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期出血者的宫内微生物感染[J ]1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31(2):115~1161

[11]王若光,雷 磊,付灵梅,等1尤昭玲教授论治宫环出血

的经验[J ]1新中医,2002,34(1):12~141

[12]潘莲香1中西医结合治疗上环后子宫异常出血62例

[J ]1江苏中医药,2002,23(8):231

[13]文乐兮,雷 磊,尤昭玲,等1宫环止血片对置铜宫内节

育器家兔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影响[J ]1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1):17~221

[14]黄瑞琴1驴胶补血冲剂治疗置宫内节育器致月经异常

98例临床观察[J ]1湖南中医杂志,1998,14(1):271[15]吴建兰1止血汤治疗置宫内节育器致月经异常的疗效

观察[J ]1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4(1):761

[16]夏 树,姚生莲,郭晓梅1芎归失笑散治疗宫内节育器

所致出血112例[J ]1陕西中医,2000,21(12):5301

[17]田文萍,王阮华1消炎痛及62氨基己酸治疗宫内节育器

致月经过多62例临床分析[J ]1贵州中医,1996,20

(4):2341

[18]何咏梅,熊桂花,白 建1消炎痛治疗上环后月经过多

临床观察[J ]1重庆医学,1994,23(4):2541

[19]李瑞环1优布芬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异常出血的探

讨[J ]1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6(4):781

[20]邓素芬,刘成华1布洛芬、氟哌酸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出

血60例对比分析[J ]1山东医药,2000,40(17):651

[21]殷凤兮,胡 捷1宫内节育器副反应的辨证论治[J ]1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24(2):7~81

[22]黄细香1中医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出血56例[J ]1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8,(11):515~5161

[23]陈可敬1子宫腔内放置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65例临

床观察[J ]1新中医,1996,28(6):231

[24]赖炜玲,刘宗梅,梁先萍1消炎止血胶囊治疗IUD 出血

副反应100例[J ]1山西中医,1998,14(4):51

[25]钟雪梅,代嘉莉,王志毅1固环胶囊治疗宫内节育器致

出血的疗效观察[J ]1中医药研究,1999,15(3):12~

131

[26]朱 颖,李 军1安环止血汤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异常出

血46例观察[J ]1中国中医急症,2002,11(1):231

[27]郭雪桃1加味失笑散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异常出血

88例[J ]1山西中医,1999,15(4):18~191

[28]陈建中,陈海省1失笑散加味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月

经过多60例[J ]1国医论坛,1998,13(1):301

[29]张 鸥,吴兆利,张 丽1针刺对置宫内节育器妇女月

经血量的调整作用[J ]1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2):

563~5641

[30]李文华,宋菊先,闫金凤,等1针刺孔最治疗放置宫内节

育器出血36例[J ]1中国针灸,1997,(8):4781

[31]李红霞1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内节育器致阴道淋漓出血

的体会[J ]1中医药研究,2001,17(6):291

[32]黄学惠,李 武,黄文漪,等1宫血宁防治宫内节育器所

致子宫出血[J ]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6):

485~4871

[33]王丽丽,张 莉,李 丽1防治宫内节育器致异常出血

的新方法[J ]1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7,18(9),2991

收稿日期:2004203216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武 丽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指导:张丽萍

关键词:抑郁症;动物模型;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4)022******* 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的障碍,是一个以心境低落,思维迟钝,语言行动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应激因素加剧,使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引起国际上的普遍关注。据WHO 报告,1998年精神神经疾患发病占全球因疾病操作而致残和丧失生产能力人口的12%。目前,全球精神神经疾患者和精神障碍者已占人口的1%以上,世界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目前在世界致残性疾病中排名第四,到2020年将排名第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1]。在美国由于“抑郁”每年造成的损失约有440亿美元,与冠心病相当;而且抑郁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美国流行病学资料发现,人群中终身罹患抑郁性障碍的机率为

711%。我国近年来对抑郁症的报道也很多,就上海地区进行的6~60岁人群抑郁症状和抑郁症的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人群中约有19194%的人在2个月内曾有1周以上的抑郁症状[2]。抑郁症状发生的年龄段以36~55岁间最多,达5917%,因此抗抑郁药物的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实验研究是抗抑郁药物筛选,研究抗抑郁药物作用机理和抑郁症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国内有关中医药抗抑郁的动物实验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就近年来抑郁症动物模型的构建、中医药对抑郁症模型动物行为学、生化方面的影响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人们开始提出了中枢神经递质假说,认为脑内单胺类递质功能紊乱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因此通过药物诱发递质功能紊乱来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类动物模型可信性较差。近年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诱发动物行为异常建立抑郁动物模型为抑郁症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因此,目前复制抑郁模型有多种方法,分别从生物学、遗传学、社会心理学等各角度来模拟抑郁症的表现。

