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入定方法

静坐入定方法

1.入禅定的条件

要离五盖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

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

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碍

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

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

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

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

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4.静坐的气场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

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5.修定时间的长短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

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6.修禅定有三种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

7.禅定差别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

刚才说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

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

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

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些人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

禅定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

8.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后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

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

很实用培养正念的办法

精心整理 培养正念的方法 大愿比丘 发布时间:2007-9-217:44:14如何才是培养正念最好的方法呢?就是不要有任何的主宰欲,身心方面都保持轻轻松松的心情,在只有耐 但回目录 走路培 学习专注,再由专注产生定力,专注是因,生起定力就是专注地果。这是从单一固定所缘所修出来的成果,一般称之为止。 另一种是从走路中培养正念。培养正念的走路修法是从走路的姿势中,观察姿势的生灭变化过程。譬如觉知观察脚根提起、离地、移出、踏下去的过程,从走路的每一个姿势过程中,都要觉察清楚走路抬起、移动、踏下的动作过程,这种被称之为止观的修法。初学者将走路放慢或将走路分

节动作,这样比较容易做观察。因为初学者内观智慧不足,五盖强而有力,正念常常会迷失,这因为是正念还不够稳定,因此将行走放慢或将走路的过程分节动作,这样比较容易做观察。 另一种是自然走路的内观训练修行法,这种修法是观察走路时保持按照平常一样地走路,不要刻意走慢或是将走路的姿势分节动作,只要和平常走路一样自然地走路,一心专注保持在当下正念清楚地觉察到每一个姿势的动作变化,例如对於脚的抬起、移动、踏下的姿势、动作都要清楚。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变化过程,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判断。若有暗示、推理、判断、思考生起,也要清楚当下在思考、推理、判断、暗示,其实若发现到离开正念时,当下已经又回到 训练走路中加上默念:例如脚根要抬起前先默念脚根抬起,然後脚根才抬起,要移动时先默念移动脚才移动;要踏下时先默念踏下,然後才踏下,要转弯之前先默念要转弯,然後身体才转弯。 其实无论走路的每一个动作,必须都先要有想,然後才生起走路的意志推动力,因此才会走路的,无论一切行为都要有这些程度。但对一位初学者来说,是无法照见这种五阴相依程序的过程,因此就无法发现先要有想,然後意志力的推动才会有行为,对一位初学者来说要走路之前默念可帮助初学者保持在正念中,但重点就是先默念後动作,否则就变成空默念了。心中先默念然後才行动的目的,最主要就是提醒自己要保持在当下的正念中。也就是说初学者正念不足,因此透过默念的

打坐“明心见性”的诀窍

打坐“明心见性”的诀窍 作者:生根活佛 一般糊里糊涂地打坐是不一定能够明心见性的,想通过打坐而明心见性需要三个条件:首先要知道“明心见性”的含义,然后要知道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最后要知道如何才能修成“明心见性”。关于“明心见性”这方面,很多宗派都有不同的见解与观点,我在这里依雍仲本教来讲讲“明心见性”的含义。 从自心来讲,“明心”就是明悟自己的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心的本性。从人们的理解来讲,“明心”就是明了我们的心,“见性”就是见到性相。从体证的角度来讲,“明心”就是了知万物的灵性,“见性”就是体证灵性与见到万物的本性、就是彻底明白万物的本质。对万物本性的体证,必须要用心去感受,才能彻底地认识。否则,任你有再大的功德,也体证不了万物的本质。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明心”就是透明的自心与智慧,“见性”就是见到自心的本性与佛性。从禅修的角度来讲,“明心”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明悟自心,“见性”就是透彻地见到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证悟佛性。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明心”就是用我们自心的能量和作用去彻见、领悟。,是自悟智慧,“见性”指的是妙体与真理,也是自然智慧,自悟智慧透彻地见到自然的空性而觉醒、了生脱死、证悟空慧不二、就叫作“明心见性”。 那么“心”是什么?“心”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那个肉团心,而是我们因对境而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性”又为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质。现代学说认为:心的本性就是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就生不起心来。佛教讲的“性”是心的本质,是空性,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肉眼虽不能见,但它却能起种种真实的作用,犹如水中的盐一般,虽然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心”在佛经上还有很多异名,比如说,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呢?对一般的普通人而言,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空相的,要先认识自心的现象,再反观自心,最后要彻底地认识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空”,心的本质空性就是心性、就是佛教所讲的佛性。你认识了心的本质空性之后,你还要认识“心”的自性里本来就有透彻与明亮的一分,那就是观察诸法的智慧与明慧,只有明慧才能见到心的本性与佛性,可是“明慧”的本性也是空的,所以自心的本性和明慧皆是无二的。只有当你的心安住在空性和明慧无二之上,才能见到心的本性和自性,才能感受到自心的常乐我静。 如何才能修成“明心见性”呢?我们只通过文字和理论上去认识“明心见性”,并不代表已经感悟到了“明心见性”、更不能代表已经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自己的心是明白的心,还是无明的心。妄念纠缠的心就是无明的心,远离妄念的心就是透明的心。如果自己的心被妄念沾染的话,心就会跟随妄念乱跑,那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去留意观察自己,那样,也就没有办法见到自心的本性了。如果能放下妄念的话,自心自然就清净与明澈,那时候,明慧也将自然显露出来,根本不必要去寻找,透明的心自然就能见到自心的本性,因为,自心的本性自然显露出来,就是自心归回到了本来的面目,犹如太阳本来一直就在空中,但是被乌云遮盖着,我们就见不到阳光,如果你能够去驱散乌云,当乌云散开的同时阳光自然就能显现出来,不需要另外再去寻找太阳。古大德有云:“极意参寻无觅处,放下顿见真如性”。如果不除妄想的话,我们的心沾染了妄念的染垢,心就会杂乱不堪,妄念自然就会像乌云一样遮蔽心性、永不见到心的本性。

