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1)试管、玻璃烧瓶、培养皿。

(2)高压蒸汽灭菌,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休眠体,同时可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3)高温干热灭菌。

2、接种操作

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在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或在无菌操作箱或操作室内进行。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1、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2、涂布平板法

3、稀释倒平板法

4、平板划线法

5、稀释摇管法

对氧气更加敏感的厌氧型微生物。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融化后冷却,将微生物进行梯度稀释,冷凝后,在琼脂表面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隔开。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对一些个体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藻类。

稀释法。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较容易,个体较小的较难。

对较大微生物,用毛细管提取个体,在低倍显微镜下操作;对较小微生物,采用显微操作仪。

五、选择培养

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或抑制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进行纯培养分离。

1、选择平板培养

2、富集培养

制定特定的环境,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生长。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1、传代培养保藏

琼脂斜面、半固体琼脂柱、液体培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在规定时间内移种。通过降低微生物的代谢水平或防止培养基干燥,可延长保藏时间。

(悬液保藏法)

繁琐、容易污染,菌种自发突变导致菌种衰退。

2、冷冻保藏

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对低温更敏感,无细胞壁的对有细胞壁的更敏感。低温会使细胞内的水分形成冰晶,从而引起细胞,尤其是细胞膜的损伤。

速冻、快速升温。加入保护剂。

(液氮冷藏-196、冰箱保藏)

3、干燥保藏法

(1)沙土管保存:适用于产孢子的微生物,培养后洗下孢子制备孢子悬液,加入无菌沙土管中,减压干燥,直至水分抽干,封闭管口,置冰箱保存。

(2)冷冻真空保藏:将加有保护剂的细胞样品预先冷冻,使其冻结,在真空中通过冰的升华除去水分,在真空或惰性气体的密闭环境中低温保存。

干燥、低温、缺氧。(目前最普遍最重要)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和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

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

2、暗视野显微镜

利用特殊的聚光器实现斜射照明,给样品照明的光不直接穿过物镜,而是由样品反射或折射后再进入物镜。因此,整个视野是暗的,而样品是明亮的。

主要用于观察生活细菌的运动性。

3、相差显微镜

细胞不同部位密度不同,折射率和厚度不同,直射光和衍射光的光程就会有差别。相差显微镜的环状光阑和相差板,将光的相位差转变为振幅差(明暗差),使得原来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明暗差异。

观察活细胞和某些细微结构。

4、荧光显微镜

原理:紫外线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

5、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电磁波代替可见光,工作原理与光学显微镜十分相似。

6、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工作原理类似于电视或电传真照片。主要用于观察样品的表面结构,成像具有立体感。

7、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利用了量子力学的隧道反应。目前分辨率最高,可避免样品的变形。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1、光学显微镜的制样

(1)活体观察

采用压滴法、悬滴法、菌丝埋片法在明视野、暗视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

避免一般染色制样时的固定作用对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破坏,并可用于专门研究微生物的运动能力、摄食特性、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染色观察

固定样品:杀死细菌病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火焰加热和化学固定。

染色:正染色(革兰氏染色)、负染色、活菌染色。

2、电子显微镜的制样

样品在观察前必须进行固定和干燥,一般采用重金属盐染色或喷镀,提高反差。

(1)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

1)负染技术

用电子密度高,本身不显示结构,与样品几乎不反应的物质来对样品染色。重金属盐不被样品吸附而是沉积到样品四周。

2)投影技术

在真空蒸发设备中,将铂或铬等对电子散射能力较强的金属原子,由样品的斜上方进行喷镀,提高样品的反差。喷镀上的为暗区,没有喷镀上的为亮区,可了解样品的高度和立体形状。

