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1]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1]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1]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总第2期

18“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这一投资学的金律在此次次贷危机中似乎演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篮子越多越脆弱,摔碎的鸡蛋也越多”。究其原因,本质上就在于各“篮子”间具有极高的同质性,且在向质量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其中任何一个“篮子”质量的恶化都会传染给其他的“篮子”,且“篮子”越大,传染的速度越快、后果越严重。

“分散-安全”的实现基于多样化的前提假设。在一个金融系统中,异质性和多样化既是保证市场交投活跃的关键,更是降低市场波动性的有效途径。在一个完全同质性的市场中,“羊群效应”是一种普遍现象,交易将无法进行,这将会导致市场走向崩溃。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之间(特别是银行之间)、市场参与者之间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同质性行为特征。这些同质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体系走向恶化的速度,摘要:本文借鉴生态学中对于生物同质性及多样化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银行业同质性的定义和描述方法。参照生态学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素,本文探讨造成银行业同质性的内生性原因,并将生态学中度量生物多样性的统计方法引入银行业,提出了用以度量银行业同质性的指标和统计方法。同时,结合中国银行业同质性的特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给出了我国银行业同质性的刻画指标和描述方法。此外,通过对生态学中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讨论,分析了银行业同质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给出了银行业同质性的监管思路。关键词:同质性;多样化;度量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刘春航 苗雨峰 朱元倩①

①刘春航,供职于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统计部,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学博士,研究员;

苗雨峰,供职于中国银监会统计部,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朱元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融工程博士。

2012年第2期19

特别体现在系统流动性的瞬间消失中。如何定义和度量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的同质性,并准确把握同质性对银行业稳定的影响,是实现金融稳定所面临的必要而又现实的课题。特别在利率尚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对长期过分依赖传统业务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具有更加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虽然同质性(Homogeneity)这一术语对于银行界来说并不是个新鲜词,但是银行界对于同质性的认识多停留在直观感受或定性判断上。目前关于同质性的理论研究,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学、生态学和数学中均有所涉及,但在金融学中却尚未建立起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也较少见到对此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文献。

Persaud(2000)认为,要保证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健性,仅仅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是不够的,更为基础的要求在于市场参与者应有异质化的目标和方法;同时还需市场参与者对市场具有相对稳定的期望。Alexander和Eatwell等(2007)将同质性引入金融业,认为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加剧了金融业的同质性。而引起同质性的因素有很多,市场参与者相同的目标和风险偏好、投资者类似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混业经营的业务模式、高度同质性的模型运用、基于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转移、以及信息和监管同质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金融体系的同质性。Wagner(2008)通过模型验证了同质性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并指出最优的监管选择并不能缓解同质性的现象。然而他也认为,同质性对金融体系可能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忽视,例如同质性减少了机构之间相互承担风险的必要性,从而降低了机构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国内关于银行业同质性的研究,目前基本上仍旧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对中国银行业的同质性进行定性描述。这方面学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即中国银行业的同质性较高(王菁,2009;李岳,2010)。二是从中小银行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避免同质性以实现差异化发展(黄飞鸣等,2009)。三是从银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银行业的同质性问题(魏革军,2011)。综上不难发现,在目前国内的研究中,银行业同质性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运用指标对其进行度量和分析尚处于空白。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总第2期22

之类似,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同质性,加之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共同导致了其行为和决策的同质性。

其中,价格行为的同质性,主要指银行在定价模型的选择和定价方式的一致性;营销行为的同质性则包括营销对象、营销区域和营销策略的同质性;并购行为的同质性,包括并购动机、并购模式及并购效果的同质性;在投资行为的同质性方面,银行的投资与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投资对象、投资收益、投资期限等要素均是在银行投资行为同质性的讨论中应关注的内容。

考虑到风险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对风险管理行为的同质性考察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从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方法,到各类风险的管理现状,包括数据基础、模型建设和IT基础等都在同质性考查的范围内。而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同质性都有可能在危机到来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银行功能的同质性层面。其包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王光美等(2009)认为,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同质化是指由于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物种增多而导致生态功能相似性增加的过程。与生态学中的功能同质性类似,银行业的功能同质性是同质性的最终体现。这种功能同质性主要表现在产品类型的同质性,产品功能的同质性,尤其是创新产品的同质性、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区域的同质性。可以说,功能的同质性是直接由银行行为和决策的同质性所导致的,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IT技术也使得银行的功能同质性更加突出。

这里勾勒的银行业同质性全景图是繁复且相互关联的。例如银行产品的同质性导致了资产负债结构的同质性,而资产负债结构的同质性又导致了银行行为的同质性。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我们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同质性都面面俱到,可以在每个层面中各选择某一具有典型性的同质性作为该层面的代表性指标。

三、银行业同质性的成因及内在驱动

在造成生物同质性驱动因素的讨论中,生态学家一般从外来物种入侵与本土物种消亡、环境退化与城市化等人为因素这三个角度进行探讨。类似地,在对银行业同质性成因的探讨中,我们也分别从微观银行个体自身、银行体系整体状况和银行外部环境因素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利润最大化与同质性

对于微观上的银行个体来说,理性的决策者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根本经营目标。

2012年第2期23

特别是在目前的激励机制下,更多的理性决策者都会选择以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目标。而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各微观机构之间的高度同质性。

其一,对利润的追求促使银行经营模式趋于雷同。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西方经济体中的银行业机构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仅靠传统业务的盈利模式不足以满足股东的盈利需求。于是他们纷纷从传统的储蓄机构拓展为商业银行,再到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逐渐将业务拓展到利润回报较高的证券、基金和衍生品业务上,显示出了在经营模式上的同质性。