打坐时出现的四类现象

打坐时出现的四类现象 第一类现象是痛、麻、酸、痒。 痛,其中除了心痛和头痛是有病以外,其它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现象。 麻的情况通常都在腿部,并没有危险,有两种麻法:一种是站起来时,觉得两条腿不是自己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几步就好了;另一种麻,是腿上有一块皮肤捏着时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紧张,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 酸的情况,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关节,起坐以后,用手按摩几下就会好。我们打坐时为什么要用大毛巾盖住两腿?就是为了避免风寒,以免酸痛发生。 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皮肤痒,这是体内有一种浊气或油垢,经过皮肤毛孔排出时,会感觉痒;另一种是骨头痒,这是经络的气脉不顺,才会发生。打坐时调整气脉的运行,就产生了痒的感觉。最好不去管它。 第二类现象是暖与热、凉与寒。 发热发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要看医生诊治,清凉感和温暖感就很好。 第三类现象是气动。

在打坐时出现动的现象,分为两种,一是气动,一是灵动。气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规则地动,一种是规则地动。 不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时就会出现,但是动的部位,动的方式不固定,有时手抖、有时腿跳、有时头摇。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个部位,发生动的现象。 动的时候有大动和小动的不同。 打坐时发生气动的人,如果你学会排气,可以从脚底心、肛门或者从喉咙呃气的方式排出。不管气动发生在身体的那一部位,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脚底心的涌泉穴,注意一段时间之后,气动的现象就会消失。有人因为动的厉害,不能继续打坐,就暂时不打坐。 第四类现象是灵动。 发生灵动的人,大致上是有点神经质,有点歇斯底里的,期待心很强的人也容易发生灵动的现象。灵是什么?是一种漂浮在我们生活空间的灵体、灵力,在我们环境里处处都可能有。神经质、期待心与恐惧感很强的人,这些灵体就容易有机会乘虚而入,来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使你身体出现某些动作,譬如会作出各种手印,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常常于一个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

50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技巧.

50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技巧 学习的目的有很多。记忆事实、理解原理、掌握技巧概念。学习的方法和偏好也是因人而异。学无定式。不过在以下50个条目中,你定能找到一些能帮助你的。 1、形象化 在我们遇到抽象的概念时,可以把它具化成一副图像。当你努力理解一个概念时,形象化容易使你上手。 2、死记硬背 总体上鄙人不常用此方法,但有时死办法也是必须的。死记硬背也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刺激大脑来记忆信息。 努力记好常用的信息和基本概念对你实际应有有好处。 3、举一反三 比较两种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两者不仅可以是一个领域的,也可以是不同领域的。这样你的大脑就能构造出信息地图。如果想领悟更多,我建议你读完我的文章哦!。 4、比喻 把较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我在学编程时,常把程序比作卷笔刀,而把参数比作钝铅笔,经过处理我们就得到尖铅笔了。比喻得当是关键,有些作用有限,而有些却能加深你的理解。(译者感言:常有朋友和我谈起,在学习中他们用这个方法的效果不佳,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只是做了个简单的名词替换了吧,这就像引进了西方的管理机制,却没有管理思想、逻辑,结果还不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5、图表 鄙人有个习惯-用图表来表示文字信息。曾经我编写的程序冗长繁杂,后来通过用一桌的图表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6、Fluid笔记 大多数人用线性思维记笔记-一条内容接着另一条。Fluid笔记看上较杂乱,但你可以画关系图,随意涂写。记住笔记是促进掌握知识,而不是记录谁说过什么! 7、首字缩写 记忆术相比死记硬背较有效率。首字缩写是很好的降低记忆难度的一种方法。在我还是救生员时,我常用诸如RED、ABC等不同的缩写来记忆事情的不同步骤。创造你自己的缩写法则来储存散乱的信息吧。 8、关联法 这是个较高级的记忆方法,我发现它蕴含这惊人的效果,不过你得花时间并多实践才能掌握。基本道理是吧两种概念通过奇思异想串联起来。比如当我想记下包涵苹果、牛奶、豆的购物清单时,就得有苹果和牛奶以及牛奶和豆的映象,前者是挤牛奶的大苹果,而后者就是流烘豆的牛奶盆。

