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之爱与儒家之仁的异同

基督教之爱与儒家之仁的异同

——以“爱一切人”和“仁者爱人”为

许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对外汉语班200602220)

指导教师:胡素莲

引言

历史上虽然有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希伯来文明等几大文明,但现在对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古中国文明和古希腊-希伯来文明了。而这两大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要为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了。在这里我主要就这两大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耶稣的伦理思想“仁者爱人”和“爱一切人”为例,来对基督教之爱与儒家之仁的异同进行一番比较。

一、中西两大爱

在这里我比较的是中西两大文化中的爱的差别,我们知道如若我们比较两大不同的文化,就必须先表明我们自己的立场,而且论述过程之中也得至始至终围绕着这个立场进行。在本文中我对这两大文化中的各自的爱并不采取抑此扬彼的态度,而是一视同仁!为了更清晰的说明它们俩的关系,我将以日、月为喻,来更形象的说明这两大爱的各自伟大之处!

我们把这两种思想比作日和月,但似乎是无论我们把其中哪一个比作日或月都欠妥当。首先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日和月的发光原理,太阳就是一个火球,能自己发光发热。然而月亮却不是,它是借着日光的照射反射在地球上,在我们看来月亮也就有光了。那么也就是说月亮自己不能发光而是借着日光而发光。现在我们如果在此看法的认识下把“仁者爱人”比作“日”的话就会引起拥护基督教人士的不满,如若我们把“爱一切人”比作“日”的话又会遭到国人的非议。无论哪一派都会觉得比作日就是在抬高,而比作月的就是在贬斥。但

在这里我并没有此意。如若我们从文学意义上来看,月亮可要比太阳美多了。要知道在历史上写月的很多,可赞日的就要少了。再就是我是一个中国人,不能免于中国的影响,以至于我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中国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相契合了,这是一种相对性的思维方式,不是一元决定论,而是多元共存。许倬云说:“中国文明之中,我们看它的思考方式……常强调相对性……包括容许别的标准的存在的可能。”[1]我们允许其他文化存在是认为其他文化与我们的文化有同样伟大之处、同样能发光发热,其他文化与我们的文化是并行不悖的!这在我们中国的阴阳学说里有很好的阐释。中国主张日为阳月为阴,阴阳平衡天地才能正常运转,阴阳不可缺一,日主昼、月主夜,日、月是同辉的。从以上来看,日、月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可我们到底该把哪种思想喻为日、又把哪种思想喻为月呢?在这里我们采取张亦镜的说法,在他的文章《耶儒辩》中说:“耶稣是元始所有之道,与上帝同体,且即上帝矣;既为凡得道者之本,则譬之于日,光属固有,孰谓不宜……孔子学天者也,其所得道,皆从发愤苦学中来……审是,则孔子于天之道,尚是间接于古,匪特不能自发光,且非直接道光以返照于世。喻之以月,犹未免尊之太过。”[2]也就是说耶稣感天而孕、道成肉身,他宣传的道是自己的道,如太阳自己发光一样,所以喻为日。而孔子的道是后天发奋苦学而来,如月借光而发亮一样,所以喻为月。所不同的是,张先生把耶稣喻为日,把孔子喻为月;而我们把耶稣说的“爱一切人”喻为日,把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喻为月。前面已说,我们把耶稣说的“爱一切人”喻为日,把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喻为月都没有褒谁贬谁的意思。而且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任何主观的思想都以客观为依据,那么耶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道也是从学习中来,并把它发扬光大。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耶稣走的是宗教的路,而孔子走的是人世之路。但他们同为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人。在此我将以一个公正的态度来评价耶稣的“爱一切人”和孔子的“仁者爱人”,并对它们做一番比较。这样我们也似乎通过这一隅的对比,窥探出基督教之爱与儒家之仁的异同,并对日益全球化的我们指出一条明光大道!

然而我毕竟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实实在在的人,我定会受到周围环境以及我所读的、所学的知识的影响。我是一个中国人,在儒学兴盛的环境中长大,以使我产生了对祖国、对传统文化的爱。这种爱使我不由自主的倾向于本土

文化,所谓公平对待中西文化是不可能绝对性的做到的。但我会做出最大的努力,尽我所能超越民族狭隘来保持这个天平的平衡!

