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谈商业建筑设计--参与本科生商业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之心得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谈商业建筑设计

——参与本科生商业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之心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从分析本科生商业建筑设计典型案例入手,找出建筑师与使用者缺乏沟通所造成的具体问题,然后以环境心理学的调查结果为指导,提出商业建筑设计中几条切实可行的改进手法。

【关毽词】

本科生教学;

商业建筑;环境心理学;

用后评价;

生活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TU427

2003年11月至2004年7月,笔者以在读博士生的身份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担任助教,有幸身兼“师”“生”两种身份去体会设计过程。这种双重身份较之单纯从“生”的角度更易看清设计思路和方法上的问题,而又比单纯从“师”的角度

更易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建筑师与大众在建筑批评上互不认同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笔者反对建筑师一味配合大众口味设汁建筑,但认为设计过程中有两点是必须坚持的:第一、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r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要求);第二、当作品建成后,设计者应对该建筑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用后评价),尽量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作为今后设计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众多的建筑类型中,商业建筑恐怕要算是最“媚俗”的建筑∥睢其“媚俗”,设计中才更需考虑贴近大众。现从分析本科生设计过程中较典型的案例人手,找出设计者与使用者缺乏沟通所造成的具体问题,然后,以环境心理学的调查结果为指导,提出商业建筑设计中几条切实可行的改进手法。

1学生课程设计病例分析

1.1课程设计概况

设计任务为总建筑面积45

000

m2的综合商业体,内容

包括核心商场、中型超级市场、专卖店、餐饮娱乐、电影院等。基地是上海市杨浦区周家嘴路、公平路、海门路及一条规划道路所围成的地块,基地内有一条双车道在五年后要拆除,但五年内继续使用。基地周边有新建成的小区,也有破败的棚户区,没有成熟的商业与之相邻。1.2学生设计常见病例

1.2.1形式决定论——先有形式,再将功能、空间勉强与之

配合

如图1所示:在这样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商业建筑中,设计者将所有功能塞人两个相互缠绕的环形空间里,其结果是为了创造一个具有形式美的城市雕塑,牺牲了很多功能性宅间的舒适性与经济性。另外,商业建筑的内部宅间必须具有良好的迥游性,单一的环状流线必将导致建筑内部流线过长,-,J选择性较差,易使购物者出现“错过r就懒得再叫头”

【文献标识码】A

的心理,经营者也将因此失去一部分商机。

图1形式决定论:案例

1.2.2定位不清,“嫌贫爱富”,盲目追求高档

绝大多数的学生将设计对象定位于上海恒隆广场等一类顶级商业建筑上,而完全不顾建筑所处的地段及环境。笔者认为,先到基地调查,找准该地块建筑的价值定位,然后进行设计,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人们需要的不是“恒隆广场”,而是“家乐福超市”,那我们就设计好的“家乐福”给他们——真正为居民提供方便,这才是设计者应该做的。

1.2.3设计中无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以核心商场一楼沿街的开门情况为例,大多数学生在决定开门宽度、分布方式时非常随意,有些单单将立面造型作为唯一的决定因素,而没有研究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商业建筑因其位于不同地段而拥有不同初始心理的消费者,对于高知名度繁华商业街的商业建筑来说,其购物对象一般是在有了明确的购物目的后才到达商业建筑的(如上海市淮海路上的太平洋百货),其进入建筑内的目的性很强,一般不会改变;而其它商业建筑的消费对象则有相当一部分开始仅仅是路过的行人,后来偶然被橱窗里的商品吸引才进入建筑(如上海市控江路上的假日百货),即消费者并无事先

[收稿日期]2005—04—22

[作者简介]牛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3级博士生。

四JI|建筑第26卷1期2006

 

万方数据

计划。这种“无计划”与“目标明确”就需要不同的入口形式与之相适应,如图2;

背通I|fIi街核心商场开fj^式示意罔

商业中心梭心商场开¨厅式示意罔

图2商场开门方式示意图

1.2.4尺度感较差,“好大喜功”

该病例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在建筑主人口前留ff{的广

场尺度过大,60~70m边长甚至更大,而这些广场空间又往往空旷无物,缺少使人产牛亲切感的绿化小品,更谈不上成为有活力的活动空间。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对建筑的“町达性”影响很大,除非特别原因,否则人们不愿意穿越空旷的,“场空问到达对面的建筑空间。上I海市淮海路t:的大L海时代广场人口的前厂’.场笔者以为就是尺度过大

