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1)

提要: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

概述: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有 3种:

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

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

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

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现代普遍采用寸口诊法。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教你学诊脉(2)

提要:中医看病,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确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历代先辈对诊脉看法,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对山医话》)吴鞠通也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增订医医病书》)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所以《内经》的162篇里,讨论脉象的就有30余篇,《难经》的八十一难,前二十难说的也是脉诊。老百姓找中医看病,俗呼为“看脉”,意思是“看脉”二字可以代表整个诊病过程与医生的学识技术高低,这说明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

诊脉入门

一、选择适合脉书熟读: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必要时死记硬背,并要深刻理解。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诊脉以呼吸定数: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察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例如以前是以一呼一吸脉来四次为正常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次为数脉,现在多用秒表计算。

三、锻炼诊脉知病的方法

脉经云:“切而知之谓之巧”,常言道“熟能生巧”,那就要多练习,以脉知病,不是不可

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要细心诊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掌握脉像的基本概念:

对脉象的描述都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古人所说“切而知之谓之巧”,看这“巧”就是脉诊的步骤或程式。虽有“熟能生巧”之说,但古人未说这个“巧”在何处,也许是因为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难以统一而说之,不完全是说“多摸了就知道了”!

第一步“首先浮沉分表里”:测得脉位为“浮”;例如陈飞霞曰: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症,急行疏解汗之投。忽而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第二步“有力无力辨虚实”:测得脉势是“虚、软”;看脉先辨虚实,滑利力薄无神则为虚,涩滞力浓有神则为实,实则损之一定之法,又必损其子,若母令有余之势易杀,虚者益之,必然之理。

第三步“诊脉去长短”:三去长短测得脉位在“寸、关、尺三部皆有”;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第四步“腿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为“正常”;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第五步“诊察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细);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五、知常达变,掌握平人脉和病时脉:

知道正常脉理,才能够根据实际诊脉情况辨别病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再看本部所属脏腑。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辨生死和测寿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只有胃气充足,才能正常腐熟水谷。充足的水谷精微被输送到全身,使各方面出现正常的生理功能,其表现于脉的,叫做脉有胃气,如“春胃微弦”、“夏胃微钩”、“长夏胃微软弱”、“秋胃微毛”、“冬胃微石”。”,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症实脉实为顺,庙虚脉

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从脉象任何诊察所表示的病症:

临床实践中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这里举例说明: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而也有不同。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根据脉象制定治疗的方法:

中医治疗是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临床有经验的老中医可以根据脉象,侦察病症,确立治疗方案,例如见病人左寸关弦浮为肝风。尺小,为精气差。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个月以上。曾有一个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妇女,她是生了孩子,出血历时七个月。因为平常体质还好,能吃能做,有时又会好一些,所以一直迁延未治。诊其脉芤而无力,这就说明了是子宫因流血而中气下陷,但因日久出血,气虚不能升举之故,故血流不止,血止则能上升。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

教你学诊脉(3)

提要:你经常会看到老中医看病,每次只需要把脉几分钟,他就可以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并且给你讲了一大堆中医理论,你可能也听不懂,然后说出你有什么症状,基本上和你的实际症状一摸一样,我之前没有给人讲过,所以他也不可能知道。我观察了接下来的几个病人,基本上病人都有些惊讶!中医真的能这么神奇吗?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你觉得神奇是因为你不会,中医讲,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需知一个切脉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至于说玄机,你自己想学就好好学一下,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

一、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

我们从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也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亲身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你首先要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学起,要知道,学好中医是一个相当慢长的过程,在学好基础理论的之后,还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充实,要想做一个好的中医,达到能这么神奇没个十几年是不可能的。

二、如何辨别健康人的脉象:

知常达变,只有知道处事常理,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换句话就是只有知道什么是正常脉象,才能辨别哪些是疾病出现的不正常的病态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愉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 72-- 80 次/分钟,节律、

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 120 140 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 90 110 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中医脉学专著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 28 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 ( 风热感冒 ) 浮紧 ( 风寒感冒 ) 沉迟 ( 阳虚感冒 ) 细数 ( 阴虚感冒 ) 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三、初步来认识一下脉象:

脉诊时最简单认识,只需要分辨准确,就可能就入门了。

1、脉之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①能量的多少(足不足);②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3 、脉位浮沉——辨病之阳气在表在里;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四、辨两手脉象及所属的脏腑:

1、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简单的说: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简单的说左手主血能量的储存;右手主气能量的制造。

2、脏腑分部: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主肾之阴精)

右手【寸】肺【关】脾【尺】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主命门之真火)

3、男女之常脉: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教你学诊脉(5)

诊脉的基础知识

提要:要熟练的掌握脉诊,就要深钻古今脉理的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必须熟识脉诊基础知识的历史沿续过程,并须熟识脉诊的新名词和新概念。这是因为,重新挖掘出的内容与现代的脉诊知识相隔两千多年,历史时差导致语言障碍,叙述起来很不方便,甚至有所冲突。所以,应该熟识脉诊的基础知识和新名词、新概念。

1、诊脉前提:诊病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必须凝神静气。中医所谓“治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刚刚经历车马劳顿,需要先行休息,等到气息平定,心绪坦然之后,方可诊脉。

