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学生信息管理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文章编号:1006—9860(2010)08—0006—04

编者按: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已五年、高中新课程改革业已在全国全面推展的重要时期,制定与推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策略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了全面、准确把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真实状况,在2008年春秋两季,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在董玉琦教授的主持下对吉林省的九个地区开展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实地调查与研究。本次调研对覆盖九个地区的48所高中的28位校长、115位信息技术教师、17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校长、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学校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实地考察。本组论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及其分析,描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给出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对策。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规划,2010年以前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开[1]。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也是高中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息息相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以及教师的课程决策,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叶澜认为未来教师应具备四方面的素养: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智慧[2]。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都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但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在吉林省的9个地区共选取了41个信息技术教师样本,样本分别来自普通高中、县高中和乡高中。我们对这41位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时间约为30分钟。访谈中,我们细致、深入地“倾听”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教学实施状况、教学实施条件以及遇到的挑战。

访谈录音内容的处理使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内容分析是对于明显的交流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3]。定量描述过程包括将交流内容片段分成单元,然后将这些单元分类并列出每一类的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基于教师访谈的分析

钱松岭,董晓云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为了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本研究对吉林省9个地区41所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课程实施状况、教学实施条件以及遇到的挑战等问题。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将访谈内容进行了分类编码,并从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对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成因进行“深描”,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着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教师自身的学科内容知识陈旧,教学法知识不足,课程知识欠缺,教师之间专业发展相对差距较大等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BCA080041,课题负责人:董玉琦)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0.8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3期

记录。我们将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内容按照实际意义分成数个片段,然后进行分类。各个类别的主题是结合我们预先设计的结构(课程理解、教学、挑战等)与具体访谈数据中新出现的类别生成的。我们通过多次阅读,整理出访谈录音文字的内容,将有意义的访谈片段进行编码、反复修正,最终建立了一个编码系统,如下表所示。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访谈录音的意义片段进行了分级登录,并根据访谈内容确定了7类共包含40个小主题的编码系统。各个小主题的频次百分比如下图所示。频次百分比较高的主题主要有“学科地位低”(TI01)、“教材操作性差”(TB08)、“学生水平参差不齐”(SF02)、“信息素养就是信息技术能力”(TC05)。这些主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的发展状况。

(一)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感情,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是教师在对其专业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教师们谈到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时,主题频次最高的是“教师认为学科地位低(频次26)”。教师们如是说:

“不是高考科目,地位低”(8-TI01)。

“感觉不正规,主要行政方面,上面表现在思想上没有把它当做正规的课,学校领导和学生思想上都没把它当成正规的……”(6-TI01)。

“给我的感觉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学生不重视,领导不重视,老师不重视,感觉教起来没有意思”(21-TI01)。

“我觉得音体美比我们强,音体美有高考科目啊”(33-TI01)。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即使是国家的“法定”课程也同样存在着“高地位课程与低地位课程之别”[4],在现行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必修模块,占2学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占2学分,合计4学分。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是考察科目,而不是高考科目。“考试课程”通常会受到学校的“礼遇”,而“非考试课程”则很难得到学校的重视。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中存在着“小科文化”的现象[5],是“非主流科目”[6],还有着“人为划定非主流学科、专业发展不畅、学习压力巨大”等问题[7]。这样的状况常常使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受到“冷落”。同时,教师们也常常提到学校领导层和学生的态度对其课堂教学的影响,领导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戳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职业倦怠。

此外,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也是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能否正确认识所教学科的优势是促进其提高专业情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科地位”,认识到每个学科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其特定的“地位”,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恰恰在于其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价值,以及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信息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信息技术教师对其所承担角色的意识和认同度仍然不高,没有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如一位教师说:“教学不教学,教辅不教辅,什么工作都做,角色划分不是很清楚。”(2-TI01)

(二)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舒曼(Shulman )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和其他课程内容的知识”[8]。其中最核心的是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和课程知识。

1.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本体性知识,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至少应该具备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这三方面的内容。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教师对接受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意愿特别明显,“教师特别渴望得

分类

编码

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及自身专业发展意识TI 教师对教材的认识TB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SF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TC 教师的教学方法TM 教师的教学评价TA 教师教学的外部支持

TE

教师访谈内容编码系统

到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TI05)”的频次为18。很多教师都觉得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但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其应该掌握哪些学科内容知识还不是很明确,很多教师还片面地认为学科内容知识就是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如:“要让教师提高,应拓宽讲,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训应该重要”(2-TI05)。

“我认为还是编程方面、软件应用这方面,具体的软件编程方面”(10-TI05)。

“首先还是技术上的,另外就是从教学指导上”(16-TI05)。

“本职的教学加深点更好,继续深造更好”(27-TI05)。

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信息技术课程自身仍然处于发展变化中。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从“计算机技能培训”到“信息素养培养”,这样的变化需要教师有一个接受转变的过程,教师们仍然没有从“技术工具论”的课程价值认同中转变过来。其次,信息技术自身也处于飞速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也给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更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三,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复杂,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黄松爱等在本项目中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30%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背景不是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学专业[9]。如:“专业背景很多,学啥的都有,要求太高不行”(13-TE07)。

