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 进退两难

中概股回归 进退两难
中概股回归 进退两难

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中国概念股”。它们一度带着淘金海外市场的豪情,冲出国门登陆西方资本市场,然而,几经搏击之后,终因一系列原因,纷纷从海外市场退市并欲扎堆回归国内a股市场。上期,《经济》记者就多家企业“扎堆”拆vie构架回国内资本市场的现象及原因作了调查。本着搭乘国内牛市顺风车臆想的中概股,却不曾想接连遭遇了低迷股灾、ipo暂停,吃了闭门羹。只差临门一脚,中概股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间徘徊、等待,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回归触礁屋漏又逢夜雨

2015年,国内资本市场变幻莫测,一轮a股牛市先在6月12日站上5178点,火热的市场让所有中概股为之疯狂,加上“妖股”暴风科技带动了拆vie风潮,中概股企业纷纷放言回归,仅今年上半年就有累计22家中概股企业收到私有化要约。在6月初,一度有专业人士预言:“在a股巨大估值诱惑下,2015年或将成为中概股回归之年,一批经历成熟资本市场洗礼的‘海归’将出现在a股市场,形成一个市值超过1万亿元的板块。”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6?26暴跌”股灾的开始,中国a股市场遭遇血雨腥风,股指连续暴跌,下跌速度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三大股指全线跌入技术性熊市,沪指从大涨近150%冠绝全球的“牛市”转为“技术性熊市”仅用了11个交易日。面对股灾,央行、证监会等先后出手,政府连发利好仍难挽“股市持续下行”的狂澜。此次a股断崖式暴跌着实让期待回归的中概股企业措手不及。

世事难料,仅仅留给a股暴风后短暂的平静。7月4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同时公布共计28家公司暂缓发行a股的公告。对于ipo暂缓原因,仅留下一句“因近期市场波动较大”的说辞。据悉,这是证监会史上第九次暂停ipo,距离此前的ipo重启不过短短7个月。暂且不论暂停ipo能否救市,光是这个消息一出,那些与a股资本市场祸福相关的中概股回归企业、私有化未上市企业、排队ipo企业、已经上市申购的企业,都瞬间被a股这场突如其来的股灾席卷得遍体鳞伤,中概股回归a股计划看来只能暂时搁置,可谓命运多舛。

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经济》记者表示,“此次a股股灾及ipo 暂停对中概股回归影响并不大,首先中概股们回归的动力是a股的高估值,相比境外的股价要高到三四倍以上,这包括发行价和炒作价的双层高估;以及在美国相对成熟的市场,美国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强大压力,尤其对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的企业在诚信方面的压力”。除了严格的监管,还存在专业做空机构的压力,一旦出现问题被做空机构抓住并披露出来,就会对股价形成打压,使企业血本无归。在董登新看来,当初的离家,让中概股们多少有些后悔。在海外做空和低估值的压力下,它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如今,市场情况发生了暂时的逆转。在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董登新认为,中概股的回归面临着两个不确定性,一个是暂缓的ipo什么时候开启,这取决于监管层。另外,注册制的推行会使ipo的环境发生较大的改进,例如企业ipo的身价会大跌,在a股市场ipo再不像过去那样需要付出高成本,而更加容易上市。

过去一年时间,海外资本市场趋冷,尤其是阿里巴巴上市以来,中概股股价持续下跌。暴风科技回归后,股价暴涨逾33倍的强烈反差,无疑刺激了中概股回归的欲望。

一度想要回归的中概股们,面对国内低迷的市场环境有些措手不及,它们的步伐放缓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对《经济》记者表示,中概股想回归多半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比较火爆,很多回归企业上市后,股票的发行价到二级市场都翻了几十倍、上百倍,估值比较高,所以融资也相对较多。一些在国内上市的中概股们,股东和高管变现的收益也远远高于美国资本市场收益,企业的市值扩大也较快,这种效应下,回归a股市场就变得更具吸引力。“它们不惜在纽约私有化退市也要回来,但现在不一

样了,a股市场出现股灾,股票价格还会不会那么高就是一个疑问了。ipo进程放慢,在这之前排队的企业现在都得延长进程了,那么中途回归的中概股,上市时间就更会延后,因此,回归的路肯定会受到影响。”

进退两难为任性买单

到7月为止,已有包括奇虎360、人人公司、空中网、世纪佳缘、陌陌等20多家互联网企业准备私有化,目标多数指向回归a股,还有一批企业处在酝酿的过程中,或拆分旗下业务回归a股。那么在股价暴跌的情境下,是否会有部分中概股企业放弃私有化?