2、诊脉部位:诊脉部位,中医称为寸口,位于手腕内侧前缘桡动脉搏动处。腕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在确定具体诊脉部位时非常重要。高骨前方动脉搏动处称寸;高骨后方动脉搏动处称尺;高骨正对的动脉搏动处称关。

3 、诊脉手指:医生通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寸、关、尺三部上进行诊脉。且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调整自己手指分布的距离。诊脉时,以手指末端接触患者寸口脉,因为指端的感觉最为灵敏。

4、诊脉三法:按照手指用力轻重的不同,诊脉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法。所谓浮取,就是手指刚刚触及寸口皮肤,脉即可得;如果浮取不得,医生手指加力按压,得脉即为中取;仍不可得,手指继续加力,在筋肉深层方可得脉者,是为沉取。

5、深刻体会:这里就上面所谓的得脉,不一定感觉到脉动就是得脉了。医生需要通过浮中沉三法,体察指下脉象最充盛有力的状态,是在浮、在中还是在沉取的层次出现,才可以称为得脉。有些脉象如浮脉,浮取即得,但中取甚至沉取也可以得到;不过总以浮取时得到的脉象最为充实有力,即属浮。

6、临床实践:

诊脉的方法,从实质上说,是对“脉”的变化进行诊察,而不对“经”进行诊察。但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全身的血脉可以分别归属各“经”。寸口脉属手太阴经,是手太阴经的动脉。寸口脉和手太阴经在经络学说都有特殊意义,既是“脉之大会”,又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因此,寸口脉的变化可以诊断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疾病。如《难经》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所谓“十二经皆有动脉”,意思是说,将整个人体分为十二经,每一经都有动脉。由此可知,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其实际意义,是对隶属手太阴经的动脉进行诊察,即诊察寸口部位的桡动脉。

随着脉诊的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于“脉”字的应用产生了习惯说法,有时专指寸口脉,比如,凡提到诊脉,一般是指寸口脉。有时“脉”是动词,代表“诊”或“候”的意思。如:“欲别表里,当脉之。”再如:“脉之,反见浮数之象。”这里所说的“脉”字,是诊或候的意思,属于动词,应与属于名词的“脉”字相区别。所以,必须弄清基本概念,才能正确认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意义。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质言之,是诊察隶属于手太阴经的桡动脉。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必须弄清“经”和“脉”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原理、脉形规范、操作方法和诊断意义。

教你学诊脉(6)

提要:尽管脉诊是四诊中最为重要和可靠者,但作为四诊之一,终究是无法替代四诊。它不可能诊知所有的症状,许多病症未必通过脉象反映出来,出现某种脉象也未必一定出现症状。比如,现在很多女性为涩脉,却没有任何症状。更何况还有舍脉从症之例,这时据脉断症往往不准确,甚至相反。我们应当遵循《黄帝内经》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探求病机原则,在结合其他诊法的基础上,思考原因,宁失其脉症,勿失其病机。

学习诊脉入门步骤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八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八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八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临床在诊疗实践中,一般只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诊察至数:

诊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五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诊察脉位:

诊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诊察脉体大小:

诊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诊察脉体长短:

诊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诊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6.诊察脉律:

诊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诊察脉的流利程度:

诊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8.诊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诊察脉这一脉象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9.诊察脉的力度:

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诊察特殊脉形:

诊察脉象的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诊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诊察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诊察脉的更代:

诊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诊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诊察革脉:

诊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

面,绝不可忽视。

14.诊察独:(以脉知病的秘诀)

诊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诊察胃、根、命:

①诊察胃脉:是指有无胃气之脉象。脉搏不浮不沉,不急不徐,节律一致,从容和缓。《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脉有胃气,说明正气尚存,预后较好。

②诊察根脉:有根脉主要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因为尺脉候肾,沉取候

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

③诊察命脉:命脉是指生命和血脉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主管人体命脉的手少阴心经,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故临床诊得心经欲绝,生命垂危之象。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命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察胃根命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篇幅太长,将专题讨论,请大家参见下篇,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出入。(故从略)

16.诊察精、气、神:

精,《素问·金匮真言论>所日:“夫精者,身之本也。”此精,不仅指生命的本原物质,还包括构成人体、维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如张志聪注:“夫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可见,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涵盖

了上述各种类别的“精”所形成的综合概念,是与气、神相对应的特定名词。临床诊察人体的精气充足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肾精不足脉沉细无力。

气,是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脉之有气无气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体生命以气为原,以气为要,以气为用,有了疾病则以气为治,可见有气无气,是生与死的界限的标志。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内经》论神与先秦诸子同出一源。“神”字本义指北斗的斗柄,后衍生出万物“主宰”之意。(有神、无神、失神的脉象、诊法,因字数太多篇

幅太长,将专题讨论)。

综上所述,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可总结为:精能化气、生神,是气与神的物质基础;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气能生精、化神,气足则精盈,精盈则神明;神能驭气、统精,神明则气畅,气畅则精固。三者协调统一,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六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八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教你学诊脉(7)

提要:你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卓上让你号脉,什么话都不讲,看看有没有把脉的真功夫,到那时你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从那里说起,如果说对了还差不多,说不对可能就会拒绝你看病了,就要关系到你的名誉和威信,这里教你我比较容易理解的、能够初步通过你摸脉知道病人今天所患病症是那一方面的,基本是八九不离十。

初步让你学会号脉知病

一、人体五脏六腑在脉位的分布:

