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

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1.2概念界定

1.2.1 自我概念

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

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

影响;其四单单对研究结果整合会忽视个别差异。

1.2.3 横断历史研究

对横断历史研究最系统阐述最早的是美国心理学教授Jean M. Twenge。从1997年开始她就已经发表了一系列横断历史分析的成果。比如: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男性与女性气质随年代的变迁。这些年来她继续研究了焦虑、自尊、心理控制点、社会赞许性需要、自恋人格等十几项心理特征的年代效应。以上的研究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时代变迁对个体的心理特点影响巨大。

虽然横断历史分析这个研究方法最早的使用者是Jean M. Twenge教授在她的论文里也并没有提到更早的使用者。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出版年代效应很早就已经被提出甚至比分析概念还早[3]。

1.3选题的意义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低学业成就有关[4]。回顾以往的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我们发现正确了解和掌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为我

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

现今所有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和纵向两种矛盾:其一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其二在从2000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利用分析的方法得到总体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4选题目前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自我概念的发展的问题即自我概念与性别、年龄、种族、个体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等的关系研究和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自主学习模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我国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起步于九十年代中期近年逐渐繁荣。主要采用的工具是由Fitts(1965)编制后我国台湾林邦杰(1978)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共70道题目10个因子分1-5级评分。但是由这同一个量表并用同种方法进行测量的研究报告结论却有不一致。

沙维逊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由于自我概念的维度是随着人的主要生活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中小学阶段以学习为主到了大学则以学习和交往为主大学毕业后工作和家庭开始重要起来自我概念的维度也发生了变化[5] 。占颖玉(2008)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其发

展水平较高;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水平性别差异显著女生高于男生[6]。孙步宽(2011)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

除了在社会自我这一因子上存在差异其他因子不存在差异[7]。王金道(2003)研究表明城市学生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道德伦理自我社会自我以及自我总分上高于农村学生。这与韩进之杨善堂对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城乡无差异的结论不一致[8]。徐晓波(2011)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总分在性别、出生地之间无显著差异[9]。张涛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中学生在自我批评因子上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道德伦理自我这一因子上男女之间存在差异性显著;在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两个因子上性别和年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10]。万德智的研究结论显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性别差异显著女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优于男大学;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自我概念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问存在显著差异[11]。

从上文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的总分在男女性别上城乡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有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差异显著。另一方面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各因子分也不尽相同各因子分在性别、城乡、独生与

非独生上是否有差异也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运用分析的方法使存在争议的结果得到统一的结论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为教育工作者提高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拥有完善的人格。

2研究方法

2.1搜集

2.1.1搜集的标准

本研究在搜集时标准如下:(1)研究使用的都是由Fitts(1965)编制后我国台湾林邦杰(1978)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共70道题目10个因子分1-5级评分。(2)被试是青少年主要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3)研究中对10个因子的描述统计(N、M、SD)清晰准确无疑问。(4)发表时间为2000年到2013年期间。

排除的原则是:(1)按特殊标准来选取被试从而做出的研究。例如患大脑发育不健全、多动症等疾病的青少年(2)研究方法存在特殊性例如在某种锻炼或者训练后这会影响因子得分。(3)不同文章可能作者也不同但使用数据相同。

根据上述标准最后获得2000年到2013年之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有102篇符合标准其中报告总体情况的有81篇报告自我概念性别差异的有49篇报告自我概念城乡差异的有17篇15篇报告了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整个研究的被试总人数为35964人其中有12398名男生有12628名女生。

2.1.2检索

本研

究以“自我概念”、“田纳西”2个词为主题对中国知等期刊进行搜索。搜索到研究绝大部分是1990年以后的共搜集到328篇包括125篇学位论文和203篇期刊文章其中使用了以台湾林邦杰(1978)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的有151篇对于纳入统计数据的研究有102篇分别报告了平均数和标准差。

2.1.3变量编码

依据分析的一般的步骤并结合横断历史研究的一般特点本研究的编码赋值见表1。因为在下文中还要探讨除了年代因素以外还可能存在的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比如被试(农村、城市)(被选取的期刊类型)等因此整理的数据库除了录入数据研究结果以外还录入了其他一些结果信息。而对于数据结果中没有录入总分的通过对子研究的结果进行加权而得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经台湾林邦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量表共70 个题目包含2个维度十个因子。