静坐入门 (图文)

静坐入门 果定法师 一、静坐的意义 通过正确的静坐禅修能够优化变革生理、健身治病、精力超常乃至延龄却老,会相应地发生身轻安及呼吸、脉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乃至停息等生理变化,并有益智开慧、伏断烦恼、优化心理结构等心理效应。比如可以减轻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增强记忆力、培养毅力、自信心、慈悲心、平等心、平常心等。正如《摩诃止观》卷八云: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但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古德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久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静坐可以使我们开悟成佛。 二、静坐的前方便 第一具五缘:一戒恶行善、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近善知识 第二诃五欲:一诃色欲、二诃声欲、三诃香欲、四诃味欲、五诃触欲方法:守护根门第三弃五盖:一弃贪欲盖、二弃嗔恚盖、三弃睡眠盖、四弃掉悔盖、五弃疑盖者 三、入门方法:关键是调身、调息、调心。 (一)入禅时调法——依身、息、心顺序调之 一调身: 第一八种坐姿:1如意吉祥坐(图二)2不动金刚坐(图三)3单盘半跏坐(图四)4交脚坐(图五)5跨鹤坐(图六)6天神坐(图七)7如意自在坐(图八)8正襟危坐(图九) 第二入禅调身具体次第: 1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若多业障、报障,则应拜佛忏悔消业等。若气滞血瘀则应活动气血:一热身运动、二快步经行(图十五)、三慢步经行(图十四)。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 2安身: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图一) 3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4宽衣: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取下眼镜、手表等物品。 5盖腿:用毛巾覆盖住膝盖和腿部。(图十) 6安手:以(弥陀印)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天气特别热时,双手可以平放在心板上。(图十一) 7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8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9口吐浊气: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10闭口: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齶。坐中口生津液,缓缓咽下。 11闭眼:令断外光。 12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 这是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二调息: 1、呼吸有四种情况:

静坐入定方法禅修的十个层次你修到几层呼吸之间又一年

静坐入定方法..禅修的十个层次,你修到几层..呼吸之间又一年2013-12-21点击关注菩提树下 静坐入定方法 1.入禅定的条件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修禅入定

修禅入定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 第一个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较粗。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生生世世都如此。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痛,歪来歪去,无法安定。这是我们平日里身体习惯于放逸的结果。什么叫放逸?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很快,哪天跑到大自然里,看见天空和草地,放开身心满地打滚,这就叫放逸。 我们平常的心就是这样放逸,感觉哪里好,心就粘在哪里:有件衣服很漂亮,有个地方很好玩,就赶紧凑过去。这颗放逸的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刚开始坐禅的人都可能这样。没有谁一开始就坐得很端正,都是让自己刻意去端正。师父说: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于是他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定下来,有个地方可以专注。 我们的心总是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塌实,否则会失落、无聊。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开阔的,可我们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禅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心的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也会渐渐的顺畅,心念也会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粗心住的特点是什么?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是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开始跑掉,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如果连这个感觉都没有,那你粗心住还没有。

静坐的神奇功效

静坐的神奇功效 埃及的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金字塔中的石块蕴藏着一套相互有内在联系的数字、尺寸、重量、角度、温度、方位、几何题,与地球上的子午线、地球与月亮及太阳的距离有着神奇的吻合,更多的神奇的东西,人还不能领悟宇宙信息的密码。 有一个国家按照金字塔的大小、高低,用玻璃做了一个相似的金字塔模型。一段时间以后,在金字塔的周围形成一种似云如雾的东西。让人感到神奇,但又不得其解。

