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示范教案(1.2.2 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

6.示范教案(1.2.2 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
6.示范教案(1.2.2 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

1.2.2解决有关测量高度的问题

从容说课

本节的例3、例4和例5是有关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等的高度的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去解决,但常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例3中是测出一点C到建筑物的顶部A的距离CA,并测出点C观察A的仰角;在例4中是计算出AB的长;在例5中是计算出BC的长,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解斜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关于测量问题,一是要熟悉仰角、俯角的意义,二是要会在几个三角形中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逐步逐层转化,最终归结为解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重点1.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2.画出示意图是解应用题的关键,也是本节要体现的技能之一,需在反复的练习和动手操作中加强这方面能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动运用,除了能运用定理解题之外,特别要注重数学表达需清晰且富有逻辑,可通过合作学习和相互提问补充的方法来让学生多感受问题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教具准备直尺和投影仪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通过3道例题的安排和练习的训练来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形式要坚持引导——讨论——归纳,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结论,更多的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作业设计思考题,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设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推进新课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合作探究]

师这个建筑物就不好到达它的底部去测量,如果好去的话,那就直接用尺去量一下就行了,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去测量这个建筑物的高呢?

生 要求建筑物AB 的高,我只要能把A E 的长求出来,然后再加上测角仪的高度E B 的长就行了.

师 对了,求AB 长的关键是先求A E ,那谁能说出如何求A E ?

生 由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在△ADC 中,如能求出C 点到建筑物顶部A 的距离CA ,再测出由C 点观察A 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 E 的长.

师 那现在的问题就转化成如何去求CA 的长,谁能说说?

生 应该设法借助解三角形的知识测出CA 的长.

生 为了求CA 的长,应该把CA 放到△DCA 中,由于基线DC 可以测量,且β也可以测量,这样在△DCA 中就已知两角和一边,所以由正弦定理可以解出CA 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 ,使H 、G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 、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α、β,CD = A ,测角仪器的高是h ,那么,在△ACD 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sin(sin βαβ-=a AC ,AB =A E+h=ac sinα+h=)

sin(sin sin βαβα-a +h. 师 通过这道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一般的求解这种建筑物的高的方法呢?

生 要测量某一高度AB ,只要在地面某一条直线上取两点D 、C ,量出CD =A 的长并在C 、D 两点测出AB 的仰角α、β,则高度h a AB +-=)

sin(sin sin βαβα,其中h 为测角器的高.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

[合作探究]

师 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要在△ABD 中求CD ,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 需求出BD 边.

师 那如何求BD 边呢?

生 可首先求出AB 边,再根据∠BAD =α求得.

解:在△ABC 中,∠BCA =90°+β,∠ABC =90°-α,∠BAC =α-β,∠BAD =α.

根据正弦定理,

)90sin()sin(ββα+?=-AB BC =,所以)

sin(cos )sin()90sin(βαββαβ-=-+?=BC BC AB . 在Rt △ABD 中,得BD =AB sin ∠BAD =

)sin(sin cos βααβ-BC . 将测量数据

代入上式,得

9

34sin 0454sin 150cos 3.27)1500454sin(0454sin 150cos 3.27'?'?'?='?-'?'?'?=BD ≈177(m), CD =BD -BC ≈177-27.3=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

师 有没有别的解法呢?

生 要在△ACD 中求CD ,可先求出AC .

师 分析得很好,请大家接着思考如何求出AC ?

生 同理,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求得.(解题过程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 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

[合作探究]

师 欲求出CD ,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生 在△BCD 中.

师 在△BCD 中,已知BD 或BC 都可求出CD ,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生BC 边.

解:在△ABC 中, ∠A =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

?

?===10sin 15sin 5sin sin ,sin sin C A AB BC C AB A BC ,≈ 7.452 4(km), CD =BC ×t a n ∠DBC =BC ×t a n8°≈1 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 047米.

课堂练习

用同样高度的两个测角仪AB 和CD 同时望见气球E 在它们的正西方向的上空,分别测得气球的仰角α和β,已知BD 间的距离为A ,测角仪的高度为B ,求气球的高度.

分析:在Rt △EG A 中求解EG,只有角α一个条件,需要再有一边长被确定,而△E AC 中有较多已知条件,故可在△E AC 中考虑E A 边长的求解,而在△E AC 中有角β,

∠E AC =180°-α两角与AC =BD =A 一边,故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E A .