本研究运用EXCEL表格对各个报告数据的研究进行数据录入并运用Stata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所需的加权

平均数、效果量等数据。此外还运用一般的相关分析和差异分析。最后制作研究所需的三线格。

3研究结果

3.1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研究包括102个项目都是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每一个研究样本都呈现了各自研究的基本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研究、分析就能了解自我概念总体的基本情况。

3.1.1自我概念研究内容主要是与个体心理变量的相关研究

本文收集的102研究样本中自我概念与个体心理变量相关的研究有74项探索城乡独生子女与否可能是年龄的差异对自我概念研究的影响有8项关于自我概念干预与实验研究有2项关于自我概念测量工具研究有1项此外还有17项关于自我概念现状调查。

表3.1.1研究主题的统计情况

研究主题研究数量百分比

与个体心理变量的相关研究

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研究

自我概念的现状调查研究

对自我概念的测量工具研究

实验性研究

总计74 72.5%

8 7.8%

1

2

102 16.7%

1.0%

2.0%

100%

3.1.2 2005年过后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在数量上快速增长

表3.1.2对每年关于自我概念的数量作了初步统计。

从表3.1.2可以看出研究从2005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达到最大值在2011年这可能是因为目前的研究包括了更多的硕士论文而2005年前有少量的硕士论文可见现今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数

量上快速增长自我概念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表3.1.2 各年份研究数量统计表出版年份研究数量百分比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无年限

总计 1 1.0%

1 1.0%

1

2

4

6

6

12

7

9

12

16

11

10

4

102 1.0% 2.0%

4.0%

6.0%

6.0%

11.7%

6.9%

8.8%

11.8%

15.6%

10.7%

9.7%

3.8%

100%

3.1.3 我国东部地区研究自我概念占主要地位

对自我概念研究的进行统计表3.1.3的结果显示被试包括中国13个省中国东部的数量较多占总数的50%而中部、西部地区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分别占16.7%和10.8%包含两类甚至更多地区的占总数的10.8%有12篇文章在研究中没有注明明确信息占总数的11.8%。从总体上来看选择被试一般有大学的地方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变得更大。因此研究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更加广泛。表3.1.3 地区编码赋值表

变量名称编码数量百分比

0=无明确地区信息12 50%

1=东部地区51 16.70%

地区2=中部地区17 10.70%

3=西部地区11 10.80%

4=包含上述两类或者更多 11 11.80%

3.1.4 中学生和大学生是自我概念研究的主要对象

对自我概念研究对象的类别进行初步统计表3.1.4显示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国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共占样

本的90.2%其中以初中生为研究被试的有11个占总数的10.8%以高中生为研究被试的有34人占总数的33.10%以大学生为主体的47人占总数的46.10%以小学生、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生为被试的都占2%而以毕业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的都占1%因此自我概念的研究被试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

表3.1.4 研究对象编码赋值表

变量名称编码数量百分比

1=小学生 2 2.00%

2=初中生 11 10.80%

3=高中生 34 33.10%

4=大学生 47 46.10%

年龄分布 5=毕业生 1 1.00%

6=小学和初中生 2 2.00%

7=初中和高中生 1 1.00%

8=高中和大学生 2 2.00%

9=小学初中和高中生 2 2.00%

3.1.5 自我概念各因子平均分的总

体情况

为了解中国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总体情况对自我概念的各因子的平均分做出初步统计权重表5报告的整体自我概念的各因子经过加权后的总体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其中总研究样本为102涉及35964人的总数。

由表3.1.5可知在自我概念的内容维度上得分最高的是道德自我、其次分别为家庭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最后是心理自我。在自我概念的结构维度上得分最高的是自我认同、其次是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概念的总分表明得分都超过了量表的均值说明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是较为积极的。

表3.1.5 自我概念各因子平均分的总体情况

因子名称平均数标准差

生理自我

道德自我

心理自我

家庭自我

社会自我

自我批评

自我认同

自我满意

自我行动

自我总分44.20 6.24

47.37 6.33

43.48

47.22

43.84

31.82

90.47

83.72

80.43

251.23 6.11

6.85

6.73

5.89

10.06

9.43

9.86

24.95

3.1.6 各个年级自我概念各因子平均数的总体情况

为了解我国青少年各年级自我概念的总体情况对自我概念各因子的平均数做一个初步的加权统计表6报告了样本总体的自我概念各因子经过加权后的总平均数。

由表3.1.6可知5年级学生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自我总分因子上的得分普遍高于4年级和6年级;初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在心理自我、家

