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

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

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

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二) 亲属称呼语

在亲属称呼语方面,汉语比英语复杂得多。汉语有非常多的亲属称呼语,例如,“伯父、姨父”区分血缘和非血缘,“侄儿、外甥”区分家族和非家族,“姑妈、姨妈”区分父系和母系。英语中的一个称呼语却可以等于汉语中的好几个称呼语。例如,“uncle”=“叔叔、伯伯、姨父、姑父、舅舅”,“aunt”=“婶婶、伯母、姨母、姑妈、舅妈”,“cousin”=“堂兄(弟) 、堂姐(妹) 、表兄(弟) 、表姐(妹) ”。

(三) 职业称呼语

汉语的职业称呼形式是“姓/ 名/ 姓名+ 职业”,而英文的职业称呼形式是“职业+姓名”或“职业+ 姓”,不能“职业+名”。值得一提的是,在英语中,如果某人是“老师”、“建筑师”或“工程师”,人们不能称他/ 她为“…老师/ 建筑师/ 工程师”,而应称为“…先生/ 女士”。例如,Tom Smith 是位老师,人们不能将他称作“Teacher Smith”,而应该是“Mr. Smith”。

(四) 零称呼语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零称呼语。例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 Hi,Hey, 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必须谨慎使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称呼语的语用特征

称呼语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指称交际对象,但由于受社会交际礼仪或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话语或字面的指称对象与实际指称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又有某些称呼语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还具有隐含的附加意义(包惠南,2003) 。因此,称呼语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具有多种语用特征。

(一) 称呼语的指称特征

称呼语的指称特征即指称呼语具有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它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权势、亲疏等。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可以引导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符合社交需要的称呼语。例如,丈夫是妻子的上司经理,在公司公开场合里,妻子必然选择尊称来称呼丈夫,如“张经理”,以符合双方的权势关系。但是在家里等私人场合,妻子则直接称呼丈夫的名字或用各种昵称来称呼,符合了双方的身份和亲疏关系。

(二)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中的任何一句话,其意义不等于一个字一个字意义

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这里多出的意义就是语用学中的言外之意。因此称呼语不仅具有指称特征,同时还具有语用特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说话时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即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周明,2000)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主要表明了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一种感情色彩,如请求、指责、亲昵、威胁、讽刺、戏谑等。实际应用中具体体现哪种语用功能,要结合语境而论(刘萍,2003) 。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简·奥斯汀(Jane Austin) 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有一段Bennet 夫妇的经典对白。

W (Wife) :“Oh ! Single,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H ( Husband ) :“How so? How can it affect them ?”......

W:“But,my dear, you must indeed go and see Mr. Bingley when he comes into the neighborhood. ”

H:“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I assure you. ”

W:“Mr. Bennet, how can you abuse your own children in such way ?”......

H:“You mistake me,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

以上会话中,Bennet 夫人试图说服丈夫去拜访年轻富有的Bingley先生。在劝说时,Bennet 夫人两次使用了“my dear”的称呼,符合了夫妻双方的平等与亲昵关系。但是Bennet 先生在回答中一再缺省称呼语,传达了自己冷漠和不赞成的态度。Bennet 夫人被激怒,改用“Mr. Bennet”称呼丈夫,表明了生气和疏远的情绪。此时,Bennet 先生用“my dear”回应妻子,意欲拉近双方的交际距离。

由此可见,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译者在处理称呼语的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制约因素,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翻译。

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李铭,2002)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语境的影响并利用语境来进行称呼语的选择。钱冠连先生对语境进行了定义和分类: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语言符号内的因素(linguistic context) ,即上下语(可听的) 或上下文(可见的) ;还包含语言符号外因素(extra - linguistic context) ,它可以是外在于人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如地点、

对象、场合、自在物体、意外出现的人或物、自然环境等等,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背景,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历史事件等等(钱冠连,2002) 。总的说来,语境可概括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纽马克(Newmark) (1982) 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对称呼语的翻译,仅仅从语言内部本身的规则和语言之间的转换法则着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进行分析。