加利福尼亚有一个商人按照金字塔的形状,按照比例做了许多小的金字塔。在他的金字塔模型里,牧草幼苗长得快,病人疼痛感减轻,伤口愈合迅速,放的刀具会变的锋利,食品会保鲜,鲜花会开的持久。罗马尼亚利用金字塔形状的装置为水杀菌。在金字塔形状的建筑中,爱哭闹的儿童会很快平静下来,病人睡眠安稳,妇女经期出血减少,人会头脑清醒,性功能会得到改善。 这是人知道的,人不知道的有待将来去了解;不理解的有待将来去研究和证实。其实个别神奇的金字塔本来就是上几次文明高度发达时留下来的建筑。是天人合一的建筑体现和功效表现。 人体打坐的神奇 从外看金字塔是神奇的,向内找,人的身体比金字塔不知要神奇多少倍。人在盘腿打坐的时候,往往要求人盘腿打坐,双腿叠加,双手放在膝盖上,叫五心朝天(两手心、两脚心、头顶百会穴)。这时,人体打坐的形状,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就能采集到天体中高层空间的能量,得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长期的打坐下去,人的身体就会健康;人的思想就会宁静;人的头脑就会清醒,还能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功能。眼能看到奇景,鼻能嗅到异香;耳能听到妙音;舌能尝到甘味,身体感到轻松、有漂在空中的感觉;意识通灵,清醒的意识到另外空间的存在,眼耳鼻舌身意同时感受到身临仙境的妙不可言的状态。

训练打坐盘腿的技巧

训练打坐盘腿的技巧 一、训练单盘及双盘的技巧 (一)、单盘: 初学打坐的人,一定从单盘(如意坐、金刚坐)开始练起,若丹田未成形,打坐只有痛的份。故要打坐时间能拉长,就要练习丹田成形,若丹田气机有了,打坐就能渐入佳境。若丹田有点气,但是打坐时气不容易通达到脚,且单盘时膝盖也不柔软,不能与另一脚密合。此时最重要的是气不够,脚不能调理好,学者可以平躺下来,腿上绑上叁节(膝盖上、膝盖下、足裸处)健康带一、两个钟头,脚足的气就会上来,帮着脚气通,要通前,脚也会发痛的。我们有位同学,常常全身发冷,冬天睡觉都要穿棉袄,绑了健康带以後,当下就不必穿那麽多衣物睡觉,因为血气直接上来了。 (二)、双盘时: 打坐到上路後,采用双盘是必要的,因为气会由丹田往督脉,再经任脉回到丹田後扩散到下盘,双盘时对气扩散到下盘很重要。双盘时,双膝应能着地的姿势才是安稳正确的,若一脚膝盖没着地,就表示骨盆腔左右有高低,左右脚有长短的问题发生,要进一步调整髋、股骨。 (三)、双盘不如法的调整 若双盘时双脚膝盖不能同时着地,此时应采用健康带来做调整,现在我大略把健康带粗略介绍一下。健康带是针对瘠柱侧弯或前後弯的毛病来调理的,脊椎不直牵连到中枢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关系着五脏六腑的健康,脏腑不健康,影响到内分泌系统,最要命的是真气也因而不通,打坐很用功但进境很缓慢,或根本无进展。 因此应把最基本的脊椎柱先调整直立,连带的脏腑毛病也因此易於矫正。所以,不止长短脚,若有妇女毛病、坐月子气衰、血气不通、冬天手脚发冷、脏腑器官有毛病的,皆可绑健康带以对治。 有练打坐、练丹田的人绑健康带,气较易诱发起来,十几分钟就来了,很奇怪,气会上来走

禅坐的基本方法

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松身体 1、头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感觉。如果脸部的表情僵硬或者拉长脸乃至于故意假装笑脸的样子,都是紧张而非放松,为什么会紧张呢?例如:恐惧、忧虑、动脑,或用脑过度、兴奋、得意。若能心平气和,就不会紧张。 ③头不紧张,特别是前额。脑门要放轻松,不用头脑想或注意,而是以轻轻松松的态度数呼吸。 2、身上肌肉、关节、神经、骨骼,要全部放松,除了臂部有重量的感觉以外,没有其他地方觉得有重量,任何地方都是非常地轻松。 3、腰挺直以后,小腹放松,腰也没有紧张或有重量的感觉。 二、用方法的目的 用功打坐是能将心中的妄想杂念沉淀下来,一心一意地用方法。什么是方法呢?就是能使我们身心放松、安定,妄念渐渐减少。什么是妄念?就是胡思乱想或是杂念。例如:不要想的事情偏偏在想;不希望出现的念头又不听使唤地出现;念头混乱不统一,这就是妄想。要达到没有妄想杂念确实不易,因此必须使用方法,第一、注意鼻孔呼吸的出入;第二、从一到十,数呼吸出入。如此用方法,心才有所寄托,杂念才会越来越少。 三、数息的方法 1、注意呼吸:仅注意呼吸从鼻端出入的感觉而不数数目。这种注意呼吸的出入,尚会打妄想,因此须数呼吸的出入。 2、数呼吸的出入: ①先感觉呼吸是从鼻孔出入。 ②气从鼻孔出来时,就数一个数字,吸气时不管。 ③当数目出来时,心念就贴在数目上,一直跟随到第二口气出去时,再数第二个数目;如此一口气一口气地数,数到十再从一数起 ④数呼吸时不要经常去注意呼吸,仅仅是在呼吸时,知道鼻孔有气息的出入,然后就不注意鼻孔,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数目上,将心念贴在数目上。 ⑤数数目时,可以有声音的想像,不可有数目“字”的形象。 ⑥不用头脑很紧张地数数目,而是用“有心无心”的心去数。 四、数息易犯的毛病 1、不易数好。 2、有些人数不到几个数字,数目就数乱了,甚至数忘了。 3、有些人数超过十还不知道已经数过头了。 ——凡是数似以上情况者,须从“一”再数起。 4、数呼吸时,产生胸闷、头痛,其主要原因是: ①用头脑想。 ②呼吸忽长忽短。 ③控制呼吸的速度(快、慢)以防杂念出现。 ④闭气。 ⑤腹部肌肉紧张。 五、数息的益处 1、数息安心。 2、数息去妄念。 3、数息能逐渐将杂念、妄想、散心很快去平静、安定、稳定下来。