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总分因子上的得分普遍高于初二、初三年级其中初二得分最低;高三年级学生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高一、高二年级;大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得分普遍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表3.1.6 各个年级自我概念各因子平均数的总体情况

年级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总分

4年级47.22 48.61 49.20 44.92 31.16 80.29 80.73 77.04 238.12

5年级48.19 47.34 50.30 45.05 28.09 83.51 77.55 78.29 239.79

6年级44.75 41.92 43.62 42.75 31.02 76.17 69.12 67.58 233.45

初一46.59 44.62 48.33 44.56 29.17 89.13 81.96 79.34 241.16

初二46.76 43.77 47.71 44.23 30.76 88.29 81.41 78.18 239.04

初三46.39 43.81 47.86 44.09 29.51 88.56 81.87 78.56 240.01

高一47.65 43.02 47.06 44.13 31.73 90.80 83.14 79.40 253.45

高二47.89 43.33 47.54 44.20 32.63 91.13 84.24 80.20 255.69

高三48.47 43.97 48.21 44.35 32.81 91.54 83.76 80.15 254.72

大一47.00 44.79 48.12 44.63 32.40 92.58 83.34 80.50 254.49

大二45.71 43.

10 46.91 42.36 32.85 89.79 82.15

78.59 247.07

大三45.35 43.01 46.16 43.17 33.07 90.01 81.05 79.36 246.48

大四46.34 44.91 46.80 42.55 33.80 92.46 82.76 81.57 250.12

3.2 自我概念各因子差异的分析

3.2.1 自我概念各维度在性别差异的效果量

为了解男生女生的自我概念各因子的差异情况本研究中包含49篇报告性别分组的自我概念研究先分别对49组研究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进行一般分析根据分析软件得到表3.2.1

表3.2.1 自我概念各因子性别差异的效果量

因子名称 N 男(M±SD)女(M±SD)效果量D 95%置信区间卡方

生理自我 49 45.63 ±6.17 44.96 ±5.85 0.06 -0.050.17 915.19 道德自我 49 46.67 ±6.38 47.97 ±5.72 -0.34 -0.50-0.18 1803.94 心理自我 49 43.52 ±6.97 43.30 ±5.62 0.11 -0.020.24 1264.58 家庭自我 49 47.49 ±6.86 48.25 ±6.48 -0.16 -0.300.01 1532.13 社会自我 49 43.57 ±6.74 43.65 ±6.21 0.04 -0.100.19 1492.26 自我批评 48 32.28 ±6.20 31.00 ±5.67 0.32 0.18 0.45 1208.15 自我认同 48 89.72 ±10.16 89.98 ±9.33 -0.07 -0.230.09 1785.62

自我满意 48 82.01 ±10.31 80.74 ±8.92 0.24 0.120.36 1470.10

自我行动 48 76.27 ±10.05 79.22 ±9.12 -0.26 -0.18,-0.34 1761.89

自我总分 44 242.98 ±25.16 244.04 ±21.93 -0.00 -0.170.17 1803.41

注:根据Cohen(1977)的标准差判断,d的绝对值在0.2以下为小效应,在0.2到0.8之间为中效应,在0.8以上为大效应"大

效应说明差异非常显著,中效应说明差异显著,小效应说明差异不显著。

由表3.2.1可知用计算效果量的置信区间来说明在道德自我自我批评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因子不包括0并且在道德自我自我批评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因子上得分效果量分别为-0.34 、0.32、0.24、-0.26绝对值都大于0.2性别差异显著。

3.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概念在各因子上差异的效果量

为了解自我概念在各因子上独生非独生的情况差异我们对15篇报告了独生非独生分组的平均数、标准差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表3.2.2

表3.2.2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概念在各维度差异的效果量因子名称 N 独生(M±SD)非独生(M±SD)效果量D 95%