记者致电其中一家公司,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确实收到了私有化邀约,但目前没有更多的动态,私有化之后何去何从还没有确定。并表示,“国家已经提出‘互联网+’的概念,a 股的波动也是很正常的,对企业来说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不看长远”。他认为,a股如今只是阵痛,并解释称目前阶段属于沉默期,对外宣布太多进程会在美国资本市场引起其他反应。而截至发稿前,记者曾多次联系融360、学大教育等想要回归国内的中概股企业,对方均表示目前阶段不适合发表相关言论。另一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解释,在私有化还没有完成之前,也就是回国没有确定之前说太多会触犯美国证监会相关法律规定。业内人士解释,中概股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暴露过多私有化意向会影响到其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股价,从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同样是宣布进入私有化进程,空中网ceo王雷雷就没有那么避讳,他于6月底对全部员工发邮件表示,“我和idg投资基金联合出资收购其他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把公司从美国上市公司回归成为私有公司。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和我们的投资者正因为看好公司的长期策略和团队执行力才决定出资做这件事情”。在潇洒地挥别美国资本市场后,空中网投资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私有化进程还在继续,但无论这次股灾怎么样,回归国内市场后在市盈率或其他方面的收益都会比美国更高一点”。

a股市场的低迷期是难以预测的,吕随启表示,a股市场,至少在半年内不会回归火热。“中概股想回到国内市场,投机因素居多。关键是一些已经踏上回归路的企业,它们从美国退市已经被国际投资者认为违约了,现在如果放弃回归a股而再回国际市场,还会有投资人信任吗?这些企业现在也回不去了,只能奔着a股来了”。

吕随启还表示,“当初它们跑去境外,也是因为达不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要求,今后注册制真正推行起来,国内上市的估值可能没那么高了,这些中概股们就未必回来了,现在回来都是一些短期行为”。

也有一些企业走到了上市的门槛却被拦了下来,曾经是“中国传媒第一股”的分众传媒,赴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后曾刷新中概股股价上涨纪录,后遭浑水公司做空、股价跳水导致宣布私有化退市,今年2月份该公司决定以借壳上市的方式登陆a股市场,估值或达500亿元人民币,这相比它在美退市前还不到27亿美元的市值高出了好几倍。

但是在回归a股的路上却一波三折。好不容易选定借壳宏达新材,却没想到仅半个月后,宏达新材及其董事长就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但这也只是让分众传媒陷入了延迟上市乃至换壳上市的风险中。真正祸不单行的却是,因a股震荡证监会宣布ipo暂停。据悉,分众传媒ceo 江南春与其他股东签有对赌协议,必须在今年内实现上市。那么下一步,分众传媒无论是选择重新换壳,还是选择登陆其他资本市场,相应的程序和材料都需要重新准备,时间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记者多次联系分众传媒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是:在上市前都处在缄默期中,对于相关问题不方便回答。江南春是否会为任性买单,短时间内分晓可见。

近景堪忧前景可观

但如今国内人民币资金的壮大、热钱的涌动确实是吸引中概股企业回归的动力,董登新认为,“国内的私募、pe、不断壮大的vc都在蛊惑它们,事实上,中概股企业们也在想办法,

因为创业板、中小板的标准还没有调整,按照现有标准,有些企业是不够资格进入主板的,所以先到新三板过渡一下,新三板也给投资者很多幻想,是一个可以让一些企业对外讲故事的市场”。

也有专家认为,资本市场的后续发展前景支撑着中概股回归的终论。

吕随启表示,目前国内大牛市已不存在了,支撑牛市的三大逻辑,一个是资金牛、一个是杠杆牛、一个是改革牛,这3点让股指点位从2000多涨到5000多。“首先,资金牛是肯定不在了,房地产一热,资金就从股市往房地产回流了;第二,股市上涨的时候,融资融券助长加杠杆,当去杠杆的时候就出现了暴跌,杠杆已经不在了;第三,改革牛是跟中国梦连起来的,大家对国企改革抱了很大希望,但实际上我们上喊着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却是垄断化、非市场化,所以改革牛也不存在了。”

