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_消费社会_研究述略

20世纪西方_消费社会_研究述略
20世纪西方_消费社会_研究述略

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0研究述略

莫少群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消费社会0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显性现象,也是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大众消费向后现代消费的转向,给西方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理论家们思考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提供了理论思维的素材。各个时期主要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消费社会;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后现代消费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5)02-0183-06

收稿日期:2004-11-05作者简介:莫少群(1965-),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社会学、

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基本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即,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这种转变不仅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变化,也是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它导致了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并引发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断裂、冲突和震荡。这种变化反映在学术话语上,就是有关/消费社会0的表述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专门以/消费社会0为题的系统论著。/消费社会0逐渐成为人们理解西方社会结构与变迁的重要叙事系统。中国社会目前还不发达,但在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形式。广告、时装、各种时尚物品和信贷消费等等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并成为社会伦理与价值观念变迁的强大动力。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借用/消费社会0一词来表述我们现阶段社会和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化,但相对而言,我们对西方/消费社会0研究的介绍明显不足,至今没有系统的学术史的清理。有鉴于此,本文将系统考察西方/消费社会0研究兴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并概述各个时期主要研究者的贡献,以期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

任何社会理论的出现,都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经验相关联,西方/消费社会0研究的出现亦然。概括地说,20世纪以来,发生在消费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使得消费取代了生产在社会体系中所具有的核心位置,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消费社会0研究的出现就是对这一社会变迁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关注的结果。

(一)福特主义生产方式造就了/大众消费社会0,消费涵义在现代社会出现新的演变。

一般认为,大众消费的出现首先与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福特制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在资本积累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重心放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上,生产性消费是剩余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生活消费一直处于次要的位置。工人的低工资和低消费状况并不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向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不断渗透,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此时,社会对生活资料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成

183

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性条件。但是,长期的低工资和大量失业的状况严重地影响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也此起彼伏。

福特主义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上述的危机。它通过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生产制度,不仅使得生产迅速进入到批量生产的阶段,而且促进了工人工资的增长,提升了社会的消费潜力。1908年,福特在其T型汽车的生产中,充分吸取了以/泰勒制0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原则,并对生产技术进行了重要的革新。这些措施的直接结果之一是汽车的价格大幅度下降,汽车作为一种廉价的家用消费品开始进入美国的大多数家庭,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

福特主义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和象征。除了汽车工业之外,它还扩展到其它家用消费品的生产领域,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等家用电器也都先后进入标准化的批量生产阶段。作为现代资本积累的成功典范,福特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造就了史无前例的大众消费模式。从前被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工薪阶层中得到扩散,普通人过去无缘享用的物品则不断升级为必需品,大众带着前所未有的梦想去花费不断增长的工资和劳动外的时间,去充分享受属于个人的愉悦。与这一变化相适应的则是广告业、市场营销技术的繁荣以及信用制度的创新。其中,分期付款购物模式的发明对于刺激大众消费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已经步入/大众消费社会0。

大众消费的出现使得消费的涵义出现了全新的演变。在传统意义上,消费是经济活动过程的一个环节,其基本含义就是对物品和服务的/占有0与/使用0。但是,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西方社会中消费的范围、消费的形式、参与消费的主体以及消费的社会与文化内涵等等都逐步发生了变化。大规模的商品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首先,消费成为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也是资本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领域;大众消费不仅体现在对物质性商品的需求上,还体现在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上。大众文化产品(诸如各类消费品设计、电影、电视节目、音像制品、流行出版物等等)铺天盖地,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日益主宰着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其次,消费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分层结构;通过不断升级的商品消费,人们重新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着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西方社会的中产阶层迅速膨胀,社会的阶级构成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再次,消费模式的变革引起社会精神气质的全面转变。对商品的无止境的追求,导致了消费主义伦理的滥觞。它强调花销和占有,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和谴责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本质不在于满足/需要0,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彻底满足的/欲望0,它所表征的是人们被煽动的消费激情和被刺激的消费欲望,所代表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因此,有学者指出,由福特主义所导致的大众消费,就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而言,它的历史重要性甚至超过了20世纪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持续数十年的冷战等[1]。

(二)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将消费社会推演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文化符号的消费支配着当代日常生活实践。