111 应激模型 包括习得性无助抑郁模型、行为绝望抑郁模型、慢性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抑郁模型和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抑郁模型四种。习得性无助抑郁模型:通过给予动物连续的非控制性令其厌恶的刺激(电击),经多次处理后,即使将动物置于可逃避性的环境,如穿梭逃避、压杆逃避,也表现为完全不能或极缓慢的逃避行为或操作,处于无动或无助的状态,称之为“习得性无助”[3]。行为绝望抑郁模型:即强迫游泳试验,动物在强迫游泳这一应激条件下,最初在水中拼命游动、挣扎,随之感到逃避是不可能的,出现绝望表现即不动状态[4]。慢性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抑郁模型(CUS):通过给予大鼠一系列严重的应激因子(如强烈噪音、强光刺激、长时间行为限制等)后表现出活动能力下降[5]。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抑郁模型(CUMS)是将几种不同的应激因子(如昼夜颠倒、禁食、禁水、电击、强迫游泳等)在实验全程中应用,顺序随机,使动物不能预料刺激的发生[6]。

四种模型中,CUMS抑郁模型模拟了人类抑郁的核心症状快感缺乏,同时也模拟了其他重型抑郁障碍的症状表现,故CUMS具有高度有效性,并可持续几个月,基本符合抑郁模型的要求,是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广泛使用的模型。

112 孤养模型或分异模型 利用幼年模型动物,把其分离及隔离喂养,数月后动物表现为绝望状态。此模型大部分涉及幼仔和母亲的分离,不是成年动物的分离,然而抑郁障碍少见于儿童,故此模型少用[7]。

113 药理学抑郁模型 此类模型包括利血平逆转、苯丙胺效应的增强和52羟色胺诱发抑郁等。此模型是用药物干预的手段来制作模型,与大多数人类抑郁的实际发病机制相差甚远,并且此种模型引起的抑郁症状单一,持续时间短暂,故而较少使用。

114 脑损伤模型 通过切除双侧嗅结节,使大鼠产生抑郁症状,且抑郁动物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与人类抑郁相似。但此模型对实验中手术技术的要求高,动物死亡率较高[8]。

此外,还有操作行为模型、遗传选择性抑郁模型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在精神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还制造了一种类似“抑郁”的转基因动物,但此模型的准确性、有效性尚值得检验。

2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Open2field(旷场)行为实验、鼠尾悬挂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等都是比较经典的、用于反映动物探究行为及情绪反应的实验方法。其中旷场行为实验是比较常用而客观的动物模型行为学研究实验方法,该实验的水平活动反映了动物的活动度,垂直活动反映了动物对新鲜环境的好奇程度。张有志等[9]采用慢性应激的大鼠模型,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对模型进行了行为学研究,结果发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小剂量均能明显缩短大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其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剂量作用最为显著,且柴胡加龙骨牡蛎组在旷场行为实验中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同模型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傅强等[10]通过小鼠强迫游泳,悬尾,育享宾增强,高剂量阿朴吗啡抵抗等实验,评价半夏厚朴汤的抗抑郁作用,结果发现半夏厚朴汤能显著缩短小鼠强迫游泳、悬尾不动时间,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徐志伟等[11]以旷场实验和鼠尾悬挂实验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观察到加味四逆散能提高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旷场实验得分,缩短其悬尾不动时间,表明加味四逆散可以有效地改善慢性心理应激大鼠的抑郁表现。徐志伟等[12],还发现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均能明显缩短悬尾及强迫游泳实验中小鼠的不动时间,而对其自主活动无显著影响,表明两种方剂均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且无中枢兴奋性作用。李云辉等[13]报告,天松1号能缩短绝望大鼠游泳不动时间,提高旷场实验得分,改善绝望大鼠模型的抑郁情绪。另有研究发现,贯叶连翘提取物可显著增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旷场实验得分,显著减少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错误反应的停留期,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症状[14]。俞瑾等[15]采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的方法,观察针刺合用抗抑郁药后小鼠在水中的静止时间,以此来分析抑郁程度的改善情况,发现电针合用某些小剂量抗抑郁药后能进一步加强抗抑郁作用。王斌等[16]通过强迫游泳模型,发现柴胡皂苷能加强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明显缩短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

3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生物化学的影响

311 对神经生化的影响

31111 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 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52羟色胺(52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 E)等。抑郁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发生可能与脑内单胺类神经功能失衡有关。抑郁症的52HT假说是抑郁症生化机理中较公认的假说,认为52HT的缺乏可能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病倾向,或具备

