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概念(又称DI:Dependency Injection)

Ioc概念(又称DI:Dependency Injection)
Ioc概念(又称DI:Dependency Injection)

Ioc英文为Inversion of Control,即反转模式,这里有著名的好莱坞理论:你呆着别动,到时我会找你。后被Martin Fowler改名为Dependency Injection 依赖注射,也就是将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三方进行注射,不需要类自己去解决调用关系。

AInterface a = new AInterfaceImp();

AInterfaceImp是接口AInterface的一个子类,Ioc模式可以延缓接口的实现,根据需要实现,有个比喻:接口如同空的模型套,在必要时,需要向模型套注射石膏,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模型实体,因此,我们将人为控制接口的实现成为“注射”。

其实Ioc模式也是解决调用者和被调用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上述AInterface实现语句表明当前是在调用被调用者AInterfaceImp,由于被调用者名称写入了调用者的代码中,这产生了一个接口实现的原罪:彼此联系,调用者和被调用者有紧密联系,在UML中是用依赖Dependency 表示。

但是这种依赖在分离关注的思维下是不可忍耐的,必须切割,实现调用者和被调用者解耦,新的Ioc模式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由此产生了,Dependency Injection模式是依赖注射的意思,也就是将依赖先剥离,然后在适当时候再注射进入。

在通常传统情况下,为了实现调用者和被调用者解耦,分离,一般是通过工厂模式实现的,下面将通过比较工厂模式和Ioc模式不同,加深理解Ioc模式。

工厂模式和Ioc

假设有两个类B 和C:B作为调用者,C是被调用者,在B代码中存在对C的调用:

实现comp实例有两种途径:单态工厂模式和Ioc。

工厂模式实现如下:

特点:

每次运行时,MyFactory可根据配置文件XML中定义的C子类实现,通过createInstanceOfC()生成C的具体实例。

使用Ioc依赖性注射( Dependency Injection )实现Picocontainer如下,B类如同通常POJO 类,如下:

public class B{

private C comp;

public B(C comp){

https://www.360docs.net/doc/0d5530587.html,p = comp;

}

public void someMethod(){

https://www.360docs.net/doc/0d5530587.html,p.sayHello();

}

......

}

假设C接口/类有有一个具体实现CImp类。当客户端调用B时,使用下列代码:

因此,当客户端调用B时,分别使用工厂模式和Ioc有不同的特点和区别:

主要区别体现在B类的代码,如果使用Ioc,在B类代码中将不需要嵌入任何工厂模式等的代码,因为这些工厂模式其实还是与C有些间接的联系,这样,使用Ioc彻底解耦了B 和C之间的联系。

使用Ioc带来的代价是:需要在客户端或其它某处进行B和C之间联系的组装。

所以,Ioc并没有消除B和C之间这样的联系,只是转移了这种联系。

这种联系转移实际也是一种分离关注,它的影响巨大,它提供了AOP实现的可能。Ioc和AOP

AOP我们已经知道是一种面向切面的编程方式,由于Ioc解放自由了B类,而且可以向B类实现注射C类具体实现,如果把B类想像成运行时的横向动作,无疑注入C类子类就是AOP中的一种Advice,如下图:

通过下列代码说明如何使用Picocontainer实现AOP,该例程主要实现是记录logger 功能,通过Picocontainer可以使用简单一行,使所有的应用类的记录功能激活。

首先编制一个记录接口:

有一个LogSwitcher类,主要用来激活具体应用中的记录功能:

一般的普通应用JavaBeans都可以继承这个类,假设PicoUserManager是一个用户管理类,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PicoUserManager extends LogSwitcher

{

..... //用户管理功能

}

public class PicoXXXX1Manager extends LogSwitcher

{

..... //业务功能

}

public class PicoXXXX2Manager extends LogSwitcher

{

..... //业务功能

}

注意LogSwitcher中Log实例是由外界赋予的,也就是说即将被外界注射进入,下面看看使用Picocontainer是如何注射Log的具体实例的。

由上代码可见,通过使用简单一行logging.enableLogging()方法使所有的应用类的记录功能激活。这是不是类似AOP的advice实现?