进入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状况进一步发生变化。作为高生产、高消费经济模式的福特主义生产制度本身所固有的某些结构性危机也逐渐暴露出来。福特主义生产体系需要长期和庞大的固定资本投资,同时,过度依赖于拥有标准化设备的大型工厂,往往很难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特别是60年代所兴起的青年消费者对个性消费的强调使得标准化、大众化产品市场的拓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为了克服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僵化,从70年代后期起,一种被称为/弹性积累0的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它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更合适的、更多用途的设备,以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0生产出小规模、非标准化的产品,来灵活地满足市场的需求;缩短生产周期,并积极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与零售商、开发商、广告商或直接与消费者本身保持密切的联系,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时尚和趣味。这种/弹性积累0模式又被称作/后福特主义0[2]。

后福特主义的出现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给大众的

184

日常消费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后福特主义的总的特征在于,不是被动地适应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是积极地制造各种消费需求、引领消费时尚。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的成功也为后福特主义的扩张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通过采用新的传媒信息技术,后福特主义不仅能够及时捕捉消费者的文化与心理需求,而且将商品消费与文化消费进行了有机的嫁接,因而,它进一步扩大了消费的范围,加快了交换和消费的步伐,将消费社会推演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值得关注。一是消费需求的重心从大众化的标准产品转向了符合特殊文化品位的产品,对审美和文化意义的要求支配着大众的消费实践;文化的观念在商品的价值评估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是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的生产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和消费时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广告和传媒形象在当代文化实践中是一种强大的整合力量,它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与所欲推销的商品有关或无关的符号和形象来操纵人们的欲望与趣味。更有甚者,形象自身也成为了商品,而且是炙手可热的商品。以广告传媒为例,广告的作用就在于把普通的东西变得不普通,通过将与/美好0、/优雅0、/年轻0、/性感0、/富裕0、/幸福0等等相联系的象征性符号与商品进行随机的/拼贴0,唤起大众的购买欲望。这是一种常常以大众文化身份出现的/符号消费0,由它所造就的/景观社会0和/超现实0的消费场景,将人们湮没在符号和影像的消费海洋之中。从每日的电视肥皂剧、明星广告到各种主题乐园(如迪斯尼乐园)等等,所创造出的诱惑性象征符号在不断地建构着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体验。

因而,一些理论家将上述消费领域的变化与广泛的文化变迁联系起来,强调后现代文化的渗透以及商品的过度符号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例如,詹明信认为,/文化正是消费社会自身的要素;没有任何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有过如此丰富的符号和影像0,认为由各种/仿真0符号、影像所主宰的消费世界正是后现代/无深度0文化的表现[3]。鲍德里亚则指出,如今,消费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即商品完全被当作符号,被当作符号价值,而符号(文化)则被当作商品;/消费是享乐主义的,它的过程不再是劳动和超越的过程,而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在消费普遍化的过程中,再也没有先验性,再也没有合目的性,再也没有目标;标志着这个社会特点的,是-思考.的缺席、对自身视角的缺席。0[4]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家鲍曼则直接点出/消费0在建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认为,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范畴,消费者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相当于生产者的角色,消费也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而是一种出于各种需要对符号的操纵行为,所以,强调符号性(象征性)消费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例如,在生活层面上,消费是为了达到建构身份、建构自身以及建构与他人关系等一些目的;在社会层面上,消费是为了支撑体制、团体、机构等的存在与继续运作;在制度层面上,消费则是为了保证种种条件的再生产,而正是这些条件使得所有上述这些活动得以成为可能[5]。

理论家们的表述既是对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变化的敏锐感知,也是对由符号消费所引发的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重要切脉。例如,对文化符号的操纵、形象商品的生产不仅与资本主义/弹性积累0的生产原则相吻合,还消解了实在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消解了大众的传统主体意识,造就了/单一化0的大众。因此,符号消费的泛滥不仅使大众的生活方式发生重要改观,还涉及到后现代条件下新的政治与文化权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社会0研究的出现是西方学者对西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所作出的理论回应。

