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案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两次到德国,在那里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对花的真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在教学中主要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诵读中、感悟中、想象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德国的风土人情,初步让学生理解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使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

二、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认读“脊、莞、锦、姹、嫣、暇、颇”等7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围绕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在诵读中、感悟中、想象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了解德国民族风情,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培养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谈话引入

1、(师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2、质疑课题:默读课题,想想: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想法?你就说说。预设:

生:自己种的花为什么给别人看?自己种的花是怎样给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为什么不给自己看?……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的问题,其实意思都是在讲述着一个问题:自己种的花为什

么要给别人看?(板书“?”)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你们一定想到了自己养花的情景。你家养花吗?

预设:生:养过。

师:你家养花给谁看的?

生:给自己及家人看的。

生:没有。

师:你看过别人家养花吗?你知道别人家养花给谁看吗?

生:自己。

师:你家养过花吗?

生:以前养过。

师:你家养花给谁看呢?

生:自己和家人看的。

3: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中国人在自己家里面养花都是给自己看的。然而德国人却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后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师巡视、了解、指导)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难忘印象-奇丽、奇特)

1、字词教学(出示词语幻灯片)

师:本课大家都预习过,刚刚又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看下这两组词语(ppt)①房东、宇宙、天性、真切、栽种、脊梁、境界

指名读——齐读(教师更正,提示脊梁的梁读轻音。随机指导书写,黑板演示写法:脊。谁来理解房东”?谁来说说“临街”?)老师这儿还有一组四字的词语。

②家家户户、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耐人寻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指名读——齐读(你觉得哪个字的字形比较特别、难记?“暇”日字旁,“嫣”字的字形。“莞”有好多的汉字朋友,和不同的汉字朋友在一起时读音也不一样,在课文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莞guān指水葱一类的植物。齐读词语。)

2、交流问题

①作者先后几次踏上德国?(ppt简介季羡林留德情况、1980年重临德国情

况)

②德国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会让季老写下优美的文章来纪念。

预设:生:景色非常奇丽,民族非常奇特

师:看看,这就是给作者留下这样印象的德国。课文哪些地方让作者感到特别奇丽的?请你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横线把文中作者感到奇的句子划出来。(板书:奇)(师巡视、指导、交流)

(三)品读文本,寻扣“三奇”

1、师:文中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非常多吧!大家来读,哪里让作者感到奇?

预设:A: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朗读。师:咱们班谁朗读能力比较好?(师提示脊梁的发音)

师点评:读得字正腔圆,一个精彩的开头。我想请你推荐一位,你们班谁可能超过你的?

师:老师要告诉你一个读书的秘诀,决不要——(师俯在生耳边告知其读书秘诀:重点词要突出强调、读出季老吃惊的语气、美好的心情)师点评:从你的朗读声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季老吃惊的样子,感受到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一起齐读

3、这段话中你觉得奇在哪里呢?

预设:

生:a养在外面,不像中国人那样养在家里面

b家家户户都养花

c在屋里只看到花的脊梁

(师引导生抓重点词“家家户户”、“脊梁”,并深刻理解这两个词。从而读悟出德国人对花的真切的感情,以及他们那种“我为人人”的崇高品德)

4、紧扣“家家户户”(ptt点击词变红)

师:咱们班上谁不养花的请举手,没举手的都是养花的是不是?那咱们能说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吗?

师:家家户户什么意思?

师:对,每家每户都在养花,那就叫———

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奇就奇在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奇?谁能把它读出来。

预设: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再读一遍。

5、扣住“脊梁”、“只能”(ptt点击词变红)

师:知道脊梁是什么吗?