(一) 言内语境与翻译

在一篇文章中,同一个称呼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上下文,以确定说话人的感情,做出“等值”的翻译。例如:

原文:“You're wasting your time. I'll never marry that whore. ”But they said indignantly,“What a way to talk ! Aren't you ashamed of yourself ? We can take you to the rabbi and have you fined for giving her a bad name. ”(Gimpel the Fool) 译文:“你们是白费口舌。我他妈的八辈子打光棍也不要那个破货。”那伙人一听火了,叫道:“怎么说话呢! 说这话你脸不红吗? 你小子这样败坏人家的名声,告到法官那儿是要受罚的。”

通过上下文我们知道,傻瓜金贝尔是个什么话都敢讲,什么话都敢问的人。当听说别人要把作风不检点的埃尔卡(Elka) 介绍给他作媳妇时,他恼羞成怒地说出了上面这番话。译文通过增词法将称呼语“I”和“you”分别译成“我他妈的”和“你小子”,准确地传译出了金贝尔的愤怒情绪,也充分体现了原作的风格。如果译者只简单地将“I”译为“我”,“You”译为“你”,原作的语言意义虽然准确,但风格受损,译作就平淡无味。

(二) 言外语境与翻译

言外语境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情景语境”;一种是隐性的,即“文化语境”。

人们根据情景的变换选择不同的称呼语。即使同一称呼语在不同的情景下,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不一样。译者应结合这一语境因素对称呼语做出准确的翻译。例如,在英语中,“sir”可以对多种受话对象使用。警士对他的上级的命令回答说:“Yes,sir. ”酒店服务员对客人的吩咐回答说:“Yes,sir.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回答说:“Yes,sir. ”在这三个语境中,同样的称呼语回答了不同的受话人。但是,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千篇一律地译成“是,先生”,而是应该做出相应的转换。如分别译成“是,长官”,“是,先生”,“是,老师”。

称呼语的翻译更多地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英汉两种语言在称呼语方面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是由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所制约的。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间进行称呼语的翻译是一大难题,因为在异质中寻求“对等”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张荷美,2000) 。因此,译者要熟练掌握称呼语在两种文化中的差异,从语用的角度最大程度地实现“等值”转换。

英文里的称呼语比较简单笼统,不像中文里的称呼语按照血亲和非血亲、父系和母系等分出很多种称呼。译者要根据这种差异进行相应转换,有时甚至必须牺牲源语的文化形象。例如:

原文: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曹雪芹《红楼梦》) 译文:With a smile at Baoyu, the Lady Dowager scolded:“Fancy changing your clothes before greeting our visitor. Hurry up now and pay your respect s to your cousin. ”

这是贾母催促贾宝玉去见林黛玉时所说的一句话。中国读者都明白,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原文中贾母依贾宝玉的身份称她为“妹妹”是为了表示对林黛玉的疼爱,这是汉语的称呼习惯。译者如果将“妹妹”直译为“sister”,虽然能够符合原文的情境,但是会给英美读者造成理解障碍。译者根据亲属关系译成“cousin”,虽然牺牲了一点源语文化,但是让英美读者准确把握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使阅读能够顺利进行。

再例:

原文:李秘书只当没察觉,坐进轿车,手扶在车门上,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就拿这辆车来说吧,也是王主任出力调拨给您的,那回大姐犯病住院,还多亏这辆车接送。”(徐光兴《枪口》)

译文:Secretary Li pretended not to notice it and got into the car with his hand still on the door, murmuring as if to himself,“As for this car,it was allocated to you through the effort of Director Wang,too. When your wife fell ill,she was rushed to the hospital in this very car. ”

汉语中有很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称呼语。中国人对非亲属也常常称呼“大爷、大妈、大姐、小妹”等以表示亲近。但是英美文化中没有这样的亲昵称呼。原文中的“大姐”表示了亲近和尊重的感情。译者也是牺牲了源语文化,改用“your wife”直接指明了“大姐”一词所指的对象,实现了语用的等值。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英汉称呼语尽管在类型上相似,但它们在运用和语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称呼语带有语用特征,其各种可变性

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实现的。因此,称呼语翻译往往不能按其字面意思简单直译,而必须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在译语中选用恰当的称呼语,以达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语用“等值”。

参考文献:

[1 ]肖旭月. 英语呼语的礼貌标记功能[J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1) :16-29.