/消费社会0是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变迁的显性现象,也是当代理论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西方已有的文献来看,对消费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60年代以后。但是,研究者们对问题的讨论,常常首先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家凡勃伦、齐美尔等人的工作。1899年,凡勃伦针对当时美国新兴上流社会的消费至上心理,写作了著名的5有闲阶级论6一书。在这本著作中,凡勃伦着重分析了这类暴发户的消费模式所形成的社会和文化机制,认为,他们的财富都是新近获得的,为了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博取荣誉,他们竭力模仿欧洲的贵族,从事/炫耀性消费0。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5都市与心理生活6等论著和文章中考察了世纪

185

初新的消费模式与城市化之间、消费与社会时尚之间的联系。他指出,城市围绕政治和工业中心而生长起来,商品和各种休闲设施,比如剧院、音乐厅、体育馆等的大量增长,在于满足新兴城市阶级的社会和心理欲求;竞争、平等和仿效的趋势以及差异、个性和区分的趋势都构成资本主义消费时尚的核心动力,而消费时尚又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支离破碎、神经衰弱、过度刺激和神经亢奋相联系,并随着大城市的膨胀而加剧。尽管在凡勃伦、齐美尔的著述中还没有出现/消费社会0一词,但其研究已涉及消费与生活方式、阶级分层、日常生活审美体验的关系等若干问题,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火花,是后来消费社会研究的重要起点。因此,可以将他们的论著视为消费社会研究的发轫之作。

40年代至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工作为消费社会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了关于消费社会的批判性研究进路。如前所述,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日益显现。作为现代批判社会理论的旗帜,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成员,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以及弗洛姆等人,敏锐地感触到商品化力量正在向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领域中渗透,看到了消费资本主义正在越来越多地主宰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他们认为,大众消费的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逻辑,是生产领域的异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结果;现代消费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关联,资本主义的统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向了对消费过程的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资产阶级向消费者灌输虚伪意识并操纵他们的行为,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的稳定。为此,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虚假需求0与/消费异化0的批判命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基本看法是,现代消费主义的本质是建立在政治实践上的。但是,他们对发生在现代文化和商品领域中的消费异化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认为不断滋长的/单向度0现象逐渐削弱理性所具有的/否定性0力量,因而,他们的研究也被后来的许多研究者视为精英主义式的批评。

60年代和70年代,消费社会研究进入到一个繁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重要人物,他们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消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限于篇幅,这里只对其中主要人物的思想和著述分述如下:

(一)法国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0论。

在5物体系6、5消费社会6、5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6等著作中,鲍德里亚将消费社会确定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并运用新黑格尔主义的辩证方法,研究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鲍德里亚特别强调消费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构建意义,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再生产有赖于消费的扩张,对消费行为的再生产创造了资本主义的新时期。因而,对消费的操纵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要求,社会的一切,都渗透着消费,离不开消费,甚至以消费为主轴而运转。鲍德里亚在其早期的著述中还使用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消费的意识形态使大众误以为进入到一个/新时代0,在这个新时代,人及其欲望的正当性似乎最终得到了确立[6]。但是,鲍德里亚也认为,在以消费为主体的社会中,原有的经典政治经济学概念,如供应、需求、生产、消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无法说明新的社会消费过程,因此,他提出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试图从文化和经济的联系中,探索当代消费异化的奥妙。鲍德里亚/消费社会0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注意到西方社会基本结构的重大变化,看到了逐渐泛滥于社会中的消费活动和消费文化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并采取了社会批判的立场。

(二)美国社会理论家贝尔对西方大众消费社会兴起的原因、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的考察。

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性批判精神的学者,贝尔把大众消费当作是造成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某种经济层面的影响因素来对待,认为消费享乐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所促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重要表现。贝尔认为,伴随大众消费出现的享乐主义伦理彻底地颠覆了传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新教伦理。社会与宗教之间出现了断裂,文化的世俗化正表明社会精神出现了危机。同时,他还追踪它们出现的历史根源。例如,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在其萌芽阶段已携带有潜伏病灶,/禁欲苦行主义0是其一面,另一面则是/贪婪攫取性0。贝尔将这两项特征分别定义为/宗教冲动力0和/经济冲动力0。贝尔认为,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这两股力量纠缠难分,相互制约,禁欲苦行的宗教冲动力造就了资本者精打细算、兢

