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学科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

《隆中对》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接触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较差的学生理解字词意义和学会句子翻译,又要拓宽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隆中对》是一篇自读文言文,编排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有《出师表》和《词五首》。第六单元共五篇课文。《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诸葛亮为刘备“信大义于天下”所作的对策。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根据教学内容,我拟定用两课时完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

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博学善思、胸怀天下

的志趣;教育学生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隆中“对”的内容。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视频导入

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提问学生:你认识三国中的哪些英雄呢?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介绍《三国志》,让学生走进课文。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hào fǔsuìyìbǐng qīng tuídu?shēn chāngjué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zh?u zhūr?ng 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2.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5)欲信大义<于天下>:——(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 3. (《隆中对》视频欣赏)根据提示,给课文每一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诸葛生平徐庶荐才

刘备志向隆中对策

与亮交友

4.哪一个字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字?“对”

(四)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少年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躬耕陇亩”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

2、徐庶推荐诸葛亮的理由是什么?刘备的态度如何?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凡三往”

3、刘备的志向是什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欲信大义于天下”;“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智术浅短”

4、诸葛亮的对策可以分为哪些方面内容?

诸葛亮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及刘备的条件。

一论敌——在当时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

a.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

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

亦人谋也”。

b.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

—“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

二论地——刘备应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a.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

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

补充。)

b.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

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

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论己——刘备靠什么夺取荆、益二州?应如何看待自己?

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室正统,得民心)。

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四论计——夺取荆、益二州后,应修明内政,建立巩固的后方,再与孙权联合,在形势有变之时可以出兵退敌,以兴复汉室。

a、建立基业——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等待时机——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五)研读课文,深层体悟

1.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

中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思贤如渴”

2.诸葛亮的策略为什么能让刘备折服?

A他给了刘备一个前景,一个希望

B他从方方面面为刘备做了完美的计划

C他解决了刘备最大的难题

3.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他具有哪些才能?

A胸怀大志,自信而不张扬

B敏锐的洞察力--深谋远虑

C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4.文章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正面描写

徐庶推荐诸葛亮侧面烘托

诸葛亮刘备问计侧面烘托正面与侧面相结合诸葛亮对策正面描写

刘备赞叹侧面烘托

(六)拓展1、后人如此称道: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2、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3、杜甫先生如此记述诸葛亮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

6、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拓展2、展示学生风采:

展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或复述或背诵或发挥想象力,当一回军事家,再现对策内容。(让学生更深地体会诸

葛亮未出茅庐而晓三分天下的天才预见才能和非凡智慧。)(七)课外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与课文有关的记述,比较小说与史书有哪些不同。

(八)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避

隆论敌孙联

夺荆州

中论地

亮对策:取益州兴汉室成霸业

政治优势

论己人和

对信义优势

建立基业

论计调内部—西和,南抚,内修

调外交—外结孙权,

待时—天下有变,则……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教学反思: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本文的教学不但能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人格的感染和激励。课文难易程度适中。本文篇幅虽略长一些,但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储备,并且学生对《三国演义》及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疏通文意,分析课文。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很快解决了部分疑难问题。

学生表演诸葛亮与刘备对策这一环节最是精彩。第一组的两位同学面对“东汉末年形势图”及“三国鼎立形势图”表演隆中对,还是比较怯场,放不开,第二组的两位同学经过上一组同学的表演,总结经验,再现了隆中对的精彩场面,令同学们拍手称好。这一环节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加强了背诵练习,另一方面加深了对诸葛亮非凡智慧和气魄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让学生们多练,多投入到实践中,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王田先《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22隆中对(教案)

22隆中对 素材传递也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 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 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千古奇文。 目标展示亠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重点)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难点) "巨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文意理脉络 一、文本导入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这首诗涉及 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文《隆中对》去一探究竟。 二、预习交流 1走近作者 陈寿(233 —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