置信区间卡方

生理自我 15 44.51±6.22 44.46±6.25 -0.04 -0.150.07 79.19

道德自我 15 46.25±6.35 46.13±6.11 -0.05 -0.200.10 140.54

心理自我 15 42.25±5.93 41.80±5.96 0.01 -0.120.14 98.02

家庭自我 15 47.53±7.23 47.29±6.91 -0.08 -0.230.07 140.10

社会自我 15 44.11±6.76 42.95±6.42 0.23 0.180.28 152.15

自我批评 15 31.36±6.28 31.27±6.07 0.10 0.060.15 20.56

自我认同 15 88.66±10.02 87.14±9.98 -0.00 -0.150.14 134.20

自我满意 15 83.44±9.45 81.88±11.76 0.08 -0.020.18 58.68

自我行动 15 79.67±10.00 79.13±10

.03 -0.02 -0.150.11 104.35

自我总分 14 242.15±24.82 243.79±25.72 -0.00 -0.150.14 122.33

由表3.2.2可知用计算效果量的置信区间独生非独生青少年群体报告的自我概念各因子在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因子上不包含0而仅在社会自我上的效果量为0.23,为中效应其余各因子均小于0.2。按因此独生非独生青少年自我概念差异并不显著。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由于本研究中的样本数量较少。

3.2.3 城乡自我概念在各维度上差异的效果量

为了了解城市和农村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情况差异在自我概念的每一个因子上对本研究包含17项报告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表3.2.3

表3.2.3 城乡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各维度差异的效果量

因子名称 N 城镇(M±SD)农村(M±SD)效果量D 95%置信区间卡方

生理自我 17 46.07±5.57 46.18±6.20 0.09 -0.080.26 213.91 道德自我 17 49.12±5.77 48.24±7.06 0.15 -0.130.44 613.61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1.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在人机工程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提出过多种关于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分别反映了当时人机学学科思想的侧重点。这里优先介绍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对人机工程学所下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反映了人机工程学已经相对成熟时期的学科思想,也为各国多数学者所认同。该定义如下: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对象);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研究目的)。 这个定义的三句话,分别阐明了人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第一句话指出人机学的研究对象,是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除了工业设计以外,还与管理工程、劳动科学、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有关。单就工业设计的三类设计而言,产品是给人用的、视觉传达是供人看的、环境是为人在其间生活、工作的,当然三类设计都涉及到人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因素,它们便是人机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句话指出人机学的研究内容,是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人-机-环境系统的优化。 第三句话指出人机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设计一切器物都要考虑人们生活、工作的安全、舒适、高效。 这第三句话中,关于设计的目的“安全、舒适、高效”,定义只讲应该“考虑”,而没有选用“确保”、“尽量达到”之类的词汇。定义采用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因为设计总有多方面约束条件,又常有多种因时、因地而异的目标;好的设计,在于针对具体对象,在多种约束条件和多重目标之间恰当地把握住平衡。人机工程学设计要求的“安全、舒适、高效”,常常是重要的,但肯定也要受到其他条件的约束、其他目标的制衡,不但不是惟一的,也未必总是优先的。例如,把我国火车硬卧车厢的三层铺改为两层铺,或者把所有硬座都改为卧铺,安全、舒适方面就可大为改善,岂不简单?但是现在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还有其他种种条件的约束。所以实际课题中的人机工程设计,目标往往并非达到最理想的“安全、舒适、高效”效果,而是在限定条件下提高“安全、舒适、高效”的程度。例如,同样是三层铺的硬卧车厢、同样是那么多乘客的硬座车厢,怎样改进空间布局、改进各种设施、器具(与服务),使原有客运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以提高。 人机工程学里面所说的“机”、或“机器”是广义的,泛指一切人造器物:大到飞机、轮船、火车、生产设备,小到一把钳子、一支笔、一个水杯;也包括室内外人工建筑、环境及其中的设施,等等。

自我概念论文:浅谈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

自我概念论文:浅谈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摘要:积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看法和态度,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功能及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自我概念;培养措施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个体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而且还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在和谐统一,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自我概念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和理想自我四种成分。生理自我是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外貌特征、健康情况的认识。社会性自我是指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认识和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一)自我引导的功能 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因为,个体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人,会出现积极的行为;消极自我概念的个人,会出现消