186

兢业业的经营风范,贪婪攫取的经济冲动力则养成了他们挺进新边疆、征服自然界的冒险精神和勃勃雄心。在文化领域,资本主义的兴起使艺术家摆脱了对贵族庇护人的依赖,得以发挥他们浮士德式上天入地的想像和追求,热衷于个性解放和自我表现。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完成,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只剩下了一个,即/经济冲动力0。同时,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享乐主义观念彻底粉碎了道德伦理基础,将社会从传统的清教徒式/先劳后享0引向超支购买、及时行乐的糜费心理[7]。因此,他把目光放在/现代性0的批判上,强调/现代社会的文化改造主要是由于大众消费的兴起,或者由于中低层阶级从前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的扩散0。贝尔的思想主要集中在5今日资本主义6、5资本主义文化矛盾6等著作中。

(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关于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及社会意识关系的研究。

战后以消费为导向的美国式生活方式对英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批研究者开始关注消费领域中的/美国化0趋势(如商业电视、广告和过度的商品包装等)对英国传统社会意识的冲击。帕卡德的5暗藏的诱导者6,埃文的5意识的主宰:做广告与消费文化的社会根源6等是这一研究的代表之作。他们的研究受到美国学者理斯曼的5孤独的人群6一书的影响,认为出于经济目的和利益的广告对人们的性格和社会意识存在着潜在的影响。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则重点考察了英国青少年亚文化消费的问题。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早期先行者大多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对工人阶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亲身的体验,因此,他们非常关注消费主义对工人阶级后代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关注消费行为与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联系。例如,霍加特在其早期著作5文化的用途6的第二部分中,就以较多的笔墨描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对英国传统工人阶级文化的冲击。霍加特认为,一种健康的、淳朴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被堕落的、时髦的消费主义文化所取代,为此,他将美国的电视、流行音乐等称为/文化赝品0。1976年霍尔与杰弗逊合著了5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少年亚文化6一书。他们广泛地研究了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中流行的一系列/反文化0消费行为,认为,这些青少年离经叛道式的生活方式是对中产阶级主流文化的一种象征形式的抵抗。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一个总的看法是,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过程是通过日常消费的行为完成的。他们的讨论虽然主要针对文化产品现象,但都非常注重分析文化商品消费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注重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四)法国著名思想家布迪厄关于现代消费动因的社会和文化解释。

在5区分: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评6以及5信仰的生产:符号产品经济研究6等作品中,布迪厄发展了凡勃伦、齐美尔等有关下层社会总是效仿上流社会的消费模式的理论,将现代消费看作是差别和差异策略的游戏,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方式和消费品位是由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有等级地排列和决定的。布迪厄还将不同阶层的消费模式与其拥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本联系起来,提出消费既是社会身份建构的手段,也是文化场域内的符号斗争(也是权力斗争)的表现方式。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分析那些新生的并拥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本的社会群体,如新兴的中产阶级和不断创造新的品位的小资产阶级等,考察他们生产文化符号的社会过程[8]。

布迪厄对消费社会研究的另一贡献是,明确地打破了审美消费与日常消费之间的界限,在5区分6中,他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日常消费与审美消费同样都为消费主体拥有的社会和文化空间所制约。因而,许多研究者在讨论现代生活方式变迁、消费与审美的社会属性等问题时,常常涉及到对布迪厄思想的评述。

进入80年代以后,消费社会研究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汇聚到这个领域,研究队伍开始壮大。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如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妇女研究、传媒研究、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考察现代消费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研究视阈更为广泛,新出现的文献数量之多,也是以往不能相提并论的。1997年,美国托夫斯大学的/全球发展与环境研究所0以文摘的形式,专门汇编了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角度研究消费的英语主流文献,其中包括了近百名作者的有

