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白细胞干扰素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报告

猪白细胞干扰素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报告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IFN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其并不直接作为反应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表达的目的,而且IFN具有很强的活性,其活性呈多样性。 3.1抗病毒作用 IFN 、IFN—B、IFN 均有抗病毒作用一。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

猪干扰素研制及应用

猪干扰素基因在腺病毒的表达及应用 崔尚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猪传染病 研究室,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多年来,疫苗免疫接种一直是一种预防大范围传染病爆发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被广泛用来进行免疫控制传染病以及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免疫接种的优点是促使先天性免疫细胞产生免疫记忆细胞,从而使机体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产生持久的免疫保护。疫苗接种不仅可以通过注射灭活苗或弱毒苗实现,还可以通过注射亚单位疫苗(如纯化的类毒素)实现,也可以由其它方式将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 尽管疫苗接种非常成功,但免疫失败也时常出现(例如猪瘟疫苗),而且屡见不鲜,具体原因尚未明确。有些疫苗能够提供短期保护,不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有些疫苗能够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但却不能使机体针对抗原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强烈的免疫反应并不不一定保证形成保护性免疫。例如,呼吸道的感染可以导致保护性免疫失效,而且现在形成了很多综合症,如猪圆环病毒、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毒等都是以综合征来危害动物机体。从疫苗开发的角度来看,在没有保护性免疫的干扰下,产生稳固的免疫应答的感染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在免疫学领域,一些新的、功能强大的研究工具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这主要归功于在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方面得到了新的见解,并进一步理解了以细胞和分子为基础的保护性免疫。保护性免疫应答不仅仅是抗原特异性的结果,更是体内环境各种因素、各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疫苗开发的重点应当从目前只考虑抗原特异性向抗原特异性和体内环境综合考虑转变,这必定是今后发展的新方向,也是目前大家对自然免疫、天然免疫研究非常火热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获得必将使研究人员按照新的方式改造疫苗和体内环境综合考虑来对抗传染病,从而研制更为有效、更容易形成具有选择性保护和持久性的免疫记忆的新的免疫疫苗及相关产品。其中,干扰素作为研究的非常彻底的一种细胞因子,起到了很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猪I型干扰素。 1957 年 Isaac 和 Lindenman 进行鸡胚细胞流感病毒感染试验中首次发现一类能干扰和抑制病毒复制的可溶性细胞分泌物,故取名为干扰素( interferon Wheelock 与 Green 分别于 1965 年和 1969 年相继发现免疫活性细胞经丝裂原或抗原刺激后,发生一类对酸敏感的干扰素,称为免疫干扰素。目前依据干扰素对酸的敏感性通常分为 I 型干扰素(酸敏感型)和 II 型干扰素(耐酸型)两类。几乎所有脊椎动物均可产生这两类干扰素,根据发生干扰素细胞种类不同,I 型干扰素至今已发现 INF- α、β、ω、κ、τ、δ等 6 种类型,而 II 型干扰素迄今为止仅发现 INF- γ一种( Domeika, 2003 由于干扰素具广谱、高效抗病毒功能,及其对免疫系统起关键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1、细胞因子及干扰素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各种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参与病理反应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

干扰素常识

一、什么是干扰素 1、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高科技、绿色抗病毒生物兽药。 2、是一类蛋白多肽,具有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 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3、能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 4、抑制病毒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应答。 5、在动物抵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6、是目前所知发挥作用最快的病毒防御体系,几分钟内使机体处于病毒状态。 7、使机体在1-3周时间内对病毒的重复感染有抵抗作用。 二、干扰素的分类 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型和‖型 ︱型干扰素包括α、β 、δ、τ、ω 等亚型,最具有典型代表的是a亚型,具有强烈的抗病毒功能,因此又称抗病毒干扰素(IFN-α) ‖型干扰素目前只发现y亚型,具有强烈的免疫调节功能,因此又称免疫干扰素(IFN-y) ︱型和‖型均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肿瘤的作用 区别:抗病毒方面IFN-a﹥IFN-y 免疫调节方面IFN-y﹥IFN-a 三、干扰素的药理 GTPase 阻断病毒穿入 2?,5?-Aase 阻断病毒脱壳 抗病毒蛋白表达———Pkas ——细胞呈现抗病毒状态——阻断病毒复制 2?-PDEas 阻断病毒合成 活化NK细胞 MO吞噬功能亢进 激活免疫细胞——加强KT细胞功能——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ADCC活性增强 四、干扰素作用 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进入机体后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分解病毒RNA阻断病毒蛋白合成导致tRNA与氨基酸不能结合消除病毒感染。 2、免疫调理、免疫增强作用:激活T淋巴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吸引淋巴细胞向 炎性组织移动。 五、吉莱德系列干扰素具有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1、高浓缩型 ①每毫升的活性单位高达100多万,无须加量使用。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仅供参照)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实验步骤 白细胞分类 1.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 2) 血膜厚薄适宜 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 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 3)推片速度 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根据所见到的100个白细胞,记录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内科护理学实验报告