极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动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性。 (二)自我解释的功能 以往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体自我概念性决定的。每一种知觉经验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不同。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个人心理的每一种知觉经验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在通过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一定的意义,所赋予的意义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期望的功能 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和自己行为的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自我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三、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措施 (一)重要他人采取的培养措施 1、父母的积极型教养方式。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自己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映评价,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的影响尤为重要。如果父母采取积极型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子女较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

最新自我鉴定的概念

自我鉴定的概念范文 为期两周的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的锻炼,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我们组给安排到了深圳国瑞通讯有限公司,公司派给我们的任务是设计其公司网站,最后通过我们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制作出了一个功能强大、美观、系统的网站。 深圳国瑞通讯有限公司是国腾集团和香港城市大学合资于20xx年成立的一家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无线通讯领域内的产品产业化。目前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研制开发移动通讯和室内无线通讯所使用的小型天线;二是研制开发微波毫米波原部件及子系统;三是开发电子封装CAD软件。 由于公司原来的网站只是使用简单的静态的html页面,而且内容很久都没有更新过了,正因为没有使用动态技术,这样更新起来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公司要求我们使用动态技术来重新制作网站,这样更新与维护就非常方便的。其主要模块包括:产品模块(产品的介绍)、应用模块(产品的应用)、技术模块(技术支持、文档库、常见问题、下载中心、成功按列、技术文章)、购买模块(联系方式、价格表、在线购买)、关于国瑞(公司信息、技术论坛、股东信息、人才招聘、留言板),还有网站的搜索和后台管理。我们有了需求之后,就开始需求分析,搜集资料,询问公司的情况。最后发现公司原来的服务器使用的是Unix系统,只支持pHp语言,但是我们组的`人对pHp语言了解很少,用得也比较少,如果要一边学一边做的话,两周的时间是做不好的,就算能够完成,但效果肯定也不好。最后我们与指导老师和公司讨论后,公司方面表示能够跟换服务器。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比较熟悉的ASp语言来制作网站了。我作为本实习小组的组长,主要是负责规定好网张的基本框架和安排好工作,还有负责关于国瑞模块和产品应用模块的设计。这两个模块的主要技术要点就在于留言板上面,其他内容都是差不多。留言板主要是提供给客户对公司的的意见反馈的一种渠道,给公司收集改进意见的一种渠道,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作用。网站综合运用了HTML、ASp、JavaScript和CSS等语言,更好的为功能的设计服务。 实习完毕了,这个实习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一开始的时候很怕,怕自己应付不来,毕竟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项目,第一个把自己在学校中的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第一个项目。现在想来,日子还是过去了,而且还得到了老师和公司的好评。最后,得到一个启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

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1.2概念界定 1.2.1 自我概念 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 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2.数据库(DataBase,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data model)也是一种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模型的分类 第一类:概念模型 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联系 实体集(Entity Set): 同类型实体的集合。每个实体集必须命名。 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 属性值(Attribute Value): 为实体的属性取值。 域(Domain): 属性值的取值范围。 码(Key): 唯一标识实体集中一个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学号是学生的码 实体型(Entity Type): 表示实体信息结构,由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表示。如:实体名(属性1,属性2,…) 联系(Relationship):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型内部的联系(各属性)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各实体集)。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 第二类: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组织方式 物理模型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关系模型(数据模型的一种,最重要的一种) 从用户观点看关系模型由一组关系组成。每个关系的数据结构是一张规范化的二维表。 ?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Tuple):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属性(Attribute):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属性名。 ?码(Key):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属性的取值范围来自某个域。