1、人体的五脏: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2、人体的六腑: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小肠、胆、膀胱,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大肠、胃、命门。

二、人体五脏六腑脉象主病举例:

1、左手寸脉:诊脉左手寸脉能摸到,不大不小,活缓有力,代表心脉正常。如果摸不到,或者脉细弱无力,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怔忡、接不上气的现象,这是主要症状。其次,头昏目眩,配合望诊有面色少华、唇甲色淡等,就证实你的诊脉是正确的。

2、左手关脉: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脉太强,弦有力,说明肝气太盛,胆有湿热有

胆囊炎或者高血压。脉太弱,沉细无力,脾胃虚弱,大多有胃肠系统一类的病。

3、左手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在上多是头晕、或者头痛或头脑不清醒,眩晕、耳鸣。在下腰酸腿痛。

4、右手寸脉:右手寸脉细弱无力为肺虚一般有咳嗽、气喘现象。脉浮而有力,病症在表,属于实证,咳嗽而急剧、、多痰、声重,或咽痒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浮数为风热,浮紧为风寒。

5、右手关脉:右手关脉沉弱的是脾胃虚寒,虚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病症。右手关脉弦而有力,肝旺克脾土常见胃酸,腹胀,食欲不振。

6、右手尺脉:右手尺脉弱,大多为腰痛、酸软无力、阳痿、早泄。脉沉细无力,常见腰痛、小腹部不舒服、浑身乏力、尿频、尿急、尿痛、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男子阳萎、早泄、多为慢性前列腺炎。

三、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脉象脉位浮沉:辨阳气、病邪在表在里,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2、脉象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与不足;阳气不足表现气短、乏力、动则气短、气急无力,不感觉冷身寒、肢冷、小便清长、消化不良、便稀、便清谷,,怕冷,有冷的感觉, 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懒言、声低、食少、消化不良。

3 、脉象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与不足;阴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昏耳鸣、心悸失眠、眼睛干涩、视力减退、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重者可有肢体麻木或经脉拘急,肌肉 动,足痿无力,发落齿摇等,可伴有妇科的月经量少、稀发或闭经,带少或赤白带,胎萎不长、不孕等诸多疾病。

四、二十八脉简单诊法:

脉位辨:浮、沉。

脉率辨:迟、数、缓。

脉宽辨:洪、细。

长度辨:长、短。

力度辨:虚、实、弱、微:

流利度辨:滑、涩。

紧张度辨:弦、濡、紧

均匀度辨:结、代、促、牢。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用了。

教你学诊脉(8)

提要:学习诊脉首先要对正常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才能辨别病脉,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了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临床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这种情况下,对脉与症的综合分析非常重要。前条所论,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属太阳表证,其脉应“浮”而反“沉”,说明平素阳气不足,里虚较重,故用四逆汤救里,此为寓解表于回阳救逆之中。这说明,《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舍脉从症”,从而体现了脉位变化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第三百零一条是太少两感证。病在少阴,不应发热而反发热,故谓之“反”。此“发热”,是外感风寒之邪在表。此脉沉,是心肾阳虚不足以鼓动。《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妄行取舍,而是在脉象与病症的“常”、“变”之中辨析其病理机制,弄清脉位变化与症状不符的内在原因,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法。其内在原因是平素心肾阳虚而复感风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这些实例说明,对脉位变化的分析,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某脉主某证”的一般认识。若脉症不符,更应该深入分析。

临床体会:一代大师、近代名医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余在临床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衷中参西录》初学脉诊必须熟读之。

教你学诊脉(9)

提要:你要相信学中医诊脉,首先都要分辨28种脉象,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只要将28脉的主脉病症掌握就足够了。

诊脉要提纲挈领:

我的诊脉方法是,首先要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当心中知道了什么是常脉,那么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需要回到开头讲的再复习一遍,在病人的手臂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中间为关、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

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诊断病之症因。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临床举例:

1、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出现什么病症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心气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2、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3、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个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4、双寸滑实,两关弦,两尺沉弱,主要是上焦热,下焦寒,肝肾气血不足,主要是肝气郁结不通,表现其症多见头眩晕、胁痛、胸闷、脘胀、嗳气;腰胯痛、夜尿频多,两手脚冰凉,先要疏通肝气,现在还不可以用补肾药。

老中医经验:

要学好诊脉首先要多实践,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朋友亲人,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你是学习,再仔细问问,看哪个对了哪个错了,总结经验,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不要急躁、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病症。要注意也不要生搬硬套,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教你学诊脉(10)

提要: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濒湖脉学》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辨别浮脉和沉脉

一、首先复习《濒湖脉学》的浮脉与沉脉:

1、浮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二、历代医家辨别浮脉和沉脉认识:

我从各种资料看到在古代,有一种倍受推崇的诊脉方法,叫持脉轻重法。这种诊脉方法,由《难经》首创,也见于《脉经》。晋代以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和明代著名医家朱栋隆,都是采用这种诊脉方法。在《千金要方》和《四海同春》都有记载。《内经》所说“脉有轻重”,也是指这种诊脉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首先在寸、关、尺三部布指。然后,将寸口部位由肌表按至最深,以“按之至骨”为宜。所谓“按之至骨”,是一种指感特征。具体表现为,受指压而脉气不能流通,指下感觉不到脉动为宜。若稍举指,则脉动于指下。古人称其为“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这一步,主要是测定寸口部位的深度和所用指力。实际上,这个深度非常重要。