3)超薄切片技术

100nm一下的超薄切片,方能看清其内部的细微结构。取样、固定、脱水、浸透与包埋、切片、捞片、染色、观察

(2)扫描电镜的样品制备

利用电子束作光栅状扫描以取样品的形貌信息。

要求样品干燥,表面导电。所以需要去除水分,表面喷镀金属导电层。

保持样品形状的关键是样品干燥。

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临界点干燥。

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一、细菌和古生菌

1、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放线菌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孢子丝的形态特征是放线菌的重要鉴定指标。

细菌形态明显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古生菌

与细菌形态相似,多生活在条件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盐、高温、高酸3、原核生物的细胞大小

显微镜测微尺、投影法制成照片,再按放大倍数测算。

球菌大小以其直径表示,杆菌和螺旋菌以其长度和宽度表示。

二、真菌

霉菌、酵母菌、大型真菌都是真核微生物

1、霉菌:丝状真菌的统称,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成为菌丝体。

霉菌菌丝有两类:无隔膜菌丝,长管状单细胞,生长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裂殖增多以及细胞质的增加;有隔膜菌丝,多细胞。

固体培养基上:营养菌丝,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

气生菌丝,向空中生长;

繁殖菌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而成。

可广泛被用来生产酒精、抗生素、有机酸、酶制剂、维生素、甾体激素。

2、酵母菌

以芽殖和裂殖进行无性生殖。

大多数为单细胞,一般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柠檬形。

二、藻类

除苔藓和维管束植物外。

四、原生动物

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功能,并进行吞噬营养的炎细胞真核生物。

微生物检验技术考试要点(整理-中级)

检验技术资格考试考点精要——微生物学检验(中级) 1. 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病毒分类:目、科、亚科、属、种。属名--VRir us 结尾的单词,亚科名--VRir inae结尾的单词,科名--VRir idae结尾的单词。目名—VRir ales。2004年ICTV 公布病毒分为:73个科、11个亚种、289个属。 2. 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流感嗜血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 3. 药物敏感试验:纸碟法、小杯法、凹孔法、试管法。常用单片纸碟法、试管稀释法(以抗菌药物的最高稀释度仍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菌管为终点,该管含药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两值越低则表示越敏感。MIC与抑菌圈呈负相关,即抑菌环直径越大,MIC越小。 各药敏纸片间距不少于24mm,距平板内缘不小于15mm。 药物敏感实验判定标准:抑菌圈直径(毫米):20以上极敏、15~20高敏、10~14中敏、10以下低敏。不同的菌株、不同的抗生素纸片需参照NCCLs的标准或者CLSI标准。 多黏菌素抑菌圈;在9毫米以上为高敏,6—9毫米为低敏,无抑菌圈为不敏。 4.常用的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EIA)、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技术(IF)、对流免疫电泳(CIE)、免疫印迹技术。 5.病原菌核酸的检测:核酸杂交、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PCR技术—是选择DNA或RNA体外扩增技术,用标本提取DNA为扩增模板,选用一对特异寡核苷酸为引物,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经不同温度变性93-94℃(作用1min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退火40-60℃(迅速冷却30-60s引物与DNA模板结合,形成局部双链)、延伸70-75℃(在TaqDNA聚合酶作用下,以A、T、G、C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从引物5’→3’端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扩增产物用溴乙啶染色的凝胶电泳。其具有特异、快速、灵敏、特异性强、操作简便、能够定量。引物是PCR特异性的决定因素,PCR反应中TaqDNA聚合酶、引物加量过多,可引起非靶序列扩增。 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 1)溶液粘度降低。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3)增色效应。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 退火",Tm低25℃左右的温度是复性的最佳条件。核酸实验中经常以迅速冷却至4℃以下方式保持DNA的变性(单链)状态。 基因芯片技术(DNA芯片、DNA微阵列)—主要过程:DNA微阵列的制备、样品的制备、靶分子和探针之间的杂交、杂交信号的检测与分析。具有快速、敏感、高通量检测平台。 核酸杂交(基因探针杂交技术)--是指单链RNA和DNA或DNA和DNA或RNA和RNA,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借氢键相连而形成杂交分子的过程。杂交百分率>70%(≥69%)为高度同源性,同源性在60%以上是一个种,同源性在60%--70%是同一种内不同亚种,同源性在20%--60%同一属内不同菌种,同源性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1)试管、玻璃烧瓶、培养皿。 (2)高压蒸汽灭菌,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休眠体,同时可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3)高温干热灭菌。 2、接种操作 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在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或在无菌操作箱或操作室内进行。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1、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2、涂布平板法 3、稀释倒平板法 4、平板划线法 5、稀释摇管法 对氧气更加敏感的厌氧型微生物。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融化后冷却,将微生物进行梯度稀释,冷凝后,在琼脂表面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隔开。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对一些个体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藻类。 稀释法。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较容易,个体较小的较难。 对较大微生物,用毛细管提取个体,在低倍显微镜下操作;对较小微生物,采用显微操作仪。 五、选择培养 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或抑制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进行纯培养分离。 1、选择平板培养 2、富集培养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 水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成分已愈来愈复杂。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运用微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污水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因而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以其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工艺操作管理方便可靠和无二次污染等显着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污水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水质 1. 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样品(sample)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 食品采样(sampling)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硫化氢(H2S)试验: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增殖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品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也称为第二次污染.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无菌接种操作: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 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度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杆菌。 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尿素酶(Urease)试验: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氧化酶(Oxidase)试验: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开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无菌技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大肠菌群MPN:大肠菌群MPN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所测定和计算出的一种最近似数值。 大肠菌群值:大肠菌群值是指在食品中检出一个大肠菌群细菌时所需要的最少样品量。内源性污染:凡由动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染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者,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重点与难点剖析纯培养技术1