师: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师拿一束花示范,让生指出花的脊梁)师:你们看,这就是娇艳的花朵,这就是花的脊梁。(师明确指出来(师一边解说、一边用花做示范)如果花的脊梁朝外,那就是花朵——生说(朝里);如果花的脊梁朝里,那就是花朵——生说(朝外);如果一朵朵花的脊梁都朝外,那就是一朵朵花都——(朝里);如果一朵朵花的脊梁都朝里,那就是一朵朵花都——(朝外);他们养花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说前半部分,同学们读后半部分:

师引读:我们是喜欢花的人才养花,他们是——

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引读:我们是把花养要屋子里,他们是——

生读: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引读:我们是在屋子里看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同,他们是——生读: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小结:也就是说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只能看到——(指名读)(花的脊梁),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奇不奇啊!(板书:家里奇)文中还有一处写到花的奇,你来读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师:好眼力,这就是全文的重点,重中之重。(ppt出示)大家自由把这段话读读。

生看课件齐读,师配乐范读

2、师: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仔细读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透过这两个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师评:通过你的想象,我能感受到德国大街上奇丽的景色。

师:请你用朗读把你描绘的画面读出来。

师评:读得真美,老师也陶醉其中了。

读得真流利,如果你能带上感情的话,相信会更打动人。

你把这两个词语读得缓慢点,好像在慢慢回味花得美。

你把这两个词语读得加重点,突出了花得多、花得艳、花得美。

师:大家想看看这样的画面吗?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你还有什么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吗?(ppt出示图片)

(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繁花似锦……)朗读训练师:从这段话中,我们体会出作者用词多准确呀,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自由读读!

3、预设: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生活中,你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图。瞧,这儿的花非常奇丽,而且数量多,面积大,使得我们不禁:

师引读:看了左边的,还想看——生:右边的;

看了楼上的,还想看——楼下的;

看了近处的,还想看——远处的;

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

师: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生:(花的海洋)

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花的世界)

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哪里?(山阴道上)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走进花的世界。一起读吧!(齐读)(字体变红)男生女生对比读。

4、紧扣“如入山阴道上”

师:这是个比喻句,把马路比作山阴道。我们漫步在德国任何一条马路上都好像走进山阴道上。两边的楼房变成了陡峭的山壁,陡峭的山壁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清满了绿绿的叶,让我们感觉徜徉在惊美的峡谷中,竟然忘了这是马路,这是街区,这就是令人惊奇的、异想不到的马路。谁能说这不奇呢?来,带上你愉悦的心情,带上你的微笑,自由读读这两句,读吧!

师:感觉奇不奇呢?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家里的奇,这里到底写的是哪里的奇?(板书:街上奇)

5、师:文中还有一处看似平常,但是也让人感觉到奇?(师直接出示PPT)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中看出的?(抓“又”字)

师:你知道季羡林先生多少年以后再次看到德国的景色吗?

生:四十五年以后

师深情小结:四十五年,近半个世纪。近半个世纪的德国依然像几十年前那样,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几十年,我们可以断言,德国还会这样继续下去。多令人称奇呀!读吧!(齐读)

师:这是永远的奇。(板书:永远奇)

过渡:到了这个时候,上课时我们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找到了吗?

预设:找到了。

师:没有直接回答,从这些奇丽的景色中我们隐约感受到了。课文中有一处对题目有了明确的简答,咱们找找这段话。

D: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PPT出示)(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齐读,再读一遍,读得流畅点。

师: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德国是个优秀的民族,从养花这件事可以看出——(师指板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精神;正因为——(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有了这样一道奇丽的风景,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大声一点,再读————读题目

师:再大一点,慢一点————读题目

师总结:当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读书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从读课题质疑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看,大家对课文理解得那么透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凝聚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和自己养花作比较,今后读书一定要这样做,明白了吗?