第二步:把以上所测深度或所用指力五等分。然后,以五等分为标准,重新按脉,若寸口脉在上五分之二,为浮脉;若寸口脉在中五分之一,为不浮不沉之脉;若寸口脉在下五分之二,为沉脉。在指力的应用上也是如此。先把按至最深时的指力定为总指力。然后,重新按脉,若所用指力未超过五分之二即触及寸口脉,则为浮脉。若所用指力超过五分之二但未超过五分之三即触及寸口脉,则为不浮不沉之脉。若所用指力大于五分之三触及寸口脉,则为沉脉。

第三步:熟练掌握以上深度和指力的划分以后,还可以辨别脉浮的程度和脉沉的程度。据此,可以推断疾病的发展变化。比如,外感伤寒,其脉浮,经过治疗,若脉浮的程度有增无减,说明表邪未除;若其脉由浮转为不浮不沉,说明表邪已除,正气已复。若其脉由浮转沉,若

沉的程度较重,则应详察是否表邪入里。通常,很多人以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为沉脉。或者以为,稍按即得,为浮脉;重按始得,为沉脉。实际上,在浮脉和沉脉之间,还有不浮不沉的脉,若用以上这两种方法,则很难区别浮脉、沉脉和不浮不沉之脉。另外,还有伏脉。伏脉和沉脉更难区别。但是,若用持脉轻重法,很容易把伏脉和沉脉辨别清楚。

三、关于辨别浮脉和沉脉个人体会:

我个人在临床几十年来也体会到用“持脉轻重法”辨别浮脉和沉脉非常准确。其理论依据是将寸口部位划分五部。除了以上所说,持脉轻重法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优点,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操作规范,非常简便,很容易掌握,临床上也特别实用。有兴趣者,不妨试试,亲身体验。

简单的辨别方法,前面已经讲过脉位浮沉是辨阳气在表在里的关键。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教你学诊脉(11)

临床如何诊滑脉

提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因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因此脉往来流利,应指滑利。若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妊娠与否。健康人脉滑而缓和,是营卫充实,气血充盈之象。滑脉须与近似脉紧脉、数脉相区别,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紧脉左右弹指,脉急;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滑脉与涩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滑脉常同短、浮、沉、数等脉兼见。

一、滑脉形成:主要是缘于血管弹性良好,血管内膜壁柔滑,血液黏滞度降低等。在病理情况下,滑脉可见于贫血、风湿病、急性感染发热后期、急慢性胃肠炎、肝硬化腹水(弦滑脉)等。

二、滑脉的感觉:脉象的一种。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其实是中医手指感觉而言。就像有一排气泡,在患者血管中游过,依次经过你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速度较快,一个接着一个。简单点就是:一个小铁珠依次滚过你的手指的感觉。三、滑脉的主病:在中医里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妊娠2~9月)。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四、滑脉需与相似脉数脉、动脉相鉴别:数脉以脉率为每分钟100次以上为特点,滑脉以脉形流利圆滑为特点。若脉率快时当先判定是数脉,如同时有明显滑象,则为滑数脉。动脉以脉来流利、频数、短而有力为特征,实际上即滑脉与数脉的复合脉。此外,滑脉与涩脉的脉形、脉势变化恰好相反,容易鉴别。

五、临床切诊时滑脉对显著的程度差异的指感:

应指滑利但无明显如珠走盘指感者,稍有滑象;应指流利圆滑,有如触滚珠指感者,滑象明显;如再在前者基础上,脉体出现显著振动感的,则滑象更为明显。滑脉无明显的脉位差异,浮、中、沉取均可呈现,但以浮取、中取时更多。滑脉与浮脉兼见主表证夹痰或表里俱热,与数脉相兼主痰热,与弦脉相兼主肝风夹痰(如高血压病、中风等)。

六、中医是如何号脉知道怀孕:滑脉的特征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临床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症,也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育龄妇人脉滑而经停,指感好像脉搏跳动的时候有一种回旋的感觉,应考虑为妊娠,若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七、附:

1、滑脉歌诀《新编》:

盘中走珠似脉滑,血行流利代谢加。

上见咳吐下炎症,古把滑脉定有娃。

左寸脉滑心悸烦,右寸脉滑胸肺炎。

关滑宿食肝脾热,尺炎生殖泌尿前。

弦话痰火耳鸣聋,气滞血瘀肝脾肿。

痰厥头痛肢节冷,妇科炎症难妊娠。

脉细滑数肝亏阴,癔症精神或官能。

食厥中焦脉滑实,腹腔肿块秘便赤。

濡滑脉主晕车船,支扩肺疡支肺炎。

颅内疾患脉细滑,精神萎靡面失雅。

脉滑无力浊便频,妊娠子痫频发痉。

左寸脉滑心经痰,狂躁中风或错乱。

左关脉滑肝炎脾,肋胀体倦心烦急。

左尺脉滑脐下炎,泌尿生殖炎列腺。

右寸脉滑胸膈炎,肺痛胸水炎气管。

右关脉滑肝胆热,舒清肝火后涤痰。

女子脉滑需细辩,睑洪排卵及经前。

睑拜行经与经后,休把滑脉与孕连。

左寸右尺滑闭经,理化检查定妊娠。

男左脉大滑数强,反见右弱女褓襁。

右尺脉滑右腹患,阑尾回盲右附件。

2、《濒湖脉学》滑脉歌诀:

体状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相类诗: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看尺部。

八、滑脉自己的临床体会:滑脉手指下的感觉就是半圆型的小球滑动,搏动的力量圆滑而上升,接着又圆滑的消失。一般胖人滑脉多,因为肥人多湿,滑脉主痰湿、食积和实热。但临床上湿热出现滑脉并不是太多见的,滑脉我在临床上体会最多见的是,提示第一消化系统病变,例如胃反酸,胃胀,大便不规则。第二是呼吸道病变,出现咳嗽、多痰,呼吸不利等。或者下肢浮肿或者后脑部发闷。另外滑脉一般还同时出现舌苔不正常,舌苔白厚,或者黄腻。一般怀孕2个月后,3个月以前的孕妇才能出现滑脉,并不是所有怀孕都会出现滑脉

的,滑脉脉相也不是诊断怀孕的依据。

教你学诊脉(12)

滑、数、动脉在脉象特征上的区分:

提要:滑、数、动脉均有流利且数的特征,区别在于数脉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动脉多见于关部,兼具滑、数、短三种脉象的特征。

滑脉: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数脉以脉率为每分钟100次以上为特点,滑脉以脉形流利圆滑为特点。若脉率快时当先判定是数脉,如同时有明显滑象,则为滑数脉。动脉以脉来流利、频数、短而有力为特征,实际上即滑脉与数脉的复合脉。

动脉:指脉搏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节律不够均匀的脉象。

临床体会:

1、滑脉的辨别和分析:滑脉是脉象的一种,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其实是指中医手指感觉而言。就像有一排气泡,在患者血管中游过,依次经过诊者的无名指、中指和食指,速度较快,一个接着一个。简单点就是:一个小铁珠依次滚过你的手指的感觉。滑脉的形成主要是缘于血管弹性良好,血管内膜壁柔滑,血液黏滞度降低等。在病理情况下,滑脉可见于贫血、风湿病、急性感染发热后期、急慢性胃肠炎、肝硬化腹水(弦滑脉)等。中医学里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妊娠2~9月)。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2、数脉的辨别和分析:数脉脉搏来去快速,脉率在每分钟100~139次(一息五至七至),脉律规整的脉象。数脉主热证。邪热亢盛,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证;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除正常人因体力活动、饮酒吸烟与情绪激动时可见数脉外,病理现象主要是发热、贫血、缺氧所致的心动过速(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数脉可见于发热性疾病、各种贫血、急性心肌梗塞、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出血(尤其是内出血)时的数脉,可作为判断继续出血与否的指标。在各种心脏病心功能受损情况下,长期持续的数脉,可发生心力衰竭。广义的数脉,是脉来一息五至以上(脉率100次/分以上)

脉的统称,而一般所说的数脉需与疾脉、促脉相鉴别。疾脉的脉率快于数脉,每分钟在140~180次之间(即一息七至九至),脉律规整,主阳极阴竭(按之有力)、元气将脱(按之无力),提示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疾脉可转变为釜沸脉、解索脉(见脉象)。数脉与疾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疾脉主病较重,数脉主病较轻。促脉是脉率每分钟在90~160次之间,脉律不整,出现歇止的脉象。实际上,促脉即数脉(或疾脉)与结脉的复合脉。促脉主阳盛实热、气滞血瘀,可见于心肌病变等。在脉形、脉势方面,数脉来去急速,须与滑脉鉴别。在临床上数脉与浮脉相兼为表热,数脉与沉脉相兼为里热,数脉与细脉相兼为阴虚火旺,数脉与弦脉相兼为肝火上炎,数脉与滑脉相兼为痰热,其兼脉较多,主病各异。作为相反的脉象,迟脉主寒证,脉率慢;数脉主热证,脉率快。

3、动脉的辨别和分析:对动脉的辨别,一般是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结果是,很少有人见过动脉。其原因,是没弄清动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由于脉诊经典文献难理解,动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了。以《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的记载为依据,可以将动脉的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现已证实,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所以,对动脉的辨别,应该结合非窦性心律脉形的特点,不必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其辨别方法可灵活掌握。如《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脉经》又说:“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从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这说明,古代医家也不是按一种方法辨别动脉。只要明确了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辨别动脉并不难,临床并不少见。对动脉主病的分析,必须结合动脉的实质,若只按脉形进行分析,往往离题太远。

教你学诊脉(13)

学习脉诊,必须了解病人对诊脉里的误区。

提要:切脉是中医四诊的一种手法,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高明的医生只需要三个指头放在患者手腕上,不用患者开口,就能知道患者的病情,故此,有些患者在找中医看病时不说病情,只是让大夫把脉,如果不用问诊就说出病情者视为医术高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医四诊,切在最后,民间亦有“病人不开口,医生难下手”之说。有些病情,患者不说,“神仙”也搞不清楚。

一、自我贬低中医脉诊:有些中医师对诊脉的功夫不到位,,自我贬低中医脉诊。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一次“四诊”的例行程序,做为一种形式。只是充其量是看看脉搏跳动的强弱,数一数心率次数,对诊治无关紧要,更有甚者把脉时心不在焉,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开方上。