静坐感悟人生

打坐竟然可以这么神奇在静坐中修复生命能量 打坐竟然可以这么神奇 转自-弥勒内院看门人 金字塔的神奇 埃及的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金字塔中的石块蕴藏着一套相互有内在联系的数字、尺寸、重量、角度、温度、方位、几何,与地球上的子午线、地球与月亮及太阳的距离有着神奇的吻合,更多的神奇的东西,人类还不能领悟其蕴含着的宇宙信息

的密码。 有一个国家按照金字塔的大小、高低,用玻璃做了一个相似的金字塔模型。一段时间以后,在金字塔的周围形成一种似云如雾的东西。让人感到神奇,但又不得其解。 加利福尼亚有一个商人按照金字塔的形状,按照比例做了许多小的金字塔。在他的金字塔模型里,牧草幼苗长得快,病人疼痛感减轻,伤口愈合迅速,放的刀具会变的锋利,食品会保鲜,鲜花会开的持久。 罗马尼亚利用金字塔形状的装置为水杀菌。在金字塔形状的建筑中,爱哭闹的儿童会很快平静下来,病人睡眠安稳,妇女经期出血减少,人会头脑清醒,性功能会得到改善。 这是人已知的,未知道的有待将来去了解;不理解的有待将来去研究和证实。其实个别神奇的金字塔本来就是上几次文明高度发达时留下来的建筑。是天人合一的建筑体现和功效表现。 人体打坐的神奇

从外看金字塔是神奇的,向内找,人的身体比金字塔不知要神奇多少倍。人在打坐的时候,往往要求人盘腿而坐,双腿叠加,双手放在膝盖上,叫五心(手心、脚心、百会)朝天。这时,人体打坐的形状,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就能采集到天体中高层空间的能量,得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长期的打坐下去,人的身体就会健康;人的思想就会宁静;人的头脑就会清醒,还能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功能。眼能看到奇景,鼻能嗅到异香;耳能听到妙音;舌能尝到甘味,身体感到轻松、有漂在空中的感觉;意识通灵,清醒的意识到另外空间的存在,眼耳鼻舌身意同时感受到身临仙境的妙不可言的状态。

单盘双盘打坐示范图及注意事项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很多初学者对此都摸不着门路,给练习静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练好静坐,现就如何的练好盘腿及锻炼方法阐述如下 一、单盘 (一)、单盘:传统叫金刚、或如意坐 初学打坐的人,一定要从单盘(如意坐、金刚坐)开始练起。打坐是由疼痛开始的,原因就是练习者的下肢关 节的韧带过于紧张所致,影响了打坐的效果。在练习中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的进行下肢关节的锻炼, 这个阶段的练习,练习者要坚持住。其锻炼方法如下: (1)、压膝 在打坐中,对盘坐影响最大的是髋关节的灵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松紧,对于髋关节松紧的练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压膝。具体操作如下: 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两腿相盘于身前,两足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然后用两手心略微用力按压膝关节部位,一压一松有节奏地进行施压,由轻到重,直到两膝关节部位贴到垫子为好。继而,身体前倾,用两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压膝关节,同时全身向前下压直至前额部接近足尖为好。 (2)、俯身(灵龟式) 习练者经过上述的锻炼以后,下肢的关节已经比较灵活了。但这时进行盘坐还有不足,因此,还应尽一步的练习。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进行自然的盘腿:左足跟紧抵会阴,右足跟紧贴左小腿外侧,然后,两手放于身体的两侧,手心向后,身体向前俯压,作叩拜状。以额部向前下压贴垫为标准。作时两手仍然放在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注意两足应互相交换练习) (3 )单盘练习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单盘打坐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单盘打坐,还要进 行单盘练习,在打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在练习时,先用左腿在上,静坐30分钟,再换另一条腿在上

