加新的难度,而且难以应用相对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与计量方法。

三、国外先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经验及启示

(一)境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经验

相对于我国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形成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践经验也较我国丰富。例如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的美国,在200多年前就设立了商业银行,经过不断的发展进步,现在其商业银行的资本盈利率、资本充足率和信贷管理水平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前列。取得这些成就,得益于其积极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方法来规避信贷风险,不断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拥有先进和完善的外部信贷评级机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因素。美国商业银行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出了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及其相关模型,包括SC分析方法、财务比率分析方法、行业分析方法等定性方法;KMV模型、消费者信贷评分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KPMG风险中性贷款等多种信贷风险分析模型。

作为我国的近邻日本,由于其政府在一段时期内对金融市场的过度保护和干预的政策引发了经营者道德风险,使本国的商业银行业不良资产比率提的非常的高。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了处置,例如建立一系列专门法案,针对坏帐处置设置专门机构和政策框架,使得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幅下降,信贷管理水平跻身时间先进水平。

再来看新加坡,该国商业银行几乎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在不断的发展中,他们创造出了一套旗帜鲜明的信贷管理方法——”全程跟踪、动态管理”。即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依照”理解政策——分析报表——分类管理”的三个步骤来进行。信贷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来达到充分理解银行制订的信贷政策,以此达到”理解政策”的目的;”分析报表”是指银行了解、评估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基本手段是分析借款企业的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由于新加坡商业银行采用全程动态的管理模式对贷款进行管理,在整个贷款存续期间,银行采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法对贷款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

(二)境外银行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在信贷运作与管理机制方面,西方商业银行无疑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能够吸取这些经验,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健全信贷审批的内控机制。

首先,建立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信贷授权与审批制度。遵循相互牵制原则,信贷组织各部门、之间要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依照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得超越职权,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另外遵照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开展经营活动,相互协调,紧密结合达到组织行为成本最小化。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目前我国银行比较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忽视了员工作为经济人的要求,导致了对人的激励不足。信贷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管理,旨在通过激励和控制,达到信贷经营管理的良好效果。因此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实施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具体的做法有依据信贷风险评级确定授信额度;为项目评估配备技术专家,严格控制和监督项目的技术工作;将行业风险的预警研究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为信贷经营业务提供政策导向;建立有利于实现信贷业务全过程风险监控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最后,要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和严格的会计控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已经逐渐跟不上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仍不能确认,导致高估利润,累积风险。为了抵消这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我们可以设立内部检查制度,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总行业务部门对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检查;总行审计部门对其下属机构的定期全面检查与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银行内部日常检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

四、我国商业银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的途径(一)完善企业资信评估测算体系

要控制银行信用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首先要做的就是评价借款人资信状况。全面的借款人资信调查报告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决策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依据。所以银行应加强信用风险评价和测算方法的研究,尽早发现高风险的贷款。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信贷风险分析方法是以主观分析为主的定性分析法,例如专家分析法,这些分析方法的局限表现为缺乏量化标准,且主要依靠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考查的因素不全面等。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依据现有的理论方法和客观环境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测算系统。

(二)加强对国家各种调控政策的研究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直接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包括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因此银行应当密切关注各种国家经济、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变化,依照政策导向办事,坚持政策为导向,来防范风险的发生。根据国家各项行业政策的变化,加强信贷投放的跟踪分析和授信后管理,控制对应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加强风险监测,规范贷款操作,将”压力测试”引入风险管理,未雨绸缪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第一,授权审批与内部稽核制度的相互配合;第二,规范信贷业务操作制度;第三,完善信贷市场退出的途径。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设立信贷委员会批准制,限制授权权利,权利义务相对统一明确,并且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完善非现场稽核制度。将信贷审批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分离,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加强贷后的控制与监督,确认资金的使用流向。最后当信贷退出需要选择合适的机,一般来说信贷退出比较适合的时机是在借款企业由成熟期转向衰退的临界点,因为此时企业贷款形态通常为关注类,企业亦容易寻找新的信贷资源,退出成本相对较低。

(四)实行风险分类管理,改进风险管理流程

由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部门和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将所有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和实时监控,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一般可以以下分类进行分级管理:由高级战略管理层负责最高级的总体的风险控制;内部稽查与审计部门则

负责中高层及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则交由资产管理委员会通过财务部进行控制;另外,重大的授信业务的信用风险控制应独立出来由信用审查委员会统一负责监管。

在风险流程管理上,应对目前通行的”四级经营、四级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该流程管理方法存在诸多的弊端,所以应通过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调整,实现风险管理的垂直化、扁平化,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五)坚持风险导向原则加强业务监管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中,必须坚持对风险的实时监控,充分发挥银行的监管和内、外部审计作用。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对公及零售业务,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新形势下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一些风险隐患存在,审计评估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盲点和空白。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可以在年度审计计划的安排上,应侧重于公司贷款和零售贷款上。对一些内控较差、或者内控状况下降、风险隐患较高的借款人,商业银行在审计时,可对授信业务进行一些专项审计,或者考虑进行交叉形式的现场检查审计。要协调前、中、后台的配合,针对重要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明确审计程序、最大程度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六)银行间加强合作联手抵御风险

借款人通常都与几家银行同时建立信贷关系,基于业务的交叉,各商业银行有必要互相共享信息,加强沟通交流,协调统一各自的经营活动,共同制定一套多方适用的风险防范操作方案。还可以由当地监管部门牵头,建立”分别监测、信息共享、协调一致”的信贷业务沟通机制,共享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等信息,共同处置信贷风险,减少损失,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打破互不信任局面,防止出现不正当的竞争导致借款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遭致损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把贷款风险分类结果与预期损失率挂钩,并以之作为银行制定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拨备政策及贷款定价决策的依据。但是我国的贷款风险分类法在2002年才开始全面推行,要获得大规模的样本,各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各商业银行必须跟踪过去的分类结果,对每一级别的贷款损失情况进行统计,把损失金额与这一级别的贷款总金额对比,得出这一级别的贷款

损失率。

参考文献

[1]邓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pp.51-52

[2]李炬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0年,第2期:pp.81-82

[3]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刘大远,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6期:pp.38-39

[5]柳永明、李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戚伟,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控制的分析与探讨[J],时代金融,2009年,第3期:pp.37-39

[7]唐吉平、郭大勇、陈浩,论信用风险管理的新内涵[J],金融研究,2006年,第5期:pp.81-91

[8]吴小玲,当前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与风险[J],银行家,2009年,第5期pp.77-80

[9]王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金融观察,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6期:pp.34-25

[10]余效明,商业银行风险审计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11]殷萍、陈小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 年,第5 期:pp.118-119

[12]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N],经济日报,2004年

期:pp.111-113

[1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年报[R],2009年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设计)考核

一、指导教师的评语及平时成绩

导师评语

平时成绩

导师签名年月日

二、答辩小组的评语及论文(或设计)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

评语

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

组长签名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