了发病的可能。其它还有N E低下学说,DA低下假说等。李云辉等[13]研究发现,天松I号能提高绝望大鼠模型脑组织和血液52HT和DA含量,达到抗抑郁的目的。杨进等[17]通过实验证明菖欢I号能提高抑郁症模型大鼠下丘脑、海马N E和纹状体、大脑皮层DA含量,并降低其代谢率,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杨士友等[18]采用古方研制而成的中药新制剂解百忧口服液,能对抗因应激所造成的抑郁模型大鼠的中枢神经递质N E,DA和52HT含量下降,证实解百忧口服液具有抗抑郁作用。金光亮[19]运用电针刺激百会、印堂穴,发现皮层52HT的代谢降低,而52HT能神经活性提高,并能协调N E与52HT之间的平衡来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31112 对神经内分泌轴的影响 神经内分泌轴包括HPAA (下丘脑2垂体2肾上腺皮质轴)和HPTA(下丘脑2垂体2甲状腺轴)。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轴调节功能常有异常,而长期慢性应激刺激更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轴调节功能障碍,并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可能因为HPAA和HPTA 及其所分泌的相应激素参与机体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机体的适应与代偿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徐志伟等[11]利用加味四逆散进行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发现加味四逆散可降低慢性心理应激模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从而抑制抑郁模型大鼠HPAA的兴奋性。陈瑶等[20]采用长期未预知应激刺激致大鼠抑郁症模型实验,发现积雪草总苷具有调节抑郁症大鼠下丘脑2垂体2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2垂体2甲状腺轴功能的作用。

312 中医药对抑郁动物模型血液生化的影响 临床研究发现抑郁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抑郁症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2C)的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2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尤显著,而且抑郁症还能影响患者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促进脂质过氧化作用,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增强NOS(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李建梅等[21]利用半夏厚朴汤醇提物对慢性抑郁大鼠进行治疗,发现该方能显著提高模型大鼠血清HDL2C 水平,显著降低TG水平和SOD活性,但对TC和LDL2C水平没有影响,对NOS活性效果亦不明显。秦晓松等[22]发现银杏叶提取物(EG B)与合成抗抑郁药盐酸文拉法辛合用能使大鼠海马及血清中NO含量减少,表明EG B能清除NO等自由基,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

4 小结

从动物模型研究来看,近年来抑郁动物模型得到了极大发展,有效性低的抑郁模型如利血平诱导、苯丙胺效应加强等已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以多种模型的结合来扬长避短。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孤养抑郁模型与CUMS抑郁模型相结合制造动物的抑郁状态。而在中药作用机理方面,通过中药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阻断抑郁症的发病途径,改善行为学症状,从而达到抗抑郁的目的,更好地体现了中药的优越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医学的研究

方法,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和治疗也在不断地深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难题,尤其在造模、诊断方面更为突出。中医抑郁症动物模型不同于西医,需要结合临床分为各种证型,但目前中医抑郁症造模方法没有与“证”相结合,而且“证”与“病”相互分离,难以同步;与此相应,在治疗方面也无法作到真正的辨“证”论治。一方一药不可能对所有抑郁症都有效而无个体差异。在诊断方面,各证型的划分没有统一规范,也没有中医的诊断指标。

所以,中医、中药既要保持特色,发挥所长,又要善于汲取现代医学的先进方法、技术和思路,使中西医紧密融合、贯通,既发挥民族特色,又保持先进水平,才能立足于世界。

参考文献

[1]孟 宏,郝晋东,图 娅,等1抑郁—焦虑症的中医药治

疗与实验研究[J]1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1):22~241

[2]肖 凉,季建林1城市人群中抑郁症状及抑郁症的发生

率调查分析[J]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9(3):200~2011

[3]Seligman ME,Beagly G.Learned helplessness in the rat[J].

J Comp Psychol,1975,88(2):534~541.

[4]Porsolt RD,Lepichon M,Jalfre M,et al.Depression:A new

animal model sensetive to antide pressant treatmeat[J].Na2 ture,1977,266(5604):730~732.

[5]K atz R,Hersch S.Amitriptyline and scopolamine in an ani2

ma model of depression[J].Neurosci Biobehav Rev,1981, 5:265~271.

[6]Willner P,Towell A,Sampson D,et al.Reduction of sucrose

preference by chronic mild unpredictable stress and its restoration by a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J].Psychopharma2 cology,1987,93:358~364.

[7]Hennessy MB,Deak T,Schiml Webb PA.Stress2induced

sickness behaviors[J].Dev Psychobiol,2001,39:76~83.

[8]Slotkin TA,Seidler FJ,Ritchie J C.Regional differences in

brain monoamine oxidase subtypes in an animal model of geriatric depression:effects of olfactory bulbectomy in young versus aged rats[J].Brain Res,2000,882:149~154.