第二章: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 重点与难点剖析 一、纯培养技术 1、分离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是研究利用微生物的基础。获得纯培养物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无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分离纯化技术和微生物培养和保藏技术。 2、无菌技术:包括培养基和物品的各种灭菌技术和微生物各种接种过程的无菌操作技术等。重点在实验课中掌握相关的技术原理和操作规范,以牢固树立“无菌”的思想和概念。 3、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纯培养指的是只有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自然环境中微生物是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分离获得纯培养物的基本原理:首先采用方法将单个的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开,进而提供细胞合适的营养和条件,使其生长成为可见的群体。进行微生物的分散主要采用稀释的方法,而固体培养基由于能够使分散的细胞固着于一定的位置,与其他的细胞分离,从而生长成为一个单细胞来源的群体-即纯培养,而成为常用而简便的分离介质和营养介质。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由于稀释方法的差异和接种平板的方式差异而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划线平板法 将合适的无菌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后制备成平板,按以下方法划线: 平板划线法中细胞的分离和稀释过程发生在接种环在固体平板表面上的划线和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单个细胞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后代就是纯培养物。 (2)倾注平板法和涂布平板法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在将细胞接种到培养基之前,通过液体稀释的方法分散细胞,最常用的液体稀释方法为10倍系列稀释,参考下图: 随着稀释程度的增大,单位体积中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得以分散。