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相关知识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 (前四史)。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 3背景探源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 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4文言知识梳理 (1)生字注音 躬耕(g ng) 屯(t tn) 倾颓(q in g tu i) ? ? 不可胜数(sh u) 存恤(X U) 箪食壶浆(dm) (2)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 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 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出师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安全或 德育等 打热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着急、拥挤。 渗透的 思考 课堂设计学法指导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 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 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知识。 3、学习文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2、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本课的主人公诸葛亮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对《三顾茅庐》还有多少印象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国志》、《史记》、《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三国志》的扩展、充实。 三、学生阅读课文,辨析音、形、义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 shēn 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u zhū r?ng 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课文讲解 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二、再次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一、(1)写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表现他的抱负。二、(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三、(3—5)刘备问计,诸葛亮答对策。(重点)四、(6)写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的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塑造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隆中对 教学建议-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隆中对教学建议-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隆中对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隆中对》教学设计1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意。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二、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全文。 3、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三、小结 1、一词多义。 谓认为调为信然 对-----说谓先主曰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已历三世 信确实谓为信然 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 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 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2、古今异义。 顾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凡 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殆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 日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 3、词性活用。 箪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名词作状语用水壶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教学设计)

23、隆中对 课型:新授主备人:周白杨审核:初三备课组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三顾茅庐讲的是什么?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2、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3、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带问自学】 1、给下列打点字注音: 陇亩( ) 倾颓() 猖獗( ) 存恤( ) 夷越( ) 2、熟读课文,借助注解,疏通文意。 3、掌握重点字词句: (1)找出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2)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3)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下列是什么句式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君与俱来。()时人莫之许也() 【交流质疑】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根据是什么? 2、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练习反馈】 1、熟读课文,能顺利翻译 2、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后记】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隆中对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者:西志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

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断句。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4、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5、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四、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隆中对》教学设计一

隆中对 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语文备课组主备人:白改敏授课人:董丽萍 【教学目标】知 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 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 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4.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 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 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 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 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以《隆中对》导入。汉建安十二年(207 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

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 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2.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公元234 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 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 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 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 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 恩威并施。其它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能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备课组主备人:白改敏授课人:董丽萍【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4.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以《隆中对》导入。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着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它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 知识与能力: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通过学习把握诸葛亮人物形象。 2、通过对人物间语言描写的分析和朗读,了解本文以“记言”为主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与过程:点拨法、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诸葛亮之远大抱负,引导学生学习。 一、导入: 1.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情境。歌词中提到“浪花淘尽英 雄”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能说出一二吗?刘备、诸葛亮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英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赶赴隆中,去到茅庐,赏千古奇对,品国士无双。 2. 解题:隆中,即传说中诸葛亮隐居之地。何谓“对”?(课文解释:回答、应对,师补充: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谁问谁答?刘备问计,诸葛亮回答。 3. 那么,是谁促成了刘备、诸葛亮的见面? 徐庶何许人也?徐庶,诸葛亮之友。徐庶对诸葛亮是怎么评价的?“卧龙” 改成“卧虎”“卧狮”如何? “龙”是中国文化中虚构出来的神物,一旦风云际会,便会飞于九)人之龙凤(天之上 “卧”体现了诸葛亮当时处于怎样的状态之中一一隐居。那么,诸

葛亮是否真的如徐庶所言是“人中龙凤”呢,那就让我们一一起听其言,观其行了,请大家关注第四段。 二、赏古今奇对说说 1 、研读“曹操比与袁绍一一智能之士思 得明君”部分,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当时有哪五大竞争对手?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优势、劣势?. 劣对优此诚不可与争军事、政曹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历史、地势、民心、人孙 将军岂有意乎其主不能守物资、交通刘表 暗示暗弱刘璋地势、天府之土 张鲁不知存恤民殷国富暗示民心浮动 、小组合作活动: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以第一2人称的口吻,用现代汉语阐述各自的优势、劣势,最好能创造性地增加一些台词、神态、动作等。、结合自己的理解,齐读此部分。3 4、那么,刘备当时面临一个怎样的局面呢?义结关张愿扶主。楼桑玄 德本皇孙,将寡兵微做羁旅。东西奔走恨无家,. 教师补充:刘备乃汉景帝刘启之孙,一心要匡扶汉室。相继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但刘表集团内部为继承人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刘备备受排挤,被送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 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背景、局势图和原文句式,尝试揣摩他说出这段话的心情及向诸葛亮问计时的态度,有感情地角色朗读。 (刘备当时心情可谓十分焦急,一心想求得匡扶汉室之良方,对诸葛亮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