其二,对利润的追求驱动银行机构产生类似的投资偏好和风险偏好。在经济状况好时,基于对利润的追求和贪婪的心理,银行往往选择投资从历史看表现较好的资产,造成了投资标的和行为的同质性。可以说,在信贷繁荣时期,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近似于克隆。这种克隆造成了大量的货币集中投向部分资产,易于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而在经济状况较差时,银行业易于出现集体抛售资产的情况,导致泡沫加速破灭。

此外,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融资渠道的单一化选择以及较高的杠杆率共同加剧了市场中银行业机构的同质性行为。出于提高利润率的目的,金融机构往往大量依赖短期批发融资。此时市场的相互关联性和系统脆弱性上升很快。在危机中,当现金流不足时,依赖短期借贷而购买的资产不得不在第一时间出售,且持有者的杠杆率越高,其出售的迫切性就越强。

(二)个体风险规避行为与系统同质性

银行微观个体的风险规避行为,主要是对于多样化经营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系统的同质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为银行信用风险的转移打造了新的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银行在运用资产证券化实现多样化和风险规避的同时,加剧了银行系统的同质性。

其一,全球范围内大量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选择了相似的风险分散模式,这使全球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采取相似的风险分散模式导致所有的机构面对着同类的风险,金融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这些金融机构很可能采取同质性的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信心的快速崩溃。

其二,资产证券化并不能实现风险的消除,而仅能实现风险的转移。然而,在风险的多次打包和转移中,系统中的杠杆率成几何倍数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的同质性程度增大。当经济出现波动时,这种同质性带来的链式反应将足以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事实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各自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度量模型和对冲方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总第2期24

式。如果市场参与者针对每种风险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对冲,那么市场应该是安全和稳健的。但是,如果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拥有信用风险的银行将信用风险打包卖出,却购买了他们难以对冲的流动性风险;保险公司出售了流动性风险,却购买了没有足够能力承担的信用风险。这种对各种风险一视同仁的态度无疑将增加金融体系内部的同质性。

此外,金融服务中介的“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同质性。金融市场中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信息不对称性。这种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为“羊群效应”的蔓延提供了沃土。这种“羊群效应”的大小不仅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相关,同时还与市场中投资者的信心密切相关。

(三)外部环境与同质性

正如在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城市化行为对生物同质性造成了驱动性的影响,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的同质性。这些外部环境大多是由人为因素和历史累积形成的,不仅包括银行体系的历史沿革、银行体系面临的法律环境、监管环境,还包括其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素质等。

第一,银行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形成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银行业的同质性。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到“二元”的银行体制再到当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过程。其市场结构也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高度垄断市场向五大行资产占比不断下降、竞争性有所提高的情况逐渐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中小型金融机构盲目追随大型金融机构的现状。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之后虽然在公司治理等方面有所提升,但也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摆脱原有的文化、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难以主动高效地通过金融工具、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确立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经营的同质性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改善。

第二,银行体系的法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驱动银行在行为上趋同。若干法律、法规的颁布可能在出台之初能解决当时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在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中,可能会不断面临挑战,甚至会带来金融机构行为上的同质性。就美国金融体系的变革来说,1933年,美国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实施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保证了传统银行业与高风险的证券业之间的风险隔离。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极大地放宽了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经营权限,允许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出售任何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后随着监管的进一步自由化,各国金融机构纷纷放弃原来的分业

2012年第2期25

经营,向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美国银行业在以这两个法案为时间标志的不同时期内,分别表现出了分业和混业的同质性行为。

第三,金融机构的面临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客观上限定了金融业务的异质化发展。各家金融机构在相同的金融管制框架内,可能被动地选择具有一定同质性的道路。利率管制和资本管制就是可能引起银行同质性行为的典型管制政策。例如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体系处于利差固定的环境。银行缺乏利率定价权,也就失去了开发与利率相关金融创新产品的动力,而是主要依赖高利差的传统借贷业务,导致整体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单一。此外,金融监管中风险度量模型及其参数选择的趋同、监管指标的一致性、信息披露要求的趋同等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银行的同质性。这种监管环境所导致的同质性更多地是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尚未实现有效协调的一种体现。

第四,金融机构的市场环境也在影响着金融创新的质量和异质化发展程度。金融市场是金融创新的生态环境。这一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是否充足。在金融市场中,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也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若金融市场中的信用缺失普遍存在,信用关系基础脆弱,就会导致金融创新缺乏动力。此外,投资者素质也影响着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和业务选择。如果投资者过于关注规模和短期效益,决策者将很难从长期利益的角度推进异质化发展。

四、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

在对银行业的同质性进行了定义、对其成因和内在驱动力展开了分析之后,如何实现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所在。我们将首先讨论在生态学中度量物种多样性的方法和指标,分析这些多样性指标在银行业同质性度量中的适用性,并基于这些指标对银行业同质性的实证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一)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方法

在现有的金融学文献中,还很少见到对同质性度量方法的描述,因此这里我们仍旧借鉴生态学中对多样化的度量方法来衡量银行业的异质性或同质性程度。在生态学的研究中,不论是对多样性指数还是对均匀度的度量,都依托于抽样结果,因为研究人员无法得到穷尽的生物数量的数据。但是在金融学的研究中,由这种抽样带来的误差则可以完全避免。

1. Alpha多样性指数

物种丰富度即物种的数目,是最传统的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最简单的一种丰富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总第2期26

度指数即为物种的数目/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但是丰富度并不足以测度出一个系统中的同质性程度。在生态多样化的研究中,用以测度一个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Alpha多样性指数(diversity index)是标志生态系统特征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演替和稳定程度等。主要的测定方法有:

Simps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一Wiener多样性指数:

Gini多样性指数:

McIntosh多样性指数:

生态优势度:

多样性奇数测度:

Brillouin指数:

其中N为所有物种中的个体总数,S为物种个数,i N为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

如果将金融体系中的不同类别金融机构,或者是银行体系中的不同类别银行看成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物种,那么上述对于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度量便可以转化为对金融体系或银行体系多样化的度量。此时,多样化的度量对象随着物种定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可将美国银行体系看作是一个系统。如果将物种定义为不同规模的银行,假设分为大、中、小型银行三类,那么上述指标便可以实现对美国银行体系针对市场规模多样化的判断。若将不同类型的银行视为不同的物种,假设包括传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综合性银行,则上述指标体现的就是美国银行体系针对银行类别多样化的判断。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选择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大至全球金融体系,也可以小至某个银行。

2. Beta多样性指数

与Alpha多样性指数针对某一生态环境内部同质性进行度量的角度不同,Beta多样

2012年第2期27

性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反映的是不同生态环境间物种组成的差异。Beta多样性与Alpha多样性构成总体多样性(overall diversity)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

(1)属性数据的Beta多样性测度

Whittaker指数:

Routkedge指数:

Wilson和Shmida指数:

Cody指数:

其中SS为两个样地中记录的物种总数,ma为两个样地的物种平均数,r为分布重叠的物种对数,因此r=2ma-SS,g(H)和l(H)是沿着环境梯度增加和失去的物种数目。

(2)数量数据的Beta多样性测度

Bray-Curtis指数:

其中为样地A的物种数目,为样地B的物种数目;为样地A()和样地B()共有种中个体数目较小者之和,即

Morisita-Horn指数:

式中和为样地A和样地B中第i种的个体数目;,。

(3)相似性系数

Jaccard指数:

Sorenson指数:

式中j为两个样地共有物种数,a和b分别为样地A和样地B的物种数。

同样,若对于生态系统和物种进行不同的假设,则我们可以将该生态学中对于不同生态环境间物种多样化的判断方法运用到金融体系中来。对于Beta指标来说,更多地可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总第2期28以用于度量两个国家的银行业之间关于某一指标(例如银行类型、银行规模等)同质性程度的差异。如果将生态系统缩小一些,Beta 多样性指标还可以用于一个国家中的某几个地区之间银行业同质性状况的比较、一个地区中某几个银行同质性状况的比较,或者是一个银行中某几个支行同质性程度的判断。

(二)同质性度量的指标选择及合成

正如前文所述,生态学中对多样性的刻画为我们度量银行体系的同质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指标。在银行业同质性的分析中,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银行种类的区别,更多的是不同种类银行之间资产负债结构、行为和功能的同质性问题。这里将以研究资产负债的同质性为例,说明如何构建银行同质性度量指标。

资产负债结构的同质性是银行同质性最基础的层面,是造成行为、决策的同质性和功能同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欧美银行业相比,中资银行业务复杂性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相对有限,总体上呈现出以存贷款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业务种类追求大而全的同质性现象。在具体同质性指标的选取上,应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发展阶段及其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契合度,并应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为此,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入手,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三方面、共五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盈利结构(I ):非利息净收入/营业净收入。该指标反映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贡献度和银行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存贷利差过分依赖的银行往往面临盈利快速下降的风险。

资产结构(A ):住房按揭贷款/各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各项贷款,固定资产投资类贷款(铁路、公路、基础建设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各项贷款。该系列指标反映银行贷款投向具有较高系统性风险的行业或产品的程度。我国经济运行中,房地产市场、大型基建项目及地方政府债务是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对银行体系形成系统性的信用风险。

负债结构(D ):批发式融资(同业存放+同业拆入+卖出回购+债券发行)/总负债。该指标反映银行对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批发式融资的依赖程度。金融危机发生时,少数银行的经营恶化往往扩散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危机,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

针对每个指标,分别运用上述生态多样性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并构建同质性的合成指标如下:

d a a a i G w G w G w G w G w H 53423121++++= (1)

2012年第2期29

其中i G为表示盈利结构指标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表示资产结构中

G为表示负债结构指标的多样性指数。其中可以选择的分类方三个指标的多样性指数,d

法较多,如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等差别划分。分别表示上述五个指标在构建同质性指数时的权重,满足,若选择等权重的方法,则同质性指标可以具体为:

(2)当然这里的指标和加权方式仅选择了最基础的方式,意在诠释如何将银行多方面的同质性体现在一个指标内。我们根据上述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同时对于类别划分的规则和类别个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证检验表明,上述五类指标近五年来的同质性趋势并不相同。而在运用上述指标进行同质性刻画的过程中,指标的分类方法和类别数量,对于结果的趋势性并没有产生影响。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五、银行业同质性与金融稳定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不少关于金融机构同质性与金融稳定性之间相关关系的讨论。不过由于缺乏金融机构同质性的度量手段,研究仅仅停留在学者的经验判断层面,且这种经验判断主要基于对竞争与稳定之间经验关系的把握。大部分学者指出,高度同质性的现象是缺乏竞争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低水平的恶性竞争”。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的缺乏将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同质性将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然而,在对有关竞争与金融稳定之间关系的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学者们并未就此达成一致。因此,我们仍旧试图从生态学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判断中寻找证据。

(一)经济学家对于同质性与稳定性的初步判断

Avinash Persaud(2000,2001)认为,要保证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健性,仅仅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是不够的,还应保证市场的参与者具有异质化的目标和方法,同时对市场持有维持稳定性的期望。《The Warwick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form: In Praise of Unlevel Playing Fields》指出,一个能够稳健应对冲击的金融系统应该是多样化的。Beros和Phil(2011)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系统的同质性行为会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大部分学者在讨论宏观审慎监管中对于同质性与金融稳定相关性的判断。刘春航(2010)认为,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是进行交易的关键。一个完全同质化的市场是不可能交易的,也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总第2期30