稀释倾注平板法的操作是:选择细胞得以分散的合适稀释度的菌悬液与灭完菌冷却到50-55°C的培养基混合均匀,一起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形成平板后,培养。 稀释倾注平板法操作较麻烦。在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时,该方法需要样品与热的培养基混合,因此对热敏感微生物的影响明显;该方法操作过程中,样品中的微生物有的分布于平板表面,有的则裹在培养基中,后者则会影响严格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且,对于同一种微生物,平板表面的菌落形态与培养基内的菌落形态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影响菌落形态的判别。在进行微生物计数时,该方法细胞分散均匀,计数较准确。 稀释涂布平板方法的操作是:首先将灭完菌冷却到50-55°C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形成平板,然后选择细胞得以分散的合适稀释度的菌悬液加到平板中央,以三角刮刀将之均匀地涂布于整个平板上,培养。 稀释涂布平板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它克服了倾注平板方法对热敏感微生物、严格好氧微生物和培养基内部菌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常规分离方法。其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会由于菌液太多或者涂布不均匀而使细胞分散不充分,影响计数结果和分离纯化效果。 (3)稀释摇管法 主要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稀释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其基本操作流程为:试管培养基融化→50度保温→样品梯度稀释后加入试管培养基中→摇匀冷却凝固→石蜡油封闭→培养。细胞固着于试管的琼脂柱中,再加以石蜡覆盖,就可以进行厌氧菌的分离纯化。由于氧的存在对严格厌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因此严格厌氧菌的培养往往需要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因此,稀释摇管法在虽然观察和挑取菌落时比较困难,但是在缺乏专业设备的条件下,此法仍是一项方便有效地进行厌氧微生物分离、纯化和培养的低成本方法。 所有以稀释为基础达到分离纯培养物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该类群的微生物细胞必须在群体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才能够在不断的稀释中不被淘汰而保留下来。 4、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的原理 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仍然基于稀释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高度稀释,致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细胞,至多只有一个细胞,这样才能够在液体培养基中获得纯培养物。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纯培养物时,必须要求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试管中表现为不生长,这时表现为生长的试管中为纯培养的可能几率就增大(据统计计算,若同一稀释度的试管中有95%表现为不生长,在有细菌生长的试管中培养物来源于一个细胞(即纯培养)的几率为97.5%。来源于两个细胞的几率为2.44%,来源于三个细胞的几率为0.04%) 5、选择培养分离与富集培养 所有以稀释为基础达到分离纯培养物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该类群的微生物细胞必须在群体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才能够在不断的稀释中不被淘汰而保留下来。非数量优势微生物类群的分离纯化则可以首先通过选择培养与富集培养的方式使其数量增加,成为数量优势菌群后,再通过上述各种平板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选择培养就是通过添加抑制剂,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或者选择特定的营养物,使得需要的微生物易于快速生长。 ——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 富集培养就是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性状稳定的菌种纯培养物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

第七章 有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第七章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重点难点: 1.介绍三种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 2.微生物脱硫机理; 3.烟气脱硝机理。 7.1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7.1.1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原理 微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需经历三个步骤: (1)有机废气成分首先同水接触并溶于水中(即由气相扩散进入液相); (2)溶解于液相中的有机成分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至介质周围的生物膜,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捉并吸收; (3)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作为能源和营养物质被分解, 经生物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 7.1.2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工艺 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包括生物过滤法、生物滴滤法、生物吸收法和生物洗涤法等。1.生物过滤法 废气处理工艺利用含有微生物的固体颗粒吸收废气中的污染物,然后微生物再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常用的工艺设备包括土壤滤池、堆肥滤池和微生物过滤箱。生物滤池中,有孔的介质通过进气的湿度调节器和偶尔的喷淋而保持潮湿。 生物过滤法包括:土壤滤池、堆肥滤池、微生物过滤箱。 (1)土壤滤池 构造:采用特制的颗粒化土壤作为填料,由气体分配层和土壤滤层两部分组成。气体分配层下层铺设粗石子、细石子或轻质陶粒等,上部由黄砂或细粒组成;土壤滤层由粘土、含有机质沃土堆肥、细砂土和粗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配料组成。 影响因素:温度、湿度、pH值及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应用:土壤滤池已用于肉类加工厂、动物饲养场、堆肥场等产生恶臭废气的处理,这类废气的主要特点是带有强烈的臭味,这种臭味是有一种或多种有机成分引起的,而这些有机成分在废气中的浓度并不高。 优缺点:土壤滤池具有投资小、抗冲击能力强、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该处理方法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 (2)堆肥滤池 工作原理:将畜粪、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有机废弃物经好氧发酵、热处理后作为填料。有机废物经稳定化作用后形成的堆肥是一种高达50~80%腐殖质含量的疏松物质,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其中含有大量可降解有机气体的微生物。 构造:在地面挖浅坑或筑池,池底铺设排水管,在池的一侧或中央设输气总管,总管上接出多孔配气支管,并覆盖砂石等材料,组成厚度为5~10cm的气体分配层;分配层上再铺厚度为50~60cm的堆肥,形成过滤层。 应用:可用于处理易生物降解有机气体产生量大的场合。由于堆肥产品受pH的影响,堆肥滤池一般不适合于酸性有机气体的处理。 优缺点:具有空隙率高、渗透性能好的特点,因此该处理方法占地面积要远小于土壤滤池,堆肥中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因此堆肥滤池处理效率远大于土壤滤池,而停留时间