对此,张国君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按照股市的正常规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涨停跌停的故事几乎每分钟都在全世界上演,为什么到了中国就被视为非正常?既然是正常的,中概股的回归就是必然的,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况且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势非外国可比,调整期后中概股的归来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会非常坚决地走向可以盈利的市场,张国君还表示,在中国有强劲的民众购买力,每个人消费1元钱就是13亿元,这个市场基数大得惊人,没有人会放弃。“中国市场就是中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对于那些已经进入私有化进程的企业,正是最好的时期。虽说是各有论断角度不同,但中国市场强劲后劲是十足的。”

目前,采用vie架构的中国企业共有约4000家,实际估计市场上vie架构企业已万余家,其中已完成海外上市的近500家,此轮a股暴跌及后续政府救市行动对中概股回归的潜在影响很大,包括估值受到影响、未来上市风险不定以及ipo暂缓等不利因素都需要中概股公司重新慎重考虑回归之事。但有危就有机,经历过此番深度调整的a股市场相比过去将能更加健康地运行,对想要回归的中概股企业无疑是好事,同时伴随着人民币资金的不断壮大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拆解vie架构回到境内资本市场仍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一文读懂中概股回归的原因

. 一文读懂中概股回归的原因 2015年上半年,A股的牛市盛宴点燃了中概股回归的热情,创造了一个个股市神话,仅在2015年就有近30家企业开启回归A股的进程。中概股为什么要选择回归?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风云资本创始合伙人从专业角度,阐述了中概股回归的主要因素。 海外上市,估值不如境内 大多数中概股不惜成本退出海外市场,回归A股的重要动力,即利用境内外市场之间的价差,通过改变上市地点的方式来提升市值。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公司回到境内上市,其市值可能会提升几倍甚至十倍以上。公司回归A股以后,市值随即大幅度提高,公司原股东收益极为丰厚。 在海外市场,不容易进行再融资 不少中概股早期不符合在境内上市的条件,便转道海外,很快就得以IPO(首次公开募股),但在企业扩张时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即再融资障碍,因此不得不把眼光转移到境内。 境外市场监管严,舆论监督盛行,部分企业感到难以适应 有些中概股在遭遇到海外监管机构聆讯及调查后,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决定退出海外市场回归A股。这种情况下,回归原因可以归纳为境内外监管标准不同。但更深一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如果只是因为境内市场监管相对宽松,境内也许早已加强监管,而不是敞开大门让这些不容于海外监管环境的中概股任意回归。 总之,中概股中出现回归潮,原因错综复杂。问题在于,这些原因是否真的决定中概股必须要回归呢?不可否认,回归有利于部分企业价值得到更进一步地体现,并且通过再融资获取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也许,就某个被借壳的公司来说,中概股回归还会带来相应的炒作机会,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其所形成的冲击不可小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中概股回归概述

中概股回归 一,概念股 概念股是指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股票,而这一内涵通常会被当作一种选股和炒作题材,成为股市的热点。其有具体的名称、事物、题材等,例如金融股、地产股、资产重组股、券商股、奥运题材股、保险股,期货概念等都称之为概念股。简单来说概念股就是对股票所在的行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提前炒作。 二.中国概念股 中国概念股就是外资因为看好中国经济成长而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称呼。也有称中国概念股是“就是为了使人相信其谎言而编造的一切谎言”。概念股是与业绩股相对而言的。业绩股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概念股则是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三通概念等支撑价格。 中国概念股是相对于海外市场来说的,同一个公司可以在不同的股票市场分别上市,所以,某些中国概念股公司是可能在国内同时上市的。美国接受中国概念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庞大市场的影响,是相当于投资中国公司,但这个原因主要是资本的利益取向,为了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和政治无关。中国概念股就是在国外上市的中国注册的公司,或虽在国外注册但业务和关系在大陆的公司的股票。 现在也有沪深中国概念股一说,指沪深上市的股票名带“中国”字的股票,如中国化学、中国神化、中国国贸等。 三、中概股回归 1.中概股回归原因: 6-7月是中概股回归最火热的两个月,当前有18价科技类中概股宣布私有化要约包括陌陌,空中网,中星微,人人等。在A股市场的火爆以及国内政策的推动下,加上中概股在国外不受待见,越来越多的在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科技企业寻求私有化和退市,相当一部分意图转回A股市场。 1)A股的计算机公司估值普遍高于中概股。以经历大跌之后的数据来看,以A股计算机,中概念股的PE分布来看,尽管A股最近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大调整,但是A股计算机板块里面仍然有超过70%的公司的市盈率是超过100倍的,而同期,中概股里超过40%的公司的PE是在10-20倍之间。