[9]张有志,聂惠民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经方治疗抑郁症

的动物行为学研究[J]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

(7):30~321

[10]傅 强,马世平1半夏厚朴汤抗抑郁作用的研究—1[J]

1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6):514~5171

[11]徐志伟,严 灿,李 艳,等1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

激大鼠的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学的调整作用[J]1广州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2,19(2):127~1291

[12]徐志伟,吴丽丽,严 灿,等1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抗抑

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1中医药学报,2003,31(3):16~171

[13]李云辉,胡随瑜,向群辉,等1天松I号对绝望大鼠模型

行为及脑组织血浆52羟色胺,多巴胺的影响[J]1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3):13~151

[14]司银楚,孙建宁1贯叶连翘提取物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

行为及脑内52HT,N E表达的影响[J]1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4(1):70~731

[15]俞 瑾,李晓艳,曹小定,等1电针合用抗抑郁药能明显

减少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的静止时间[J]1针刺研究, 2002,27(2):119~1231

[16]王 斌,刘天培1柴胡皂甙加强氟西汀在强迫游泳模型

上的抗抑郁作用[J]1中草药,1997,28(12):729~7311 [17]杨 进,谢忠礼1菖欢1号对大鼠抑郁症模型脑内单胺

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1,17(5):294~2981

[18]杨士友,黄世福,田 军,等1解百忧口服液对抑郁模型

大鼠行为及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J]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1):561

[19]金光亮1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单胺类神经

递质的影响[J]1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4):220~2221

[20]陈 瑶,秦路平1积雪草总苷对抑郁症大鼠神经内分泌

功能的影响[J]1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1): 1224~12261

[21]李建梅,杨 澄1半夏厚朴汤醇提物对大鼠慢性抑郁模

型的影响[J]1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55~591 [22]秦晓松,金魁和,丁宝坤1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盐酸文拉

法辛对抑郁大鼠海马NOS蛋白表达及NO水平的影响[J]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28~8311

收稿日期:2003209208颈交感神经临床研究进展

韦 理

(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关键词:颈交感神经;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Q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4)022*******

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调节系统。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致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或障碍是颈椎病的研究热点,笔者对近年来关于颈交感神经的研究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1 颈交感神经的解剖位置

颈交感神经干由颈上、中、下神经节和节间支组成,颈下节常与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为星状节。魏占东等[1]对30具尸体解剖发现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横突基底部与第一肋颈的前方,在椎动脉起始处的后方占6616%(40侧),在椎动脉起始部后内者占1616%(10侧),在后外者占1616% (10侧);并且颈下神经节多与第一胸交感神经节合并,称星状神经节(颈胸神经节),占8313%(50侧),单独存在者1617%(10侧)。关于颈下神经节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颈下神经节位于胸膜顶的后上方,颈动脉鞘的后内方,颈深筋膜椎前层的深面;节的后面为第7颈椎横突基底部与第一肋颈。颈下神经节的内侧为气管和食管。另外魏占东等[2]还发现颈上神经节的形态左右多不对称,但两侧最常见的形态为梭形,椭圆形次之,位于胸锁乳突肌区,颈深筋膜椎前层的深面,其浅面是颈动脉鞘,其前缘与舌骨大角末端的距离:左侧平均值0183cm,标准差0144cm,标准误0141;右侧平均值0154cm,标准差0132cm,标准误0131cm。

王金武等[3]通过HRP逆行示踪证实颈椎关节突关节同时受邻近及上下相邻的3条颈神经(包括躯体感觉神经元和颈交感神经元的分支)支配,当颈部由于外伤劳损、退行性变等原因造成颈椎关节突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紊乱,可通过颈椎关节突关节等处的C及Aδ纤维传入疼痛等伤害性冲动到颈神经DR G及颈部脊髓背角,并投射到大脑皮质,产生疼痛,疼痛刺激大脑皮质产生冲动可下行传递,引起颈部肌群的痉挛,从而使椎间孔外颈丛、臂丛和颈神经后支等受到卡压,产生颈肩部疼痛及上肢肌力减退等症状;同时,颈椎关节突关节紊乱又可激惹颈交感神经,通过交感神经反射,引起头面部等部位的症状。陈和木等[4]采用放射性核素追踪技术,对注入家兔颈后交感神经节的32P顺行追踪到颈椎前软组织,从功能上证实了交感神经有分支直接对颈椎前纵韧带和椎前筋膜起作用。另外椎动脉周围的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同时存在少量其他纤维成分[5]。这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是深灰交通支,来自颈中节及颈下节[6]。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药学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慢性症。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病因学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抗抑郁的药物包括化学合成药、植物提取物及中成药。本文就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药;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chronic disease which is high incidence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life.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treat depression, and the previous main method i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Over the past 20 years, wit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epression etiology, pro- gressively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drug treatment.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e chemical s- 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studies of antidepressant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depression;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1]。目前,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 亿人正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2]。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 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3],谷氨酸传导障碍[4],神经免疫异常[5]等因素有关,新发病机制的发现很大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即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aRI)[6]。目前,许多人又把目光

