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iBooks Author 和 iBooks 2

如何看待iBooks Author 和 iBooks 2

如何看待iBooks Author 和iBooks 2?

郑迅,教育技术学习者,互联网学习受益者,shiun.me…

iBooks和iPad这个平台在2,3年就走通了教材电子化的产品形态,看展示效果,实现了之前一直希望教育技术专业在电子书、教材电子化方向上能产出的产品功能。例如丰富的教学资源展现、低成本的教材制作和发放。苹果在iTunes U之后又一教育领域的力作。其实它吸引人的地方,无论从互联网、果粉、还是教育技术的角度,都可以列出一大堆。

所以我主要想说的是其次。其次,我感觉,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不以产生优秀产品为目的的研究都是耍流氓。

教材电子化,光我知道的项目,不下10个,我见过由教育技术研究者和从业者主导的相关项目产出的产品,和iBooks一比,简直就完全看不到可以用的理由,难怪电子教材的推动那么难。有人把它归因于中国特色的政策,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做出优秀的产品,甚至连产品的形态都没摸着。iBooks和iBooks Author一出,相信今后重新发明轮子的项目会减少了,至少有个靶子可供后面的参考。

教育技术作为应用学科,研究也好项目也好,都应当以出产优质产品为目的,或者说至少是长期目的。苹果能走通这一步,商业公司的身份起了很大作用,但iBooks Author和iBooks 2这种等级的产品,国内却没有一个研究所做出类似可用的产品(不好意思,目前国内的电子教材系列产品,我确实认为【均不可用】),不得不让人反思,究竟教育技术研究是走在正道上的么?

当然,很多人包括我都对iBooks进入中国成为一种真正教学中能使用的工具表示怀疑。在美国,出版商和学校是否买账有待观望,但从iTunes U的经验来看基本OK。而中国的情况更加复杂,肯定还需开拓研究。不过抛开运营推广不说,一个以应用为主,自认为是前沿和引领潮流的计算机、教育交叉专业,研究了10多年,都没有做出像样的产品,我真的觉得咱能别耍流氓了么?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20002 (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 (四)课程性质: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 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 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 三、氏族文明的兴衰 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 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 三、文化艺术的萌芽 考核要求: 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 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 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2.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 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 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 第二章西方文明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1、使学生充分理解西方古典文明。 2、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 3、使学生准确掌握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 4、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 5、使学生理解近代欧洲文明。 6、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教学时数:18学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A.河流中上游山区B.河流中下游平原 C.高纬度沿海地区D.资源丰富的内陆 2.下列亚洲国家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A.印度B.日本 C.沙特阿拉伯D.菲律宾 读某城市的昼夜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主要位于该城市的A.东部B.北部C.东南部D.西南部 4.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处为商业区B.②处为居住区 C.③处为工业区D.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5.“你在北方的雾霾里,自强不息;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这是网友在2016年春“霸王级寒潮”席卷我国时改编创造的寒潮版《南山南》。寒潮所属的天气系统是 A.B. C.D.

6.由于石油开发而形成的“石油城”是 A.伯明翰 B.匹兹堡 C.约翰内斯堡 D.阿伯丁 下图所示国家是一个典型的热带高原国家,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国的地势() A.南高北低B.西高东低C.四周高D.中部高 8.该国西北部半岛人口和城市稀少,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寒冷B.沙漠广布C.地形崎岖D.海拔高 9.该国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原,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凉爽B.水源充沛C.地势低平D.土壤肥沃 10.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是() A.沿铁路分布B.沿河设城C.沿公路分布D.临海布局11.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甲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章第三节西亚2

第二章第三节西亚(第2课时) 编辑者:谢家骏李永助备课组长:审核: 班级:小组组号: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西亚的民族和宗教特点 2、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3、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学习重难点: 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及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一、自主学习(熟记重要知识点): 1、西亚是世界上居民人的主要聚居地,阿拉伯人属于人种,通用语,信仰教。 2、西亚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3、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 奉为圣城。 4、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各国所产石油的供出口,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往、和。 5、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及其沿岸地区,、、和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活动探究: 一、读图了解西亚的石油的输出路线