是注定要崩溃的。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市场的同质化程度越高,它的波动性越大。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羊群效应”是很普遍的现象:在经济繁荣时期助推资产泡沫,在经济萧条时期加剧流动性紧缩。同质性的危害还表现在单家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加总后可能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来源。

(二)借鉴生态学对于同质性与稳定性的判断

生态学家对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研究基本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即系统的稳定性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强而增强。Mac Arther(1955)和Elton(1958)认为稳定性随物种数增加而加强,Peet(1974)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抗性和弹性随物种多样性的增高而增强。Frank 和McNaughton(1991)对1988年黄石公园植物群落的研究表明,物种组成的稳定性随多样性的增高而加强,同时还强调了格局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随后,许多学者的研究(McNaughton,1977;Frank & McNaughton,1991;Ewel等,1991;Tilman等,1994;Baskin,1995)均证实了这一观点。Worm等(2006)指出,在相对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中,鱼群灭绝的比例仅为10%,而在较为单一的生态系统中,鱼群灭绝的比例高达60%。这些关于同质性可能带来系统稳定性降低的判断与上述经济学家的判断也是一致的。

此外,生态学家们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的假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铆钉假说(rivet hypothesis):Ehrlich和Ehrlich(1981)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比作一架飞机上的铆钉,每个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均有贡献,当物种(铆钉)的丢失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导致系统突然的和灾难性的崩溃。在银行体系中,这一假说可以理解为异质性的少量减少并不会影响银行体系为经济整体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然而如果当系统的异质性大量减少,同质性不断增强时,金融体系则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冗余种假说(redundancy hypothesis):该假说(Walker,1992;Lawton & Brown,1993)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可被划归不同的“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只需要一个最小的多样性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映射到银行体系中,可以理解为从银行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并不需要体系中每个银行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仅需要若干类别的银行分别提供不同功能的服务,保证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即可。事实上,过分的异质性可能会浪费社会资源和企业成本,也可能会影响银行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第三,特异性假说(idiosyncratic hypothesis):Lawton(1994)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随多样性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单个物种的地位是复杂和变化的,所以这种改变的程度和方向均是不可预测的。这一假说意味着,银行体系中某一银行或某一类银行的变化将

2012年第2期31

可能影响整个银行体系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

因此,金融机构同质性的结果与生态系统类似,一旦失去了多样化,便降低了对危机和灾害的抵御能力。当环境恶化时,同质性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崩溃概率。为了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稳健的运行,对于同质性进行研究和监测,并对过高的同质性进行预警和防范至关重要。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与生态系统及其中物种多样化对于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类似,银行机构之间的同质性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定。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实现了同质性准确度量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从引起同质性的三大驱动因素入手,进行监管与引导。一是推动不同的银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避免一窝蜂地追求资产规模,代之以更加关注培养银行的中长期盈利能力,并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经营目标选择不同的风险偏好;二是防止由于单体银行规避风险或转移风险导致同质性而造成系统性风险积聚的情况,特别是伴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推出,金融交易复杂性和关联性的不断提高,更要警惕由于机构的同质性风险规避行为加剧系统性风险;三是对不同的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营造异质性的外部环境,积极鼓励银行有序开展金融创新,在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春航:《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估:BLISHER框架的构建与应用》,《比较》,2011年第2期。

2. 王菁:《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化表现》,《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48期。

3. 李岳:《中美银行业同质化与差异化的比较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7期。

4. 黄飞鸣、张忠耀:《基于差异化的银行业归核化战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5. 魏革军:《中小银行发展应避免同质化》,《中国金融》,2011年第8期。

6. Persaud, A., Sending the herd off the cliff edge: the dangerous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vestor behavior. First Prize, Jacques de Larosiere Awards in Global Financ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Washington, 2000.

7. Alexander, K., Eatwell J. and etc.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EU.2007, IP/A/ ECON/ST/2007-26.

8. Wagner W. The Homogen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Crises.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8, Vol.17, No.3:330-356.

(责任编辑:文竹)

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欧阳光明创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 欧阳光明(2021.03.07) 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姓名:孙宁宁学号:1211224017 分数:_______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在迅速崛起,成为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中介功能提出了巨大挑战,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挑战与改革。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下,获得迅速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当前,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时下热门词汇之一,2012年甚至被成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销售,以及网络小额信贷等多种形式应运而生;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直接匹配平台,与客户实现了开放、交互和无缝接触,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框架。联网金融不仅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支付方式和交易方式,而且对传统金融业务、传统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模式和传统金融监管方式提出了挑战。传统银行的概念正在被颠覆,传统金融生态链面临重大变局。 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第一,传统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大幅降低了顾客时间和费用成本,降低实体店服务数量进而降低运营成本。而贷款和电商结合,实现了互联网供应链融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和在线控制的实现使贷款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这是一个重要观点,但要成立,必须是在一个完全网络社会,人们离开网络即无法生存,网络完全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状态。互联网金融为改善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方面。互联网普及和网上金融消费习惯形成奠定了客户群体基础,而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发展能将社交网络发布、传递和共享的广泛、全面、冗余的个人或机构信息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互联网银行和大数据技术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相关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地理距离限制,实现小微企业网络社区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熟人社会”,通过捕捉及整合相关人际关系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使得小微客户信用行为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联网收集和监控的是第一手真实信息,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一个非常宽泛、常用的词汇。目前金融理论界对风险的解释或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3)风险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5)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上述对风险的解释可以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某些内在特性。这些解释主要涉及到不确定性、损失、可能性、波动性(即对期望的偏离)和危险等概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忠阳分析,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风险是对事物发展未来状态的看法,更具体而言是对投资在损失或盈利发生以前状态的看法,因此,时间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2)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3)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4)风险是针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出现不利情形的描述,如损失或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损失也是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 因此,根据风险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活动非常复杂,涉及广泛的领域。某个重要领域的链条很可能由于诸多原因发生断裂,造成对原有平衡状态的破坏,使得参与金