国内近期关于动物模型的文献

九、国内近期动物疾病模型文献 (一)中医中药研究用动物模型 1.熊启达等:“卫气营血”模型,四川医学,(2):65,1983。 2.梁月华等:“寒症、热症”模型,中医杂志,(11),1982。 3.毛腾敏:大鼠“血瘀”模型,北京医学院学报,(4):306,1981。 4.金惠铭等:家兔“血瘀”模型,中医杂志,(8):1982。 5.贲长恩等:大鼠“血虚”模型,中医杂志(6):69,1981。 6.李传英等:大鼠“脾虚”模型,浙江中医杂志,(8)355,1982。 7.张启元等:金黄地鼠、大鼠“脾虚”模型,中华医学杂志,(2):83,1980。 8.黄柄山等:小鼠“脾虚”模型,中西医结合杂鼠,3(5):295,1983。 9.施玉华等:小鼠“阳虚”模型,中医杂志,(2):31,1982。 10.宫斌等:小鼠“阳虚”模型,上海中医学院科研汇编,1980。 11.董笃一等:小鼠“阴症”与“阳症”模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3):1,1981。 12.左箴等:脉微欲绝模型,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19,1982。 13.杨连卿等:大鼠“阴阳失调”模型,中西医结合杂志,(6):353,1983。 14.孙爱真等:狗“里实”模型,上海中医研究所科研资料汇编,1979。 15.施玉华等:某些助阳药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6,1980。 16.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中华医学杂志60(2):83,1980。 17.陕西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阴定”与“阳症”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4(3):1,1981。 18.南京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组,脾虚泄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浙江中医杂志,(8):355,1982。 19.史荫绵等:“血瘀”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8):64,1982。 20.胡素坤等:大黄所致大鼠“虚证”模型的形态学研究,免疫学快报3(4):14,1983。 21.关崇芬等:大黄所致大鼠“虚症”模型的免疫功能观察,免疫学快报3

【CN109907000A】制备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装置及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84406.2 (22)申请日 2019.03.12 (71)申请人 山西中医药大学 地址 030619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大学街 121号 (72)发明人 贺文彬 李钦青 田雅娟 柴金苗  徐飞飞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悦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527 代理人 高艳丽 (51)Int.Cl. A01K 67/02(2006.01) A01K 1/00(2006.01) A01K 1/03(2006.01) A01K 1/015(2006.01) (54)发明名称 制备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装置及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抑郁症动物模型的 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箱体、托盘、调温单元、 光照单元、噪音单元和控制系统。采用本发明的 制备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装置及方法,对动物进行 随机、温和地刺激,更加贴近模拟人类大多数抑 郁症的形成状态。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页CN 109907000 A 2019.06.21 C N 109907000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09907000 A 1.一种制备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箱体、托盘、调温单元、光照单元、噪音单元和控制系统;所述箱体的下部设有漏粪网,所述托盘位于所述漏粪网的下方,所述漏粪网用于承载动物,并使动物的排泄物漏到所述托盘内;所述调温单元用于调节所述箱体内部温度;所述光照装置用于向箱体内提供持续性光照;所述噪音单元用于向箱体内施以噪音;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调温单元、光照单元和噪音单元的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单元能够将所述箱体的温度在0~70℃范围内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单元包括制冷制热风扇、输气管道和温度计,所述输气管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制冷制热风扇连接,所述输气管道的第二端口插接于所述箱体的顶壁并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所述温度计置于所述箱体内部,用于测定所述箱体内部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噪音单元包括蜂鸣器和分贝仪,所述蜂鸣器和分贝仪均位于所述箱体内,所述蜂鸣器的最大相对响度为120分贝,所述分贝仪用于测定所述蜂鸣器的相对响度; 所述光照装置为照明灯,所述照明灯位于所述箱体的侧壁的上部或者顶壁; 所述箱体内部设有食槽和水槽。 5.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制备抑郁症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动物置于所述箱体内,对所述动物不间断地施加刺激,所述刺激选自调温单元施加的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刺激、光照单元施加的持续光照刺激、噪音单元施加的噪音环境刺激、托盘提供的潮湿垫料刺激、断水或断食;同一时间对动物施加的刺激的种类为一种或两种,且相邻刺激的种类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环境刺激的温度为40~45℃,所述低温环境刺激的温度为0~6℃,所述持续光照刺激的光照强度为300~400lux,所述噪音环境刺激的噪音的相对响度为70~100分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物选自小鼠、大鼠、豚鼠、地鼠、长爪沙鼠和棉鼠中的任一种;随机选择或固定设定对所述动物施加的刺激的种类和顺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动物进行刺激的持续时间为8~15天,每天进行2~6次刺激,每次刺激的持续时间为2~12h。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动物进行刺激的持续时间为10天,每天进行2次刺激,白天、夜晚各一次,每次刺激的持续时间为12h;且持续光照刺激的时间均设定在夜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 天数/d白天/7:00-19:00夜晚/19:00-次日7:00 1噪音环境持续光照 2潮湿垫料噪音环境 3高温环境低温环境 4断水断食断水 5噪音环境高温环境 6低温环境潮湿垫料 2