1、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 2、西亚石油输出的海上路线主要有几条? 3、各条路线都经过哪些主要的海洋、海峡、运河? 东运:①波斯湾→海峡→海→洋→海峡→洋→日本。 西运:②波斯湾→海峡→海→洋→海→运河→海→海峡→西欧、美国。 ③波斯湾→海峡→海→洋→非洲南端→洋→西欧、美国。 当堂训练 1、西亚大多数居民的主要语言和所属人种分别是() A、阿拉伯语、黑色人种 B、西班牙语、白色人种 C、英语、黄色人种 D、阿拉伯语、白色人种 2、西亚居民大多数信仰() A 犹太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基督教 3、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视为圣城的是( A、麦加 B、德黑兰 C、耶路撒冷 D、开罗 4、下列国家中,以犹太人为主的是() A、伊拉克 B、以色列 C、伊朗 D、土耳其 5、下列宗教没有发源于西亚的是()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犹太教 D、佛教 6、给西亚带来巨大财富的资源是() A、水资源 B、石油 C、热带经济作物 D、森林 7、西亚石油输出到欧洲,走最近路线必须经过() A、土耳其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 8、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B、红海及其沿岸地区 C、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区否 D、黑海及其沿岸地区 学后反思:你在这节课学到什么地理知识?

《外国文学》课程标准2017

《外国文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外国文学 (二)建议课时:36 学分: 3 (三)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文秘与速录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外国文学的主要成就。为学生学习《文学概论》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文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 该课程的开设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是《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内容设计 我们将课程标准按感知、记忆、理解和运用四个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设计。(1)感知。教师导入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学生能认识,了解并适当记忆相关文学史和文学流派等知识。

(2)记忆。教师通过讲授和课外阅读的指导,传授有关文学运动和作家作品的基础知识,学生能牢固记忆或背诵相关知识及一定量的作家名作或片段。 (3)理解。教师讲授有关文学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作家的创作历程、风格流派,用以指导对具体文学现象和创作特色的分析。学生能从宏观上掌握规律,准确把握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特质。 (4)运用。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相结合,训练学生独立赏析作家作品的能力,学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作家作品。 3.内容编排、体系(结构) 第一章古代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荷马史诗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但丁及其《神曲》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塞万提斯及《堂吉诃德》 第三节莎士比亚及其《哈姆雷特》 第四章17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第五章18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歌德及其《浮士德》

《世界的居民》章节练习二

章节练习二 一、选择题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A.欧洲B.北美洲C.大洋洲D.南美洲2.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 ①亚马孙河流域②尼罗河流域 ③黄河、长江流域④恒河流域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3.某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而死亡率为1.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2% B.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2.2% C.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2%D.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 4.既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又是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是() A.东亚B.北美洲C.西欧D.大洋洲 5.人口分布疏密的程度,可用下列哪一项表示() A.人口的数量B.人口增长数量C.人口密度D.人口的自然增长率6.有关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大洋洲 B.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C.人口过多会给社会增加一系列负担,所以人口发展越慢越好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7.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B.汉语C.阿拉伯语D.俄语 8.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 A.黄色人种B.混血人种C.白色人种D.黑色人种9.伊斯兰教教徒分布最多的地区是() ①北美洲的东部和西部②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 ③非洲的北部和东部④欧洲的东部和西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种人皮肤淡黄色、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分布在亚洲 B.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全部分布在非洲 C.白种人肤色、发色、眼色较浅,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D.非洲全部为黑色人种 11.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 A.喇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佛教 12.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信仰() A.佛教B.基督教C.犹太教D.伊斯兰教 13.聚落的形态有() A.乡村和工厂B.牧场和城市C.城市和乡村D.牧区和林区 14.屋顶比较平,是因为:() A.气温较低B.气温较高C.降水丰富D.降水贫乏 15.下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长江三峡水电站B.重庆永川大佛寺 C.重庆大足石刻D.重庆永川茶山竹海 二、填空题 1.人们居住地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__________。 2.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场所。 3.由于劳动______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________有较大的差异。 4.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5.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风格。 6.随着_______的增长和社会的_______,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________。 7.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世界遗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三大类。 三、判断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农村的统称叫聚落。() 2.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居所。()