最新29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汇总

29微生物检验技术基 础知识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屏障结构包括 A皮肤与黏膜 B血脑脊液屏障 C胎盘屏障 D免疫系统 E B和C 2有关内毒素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均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C160℃,2~4小时才被破坏 D毒害效应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E毒性作用较弱 3下列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B毒力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所决定 C破伤风毒素属于内毒素 D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E以上均不是 4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 脂多糖 B 痉挛毒素 C 肉毒毒素 D 表皮剥脱毒素 E霍乱肠毒素 5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B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C 白喉毒素 D 表皮剥脱毒素 E 类脂A 6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 A发热反应 B白细胞反应 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以上都是 E A和C 7慢性志贺菌感染的病程一般在多少以上A2周 B1个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C 2个月 D6周 E 7周 8志贺菌随饮食进入体内,导致人体发病,其潜伏期一般为 A1天之内 B1~3天 C5~7天 D7~8天 E 8天以后 9下列关于结核分枝杆菌描述正确的是A类脂质为胞壁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B产生外毒素 C产生内毒素 D耐药性低 E 一般采用革兰染色 10我国的卫生标准中,每升饮用水中不得超过多少个大肠杆菌 A1个 B 3个 C 5个 D7个E8个 11大肠杆菌指数测定时,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并具有下列何种特征者为阳性 A产酸 B产酸产气 C产酸不产气 D产气不产酸 E以上都不产生 12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阴性菌 A脑膜炎奈瑟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铜绿假单细胞 D枯草芽胞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13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阳性杆菌 A大肠杆菌 B铜绿假单细胞 C产气肠杆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克雷伯杆菌 14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阴性球菌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实验8-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实验八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划线法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原理 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中将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人们希望研究或利用某种微生物常常必须是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后代。但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欲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另外,若人们原有用于试验研究与利用的微生物纯培养菌株,因接种转管以及保存不当等原因而被非目的菌种污染后,也必须再次进行菌种的纯化将污染的杂菌除去,以重新获得目的菌株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单孢分离法、挑取菌丝先端等方法分离、纯化该微生物,从而得到纯菌株。 当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时或混合菌悬液常用划线法进行纯化(纯种分离)。此法是借助将蘸有混合菌悬液的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多方向连续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经培养得到分散成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的目的。 二、实验器材 1、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糖琼脂培养基(PDA); 2、供试的细菌及霉菌的斜面菌种、无菌水、接种环、青霉素、无菌培养皿 三、操作步骤 1、培养基平板的制备将备用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加热冷却至45-50℃分别倒入90mm的无菌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倒入培养基20ml,冷凝后贴上标签、并标明培养基的名称及自己的姓名。 2、菌悬液的制备取青霉菌、曲霉2种霉菌及大肠杆菌的斜面菌种试验各1支,倒入少量无菌水后以接种环刮菌苔表面,将细菌的细胞与霉菌的孢子洗下,倒入一无菌的三角瓶或培养皿,然后加入适量的无菌水稀释混匀得试验用的菌悬液。 3、取菌液将移菌环浸入菌悬液内,取一环菌液。 4、平板划线将有菌液的移菌环按图所示方法,在制备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板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来回划线。