解:在△AC E 中,AC =BD =A ,∠AC E=β,∠A E C =α-β,根据正弦定理,得

)sin(sin βαβ-=a AE .在Rt △A EG 中,EG=A Esinα=)

sin(sin sin βαβα-a .

∴EF=EG+b =b a +-)

sin(sin sin βαβα. 答:气球的高度是

b a +-)sin(sin sin βαβα. 评述:此题也可以通过解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决,思路如下:设EG=x,在Rt △EG A 中,利用co tα表示A G,而Rt △EG C 中,利用co tβ表示C G,而C G-A G=CA =BD =A ,故可以求出EG,又GF=CD =B ,故EF 高度可求.

课堂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布置作业

课本第17页练习第1、3题.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1.5 测量物体的高度 【学习目标】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会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习过程】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让我来探索: 探究一:1、自学课本27页-29页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小组讨论每个活动的活动原理. 探究二:1、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 2、(辽宁)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 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 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以直接测得。从A、D、 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员工具有皮尺, 测倾器(即测角仪). (1)清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 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①测量数据尽可能少;②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 的测量的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 A、D间距离,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用n

F D A H 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等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到地面的高度HG(用字母表示),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 1、(黑龙江哈尔滨)今年入夏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不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一条船在松花江某水段自西向东沿直线航行,在A 处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前进100米到达B 处,又测得航标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在以航标C 为圆心,120米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有浅滩.如果这条航继续前进,是否有被浅滩阻碍的危险?( 3≈1.73) 三、看我有多棒 1、(2007云南双柏县)如图,在某建筑物AC 上,挂着“多彩云南”的宣传条幅BC ,小明站在点F 处,看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 处,看到条幅顶端B ,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 的长(小明的身高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2、(2007湖北潜江)经过江汉平原的沪蓉(上海—成都)高速铁路即将动工.工程需要测量汉江某一段的宽度.如图①,一测量员在江岸边的A 处测得对岸岸边的一根标杆B 在它的正北方向,测量员从A 点开始沿岸边向正东方向前进100米到达点C 处,测得 68=∠ACB . (1)求所测之处江的宽度(.48.268tan ,37.068cos ,93.068sin ≈≈≈ ); (2)除(1)的测量方案外,请你再设计一种测量江宽的方案,并在图②中画出图形 .

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讲评教案

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讲评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第六单元试卷。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试卷,检查出学生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的原则。 3、教育学生在答卷时要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关联词语的运用;阅读。 教学难点:按要求写句子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型:试卷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试卷分析: 本份试卷共有九道题,总体来看,题量适中,但题目难度适中,都是我们在课堂中讲过的内容,不少同学考得不够好,九十分以上的同学较少。 二、自我分析试卷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张试卷。 1、首先自己先看一下试卷,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会订正的的错题,不会订正的放着,一会我们一起来帮助你,老师给你们5分钟时间。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三个:识字写字部分、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会订正的订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订正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一来解决。

三、典型错题讲评 (一)、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二)、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三)、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四)、基础部分典型错题 四、练习 (一)、给下列句子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空。 这么……这么……既……又……假如……就……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1、()到那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告诉你们。 2、()他们只做了一件小事,()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3、巨人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冷,()荒凉呀……” 4、()我耕地,种出的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感到幸福。 5、三个孩子看见泉水流出来,感到()快乐()兴奋。 (二)、根据要求写句子 A、缩句: 1、天空中的那匹马忽然变得模糊了。 2、一头大狮子很耀武扬威很镇静地蹲着。 B、改成反问句 1.溪水向前流去 C、改成比喻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2、特务很狡猾 (三)排序 ()云散了,雨住了,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照亮了大地。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窗上叭叭直响。 ()一天下午,天色忽然暗下来,刮起了一阵狂风,要下雨了。