二、变像的把诊脉与相术同等: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中医看病如相士,“病家不用开口”,医生一诊脉,便察言观色地揣测叙述病人的症状,故弄玄虚,以藉搭脉炫耀自己的医术。

三、患者有意考验中医:经常遇到有些患者有意考验中医,他们看病时不向医生诉说病痛,而是三缄其口,只是将手直接放在医生台前,想考考医生把脉的准确度,认为把脉不准的中医不是好医生,不知道好中医应该具备什么,反而耽误了你的病情。

四、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症:这个可能很迎合个别病人的心理,其实脉象不是什么都能反映出来:在临床再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只能以诊脉感觉到脉搏的位置,以分浮脉和沉脉;脉搏的力度以分实脉或虚脉;脉搏的频率,以分迟脉和数脉;脉搏的紧张度,以分弦脉或缓脉;脉搏的均匀度,以分促脉、结脉、代脉或微脉、散脉;脉搏的流利度来分滑脉或涩脉;

脉搏的长度以分长脉和短脉及脉搏的宽度以分大脉和细脉。脉诊虽精深,但其结果还需要同其他三诊合一、病证合参、整体审察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辨证施治。

五、将中医与西医同等看待:特别是中医门诊中听说那一种病那个医生诊脉是专家,就同时挂两个科室医生的号,有的甚至挂三个专家号,这都是错误的,个个说的都有理,最后也搞得自己晕头转向。这是对中医的不了解,人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局部和整体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最为精粹的特色。比如失眠的患者同时有慢性咽炎,可能致病的共同原因是阴虚火旺,使用滋阴泻火的方法则二者均可获效。

教你学诊脉(14)

提要:通过脉象知道病症以及脉象所表示的病症。

一、常见的脉象举例:

沉脉与浮脉相反,浮脉,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双尺浮大必遗精,如果是单侧的话,那就需要仔细辩证。没有其他症状只有一个说法是:左尺大,相火郁陷于下,右尺大,相火欲腾于上,但是我感觉还是要和临床结合辩证才好。

沉脉脉象显现部位较深,轻按不明显或无搏动的感觉,重按才有明显搏动的感觉。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主里实,说明内脏的邪气盛,正气也不很弱。沉而无力,表示里虚证,里虚是指正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都可见沉而无力的脉。四肢水肿的脉也可以沉,所以脉沉还有水饮为患。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分主腰足酸痛,也有阳虚证主要表现为腰酸怕冷、手足冰凉、小便清长、性功能低下、舌淡苔白、脉沉或迟。还有肾虚腰肌劳损。

二、典型的脉象举例:

我们在临床遇到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是很明显的。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病、肺结核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关,则为中焦胃病及胃溃疡。芤在尺部为下焦部分病症,那就指示着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目前未见出血症状,那就是次后一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如果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一般都是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是肝阳上亢。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记得老师讲的是虚性高血压,就是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

临床见到脉弦而硬多是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脉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往往是相兼出现,就要细心琢磨。

弦是疟脉,目前临床很少见到,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现在见到的是发寒热的症状,因其病因而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

弦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弦而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三、月经脉象举例:

临床见到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脉象可能是月经将要或者刚刚要来潮的征状。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这是有些妇女比较典型的征兆。

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月经来潮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种脉象的出现是月经的后期(经期错后),就是经血阻闭不通(不行)。如果脉波稍疾,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体虚。色欲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教你学诊脉(15)

临床如何辨别弦脉与紧脉

提要:明李时珍在《濒湖脉学》弦脉与紧脉相类诗中说:“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在体状诗中说:“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紧脉“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弦脉与紧脉,共同都是由于脉管紧张度增高而致,脉体皆具有劲急之特点,故其脉象相似,这给临证鉴别带来一定难度,因而出现混淆不清的概念,如有时候会将紧为弦者,有将弦为紧者,也有弦与紧并称者。其实不同的是弦脉与紧脉虽然很相似,但弦脉脉体端直以长,直起直落,如按琴弦;紧脉绷紧,左右弹击,如转绳索。弦脉以“直”为特点,紧脉绷紧也直,但又见如转绳索的感觉,突出一个“转”字。如《濒湖脉学》说:“举之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脉理求真》引丹溪语,紧脉“譬如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绞而转,始得紧而成绳耳。”足可见紧之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另外,弦脉有虚实之分,有弦而有力者,有弦而无力者;而紧脉都是脉来有力,故《内经》常以“急”或“坚”形容紧脉体状。故《濒湖脉学》在阐述弦脉与紧脉的鉴别时说:“弦脉端直如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浮间。”

弦脉提示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等病症的存在。其中以肝胆病为主,如肝气郁结者脉弦有力;肝阳上亢者脉弦数或弦细数;肝胆湿热与肝火亢盛者脉弦而数;肝血虚者脉弦细;肝阴虚者脉弦细数。可以认为,弦脉主要见于肝胆病,肝胆病皆可出现弦脉。这与肝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有关。肝主疏泄,升发条达,使气血调和,脉动柔和有力。肝之病变,无论虚实寒热,既可使肝气条达不及而气郁,故有“肝病多郁”之说;也可致肝失柔和而气逆。无论气郁还是气逆,皆使气血不和,脉气紧张而呈弦脉。疼痛见弦脉,其机理与肝病脉弦类同,是由于疼痛导致气血逆乱,脉气紧张。弦脉主痰饮,主要见于悬饮。悬饮病位在胸胁,主症为胸胁胀痛。所以悬饮脉弦的形成与痛有关,也与肝有关。