二、两大爱的具体表现

如果我们来分析“爱”这个词,就会发现它包括爱己、爱亲人、爱众人等三大范畴,而我们也将通过这三大范畴的爱来对耶稣的“爱一切人”和孔子的“仁者爱人”的异同做一一说明。我们来看一下耶稣的“爱一切人”和孔子的“仁者爱人”,这两句话似乎是一个意思,就是爱所有的人。但实际上这两句话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孔子的“仁者爱人”包括爱己、爱亲、爱君、爱他人,而耶稣的“爱一切人”是爱他人、爱仇敌。孔子的“仁”思想虽然包括四个方面,但这几方面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的,都统一在爱亲的思想之下。而耶稣的这两大思想是在他宗教思想体系之中的,是以主基督为准的。这是他们最大的不同。而相同之处就是爱他人,但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爱己之异同

1.爱己之异

孔子是有爱己的思想的,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即是对自己的爱,你要使自己不要受外物的伤害、保护自己,以至“发肤”都不能毁伤。然而这个爱己并不是自私自利的爱己,这个爱己是完全包含于爱亲思想之中的,在《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己要爱自己,爱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发肤”不能有所伤害。因为它们是你的父母给予你的,爱自己是尽孝的开始。更何况如果我们不爱自己,我们只有病怏怏的身体还怎么去尽孝,只能是给父母以拖累。所以要首先爱自己才能去尽孝,也才能去做事、爱别人!

但耶稣是不强调爱自己的,他是强调纯粹的爱主,个人不在爱之列。在《马太福音》第五章第10节这样写到:“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为了义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天国就会要你。《马太福音》第六章第25-33节中写了勿虑衣食。也就是说的不担忧、不考虑衣食,只要这样你就是天国的子民。没有爱自己,只要爱主基督一切就可以了。尤其是基督徒不只要放弃自己的

幸福,而且更是得牺牲。为了教的壮大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传教,即使那地方难以生存,但只要有人居住,基督的使命就在催促着他去。他的幸福就是愉悦上帝,为上帝壮大信徒。他没有普通人的享受。

可见孔子是主张爱己,而耶稣是不主张爱己的。

2.爱己之同

虽然孔子是有爱己思想的,但孔子的爱己不是真正的爱自己,是统筹于孝的思想之下,还有“仁义礼智信”之下,爱己同时有爱亲、爱他人,也就不是纯粹的爱己了。那么也就和耶稣的不爱己有所契合了,因为他们可以说都是主张不爱己的。

3.爱己之异同的合流

既然他们俩人的主张有相同之处,说明他们俩完全可以以一个标准来行之于世,那就是爱己。基督徒完全可以采取孔子的思想,因为只有爱了自己才可以更好的爱耶稣基督!而世人也是一样,爱了自己才可以更好的爱亲人、爱众人!(二)爱亲之异

1. 爱亲之异

爱亲思想是孔子最为重要之思想,为什么如此说,因为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爱父母,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由此而生。而孔子的弟子有子对此也有阐发。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本确立大道自然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张居正点评此句话曾说:“人能孝弟,则亲吾之亲,可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3]可见爱亲正为仁者爱人之中心,从此才可以推而广之。

爱亲思想的扩展,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忠君,即我们本文中所说的爱君。在《为证》篇中说到:“孝慈,则忠。”就是说君王孝敬长辈,爱抚幼弱,民众就会尽忠。君王孝慈则百姓就会爱君忠君。这既说明君王的引导作用,又说明把孝推而广之,百姓就会爱君。而且在此篇中孔子也直接说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证。’是亦为政,悉其为为证?”爱父母、友于兄弟就是在从政,从政即有忠君一意。

孔子既有爱亲、爱君之言论,但到底该如何去做才算是爱亲、爱君呢?

首先我们来看该如何爱亲。第一是要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只有敬父母才能与动物相别。第二是父母在世时,首先是在家服侍父母,听从父母,“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其次是出外要“游必有方”,要有计划。第三是父母去世了要守孝,尤其是要守孝三年,以报在父母之怀三年之恩。在《论语·阳货》篇中有如下对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生,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子曰:“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可见居丧是多么的重要。第四是不改父母的志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次我们来看如何忠君。对君王第一也是敬,“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主临朝,恭敬而心中不安,但也要从容。而君王召见就要“不俟驾行矣”。即使君王有错也要不断地谏改之,不弑君篡位!