新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Meet My Family 表格教案

备课时间:20XX年月日上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题:Unit 6 A Let’s learn课时Period 1 教学目标 1.掌握单词:family , parents , aunt , uncle , baby brother. 会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 . 教学重点单词family , parents , aunt , uncle , baby brother的掌握 教学难点理解parent parents 意思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 二度设计一.Warming up 1.Sing a song :PEP book2 Unit 2 《father and mother》 2.在黑板上画tree , 告诉学生It’s not an apple tree / banana tree . It’s a family tree. 3.在家庭树上画五个方框,请学生猜Who’s this man/woman ? 教师用简笔画展示Who’s this man ? He’s my father. Who’s this woman? He’s my mother. …Look. This is my family. (导入family) 4.请学生用This is my family . This is my …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人。 (用family tree导入新课,并让学生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人,在复习 旧知的同时,又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Presentation 1.教师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Hi! Friends!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指着 自己的爸爸、妈妈问: Who’s thi s man/woman ? This is my father. This is my mother.(教师把father 和mother用一颗爱心圈起来)教师边画边 说:Look! They are my parents. I love my parents. Do you love your parents?(渗透情感教育) 2.用上面的图片导入baby brother的教学。 请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示表演baby brother 3.Guessing games :

测量物体的高度

1.5测量物体的高度 学号_____姓名__________ 活动课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物体的高度. 活动方式: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活动工具: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如图).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 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目标M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1-18,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α ∠MCE. =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如图1-19,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α ∠MCE. =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器(A,B与N在一条直线上),测得此时M的仰角 β ∠MDE. =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议一议:(1)到目前为止,你有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如果一个物体的高度已知或容易测量,那如何测得某测点到该物体的水平距离?

初中:2007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2007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 第六单元检测卷(教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初中:2007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 检测卷(教学方案)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黄小明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7分) 1.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4分) (1)a.陛下bìb.钦差qīnc.爵士juéd.澄澈dèng()()(2)a.妥当tuǒb.头衔xiánc.称职chèngd.更衣gēng()() (3)a.嬉戏xīb.绵延yánc.孪生luónd.炫耀xuón()()(4)a.女娲wāb.庇护pìc.哞哞mōud.御聘`()()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缥渺莽莽臻臻b繁衍随声附合 c滑稽害人听闻d潺潺踉踉跄跄

3.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2分) □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他一点儿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4.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b.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c.漏出了几点疏星d.怕会有鲛人在岸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想象和夸张是童话的重要特性,他的故事是虚构的,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b.“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烁着无数的明星。”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皇帝的新装》是以新装为线索,按照皇帝爱新装--做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展开的故事情节。 d.《女娲造人》是一篇寓言,以幻想的形式揭示宇宙的起源。 6.将下列作品及相关内容连线:(5分) 《智子疑邻》伊索《郭沫若全集》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60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理解面的大小,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比较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的面积大小,并说明理由。 2.使学生经历物体表面和图形大小的比较活动,感受面的大小的意义,形成面积的概念,积累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由具体实际的物体中数学知识,建立数学与生活联系观念,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感悟和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初级中学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1.6测量物体的高度教案

备课时间:9.6 上课时间:9.1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1.6 测量物体的高度 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采用活动的形式,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习中,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 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 有何用途? 如何制作一个测角 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 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 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 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 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 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第一部分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第一部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特点、关系 一、教学分析 本课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平面图形的特点、关系。通过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角的认识,常见的角;三角形,四边形与圆,呈现出平面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或多或少的遗忘,所以教师要加以板书,将比较、辩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理念 1.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2.注意及时总结,用集合图进行梳理。 三、教学内容 复习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四、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角的分类、性质、量角和画角。 2.让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对比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回顾、整理知识。联系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六、教学难点 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教具、展台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回顾整理知识 1.线段、射线、直线 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让学生借助图示解释三线之间的联系。 直线有那些性质? 三线区别: 线段:两个端点,可度量。 射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

直线:无端点,不可度量。 三线联系: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的性质: (1)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动画: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联系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 平行: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并画图表示。 明确:从直线外一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最短。 两点可以决定一条直线的位置。 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1)什么是角? (2)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角? 按照角的度数从小到大排列。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至于两边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关。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直角:等于90度的角 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 平角:180度的角 周角:360度的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画角或量角时注意:量角器的中心点 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1周角=()平角=()直角 练习:根据角的度数的大小,角可以分成以下几种。请你把下表中各角的特征补充 完整。 名称图形特征 锐角大于0°而小于90°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第六单元 测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测量 第1课时教室有多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书、铅笔、尺子、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说一说。 师:我们班有多少人?我们的教室有几扇门? 2. 揭示课题: 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呢?(板书) 哪里是教室的长?(请生演示)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小组讨论:我们能用哪些方法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活动一:量一量