太极拳与静坐

谈及静坐,人人都知其有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道。但静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部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不动,这与太极拳的动中求静,意味相似。所以太极拳练到相当程度后,内部静中亦须求动,二者同出一辙,没什么差别,而且,太极拳呼吸的升降,全为先天之气的作用,与静坐金丹的秘诀相合。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锻炼精气神)为内,武事(练习拳术)是外。修习者能内外表里集大成者,是上乘;或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是中乘;如只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由成,是下乘。静坐乃文修之一,所以静坐与太极拳有重大关系。 诗云“思无邪”,论语云“仁者静”,孟子云“不动心”,这都说明静字的重要。能静坐则心平气和,志正体直,思绪清静,推手时无论何劲,都不至于散乱。心静之法,在于涵养。至于静坐之法,假如没有真传,往往益而有害。倘能依照练习正宗太极拳的要旨,就可免于流弊。如正身端坐,或单盘,或双盘,或通常坐法,均无不可,但都须顶悬身正(即虚领顶劲),沉肩含胸,周身松开,舌顶上腭 ,唇齿相合,双目微闭(即垂帘),双手以左掌之背贴于右掌心上,贴近小腹之前,轻放于腿上,然后心相既定,宽放脐腹,无我无他,一切思虑均置之度外,收视反听(俗谓谨闭五贼:谨呈于耳,则耳不外听,而精归于肾;谨于眼,则目不外 ,而魂归于肝;谨于口,则默契不谈,而神归于心;谨于鼻,则鼻不外嗅,而魂归于肺;谨于意,则用志不分,而意归于脾。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各有所归,各复其命,则天心自定)。

静坐可于晨起和临睡时各行一次,如有余暇,午后可加行一次,不拘长短,一刻、半小时或一小时都可,坐到佳境时,周身内外,异常舒适,口中舌下并有唾液涌出,咽之甚甜,正所谓水火既济,乾坤交汞。初学应记住不可行气,只以鼻作呼吸,求其自然为主。因为行气必须到相当程度才能练习,否则易生弊端。如意气上行,有脑充血,或神经错乱之患。意气下沉,有痔疮、肠疝之患。到功深之后,则兼用口或只用脐呼吸(这种大成功夫,非真传不可)。 至于行气之法有以下数种: 一后天返先天之法 此法与太极拳后天返先天的道理正好相同。由丹田达于海底,抄尾闾而过,缘背脊上行,经玉枕、天灵等穴,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窝、脐轮等处,而归于丹田。 二由山根往上顺行法 此法由山根往上至天灵,再向上往后,经玉枕,背脊至尾闾,提肛再缘背脊上行,经玉枕、天灵向前往下,经山根、承浆等穴,(咽涎)归至丹田。 三小周天 1、上丹田、玄关(两眼中略上三分)、玉柱(鼻尖)、重楼(大凹凸处下1寸3分)。 2、中丹田、膻中(人字骨中间)、灵台(脐上一寸半)、土釜(脐上八分各

第二讲 静坐养心

第二讲静坐养心 讲三个问题:先儒谈静坐、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儒家静坐的方法一、先儒谈静坐 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养身心的工夫。宋明以来,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性的修炼。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养心工夫。 张载、二程、朱子、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非常重视静坐。 静坐是儒家养心的重要工夫和方法,跟本体论(基础)、心性论(修炼)、境界论(效果)密切相关。理学家都重视内在心性的修炼,把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转向内在心性的修炼,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行工夫。 张载论静坐。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解。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不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子全书》卷六) 关学创始人,《西铭》《正蒙》。 二程论静坐 谢显道(即谢良佐)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先生,受学志甚笃。明道(陈明道,大程,程颢)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盖若行之。”请问焉,曰:“且静坐。”

伊川(小程)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二程外书》卷十二)。心口一致 暇日静坐,孟敦夫、张思叔侍。伊川指面前水盆曰:“清静中,一物不可着。才着,物便摇动。”(《二程外书》卷十二) 为学贵静,唯有心若止水,方能悟得真知。才能深入本质,很快地把握精髓。 李侗(延平,朱熹的老师)论静坐 所谓静坐,只是打迭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心下愈明矣。(《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 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 默坐澄心,静中体验未发之中(龟山门下道南的心法)。 二程的学问,它是通过杨时传到福建来。当时,他(明道)目送杨时回去的时候,说吾道南矣,所以叫道南一脉。他们的心法就是静中体验未发之中——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未发之前处于中和状态,发出来就是七情六欲,未发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心的本体。静中默坐澄心,使我们内心一片光明、一片的澄明,然后体验出我们心没有发动的原初的状态,认识到本心,认识到天理,所以静坐可以悟道。 朱子(李侗的学生)论静坐1 (静坐)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放空放平)静虑为本。(《朱子语类》卷九) 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排佛排老,收心就好),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