然而尽孝、尽忠并不是尽愚孝、尽愚忠。我们来看《孔子家语·三恕》篇中一段:

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奚疑焉?”

孔子曰:“……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

可见我们应该从大义,如果父母、君主有过错,我们应该谏止父母和君王的过错,如果陷父母、君王于不义,那可谓是大不孝了。所以要服从正义,不服从父母、君王的不合理要求,是做人、做臣子的最高德行。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孔子的爱亲、爱君思想最大的有用之处就是能使家庭和睦、国家稳定。然而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不同的阶层,造成上对下的无限制的欺压,而下层却只是一味的忍受,或者只能像阿Q一般做一番精神疗法了。

现在我们来看耶稣的观点,在耶稣这里是不怎么注重亲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他说的那句:“我不是来废除律法的,而是成全”来看,那么他是主张爱父母的,因为《旧约》中的摩西十戒中有:“要爱你们的父母。”如果他成全旧的规则,那他就应该主张爱父母。然而,耶稣太狂热了,他把他所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他的主。他十二岁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时,他的父母来寻他,他却不高兴地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可见主才是他的父,他的亲生的父已被他远抛在身后。推而广之,他也不主张在家里侍奉父母,而是要求教徒远离父母跟随他而来。在《马太福音》第四章第18-22节有如下阐述: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她兄弟安德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从那里往前走,又看见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兄弟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耶稣不仅仅是要弟子抛弃父母跟随他,就连留下来一会儿埋葬父母都不允许。《马太福音》第八章第22节耶稣讲到:“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而孔子是要求人们在家尽孝、父母死后不仅要把他们埋葬而且还得守孝。可见耶稣和孔子在这方面多么的不同。

2. 爱亲之异的影响及合流

前面已经说到,孔子有使社会安定的力量,但耶稣却没有这样的影响,他那里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性,甚至还有具有向世界扩张的危机。《马太福音》第十章第34-38节耶稣如此说到:“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母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做我的门徒。”法国欧内斯特·勒内曾说:“它(基督教)太使人脱离大地,便击碎了生活。如果基督教徒为着基督而反抗父亲,出卖祖国,他这劣子叛贼仍会受到赞颂。这样,古代的城市,一切之母的共和国,国家或是一切之通法,都被放在上帝之国的敌对方里。一个神权政治之不详的种子被引入了世界。”[4]。可以说这就是它的危机性,为了上帝舍弃父母与国家,这不仅对于国家的安定与团

结是最大的隐患,而且是世界的隐患。如果他们用非常手段消灭异教徒,那将会是战争的爆发,是另一个地区毁灭的灾难。

稳定的社会当然是我们所期盼的,但是只采取孔子的观点又会造成大鱼吃小鱼的局面;而只采取耶稣的看法,又不能使社会安定。何不如把他们综合一下,在安定时要孔子,在欺压时使用耶稣的观点来反抗呢!但这只是一个设想,成功率恐怕是微乎其微!因为有许多不可抗的因素在其中,一旦结合之后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可谓是得不偿失!

他们的思想发展到现在,可谓是有许多的影响。我们在这里主要再次说明一下爱亲思想的影响。从孔子发展来的儒学使东方世界特别注重家庭,基督教使西方对家庭非常淡薄,所以他们自成年起就与父母分开。到底是何种好,巴尔扎克在《高老头》呼喊:“我要抗议,把父亲踩在脚下,国家不就亡了吗?这是很明白的,社会、世界都是靠父道做轴心的;儿女不孝父亲,不要天翻地覆吗?”[5]可见家庭观念的淡薄对社会、国家将是很大的危害。但是也许看了这段话很多人都会说这就是西方社会的弊端,然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现在的社会也相当普遍。而另一些人又会追着逼问,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国家受了资本主义的污染了,受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我却不认为是受基督,而是受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精神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观念已深入大部分中国人的心。我们的思想领域也被侵占。发展物质基础好吗?可以说是无错的,但是精神应与其并行。可是我们如若再回到以前只采取孔子的爱亲思想就好吗?我看也未必,因为要想孩子有孝心,父母就得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唤醒孩子的感恩之情,才能使孩子心甘情愿地尽孝,所以中国的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来就承担着供养的责任,之所以说供养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抚养,是因为即使孩子成年之后也有相当几年是由父母出钱供养的,即便是孩子结婚时也要父母来买房子,婚后如果这个孩子没有经济来源也要由父母来供养。那么这种供养不是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吗,他们为了孩子根本没有享受生活的时间与精力,而直到将死之年才可能幸福的生活一两年,那也得建立在孩子真有了孝心的基础之上才行。此时我们就应该适当的采取耶稣的观点,向西方的观念借鉴,在孩子成年之后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社会上进行实践,让父母也有享受生活的时间与精力。