总之,使用Ioc模式,可以不管将来具体实现,完全在一个抽象层次进行描述和技术架构,因此,Ioc模式可以为容器、框架之类的软件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手段,属于架构技术中一种重要的模式应用。J道的JdonSD框架也使用了Ioc模式。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经典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的1/3乃至1/5以下。以加速度计为例,如其安装谐振频率为14kh,则频率上限只能达到3-4kh。由于桩基动测对幅值的定量要求不高,可以放宽限度,但也绝不能使谐振频率接近甚至位于要求的频率范围内。然而,地震检波器的使用者却不同程度地犯了这个错误,以28hz和38hz的速度检波器为例,研究表明,当锥形杆被手按于混凝土表面,且用铁锤激发时,谐振频率在830hz左右;通过钻孔方式将锥形杆紧紧地全部插入孔中或取下锥形杆用石膏粘固在混凝土表面时,如用铁锤敲击,谐振频率多在1200hz以上,此时如用尼龙锤或铁锤垫橡皮等低频锤敲击则可完全排除安装谐振频率的影响。显而易见,正确安装方式应以后者为宜。 理论推导表明,传感器的安装谐振频率与传感器的安装刚度和传感器底座质量有关。一般可以减化理解为:安装刚度越高,基座质量越小,安装谐振频率就越高,而安装刚度与安装的松紧程度、传递杆(锥形杆)长短有关。正因如此,一般要求取消锥形杆(或全部埋入被测连续介质中),也要求传感器基座越轻越好。 对于位移型惯性传感器而言(如速度计),安装谐振频率有f1,f2两个,f1比传感器的自然谐振频率还低,在40Hz以内,一般对测试没有影响;f2即是所讲安装谐振,处理较好时应在1200Hz以上。加速度型惯性传感器也有两个安装谐振频率,但均位于高频段,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第一谐振频率,处理较好时在大几千赫兹至几万赫兹变化,但是,如用弹性较好的橡皮泥安装将只有1-2kHz。 在对基桩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时选用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其中速度计在低频段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较差,在信号采集过程中,因击振激发其安装谐振频率,而产生寄生振荡,容易采集到具有振荡的波形曲线,对浅层缺陷反应不是很明显。同速度计相比,加速度计无论是在频响特性还是输出特性方面均具有巨大优势,并且它还具有高灵敏度的优点,因此用高灵敏度加速度计测试所采集到的波形曲线,没有振荡,缺陷反应明显。所以建议在对基桩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时选用高灵敏度加速度计检测。 理论上讲位移计型惯性传感器包括速度计(所谓高阻尼速度计和地震检波器)的高频部分是完全满足应力波反射法测试要求的,但由于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其高频部分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的仅几百赫兹,最高一般亦在2kHz左右会掉下来。在现场测桩时,传感器的安装刚度又会导致安装谐振的出现,进一步使传感器的可测范围变窄,那么怎样判断传感器的优劣呢? 利用牙膏、石膏、黄油、橡皮泥等粘接剂将不含锥形杆的速度计紧紧地粘贴在被正确清理干净,满足测试要求的桩头上或用冲击电锤打孔,将有锥形杆的速度计牢牢地插入孔中,确保安装方法正确后,利用小铁锤直接敲击砼表面,仪器的模拟滤波档置2.5kHz以上。对被测信号进行谱分析,如果此桩两米内没有毛病,其幅值谱最高峰(一般为传感器的安装谐振峰)频率大于1200Hz,此传感器即可满足测试要求。频率越高在以后的测试过程中浅部测试效果将越好;分析幅值谱的低频部分(固有频率以下)还可判断出低频特性的好坏。换用低频锤,如力棒、尼龙锤(桩头再垫层橡皮更好)或铁锤+汽车外胎垫测试,如无振荡或振荡很小,这类传感器将更好。如果传感器的谐振峰仅几百赫兹,用低频锤时又不能消振,那么这种传感器是满足不了测试要求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测试方法与桩头强度、砼龄期、浅部缺陷以及安装紧凑程度很有关系,以预制桩桩头测试效果最好,而如果在素混凝土上测试,效果将最差,最不能说明问题。速度计是自生电动势型的,虽然价格低廉,但也应注意保护,一般的保护方法是将其输出端短路或两个传感器对接。开路贮放将减少传感器寿命,是不合适的。测桩界较流行的速度计:灵敏度大约为280mV/cm/s,固有频率:10~28Hz,阻尼系数ξ=0.6~1.0。 如果判断速度计测试效果的好坏?从传感器频响,特别是安装后的频响特性来考虑,速度计用于测桩是应当慎重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速度计的安装刚度,降低安装质量