内科护理学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内科护理学》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肺结核见习 学习中心名称: XX学习中心姓名: XXXX 学号: XXX 实验日期:XX 年 XX 月 XX 日指导教师: XXX 成绩: 一、见习目的 1.了解各型肺结核的X线特点。 肺结核有五型。 Ⅰ型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可以正常或见哑铃形病灶。 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分布均匀,大小密度相近的粟粒状阴影。 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云雾状,边缘模糊,密度相对较淡。 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空洞形成不同形式的透亮区,纤维钙化的硬结病灶,如条索、结节状、斑点状病灶,边缘清楚,密度相对较高。 Ⅴ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增厚,可见钙化影。 2.掌握肺结核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2.评估患者咯血情况,咯血量的大小。 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结核导致的肺功能降低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机体消耗量增加、代谢紊乱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下降有关; 5.潜在并发症:有咯血、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危险; 6.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1.气体交换受损:持续低流量吸氧,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

2.活动无耐力: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注意室内每天开窗通风,紫外线消 毒,告知患者生活规律,充分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重体力劳动,病 情允许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在病人休息期间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和 探视; 3.营养失调:告知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吃鱼、 瘦肉、蛋、牛奶和新鲜水果蔬菜,补充足够水分; 4.有感染的危险:做好基础护理,保证床单元整洁,预防上呼吸道感 染,预防压疮的发生,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5.潜在并发症:咯血时嘱头偏向一侧或患者侧卧位,给以患者心理安 慰,消除紧张恐惧情绪,鼓励患者尽量将血咯出来,保持呼吸道通 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止血药;小咯血患者可进食易消化、温 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大咯血患者暂禁食;注意观察有无先兆症 状;每天定时测血糖,监测血糖变化; 6.知识缺乏:加强对患者结核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主动与病人沟通,介 绍肺结核是可防可治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见习重点 肺结核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三、见习难点 1.各型肺结核的X线特点 2.肺结核的治疗要点 四、具体安排 1.简单讲授肺结核护理评方法及内容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概况 干扰素 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FN—α、IFN—β尽管结构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结合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将它们一起划归为Ⅰ型干扰素。其中IFN—α是20个结构相关的分子量约为18kDa的多肽家族,每个由独立的基因编码;IFN—β是个单基因产物,是分子量20kDa的糖蛋白。IFN—γ属Ⅱ型干扰素,由大约21~24kDa的亚基组成的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的糖蛋白。IFN一γ对56℃、pH2和0.1%SDS敏感。 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其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此外,干扰素活性很高,并且其活性呈明显的多样性。现将其主要活性分述如下。 (一)Ⅰ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抑制病毒复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酶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 和旁分泌作用。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加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NK细胞具有干扰素受体 。 改变MHC分子的表达,增强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而抑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IFN—γ抗病毒活性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强,所以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一种强的巨噬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T和B淋巴细胞,促进分化;能增强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近两年,由于畜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免疫增强剂在畜牧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动物受到疫病威胁或处于应激状态,特别是畜禽处于免疫抑制时使用免疫增强剂是有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免疫增强剂的预防、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性确定、高效、稳定、无毒的理想免疫增强剂将是未来防治畜禽疾病的主要物质,猪用免疫增强剂主要包括干扰素、猪用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低聚糖、黄芪多糖等,本文主要介绍干扰素的用法、功效和注意事项等。 1 免疫增强剂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增强剂是指单独使用或者与抗原联用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具体讲就是能够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强活性和非特异性物质的免疫原性的稳定物质。免疫增强剂分为两大类,即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和被动性免疫增强剂。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又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常用的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有灭活的细菌、病毒,或由其提取的抗原成分,如大家很熟悉的猪瘟、猪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等各种疫苗,机体受这些免疫刺激剂的作用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相应的抗体,可防止相应的疾病的发生。这类免疫增强剂特异性强、疗效肯定且作用持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作用于机体,可促进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如使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噬菌功能增强。我们平常所说的黄芪多糖、左旋咪唑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疫苗一起使用时也具有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2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ml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大量投放市场。 干扰素是多种诱导剂(病毒、细菌和大分子等)诱导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蛋白质。而且认为是在特定的诱导物(包括病毒与非病毒物质)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编码产生的一种或多种蛋白质,即为干扰素。这种蛋白质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毒,其活性又受到另一组细胞基因的调控,即在干扰素作用于细胞时,又诱生另一类基因产物,这类基因产物引起细胞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抑制细胞分裂和肿瘤细胞增殖以及调控免疫系统功能的活性。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 2.1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2.1.1抗病毒功能