必修二湘教版试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2节含解析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读某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完成第1~2题。 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工业化进程 B.城市化进程 C.逆城市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 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B.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C.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和用地规模扩大 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扩大 解析第1题,该图描述了某城市1990—2010年间城市人口增加和规模扩大的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表2题,在城市化的表现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答案1.B 2.A ,完成第3~4题。 地区城市人口(万 人) 乡村人口(万 人) 地区人口 总数(万 人) 甲3565100 乙6535100 丙8020100 丁9010100 3.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A.非洲 B.欧洲 D.大洋洲 解析第3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表中信息显示丁城市人口占4题,甲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35%,多分布在非 答案3.D 4.A ,它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读1980—2010年世界不同区域年均城市人口增长率统计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选项中,198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增长数最多的是() A.撒哈拉以南非洲 B.北美洲 C.拉丁美洲 D.东亚 6.1980—2010年欧洲年均城市人口增长率最低,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快 B.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C.外来移民少 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中国的年均城市人口增长率为4.15%,为图中各区域最高,而中国城市人口数量较大,因而可确定中国所在的东亚是选项中城市人口增长数最多的地区。第6题,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发展到了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趋缓,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答案5.D 6.B 导学号52084026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空间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7~8题。 7.若甲、乙、丙代表该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则其发展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8.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 B.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少 C.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外扩散 D.城市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解析第7题,城市化早期,市区人口密度最高,距离市区越远,人口密度越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郊区的人口密度则明显增加,后期会出现郊区人口密度超过市区。第8题,据,人口逐渐由市中心向郊区扩散,选C项。 答案7.B8.C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世界文明史》——(文明的建立)周珂慧

——威尔杜兰第一部分:文明的条件

威尔·杜兰(1885-1981),美国麻省北亚当姆人,生于1885年。美国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家、历史学家。他先后在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受高等教育,曾担任报社的实习记者、中学教师。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追随毛根和盖尔金专攻生物学,并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导下专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 从1914年起,他就在纽约的一家长老会堂演讲哲学史与文学史,前后14年,为他的《哲学的故事》与《文明的故事》两部书预作准备。1926年,出版《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从此偕同夫人投注毕生精力从事《文明的故事》的著述。1967年,该书荣获美国普利策大奖,并得到西方读书界、学术界的普遍赞誉。20世纪30年代杜兰的著作就被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文明的故事》被称之为20世纪之《史记》和《汉书》。 杜兰的其他著作还有:《哲学和社会问题》、《生命之解释——当代文学的考察》、《自传》拿破仑时代文艺复兴凯撒与基督东方的遗产。 杜兰曾漂洋过海,浪迹天涯,他以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埃及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印度古老的泰姬陵、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又奔走于地中海的波涛之中,在已被人遗忘的克里特岛,在残垣断壁的雅典古城,在残酷的斯巴达古战场,搜寻、鉴赏。直至1975年,历四十年的光阴,终于完成了《世界文明史》这一部旷世巨著。

杜兰一直认为,一般分类历史写作法对于评价或批判人类整体的生活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最理想的历史纂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发展和变动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他希望这部《文明史》永远能诱导出一点进取的精神,使我们能冲进文明史的致命深处。

全球通史简介

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译者:吴象婴梁赤民(1999-05 出版)的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目录如下: 1500年前的世界 第一编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六章古代文明的结束 第三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第七章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公元500年) 第八章希腊和罗马的文明

第九章印度文明 第十章中国文明 第十一章古典文明的终结 第四编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1500年第十三章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十五章传统的拜占庭 第十六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第十七章革命的西方文明 第五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非洲 第十九章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后记 1500年以后的世界 序言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一章导言:从地区史到全球史 第二章西欧扩张的根源 第三章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第四章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答案