管理学原理笔记 2018 年7月

1 基础理论(一) 本篇知识结构 考试重点 ●领会:(参照题型:简答题;论述题) ?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管理有效性的衡量,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 ?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霍桑试验的结论,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培育管理者道德的途径。 ●应用:(参照题型:案例分析题) ?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法,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1 基础理论(二) 考试重点分析 一、简答管理的产生p35 1.管理产生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所拥有的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和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协调。通过管理使用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更高的目标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有群体活动,就必须协调群体的活动,以便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进而实现每个人的目标。此时,协调人类群体活动的管理就产生了。 【单选题】()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A.改革 B.重组 C.激励 D.管理 【答案】D 【答案】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总体协调手段的宏观机制。 【知识点】“管理”的概念 二、简述管理的必要性。P36-37 有人类群体活动或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群体活动和群体组织如影相随。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 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考虑,管理都有其作用。所以,管理成为社会基本、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主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三、简述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P41 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 1.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比如,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生产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

一.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 1.广义波阻抗及波阻抗界面 设桩身某段为一分析单元,其桩身介质密度、弹性波波速、截面面积分别用ρ,C ,A 表示,则令 Z =ρCA (7-1) 称Z 为广义波阻抗。当桩身的几何尺寸或材料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时,则相应的ρ、C 、A 发生变化,其变化发生处称为波阻抗界面。界面上下的波阻抗比值为 2 2211121A C A C Z Z n ρρ== (7-2) 称n 为波阻抗比。 2.应力波在波阻抗界面处的反射与透射 设一维平面应力波沿桩身传播,当到达一与传播方向垂 直的某波阻抗界面(如图7-2所示)时。根据应力波理论,由连续性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有 V I +V R =V T (7-3) A 1(σI +σR )=A 2σT (7-4) 式中,V 、σ分别表示质点振动的速度和产生的应力,下标I 、R 、T 分别表示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 由波阵面的动量守恒条件导得 σI =-ρ1C 1V I σR =ρ1C 1 V R σT =-ρ2C 2V T 代入式(7-4),得 ρ1C 1A 1(V I -V R )=ρ2C 2A 2V T (7-5) 联立式(7-3)和(7-5),求得 V R =-FV I (7-6a ) V T =nTV I (7-6b ) 式中 n n F +-=11 称为反射系数 (7-7a ) n T +=12 称为透射系数 (7-7b ) 式(7-6)是反射波法中利用反射波与入射波的速度量的相位关系进行分析的重要关系式。 3.桩身不同性况下应力波速度量的反射、透射与入射的关系 (1)桩身完好,桩底支承条件一般。此时,仅在桩底存在界面,速度波沿桩身的传播情况如图7-3所示。 因为ρ1C 1A 1>ρ2C 2A 2,所以n = Z 1/Z 2>1,代入式(7-7)得 F <0,(T 恒>0) 由式(7-6)可知,在桩底处,速度量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号,体现在V (t )时程曲线上,则为波峰相同(同向)。典型的完好桩的实测波形如图7-4。 由图7-3、图7-4分析可得激振信号从触发到返回桩顶所需的时间t 1、纵波波速C 、桩长L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Z 1=ρ1C 1A 1 Z 2=ρ2C 2A 2 图7-2 应力波的反射与透射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第三章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课前导学 知识回顾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它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2.反射弧是完成_______________的结构基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形式传导,传导的方向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一致。新知预习 4.写出反射弧模式图中标号结构的名称 5.突触的结构 A._________ 突触 B._________ C._________ 其他结构:D._________、E.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 6.反射中枢担负着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是整个反射弧的____________。 ①二元反射弧:最简单,中枢由传入与传出神经元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如_____反射的反射弧。 ②三元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___________,如____反射的反射弧。 ③具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属于此类,中间神经元越________,反射中枢分析和综合能力就越强。 课中探究 探究点一:反射弧的构成和反射中枢 归纳提升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必须保证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完整,所以仅靠一个神经元是不能完成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1个感觉神经元和1个运动神经元)。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中的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感受器受损,刺激传入神经,效应器也会有应答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吃糖感觉到甜”也不属于反射。 精讲精练 【例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实现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 【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 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法 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

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 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 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 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 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 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市场资源、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组织能力资源 三、管理的职能: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种最基本的职能 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法: 管理学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小结