失眠-诊疗方案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失眠症(insomnia)

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 (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 (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 (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 (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 (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

应激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神经机制及其评价

内容摘要: 抑郁症是常见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精神问题之一,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抑郁症的高发病率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和治疗抑郁症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动物模型的建立。抑郁症的动物模型可分为评价分析的测量模型(assay models, am)和病症模拟的类比模型(homologous models, hm)。前者实质上是一种病理评价指标,可用来筛选药物等简易、快速、可以量化的模型方法。后者是通过造模在动物身上模拟疾病的病症,对于探究病理十分有效。抑郁症的类比模型包括应激模型、生化改变模型、孤养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等。应激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抑郁症的研究,随着抑郁症应激理论的不断完善,由此开发的动物模型也得到相应的发展[1]。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抑郁症的应激动物模型的原理及评价的研究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1 行为绝望(behavioural despair, bd)模型 1.2 行为指标的量化及观测的人工智能化在实验当中鼠经常很难表现出明显游泳和漂浮行为。“静止不动”的判定不一定非常明确,为了避免较大误差,常需要预先训练评估者(raters)并增加其人数,尽可能降低人为误差。armario(1988)将鼠在水中的行为细分为3类:游泳、挣扎和漂浮,每个动作均有明确的定义,该标准在以后的研究中被多次采用。洪成志(2003)等利用鼠在水中挣扎激起的水波带动浮标的实际位移转换成数字位移信号,再通过电脑自动运算读出数据。这样不仅省时省力更简易精确。 1.3 抗抑郁剂对bd模型的影响及机制急性或慢性给予抗抑郁剂tcas类、maois类、非典型抗抑郁剂、电击治疗(ect)及睡眠剥夺治疗可改善“不动”时间并伴随动物自主活动减少或不受影响,但安定药和抗焦虑药无此作用,甚至强安定药和抗焦虑药明显延长不动时间并减少自主活动;但是ssri类的抗抑郁剂很难用这个方法在短期内检测出疗效。而某些抗抑郁剂如丙咪嗪、三唑酮等对大鼠的不动状态无影响。其它药物如苯丙胺、戊巴比妥、抗惊厥药等对于不动状态也具明显的对抗作用,但其中某些药物的作用是非特异的,如苯丙胺,既可减少不动时间,又可增加自主活动。tcas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a)的重吸收而降低不动时间,用神经毒素破坏蓝斑有此效果,而刺激β受体则可降低tcas类不动时间的疗效。bourin (1997) 报道5-ht2a/2c受体与抗抑郁剂对fst影响相关。但对5-ht/na起双重作用的抗抑郁剂在fst中的效果较单一选择性受体的药物更为明显,刺激na系统使该系统产生适应性的改变下调5-ht能神经元的末梢的α2异源受体,α2异源受体参与了5-ht/ na 的相互作用。也有报道大脑多巴胺(da)可降低不动时间,而通过抑制da回收、刺激da受体或向中隔核注入na、phenylephrine(α1-受体激动剂)、isoprot- erenol(β-受体激动剂)或apomorphine(da受体激动剂)均可增加不动时间。近来,电生理学首次表明大鼠经历fst后,腹侧隔膜神经元的自发性点火率降低达50%[2~4]。 1.4 模型评价 bd动物模型兼具am和hm功能。有关bd模型的可信度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怀疑动物会对多次的fst产生适应,或是一种疲劳,并非真正的“绝望”,即使只经历一次fst能否产生抑郁状态也值得怀疑。现在fst和tst更多作为am,广泛用于抗抑郁药的初筛也可对抑郁进行检测,成为可作参考的标准之一。尽管这一模型存在难以克服的药物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4-07T11:01:38.6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作者:宋继丽丘国丽[导读]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510010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5- HT、NE、DA及Ach等)、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治疗抑郁症一般是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途径:心理治疗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这里仅介绍疗效确切,普遍公认的两类药物: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本类药物还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作用,多用于脑内5-HT减少所致的抑郁症。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5只第二代抗抑郁药为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以及氟西汀,被业界称为“五朵金花”。中药治疗中医药防治抑郁症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较西医具有疗效相当、起效较快、全面调理保护大脑、标本兼治,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现在已经阐明的具有抗抑郁活性的天然活性成分有:萘并二蒽酮类衍生物、藤黄酚类衍生物、黄酮类、苷类、有机酸类、低聚糖类等。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中药有:柴胡、贯叶连翘、石菖蒲、银杏叶、白芍、郁金、刺五加、甘草等,复方方剂有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温胆汤、白芍甘草汤等。 目前临床经常运用中西药联用的方法治疗抑郁症,中西药联用的方法治疗抑郁症都显示了这样的优势,中西药联合使用治疗抑郁症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并且副作用大大减少,西药用量可以逐渐减少。中药除有治疗抑郁症作用外,尚可对常规抗抑郁症西药产生的副作用有一定治疗作用。