干扰素不同亚型及应用

干扰素的不同亚型与临床应用 侯云德 北京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素,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经10多年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抗肿瘤治疗药物。目前,有40多个国家使用干扰素制剂,治疗大约30多种疾病。 一、干扰素的型别 迄今所知,人、小鼠、牛、马等哺乳动物的干扰素均有α、β、γ三个型别。其中α型中又有许多亚型,可分为两大家族。人干扰素第Ⅰ类家族(HuIFN-αI)相当于早期Nagata等和Goeddel等所记载的,有15~20个基因成员,其中大部分是编码功能蛋白,彼此在核苷酸水平上有大约90%的同源性;而人干扰素的第Ⅱ类α家族(HuIFN-αⅡ)有5-6个成员,后者与αⅠ家族有50%的同源性,其中大部分是伪基因,除IFN- w外不能表达功能性蛋白:人的β型干扰素(HuIFN-β)和γ型干扰素(HuIFN-γ)公认的只有一个亚型。人的α、β干扰素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人γ干扰素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关于人α干扰素不同亚型的标记,过去文献上比较混乱,大致可以归纳如表1。 表1 人α干扰素不同亚型的标记 ---------------------------------------------——-- 重组干扰素自然干扰素——————————————————————————— Goeddel等Nagnta等Rubinstein等Hobbs等 Aα1α1(a) Bα2α2b1 Cα4,4bβ1b2 Dα5β2b3 Eα6β3c1 Fα7γ1c2 Gα8γ2c3 Hφα10γ3d1 Iα11γ4d2 Jα13γ5 Kα14 L N ————————————————————————————— 表2 人α干扰素不同标记的亚型序列的关系 ------------------------------------------- Goeddel分类Nagala分类——————————————————————— K=α6 G=α5 A≈α2 D≈α1

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在猪病防治中重要作用

现代生物工程制剂(猪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近年来,基因工程生物制剂在畜禽疾病防治上的研究有着突飞猛进的进展,因为无药残、不产生耐药性、发挥效果快等原因被广泛推广应用,发挥着常规化学药品难以达到的效果,专业从事生物制剂研究的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研发出的猪用基因工程干扰素、猪用转移因子、排疫肽(猪浓缩免疫球蛋白)等系列生物工程制剂通过大量临床证实,对猪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现简介如下,供有关单位参考。 一、猪用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的猪用干扰素无论是含量或是活性,均高于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产生的干扰素。 (一)作用机理 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细胞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阻断了病毒的繁殖,使病毒不能在动物机体内生长与繁殖,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猪干扰素能增强免疫器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消毁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免疫自稳功能,降低应激反应等目的。 (二)猪用干扰素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猪瘟、兰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伪狂犬病、猪流感、水疱病、细小病毒病等的防治,特别是和猪用转移因子协同使用时,对猪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有更好的效果。 1、使用方法:每40公斤体重肌肉注射1毫升,每日1 次,连用3天,重症加量2~3倍。与猪用转移因子联合使用,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后肌肉注射。 2、预防与治疗方案 (1)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的治疗:按使用治疗量肌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复方穿心连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或痢菌净,每日1~2次,连用4天,并改饮电解质多维或口服补液盐7天。 (2)兰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流感的治疗:按使用治疗量肌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复方灵芝多糖注射液或奇健(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或复方柴胡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亳升,每日1次,连用3~4天。 在进行上述治疗中,为了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应使用转移因子配合治疗,每100公斤体重肌注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可使病猪很快康复,并能减少病后僵猪的发生。 (三)使用干扰素注意事项