[2 ]王得杏.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3 ]包惠南,包昂. 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与英译[J ]. 常熟高专学报, 2003,(3) :91-94.

[4 ]周明.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J ]. 安徽大学学报,2000, (3):108-111.

[5 ]刘萍. 称谓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J ].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3):56-58.

[6 ]李铭. 浅谈语境与翻译[J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41-44.

[7 ]钱冠连.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 ] Peter Newmark. A p 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Pergamon Press,1982.

[9 ]张荷美. 文化·称谓·语用翻译[J ]. 淮南师专学报,2000,(3):52-56.

作者简介:易松明,1972年4月生,男,汉族,江西宜春人,上海市医药学校基础部英语教研组长,硕士,研究兴趣为社会语言学。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 陈明珠、马飞跃 摘要:社会称谓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变化与会社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变革,同时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21世纪,社会称谓语,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发展趋势 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这时期的社会称谓语与开放、自由、追求时代个性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下面就它的类型、特点、出现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阐释。 一、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类型 21世纪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职务称谓语、特征称谓语、亲昵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具体内容如下: (一)职务称谓语 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语和职衔称谓语,下面分别介绍。 1.职业称谓语 人们由于职业原因所获得的称谓就是职业称谓语,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的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 (1)职场类称谓语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金领、精英、白领、紫领、银领、白骨精、商花、CEO(首席执行官)CGO (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官)COO(首席运营官)CSO(首席安全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 (2)自由职业者称谓语 粉领(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悠客(都市中一些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转态中暂停下来,自主地控制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的一类人)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自由作家、自由摄影师、网络歌手、网络自由人、SOHO一族(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家办公的人) (3)新闻媒体工作者称谓语 主持人、广告人、制作人、记者、编者、编辑、导播、摄影师、灯光师、DJ (4)娱乐圈内人士称谓语 导演、演员、歌手、星哥、星姐、模特、经纪人、大腕儿、大牌、明星、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 (5)文艺工作者称谓语 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 (6)服务行业工作者称谓语 导游、美容师、按摩师、发型师、空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迎宾小姐、啤酒小姐、按摩小姐、酒吧小姐、空嫂、月嫂、环嫂、小保姆、吧女、舞女、陪老女(陪伴老人读书、聊天、散步的女子)服务员

称谓翻译

称谓翻译有讲究各种“副”职译法大不同 "副"字在英语中可以用vice、deputy、assistant、associate、under、sub 等词表示。 副总裁Vice President 国防部副部长(美国)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ce 副总经理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副国务卿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副州长(副总督) Lieutenant Governor (学院)副院长Sub-dean of School 根据我国的翻译实践,表达"副"的含义用的最广泛的是Vice 和Deputy。Vice 和Deputy 并无本质区别,在实际使用时究竟选用哪个,纯属搭配习惯。一般来说,vice与president、premier、chairman、minister、governor 搭配;deputy 与director、chief、head 、secretary、dean、mayor 搭配。似乎可以认为,Vice比Deputy的搭配级别要高。如: 国家副主席(或大学副校长)Vice President 副主席(或系副主任等)Vice Chairman 副总理Vice Premier 副部长Vice Minister 副省长Vice Governor 副领事Vice Consul 副校长(中小学)Vice Principal 以下情况常用Deputy: 副局长Deputy Director 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General