四逆散治疗抑郁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四逆散治疗抑郁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姚春栉1张青萍2覃燕琼1颜凡棋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文章从基于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分析,综述了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靶向与可能机制,探讨了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理法和方药,介绍了四逆散在临床的应用,为探索中医药防治抑郁症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四逆散;抑郁症;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9)03-00043-03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Sini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argeting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Sini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ere summarized, the principles and prescriptions of Sini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ini Powder was introduc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Sini Powder; depression;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且具有致残性的疾病,临床上以情绪明显持久低落为表现并伴随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种精神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资料显示,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二大负担[1]。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多为西药,再者西药基本都存在着副作用大、药效缓慢、疗效不佳等缺点[2],找到新型的抗抑郁药物是当前的主要目标。中草药历来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从中医药中寻找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成为迫不及待的的需求。 1 病因病机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内就有记载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贵要略》记载了脏燥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郁证到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而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首倡“六郁”学说,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化瘀、化痰涤饮等方法[3],且充分注意到精神调治对郁证具有重要意义。同一朝代的王清任进一步阐发了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特点,突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郁证中的应用。纵览历代中医名家观点,该病的主要病机在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输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由于该病多为情志所伤,始于肝失条达,气失输泄,故以气郁为先,病变部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治疗关键为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兼顾是否有淤血、化火、痰结、湿滞、食积等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虚证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而补之[4]。 2 四逆散的方药组成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用于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千年古方,也是治疗肝脾不和的代表方,临床研究显示治疗抑郁症有确切的疗效。四逆散原方由柴胡6g、枳实6g、甘草6g、芍药6g四味中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后世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将其应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各种疾病[5]。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近些年来,临床医师广泛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后用于治疗抑郁症,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 四逆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中药具有“多个靶点及多个层次”的调节模式和作用于机体多个病理环节的特点,因此从中药中开发抗抑郁药是非 总第21卷235期大众科技Vol.21 No.3 2019年3月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March 2019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简介】姚春栉(1992-),女,广西贺州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脑病防治。 【通信作者】张青萍(1969-),男,河北邯郸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二区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 究生导师,从事脑血管病研究工作。 - 43 -

失眠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失眠症 (insomnia)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重点专科强化建设项目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