反射基本原理

如果信号沿互连线传播时所受到的瞬态阻抗发生变化,则一部分信号将被反射回源端,另一部分发生失真并继续传播,这正是单一网络中多数信号完整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信号只要遇到瞬态阻抗突变,反射就会发生。通常反射可能发生在线末端,或者是互连线拓扑结构发生改变的地方,如拐角、过孔、T型结构、接插件等处。因此设计互连线的目的就是尽可能保持信号受到的阻抗恒定。 只要瞬态阻抗发生了改变,部分信号将沿着与原传播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而另一部分将继续传播,但幅度有所改变。将瞬态阻抗发生改变的地方称为阻抗突变,或简称突变。 反射信号的量值由瞬态阻抗的变化量决定,如图所示。如果第一个区域瞬态阻抗是Z1,第二个区域是Z2,则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幅值之比为: V re/V in = (Z2-Z1)/(Z2+Z1)=ρ V re-反射电压; V in -入射电压; Z1-信号最初所在区域1的瞬态阻抗; Z2-信号进入区域2时的瞬态阻抗; ρ-反射系数。 两个区域的阻抗差异越大,反射信号量就越大。 例如,1V信号沿特性阻抗为50欧姆的传输线传播,开始所受到的瞬态阻抗为50欧姆,当它进入特性阻抗为75欧姆的区域时,反射系数为: (75-50)/(75+50)=0.2,反射电压为1V×0.2=0.2V。 下面讨论反射产生的机理。 在突变交界面处,无论是从区域1还是从区域2看过去,交界面两侧的电压和电流都必须是相同的。 边界处不可能出现电压不连续,否则此处会有一个无限大电场;也不可能出现电流不连续,否则会有一个无限大的磁场。 为了维持分界面两侧的电压和电流相等,就需要满足关系式V1=V2,I1=I2。而I1=V1/Z1,I2=V2/Z2,同时成立,显然,当两个区域的阻抗不同时,这些关系式绝不可能同时成立。 为了使整个系统协调稳定,区域1中产生了一个反射回源端的电压。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吸收入射信号和传输信号之间不匹配的电压和电流,如图所示。

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

《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管理 阅读书目:《管理百年》作者:斯图尔特·克雷纳 概述:选择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2000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总经理,这些头衔或许都不能全面的概括出福特的贡献和成就。福特是科学管理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他的公司的成功毋庸置疑地说明了这一理念的成功,当然,他的个人的敏锐的对市场的直觉等因素也不容忽视,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对于工人们的几乎无缝隙的控制,追求市场导向而不是客户导向,过于自负的判断以及对利润的过度追求最终导致了在福特下任后福特汽车公司的一步步衰落,而几乎同时期成长起来的松下公司则在关注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责任感和对员工的信任和沟通,从而走的也更加的远。不得不说,者20年是人们疯狂地追求效率的时期,虽然后来很多人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理论等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必要的阶段为后来的人们进一步探寻管理的真谛准备了条件。 发现组织 《管理百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清晰发展脉络的便是组织了。在泰勒和福特时代,组织被他们长时间的忽视,发现组织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合理的组织架构模式的人是马克思·韦伯,他提出了影响了后来的好几十年的官僚组织模型,组织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级制度,非人格性,维护既定的规律,劳动的专业分工,效率的原则是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部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教案-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练习

第二、三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 1.理解反射弧的构成。(重难点) 2.掌握突触和实触传递。(重点) 3.说明反射中枢的类型。 4.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区别大脑皮层功能区。(重点) 反射弧的构成与反射中枢 1.反射弧的构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的一般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然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从而引起机体产生某一运动。 2.反射中枢 (1)反射中枢的作用 分析、归纳和整理神经冲动,是反射弧的核心。 (2)反射中枢的组成 ①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由传入与传出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构成,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②三元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神经元,如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③具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属于此类,中间神经元越精细复杂,反射中枢分析综合能力就越强。

[合作探讨] 探讨1:观察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示意图,并探讨以下问题: 膝跳反射 缩手反射 (1)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分别是由几个神经元完成的,由此你将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2、3。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不同,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杂,需要的神经元越多。 (2)上述两种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分别是哪个数字序号? 提示:①、①。 探讨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吗? 提示:不属于。 (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也不相同。 [归纳总结]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管理学原理》学习笔记