第2 章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二、问答题与计算题 1.国民产出构成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在有些场合下,存在“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 根据个人偏好和市场价格决定如何花费自己的收入。在另一些场合下,由立法机构的政治选择对上述问题进行决策。考虑以下几个例子:运输、教育、警察、能源使用效率、医疗保健范围和电视广告。对每一种情况,说明其配置是取决于消费者主权还是政治决策。你是否希望改变其中任何一种情况下的配置方法呢? 答: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 了该国的生产水平,可由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等多个指标进行衡量。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是构成国民产出的决定因素。在所有这些例子中,资源配置最终由消费者选择与政府指令或激励计划的结合共同决 定。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方法都不可能单独取决于消费者主权或政治决策。 由于上述这些例子都涉及公共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因此其配置不能完全由市场上个 人决策来决定,需要政府参与提供。所以,这些产品与服务的配置方法不需要改变。 2.当一种物品十分有限时,必须采取某种办法配给该稀缺品。例如,拍卖、发票证、“先来先得”等。试说明每一种办法的利弊?详细解释市场机制在何种意义上“配给”了稀缺的物品和劳务。 答:拍卖虽然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富有效率,但是拍卖并不总是实际可行的;发 票证虽然兼顾到多数人的利益,但却人为降低了价格水平;“先来先得”虽然符合机会平等的原则,但却造成排队等候的高额机会成本。市场机制将产品“配给”给那些能够承担得起的消费者,在这种意义上,市场机制成功“配给”了稀缺的物品和劳务。 3.本章讨论了许多“市场不灵”的情况。在这些场合,“看不见的手”根本不灵。我 们还说明了政府的职能。是否也可能存在“政府不灵”,即政府矫正市场不灵的努力甚至会导致比市场不灵更糟的后果?考虑几个政府不灵的例子。你能设想一种政府不灵非常严重,以至于生活在市场不灵中要比“政府出面去加以纠正”更好的情况吗? 答:存在“政府不灵”的可能性。 实际中存在许多潜在的“政府不灵”,如:目前我国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温州炒煤团的 出现、保健品的过度包装问题等。美国对有子女家庭的补助计划(AFDC)就是一种严重“政府不灵”的表现,目前美国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工业化国家,可见,或许生活在“市场不灵”要比政府出面干预情况更好。 4.分析下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空气污染管制,穷人收入补偿,对电话垄断进行价格 管制。就每一种情况回答:(1)解释市场不灵;(2)讨论政府对该问题的干预;(3)解释为什么政府不灵(见问题3 中的定义)可能是因政府干预而起。答:(1)市场不灵也称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从 社会福利角度来看,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调节人们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②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③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④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⑤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 在本题中,污染是由于其有害公众,具有负的外部影响,而导致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 政府进行污染管制;政府对穷人的收入补偿是对由于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而出现

中华文化概论的理论题哦

第一章 1.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2.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清朝的学者们对统一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盛行,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4.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着确立的以农为本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5.“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观点之一,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片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答题 1.中国古代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重要的贡献? 水里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唐宋时期,正是由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最终在唐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在西北地区,在南方经济出现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件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而在宁夏地区所形成的引黄灌区,直接把“斥卤不毛”之地,改变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以东的晋、冀、鲁、豫地区,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一带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带,西北的水利系统,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众多的水渠,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引进农田,也切着降低黄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是的关中地区,良田千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2简述我国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从传世和陆续出土的文物来看,青铜器制造衰退,丝织业获得发展。汉代以后,西北边疆形成了丝绸之路,蚕丝业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制陶业出现亦很早,灰陶与白陶代表了商业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西周宗庙遗址中发现绳纹瓦,战国时代出现了砖,秦代的制砖技术已经成熟,发现了条砖,汉代出现了画像砖。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普遍使用,这促使了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手工行业在汉唐后迅速发展,诸如制盐,制陶瓷,造纸,制茶。 西汉以后从印度等地传入棉花栽种,随之棉纺业出现,明代以后江苏松江形成棉纺中心,晚清时我国棉布畅销欧洲,手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向现代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3.冠礼的内容是什么? 冠礼就是古代的成人礼,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加冠的地点汉代宗庙,魏晋南北朝以后在王宫大殿,但冠礼前后要去宗庙祭告。士冠礼由嘉宾主持,嘉宾以缁布冠,皮拚,爵拚给受冠礼者三次加冠,并为之命字,受冠者然后出见亲友邻里有地位的贤达之士,表达自己已取得了进入成人社会的资格,皇家的加冠仪式场面要宏大的多,明代冠礼由太师主持,百官列位,皇帝加冠只一加,皇子三家,礼毕,群臣舞蹈贺拜 4.中国古典舞蹈有哪些特点?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