(三)爱众人之异同

1.爱众人之异

(1)爱一般人之异

首先我们要给这个标题中的一般人给与一个定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在下面进行论述,这里说的一般人其实是指除了仇人的众人。由于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姑且就用一般人来指代吧!

孔子的爱众思想是其另一大思想,正如前面所说爱众是由爱亲思想推广而来。《论语·学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由孝悌而泛爱众。可究竟该如何去爱,孔子也给我们指出了十分明确的道路,一为“忠”路,,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如想立于世就也要有立别人的胸襟,自己想通达也应让别人通达。另一为“恕”之路,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不好的东西自己不想要,别人拿来又能做什么呢。除非送给东西的那人有超人的本领高超的智慧能从不好的东西发现高价值的东西,而又能大方的无所要求的送给别人使用,但此种情况可说是少之又少,应该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所以就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面再来看耶稣,我们已说,耶稣的思想是统筹于宗教之下的,他的爱众人也仅是对教中人士而言。他说要爱你的兄弟,可是兄弟已不仅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同时指所有信基督教的人。那耶稣是怎么爱的呢,第一是要与人修好,在《马太福音》第五章第22节说:“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判;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而且接着就说,即使去献礼,也应与弟兄先和好,所以兄弟之间应和睦相处,不能向兄弟动怒和谩骂。第二是原谅他人过错,即使犯的次数多,也必须原谅他。在《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21、22节中,耶稣回答彼得的话:“彼得问耶稣说:‘原谅别人七次够了吗?’耶稣回答说:‘不够,要原谅七十个七次。’”第三是施与恩惠,而且在给与别人施舍时不可大声嚷嚷,耶稣同时指出四处嚷嚷的人是假意伪善的,是为了得到荣耀。要知道施舍别人是为了愉悦上帝,在暗处行善就好。

这就是孔子和耶稣的爱众人的观点,孔子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给别人,自己想得到的也应让别人拥有。耶稣是要与人修好,原谅他人的过错,别人有难应该施与恩惠。可以说他们两个“爱众人”的具体做法都说的不错!但孔子的爱众人要比耶稣的多的多了。因为孔子是人世之人,所以爱所有的人,但耶稣

是宗教的,他排除本教之外人士。可是有人会说孔子有阶级观念,是不会把低阶层的人放进来考虑的,是不会爱低阶层的人的。《论语·八佾》篇中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雍也》篇说:“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如果人们挑刺,就会从这里出发说孔子是狭隘的,是不爱低层次的人的。但他们错了,用这来说明他的爱众人思想是不适宜的。因为在《论语·子路》中有“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充分反映出孔子对夷狄的平等相待的态度,并不因夷狄的文明程度未及中原而不以仁爱相待。”[6]而且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亦言:“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吾从先进者。”可见孔子并不排斥文化水平低的人,在《论语·季氏》中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见孔子是希望人们学习,是希望人人能进步,更何况孔子说:“从吾者,束修而已。”十条干肉是多么的少,如果他排斥低阶层的人,那又为什么收他们为自己的学生呢。更何况“君子尊贤而容众”,孔子怎会不容众,不爱众人呢!并且我们现在来看,一个文化水平低的人是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即使别人欺负了自己也不能有理有据的反驳,向法院申诉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所有孔子是希望“野人”不“野”!爱众人就应该采取孔子的观点,爱世上一切的人,而不像耶稣排斥教外人士。但是爱众人中有一类特殊的人,那就是仇人。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包含进来,而是独立出来在下面作专门的论述!

(2)爱仇人之异

在孔子这里,“仇人”是不应该去爱的,孔子强调对恶人不应去爱,而应该以“直”相对。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究竟什么是“直”?直就是公平正直的对待怨恨,留下仁德之心对待仁德之人。这样恶人就不敢再作恶,德善之事更可畅!