(1)组内商量选择的方法 (2)尝试用字的方法进行测量 (3)汇报结果:教室有()本数学书长;教室有()把尺子长。 (4)交流测量结果: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各自的测量结果,你们对刚才测量 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6)小结:虽然我们测量的都是教室的长度,但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7)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8)小结:统一测量工具。 3.活动二:游戏——比一比,看谁摆得高。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 50页 2题。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教室有多长 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不同。 统一长度单位非常必要。 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创造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

九年级数学下册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3.能够设计方案测量物体的高度,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难点: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测量像旗杆、高楼、塔等较高且顶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有哪些测量方案? 问题2:这些测量的方法都用到了什么知识? 问题3: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呢? 处理方式:问题1、2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然后再回答,对于问题1可能有以下结果:(1)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测量; (2)利用标杆测量; (3)利用镜子的反射测量. ………… 对于问题2学生回答:“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比求其高度”.对于问题3学生一脸迷茫,充满疑惑。教师及时引导:看来这个问题暂时有点儿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学习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板书: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学完本节内容相信大家就能轻松解决上面的问题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既复习巩固了三角形相似的内容,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效果非常好.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今天我们活动的课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物体的高度. 活动方式:分组活动或全班交流研讨. 活动工具:测倾器(或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我们先来了解两个概念:仰角、俯角.(1) 如左图,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俯角. (2) 如图所示 在 Rt△ABC 中,∠C =90°. tan A = ,a= ,b = .那么如何测量倾斜角(仰角或俯角)?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多媒体课件展示)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简单的测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如图). 铅垂线 仰角 俯角 水平线 视线 视线 30 60 60 90 90 P Q 度盘 铅锤 支杆 c a b A B C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课一节数学活动课,它的目的是会把学习的三角函数解直观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来解决生活中物体的高度。活动课的重点是实践活动,但方法的得出和应用的基本原理必须要有所分析和领悟,所以在活动之前要让学生理解运用的思想方法,进而转移到实际中去解决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本节课,活动的内容有三个,活动一:合理使用自制测角仪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活动的形式,可以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测角仪或运用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运用自制测角仪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再发现的教育,本节课积极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合作与探究”上,以“思维为主线”去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引导发现法、分组讨论法,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自然流畅,知识建构系统、连贯,在层层推进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采用“情景模拟-诱导发现-问题解决-总结思想”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导入 1、小鸣将测倾器安放在与旗杆AB底部相距6m的C处,量出测倾器的高度CD =1m,测得旗杆顶端B的仰角 =60°,则旗杆AB的高度为(计算结果保留根号)

测量物体的高度

§1.6 测量物体的高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 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 度时,用到了哪些仪器? 有何用途? 如何制作一个测角 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 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 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 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 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 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 活动二:测量倾斜角 (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 问题1、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如图,要测点M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90°,而∠MCE+∠ECB= 90°,即∠BCA、∠MCE都是∠ECB的余角, 根据同角的余角

2020BS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测量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比高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 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 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掌 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 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还要了解每一长 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运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度,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的特征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测量物体的高度(二)教学设计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5.测量物体的高度(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使用测角仪测量角度,及利用测量出来的数据计算物体高度的原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测量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从事测量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基础上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能够主动积极地想办法,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自制测角仪、原理回顾、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测量活动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总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自制测角仪、分组(5——6人)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所做的测角仪测量角时不方便、误差较大。(解决方法:先展示样品) 第二环节原理回顾 活动内容:简单地回忆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2、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活动目的:明确操作步骤 活动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1)方法的选择;2)不要忽略了测角仪到地面的高度。 第三环节展示测量对象及说明 活动内容:,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引导学生选定测量对象(即旗杆或其他物体),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同时发放记录表。 活动报告年月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优质教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测量物体的高度