(四)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师:好!拿起你们的笔,文中让你感觉到花美的句子,或者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把它们抄下来。(师巡视)

师:写字的时候注意写字姿势,谨记“三个一”,要把字写得工整。

师:记住,当你们把这些句子抄写在书上的时候,这就抄在你们的心上。

(五)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脊梁

家里奇街上奇永远奇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姹紫嫣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街道青年班为新教师创造了一次次实践的机会,促进了新教师的发展,见证了新教师的成长。每一次的青年班公开课,我总能从中汲取教训,在点滴的反思

中前进,前进是为了更好地教学。

这一次我上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样受益匪浅。总结反思后,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提问要言简意赅,问题少而精,提问必须明确目标指向性。比如,有个问题原先设计是这样的:透过这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学实际下来,将其改为“透过这两个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这样使学生快速捕捉到有效字眼,能立马思考。如果问题太长,学生会失去耐心,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考,回答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还有一处原先为“德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预设的初衷是让学生聚焦总结性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但实际教学发现,许多学生找的是具体描写奇丽景色、奇特民族的句子,偏差比较大,我思索后,就把它改为了“德国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一加“总体”两个字,指向性明确了些许,也紧扣我的意图。

其二,引用的资料目的性要明确,要最大发挥资料的有效性。如:我引用了一些关于季羡林第一次、第二次去德国的情况,我引用目的是介绍作者留德的状况及他写下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同时让学生了解季老学识渊博是靠他努力学习的结果,希望学生由此敬佩他。但这一小片段的资料,却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作用不大,提供有用的信息就是季老两次去德时间而已。今后,一定要把引用的资料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其三,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加强。这次,一方面由于借班上课,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且这班学生较乖巧、不够主动、积极,学生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我以为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理解上不太难);同时,我也太关注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忽视了学生的这种情况,顿时本节课大部分上得冷冷清清的。这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和绩效评价上的缺陷。如果我在课堂上适时加些激励性话语——老师喜欢开动脑筋的学生,你的回答让我对你刮目相看,你的简答显得睿智,你的发言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样效果肯定会好多,今后一定要注意并有待加强教师机智的能力。

其四,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层层深入、深度挖掘。在让学生理解了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等词的意思后,何不让他们对这些词语进行造句,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在总的欣赏了奇丽的景色后,何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来,加上反复朗读训练,相信学生会体会得更深刻。

有缺点,也有些优点值得肯定:主线以“奇”字为主,牵出“家里奇”、“街道奇”、“永远奇”,线索清晰明了;朗读形式多样,对花的脊梁演示得较深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等等。

最后,勉励、铭记一句:改正不足,保留优良,积累中前行。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公开课教案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公开课教案 导读: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本课的作者是?(季羡林)季羡林老先生是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出示季羡林先生的资料)我们曾学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师:季老先生曾留学德国十年,对德国的风土人情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两个新词。 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奇丽奇特姹紫嫣红 抽读。师:“嫣”写的时要注意什么?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齐读)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反馈交流)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岗上小学王玉梅 教案背景: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我是第一次讲这篇课文。所以。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这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只要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文章的主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教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 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作为整节课的一条主线,抓住“奇丽、奇特、美丽”这三个关键词,以“寻找奇丽——感悟奇特——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3、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养过哪些花?你养花的目的是什么?你都把自己养的花放在什么地方?(或是见别人把花放在什么地方?) 2、你们知道吗,在德国只需漫步于街头,你就可以随意欣赏到家家户户种

最新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最新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欣赏《蝶恋花答李淑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的主要特点。 2、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音乐感受。 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唱《门前情思大碗茶》。 这首歌曲具有北方鼓词的特点,它和南方弹词并列为我国南北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剧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曲子《蝶恋花、答李淑一》。 二、听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学生活动)思考1——音乐特点;思考2——情感体现。 (教师讲解) 1、音乐背景 题目中的李淑一原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老师,其丈夫柳直荀1932年在湖北战役中牺牲。杨开慧是毛泽东夫人,1930年为革命牺牲,时年29岁。1957年春节,李淑一向毛泽东贺年,信中附了一首她1933年写的怀念柳直荀烈士的词。同年5月11日,毛泽东回信,并以这首词作答。这首词为毛泽东1957年写成,他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追思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表达了革命者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1958年他弹词演员赵开生为这首词谱曲。 2、音乐特点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解放后弹词开篇的优秀作品之一。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弹词音乐的特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