但耶稣不这么看,作为宗教的人,他提倡爱仇人。因为上帝的光既照好人也照歹人。《马太福音》第七章第11节:“你们虽恶,尚知将好物给子女;何况你们在天的父,岂不要更将好物赐给求他的人么?”《马太福音》第五章第44、45节说:“我告诉你们,爱你们的仇敌,为逼害你们的人祈祷,以致你们可以证明自己是已在天的父的真正的儿子,因为他使太阳一样的照在善人与恶人的田里,是雨水普及为善为恶的人们。”所以教徒要愉悦上帝就应该像上帝一样既爱

你亲近的人也爱仇人。“有人打你的左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路加福音》第六章第29、30节)这种爱是疯狂的爱,是耶稣基督的爱,是常人无法达到的爱,但也是至爱。

从此方面看,孔子是不及耶稣的,但毕竟孔子是人世的人,耶稣是“天上的人”。作为人世的我们该怎么来对待仇人呢,我想既可以采取孔子的做法,也可以采取耶稣的态度,就看我们怎么想了!

2.爱众人之同

无论孔子的爱众人和耶稣的爱众人有多么大的不同,但他们俩似乎是不约而同的在实行的方法上走在了一起,那就是给予别人恩惠和原谅他人的过错。对于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在各自的思想里论述过,现在我们只是更进一步的指出来,就不进行详细的解说了。

3.爱众人之异同的合流

既然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在对待一般的人而言,孔子在爱里所包含的范围是广的,那当然基督徒就应该采取孔子的观点;而对待仇人这方面我们也要采取耶稣的看法。这样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爱!

三、日月同辉

我们现在已看出,孔子有孔子的高明,耶稣有耶稣的智慧。孔子是人世的人,很多人认为儒家没有宗教的性质,在这里我也承认。但孔子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在人世做一个“仁者”。而耶稣是属于宗教的,他所要求的是为了“上帝”,一切以上帝为基准,排斥上帝之外的人。基督教徒越接近于上帝越能愉悦上帝,进入天国。他所塑造的是一个“天上的人”。但他们同为我们所认定的领路人。正像任炎林所说:“世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父雅各’。他留下的‘井’可以供给他自己,他的子孙,以及他们的牲畜饮用。他们信赖他,他们从他那里得到启迪,寻求指引。经过多少世代的考验,他们认定他是值得敬重的精神导师。”[7]他们都是精神导师,可我们到底该如何采用这两种思想,不用想,当然是并而采之。“处今之世,人人希冀永久和平之成功,人人祷祝大同世界之实现,然非公教(基

督教)与儒家学说携手合作,则必无一道同风之望。”[8]所以基督教之爱与儒家之仁都要用,但要适时而用,白昼用日、夜晚用月,日月同照,光明永恒!

注释

[1]许倬云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4月第1版.176

[2] 张亦镜著.耶儒辩.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182

[3] 陈生玺主编.张居正讲评《论语》皇家读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

[4] 欧内斯特·勒内著.朱旭文译.耶稣的故事.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3月第1版.205

[5] 巴尔扎克著.傅雷译.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3月北京第1版.422

[6] 钱世明著.说仁义.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0

[7] 任炎林.儒家的天道思想与保罗在《以弗所书》中之上帝教义的比较.《基督教文化评论》编委会编.基督教文化评论(一).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1990年4月第1版.153

[8] 方豪.论中西文化传统.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205

参考文献

[1]圣经.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5月第1版

[2] 张帆编.论语.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2月第2版

[3] 张亦镜著.耶儒辩.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

文化

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4] 唐凯麟陈仁仁.孝:常情与变异.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2009年第3期

[5] 欧内斯特·勒内著.朱旭文译.耶稣的故事.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3月第1版

[6] 钱世明著.说仁义.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7] 燕京研究院编.赵紫宸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4月第1版.190—198

[8] 查昌国.先秦“孝”、“友”观念研究——兼汉宋儒学探索.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12 月第1版

[9] [美]许卓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 月第1版

[10] 罗光.《圣经》的爱与儒家的仁.刘小枫何光沪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第五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月第1版

[11] 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月第1版

致谢

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胡素莲老师不断给出创新性的建议,在此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