融活动的经济主体遭受资产或收入的损失。由此,轻则引发金融波动,重则导致信用危机。只要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就必然有不确定性,这是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金融波动或信用危机。产生金融风险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剧烈恶化,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变化,社会心理预期崩溃,政府政策重大失误,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金融系统链条断裂等等。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现代金融风险的种类有很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购买力风险等,所有这些风险既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也包含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分清造成损失的结果是有什么风险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引发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及其规避风险的结果上来考察金融风险,以上所有的风险均可以归结为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Risk)。 1.系统性风险也称为不可多样化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它是指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金融投资者自身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所引起的投资报酬的变动,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其不利影响可能在整个金融体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经济金融的大幅度波动,产生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风险‘。具体包括: (1)利率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之对应不吻合,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收益恶化的可能性:。中央银行收紧

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在金融领域内存在着一种主流观点,即金融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出现问题会给经济体系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金融要格外关注,格外重视,从政府管制上也应格外强化。简单说,就是金融很特殊,不可等闲视之,其证据就是一个世纪内发生多次的金融危机。那么,这种观点是需要理论做支撑的,显然,从古典学派和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是很难找到答案的,因为“这些历史上的一幕幕,都为这样一种看法提供了证据:经济并不总是与斯密(Smith)和瓦尔拉(Walras)的经典概念符合;他们以为,只要假设经济会恒定地寻求均衡并维持经济体系,就能掌握经济运行的规律”。海曼·明斯基(也有译为闵斯基)被认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开创者,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简称为FIH)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并被人们不断完善和讨论,为开展和加强金融监管甚至是政府严格的管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1941年,明斯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194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随后,师从约瑟夫·熊彼特和华西里·列昂惕夫,于1954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在华盛顿大学执教25年,

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从他的研究思路和观点来看,他是一名凯恩斯主义者,与他相关的术语,诸如“庞氏骗局”、“明斯基时刻”等已被广为接受。明斯基的金融理论分析思路是从金融体系内部入手,从债务人的类型结构来分析,结合经济周期理论来探询银行业危机的根源。明斯基认为,为投资而进行融资是经济中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明斯基根据收入-债务关系,将融资者分为三种类型:(1)对冲性融资(hedge-financed firm)即债务人期望从融资合同中所获得的现金流能覆盖利息和本金,这是最安全的融资类型;(2)投机性融资(speculative-financed firm),即债务人预期从融资合同中获得的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这是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头寸来融资;(3)庞氏融资(ponzi firm),即债务人的现金流什么都覆盖不了,债务人需要靠出售资产或者再借新钱来履行支付承诺。通俗地讲就是,第一类借款人,稳健保守,负担少量债务,偿还本金和利息毫无问题;第二类借款人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强,能够偿还利息,而本金要滚动下去;第三类借款人只能靠手头的资产不断升值,出售后可以带来财富的增加来维持自己对银行的承诺,或者继续借款维持下去,呈现出很高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借款打了水漂,而且借款所形成的资产价格就会出现暴跌,引发金融动荡和危机。例如,人们依靠银行的信贷购进了房产并以此作为抵押,如果房地产价格节节上升,抵押品就越

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 、 作者:荇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将是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从国情看,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大,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老龄房地产等均待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产业大多处于初期,亟待开发并规。 ■预计“十三五”后,中国将迎来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增长的高峰,也将迎来老龄产业发展的高峰。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老龄金融往往具有后发优势,它将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老龄金融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规模扩,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推动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将随之变化。三是有助银行业务由传统商行业务向投行、保险等综合化方向转型。 ■就商业银行而言,在支持老龄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养老金业务快速扩、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形式更为多样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更为多元化等主要机遇。 人口老龄化及老龄产业是怎么回事 1.人口老龄化的判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特定社会发展过程。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世界各国平均生育率从1950-1955年之间的4.95,下降到20 05-2010年之间的2.52。 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2.老龄产业的特征 老龄产业是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基于公民老年期需求的多元性、多层次性,生产提供各类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和老龄房地产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链条。 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即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见表1)。其中,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主要面向进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而老龄金融业除了面向进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外,还包括面向年轻人群提供老年金融准备的相应服务。 老龄产业有如下特征: 第一,老龄产业是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新型产业。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条件下,年轻人必须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规模日益膨胀并可能占据总人口1/3的老年人口将带来巨大产业发展需求。

国际金融风险 第三章 答案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模型不是金融机构常用来识别和测度利率风险的模型(B) A、久期模型 B、CAMEL评级体系 C、重定价模型 D、到期模型 2、利率风险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A) A、再定价风险 B、基准风险 C、收益率曲线风险 D、期权风险 3、下列资产与负债中,哪一个不是1年期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D) A、20年期浮动利率公司债券,每一年重定价一次 B、30年期浮动利率抵押贷款,每六个月重定价一次 C、5年期浮动利率定期存款,每一年重定价一次 D、20年期浮动利率抵押贷款,每两年重定价一次 4、假设某金融机构的3个月再定价缺口为5万元,3个月到6个月的再定价缺口为-7万元, 6个月到一年的再定价缺口为10万元,则该金融机构的1年期累计再定价缺口为(A) A、8万元 B、6万元 C、-8万元 D、10万元 5、假设某金融机构的1年期利率敏感性资产为20万元,利率敏感性负债为15万元,则利用再定价模型,该金融机构在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后(假设资产与负债利率变化相同), 则利息收入的变化为(B) A、利息收入减少万元 B、利息收入增加万元 C、利息收入减少万元 D、利息收入增加万元 6、一个票面利率为10%,票面价值为100万元,还有两年到期的债券其现在的市场价格为