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大鼠模型_郜红利

tamin D 3,recombinant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and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induce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canine osteosarcoma cells [J ].J Vet Med Sci ,1999,61(6):649-656. [15] Sitara D ,Razzaque M S ,St-Arnaud R,et al .Genetic ablation of vitamin D activation pathway reverses biochemical and skele-tal anomalies in Fgf-23-null animals [J ].Am J Pathol ,2006,169(6):2161-2170. [16] Wasserman RH ,Fullmer C S.Vitamin D and intestinal calci-um transport :facts ,speculations and hypotheses [J ].J Nutr ,1995,125(7):1971-1979. 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大鼠模型 郜红利1,涂星2*,卢映2,孙敏红3,张方 4 (1.湖北民族学院中医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3.湖北省恩施州疾病控制中心,湖北恩施445000;4、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优抚医院,湖北恩施 445000) 收稿日期:2013-10-12作者简介:郜红利(1967—),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药物的开发与利用。E-mail :349523825@qq.com *通信作者:涂 星(1987—),男,博士生,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学,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E- mail :kuangsheng1234@126.com 摘要:目的 建立同时符合中医“心肾不交”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的失眠大鼠模型。方法 采用母乳鼠分离 法、多种焦虑刺激和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造失眠模型,并考察受试大鼠的一般行为学、血象及血浆Orexin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睡眠时间显著减少,目光呆 滞,双目、口唇呈苍白色,爪甲较光滑,皮毛重度枯槁蓬乱;血象检查血浆中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血浆中ACTH 、Orexin 、CRH 水平显著性升高。结论本实验的失眠大鼠模型能体现了“心肾不交”所致下丘脑-垂 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紊乱的失眠发生特点。 关键词:失眠;心肾不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动物模型;激素分泌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14)06-1138-04doi :10.3969/j.issn.1001-1528.2014.06.006 Rat model for insomnia caused by heart-kidney imbalance GAO Hong-li 1, TU Xing 2, LU Ying 2, SUN Min-hong 3, ZHANG Fang 4 (1.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China ;3.The Ensh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nshi 445000,China ;4.Special Care Hospital of Enshi ,Enshi 445000,China ) ABSTRACT :AIM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for insomnia that was consistent with both heart-kidney imbalance and disorder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METHODS Maternal separation ,multiple anxiety stimulation ,and the abdominal administration of chlorophenylalamine were adopted to induce rats with insomnia.The general behavior of rats was observed and their hemogram and the levels of ACTH ,orexin ,CRH were meas-ured.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showed sleep-less ,glassy-eyed , pale lips ,and withered fur.The number of red blood cells and th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well ,while the level of ACTH ,orexin and CR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CONCLUSION The in-somnia rats can present the symptom of heart-kidney imbalance and dysfunction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KEY WORDS :insomnia ;heart-kidney imbalanc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animal model ;hormone secretion 8 311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7452047.html,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美霞 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30期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由常见的心境障碍,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癌症”,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临床上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来控制抑郁症,现将近年来抗抑郁药的研究做下综述。 【关键词】抗抑郁药;抑郁症;药物疗法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出多种情绪障碍,从对事物的冷淡到绝望,继而发生某些精神病症状[1]。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抑郁症已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而目前对于抑 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现将抗抑郁药的研究做下综述。 1 研究现状 现在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根据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主要分为五大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NE与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及选择性去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NaRI)。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MAOIs在临床上起初用于肺结核的治疗,后发现其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是临床上最早 的一类抗抑郁药。MAOIs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非选择性MAOIs,以苯乙肼为代表药;第二代是不可逆的选择性MAOIs,以雷沙吉兰为代表药;第三代是选择性的、可逆的MAOIs,以吗氯贝胺代表药[2]。 MAOIs尤其适用于重度抑郁症和焦虑惊恐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但由于本类药不良反应 严重,特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MAOIs使用过程中会诱发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目前临床已经少用。第三代 MAOIs 的代表药吗氯贝胺,相对第一代和第二代MAOIs副作用比较少,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3]。 1.2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为TCAs的代表药,其中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 TCAs 是氯米帕明。 TCAs 的抗抑郁作用[4]是通过对突触前膜 NE 和 5-HT 再摄取的抑制作用,从而使突触间隙中 NE 和 5-HT 浓度增加,达到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但是,TCAs 类药物通过阻断其他多种受體,从而产生多种不良反应。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_英文_严华成

327 Neurosci Bull August 1, 2010, 26(4): 327-337. https://www.360docs.net/doc/057452047.html, DOI: 10.1007/s12264-010-0323-7 ·Minireview· Behavioral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 Hua-Cheng YAN, Xiong CAO, Manas Das, Xin-Hong ZHU, Tian-Ming GAO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AS and Springer-V 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0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chronic, recurring and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that affects up to 20% of the population across the world. Despite its prevalence and considerable impact on human,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pathogenesis.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is the restricted availability of validated animal models due to the absence of consensus on the pathology and etiology of depression. Besides, some core symptoms such as depressed mood, feeling of worthlessness, and recurring thoughts of death or suicide, are impossible to be modeled on laboratory animals. Currently, the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 rely on either of the 2 principles: actions of known antidepressants and responses to stress. 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most widely used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 including learned helplessness, chronic mild stress, and social defeat paradigms. Also, the behavioral tests for screening antidepressants, such as forced swimming test and tail suspension test, are also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and major drawbacks of each model are evaluated. In prospective, new techniques tha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developing novel animal models or detecting depress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depression; animal models; learned helplessness; chronic mild stress; social defeat; forced swimming test; tail suspension test Corresponding author: Tian-Ming GAO Tel: +86-20-61648216E-mail: tgao@https://www.360docs.net/doc/057452047.html, Article ID:1673-7067 (2010) 04-0327-11 Received date: 2010-03-24; Accepted date: 2010-06-04 1 Introduction 1.1 Depression: an unmet medical need Depres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mood disorders and affects up to 20%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1-3].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dicts that major depression will be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global disability burden by 2020[4]. Besides, the depres-sion-caused economic burden is estimated to be as high as $83 billion per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5]. Although great development has been achieved since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pharmacological antidepressant (AD) medications in the 1950s, there are still many patients whose illness cannot be alleviated by current ADs including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MAOIs) and selec-tive serotonin and/or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and/or SNRIs). Moreover, for the case of response,the mood improvement starts only after 3-6 weeks of AD medication. These unmet medical needs require more efforts in finding novel and efficacious strategies for depression treatment. 1.2 The importance of modeling depression in animals De-spite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its serious impacts,stud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re still prelimi-nary compared to those on the pathogenesis of other com-mon chronic and potentially fatal multi-factorial conditions,such as diabete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The major ob-stacle is the restricted availability of validated animal models.Firstly, an ideal animal model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molecular, genetic and epigenetic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depression. By using animal models,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alterations and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e-

失眠 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失眠症 (insomnia)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重点专科强化建设项目

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 (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 (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 (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 (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 (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