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

【解题】

《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略有删节。核舟,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这件工艺品的具体描述,介绍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使我们由此认识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和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样,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篇重要资料。文章构思巧妙,也不失为一件艺术精品。

【简析】

《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且各有姿态,各具神情。这是雕刻艺术的传神,也是作者文字技巧的传神。

二、《核舟记》赏析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

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化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五、琐谈《核舟记》的写作特色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大概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材了,然而魏学洢的名字并不见于一般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他的这篇《核舟记》又不见之于他的专集《茅檐集》,可见连他自己也未必十分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虽非名家名篇的《核舟记》何以得天独厚,至今仍为人们所喜闻乐诵呢?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篇值得称道的颇具特色的散文。那么它的主要特色又在哪儿呢?我以为:

第一是描写细致。作者所记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由于雕刻者的“灵怪”,所以能在“长不盈寸”的“修狭”“桃核”上,“因势象形”、精雕细刻了“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众多的人和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此并非是作简单的罗列,而是着力于细致的描绘。本文中间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体描述了核舟的形状、结构及各个人物的神情状态,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2段不仅写了船舱、箬篷、小窗,而且写出“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且连刻字的颜色也交代了:“石青糁之”。第3段着重写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写了他们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而且显现了他们神态、风度不属。尤其苏、黄的情深意笃、黄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超然出尘,生动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第4段写舟子啸呼之状和“若听茶声然”更是精细入微,神韵毕具,若无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作者对描写对象的细心观察和体会,要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断断不可能的。总之,对

核舟的全体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数目、大小的具体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既具体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启闭自由、足膝之隐于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历历可数、题字之细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细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绍,巨细不漏。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描绘,因而文章如同这只核舟一样,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雕刻既属奇巧,而文章确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第二是层次井然。作者对核舟各部的描写,是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绍“奇巧人”的奇巧所在,开门见山,简洁数语,就把雕刻的刻舟精湛纯熟的工艺作了概括的介绍,并点出“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起了概括和总领全文的作用。第2段则对整个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舱和箬篷作了重点的描绘。第3、4、5段,则依次具体描绘船头、船尾、船顶,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人的雕像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头的苏、黄、佛印三人为主,而此三人则又以苏轼为主,这样文章就紧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既层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后一个自然段,将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数目作了小结总计,并抒发赞叹:“技亦灵怪矣哉!”收束全篇。这种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层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之感。

第三是富于想像。《核舟记》写的是件静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诗意画境的工艺美术珍品,而王叔远的雕刻艺术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惊叹不已的关键则在于核舟如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赋》作为核舟雕刻艺术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复以《赤壁赋》的内容作为观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据,而我们广大读者则又更以《赤壁赋》的所述来体味散文含蓄隽永的意境,在这里,“奇巧人”创作的蓝本,作者的丰富想像和读者的欣赏联想,都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得以自然融汇而沟通在一起了。尤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既忠实而准确地反映了《赤壁赋》的意境和“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而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不为原作所囿,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正由于作者丰富的想像,弥补了素材的不足,又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写到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神态不凡、舟子的“若听茶声然”这些细腻逼真的心理描绘,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赋》为依据,而推测想像出来的描述,假如作者仅是作些客观的描绘,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说明词,而决不会像现在所写的那么感人,启人想像。因此,有人说《核舟记》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我看恐怕是不会有人反对的。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核舟记 一、词译:为宫室(为:雕刻)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顺着;象:雕刻)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 (贻: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高可二黍许。(可:大约。)启窗而观(启:打开)石青糁之。((糁:名词用作动词,涂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矫首昂视(矫:举)神情与苏、黄不属(不属:不相类似)诎右臂支船(诎:周“屈”,弯曲)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倚:靠着;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若听茶声然(若:好像;然:......的样子)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竟然;盈: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神奇) 二、句译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制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三、问答 1.《核舟记》说明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 2.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材料之微小:“长约八分有奇”“桃核修狭者为之”;(2)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 “启窗而观”;(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4.“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6.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7.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8.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9.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0.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讲课讲稿