3、情感体现 音乐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 4、讨论 该怎样的情感来歌唱这首曲子? 5、学唱 师带领学生反复歌唱至熟练掌握。 三、总结 课程结束,学生走出教室。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 下册) 刘丽萍 一、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生:季羡林 是:是呀,季羡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家,1935年他去德国留学,德国这一爱花的国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季羡林老人去德国看一看他们独特的风景。 (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没有? 生: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怎么样让别人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 二、组织交流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预习,你会写了哪几个生字? 学生板书会写的字:莞、锦、暇、姹、嫣、 师:文中词语“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一个动作。 生:微笑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看出词语已经掌握了。看“应接不暇”的“暇”

字,是什么意思呀? 生:东西很多,看不过来。 生:没有时间仔细的看,看不过来。 师:没有时间看不过来,所以“暇”字的最左边偏旁是表示时间的“日”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的意思? 生:姹紫嫣红指花的颜色很多,很娇艳很美丽,嫣就是娇艳的意思。花团锦簇指的是花一团一团聚在一起,很繁茂。 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用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来形容一下,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预习时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生:读课文 三、引导解读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过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复备人: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得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学生通过抓住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异国风情,积累优美词句,并揣摩作者写作方式。本课文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写得一篇精美短小的文章,课文先回忆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亲身感受到德国是个爱花的国度、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开满鲜花的美景。同时,语言亲切,用最精炼的语句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使学生颇受教育。 学生分析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将平常学习的阅读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运用在学习新课文上,但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道理看似浅显,但要深刻感悟,学生需要较多的帮助。此外,本班学生对异国风情了解甚少,兴趣较浓,因此课堂上教师在介绍德国风光、民俗风情需多费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词,会写7个生字词,正确读写“天性、宇宙、脊梁、莞尔一笑”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与民俗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感受德国的异域风情。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德国风情、民俗特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各个国家也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这个单元开始,我们跟随作者们的脚步,去环游世界好吗?第一站,我们将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认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轻松谈话。 ■小试牛刀。 第1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黄华暖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他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12国语言,1935年到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注意这个课题有点长,你可以注意停顿再读一遍。指名读。是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课题。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起去德国,领略德意志民族的风情吧!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②想想,课文哪句话概括出了季老对德国的印象? 2、检查字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天性宇宙真切奇丽奇特脊梁”指名读,正音。 出示第二组词语“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家家户户耐人寻味” 指名读,正音莞尔一笑、应接不暇(两个第三声的这连在一起,第一个字要变成第二声) 师:看来读音大家都不成问题了,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七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我特别提醒大家这个脊梁的脊字,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来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得窄一些。还有哪个生字你认为是难写的?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两次去德国的印象) 4、文章就是介绍德国的与众不同的景色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的。那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概括地写出了季老二赴德国后对德国的印象。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概括了季羡林老先生二赴德国后记录下的印象的句子。(根据交流出示句子) 5、解读中心句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师: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呀?