副书记Deputy Secretary 副市长Deputy Mayor 副县长Deputy Chief Executive 副村长Deputy Village Head 副院长(学院)Deputy Dean 副总编Deputy Editor-in-Chief associate用作"副"时一般用于职称。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in-Chief 副编审Associate Senior Editor 副研究馆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副译审Associate Senior Translator 副主任医师Associate Senior Doctor Assistant 也可作"副"解释,如:副经理Assistant Manager 但我们知道,assistant 原本含义是"助理"。当我们把"副经理"译成assistant manager 时,那么"经理助理"怎么译?另外,assistant manager和另一种副经理deputy manager之间有什么区别? 要弄清以上情况,先得看看Assistant 和Deputy在美国的用法,以美国联邦财政部金融管理局(Financial Management Service)为例,该局局长称作Commissioner,紧接着Commissioner的二号人物称Deputy Commissioner,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第一副局长,然后是多名分管各个不同科室的副局长,如分管联邦金融事务的副局长(Assistant Commissioner, Federal Finance)、分管金融运营事务的副局长(Assistant Commissioner, Financial Operations)、分管政府部门会计事务的副局长(Assistant Commissioner, Governmentwide Accounting)等等 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企业机构几乎都是一样,即Deputy 作为第一副职,往往只设一个,而Assistant 却可以有多个。比如在一家美国公司里,既有Deputy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 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 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 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a7860738.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称谓系统,每个称谓系统又由若干称谓语组成。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互相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在称谓上还要体现礼敬,因此在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称谓语背后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称谓作为复杂的语言系统的文化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110种亲属称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量不仅少而且简单。英语中大体含有11个亲属称谓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on, daughter ,brother,sister,uncle,aunt ,cousin 。其中cousin 不仅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兄等,年纪略轻的称贤弟﹑贤妹﹑仁弟等。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阿姨、叔叔、伯父等近乎亲属称谓的称呼,这种拟亲属称谓的普遍流行,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一种延伸和扩大。 (二)社会称谓 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也很多而且范围广。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多以姓+职务相称,如王主任、吴处、张局等,另外还有姓+职称或职业,如李教授、张医生、刘老师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与关系亲近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使是自己的领导或上司,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姓氏加上Mr.,Mrs.,Ms 或Miss 来彼此称呼;头衔类称谓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其中Professor (教授),Doctor (博士)的头衔可以用来作称谓,但是teacher 就不可以。 (三)自谦称谓 我国古代讲究自谦,自谦称谓中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词素,如卑人﹑卑职﹑卑下﹑鄙人﹑贱妾﹑微贱﹑下愚﹑小人﹑小的等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等。这些称谓用语都是根据卑己﹑己谦的礼俗而产生的。老者自谦会用老朽﹑老拙﹑老汉等称呼;妇女自谦则用奴﹑奴家﹑贱妾﹑下妾等称呼。对人自称时以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但对别人直呼其名在礼节上就会显得轻简,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使对方产生羞辱感。然而欧美人却习惯直呼他人姓名,甚至是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只会使用“I ”。“I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写,由此英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刘宗贤 (1.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77-03 177--

超实用称谓翻译大全

超实用称谓翻译大全 常用称谓 校长(大学)President eg: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校长(中小学)Principal /Headmaster eg:principal/headmaster of Fudan Middle School 院长(大学下属)Dean eg: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系主任(大学学院下属)Chair/Chairman eg:chair/chairman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会长/主席(学/协会)President eg:president of the Student Union, Shanghai University

厂长(企业)Director eg:director of the Machine Tools Manufacturing Plant 院长(医院)President eg:president of Huashan Hospital 主任(中心)Director eg:director of the Business Center 主任(行政)Director eg:director of Foreign Affairs Office 董事长(企业)President/Chairman eg:president/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长(学校)President/Chairman eg:president/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称谓翻译小技巧

