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童心和诗语——以《我想》一诗为例谈儿童诗教学内容的确定

[摘

要]儿童诗以它“浅语的艺术”和“智趣的想象”受到小学生的喜爱。教学儿童诗《我想》一文,要从诗歌的特点和儿童的心

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诗语为切入口、以童心为生长点、以学情为落脚点,开掘、优化、创生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教学内容;儿童诗;解读;童心;学情[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4-0070-02

儿童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不少的比重。从“浅

语的艺术”到“智趣的想象”,它们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和诗性想象。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诗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对儿童诗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我想》一诗为例,探讨儿童诗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

儿童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般可以从诗和儿童两个视角来考虑。王泉根曾提出儿童诗教学应符合“诗的尺度和儿童的尺度”。《我想》一诗,是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它的艺术水准很高。从整首诗来看,诗人分别表达了自己招引春天的声光、化身春的绿、升上春的天空、和春的大地紧贴、随春花飞舞的美好愿望。这些是每一个诗节的原初想象,是诗人高洪波的诗意体验。它们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又是高于生活的创造性想象。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师生教学对话的展开,应以这些生动优美的意象、充满画面感的语言等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以诗语为切入口,开掘教学内容诗歌以情感、意象、节奏、想象等要素为主要艺术特质。儿童诗的教学内容,应该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以诗歌的语言为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诗意。《我想》一诗,从语言的角度,可以考虑开掘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结构的整体性好的诗歌,结构上是浑然一体的。教学《我想》一诗,应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并理解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具体而言,《我想》是诗人通过想象把“我”(“孩子”般的抒情角色)的手、脚、眼睛、整个身体和春天里大树、阳光、蓝天、大地、飞花对接起来,并融合为一个整体,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渴望拥抱春天的情感。诗歌的教学,切忌碎片化。对这首诗的教学,整体性非常重要,否则容易让学生的感受零碎散乱,不能感受到诗歌的整体美。展开教学之前,教师要把握诗人的整体构思,贴近诗人的体验逻辑。而引导学生读一首诗,要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走进诗的整体想象空间。

(二)想象的创造性

诗歌的想象,往往体现在意象和语言上。诗歌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诗人想象的空间,领略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想象的。因此,在整体把握作品后,教学内容应围绕各节意象的前后联系和语言的巧妙运用,带领学生欣赏品味。我们要启发学生留心并发现意象之间的相似联系、空间联系和物象属性联系。因为手像树的枝杈,脚丫像树根,树荫像帐篷,“我”像一颗种子,诗人才有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长成绿色的帐篷”“把我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等想象,这是相似关系;而树枝上有花苞、花苞上折射太阳光、树根伸进泥土、风筝在天上,这种空间关联使诗人产生了“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的想象。最妙的想象是将缕缕阳光“悠”成“歌唱”,把看到的变成听到的;“把眼睛装在风筝上”,人的眼睛和无生命的风筝图案联系起来,这是大跨度的意象组接。只有把这些教学内容开掘出来,才能有效落实“感悟诗人的想象”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建议多聚焦在意象之间的联系上。当然,教学中不建议教授“通感”“拟人”等专业术语。

(三)语言的联系性对本诗的教学,不少教师喜欢把欣赏诗中的动词等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如对“安”“接”“装”“种”等词语形象性、准确性的体会等,但整体上流于个体、孤立地讲解或品味。这样的安排,容易忽略诗歌动词和情绪之间的整体关系。《我想》这首诗,重点是表达一种希冀。每一节开头“我想”的重复结构,形成复沓的旋律,并统领着诗人的愿望和情绪。诗中所有的动词都串在这一情绪链中,串起诗歌情感、想象的主线。第一节“安”“带”“牵”“悠”等动作和手的轻灵、细巧对应,传达诗人用手牵引春光、编织春声的美好想象;第二节“接”“伸进”“汲取”“长成”等动作和脚的踏实、稳重对应。这些动作都由“我想”情绪带出,形成连贯一气的语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动词的整体效应,指导他们连贯有节奏地朗读,感受作者用“我想”这条情绪主线统领这些动词的妙处。

解读童心和诗语

———以《我想》一诗为例谈儿童诗教学内容的确定

浙江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315000)黄铁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