关于股权投资退出的七大方式(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关于股权投资退出的七大方式(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中国股权投资历经20余年的蓬勃发展,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元,每年投资项目数量近万个,投资金额超4500亿元。虽然主板、新三板、注册制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完善,但退出依然是国内各大投资机构最为棘手的难题。所谓退出是指股权投资机构或个人在其所投资的创业企业 发展相对成熟后,将其持有的权益资本在市场上出售以收回投资并实现投资收益的过程,退出也是股权投资的终极目标,更是判断一个投资机构盈利指标的重要参考,常见的退出方式主要有IPO、并购、新三板挂牌、股转、回购、借壳、清算等。那这些退出方式各有哪些特点呢?图1 2016上半年退出方式概览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投资机构完成退出交易2053笔,其中新三板挂牌1644笔,占到退出的80%;并购150笔,在数量上首度超过IPO,占比7%;通过IPO退出的交易为146笔;而通过回购、借壳等方式退出只占所有退出数量的2%。1首次公开发行(IPO):投资人最喜欢的退出方式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也就是常说的上市,是指企业发展成熟以后,通过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使私募股权投资资金实现增值和退出的方式,企业上市主要分为境内上市和境外上市,境内上市主要是指深交

所或者上交所上市,境外上市常见的有港交所、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等。图2 投资机构支持上市企业数及融资额 2016年上半年国内上市企业达61家,全球范围内总的有82家中国企业上市,居全球之首,而股权投资机构支持上市的企业为48家,实现退出的机构有146家;而在2015年,股权投资机构支持上市的企业多达172家,实现退出的机构有580家。 在证券市场杠杆的作用下,IPO之后,投资机构可抛售其手里持有的股票获得高额的收益。对企业来说,除了企业股票的增值,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良好经营业绩的认可,可使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虽然股市飙升的股价和更高的估值引发了公司的上市热潮,但就境内IPO而言,证监会放慢了上市公司的批准速度,再加之高标准的上市要求和繁杂的上市手续,还是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IPO固然是好,但相比其他退出方式,IPO对企业资质要求较严格,手续比较繁琐,IPO成本过大,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企业IPO的成本均价为4500万。而且IPO之后存在禁售期,这加大了收益不能快速变现或推迟变现的风险。2并购退出:未来最重要的退出方式并购指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或资产,从而影响、控制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购主要分为正向并购和反向并购,

中概股回归流程

中概股回归流程 中概股回归的步骤包括:1、在美退市,2、拆除VIE结构,3、国内上市 1、在美退市 美国市场进行私有化的常见方式是并购。在退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可通过短式并购直接进行私有化,而不需要得到被收购公司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批准。 然而一般公司很难符合短式并购的条件(美国和开曼群岛公司法要求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90%),因此更多的公司私有化方式会采用一步并购或两步并购的方式进行。 一步并购:此种方式下需要召开股东大会,由被收购股份的股东投票表决私有化方案。根据注册地开曼群岛公司法第86条规定,需要被收购股份的股东人数超过50%、并且持有价值75%以上的股东批准同意,私有化方案才能通过。一步并购的核心和难点是获得目标公司被收购股份股东的批准。此外,为召开股东大会准备的股东投票委托书在寄送股东之前需要经证监会审核,可能会影响并购进程。盛大网络的私有化采用的便是一步并购的方式。 两步并购:包括要约收购和短式并购,近期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案例中多采用此方式。 具体流程包括: D0:目标公司收到收购要约 D1:目标公司组建特别委员会,聘请财务顾问 D2-D10:特别委员会和买方协商要约收购和并购协议的条款条件 D11-D19:公司和收购方共同合作起草《购买要约》 D20:特别委员会和董事会批准通过合作协议,公司和买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同意业务合并的条款以及预期的要约收购。 D20:要约收购“开始日”,公司和买方合作向股东发放要约收购文件;同时向SEC提交Schedule13E-3表格 D20-D50:公开要约收购 D50:要约收购交割,控股股东需向少数股东支付现金对价。 D50-D110:SEC完胜Schedule13E-3表格的审查 D110-D122:完成短式并购,私有化基本完成 2.拆除VIE结构 该步骤解除境内运营实体(即拟在A股上市主体)的协议控制框架、并将股东结构全部落回境内。设计商务、工商、外汇、税收等多个监管程序。根据暴风科技拆除VIE的经验,该步骤需要约4-7个月不等。下面详解暴风科技回归过程中VIE的拆解。 暴风科技在2006-2008的几轮融资中,搭建了以境外上市为导向的VIE架构。在原有的VIE架构下,创业团队设立境外上市主体Kuree,并由Kuree在大陆设立全资子公司互软科技,而互软科技又与境内持牌运营实体暴风网际及其股东签署一系列协议,使Kuree能够享有国内收益。 拆除VIE具体步骤: 1)Kuree境外股份回购,原投资人IDG及Matrix变现退出。 根据各方签订的《股份回购协议》,约定以现金回购方式让境外投资人变现退出,Kuree 对IDG及Matrix的回购价款合计为4148.3万美元。 2)Kuree剩余股东境外零对价回购,境内落实为暴风网际的股权。 Kuree对剩余股东(Keli、Trippo及Baolink,分别对应冯鑫、管理层及原始投资人蔡文胜)的回购并未支付任何价款,回购全部股权后,Kuree注销。同时暴风网际当时的股东酷热科技和韦婵媛向冯鑫、融辉似锦(管理层持股平台)及蔡文胜转让股权。通过回购和