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技术

GIS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刘巧铃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GIS在环境评价中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从数据的采集到编辑处理,从评价的空间分析到结果输出等具体应用实例。总结了GIS 在环境评价中的特点、优势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将GIS技术应用于环境评价,与具体的环境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环境评价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更新,环境评价工作的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1. 引言 1.1 环境评价简介 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对环境质量(影响)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1]。进行环境评价首先应在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区域,选择评价的因子、评价的方法,确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参数的权系数,然后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分析和运算,依照环境质量的分级,最后得出环境评价的结论。 环境评价在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我国,环境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也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此发展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的环评技术和方法都取得了诸多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管理,模型模拟等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已经充分地应用于环评中的基础数据的存储、收集,环评工作的管理、环境监测的管理等。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1963年加拿大测绘学家R.T.Tomlinson博士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并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2]。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目前GIS已成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为一体的学科,并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地关系、全球变化、环境科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将GIS技术用于环保领域。1995年,世界银行B-1项目(即建立中国27个省、自治区级GIS)选用ARC/INFO作为GIS开发平台,从而使GIS在我国环境中的应用进入了正规发展新阶段。[2] 2. GIS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环境信息80%以上与空间位置有关,因而可以通过GIS方便地获取、采集、输入、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而且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模拟、分析、评价和规划,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即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因此在环境保护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放置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损坏或影响,在部分研究中,将食品中细菌数量对食品的损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首 要内容。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其中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因为食品中有多种微生物共存现象,所以在检验前,微生物检验员要把不同的菌体进行分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及菌体的分布情况,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溶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原辅料微生物的控制和产成品微生物的检验是保证食品安 全的重要途径。 针对食品致病菌的相关检验。不同的致病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大米,有些不法商家将发霉的大米加工后再次放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虽然经加工后,在外表上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这种大米中含有黄曲霉这一致病菌,据可靠信息表明,黄曲霉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如果人们长时间吃这样的大米,出

现癌症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是保证我们能吃到放心食品十分关键的微生物检 测技术,所以我们在致病菌的检验上对不同种类的致病菌进行定量严格检验。如乳制品和肉制品的致病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大肠杆菌,而蛋制品中则容易出现染沙门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罐头食品容易出现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特点 对食品检测要求相对较高。在食品微生物的一系列检验中,由于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加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特别是致病菌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对相应的食品有一定的污染,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检测人员需要对食品受致病菌影响的程度、食品保质期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进行测量,难度会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而复杂。所以在微生物检验上我们对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都要重视,在各个微生物的测量上,相关的检测技术要求就有所提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随着食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不断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在日益严重,为了保障人们在能够及时满足食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落实,必须加强食品安

2014微生物检验技术试题2013真题

1 病例标本送检,一般常规进行的检验包括 A. 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B. 药敏试验,动物实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C. 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动物试验 D. 直接涂片镜检,药敏试验,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E. 染色镜检,药敏试验,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答案: A 解析: 2 医疗机构污水微生物样品应采集 A. 各科室冲洗流入下水道的污水 B. 患者使用后流入的污水 C. 污水贮存池内的污水 D. 该机构污水最终排放口的污水 E. 手术室流出的污水 答案: D 解析: 3 能形成草绿色溶血环的细菌是 A.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 表皮葡萄球菌 C. 炭疽杆菌 D.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E. 嗜血杆菌 答案: A 解析: 4 同一水源,同一时间采集多类检测指标的水样时,应先采集哪项指标的水样 A. 挥发性酚 B. 金属 C. 有机物 D. 微生物 E. 放射性 答案: D 解析: 5 用于PCR实验的仪器称为 A. 色谱仪 B. 质谱仪 C. 酶标仪 D. 紫外透射仪 E. DNA扩增仪 答案: E 解析: 6 PCR是 A. 补体结合试验 B. 血凝抑制试验