红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 实验原理 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用稀醋酸液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根据稀释倍数和计数的容积,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以及白细胞数量。 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材料: 显微镜、微量吸管、毛细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盖玻片、小试管、RBC稀释液、WBC 稀释液、正常人的全血、纱布 实验步骤: 1、红细胞计数准备: 加稀释液,用微量吸管吸取RBC稀释液蒸馏水2.0 ml加到小试管内。 取血,毛细吸管取血10 μl。 用纱布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2、白细胞计数准备: WBC稀释液: 冰醋酸3.0 mL(破坏红细胞) 蒸馏水97.0 mL 亚甲蓝(染色) 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 mL。 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 μL。 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充池、观察: 将计数板及盖玻片檫净,将盖玻片覆盖在计数板上。 用滴管吸取混均的红细胞悬液充入上方计数室,静置3-5 min,高倍镜下计数;白细胞悬液充入下方计数室,静置2-3 min,低倍镜下计数。 观察计数,红细胞,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的4个中方格和正中的1个中方格的红细胞,压线细胞的计数按照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时按照弓形的计数方式,以免漏数或多数。 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实验结果 1、红细胞计数实验结果: 5个中方格内RBC的计数/个=24+27+32+22+25 根据计算公式: RBC/L=5个中方格内RBC数×5×10×200×106 =5个中方格内RBC数/100×1012 推算得出RBC:1.3×1012/L 正常人群的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 人群红细胞计数(×1012/L)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杨一承 08生物技术1班 20082170104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级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综述作为细胞因子之一的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三方面阐述干扰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并归纳干扰素治疗相关症型。 关键字:干扰素;临床应用; 干扰素(Interferon IFN)能干扰病毒复制是一种细胞因子,由多功能细胞因子组成的异源家族。当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最初从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发现,能干扰抑制流感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后来进一步发现,机体对入侵的异种核酸(包括病毒)都能产生干扰素以进行防御。由于干扰素在临床医疗上的显著作用,以及在全球生物医药制品中名列人造胰岛素、乙肝疫苗之后,以排名第三的地位体现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现将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一概述。 1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1.1干扰素对病毒的作用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理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干扰素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1.2干扰素对癌细胞的作用 INF可诱导转化细胞,增加癌相关抗原的表达。使其对免疫反应的成分更加敏感。并可调节细胞癌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终末分化。活化淋巴因子,增强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细胞毒性,激活巨噬细胞,通过加强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某些癌症。 1.3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③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④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2干扰素应用现状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 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著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和Nihon 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一简要发展史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 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 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 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 Technicon 公司1985 年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Technicon H1 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随后升级为H2型和H3型。 COULTER公司在1987 年开发研制其经典VCS技术,并推出持续具有多年影响力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液细胞分析仪MAXM 型。 1990年前后,欧洲和日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各厂家设计生产的此类血细胞分析仪,其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原理各不相同,分析测定项目略有不同,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试剂种类和成分也趋于复杂。不断改进和升级的新产品使得仪器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更加成熟和可靠。而技术的提高也带来了仪器和消耗品(试剂)价格的增加。 二仪器原理和散点图特点 1 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种物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红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 稀释液:NaCl, Na2SO4,HgCl2 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 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 (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 ml。 ②采血,取血10 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 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 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 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

胞数。) 2、白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 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 mL;亚甲蓝(染色) (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 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 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 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 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 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 表一红细胞计数表 RBC/L=405/100×1012=4.05×1012/L 表二白细胞计数表 WBC/L =112/20×109=5.6×109/L 实验结果:RBC:4.05×1012/L WBC:5.6×109/L 四.讨论 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规范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标本种类 人体静脉血或末梢血。 3.适用范围 操作区白细胞分类计数。 4.原理 把血液推制成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5.试剂与器材 5.1试剂: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B 液 5.2器材:玻片、推片、吸耳球、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 6.操作步骤 6.1 采血后在玻片端1cm处加1滴血,持推片以30-450角匀速平稳推至另一端,制成厚薄适宜的血膜,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6.2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 6.3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 液数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B 液,与A液混合用吸耳球吹匀,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6.4 选择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类计数。 7.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成人,6岁-): 0.01-0.05,分叶核0.50-0.70 中性粒细胞(新生儿、婴儿,0-6岁):0.30-0.4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成人,6岁-):0.20-0.40;新生儿、婴儿(0-6岁):0.40-0.60

单核细胞:0.03-0.08 8.注意事项 8.1 避免重复计数,应在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由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墙式曲线移动,禁止在计数池或涂片下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 8.2 白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检查多张血片。 8.3 见有核红细胞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所见数量报告:N个/100个WBC。 8.4 注意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和分布情况,有无寄生虫和异常所见,破碎细胞和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一般≦2%)。 8.5 pH、染液浓度、染色时间、温度影响染色效果。 9.临床意义 9.1增多 9.1.1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9.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9.1.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佝偻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9.1.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1.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传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9.2 减少 9.2.1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9.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9.2.3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0.血液分析仪法操作见LH75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11. 参考文献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1.2 江苏省卫生厅. 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第2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doc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 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 (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