换股并购案例

换股并购案例 【篇一:换股并购案例】 盘点2015年并购市场上经典案例的精妙之处,以及其中投行家们的 贡献,不仅有助于他们在2016年导演出更加吸睛的收购故事,更有 助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一步了解各家投行的并购功夫和必杀秘技,作出更精准的选择。 自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成长”的逻辑初步确立以来,国内并购 市场日益风起云涌。发现依靠自身累积发展太慢的企业家,从2014 年起纷纷加速并购扩张,2015年,并购更蔚为风潮,产业链上的横 向并购、纵向并购乃至合纵连横案例令人眼花缭乱,诞生了不少教 科书式案例。 并购堪称投行业务皇冠上的明珠,并购潮起,为国内投行带来了新 的机遇。纵观2015年,并购的四大趋势,成就了相关投行。一是产 业并购如火如荼,有利于在产业并购及tmt等新兴产业领域布局较 早的券商,如华泰联合证券等;二是大型国企的重组和改革升温, 有利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等传统大项目优势券商;三是中资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跨境并购战正酣,令具备海外 业务能力的券商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分得了最大一 杯羹;四是制度套利下的中概股回归潮中,中金公司等海外市场能 力强的券商和华泰联合、中信证券等早期布局海外或与海外基金建 立了合作关系的券商获得优势,得以伴着海外基金走出去,又随着 人民币资金回归。 并购业务倍增,为国内投行带来可观的财务顾问收入,也拓宽了其 盈利来源,从与并购配套的再融资项目的承销费,到相关股权投资 收入、过桥贷款利息等资本中介收入,都大有增益,并购贷款作为 重要的收购资金来源也大获发展。券商下属的直投基金或并购基金 也经常出现在并购各方的股东名册上,如中石化销售公司引资时, 其财务顾问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均有安排旗下子公司或新设立实体 参与;狙击爱康国宾的美年大健康,股东包括华泰证券下属并购基 金华泰瑞联控制的京瑞投资等;盛大游戏私有化时,海通系并购基 金也参与其中。收入来源的拓展,也在增强并购业务对投行的吸引力。 2016年,并购热潮能否延续?投行人士认为,并购不会降温,反会 加速,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来自于央企改革和民企购买海外资产。