的例子,这样的人口前广场的存在显然是造成商场内人流稀

少的原因之一。

当然,商业的运行情况受到非建筑因素影响可能更为直接,但这些,_I=:届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总的来说,问题的根源都离不=fl:缺少观察、缺少体验。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作设计,必将导致完成的建筑仅仅成

为建筑师手中表现自我的手段,而失去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要索,因此,也就随之失去r建筑感。

从环境心理学出发寻找商业建筑设计新思路

的钱包是否被窃的这样一种紧张状态中时,就根本谈不上实

现其本来追求的休闲放松目标了。上海的很多购物街卜均存在着这种紧张气氛。给行人足够宽的人行空间,让人们安

全、安心的行走显然是一切的基础。这种人行空间是一种良

好的过渡,缺少这样的过渡,即使人流量再大的道路也只能

成为交通干道。而难以形成良好的商业气氛。2.2抄近道

人们有喜欢抄近道的倾

向,尤其当其目的地明确时。笔者的一个学生利用这一环境一tk,理学结论.在他的

商业建筑中专门设计了几条

近道供人们穿越,相信这一

思路定会引导许多本身并不准备进入商场的人穿越商

场,从而为购物的发生创造可能性。图3为该设计的分析图。图3抄近道示意图

2.3识途性

在距离相差不多的前提下,人们多数情况下习惯沿他们熟悉的道路行走,只有极少时会尝试陌生的走法。本没计基

地内有一条道路,五年后会被废除。一位学生提出即使今后该道路已经不再通机动车辆,但附近居民将仍会乐于从该路行走,所以他保留了这条路,并对它作了适当的改造,增加r很多吸引路过的人进人商业建筑的机会,从而为商场增加了

人气。如图4所示,建筑间的黑色箭头区域为原基地被保留并改造的旧路。

环境心理学调查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惯常的行

为模式是比较普遍的,没计者町以充分利用这些行为模式去指

导设汁,从而塑造合理的削k空问,达到增加营业额等目的。

2.1沿边行走

行人只在理想状态(毫无交通事故危险、道路环境理想、图4识逄陛示意图

气候寅人、尤紧急目的、体力状况良好及蹄旁毫无吸引性日2.4可达性

标等各条件都具备)时才会旱曲线形不规则路线徜徉前进,2.4.1

围合程度及与外界高差大小影响空问可达性

I斫在国内大城市的现实状况下,尤其在商业街这种路边有吸环境心理学调杏发现,夺间的围合程度与其相邻空问的

』j『人们注意的橱窗的环境照,人们的行进路线则呈现出沿路

高差大小直接影响到该空问的可达性。以广场为例,广场空的一边前进的状态。观察发现,当人流量较大时,即使无人

问的围合边长小于广场总边长的50%,广场与周围的高差小组织,人们也会自觉分成两股方向靠边行走(其情形类似快于1.2rn时,广场的可达性处于理想状态。据此,我们想耍

车道£的汽车行驶)::事实卜,即使像南京路这样的全步行

自己设计的商业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则可以用模糊边界

商业街,人们也极少走在马路中心部分,而是滑边行走,而

的手法来处理。

更多的像淮海路、四川路等有机动车流的商业街,人们则更比如通过降低商业建筑室内外高盖,使商业建筑的开口是只能沿路边的人行道行走。这一现象说明,在商业街的设

尽量放大,增加灰空问等手法,可以使经过者不知不觉进入计中,沿边道路的环境状况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商业建筑内部。

在沿边道路的设计中,足够的人行宽度足保征行人顺利

2.4.2

活动的发生吸引人们的到达

购物的基础,,当购物者处于只能侧身穿行、且时刻担心自己

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个调查发现。当被调查场所有活动发

四川建筑第26卷1期2006.2

39

 

万方数据

生时,人们会被吸引进该场所。比如,当静安寺广场的室外舞台有公共演出时,广场内的人数会激增至拥挤,而平时的人数则很少。将该结论运用于设计,最直接的方式是在行人可以看到的地方空出足够的空间用以组织有吸引力的各种活动。可以开展活动的场地一般分为建筑外广场、建筑门厅、建筑中庭三种。笔者认为在门厅部位举办活动最能起到吸引人流的作用,因门厅最容易充当模糊室内外界线的桥梁作用。只有当这一界线被建筑手法模糊之后,行人才容易跨越界限,进入建筑。可以妥善满足这样功能的门厅往往和中庭相结合.或者是结合前面提到的半室外灰空阎,这样的设