187

影响的论著或论文,书名就叫做5消费社会6[9]。这本出版物将所收录的文献分为10个类别,除了有两个类别是关于消费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及其批评外,其余类别的主题分别为:1、消费主义伦理与人的幸福观;2、消费社会中的贫穷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3、现代消费模式对家庭、性别和社会化的影响;4、消费主义的发展史及社会文化背景;5、消费文化与媒体、广告和欲望制造;6、消费社会与环境问题;7、消费主义与全球化问题等。其中,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并被分别收录的专著就有:杜林的5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6,这是一本从环境保护主义立场出发对西方消费社会的全面批判之作;米勒的5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6,主要内容是对物质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社会和文化的分析;坎贝尔的5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6,在这本书中,坎贝尔仿照韦伯的经典命题(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0之间的/选择性亲和0命题),追溯了文学、绘画、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运动与现代消费之间的关联;雷斯的5满足的限度:关于欲求和商品问题的研究6,主要是从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现代消费的本质;范恩和利奥波德合著的5消费的世界6,这本著作的特色在于从微观层面考察购物空间(诸如百货公司、购物广场、超级市场等)、消费手段、广告、电视传媒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考饶斯的5时间和金钱:消费文化的形成6,涉及到消费主义与现代性、自我、性别建构的关系问题的考察;等等。这本文献汇编所覆盖的主题、涉及到的作者和作品,可以很好地说明8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况。

需要指出的是,80年代以来,各种学术政治话语,如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符号学理论和方法,都介入或被运用到消费社会的问题讨论之中,使消费社会研究呈现出论题极其宽泛、视域极其繁杂的局面。这些新的话语或研究方法之间常常具有交叉性,一批有影响的作品还具有跨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凯尔纳的5批判理论、商品与消费社会6,詹明信的5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6,豪格的5商品美学、意识形态与文化6,斯宾塞的5商品世界的寓言:中央公园的重要性6,埃文的5消费影像6,威廉姆逊的5消费激情6,福梯的5欲望的对象6,鲍曼的5消费主义的欺骗性:鲍曼访谈录6,费瑟斯通的5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6,莫利的5媒体研究中的消费理论6,坎贝尔的5购物、快感和性战争6,娜娃的5现代性所拒不承认的:女性、城市与百货公司6,等等,都是影响广泛的作品。

综上所述,上述各个时期的研究者的贡献构筑了20世纪消费社会研究的主体,并在学术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西方学者对消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认识时下消费生活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伦理冲突、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反支配、社会权力的认同与抵制等关系,提供了更新的视角和话语空间。尽管他们关注的是西方社会,自然有其局限性,但如果考虑到消费主义理念及其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正全力以赴地加入到消费社会的行列,我们就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视而不见。至于如何进一步梳理其研究进路和理论取向,以及如何借鉴他们的理论研究我们自己的消费现象,则需专文讨论。ü

参考文献:

[1]罗钢.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A].消费文化读本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2]科恩,肯尼迪.全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2.106.

[3]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77.

[4]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80.

[5]鲍曼.消费主义的欺骗性[N].中华读书报.1998-6-

17.

[6]布希亚.物体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22-223.

[7]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三

联书店,1989.113-124.

[8]Bourdieu P.Distinctio n:A So cial Cr itique of T he

Judg ment of T aste[M].L ondo n:Ro ut ledg e,1988.

128-359.

[9]Go odwin N eva R,A cker man F rank,K iro n Dav id(ed-

ited).T he Co nsumer Society[C].Washingt on D C:

Island Pr ess,1997.

责任编辑:王荣江

188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 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从流派的角度论20世纪西方文学

从流派的角度谈20世纪西方文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李莹莹 学号:20101501057

从流派的角度谈20西方文学 [内容摘要]: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更迭频繁的各种社会思潮,使20世纪的欧美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类的精神文化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雄霸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文坛。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 [关键字]:现实主义、俄苏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20世纪的欧美文学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格局和新特征。文学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格局。那么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有哪几个组成单元,其个部分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的组成单元及其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普遍的艺术倾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模式。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这是20世纪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

2、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对人的内部心灵世界的开掘; 3、越来越淡化情节,不是塑造典型人物,而是对气质更感兴趣。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的一个变化特点是“向内转”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 (二)、俄苏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马主义和西方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有些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1、文学创作五光十色,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诸多流派。 (1)现实主义文学又可以分成三种倾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肯定现实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了各种流派:象征派、印象派、阿克梅派、意象派、未来派和先锋派等。它们都以反对传统方法即反现实主义为标榜,在写作技巧和技巧上刻意求新,不惜流于怪诞。 (3)非主潮文学:以四位作家巴别尔、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和普拉东诺夫为代表,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侨民文学、“异样文学”等形态。 2、各阶段俄苏文学的基本面貌:

20世纪西方文学(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

20世纪西方文学(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1. (单选题) 半径为R的均匀磁化介质球,磁化强度为,则介质球的总磁矩为( )(本题2.0分) A、 B、 C、 D、0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2. (单选题) ( )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它确立了艾米莉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题2.0分) A、 《简爱》 B、 《呼啸山庄》 C、 《教师》 D、

《傲慢与偏见》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3. (单选题)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雨果所著的是()。(本题2.0分) A、 《悲惨世界》 B、 《巴黎圣母院》 C、 《九三年》 D、 《高老头》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4. (单选题)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用这种语言深刻剖析自己性格内在矛盾的人物是( )。(本题2.0分) A、 哈姆莱特 B、 浮士德 C、 俄狄浦斯 D、 恰尔德·哈洛尔德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5. (单选题) 巴尔扎克《高老头》中塑造的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是()。(本题2.0分) A、 于连 B、

浮士德 C、 伏托冷 D、 拉斯蒂涅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6. (单选题) 恩格斯称( )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本题2.0分) A、 薄伽丘 B、 但丁 C、 莎士比亚 D、 彼特拉克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7. (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称( )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本题2.0分) A、 《俄狄浦斯王》 B、 《美狄亚》 C、 《普罗米修斯》 D、 《特洛伊妇女》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8. (单选题) 《伊利昂纪》构思巧妙,围绕的结构线索是( )。(本题2.0分)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生命的律动 ---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 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 [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 1.存在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存在先与本质”。[2] 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 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 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思想、艺术表现) 思想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上:()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化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五大流派?基本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1)后期象征主义:法.瓦莱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党《豹》、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3)未来主义:马雅可夫斯基 (4)超现实主义:布勒东 (5)意识流小说: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英.伍尔夫《达罗威夫人》 诗歌创作方面,后期象征主义成就最高的是英.艾略特《荒原》(现代派诗歌里程碑) 什么叫“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欧美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而表现内心世界,突破表象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暂时偶然现象,而表现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他们往往把人物和客观事物变形为荒诞的形象,用以表现和象征某种思想。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奥涅金《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什么叫“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称为“卡夫卡式”,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思想上卡夫卡接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第二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乔伊斯、海明威、萨特、加缪、卡夫卡、奥尼尔等重要作家的基本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作品的主要内涵。 2.理解西方文学史中英雄形象的流变过程,掌握西方文学对人的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 3.重点掌握西方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所出现的英雄形象的主要特点,理解反英雄的概念。 4.通过对英雄母题的分析,理解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二、讲课内容及涉及的作家作品: (一)英雄母题的流变与发展 (二)二十世纪的反英雄形象 乔伊斯《尤利西斯》、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三)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四)人的异化问题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尤奈斯库《犀牛》 奥尼尔《毛猿》 (五)关于存在的拷问 萨特《禁闭》《苍蝇》《墙》 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话》 注:红色为精读,蓝色为阅读,绿色为了解

三、思考题: 1.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二十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学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讨论课 当前抗日神剧盛行的背景下,如果你是导演或编辑,将如何塑造一位英雄形象,为什么? 五、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尤利西斯》的神话对应结构与艺术特点 2.冰山原则、硬汉子形象、迷惘的一代 3.存在主义文学、极限境遇剧、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4.《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5.异化 6.黑色幽默尤索林的艺术形象 6.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 第三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追寻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的基本概念、主要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索尔·贝娄及其创作。 2.理解中西方文学中追寻母题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表现,重点掌握追寻母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表现。 3.理解卡夫卡《城堡》中城堡的象征意义。 4.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不屈服精神的象征意义。 5.重点掌握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题。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转载) jhmpmj 收 藏 于 2011-10-07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9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1947 )、《天象馆》(1959 )、《金果》(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 )、自传《童年》(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1954 )、《时间的运用》(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1957 )、《变》(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1958 )、《弗兰德公路》(1981 )、《风》(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1953 )、《窥视者》(1955 )、《嫉妒》(1957 )、《在迷宫中》(1959 )、《快照》(1962 )、《反复》(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第二章19C末20C初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1.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许多国家将社会民主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2.社会主义运动分裂 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理论(伯恩施坦,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预言的修正,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明确的社会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原则,其核心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各阶层的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3.社会民主主义的形成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人更多的接受了修正主义思想,形成了包含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潮。 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思想核心,优先考虑个人价值,希望通过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2.民主主义思想—民主制度是实行人道主义的唯一政体 民主即所有人在政治上都有同等的发言权。 民主本身就具有价值,民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民主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最适合的制度 民主可以保证改革的步骤符合有关人的意愿 3.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 自由对所有的人都是重要的,是个人的权利。 自由意味着摆脱低人一等的依附地位。意味着个人权利不受他人侵犯。 真正实现自由必须由社会提供提供必要的平等条件,自由意味着人人平等的拥有权利。 平等同时包括通过实行累进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式减少贫富差距。 团结互助既是对自由的节制,同时也是给自由以实质内容。 4.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修正” 5.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推进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推进了政治民主化。 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 在推动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如最低工资法、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累进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 一、19世纪的德国与德国历史学派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二十世纪欧洲文学(二)