第四章 自我概念的发展

我是谁?何谓自我?“认识你自己”! 对自我的兴趣与探讨可谓由来已久,我们这里仅对心理学中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做些介绍。 自我概念的兴衰 在心理学界,自我概念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早在心理学建立之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在詹姆斯的观点中,只有理解了自我的背景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因而自我具有中心地位。20世纪前几十年,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自我的研究被驱除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40年代期间,出现了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的热潮。随着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罗杰斯的强调,自我概念重新返回到心理学中。但围绕自我概念是否必要的争论并未由此停止。7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等原因,自我概念重新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极简短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经历了盛衰不定的起伏。在这种起伏中,自我最初受到极大的强调,随后又受到完全的忽视,完全排除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外。而今,有关自我的探讨与研究已成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的发展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人是否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或者说,有没有其它动物也可能具有自我意识?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做过一些观察与实验。如有心理学家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找到一堆香蕉后,为了不让其他猩猩去吃,它就领着它们走到另一个方向,而后自己绕弯转到香蕉那里自己独吞。还有另一个更有趣的观察记录:一只聪明的小猩猩马达达在受到一个时期的训练后,回到原先的群中。一只原来受她支配的猩猩此时成了她的支配者。几天后,两只猩猩一起照顾一只地位更高猩猩的幼仔。马达达于是用力猛扭这幼仔,小家伙大叫起来。这时马达达却对她的同伴怒视和大叫。于是,她那无辜而受到冤枉的同伴成为其它猩猩的攻击对象。此事后,马达达重新恢复了对同伴的支配地位。 从以上观察所发现的黑猩猩的欺骗与嫁祸于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它们已具有了“推已及人”的能力。我们由此可推断说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盖洛普曾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大猩猩麻醉,在它们脸上某个部位涂上一块红色、无味的颜料。等麻醉失效后,把它们放到镜子前,观察它们的反应。最初,大猩猩看到自己的镜像会做出威胁的姿势与声音。但在有过几次镜前经验后,大猩猩很快开始探索脸上有标记的部分,而且它慢慢地开始用镜子来修饰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自我指导行为。如张口从镜中看自己的牙齿等。黑猩猩这种在镜前的自我觉察能力暗示出它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对其它动物如猴子等做此实验,就未得到类似结果。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所有的物种中,除人类外,只有黑猩猩这种类人猿才具有了自我意识。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家通过镜前自我再认与其它更精巧的测试方式证实了,自我再认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15个月左右,完全形成于2岁。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第八章 自我概念

幻灯片1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石培龙 幻灯片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 · 幻灯片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H.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7 ●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 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 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幻灯片10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应用研究综述 ? ? ? ? 摘要: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认识和知觉,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在越来越承认和重视自我概念的同时,对其内涵、结构等具体问题却存在着分歧,使自我概念成为一个非常模糊和极具争议的概念。本文主要对自我概念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研究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应用小学中学大学 ? 1.????? 内涵及构成 1.1内涵 自我概念是个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也叫做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或自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 1.2结构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James为代表的理论建构取向;一种是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取向。主要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有:詹姆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马卡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纬度层次理论模型。 ? 2.形成与发展 哈特曼把自我从弗洛伊德自我本能概念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认为自我与本我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两种独立机制。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自我是过去与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有遗传、生理上的因素外,还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凯利也认为一个人是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我—非我的观念,由此界定自我,确定个人的概念系统。库利和米德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实际是“社会我”,个体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形成自我的,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米德承认且发展了库利的观点,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个体在交流中学会了用他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就产生了最初的自我,要发展成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必须以社会作为镜子,强调社会外在因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沙利文受库利和米德的影响,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自我概念从作为一种本能到重视人际关系基础,最终形成决定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Eormuth则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概念的发展,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驶向动态平衡。 自我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也体现在实证意义方面的研究。弗洛伊德派别指出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和建立时期。Anderson认为生命的第一年对自我概念发展最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起伏现象。一般认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是U字形曲线,在青春期开始下降,到青春期后期或成年又回升。Freemen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概念的这种发展曲线的起伏变化现象。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类似。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自我鉴定-自我评价的基础知识

自我评价的基础知识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 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前提是自我意识,只有当人具有自 我意识的能力,才能做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我功能,就是说, 它对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有着特殊的意义。自我评价也具有重要的社 会功能,它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还 影响对他人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帮助人成为社会人,有健康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要利用自我评价的正面价值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还要有效地克服自我评价的可能负面作用。 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状态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性认识。也就是人们自己 成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在自我评价里,自我是主体,也是客体,分别被有的研究者成 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自我评价跟主体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意识)有着密 切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自我评价是随着对自我概念的深入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的。有的研究者指出,“虽然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w. james)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提法直到罗杰斯(c. rogers)的自我理论受到人 们广泛关注,自我的课题重新为人们所重视(r. c. wylie)之后才得到较多运用”。 在心理学里,关于自我评价有几点已经达成共识:首先,自我评价跟自我概念一样有 一个发展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高度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存 在状况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次,自我评价一般被当作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内容来 加以研究。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状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反思。所以,自我评价的基本前提是自我意识。只有当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力,才能做出自 我评价;否则自我评价就是不可能的。 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 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 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 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 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正 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 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每个人从自身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 身精神等方面可以作出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 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出恰当的自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 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 正文: 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