称谓翻译小技巧:口译中遇到令人发狂的称谓怎么办 作者: star_zhang 【口语听力技巧16】翻译小技巧:口译中遇到令人发狂的称谓怎么办 在外事接待活动中,译员首先面临的一道难题是称谓的口译。称谓代表了一个人的职位、职衔或学衔,体现了一个人的资历和地位。称谓的误译不仅是对有关人员的不尊重,而且也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称谓的准确翻译其关键在于译员对有关人员的身份及其称谓的表达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尤其是对称谓语的认识。一种称谓语很可能表示多种身份,例如,英语的头衔语president,译成汉语时可视具体情况分别译作共和国的总统、国家主席、大学的校长、学院的院长、学会或协会的会长或主席、公司的总裁或董事长等等。 一般说来,各类机构或组织的首长其汉语称谓译成英语时虽可套用通用词head,但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看,应使用特定的、规范的称谓语。例如: 校长(大学)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校长(中小学)Principal /Headmaster of Donghai Middle School 院长(大学下属)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系主任(大学学院下属)Chair/Chairman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会长/主席(学/协会)President of the Student Union, Shanghai University 厂长(企业)Director of the Machine Tools Manufacturing Plant 院长(医院)President of Huadong Hospital 主任(中心)Director of the Business Center 主任(行政)Director of Foreign Affairs Office 董事长(企业)President/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长(学校)President/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首席长官的汉语称谓常以“总……”表示,而表示首席长官的英语称谓语则常带有chief gene ral, head , managing 这类词,因此当翻译冠以“总”字的头衔时,需遵循英语头衔的表达习惯: 总书记general secretary 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 总会计师chief accountant 总建筑师chief architect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在

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老板”和“师傅”一样也主要在35—45周岁和45—55周岁受访者中使用,但是不同的是使用“老板”这一词的受访者,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和销售有关的工作,受其职业的影响让他们在称呼他人的时候带着他们职业的烙印。“同志”这一比较具有时代性的称谓现在的使用得很少了使用它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55周岁以上。由于社会变迁,中西文化交流,“同志”使用频率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示与旧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决裂,人们很少使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社交称谓语,而用“同志”替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同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广泛使用的社交称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同志”这一词就使用得很少了。 2、与年长自己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VIP专享】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 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称谓语作为语言 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 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 探讨的必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 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 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 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 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 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汉语中称 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 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举例分析: (一) 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第三回) 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 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 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 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 打! (第三回)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 to be cane. 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以上两处,杨都采用了变通法和换算法前者将汉语中的表嫂通过推理换算成英语“cousin”

称谓语

一、什么是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以上为谦称。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二、称谓语的分类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 1)代词称谓我你您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咱们人家咱大家各位诸位2)社交称谓先生小姐女士夫人殿下等 3)职衔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同志老师师傅老板朋友 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大名绰号 6)亲昵称谓 3、敬语和谦语 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如,“犬子”“小女”“足下”。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口译中的中文称谓翻译

口译中的中文称谓翻译 在外事接待活动中,译员首先面临的一道难题是称谓的口译。称谓代表了一个人的职位、职衔或学衔,体现了一个人的资历和地位。称谓的误译不仅是对有关人员的不尊重,而且也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称谓的准确翻译其关键在于译员对有关人员的身份及其称谓的表达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尤其是对称谓语的认识。一种称谓语很可能表示多种身份,例如,英语的头衔语 president,译成汉语时可视具体情况分别译作共和国的总统、国家主席、大学的校长、学院的院长、学会或协会的会长或主席、公司的总裁或董事长等等。 一般说来,各类机构或组织的首长其汉语称谓译成英语时虽可套用通用词 head,但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看,应使用特定的、规范的称谓语。例如: 校长(大学)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校长(中小学) Principal /Headmaster of Donghai Middle School 院长(大学下属)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系主任(大学学院下属) Chair/Chairman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会长/主席(学/协会) President of the Student Union, Shanghai University 厂长(企业) Director of the Machine Tools Manufacturing Plant 院长(医院) President of Huadong Hospital 主任(中心) Director of the Business Center 主任(行政) Director of Foreign Affairs Office 董事长(企业) President/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长(学校) President/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首席长官的汉语称谓常以“总……”表示,而表示首席长官的英语称谓语则常带有 chief general, head , managing 这类词,因此当翻译冠以“总”字的头衔时,需遵循英语头衔的表达习惯: 总书记 general secretary 总工程师 chief engineer 总会计师 chief accountant 总建筑师 chief architect 总编辑 chief editor; editor-in-chief; managing editor 总出纳 chief cashier; general cashier 总裁判 chief referee 总经理 general manager; managing director; executive head 总代理 general agent 总教练 head coach 总导演 head director 总干事 secretary-general; commissioner 总指挥 commander-in-chief; generalissimo 总领事 consul-general