小学语文_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 2、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通俗 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对德国的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德国的风土人情。 2、教师反复读课文,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德国民俗风情以及作者季羡林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音乐九年级上人音版3.2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说唱音乐 2、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说唱艺术的产生背景和社会意义,以及其主要种类,表演形式,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乐器图片 教学重难点: 苏州弹词及其作品欣赏,表演形式艺术风格 教学思路: 1、有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导入 2、说唱音乐的知识 3、表演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唱一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青春舞曲》另填词演唱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唱。多媒体播放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这首歌有何特点?与以前所唱的歌有何区别? 生:有说有唱 三、新课教学:说唱音乐就是以唱为主,说唱自由结合而浑然一体的艺术形式。说唱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出现了。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可以说是说唱音乐的雏形,南北朝时期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都可以说是一种说唱音乐的形式。隋唐以后,说唱音乐正式形成。明清以后,各地说唱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曲种繁多,流派纷呈。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古老的说唱艺术获得新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说唱音乐是一种叙事性的音乐体裁,是由说、唱、器乐三部分构成的统一体。根据各曲种的历史渊源、演唱风格、演唱形式等特点,大体分为: 1、古词类 2、渔鼓类 3、牌子曲类 4、琴书类 5、评书评话类 6、相声类目前较为流行的曲种:苏州弹词(被誉为“江南明珠”)、扬州弹词 (二)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表演形式:自弹自唱 伴奏乐器:三弦 艺术风格:委婉细腻,富有诗情画意。演员运用嗓音变化、面部表情、手势、唱腔及弹奏乐器的烘托来创作角色、叙事感染听众 (三)学生表演作品 (四)师生跟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小结:说唱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的民间沃土养育了她,使她得以成长和繁荣,曲类种类不断增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有关作品,下节课我们一起欣赏!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2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是一首词,你知道词是什么吗? 3、生根据资料进行回答。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题目是——(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答李淑一是标题,意思是答复李淑一。 5、关于毛泽东,你了解多少?请简略介绍。 (学生概括介绍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 (一)字音:读准读通。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读出课文吗?请特别注意突出表示的字词。 (老师出示课文,将重点词突出表示)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听后评价字音,和节奏停顿。 2、学生朗读。

进行评价: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有错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二)理解意思,读出节奏。 1、在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能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吗? 2、指名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 生:在第X句中,我知道了XX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3、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理解的句子。 4、老师评价:在他的朗读中,老师发现他不仅能正确、流利地读,还做到了有节奏、有停顿。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 指导学生读书句子。 5、刚才我们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6、全班齐读全文。 三、想象画面,体味诗境 1、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用心仔细的聆听,在老师的朗诵声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进行想象。 3、好,睁开你的眼睛,你能将刚才想到的画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 (学生默读课文,画文结合,找到句子) 4、指名回答 (1)生:从题目“蝶恋花”中,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的蝴蝶围绕着鲜花翩翩起舞,不愿离去,十分留恋的样子。 师:真好,蝶恋花这个词牌,一般是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内容,表达人的情感的。 你能带着你想象的画面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读句子。 (2)从“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句话中,我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杨花和柳絮,飘扬直上,飞到天的最高处。(生读句子) (3)生:我从词中的3、4、5、6句中,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吴刚很恭敬地捧了桂花酿的酒来款待英魂,嫦娥也为他们跳起了舞的画面。(读) (4)从最后两句中,我仿佛看到了英魂泪水倾盆而下的情景。(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识点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识点 一、字词读音和字形注意: 脊(」?)梁(li mg)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暇:空闲。近义词:目不暇接)耐人寻味(近义词:意味深长) 二、词解: 1.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2.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3.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4.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琢磨。 三、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季羡林,他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四、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五、本文的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课文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六、重点问题分析: 1.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

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 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 “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 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5.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这是作者四五十年后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的赞叹,“奇丽的景色”是 指开花时,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面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花的海洋的 美丽景象;“奇特的民族”是指德国人爱花、养花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6?“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有什么关系?

湘艺版九年级音乐下册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的主要特点。 2、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音乐感受。 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唱《门前情思大碗茶》。 这首歌曲具有北方鼓词的特点,它和南方弹词并列为我国南北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剧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曲子《蝶恋花、答李淑一》。 二、听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学生活动)思考1——音乐特点;思考2——情感体现。 (教师讲解) 1、音乐背景 题目中的李淑一原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老师,其丈夫柳直荀1932年在湖北战役中牺牲。杨开慧是毛泽东夫人,1930年为革命牺牲,时年29岁。1957年春节,李淑一向毛泽东贺年,信中附了一首她1933年写的怀念柳直荀烈士的词。同年5月11日,毛泽东回信,并以这首词作答。这首词为毛泽东1957年写成,他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追思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表达了革命者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1958年他弹词演员赵开生为这首词谱曲。 2、音乐特点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解放后弹词开篇的优秀作品之一。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弹词音乐的特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 3、情感体现