紧脉主寒证与疼痛,以寒证为主。寒性收引,致使脉道拘急紧束,形成紧脉。紧脉主寒,为实寒,为表寒,而不主虚寒。实寒者,或寒邪直中脏腑、经络,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均形成阴寒内盛,出现沉紧脉;表寒者,寒邪袭表,头身疼痛而恶寒,脉见浮紧,若有发热,脉浮紧而数。虚寒者,脏腑阳气虚衰,鼓动无力,其脉沉迟无力而不紧。所以紧脉不主虚寒证。

从弦脉与紧脉的主病来看,弦脉多见于内伤病,以肝胆病为主;紧脉多见于外感病,以寒证为主的内为腹痛、外为头身疼痛。

教你学诊脉(16)

脉浮、滑、数、洪与容易混淆的脉象

提要:临床诊疗实践中,基本是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对于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一、脉浮、滑、数、洪脉象鉴别:

浮脉: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再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又如:“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兼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滑脉:滑脉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滚滚滑利。滑脉主痰、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因为痰饮内阻,在正气不虚的情况下,可出现气血涌流,所以脉显滑利。高烧病人,热鼓血行,脉也滑利,妇女受孕之后,气血涌流以养胎儿,更可见

典型的滑脉。滑脉健康人也可见滑利脉象。

数脉: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的脉象。数脉主热证。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曰:“ 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数脉须同近似脉紧脉、滑脉、疾脉相区别。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紧脉左右弹指,脉势较数脉急;滑脉往来流利,脉势尚柔和;疾脉较数脉往来更快,一息多为7~8至。数脉与迟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数脉常同浮、细、弦、滑等脉兼见。

洪脉: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曰:“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洪脉多属热邪亢盛;若“虚劳”、失血和泄泻等病见此脉,说明病势仍在发展。

中医说法:当人体内的邪热炽盛时,由于邪热会灼伤阴液,以至于阳气独盛而冲击血脉,此时因脉管中的血液远远不及阳气的强盛,因此导致脉管扩张,出现脉来洪大,脉去稍减的洪脉。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西医说法:当心输出量增加,外周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二、浮、滑、数、洪与容易混淆的脉象简明鉴别: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张震教你学号脉

号脉其实并不神秘 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功”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医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 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号脉方法详解: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 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 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小学数学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倒过来推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 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 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倒推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感知策略。 图1 1.(课件呈现)猜一猜:一个数除以7再加上3, 正好是8,这个数是多少? 师: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 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先用8减去3等于5,然后用5乘7就得到了35。 师:你是由结果往前倒着推想得到的,是吗?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 2.初步体验,明晰策略。 师:从图中你都找到了哪些信息和问题呢? (见图1) 预设:已经卖了一半,又加上10升,现在桶里有28升,桶里原来有多少豆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贴信息。)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图直接导入新课,板贴关键信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找策略 (一)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师:大家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有的同学有想法了,还有的同学有困惑。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方法整理信息,画一画、写一写,弄清楚豆浆的变化过程,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大家在探究纸上试试看吧,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 课件出示: 1.先独立思考,整理题目信息 2.在练习本中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计算 3.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方法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4.小组讨论完成后派代表上台展示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二)展示交流,寻找策略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预设1:画示意图。 学生讲清楚每一副图表示的意思,然后根据示意图讲清思路。 引导学生评价、质疑。 师:用示意图清楚的表示出豆浆从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要求原来有多少升豆浆,需要从现在的28升入手,倒回去思考。 预设2:流程图(摘录关键信息)。 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关键信息按照从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进行整理,然后根据摘录的信息列式计算,讲清思路。 引导学生评价、质疑。 师:通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整理关键信息,也能表示出豆浆的变化过程,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现在入手考虑,倒回去解决问题。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从现在的28 升入手,根据豆浆的两次变化,我们倒过来推想,加入了10升就要先减去,得到卖了一半以后的豆浆,再乘2,得到原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如何学习脉诊

如何学习脉诊

如何学习脉诊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 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 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 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 也许你从这里起步, 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 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 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 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 有否搞错?错不了! 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 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 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从“懂、会、对、活、熟”五阶段把脉你的学习