(假设现在的市场利率为10%)(B) A、元 B、100元 C、元 D、元 7、假设某金融机构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其资产的市场价值增加了万元,负债的市场价值增加了万元,则该金融机构的股东权益变化为(C) A、增加了2万元 B、维持不变 C、减少了2万 D、无法判断 8、到期日模型是以(C)为分析计算的基础来衡量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 A、历史价值 B、经济价值 C、市场价值 D、账面价值 9、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金融机构的再定价缺口为(B) A、正 B、负 C、0 D、无法确定 10、利率风险属于(A) A、市场风险 B、非系统性风险 C、政策风险 D、法律风险 11、下列因素哪个不是影响利率风险的一般因素(C) A、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B、通货膨胀率 C、税收政策 D、利率预期 12、金融的许多属于与证券价格的某些变量的导数有关,并且对术语是用二阶导数定义的(C)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金融稳定就是一个广义概念,就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该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协调。 维护金融稳定不仅就是金融发展本身,更就是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维护金融稳定也就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 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方法有: 1、央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 中央银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这一天职的原因在于其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 首先, 中央银行就是法定支付手段与即时流动性的唯一提供者,其次,中央银行就是一国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的维护者,再次,只有通过银行体系,货币政策才能通过超导机制发挥作用,并首先作用于实体经济,最后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直接相关, 当金融不稳定时,货币不稳定也会随之而来。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就是运用货币政策, 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货币稳定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 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货币不稳定的情况下, 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加, 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此外,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 央行采取过于宽松的 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这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 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从而危及金融稳定。虽然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在多数情况下就是互相促进的, 但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目标相冲突的情况。如果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严重依赖于存贷利差, 当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 主要影响短 期存款利率) 的方式来紧缩银根时,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造成较大的冲击, 增加金融不稳定因素。因此, 中央银行应尽量避免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冲突, 保持两者的长期一致性。 1、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奠定金融稳定基础。首先,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因素。其次就是保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在长期价格稳定的总体目标约束内,我国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灵活盯住通胀率的操作策略,将CPI增长控制在2%以内。第三就是创新货币传导机制,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2、完善金融服务,促进全国支付清算体系的顺利运行,确保金融稳定。首先,央行有责任维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稳定,并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科学地论证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设立范围,加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推广进程, 防止一家银行的问题蔓延到整个支付体系,导致支付瓶颈与广泛的“多米诺效应”;其次应创新支付结算手段,加速资金流通,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保证货币政策

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稳定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稳定的影响 如何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是当前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等措施是健全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和激发经济生产活力的重要支撑。然而,深化金融改革,特别是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也可能对当前金融市场造成不利冲击,破坏金融系统稳定。 毋庸置疑,金融发展有助于打破金融抑制格局,为塑造市场化金融体系提供驱动。但是,现阶段中国金融快速发展所引发的金融泡沫化和资本脱实入虚等问题已逐渐显示出对金融稳定的负面效应。商业银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不可避免地受金融发展影响。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务的快速扩张加速了金融脱媒。 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消除使得银行间价格竞争成为市场争夺的主要手段,特许权价值的降低加剧了商业银行阶段性经营风险。虽然随着金融深化,货币存量的增加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资金来源,缓解了银行存款滑坡带来的冲击,但金融结构性调整使得商业银行传统流动性管理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出现的“钱荒”和2016年出现的“债灾”表明商业银行稳定境况并不乐观。因此,只有明晰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稳定的影响机制,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在稳定的金融环境中保持健康活力。 据此,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建构了银行稳定理论分析模型,探索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稳定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寻求提高商业银行稳定水平的解决方案,并且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对理论研究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金融发展是否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稳定?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化三个维度来看,它们对商业银行稳定的影响方向是否一致?第二,基于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和商业银行主体行为视角考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稳定的中介渠道是什么?第三,在货币供给冲击背景下,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稳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界定了金融发展和商业银行稳定的内涵,明晰了研究范围和研究层次。其次,梳理了金融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从现状看,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差。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而日本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点就不与其相提并论。 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尽管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总资产都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本只有2.28万美元,不足美国的12%,英国的15%,仅相当于德国的0.9%,日本的2.2%。所有者权益与贷款的比值,1997年末只有4.2%,在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了资本金后也不足6.9%。 3、资产质量差。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而这仅是保守的估计。而国外银行这一指标一般不足8%。因此,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水平在逐步降低。 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5、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其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就会向国际透明化,四大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全线崩溃。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5718024.html,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作者:沈悦逯仙茹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生成原因、传导渠道以及防范等方面具有代 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总结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35-05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不断 推进,因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甚至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期。从今后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困扰全球经济金融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在次贷危机以前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更多关注。虽然有一些成果问世,但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专门研究。 次贷危机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了IMF以及BIS的高 度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提高。 一、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 施瓦茨(Schwarcz,2008)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诸如经济动荡、公司重大失误等事件所引起的一连串负面经济后果的风险,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伯南克(Benanke,2009)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而非一两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事件。哈特和津加莱斯(Hart 和 Zingales,2009)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家机构的倒闭引起系统内其他机构倒闭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风险。另外还有很多学者集中于更具体的某一点进行界定,如金融失衡(卡瓦列罗, 2009),相关联的风险敞口(阿查 里雅、佩德森、菲利蓬和理查森,2010),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Group of Ten,2001),信息传导受阻(米什金,2007),反馈效应(卡帕迪亚、德雷曼、埃利奥特和斯特恩,2009),资产泡沫(罗森格伦,2010;穆萨,2011)以及负外部性(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等。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10)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于个体风险,是指金融风险从一家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并影响金融服务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张晓朴(2010)指出,要区分微观意义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证券公司重组全面展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取得新进展,银行业和证券业暴露出来的风险基本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一、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维护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