元吾氏——我的修道经验——我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前言)

元吾氏博文文录 元吾氏

C.修道方法

1.我的修道经验——我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前言) (此部分于2011-09-29追加在天涯社区,现作为“前言”追加于此。) 先介绍一下入定法的基本特点,然后再介绍本人最常用的几种入定法。 A、肉眼频率(可见光)范围的视频图: 从上面的视频图可见,肉眼只能看到世界的极小一部分,绝大部分世界是看不见的。 如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认知世界的全部真相,是古今中外灵修或修道的主要核心。 为了扩展视觉频率,古今中外先后不约而同发现了很多方法,如:入定法和光环法。(现代又出现了克里安照相术,但目前只能观察到第一灵体。) B、三种常见观察方法与频率范围的比较: 1、肉眼:极窄的调节范围。(完全使用肉体视觉——肉眼) 2、光环法:较窄的调节范围。(混合使用:肉体视觉+以太体视觉) 3、入定法:任意的调节范围。(完全使用灵体视觉——灵眼)

因此,在古今中外灵修者中,入定法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方法。 如上,入定法(Meditation):灵体脱离肉体的局限,观察或神游更广阔的世界的方法。 入定法的叫法很多:神游、冥想、内观、静观、禅定、三摩地、合神法……等等。西方叫做:冥想、神游、出神、星体投射、灵魂出窍……等等。古今中外的入定法,细分起来不下百种,但是核心都差不多。 *关于以太体和灵体,请参考另篇博文“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 C、入定法的原理和来源: 在另篇博文“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中,已经描述过:通过鄙人几十年的灵修经验,观察到:“睡梦=灵体神游”的真相。此处再比较一下长年观察到的几个现象: 1、每个人在睡梦状态中,灵体会自动脱离肉体的束缚,自动处于神游状态。 2、清醒状态=肉体主控状态/肉体记忆完全连续。 3、睡梦状态=灵体主控状态/肉体记忆完全切断。 4、半梦半醒=灵体主控状态/肉体记忆一半连续。 *由此可见,入定法可以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 5、只要模仿(或利用)睡梦状态,就可以自动进入“灵体脱离肉体束缚的自由状态”。 6、换言之,最简单的入定法,就是: a)“模仿睡梦状态”,或者: b)“利用睡梦状态”,使灵体脱离肉体的束缚,自动处于神游状态,同时: c)尽量保持记忆的连续性。 此时,灵体视觉(灵眼)可任意调节,使用于任意频率范围,观察到任意灵体、任意灵界。

定真著《静坐入门》

静坐与健康 ——摘自定真著《静坐入门》附录99-04-10 法轮常转,收摄心念,无事不办 涤除业障,打开网缦,放大光明 静坐介绍 静坐或禅定,是培福培慧的最好办法,我们通过静坐的次第修习,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长智慧,使身心强健,对人生与宇宙能够正确地认识。三世诸佛及世尊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菩萨,无不修习这个殊胜的法门。静坐决不意味着究竟解脱安乐,但它是极其殊胜的法门,通过“人体核聚变”,可以大大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每天都在消耗能量,而现代人的苦恼之一就是精力不济,缘何?入不敷出也。有人大谈能吃苦,但就是不肯静坐,白白错过了使自己的人生产生升华的机会。正观修习静坐的功德,能吃苦么?那就修习一下静坐吧,想得福慧的人,认真修习静坐,久之必然智慧朗发,福报现前,没有哪个法门比开始着手修习静坐更好的了。反观不修习静坐的过失,不说地狱,如果连静坐时的暂时虚妄的痛苦都无法忍受,还谈什么自度度人呢?要修忍辱波罗蜜,那就试试静坐的功夫吧。这是一个福慧双修的殊胜速捷法门,说速捷并非说三两天就成,只是比起我们在无量生中流转诸趣之苦,静坐时忍受一点苦可算是微不足道了。这种“忍”可以成办我们的一切善愿。何乐而不为呢?对初学佛者,一百天为期,如果能严格每天定时定量静坐,决无没有收益的道理,如果是已学佛者,那就不要数他人宝了,快快切实修行,动手吧!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长期疗养的如:肺痨、神经衰弱、心脏病、慢性肠胃病、风湿麻痹、关节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们每日愁眉苦脸,怀念自己的前途与现状,愈想愈悲观,结果使病况日趋严重。假使学习静坐,精神凝敛,则心境日趋愉快,就足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必然能降服病魔,转弱为强。有人怀疑静坐易使人陷于枯寂消极,殊不知人生态度的积极或消极,由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静坐能增长健康,就可以纠正消极的流弊,也就是说可以增长劳动的效能。因为,体力增强,从事劳动,就不会时常感到疲倦。从另一方面讲,经常劳动是会损害健康,所以劳动之后也需要休息,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静坐的方法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产生,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扰。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次,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抵上腭,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以下盖上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来实施:一、数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二、系心脐下。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著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三、凝心。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