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笔记 一、学习内容(30分) 1.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学习内容。 按照章节来说: 1.理解管理的内涵,熟悉管理的性质,掌握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 2.了解中国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熟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理解现代管理理论,解释“管 理丛林”现象。 3.明确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熟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掌握管理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 性,了解企业加强管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4.定义计划的概念;描述计划的特征和作用;区分计划的类别;概述计划过程的步骤;解释 战略管理的概念;说明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识别并选择组织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战略;理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5.明确预测的概念、特征和类别,解释预测的行为过程及意义,了解时间管理的步骤和基本 原则,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过程以及影响目标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6.定义决策的概念,识别决策的特征和类型,说明决策的意义,解释决策的行为过程,掌握 各种决策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解释决策的有效性,阐明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7. 明确组织的相关概念,熟悉组织结构的各种形式及其特征,了解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内容和程序。 8. 定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与程序,掌握员工招聘的 基本程序,对比人员选拔的两种方式,熟悉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内涵,了解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说明绩效评估的实施程序。 9. 明确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的概念;熟悉组织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内容以及组织文化 的塑造过程;掌握组织变革的动因、推动力量及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了解组织变革的程序及基本类型。 10. 定义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的职能,理解领导者权威的内在含义,了解人性假设的内容,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于组织管理的影响,掌握领导权变理论。 11. 明确激励的概念和作用,了解需要、动机、激励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理解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2. 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说明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掌握期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把我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意义,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常用的激励方法。 13. 明确沟通和谈判的定义;了解沟通的过程、类别,理解有效沟通的障碍和方法;分析冲突产生原因,掌握冲突管理的方法和有效的谈判技巧。 14. 系统掌握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明确管理控制的涵义及控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熟悉常见的控制类型、控制的基本原则及管理控制过程,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 15. 明确预算及预算控制的含义;了解预算的种类和生产控制的内容;熟悉预算的特点、作

管理学原理期末总结笔记管理学院大一

第一章:管理的导论 管理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管理实质: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采取手段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 有效的管理:做好对的事 管理有效性衡量;效率、效益 效率:投入产出比 效益:目标达成度 什么事情该做,取决于价值观和目标定位 如何做好,取决于方式方法的使用 如何做好对的事:科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的人性假设:受雇人-会说话的工具,严加管理、经纪人-利益至上、社会人-管理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管理人-企业活动由各种科学决策组成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分权以发挥潜能 自我实现的人:理论基础-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因此管理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允许工人实现价值-授权机制产生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分工权责利以能授权、效益原理-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经济社会短期长期局部整体、人本原理-尊重依靠发展为了 管理的方法:经济行政法律心理学和社会学

管理学:按研究对象、研究层次分类 第二章:管理者的职责 第一节:管理者的角色 1.管理者 操作者(为自己工作负责)和管理者(为他人工作负责) 管理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工作)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做什么:管理者的职能是围绕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并激励员工有效达成目标。所以管理者要让下属知道目标是什么还有做事的方法 2.管理者的类型 类型:高层中层基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有不同层次的想法及观念 3.管理者的角色 德鲁克-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人际角色(人际关系) 信息角色(信息传递) 决策角色(决策制定) 4.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组织规模大小对管理者各角色重要性有影响 管理层次不同管理者角色不同1.(职能角度)层次越低从事领导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笔记总结

{"Error":{"code":"11","Message":"ACL:Request expired.","LogId":"2569693526"}}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 5771001803090012095 579036822859633082 5771001803090012386 576137399735760696 5771001803090013594 578077579902515512 5771001803090012387 577164982601818051 5771001803090012138 572131192158918326 5771001803090012359 579036822361076053 5771001803090012356 576135286143791742 5771001803090012355 575087869704693279 17088100343355274 101229944325833379 17088100343355275 101866732938832008 17088100343356107 101581152501500522 17088100343356108 101000180059871732 17088100343354295 101074194142687017

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笔记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