23课核舟记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二.【一字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7.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可、可能)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还,尚今义:曾经。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用箬篷)(2)石青糁之(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峨:高高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使……平放。使……弯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五.【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 盈:满 3.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5.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 6.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7.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8.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9.石青糁之。糁:涂 10.东坡现右足。现:露出 11.如有所语。语:说话 12.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 13.矫首昂视。矫:举 14.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15.其船背稍夷。夷:平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核舟记》词解、翻译及要点简析

《核舟记》词解、翻译及要点简析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特殊的技艺以:用之:的为:雕刻 罔:无,没有因:依据象:模拟具:具有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 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轩:高起敞:开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髯:胡须居:位于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所语:说什么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诎:同“屈”,弯曲支:支撑倚:靠历历:清清楚楚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楫:船桨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其:那夷:平题:刻曰:是 那只船的底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了了:清清楚楚丹:红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通计:总共为:刻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表转折曾:尚、还盈:满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简:挑选修:长 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最新整理《核舟记》复习要点知识讲解

《核舟记》复习要点 一、语音 洢(yī)皿(mǐn)贻(yí)罔(wǎng)黍(shǔ) 髯(rán)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四、多义词 1、为宫室:刻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雕刻 2、能以径寸之木:木头以至鸟兽、木石:树木,如“草木皆兵” 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别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东坡右手执卷端:边其人视端容寂:正,如“端正”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译: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 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 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 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字音字形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6.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代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书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鱼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字音字形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6.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八年级上册《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一.生字难字 器皿(mǐn)罔(wǎng)贻(y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诎(q ū)箬(ruò)篷高可二黍(shǔ)许石青糁(sǎn)之髯(rǎn)执(zhí) 不属(shǔ)舟尾横卧一楫(jí)椎(chuí) 髻(jì)葵(kuí) 扇天启壬(rén) 戌(xū) 二.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 三.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核舟记重点(1)

《核舟记》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选自:清代人张潮的《虞初新志》 2.作者:明末文学家。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 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 3.核舟雕刻的作者:明代王叔远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4.核舟雕刻主题:大苏泛赤壁 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5.核舟微雕:王叔远赠给魏学洢[yī] 6.文体:记。体裁:事物说明文 二: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只记这一个 三: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四:一词多义

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为字共三十有四做,这里指雕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做,这里指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中轩敞者为舱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当作,作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为坻,为屿,动词,成为 2,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珠可粒粒数也可以 明灭可见可以 不可知起源可以 3,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4,云此中人语云说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末语气词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开头 其人视端容寂正 6,而启窗而观表顺承

隶而从者表顺承 乃记之而去表顺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 7,语此中人语(四声)云告诉 如有所语(三声)说话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是,原来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概是,原来是) 9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五: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六: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一、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大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象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树起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

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比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噫,技艺也真神奇啊! 二、知识点整理 1.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答: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知识点

《核舟记》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3、读音 器皿(mǐn)八分有奇(yòu jī)黍(shǔ)轩(xuān)峨冠(é guān)抚膝(fǔ xī)衣褶(zhě)弥勒(mí lè)矫首(jiǎo)不属(zhǔ)椎髻(zhuī jì)虞山(yú)甫(fǔ 罔(wǎnɡ)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诎右臂支船(qū 4、断句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4).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词类活用 (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例句:石青糁之 (3).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例句:石青糁之

(4).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例句:卧右膝 (5).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例句:诎右臂支船 (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例句:而竖其左膝 (7).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古今异义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4、一词多义 (1)其: 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 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 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 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 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 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doc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二、《核舟记》原文翻译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

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三、《核舟记》作者介绍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核舟记 魏学洢 【人物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全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核舟记》文言知识整理

《核舟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 ..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 ..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 ..。(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三)、词类活用 1、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 ..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 ..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4、石青糁 ...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 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

《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