C. 聚合酶链反应 D.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 肥达反应 答案: C 解析: 7 不会使医疗机构污水中总游离余氯结果偏低的因素是 A. 水样经强光照射 B. 水样经过振荡 C. 水样经过高温 D. 水样立即检测 E. 水样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 答案: D 这是2013年微生物检验技术考试原题,因为时间匆忙,刚刚整理完50道题,请考生关注我的空间或者百度“新浪博客卫生资格考试”,另有复习指导书电子版免费赠! 8 游泳池水细菌总数培是 A. 36℃,24h B. 37℃,48h C. 28℃,24h D. 28℃,48h E. 44℃,24h 答案: B 解析: 9 醋酸纤维膜电泳主要用于 A. 小分子多肽分离 B. 抗原或抗体分离 C. 免疫球蛋白分离 D. 盐的分离 E. 糖的分离 答案: C 解析: 10 生活饮用水采样后如不能立即检验,其保存温度和时间为 A. ﹣2℃,4h B. ﹣4℃,6h C. 0℃,4h D. 2℃,4h E. 4℃,4h 答案: E 解析: 11 在做证实试验时,挑取蜡样芽胞杆菌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典型菌落的数目为 A. 5个 B. 10个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成分已愈来愈复杂。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运用微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污水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因而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以其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工艺操作管理方便可靠和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污水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水质 1. 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1.1 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1.2 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只有BOD高的废水才适宜采用生物处理,COD很高但BOD不高的废水不宜采用生物处理。对于有毒的废水,只要毒物能降解,就可用生物法处理,关键是控制毒物浓度和驯化

微生物实验全

微生物学实验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研究所 一.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单染色 二.革兰氏染色法 三.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四.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定微生物显微镜 直接计数法 五.培养基的配制及干、湿热灭菌法 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七.微生物培养特征的观察 八.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 九.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试验 十.糖发酵试验 十一. IMViC试验 十二.实验综合技能测试 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卡 注意事项:1.本实验课选用统编教材15个实验内容,学时共计36学时。 2.本卡为便于学生预习,搞好平时考核而设计,所以学生必须妥善保存,学期结束交回,以作实验平时的考核参考。 3.学生每次上课时必须随身携带本卡,试验每次结束后,老师签字后方能离开

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卡 级班20年月日 显微镜的使用 细菌的单染色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进行涂片 染色的技术 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结构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机械装置,一为光学系统,这两部分很好的配合,才能发挥显微镜的作用。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1. 物镜转换器 2. 接物镜 3.游标卡尺 4.载物台 5.聚光器 6. 彩虹光阑 7.光源 8. 镜座 9. 电源开关10. 光源滑动变阻器11. 粗调螺旋12. 微调螺旋13. 镜臂14.镜筒15.目镜16.标本移动螺旋 2.油镜的使用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加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香柏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单染色法 是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不能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使其着色。 当在中性、弱碱性、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三、材料仪器 1.仪器:显微镜、酒精灯等 2.实验材料: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四联球菌 染色剂:齐氏石碳酸复红染液 碱性美兰染液 四、内容及方法 (一)、显微镜的使用(主要是油镜) 1.用前检查: 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粗调、细调 4.依次再进行中倍、高倍观察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 后,提升聚光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 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 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换片:另换新片,必须从第三条开始 操作。 7.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 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 用擦镜纸沾取少量洗液(无水乙醇∶ 无水乙醚=7∶3)擦去残留的 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洗液, 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 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