一.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 1.广义波阻抗及波阻抗界面 设桩身某段为一分析单元,其桩身介质密度、弹性波波速、截面面积分别用ρ,C ,A 表示,则令 Z =ρCA (7-1) 称Z 为广义波阻抗。当桩身的几何尺寸或材料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时,则相应的ρ、C 、A 发生变化,其变化发生处称为波阻抗界面。界面上下的波阻抗比值为 2 2211121A C A C Z Z n ρρ== (7-2) 称n 为波阻抗比。 2.应力波在波阻抗界面处的反射与透射 设一维平面应力波沿桩身传播,当到达一与传播方向垂 直的某波阻抗界面(如图7-2所示)时。根据应力波理论,由连续性条件与牛顿第三定律有 V I +V R =V T (7-3) A 1(σI +σR )=A 2σT (7-4) 式中,V 、σ分别表示质点振动的速度与产生的应力,下标I 、R 、T 分别表示入射波、反射波与透射波。 由波阵面的动量守恒条件导得 σI =-ρ1C 1V I σR =ρ1C 1 V R σT =-ρ2C 2V T 代入式(7-4),得 ρ1C 1A 1(V I -V R )=ρ2C 2A 2V T (7-5) 联立式(7-3)与(7-5),求得 V R =-FV I (7-6a) V T =nTV I (7-6b) 式中 n n F +-= 11 称为反射系数 (7-7a) n T +=12 称为透射系数 (7-7b) 式(7-6)就是反射波法中利用反射波与入射波的速度量的相位关系进行分析的重要关系式。 3.桩身不同性况下应力波速度量的反射、透射与入射的关系 (1)桩身完好,桩底支承条件一般。此时,仅在桩底存在界面,速度波沿桩身的传播情况如图7-3所示。 因为ρ1C 1A 1>ρ2C 2A 2,所以n = Z 1/Z 2>1,代入式(7-7)得 F <0,(T 恒>0) 由式(7-6)可知,在桩底处,速度量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号,体现在V (t )时程曲线上,则为波峰相同(同向)。典型的完好桩的实测波形如图7-4。 由图7-3、图7-4分析可得激振信号从触发到返回桩顶所需的时间t 1、纵波波速C 、桩长L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1 2t L C = (7-8) Z 1=ρ1C 1A 1 Z 2=ρ2C 2A 2 图7-2 应力波的反射与透射

管理学原理读后感

读《管理学原理》有感 刘柏松的《管理学原理》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篇,第一篇,总论,主要是介绍全篇的绪论,概述管理思想的行程和发展过程,管理规律和管理基本原理方法;第二篇,计划职能,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三篇,组织职能,为组织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可依托的基本结构框架;第四篇,人事职能,为组织的每一个方位找到合适的人,并通过考评、培训与开发使他们保留在本组织,为本组织服务;第五篇,领导职能,对组织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和管理。第六篇,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相连接,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一、对管理和管理者的认识、分析。 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概念是:一是职能意义上的管理概念,指管理职能或管理过程,如管理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职能。二是制度意义上的管理概念,管理是指承担管理任务的人(即管理者)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作用。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管理是各职能要素的简单相加。第二,管理是不同的管理阶段组成的、以实现某一目标为目的的过程。第三,管理是一个组织中的人们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实现某一确定目标的过程。第四,管理看成是一种活动。但是对于概念,尤其是管理学而言,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概念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刘柏松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说管理概念不断演进,具有的多样性特点,强调了管理的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就有一类人,被人们称为管理者,尽管他们在非常广泛和不同的组织-——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大的和小的——以及各种各样的岗位上工作,但他们的工作都是和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劳付出,当然更离不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不管是公司还是组织,都是由一群人组成的,这一群人要发挥群体的力量,实现靠个人力量所无法或难以有效实现目标。而公司中最主要的分工就是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分离。不管是大的小的公司都必须有管理者存在的必要。不管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信息传递方面,还是决策活动方面。因为任何组织或公司都是一个社会存在

管理学原理课堂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课堂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定义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2、管理具有创新性: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3、管理具有目标性: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4、管理具有组织性:组织作为载体或烘托;组织的合理构建和组织的规则和规范。 三、管理的职能 1、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起点。 2、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3、领导职能:是管理过程的活的灵魂。 4、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 四:管理的类型 1、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1)根据对管理过程不同环节的重新和运用划分 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 2)根据管理方式划分 专制式管理、民主式管理、自制式管理 3)根据管理者对待被管理者的态度划分 人性管理、非人性管理 4)根据社会两大领域划分 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A公共管理的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委依托,运用公用权利,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2)、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3)、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用过程。 4)、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5)、公共管理必须接受公共监督。 事例: 国家旅游局并入文化局的利弊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A.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 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 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3.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4.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5.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6.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7.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8.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9.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10.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1.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