精进打坐的妙招以及打坐中身心变化的应对方法)

精进的打坐方法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侯,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着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很实用! 培养正念的方法

培养正念的方法 大愿比丘 发布时间:2007-9-2 17:44:14 如何才是培养正念最好的方法呢?就是不要有任何的主宰欲,身心方面都保持轻轻松松的心情,在行住坐卧中培养正念。最重要地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培养,最难保持正念的时候也最需要训练正念的时候,但不能用全神贯注勉强的方法训练正念,否则就会回到原点,不会有成就。训练专注不会开启内观智慧,只有培养正念才能开启内观智慧。但是专注能帮助正念保持在所缘目标上,使正念持续不断地在观察的目标上。正念的任务只是接纳当下所缘变化的情况,因此要使正念成长,只有耐心的不间断培养正念。 内观培养正念完成如实内观身心实相的修行,是离不开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的修法。若是你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行住坐卧就会脱离现实生活,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修法是逃避的心态,偏离现实就不可能会面对如实培养正念,因此就很难彻底地解脱烦恼痛苦。一位正常人的生活动作虽然很多,但不离行住坐卧四种,修内观智慧禅在这四种威仪中都可以修。以下就将行、住、坐、卧培养内观正念的方法一一的分别介绍。 一、行走的内观 回目录回书籍目录回首页 先介绍行走的内观培养正念方法。「行走」可分二种修法:一种是刻意放慢或分节动作的修法,一种是自然走路的修法。但是在这两种的修法中又分为二种修法,一种是属於「一心专注」走路培养一般「定」的修法。另一种是直接培养正念完成「正定」的修法。 一心专注行走的修法,就是从走路中培养一般的定力。一般定力的修法就是,注意走路时脚底触地或固定单一所缘,藉由走路中找一个固定所缘专注就可生起

一般的定力。也就是说,藉由走路学习专注,再由专注产生定力,专注是因,生起定力就是专注地果。这是从单一固定所缘所修出来的成果,一般称之为止。 另一种是从走路中培养正念。培养正念的走路修法是从走路的姿势中,观察姿势的生灭变化过程。譬如觉知观察脚根提起、离地、移出、踏下去的过程,从走路的每一个姿势过程中,都要觉察清楚走路抬起、移动、踏下的动作过程,这种被称之为止观的修法。初学者将走路放慢或将走路分节动作,这样比较容易做观察。因为初学者内观智慧不足,五盖强而有力,正念常常会迷失,这因为是正念还不够稳定,因此将行走放慢或将走路的过程分节动作,这样比较容易做观察。 另一种是自然走路的内观训练修行法,这种修法是观察走路时保持按照平常一样地走路,不要刻意走慢或是将走路的姿势分节动作,只要和平常走路一样自然地走路,一心专注保持在当下正念清楚地觉察到每一个姿势的动作变化,例如对於脚的抬起、移动、踏下的姿势、动作都要清楚。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变化过程,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判断。若有暗示、推理、判断、思考生起,也要清楚当下在思考、推理、判断、暗示,其实若发现到离开正念时,当下已经又回到正念了。如果还继续的推理下去,就要加强正念不要被推理、判断、思考取代了。也就是说,当下做什么都要保持清楚,起心动念也要清楚。走路只有保持正念觉知走路姿势的变化过程,不要用自我的概念加入在观察走路当中,只有专注与正念保持在当下走路的每一个动作姿势变化,这才是走路的内观训练培养正念最好方法。 一位初学培养走路内观训练的人,因为散乱心强,五盖常生起,正念又未稳定,因此会觉得走路的目标范围很广,很难觉察清楚。若是如此,可将走路分成二部份觉察就可以,初学者觉察的目标所缘不要太复杂,目标所缘单纯能觉察清楚就可以了。如果所缘目标太复杂对初学者来说,反而是一种压力或含糊不清的应付带过,这样反而会影响培养内观智慧的开启。可将走路分成觉察左脚的移动过程和右脚的移动过程就可以了,这样的觉知观察比较明显又能清楚。不要给自己有任何的压力,放轻松自然地持续保持专注和正念平衡发展,这就是完成正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