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

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 发布时间:2008-11-10 15:52:12 被阅览数:3163 次来源:环境保护污水处理 水体受污染原因: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水质恶化。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超过水体自净能力而致。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排放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被污染水质经过分析会发现COD、氨氮、磷、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水体透明度极低,水中的悬浮物比较多,在水体不流动的死角处会有树叶杂草和油状物出现,水体有刺鼻异味或臭味。由于水量比较大,一般不采用外河道换水的方法,而采用原位修复的办法。 常见的污染物: (1) 病原微生物污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 (2) 耗氧污染物:由于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甚至转为厌氧分解,水变黑发臭; (3) 酸、碱、盐无机污染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或农药、化肥等各种酸、碱、盐等无机物进入水体; (4) 植物营养物污染:如锌、磷、氮严重超标使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质富营养化; (5) 各种油污染:油田、炼油厂污水排放,饭店潲水排放; (6) 有毒物污染:主要有砷、氟、铅、汞、硝酸盐等; (7) 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 (8) 热污染:热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它是工矿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的。 污水治理措施: 1、采用人工或物理的方法清理水面的树叶杂草,漂浮物,进行日常性维护; 2、进行水体流动或曝气复氧的设施改造,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3、采用化学的方法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吸附沉降,偶尔用化学杀藻剂进行杀藻; 4、用微生物活菌制剂进行水体调理和改善,主要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COD、氨氮、磷、亚硝酸盐等指标。 5、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用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进行有效管

微生物检验技术考试参考副高年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微生物检验技术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1、本专业知识 全面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相关知识,包括: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常见细菌、病毒、真菌的检验技术、相关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关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检验结果的病原学、卫生学意义。 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2、相关专业知识 熟悉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能独立完成传染性疾病或食物中毒疾病及环境样品的检验工作,根据专业能熟练进行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食品、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水质和涉水产品、卫生用品、医疗用品、化妆品等样本的采集,致病微生物学指标和血清学指标检测,能为疾病诊断、疫情处理及公共卫生管理提出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2、了解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应用范围。 三、学科新进展 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能应用于实践。 附录 一、细菌检验方法

1、常规分离方法 2、生化鉴定技术 3、免疫学检测技术 4、核酸鉴定技术 5、药敏试验 二、细菌种类 1、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假单胞菌属。 2、肠道感染细菌: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 3、厌氧性细菌:厌氧芽胞梭菌、无芽胞厌氧菌。 4、呼吸道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 5、动物源性细菌:布氏菌属、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 6、放线菌 7、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疏螺旋体。 8、支原体 9、立克次体 10、衣原体 三、病毒检验方法 1、常见病毒的分离及培养方法 2、常见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抗原、抗体及核酸 检测方法等)。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技 术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 2. 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3. 掌握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 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用油镜观察细菌和酵母菌染色装片。 3. 学习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细菌三型、酵母菌染色装片;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擦镜纸;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纱布、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 (一)显微镜油浸的使用 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4cm,坐正。 2.调节光源:将低倍物镜转到工作位置,把光圈完全打开,聚光器升至与载物台相距约1mm 左右。转动反光镜采集光源,光线较强的天然光源宜用平面镜,光线较弱的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宜用凹面镜,对光至视野内均匀明亮为止。观察染色装片时,光线宜强;观察末染色装片时,光线不宜太强。 3. 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 首先下降镜台,将酵母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低倍镜正下方,镜台升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至发

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4. 高倍镜观察染色装片 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物镜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撞。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5. 油镜观察染色装片 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将光线调亮,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镜台徐徐下降(切忌反方向旋转),当视野中有物像出现时,再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如末找到物像,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直至物像看清为止。仔细观察并绘图;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细菌三型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6. 镜检完毕后的工作 下降镜台,取出装片;清洁油镜,油镜使用完毕后,须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再用擦镜纸沾少许擦镜液擦掉残留的香柏油,最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残留的擦镜液;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将接物镜呈“八”字形,不可使其正对聚光器,同时降下聚光器,转动反光镜使其镜面垂直于镜座。最后套上镜罩,对号放入镜箱中,置阴凉干燥处存放。 (二)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 1.用单层报纸螺旋包扎移液管。 2.用两层报纸包扎培养皿。 3.用四层报纸包扎试管。 4.做棉棉塞 五、注意事项 1.使用油镜必须按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 2.上升镜台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边观察边上升镜台的错误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