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一战至当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政治世界的多元化文化背景:非理性主义思潮叔本华意志论尼采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内容:主观性、扭曲性、模糊性艺术方法: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 经常采用象征、荒诞、意识流等手法. 一)萌芽期:19世纪中叶唯美主义、波德莱尔(二)确立期:19世纪70至90年代前期象征主义(三)第一次高潮: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由法遍及欧美)、未来主义(以意为中心)、表现主义(以德为中心)、超现实主义(以法为中心)、意识流文学(以英为中心) 未来主义 20世纪出现最早的现代文学艺术流派,最先出现于意大利。“未来主义”一词在1908年10月11日的《诗刊》上提出。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简称《未来主义宣言》),宣告了未来主义的诞生。基本特征:对机器文明、都市生活、速度、力量作充分的表现;强调直觉、无意识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历时最长的一个文学流派。由达达主义演变而来的。超现实主义是风行于两次大战之间的文艺运动,产生于法国,后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成立。“超现实主义”一词源于立体未来派诗人阿波利奈尔在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 1917年)的序言――“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像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和梦境,追求现实和梦幻的统一;提倡“自动写作法”;主张语言的自由联用。代表作家、作品: [法]布勒东《娜嘉》 [法]阿拉贡(《共产党人》)第二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新小说派 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新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至60年代繁盛,1971年巴黎讨论会进行回顾总结时得名。也称为“视觉派”、“反小说派”。基本特征:注重写物,反对传统小说的“人物中心论”。“不确定性”的情节,迷宫式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十分清晰的时空结构。用“写生”的态度来记录客观事件及情景,反对传统小说的虚构故事。大力提倡语言的创新,反对使用规范化的文学语言。代表作家、作品:娜塔莉??萨洛特: 《金果》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题及答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保障措施。 2、凯恩斯 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才华横溢的理论创新者、杰出的经济理论学家。 3、《贝弗里奇报告》 答:《贝弗里奇报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基础。 4、福利 答:在经济学中,“福利”意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 5、公共选择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的理论。 6、空想社会主义 答: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经过16-18世纪的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初达到最高阶段------“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欧文 答:欧文是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现代福利思想。 答:现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和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相联系的。国家颁布的宪法和各种保障人民福利权利的法规,以制度化的福利表达了中国现代福利思想的含义,这就是国家从保护民生、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生活幸福的角度给予人人福利保障,突出了国家的福利责任。同时。人民也有承担自己的福利发展的责任,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承担各种社会义务,自主的谋求自己的福利。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完成了其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 2、简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 答:第一,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以公民权利的政治理念为核心,把社会福利当作实现人的权利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社会福利的实施来缩小贫富差别,维护社会平等与正义。第二,围绕着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第三,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这三方面的问题作为理解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线索,使我们阐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主要理论,并对它们表达的理论观念进行分析和思考,揭示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本质的基本依据。 3、简述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 答:第一部分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平等的描述,第二部分则是他所谓的理想社会。他对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深刻揭露,表明他对乌托邦社会的描述,是针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问题而构想出来的,绝非一般所谓“乌有之乡”的虚构。4、简述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社会福利问题? 答:马克思对待社会福利问题的态度是站在彻底的社会批判的立场上,对造成贫困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把一切关于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归结为资产阶级用以维护和改良其统治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