势,经济总量问题得到重视,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建立。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完成财务重组和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稳步推进战略引资和上市。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并于当年10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按上市银行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抓紧做好上市准备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正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加紧论证。经过改革,改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在化解历史包袱方面取得

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决定金融不稳定状态经常存在。商业银行不稳定通常是金融不稳定的核心因素,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是保证金融稳定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稳定关系到一国经济的稳定,甚至社会、国家、政局的稳定。资本具有承担风险、吸收损失、维护市场信心和强化公司治理等基本功能。 商业银行出现危机后,国家会实施一系列的资本救助计划。我国1995年颁发《商业银行法》已经规定资本充足达标要求,实际中却并未重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才开始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资本金和不良资产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注资和资产剥离。2004年3月1日,银监会颁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强资本监管并逐渐达到国际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上升至2011年12.17%的水平,超过监管层的达标要求。2012年6月7日,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根本目的是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该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重新分类,并提高资本充足达标要求。总之,无论是实际经济中还是监管层面,越来越重视商业银行稳定性问题,并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但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能否有效维护商业银行持续运行.,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多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首先分析确认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探讨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意义和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的实际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即直接验证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关系,而不是目前监管和社会上认同的资本充足率作为度量稳定性的指标。笔者认为实际中若不能验证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则利用资本充足率这个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也就不能坚定我国资本充足监管的实施。 因此,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主要遵从“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检验”的分析思路。本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对策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错综复杂,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目前,国际经济金融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尚没有一个规范?公认的定义,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是因一个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个别金融机构在营运中发生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中观金融风险, 是指金融业内部某一特定行业存在或面临的风险;三是宏观金融风险, 是指整个金融业存在或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给所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有影响,而且该风险通常是难以规避和消除的? 第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称之为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 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所引起的系

统风险,它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是导致其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银 行的负债大都是流动性极强的,而资产则往往有一定期限,资产负债有着天然的不匹配的特点,因此,银行的首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挤兑,并且一家银行的挤兑可能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全面的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使居民更容易变换银行储蓄的货币组合,因此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攻击?国际性大银行的流动资产中,除了现金资产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资产外,还有大量短期性的有价证券以及商业票据,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大量增加,而投资渠道缺乏,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证券业,一些证券公司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交易?保底委托理财等形成大量违规负债,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证券自营甚至做庄,或被大股东占用,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潜伏着严重的支付风险? 2. 金融机构过度不良债权和资不抵债的风险 依据IMF的统计,从1980年以来,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

金融稳定的选择与调整-最新范文

金融稳定的选择与调整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117起系统性银行危机,还有45个国家发生了51起局部性银行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日益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而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新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中央银行的两大主要目标是保持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而言,金融体系呈现明显的脆弱性。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为银行注资,解决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脆弱的银行业和证券市场对新的冲击的抵御能力较差。而至今为止,这些脆弱性还没有导致中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中国外债规模相对较小,中国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和大量的外汇储备使外国债权人对中国的偿债力有信心。国内的存款人显然相信政府对银行负债的隐性担保。只要这些观念不变,出现金融危机的风险就会小得多。因此,在大家信心都还比较高的时候,及时地解决基础性的问题,减少金融脆弱性尤为重要。 国际上认为,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包括监测支付结算系统、宏观审慎分析、紧急流动性援助、危机协调管理四种手段;二是借助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金融体系,包括货币信贷政策、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息交流与窗口指导;三是运用金融监管手段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包括审慎管制与审慎监管;四是运用风险补偿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从我国当前金融稳定制度建设的现状看,这四类金融稳定政策工具都亟待建立健全和协调发展。 独立金融稳定政策工具面临的挑战 首先,保证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问题。因为,支付清算系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各国中央银行都力求让支付清算系统的监测管理涵盖于大额资金交易有关的各个领域。但从我国目前看,人民银行仅负责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及相应的资金交易则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这部分尚游离在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监管之外的风险监管,对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分析要协调。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监管的职责和金融稳定的职责是等同的,认为如果每一家金融机构都好,那么这个金融体系就好;当某一家机构倒闭从而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金融系统的危机也就到来了。然而,如果焦点仅集中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就可能忽略宏观层面的其他更为重要的风险。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最大的信贷风险总是发生在经济周期的波峰时期,而这时如果应用微观审慎监管的传统指标分析,风险看上去就是最小的。 再次,紧急流动性援助与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紧急流动性援助,又称为“最后贷款人”职能,是中央银行用于处理金融不稳定的最传统的工具。由于道德风险的可能,经济学家提出各种解决措施,包括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征收惩罚性利率;提供紧急贷款时采取“建设性的模

心得体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

心得体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 金融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去年增长速度高于预定目标。与此同时,前期积累的各种风险也正在逐步显露,其中金融风险尤须防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和健全金融体系,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防控金融风险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此,要深刻把握住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点,摸清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措施防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 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是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损失的金融事故。直观地看,我国目前风险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外汇市场到房地产行业,从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到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同的市场、行业、部门催生出不同的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风险外溢性和传递性的特征,

风险在不同的市场、行业、部门之间来回游走,不再是孤立的风险,中国尚处在金融风险的高发期。 从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体系的变化。当今的金融机构呈现爆发式增长,数量多、种类全。然而很多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许多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不审慎,合规经营意识较差,通常以通道业务作为隐匿风险和规避监管的方式,严重违反了监管部门制定的监管条例。二是对项目的风控管理不到位,没有对所有项目的调查做到尽心尽责,推高了金融杠杆,加大了不良资产,提高了整个机构的潜在金融风险。三是过度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国内很多的企业都通过过度负债来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这必然会引起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金融机构不合理竞争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金融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而不顾金融风险的做法,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加剧。当前的金融信贷机构种类众多,无论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都具有借贷功能,人们的借款来源广,借款方式变得灵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借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金融信贷机构为保证自身收益往往会放低准入门槛,信贷机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整个