《测量物体的高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5 .测量物体的高度 二、背景分析: 测量物体的高度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学过相似形以后,有多种测量方法,但如何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测量还是新知识,特别是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高度的测量,是以前没有办法解决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测量方案,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实地测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本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和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本节内容共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制作测角仪,探究活动方案;第二课时学生实地测量,填写活动报告,分析测量过程中的得与失,进一步探究不同情景下的物体高度的测量方案。 三、情境描述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现实生活中需要测量像旗杆、高楼、塔等较高且顶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有哪些测量方案? 生:(1)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测量;(2)利用标杆测量;(3)利用镜子的反射测量 师:这些测量的方法都用到什么知识? 生: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比求其高度。 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刚学过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这方面的知识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高度呢? 2、活动1片断 师:如果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测量物体的高度,需要用到哪些数据? 生:旗杆的两个端点、测量点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 角关系,必须知道一个锐角的度数和一条边的长度。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难点: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书、铅笔、尺子、橡皮。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说一说。 师:我们班有多少人?我们的教室有几扇门? 2.揭示课题: 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呢?(板书) 哪里是教室的长?(请生演示)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小组讨论:我们能用哪些方法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活动一:量一量 (1)组内商量选择的方法 (2)尝试用字的方法进行测量 (3)汇报结果:教室有()本数学书长;教室有() 把尺子长。 (4)交流测量结果: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各自的测量结果,你 们对刚才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6)小结:虽然我们测量的都是教室的长度,但使用的测量 工具不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7)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8)小结:统一测量工具。 3.活动二:游戏——比一比,看谁摆得高。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 出示课本第50页2题。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业设计 A. 50页3题;B. 50页4题。 板书设计

课题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PPT、尺子。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师: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长度。 你能利用身边不同的物品量一量,把结果告诉他们吗? 生:课桌有()本数学书那么长。 师: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同呢?工人叔叔要 以谁的为准呢?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1.认识尺子。 ①投影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短不同 的竖线(即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认识刻度0、刻度1、刻度 2等,认识厘米,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加深刻。 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②认识1厘米 指出: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常用 的长度单位,也可写作cm。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1厘米的 长度。 组织讨论: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相互说,指名说。 ③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再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也可以在教室里找一找。 ④认识几厘米。 引导认识2厘米,5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2厘米 和5厘米哪个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几厘米吗? 2.学习测量方法。 ①出示一支铅笔。 你怎么来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 ②PPT出示4只小熊测量铅笔。 你发现了什么? ③那应该怎么测量呢? 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 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④怎样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1[1].5.2测量物体的高度

课题:第一章第5节测量物体的高度第2课时 执教者: 课型:活动课 授课时间: 活动目标: 1.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并能熟练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 2.撰写活动报告并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3.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4.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1.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 2.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活动难点: 1.撰写活动报告. 2.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活动方法: 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测量倾斜角的仪器(测角仪)、皮尺等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一、知识链接,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获得测量底部可以到达或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方案,下面请同学们回忆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生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时需要测出物体顶部的仰角和测量点到物体的距

离. 生2: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时先在地面上选定一点测出物体顶部的仰角,然后沿物体的方向前进一段距离再次测出物体的仰角并测量出两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测量中的操作步骤,同时提醒学生注意:1.测量方法的选择;2.不要忽略了测角仪到地面的高度.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来具体实施,测量物体的高度.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先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明确测量中常见的两种类型,为下一步设计活动方案做好铺垫.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一)确定测量对象,设计活动方案. 师: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讨论.选定测量对象,根据上节课的分析设计出本组测量的方案,做好分工.(发放记录表) 生:各小组展示本组选定的测量对象,活动设计的方案及分工情况. 师:对各小组的展示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完善. (多媒体展示范例)

测量物体的高度

Ⅰ.背景材料 为什么埃拉托色尼能够成为第一个推算出地球周长的人? 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 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前194年)博学多才,他通晓天文地理,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馆长. 在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塞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直照井底,因而此时地面上所有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仍有影子.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说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了夹角.根据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个前提,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夹角,再根据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埃拉托色尼按照相似三角形的关系,测出夹角为7°,是地球圆周角的五十分之一,因此推算出地球周长约为4万公里,这一结果与实际周长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47亿公里,结果与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的相近. 埃拉托色尼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推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呢? Ⅱ.课前准备 一、课标要求 1.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2.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3.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活动准备 1.测倾器两个. 2.皮尺或卷尺等测量工具. 三、预习提示 1.关键概念:测倾器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2.关键原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 3.预习方法提示:本节课属于活动课,首先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地测量. 四、预习效果反馈 1.简单的测倾器由,和组成. 2.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就是已知和,求,但必须注意最后还须再加上的高度. 3.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往往需要测两次和一次,最后也要再加上的高度.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