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五、实验结果: 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 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篇二:血糖的测定实验报告

干扰素在动物疫病预防及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干扰素在动物疫病预防及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摘要]干扰素(IFN)SHI 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而产生的一种具有高度生物学功能的糖蛋白,当它再作用于其他细胞时,就会使其他细胞立即获得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学活性。在生物学家与研究人员在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随着医学的发展,IFN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在治疗风湿关节炎、肿瘤支援疗法中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家畜用IFN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落后,但在防治家畜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方面,有其他抗生素类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因其无污染、无残留、疗效显著等特点,已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干扰素;临床治疗;疫病预防 1 干扰素的种类 目前,临床使用的干扰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干扰素,一类是使用后能产生干扰素样作用的单体或复合制剂。前者常见的有白细胞介素、疫康胎,后者目前市场供应的有百加和排异肽。白细胞介素是一种微红色血液制品,主要成分为白细胞介素—2,疫康肽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主要成分为猪基因工程a干扰素,百加是南农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生产一个复合型生物产品,主要成分为干扰素诱导剂和细胞转移因子,严格讲应该叫做干扰素诱导剂或类干扰素;排异肽(商品名:猪用新必妥)是山东省信得药业生产的一种无色或微黄色液制品,主要成分是淋巴细胞释放的能够转移免疫致敏信息的因子,严格讲应叫转移因子单体。 2 干扰素适用范围 干扰素参与体液免疫,没有免疫的特异性。从理论上讲在病毒性病例和细菌性病例的临床处置中都可以使用。但为了降低成本,在临床实践中,仅在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和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中使用。 2.1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处于疫前驱期的症状微病例,例如猪群中便秘和拉稀同时出现、个别猪只发生流泪、采食量下降的猪瘟爆发前兆,发生过流产、生产过死胎和木乃伊的母猪发生伪狂犬病的呕吐症状时,眼圈发暗、腹下或四肢内侧皮下有淤血点的圆环病毒病早期临床症状个体,母猪最后一对乳头发、发紫,或会阴部出现一过性蓝紫斑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症状时,使用干扰素+抗病毒(细菌)药物,效果非常理想,较短的治疗不仅可以减少用药,而且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对于传染进入明显期的家畜家禽群体,首先对假定健康个体按照加倍量的一次性使用干扰素,结合隔离、消毒等综合控制措施,可以有抑制疫情。对于染疫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3-5天的个体,使用中西医结合、另加干扰素的处置方案,效果仍然较为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文件编号:NTYY-XYXM-SOP-001 版本序号: A 修订序号:0 编写:陆永辉审核:陶国华批准:曹兴建 制定日期:2018-05-01 修订日期:执行日期:2018-06-01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规范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标本种类 人体静脉血或末梢血。 3.适用范围 操作区白细胞分类计数。 4.原理 把血液推制成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5.试剂与器材 5.1试剂: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B 液 5.2器材:玻片、推片、吸耳球、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 6.操作步骤 6.1 采血后在玻片端1cm处加1滴血,持推片以30-450角匀速平稳推至另一端,制成厚薄适宜的血膜,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6.2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 6.3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 液数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B 液,与A液混合用吸耳球吹匀,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6.4 选择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类计数。 7.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成人,6岁-): 0.01-0.05,分叶核0.50-0.70

文件编号:NTYY-XYXM-SOP-001 版本序号: A 修订序号:0 编写:陆永辉审核:陶国华批准:曹兴建 制定日期:2018-05-01 修订日期:执行日期:2018-06-01 中性粒细胞(新生儿、婴儿,0-6岁):0.30-0.4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成人,6岁-):0.20-0.40;新生儿、婴儿(0-6岁):0.40-0.60 单核细胞:0.03-0.08 8.注意事项 8.1 避免重复计数,应在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由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墙式曲线移动,禁止在计数池或涂片下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 8.2 白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检查多张血片。 8.3 见有核红细胞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所见数量报告:N个/100个WBC。 8.4 注意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和分布情况,有无寄生虫和异常所见,破碎细胞和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一般≦2%)。 8.5 pH、染液浓度、染色时间、温度影响染色效果。 9.临床意义 9.1增多 9.1.1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9.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9.1.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佝偻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9.1.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1.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传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9.2 减少 9.2.1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