计更易使行人“先看到,再进人”,从而实现招徕月的。当然,

必须处理好停留观看的人流和进出人流的关系,避免出现人流拥挤影响交通疏散等问题。2.4.3“上”与“下”

众所周知,商业建筑的黄金地带是一层平面的沿街区域,因为这些地方的可达性最好。要想使商场有人气,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扩大商业的黄金边沿。前面提到的利用人们抄近道和识途性的特点设计的商业空间就是很好的增加黄金边沿的方法,这两种方式是在平面上解决问题。

固5由上而下的路线

笔者认为可以用立体的思路扩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砸打的“持金边卅”

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上海市曲阳家乐福超市,该超市人口坡道直接组织人流上到二层,然后购物者再从二楼沿坡道下至一楼,最后走向出口,所以无论你耍买什么,都要经过全部超市的两层空间,无形中会使购物者多买了许多原来并没计划购买的东西。这是很极端的做法,笔者认为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不值得推广,尽管这种做法的确增加r营业额。但我们可以从这做法中得到启发,是否可以创造出一条足够生动丰富的流线,吸引行人主动七到商业建筑的高层,再自由的慢慢逛下来呢?如图5所示,该学生以一条向上的大台阶(图5黑色箭头所示区域)将人漉引E建筑的上层,以实现前面所说的增加商业黄金边沿的目的。佩是仅仅大台阶并

不能够完成这一目的。环境心理学调查表明,人们在行走时

不愿轻易选择“上”或者“下”(这一点可以从人们不愿主动地走过街天桥或者地道,而在可能的情况下穿越马路这一勇i!象得以说明),尤其足“上”(当上天桥和下地道两种方式必须二选其一时,多数人们愿意选择地道,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人们的视线可直接看到的范围内,过地道表现的“下”比过灭桥表现的“上”更易实现,虽然从地道或天桥重新回到路面时要经过相反的“上”或者“下”,但由于这段路程距离人们选择行为方式时比较远,所以对人们的影响相应比较小)。因此,要让经过的行人愿意上一段较长的台阶并非易事,不过这个问题可用通过一些手法来解决或改善。首先,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安排足够的自动扶梯是最有效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增加台阶流线的空间丰富性,包括增加绿化、休息座位、扩大的有魅力的体憩区域,渗透的支路商业空间等建筑手法来实现对人流的吸引。另外在台阶的端头安排有吸引力的内容也可辅助实现目标。经过这样的处理,大台阶的沿途部分,通过广场和坦弄似的支路所渗透进去的空

间以及位于大台阶尽端以下的几层空间也被带动而活跃起来,起码可以称之为“白银边沿”了,如图6分析。

新卅兼贯穿建筑的人{n矗线

带动建筑山m脱新的”ri讯j』沿”

图6增设支路

3重视第一手“资料”,充分体验“媚俗”

优秀的建筑是艺术品,但绝不仅仅是艺术品。创造合

理、实用、帮助使用者拥有更好生活质量的空间永远是建筑

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对于以营利为主要功能之一的商业

建筑来说,被大众所接受并喜爱则更是建筑师的重要目标。

身为建筑师,关心并重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绝不等同于“流于媚俗”,而“走自己的路,让大众说去吧”的闭门修炼式的设计态度也绝非一个成熟的建筑师应该持有的态度。“爱生活、深人生活、并同使用者一起感受生活,然后再创造出使

生活更美好的建筑”永远是建筑师做没计的积极方式。

注:本文中所有提到有关环境心理学的调查结果来自于笔者2001年4月参与的《静安寺广场的环境状况厦其使用情况观测及问卷调查》的成果,为一手资料;所有照片均为作者亲自拍摄,内容为2004年春季同济大学建筑学三年级学生设计图纸。

参考文献

[1]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I:,;iz'dl版社[2]徐磊青,杨公使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

四川建筑第26卷1期2006

 

万方数据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谈商业建筑设计--参与本科生商业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之心得

作者:牛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433

刊名:

四川建筑

英文刊名:SICHUAN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6,26(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条)

1.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

引证文献(1条)

1.解中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8(28)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18042140.html,/Periodical_scjz20060101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