中概股回归流程及业务合作机会分析

中概股回归流程及业务合作机会分析 一个典型的中概股私有化及返程上市可以分为私有化退市-拆除红筹结构-再上市三大阶段,具体流程示意图如下所示。 (一)私有化退市环节 1、私有化退市主要方式 私有化退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关于私有化的13E-3规则(Going Private Rules and Schedule 13E-3),目前市场上通常选择的私有化方式,包括法定合并(Statutory Merger)、要约收购(Tender Offer)、反向分拆(Reverse Stock Split)以及资产出售与解散(asset sale and dissolution)等四种。中概股私有化多采用要约收购和法定合并两种方式。 要约收购,是指私有化发起主体在公开市场发起收购要约(要约需至少20个工作日),在取得目标公司90%以上投票权的股份后,收购方无需通过由剩余少数股东投票而可以通过简易合并(Short-form Merger)的方式“挤出”少数股东从而完成目标企业的私有化; 如果要约收购未能获得90%以上的已发行股份,则可以通过长式合并(Long-form Merger)以获得剩余股东的股票,但在长式合并下,必须进行股东大会的投票通过。

法定合并,是指私有化发起主体设立一家合并主体(Merger Sub),并由该主体向目标公司董事会提交私有化方案,董事会收到私有化方案后,组织特别委员会对此方案进行评判并向股东出具意见(部分情况下该意见由特别委员会聘请的财务顾问做出)。获得特别委员会推荐股东接受该方案后,私有化发起方按照SEC 13E-3法案的要求准备股东投票文件,经SEC审核并获得股东大会投票通过后,Merger Sub则可完成对目标公司的合并。相较于要约收购,法定合并需要进行多轮审核且需准备大量文件,成本较高,但确定性大。中概股退市多采取此种方式。 反向分拆,是指公司发行一股新股用以交换一定数量的旧股,如果不满一股则进行现金补偿,从而减少股东人数,最终实现退市。资产出售与解散则指目标公司通过出售实质性资产成为一家纯现金公司从而实现退市的目的。

2020年全球中概股发展报告

清科观察:追溯30载海外上市路,中概股将何去何从? 《2020年全球中概股发展报告》重磅发布 文:清科研究中心孙玲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企业上市需求增大。但A股市场较高的上市门槛、股票发行审核较长的周期、复杂的再融资程序等因素,一批中企,尤其是未盈利中小科技型企业选择赴境外上市,截至目前累计海外上市中企数量突破千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速,互联网三巨头引领港股第二上市热,A股注册制逐步推广试点,A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更加完善,美股、港股、A股间的IPO规则的差距缩小,A股更高的市值和市盈率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更具吸引力,境内上市迎爆发增长。 中概股境外上市历经三十载,港、美交易所是中概股主战场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目前,市场一般把中企境外上市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大型国企境外上市、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民营企业境外上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蓬勃发展,众多急速扩张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发展资金有着迫切的需求。2009年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渐好转,各国经济逐渐复苏,许多国内企业重启境外上市计划,2010年境外上市企业数量达到了历史峰值,掀起首次境外上市浪潮。境外上市公司的行业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已基本涵盖了金融、制造业、服务、工业、建筑、科技业和教育等行业。2012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报文案及审核程序的监管指引》,废除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诸多条件,简化了审核程序,鼓励了大量中小企业赴境外上市。同时,在国内A股关闸的情况下,2012-2014年中企赴美股、港股上市数量显著增长。2016年后,A股市场IPO审核速度大幅增长,与此同时,中企境外上市数量反向下滑。至2018年,证监会IPO审核明显趋严,境内全年企业上市数量同比下降72.0%,远低于近年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企赴境外上市再次迎来小高峰,数量创历史新高。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3月底共有超千家存量中概股于美股及港股市场交易,是同期A股上市数量的31.75%。近年来,A股市场加快与欧美城市市场实现交易联通,2018年12月启动沪伦通计划,此前已有数家企业于伦交所创业板上市,截至2020年6月底,共有两家企业通过发行GDR方式登录伦交所主板沪伦通板块,分别为华泰证券和中国太保。 图1 截至2020Q1中企境内外上市情况统计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坎坷路 看这一篇就够了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坎坷路看这一篇就够了 (原标题:关于中概股回归的坎坷路看这一篇就够了) 文/蔡聪曹衍真在经历了2013年的大幅上涨之后,中国概念股市场从2014 年下半年以来便因为大环境以及自身的 问题开始一蹶不振,大幅落后于中美两地市场,俨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加上A股市场的巨大吸引力:高估值体系、充裕的流动性、知名度、品牌效应、以及再融资功能,私有化回归则成为中概股公司常态。中概股回归的投资机会属于“跨市场套利”,利用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较大的估值差套利。最近,360、博纳、汽车之家……“中概股回归”项目满天飞,引起投资者密切关注。投资中概股回归项目真的如一些投资机构说的那样“几年翻几番”,“稳赚不赔,没有风险”吗?中概股回归有哪些要点?风险在哪里?由分享投资“享投就投”CEO;中国注册会计师蔡聪及分享投资“享投就投”投资经理曹衍真详细解读:中国概念股回归,都要经历哪些坎?蔡聪,分享投资“享投就投”CEO;中国注册会计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伦敦商学院MBA国际交换生;中山大学会计审计系学士,计算机应用系辅修学位;曾任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师,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助理,自由执业财务顾问;在互联网及新能源领域有创业实战经验。曹衍真,