地理必修二作业练习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必修第二册检测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迂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下面图1示意高要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2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与排水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运便利 C.水灾多发 D.耕地划片 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下表是世界某大城市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其中0—5千米为核心区,5—15千米为内城区,15—25千米为外域区,25—35千米为边缘区,35千米以外为郊区。结合表中数据(相对位),完成3—4题。 3.与边缘区相比,该城市核心区( ) A.建筑物密度较小 B.植被覆盖率更高 C.第二产业产值高 D.地表径流汇集快 4.该城市距市中心15—20千米区域内的建筑可能为( ) A.居民住宅 B.大型医院 C.公共景观 D.工业仓储 我国传统的风水学,将古代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下图为阆中城区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阆中城区所在地的描述及有关阆中城区布局的说法,两者组合正确的是( ) A.河岸坡度大甲地是沿江防洪堤最厚最高区域 B.土层深厚,颗粒大丙地为重工业区 C.地下水埋藏较深古城区布局是受行政规划影响 D.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乙地建筑较为密集 6.从传统风水学说来看,阆中城所在地是一个风水宝地。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大 B.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 C.北方山地阻挡寒冷的偏北风,冬季气候相对温暖 D.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 城镇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指城镇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8.若图中有高级居住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旅游学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是旅游业。 2.关于旅游的艾斯特定义所针对的只是消遣性旅游,而没有把商务旅游纳入进去。这是该定义的不足之处。 3.旅游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通过个人行为表现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 4.旅游作为一种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活动,具有消费属性、休闲属性、社交属性、审美属性。 5.从时间维度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间歇性消费”;从行为方式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井喷式消费”,在短短的旅游期间集中消费额度大,无理性消费成分较多。 6.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方面,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游者回国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7.旅游活动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娱、购。 8.按组织形式,旅游活动分为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9.按游客的流向,国际旅游可分为出境游和入境游两类。 10.根据旅程的长短,国际旅游可分为跨国旅游、和三种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南朝梁诗人沈约的以下哪首诗C。 A.《六艺诗》 B.《鸳鸯赋》 C.《悲哉行》 D.《衍波词》 2.国际上普遍引用和广泛传播的旅游定义是B。 A.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B.艾斯特定义 C.英国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D.美国学者对的定义 3. C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目的地的定居和就业。 A.旅游者B.短程游览者C.旅游D.游客 4.下列活动中哪一项是旅游活动D。

A. 三峡大移民 B.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C. 学生异地读书 D.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5.国内与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D。 A.消费程度 B.逗留时间 C.经济作用 D.是否跨越国界 6.中国大陆公民前往港、澳、台地区旅行属于B。 A.国内旅游业务 B.出境旅游业务 C.入境旅游业务 D.边境旅游业务 7.C我国国内旅游的人数为11.02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8.观光旅游是自古以来国内外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旅游形式是A。 A.观光旅游 B.度假旅游 C.修学旅游 D.探亲旅游 9.近期来日益受旅游者青睐的一种旅游形式是B。 A.观光旅游 B.度假旅游 C.修学旅游 D.探亲旅游 10.我国在B,组织了第一次荒漠探险旅游,百人组成的旅游团徒步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A.1996年10月 B.1997年10月 C.1998年10月 D.1999年10月 11.工业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A。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政策支持是A。 A.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五一”、国庆、春节三个七天长假制度 B.带薪休假 C.奖励旅游 D.人均GDP提高 13.以货币为单位,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常用标准是A。 A.旅游收入B.接待人次C. 过夜数D.游客平均停留天数 14.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A。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梁启超是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人

梁启超是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人 中国古文献中没有“神话”这个名词。古人常用“怪”、“神”、谐“、异”这样一些词汇,其意思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神话”一词大致相同,或更为宽泛些。学界一般认为“神话”一词,是从日本或欧洲移植而来的,而第一个作为概念使用“神话”这个词汇的是蒋观云写于1903年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马昌仪在《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一文里写道:“西方神话学传入我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间接的通过日本;直接的来自欧洲。‘神话’和‘比较神话学’这两个词,最早于1903年出现在几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文明史著作(如高山林次郎的《西洋文明史》,上海文明书局版;白河次郎、国府种德的《支那文明史》,竞化书局版;高山林次郎的《世界文明史》,作新社版)中。同年,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丛报》(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创办的杂志)上,发表了《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此后,一批留日学生,如王国维、梁启超、夏曾佑、周作人、周树人、章太炎等,相继把‘神话’的概念作为启迪民智的新工具,引入文学、历史领域,用以探讨民族之起源、文学之开端、历史之原貌。”(《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6期)这一说法得到了神话学界的普遍认同,袁珂先生的《中