金融风险测度工具与方法参考答案

… 第3章 金融风险测度工具与方法 一、选择题 二、简答题 略 三、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错 四、计算题 ~ 1.解:在1-c 的置信水平下,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时,风险价值的计算公式如式(3-57)所示,0c VaR v z σ=。0v 为资产的初始价值,c z 为正态分布在水平c 上的分位数,σ为样本时间段收益率的标准差。 根据风险的时间聚合性质,按每年252个工作日计算,股票A 收益率1天和1周的标准差d σ和w σ 分别为/d y σσ= 和/w y σσ=其中y σ为股票A 收益率的年标准差。 则得解: (1)在95%的置信水平下 样本观察时间段为1 天的0.05=100*z =1.65*30%/ 3.12VaR ≈()万元; 样本观察时间段为1 周的0.05=100*z =1.65*30%/ 6.97VaR ≈()万元。 (2)在99%的置信水平下 样本观察时间段为1 天的0.01=100*z =2.23*30%/ 4.21VaR ≈()万元; … 样本观察时间段为1 周的0.01=100*z =2.23*30%/9.42VaR ≈()万元。 2. 解:(1)由题意可知,该资产收益率小于等于-5%的概率为+=,即5%。根据风险价值的定义,在95%的置信水平下,此时风险价值即为收益率为-5%时的损失,即=10000*-5%=500VAR ()。 预期损失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超过VaR 这一临界损失的风险事件导致的收益或损失的平均数或期望值。在95%的置信水平下,有预期损失为: 0.010.0410000*[*(10%)*(5%)]6000.010.040.010.04 ES =-+-=++ (2)若可能性1发生的概率不变,95%的置信水平下,风险价值依然为收益率为-5%时的损失500,预期损失为 VaR VaR VaR

金融稳定处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职责

金融稳定处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职责 一、主要职责 金融稳定处主要工作职责 贯彻执行上级行金融稳定工作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实施防和化解辖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定期分析辖金融稳定状况。负责与省级金融监管机构、地方金融创安办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监测、评估全省金融系统性风险;根据总行有关规定和授权,参与有关风险的处理和其他涉及金融稳定的事项,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或金融重组有关的资产,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机构实施检查,承办其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并参与其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等工作;组织推动金融创安工作。 根据总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金融业改革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监测、评估全省系统性金融风险,定期分析辖金融稳定状况,研究实施防和化解辖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负责与省级金融监管机构、省地方金融证券办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获取金融机构控建设管理机制,风险防等方面的信息。根据总行有关规定和授权,参与有关风险的处理和其他涉及金融稳定的事项,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或金融重组有关的资产,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机构实施检查,承办其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并参与其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等工作;组织推动全省金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调发展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二)评估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研究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实施防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 (三)协调金融风险处置中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的选择。

(四)实施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机构的检查,并参与有关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等工作。 (五)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六)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和评估。 (七)承办涉及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业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 (八)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或金融重组有关的资产。 (九)评估和研究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负责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协调工作,研究存款保险制度。 (十)指导分支行金融稳定工作。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根据上述职责,金融稳定局设业务综合处、金融体制改革处、金融稳定评估处、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证券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保险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测和评估处、中央银行资产处、存款保险制度处,共9个处。人员编制41名,局领导4名,业务综合处4名,金融体制改革处4名,金融稳定评估处4名,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证券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保险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中央银行资产处5名,存款保险制度处4名。 三、各处职责 (一)业务综合处(综合处) 基本职责: ⒈协助局领导组织金融稳定局日常办公,处理有关行政事务;组织局务会、全局大会等会议;负责局领导交办事项的督办事宜。

银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银 行 稳 定 性 研 究 综 述 姓名:黄金琳学号:B09040306 专业:市场营销

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的综述 ■黄金琳(经济与贸易系B09040306) 摘要: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影响银行业稳定性的因素有制度层面和运行层面;银行系统的资本金、不良资产和银行总贷款占GDP的比重是衡量银行业稳定性的三个指标,为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必须加强银行安全网建设。 关键词:银行体系银行危机稳定机制 前言 银行系统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3世纪欧洲第一个银行城——佛罗伦萨的18家银行相继倒闭到1997东南亚危机中韩国的5家商业银行、印度尼西亚的15家金融机构关闭足以说明,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金融体制很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完备的情况下,银行系统对经济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银行体系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我国的银行体系从建国初经过没收和赎买资本家的银行等方式初步建立成型至今,就一直处于国家的控制和保护之下,国家强制性的管制使我国的银行体系躲过了诸如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样的灾难。但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世贸协议的规定条款,金融业正逐步开放。这就意味着国家不能再任意干预银行业,也不能再充当银行的保护人,我国的银行能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竞争,另一方面以足够的实力来抵御国际投机家发起的金融攻击,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指银行所在的国家经济、金融环境是稳定的,即关于银行的法令健全、监管适度得力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国家经济有所影响的的因素,诸如利率、社会法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陷阱皆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讲,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有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能够使银行在经营环境恶化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减少银行危机,而所谓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由银行资本金的充足情况、不良贷款的数量以及其他指标综合的加以反映。也就是说,衡量评价银行系统风险的各个指标,能够对一国银行的稳定状况做出预测。通过比较我国银行体系这些基本指标在最近几年的变化,并将这些指标的数值与发达国家的指标值相比较,可以判断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