分享投资“享投就投”投资经理;律师职业资格;武汉大学法学及经济学双学士;曾负责大型国企国际仲裁事务,某公司文化产业投资事务。中概股为什么要回归?外部原因是中概股受美国的市场整体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2014年9月下旬美股市场剧烈波动直接导致了中概股的大幅回调。A股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开启牛市,分流资金; 自身原因则是中概股负面事件和自身问题不断:做空机构发起了多次针对中概股公司的做空;在2014年第四季度业绩期中,行业龙头企业阿里巴巴、百度、优酷土豆,以及去年新上市的微博、陌陌等多家中概股公司业绩表现不佳;集体诉讼接连爆发。中概股企业在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水土不服” 引发诉讼。主要是发布虚假或者误导性的信息;外部和自身的原因都导致“中概股”在美国被“冷落”,无论绝对估值还是相对估值都被明显的低估。而与A股创业板公司的高估值,充裕的流动性、知名度、品牌效应、以及再融资功能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但我个人认为,导致估值差距巨大的最本质的原因是中美投资者的构成和投资理念的不一样。美国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中国以散户为主。当然也与美国比较成熟的做空机制有关。因此在此背景下美国中概股公司私有化退市已逐渐成为常态。未来一年,中概股回归会有许多的成功案例,例如巨人网络、完美世界。而未上市的境外公司拆VIE架构,然后在A股上市的成功案例则有不少。如

清科观察:《2016A股借壳上市报告》发布,中概股借壳回归套利存变数

清科观察:《2016A股借壳上市报告》发布,中概股借壳回归套利存 变数 2016-5-25 清科研究中心丁宁 2009年以来,由于IPO不定期关闸、排队漫长等问题,大量拟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借壳。尤其自2014年至今,借壳上市逐渐风靡市场,据统计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就已完成56起借壳上市,累计交易金额达2581.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概股回归对这种现象起了很大作用。 自2016年伊始,中概股私有化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正在进行私有化的有奇虎360、聚美优品、世纪互联、艺龙、酷6传媒等多家中概股,有了七喜控股、世纪游轮两个借壳上市后股价连续涨停的例子,壳资源价格也随着私有化的如火如荼而水涨船高。然而在连续“爆炒”之后,5月初的一则有关证监会限制中概股借壳上市的消息让国内“壳资源”股纷纷遭到重创。值此背景之下,清科研究中心发布《2016年中国A股借壳上市分析研究报告》,对借壳上市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的梳理,对壳资源背后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以供广大企业和投资者参考。 上市资格稀缺造就壳资源价值 我国A股市场始于20世纪90年代,距离现在发展不足30年,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总体呈现“只进不出”的不合理格局。2014年10月,证监会修订退市制度,明确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意外情形。2015年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正式实施。退市新规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严格执行不满足交易标准要求的强制退市指标。”其中,涉嫌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两类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退市。2016年3月21日,上证所发布公告,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由于情形极为严重,且不具备恢复上市条件,决定*ST博元终止上市,成为我国A股历史上强制退市的第一股。 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退市率依然很低。截至2016年3月底,A股上市企业已达2,800多家,而总共退市数量仅为100家左右。相比之下,成熟资本市场的退市率则要高得多,以美国为例,从1995年至2012年的17年间,纽交所共有3,000家左右的公司退市,纳斯达克共有8,000家左右的公司退市,数量相当可观。 退市制度的完善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举足轻重,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未能给予主动退市足够的重视与应有的地位,在退市实施程序、后续安排等方面,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混同。纵观A股的发展历史,A股的退市进程才刚刚拉开序幕,目前上市企业面临的退市风险仍然较低,上市机会仍旧显得弥足珍贵。 图1 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退市率比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