注:本文为我的专著《物理是怎样学好的》中的一讲内容,供大家参考 从“懂、会、对、活、熟”五阶段把脉你的学习每次期中、期末及高三月考,有一些同学的成绩不太理想,说实在的,这并不可怕,其实也不用太担心。但令我着急的是,大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的说辞,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是这么几句: (1)这道题我会做的,就是一不小心做错了。 (2)这个内容我懂了,就是太紧张,考场上想不起来了,一离开考场,又想起来了。 (3)我选择题花的时间太长了,没时间做后面的题,如果有时间,我做得出来的。 (4)我的身体不太好,没精神做题,所以这次考咂了。 在家长会上,一些家长也常常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也总结了一下: (5)我小孩物理成绩这么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啊,我问小孩,小孩说都懂的。 (6)我小孩在小学、初中都是三好学生,随便学学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到了高中,完全变了个样了。 (7)我小孩成绩一次好,一次差,很不稳定的,怎么办啊,按这个规律(其实是所谓的“怪圈”),到高考时到底考得好还是考得差啊。 可怕的是这种“听而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对”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同学一般会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不认真的同学就等着下一次“奇迹”的出现。家长们一般都没什么办法,最多帮小孩找课外辅导班,甚至有的家长的情况是每次听了小孩的表态后,信心高涨,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了,但事实是,迎接自己的是更大的打击。 一直来,我很重视这个问题,每接一届学生,我都会按惯例做几个关于这方面的讲座,事实证明,是有很大效果的。我的讲座的主题是“学习就这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懂、会、对、活、熟”,理解了这五个字的内涵,你对自已的学习就号准“脉”了,就能“对症下药”了。 1.从“不懂”到“听懂” 对于“懂”字的理解,有的同学会认为多此一举。那么我给你举两个词,一个是“懂行”、另一个是“懂门儿”。“懂行”的中文意思是“对某一种业务熟悉”,“懂门儿”的英文意思是“know a lot about …”,看了这两个词的意思,我想你已经有了一个判断了吧,你现在还能有信心说出“我懂了”吗?要做到“懂物理”,其实也就是你对物理“懂行”了,你已经做到“know a lot about physics”。但事实上,很多同学并“不懂”,你所说的懂,其实是“最会欺骗你的人是你自己”。要知道“懂”字由“心”与“董”联合起来,表示的意思是“心里面掌握着各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物理学习中,要达到真正的懂,需要课前、课中、课后“接力式”的努力。

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转) 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工”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医

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 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 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 其实,号脉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在这里,我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去掉,直接告诉你最有用的信息。 我小时候学过一点武术。当时,师傅就告诉我说,为什么中国的武功无法弘扬和传承?因为99%的东西都是花架子,只有一招是真正管用的。但是,师傅不教你,因为一教你,你就成师傅了。所以,他会先教你99招花架子,临终前才告诉你还有一个秘诀。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号称秘

中医脉象口诀歌_学会你也能号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 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

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教你学诊脉(初学)

教你学诊脉 一、指法: 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 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 中医秉持xx原则: “知常达变”。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xx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 三、脉之基础 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

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 浮脉属阳脉,主表。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外感多以浮迟、浮数、浮紧、浮缓为特征,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人迎脉的把握。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一起学诊脉--任之堂主人

一起学诊脉--------任之堂主人 第一讲: 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 (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 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或问: 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曰: 此知其一,不知其 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 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曰:

“走进我课堂,为我课把脉”主题教研活动讲话稿

“走进我课堂,为我课把脉”主题教研活动讲话稿 1、新教师(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不足三年的教师):帮助这些教师尽快熟悉教学流程,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迅速转变角色(由学生变成老师),能上好达标课。 2、青年教师(教龄在四、五年以上,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能深入解读文本,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教学手段能出奇,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向创新型、学术型教师进军。 二、课堂把脉的形式 1、一对一把脉:通过师徒结对,师徒面对面一对一把脉。 2、重点把脉:发挥联盟优势,集中联盟名师、标兵、能手和骨干教师为一些在教学上进步较大,可塑性强的教师把脉,帮助他迅速成长,像今天的观摩活动。 3、集体会诊:以校为单位,同一学科的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为某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把脉。 4、专家会诊:请教研室的专家为标兵、能手、骨干教师的课堂把脉,通过把脉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向名师、名家靠拢,使他们的课堂能与现今的课改动向、前沿教学理念接轨。 三、课堂把脉的反馈 1、课后点评 2、书写反馈卡(亮点与建议) 3、上反馈

4、电话反馈 (有的碍于面子,当面不好说, 可以私下电话反馈,这是真心) 专题讲座:规范师生语言,凸显课堂魅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离不开课堂语言,我个人认为课堂语言包括教师课堂语言和学生课堂语言。课堂教师问题的设计和导课语,学生的回答和表述,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在我们的课堂上,有的教师提问,学生无法回答,不知问的是什么,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总说半句话,回答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周梅娥老师为了完成这个作业,确实费了不少心血。为了今天的讲座,她查阅了许多资料,反复修改讲座稿的内容,力求完美,哪怕是一个标题,她都要反复推敲、反复斟酌。这就是一个老教师的敬业精神,这就是一个老教师的师德风范,这就是一个老教师给年轻教师树立起的榜样。周老师的讲座,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结合了大量详实的实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给大家献上了一份丰盛的午餐。虽然肚子饿了,但我们精神不饿,感谢周老师!感谢周老师的精彩讲座!

把脉口诀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神奇脉诊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赵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看,多简便]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太简便了]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

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切脉六感之脉位论 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 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 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 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 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 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 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但只此一点也不能一锤定音。还要与脉力和软硬度相结合。比如大失血病人出现的芤脉,脉位高(血与津液不能完全收敛阳气至阳气外浮)脉体并不小,只是重按与轻

老中医诊脉学.

2011-4-4 16:04 满意回答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 以探查脉象, 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 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 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 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 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 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 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 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 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 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 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 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气血不足, 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 脐上属胃, 脐下属肠, 大腹属脾, 脐腹属肾, 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号脉三根指头是把人体分成三部分 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焦,无名指体察下焦。 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舌头都是一个道理。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 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命门。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 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 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温病条辨》提出“治 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人体的 气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与肠、肾和膀胱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那么,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 中医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组图) 导语:养生图解: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赵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太简便了]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切脉六感之脉位论

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 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 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 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 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