“培训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由物理老师负责。另外还有个别的体育教师,会一些简单的处理,参加了新课改的培训”(18-TE07)。

“教了一年半数学,93年开始教计算机”(24-TE07)。

2.学科教学法知识

学科教学法知识指教师必须知道如何使学科某一个内容容易理解,知道如何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的一些技巧与策略。信息技术教师在谈到常规课堂教学方法时,“讲练结合”(频次16)与“任务驱动(频次16)”是最常用的:

“教师需要先给学生补习基础上的内容,多数是按常规方法来进行教学(讲练结合)”(5-TM01)。

“主要还是讲练结合,从操作与技术的角度来说的话基本上这样讲也就是最好的方法了(16-TM01)”。

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技术培训的“讲练结合”方法上,这也说明一些教师还是非常重视学生单纯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在其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教师们对此方法是比较熟悉的:“以前是讲练结合,现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自己做,教师指导”(7-TM03)。

“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15-TM03)。

但一些教师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还存在着任务难度没有层次,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如有教师说:“这节任务没有完成,布置一个任务,让下次练习”(39-TM03)。

“下达一个任务,让他们进行操作,操作完之后教师指导……”(32-TM03)。

“对死任务,学生不感兴趣”(35-TM03)。

3.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是教师获得的关于课程系统的认识、体验和行为能力。教师对课程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的认识直接影响其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只有将其具备的课程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谈到教师们是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或目标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信息技术能力(频次20)。如:

“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信息素养提高了”(2-TI02)。

“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价值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能够学以致用,像Office、Photo-shop等可以讲一些,以满足学生今后需要”(5-TI02)。

“计算机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工具,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很关键”(9-TI02)。

“高中信息技术应以计算机技能方面为主,以学生的应用为主,这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提高了”(15-TI02)。

更令人担忧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还“不清楚”。如:

“对新课程的理念,我们理解的不深,就是不懂。上面也总是提这个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具体什么样,我们也理解不那么透”(19-TI02)。

“我们这个课程标准还真没看到过”(32-TI02)。

“国家级的课标我们就传看一下,没有细看,我觉得还可以”(39-TI02)。

(三)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技能就是教师从事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教材处理能力与针对学生差异所进行的个别化教学

2010.8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3期

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教师专业技能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的访谈中特别设计了与这两方面相关的问题。

1.教材处理能力

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的改变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层面,包含对教材编写内容与编写体例的革新。吉林省高中自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选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主要是“地图版”和“广东版”两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这两版教材的意见都比较大,统计频次最高的是“教师觉得教材操作性差”(频次为26),教材存在着内容笼统、偏难、学时不够、脱离“会考”(学业水平考试)等问题,如:

“以前教材讲得很细,怎么做讲得一清二楚,现在的教材只是一个框架,不清楚讲到什么程度,由各个教师自己把握”(2-TB07)。

“讲课费劲,教给学生的太少,没什么可教的,涉及的东西太多、太乱。知识都是浅尝辄止。随便打一耙子就没有了”(3-TB01)。

“如果说非要一个学期讲完教材,那只能是学生糊里糊涂,教师为了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讲完的”(31-TB03)。

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认识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观念逐渐被教师所认同,但信息技术教师关于教材的反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信息技术教师教材处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

2.个别化教学能力

访谈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参差不齐”(频次为30)。所谓“参差不齐”主要指城乡学生信息技能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知识与高中阶段学习知识的衔接问题。如:“我们学校家里有电脑的还不到10%,多数是住校生、农村的。有的常用的软件,哪个是下载工具都不知道,就认识百度”(6-SF02)。

“市里的学生多,层次都不同,有的学生很少接触电脑,一点都不会”(21-SF02)。

“沟沟叉叉上来的学生,电脑这个方面,多少个层次你都不知道”(33-SF02)。

“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的,家里没有电脑,学了以后,没有地方去用”(30-SF02)。

由于我国社会历史上的城乡二元化,城乡学生信息技能水平的差异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还会存在。因此,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处理信息技术课堂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其专业素质中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访谈结果显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信息技能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可以说更多地表现得只是“无奈”。这种“无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实施个别化教学能力的欠缺。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是我们结合访谈内容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情意方面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偏低”等诸多外部因素以及教师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着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教师之间专业发展相对差距较大的问题。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较好的信息素养优势。因此,有意识地反思自我专业发展现状,了解有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增强教育信念,通过改变自身来寻求外部环境的改变,实现从“无为”到“有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的通知[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016045627.html,/edoas/website18/level3.

jsp?tablename=1241424690163193&infoid=1242356086760688.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科研与实验,1998,(1):41-46.

[3]Berelson,B..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M].IL:

Free Press,1952.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管志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的研究[D].长沙:湖南

师范大学,2007.

[7]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与生存现状[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016045627.html,/nrcce_bbs/viewthread.php?tid=235,2010-01-10. [8]Shulman.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 new reform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22.

[9]黄松爱,董玉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对策[A].

2008教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339-344.

作者简介:

钱松岭: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qiansongling@https://www.360docs.net/doc/016045627.html,)。

董晓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925391890@https://www.360docs.net/doc/016045627.html,)。

誅收稿日期:2010年5月4日

责任编辑:李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