音乐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 4、讨论 该怎样的情感来歌唱这首曲子? 5、学唱 师带领学生反复歌唱至熟练掌握。 三、总结 课程结束,学生走出教室。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7个汉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2、体会德国民族养花的与众不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会议室上课,在讲新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风光片。(大屏幕播放德国风光片) 师:这些图片都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中国也曾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哥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但是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到祖国,事隔三十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质疑问答:“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呢?把书打开——听一遍课文,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学习生字 1、听范读。 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2、看一下本课出现的汉字。请看大屏幕。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颇 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领读—齐读

释义 检测(游戏) A 看图用词。 B 区别形近字 C 运用词语填空。 书写形近字(练习本上完成) 三、再读课文,学习1—2段 1、指两名范读 思考: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2、导语: 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课文1—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 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理解意思。 B 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象我们中国把花养在屋子里,当时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情形,表现是怎样的?——很吃惊,不理解。这样一种养花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民族怎样? (奇丽、与众不同)这节就让我么年体会一下这个民族的奇特。民族的这种奇特让作者以至我们都很吃惊,很不理解,他们这样把花放在窗子的外面是因为不喜欢花吗? 生:不是,他们很喜欢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而且把最美的花放在窗外,让别人去观赏,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师: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谁家养花举手。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命”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生命”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蝶恋花答李淑一》齐读课题:你发现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生说) 2、师:它是我们今天新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叫词。对词你有哪些了解?(生汇报)(师补充: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为上阕和下阕,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就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答李淑一”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词牌有很多种,比如“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浪淘沙”“卜算子”等,这些都是词牌名。 3、师:对这首词,你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大家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品读感悟: 1、完成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1)自由读。(你觉得读正确、流利了,就停下来。) (2)同桌互查。 (3)指名读(2人) (4)齐读。 过渡:目标一完成的很好,请看目标二: 2、完成目标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自由朗读,借助书中的小资料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学) (2)哪些词句不理解,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忙解决。(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2个小组) 师点拨:从大家汇报的中,老师发现“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这两句大家理解有困难,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理解词意的快速通道。(出示注释)(4)谁再流利地说说整首词的意思?(指名说1人)