国神话史》和青年学者陈建宪的《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都持这种观点。 就笔者所见,最早使用“神话”这个词汇的中国学者,其实并非蒋观云,而是梁启超。梁启超亡命日本之后,于1902年1月在东京创办《新民丛报》,继续进行文化革命宣传,提倡民族主义。该刊从1902年2月8日起开始连续刊载他写的系列文章《新史学》,从而拉开了继1896年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系列文章之后的第二次文化革命行动。《新史学》系列文章中有一篇题为《历史与人种之关系》,他在该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神话”这个新的名词。他写道:“当希腊人文发达之始,其政治学术宗教卓然笼罩一世之概者,厥惟亚西里亚(或译作亚述)、巴比仑、腓尼西亚诸国。沁密忒人(今译闪族人──引者),实世界宗教之源泉也,犹太教起于是,基督教起于是,回回教起于是。希腊古代之神话,其神名及其祭礼,无一不自亚西里亚、腓尼西亚而来。”(见《饮冰室文集》第34卷,又《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第255页,岳麓书社1985年)在没有发现更早的材料之前,我们姑且认定他是第一个使用“神话”这个词汇的中国人。梁启超以要强大中国必应提倡民族主义为指归的“新史学”观,显然是在当时日本明治维新领袖们

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2)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 【拓展】中心商务区(CBD) 中心商务区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双重职能。 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型百货商场、高级专门化商店等;周围则是一些银行、保险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如电器商店、服装店和鞋店等。垂直方向上——在高层建筑物中,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低层,而办公室则多在高层,中间多为一般商业活动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模式形成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北京、成都、华盛顿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重庆、香港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 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市 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 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兰州、常州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如下图): 图示 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付租能力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 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 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 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 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 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 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 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 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远离市中心处 区位选择的 原因最大程度接近消费群 体,商业付租能力强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 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 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 业付租最高 ②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020新教材)新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双测过关(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解析:选D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选D项。 2.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A.集权专制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D.礼仪德治 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项正确。 3.史诗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4.“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的原始史料,故B项正确。 5.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中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据此可见,婆罗门宣称种姓是() A.佛祖安排B.国王指令 C.神灵旨意D.人民意愿 解析:选C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三个种姓生自原人之口、臂、腿,比较高贵;最后一种姓出自原人之双足,所以比较低贱,而原人是由神的生主发展而来的,说明婆罗门宣称种姓是神灵旨意,故C项正确。 6.下面是古代雅典居民政治身份结构图,下列选项中与雅典这种居民结构直接相关的是() A.良港众多有利于外邦人发展海外贸易 B.奴隶众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C.自由民从事工商业造成小国寡民状态 D.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选D据结构图显示,雅典自由民的人数不到总居民人数的一半,这意味着雅典享有民主权利者占少数,因此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7.伯利克里统治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阿拉克萨哥拉斯、雕刻家菲迪亚斯和“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等,都来自外邦。据此可知,此时的雅典() A.人文思想广为流传 B.公民与非公民区别消失 C.社会氛围较为宽松 D.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外邦人愿意并且可以到雅典从事创作,这表明当时雅典拥有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创作环境),故C项正确。

《西方美术史》教案

课程编号:B07127 课时安排:32学时教学类型:理论课 第一章原始美术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旧石器时代美术 熟悉中石器时代美术 了解新石器时代美术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原始造型艺术创作的时间、实用性特征、洞窟壁画、岩画、雕刻、建筑、彩陶文化 *重点:法兰克-康塔布连美术圈;南北欧岩画;巨石文化 #难点:法兰克-康塔布连美术圈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多媒体课件,重视美术作品的展示、读解和理论分析 手段: (1)重视创作方法的讲解;(2)重视作品创作环境、文化背景的分析;(3)明确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4)分析作品色彩、造型、整体效果的美感 ◆过程设计: (1)原始美术的分期、主要类别;(2)原始美术主要的艺术特色;(3)旧石器时代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4)法兰克-康塔布连美术圈;(5)南北欧岩画;(6)巨石文化;(7)彩陶文化;(8)小结原始美术的历史意义及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讨论、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原始美术的分期、主要类别及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旧石器时代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什么是巨石文化?它的代表性作品是什么? 4、彩陶文化发生在什么时候?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参考书目: [1](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角度[M].董建中王大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 2003 [3](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范景中杨思梁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廖旸.蛮族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高火.欧洲史前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姓名:王美艳职称:副教授2006-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