称谓翻译有讲究 各种

称谓翻译有讲究各种“副”职译法大不同 2012年11月14日09:27沪江英语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副"字在英语中可以用vice、deputy、assistant、associate、under、sub 等词表示。 副总裁Vice President 国防部副部长(美国)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ce 副总经理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副国务卿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副州长(副总督) Lieutenant Governor (学院)副院长Sub-dean of School 根据我国的翻译实践,表达"副"的含义用的最广泛的是Vice 和Deputy。Vice 和Deputy 并无本质区别,在实际使用时究竟选用哪个,纯属搭配习惯。一般来说,vice与president、premier、chairman、minister、governor 搭配;deputy 与director、chief、head 、secretary、dean、mayor 搭配。似乎可以认为,Vice比Deputy的搭配级别要高。如: 国家副主席(或大学副校长)Vice President 副主席(或系副主任等)Vice Chairman 副总理Vice Premier 副部长Vice Minister 副省长Vice Governor 副领事Vice Consul 副校长(中小学)Vice Principal 以下情况常用Deputy: 副局长Deputy Director

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General 副书记Deputy Secretary 副市长Deputy Mayor 副县长Deputy Chief Executive 副村长Deputy Village Head 副院长(学院)Deputy Dean 副总编Deputy Editor-in-Chief associate用作"副"时一般用于职称。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in-Chief 副编审Associate Senior Editor 副研究馆员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副译审Associate Senior Translator 副主任医师Associate Senior Doctor Assistant 也可作"副"解释,如:副经理Assistant Manager 但我们知道,assistant 原本含义是"助理"。当我们把"副经理"译成assistant manager 时,那么"经理助理"怎么译?另外,assistant manager和另一种副经理deputy manager之间有什么区别? 要弄清以上情况,先得看看Assistant 和Deputy在美国的用法,以美国联邦财政部金融管理局(Financial Management Service)为例,该局局长称作Commissioner,紧接着Commissioner的二号人物称Deputy Commissioner,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第一副局长,然后是多名分管各个不同科室的副局长,如分管联邦金融事务的副局长(Assistant Commissioner, Federal Finance)、分管金融运营事务的副局长(Assistant Commissioner, Financial Operations)、分管政府部门会计事务的副局长(Assistant Commissioner, Governmentwide Accounting)等等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摘要: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由国家的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决定。本文探究中国在解放前后社会的主要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社会称谓文化内涵 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传递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社会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称谓的词语,反映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及其文化意涵。社会称谓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也会发生改变。那些过时的社会称谓用语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淡忘,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称谓用语则不断出现。社会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也是文化的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对社会称谓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加强之处。 一、社会称谓语的涵义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1]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语言,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指的是用来表示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的语言,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的特殊语言符号,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受乡土观念、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则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人的一种用语,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互称用语,如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社会称谓语受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其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反映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 二、社会称谓语与文化 语言不仅是反映事物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称谓语是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每一次中国社会性质出现了变化,汉语社会称谓语也会随之出现改变。它们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具有更鲜明的时需性,带有社会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但是不管如何改变,汉语社会称谓语始终带有等级仁德等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因此,中国人在平时称呼其他人的时候,必须明确双方的等级,必须尊重对方。在这样的原则之下,人们通常就会以当时社会上比较具有地位的一些团体的社会称谓语来称呼彼此。当这些社会称谓语被逐渐地广泛使用,甚至被用来称呼不具有该社会称谓语性质的人群时,就出现了泛化的现象。现在,笔者将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汉语社会称谓语进行论述。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社会称谓语比较 笔者将中国解放前后的社会称谓语分为四个时期来论述:民国至全国解放时期、社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