过渡:孩子们,这首词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其实,每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有其内在的原因,那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4)师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默读)(师讲解《菩萨蛮》的大意) 师:读了李淑一的词,你有什么感受?(悲伤、难过)如果你的朋友给你写这样的信,你会怎么做?(安慰她)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安慰李淑一的?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5)指名汇报:【预设:①从第一句中体会到:他们的灵魂飘到了天的最高处——天堂。 ②从第二、三句“嫦娥”“吴刚”热情招待中体会到神仙对烈士的崇敬,作者借神话来安慰李淑一,并表达他对英烈的赞美。③“忠魂”在这里仅仅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吗?(不是,指的是千千万万为革命献身的英烈的灵魂)④从第四句烈士的忠魂听到革命胜利的消息,激动的泪化作“倾盆雨”,体会到英烈的激动的心情。师:其实这也是作者激动心情的体现。(看课文插图)烈士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在作者看来,烈士的死是——值得的。】(6)师: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命”,这首词与“生命”有什么关系?(生汇报)【师小结、板书: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小结:孩子们,李淑一失去了丈夫,愁绪满怀、泪沾衣襟,毛泽东他失去的不仅是妻子杨开慧,他还失去了长子毛岸英,2个弟弟、1个堂妹、1个侄儿,同样是怀念亲人、怀念战友,毛泽东没有沉浸于悲痛之中,而是站在一个伟人的角度,对英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颂。 过渡:理解了词意和作者表达的感情,老师相信大家会朗读得更好!(指导感情朗读) a、生自由练读; b、指名读; c、齐读。 3、背诵词。 (1)自己试着背一背;(2)小组展示背;(3)指名背;(4)齐背(重复最后一句,三遍)4、师:孩子们,这首词学完了,丁丁和东东都有他们的看法,将你的收获也写在“我的视角”空白处。 师: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再来欣赏他的一些作品。 三、拓展延伸: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四、作业: 推荐阅读《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语文A版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 人看的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 __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 __先生的,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一提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解放小学董淑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 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生命”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蝶恋花答李淑一》齐读课题:你发现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生说) 2、对词你有哪些了解?(生汇报)(师补充: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为上阕和下阕,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就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答李淑一”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词牌有很多种,比如“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浪淘沙”“卜算子”等,这些都是词牌名。 3、对这首词,你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大家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4、出示目标:(指名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二、自主读识: 1、完成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1)自由读。(你觉得读正确、流利了,就停下来。) (2)同桌互查。 (3)指名读(2人) (4)齐读。 过渡:目标一完成的很好,请看目标二: 2、完成目标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自由朗读,借助书中的小资料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学) (2)哪些词句不理解,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忙解决。(小组合作)(3)小组汇报(2个小组) 师点拨:从大家汇报的中,老师发现“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这两句大家理解有困难,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理解词意的快速通道。(出示注释) (4)谁再流利地说说整首词的意思?(指名说1人) 过渡:孩子们,这首词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其实,每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有其内在的原因,那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要表达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优秀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2、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K12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生字组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生字 组词 【宇】 读音:yǔ 巧记:“于”是住在宝盖下。 字义:①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②屋檐【引】房屋 组词:①宇宙宇内宇航显生宇宙②【引】屋宇庙宇 造字:形声 造句:茫茫的宇宙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笔顺:上部宝盖宜宽;下部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宙】 读音:zhòu 巧记:宝盖下头是自“由”。 字义:古往今来,指所有的时间 组词:宇宙宇宙飞船气吞宇宙宇宙航行元古宇宙太古宇宙 造字:形声 造句:我多想乘坐宇宙飞船飞上太空啊! 笔顺:宝盖盖住下方;“由”横画间距匀称,竖居中。 字歌: 挥衣袖

吃甜柚 邮祝福 观宇宙 【曾】 读音:céng 巧记:僧人走了。 字义:曾经,表示从前经历过 组词:曾经未曾何曾曾经沧海 造字:会意法 造句:几年前,我曾经见过他一面。 笔顺:上部“”略扁;下边“日”呈长方形。 字歌:心中有爱憎宝贝来相赠曾经也美好有土产量增 【莞】 读音:ǎn 巧记:草长“完”了。 字义:【莞尔】微笑的样子 组词:莞尔一笑不觉莞尔 造字:形声法 造句:面对众人的赞扬,她莞尔一笑。 笔顺:上部扁而宽;“元”上横短,下横长,撇不宜长。 字歌:地名中读guǎn东莞在广东莞尔中读ǎn一笑百媚生

【簇】 读音:cù 巧记:竹林里面八“方”飞箭。 字义:①用于聚成团的东西②从聚,聚成一团 组词:①一簇簇②簇拥 造字:形声法 造句:春天来了,一簇簇鲜花竞相开放,万紫千红。 笔顺:上小下大。第三、六笔都是点;末笔为捺。【缭】 读音:liáo 巧记:两点骑大上,“日”“小”下面藏,丝线在前方。字义:①缠绕②用针线缝缀 组词:①缭绕缭乱云雾缭绕②缭缝 造字:形声法 造句:傍晚的乡村炊烟缭绕。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大”的撇注意避让,捺舒展。字歌:字迹潦草烟雾缭绕春色撩人望远眺 【暇】 读音:xiá 巧记:假期无人来值“日”。 字义: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组词:闲暇空暇无暇得暇应接不暇自顾不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