自我鉴定的概念范文

自我鉴定的概念范文 深圳国瑞通讯有限公司是国腾集团和香港城市大学合资于20xx 年成立的一家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无线通讯领域内的'产品产业化。目前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研制开发移动通讯和室内无线通讯所使用的小型天线;二是研制开发微波毫米波原部件及子系统;三是开发电子封装CAD软件。 由于公司原来的网站只是使用简单的静态的html页面,而且内容很久都没有更新过了,正因为没有使用动态技术,这样更新起来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公司要求我们使用动态技术来重新制作网站,这样更新与维护就非常方便的。其主要模块包括:产品模块(产品的介绍)、应用模块(产品的应用)、技术模块(技术支持、文档库、常见问题、下载中心、成功按列、技术文章)、购买模块(联系方式、价格表、在线购买)、关于国瑞(公司信息、技术论坛、股东信息、人才招聘、留言板),还有网站的搜索和后台管理。我们有了需求之后,就开始需求分析,搜集资料,询问公司的情况。最后发现公司原来的服务器使用的是Unix系统,只支持pHp语言,但是我们组的人对pHp语言了解很少,用得也比较少,如果要一边学一边做的话,两周的时间是做不好的,就算能够完成,但效果肯定也不好。最后我们与指导老师和公司讨论后,公司方面表示能够跟换服务器。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比较熟悉的ASp语言来制作网站了。我作为本实习小组的组长,主要是负责规定好网张的基本框架和安排好工作,还有负责关于国瑞模块和产品应用模块的设计。这两个模块的主要技术要点就在于留言板

上面,其他内容都是差不多。留言板主要是提供给客户对公司的的意见反馈的一种渠道,给公司收集改进意见的一种渠道,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作用。网站综合运用了HTML、ASp、JavaScript和CSS 等语言,更好的为功能的设计服务。 实习完毕了,这个实习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一开始的时候很怕,怕自己应付不来,毕竟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项目,第一个把自己在学校中的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第一个项目。现在想来,日子还是过去了,而且还得到了老师和公司的好评。最后,得到一个启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 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久。 (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

怎样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来源于社会交往,自我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交往对于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同学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常常犯有严重的错误。譬如,有些同学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却只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缺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相反,有些同学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对缺点却视而不见,这必然会形成虚假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导致盲目自大。合理的社会比较,必然是综合的比较。既要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当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来讲,即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8-10-11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2008年度重点课题[SSKLZDKT2007092];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2008-81]。作者简介:刘明娟(1979-), 女,山东乳山人,在读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肖海雁,在读博士,教授,通信作者。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可直接观察到外界施加的刺激 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人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通过个体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可以判断学生的动机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有研究者用文献分析方法考察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的研究状况,结果显示,国内学习动机文献数量总体来看不断增长,刊登学习动机内容的文章也呈多样化趋势,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初露端倪,说明了学习动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尽管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本文通过对学习动机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行总结,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概念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动机”一词正式在书中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动机与人类的行为有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大体可分为4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类观点一般从内部需要出发,将动机界定为 “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1]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 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1] 等;二是外在观点,这类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惩罚等,将 动机界定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2] ;三是 中介过程的观点,如“能引起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的内部动力” [2] ;四是整合动机观,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兴趣、需要、个人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上述4类概念中,笔者较为认同动机整合观,即学习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二、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回顾(一)学习动机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可以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此外,还流行着人本主义的观点。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哪怕学生在上课时呆呆地凝视着室外,也由动机支配,只不过引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刘明娟1,肖海雁2* (1.山西大同大学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2.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大同 037009) 摘 要:学习动机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逐渐走向成熟和细致化。总结学习动机的概 念、学习动机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成果,指出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82(2009)01-0087-03 第23卷第1期2009年2月Vol.23NO.1 Feb.2009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