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理论

试论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理论
试论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理论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_

大众文艺 212 摘要:英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将西方文化融入精彩的剧情之中,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起着导向作用的电影片名。因此一部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获得认可,其影片名必须成为该电影的“点睛之笔”。本文将从文化影响翻译方法及策略的角度,浅析大陆、香港、台湾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文化;翻译;电影片名 一、引言 文化,包罗万象,错综复杂。迄今为止,对于“文化”一词,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维基百科最新的解释为:“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1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会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相互了解各自的不同文化,我们才能推进经济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全世界的共同繁荣。 中西方国家由于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文化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很大障碍。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遭遇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当“重义气轻利益”的中国思想遭遇“重物质轻人伦”的西方标准,必将火光四溅。然而,英文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将西方文化融入精彩的剧情之中,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但是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起着导向作用的电影片名。片名对于电影来说起着 “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一部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获得认可,其片名的翻译举足轻重。 评判一部汉译电影片名好坏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片名是否忠实于原作内容,反映原作的主题和风格;其次,片名是否言简意赅,表述清晰,“一针见血”;第三,片名是否符合华语观众的观赏习惯,按照汉语的标准来表述;第四,片名是否吸引眼球,或幽默,或生动,或具有感染力。总之,理想的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以既能保留原作内容,又能符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为标准。另外,还要考虑其商业价值,不要忽视目标观众的期待。所以对于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来说,要做到形神兼备具有相当的难度。即便是同源于汉语文化的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经历,也孕育出了不尽相同的文化。译者从各 自的文化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一部英文影片在两岸三地上映时,往往拥有截然不同的汉译片名。以下将从文化影响翻译方法及策略的角度浅析两岸三地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各自特点。 二、大陆地区文化与片名翻译1.社会文化背景 大陆地区传承了比较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该文化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儒家、道家及佛教文化色彩,总结其特点有三:一是和谐之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内部凝聚的文化,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和谐至上,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结合;二是兼容并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封闭自固的,也不是一种批判的文化,现今在大陆地区流行的“韩流”、“日系”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总是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外来文化;三是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境界,强调慎独自修、至诚尽性、忠恕宽容。 2.片名翻译特点 正是在和谐、兼容、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驱使下,大陆的翻译者们多半拘谨且小心,不愿轻易改变原片名的结构,片名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且往往比较中性,极少带有煽情、暴力或夸张的色彩。这也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尤其是“信”在大陆地区片名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然而这种“信”往往只是从字面上传递了原片名的信息,并没有起到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的作用。大陆译本只有在直译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深入地雕琢,使之成为兼具时代特征和影片内容精髓的译本,才能真正成为经典译作。 例如,由著名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美国经典冒险喜剧电影“Rain Man”, 在大陆被译成了《雨人》,看似对原名绝对“忠实”的译本,其实丝毫没有传达影片的任何内容和信息,甚至让观众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谓的“直译”瞬间变成了“死译”。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清影片英文名的由来及电影的主旨。看过电影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其实是由于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总是错把自己叫成“瑞曼”,才有了“Rain Man”。而另一个译本《手足情未了》,是比较合适的版本。充分体现了片名的信息功能,影射了该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同时“情未了”又兼具了美感功能和吸引力。显然是值得推荐的译本。 当然,大陆的 “直译”式片名,也会造就一些佳译。例如:1997年上映的经典美国大片“Titanic”,香港当时将其译为《铁达尼号》,而中国大陆引进此片时,将其翻译成了后来大 从文化角度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王 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突出的评价资源。反之,不同评价资源的整合也在建构不同的语类结构。英语新闻也带有撰稿者一定的主观倾向性,评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具,即通过作者对各种评价资源的运用,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正确解读新闻报道。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如能将评价理论适当引入来解读语篇,相信将会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J.R.Marin &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明瑶. “新闻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分析及其翻译”, 《上海翻译》,2007(1). [3] 李国庆 孙韵雪. “新闻语篇的评价视角—从评价理论的角度看社论的价值取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7).[4]姜望琪. 《语篇语言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健.《英语报刊阅读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语言学研究?

《雨果》观后感精选作文

《雨果》观后感精选作文 悠长的镜头划破灿烂的电影时光,转过二十世纪的拐角,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滑向1930年的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唯美的色彩,浪漫的音乐,优雅的视角,精湛的特写,与熙攘的人群上空,于漂浮在空中的浮尘,与雨果深邃的蓝眼睛里,于埃菲尔铁塔的遥望中,于火车站钟楼上的古旧大钟的转动中,被涂上一层怀旧的色彩,若隐若现,如烟如尘,仿佛时光倒流,历史重演。如水溢晕染的画卷,优雅得无声无息,浪漫得无痕无迹,一层层于轻柔的旧时光中,怡然铺开,仿佛如霎时绽放的花朵,将老的时光开放的如此灿烂鲜艳,而我们的目光如同穿越时空的刀光剑影,被这些轻柔的灿烂,弥漫的光影,感人的故事霎时压碎成虚无,雕刻成永恒。 这就是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雨果》留给我的最初印象。这不是一般的一部简单怀旧的电影,而是一份流动的3D情书,写给法国电影大师,默片鼻祖梅里爱与他所创造的绚烂灿烂老电影时光,向那个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尘封在电影人记忆深处的默片大师于开拓了我们今日电影的默片时代的崇高敬礼。这是一部注定要留在世界电影史诗上的影片,注定要成为电影课程上的一页灿烂的介绍,因为它已不单单是一个12岁儿童雨果的历险记,而是默片梅里爱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写照。在这部电影中,梅里爱的形象就是那个火车站上开玩具店的庄重老头乔治梅里爱,雨果的同龄朋友伊莎贝尔的养父。

正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乔治梅里爱(1861~1938)原本是一位着名的魔术师和木偶艺术家,后在因为受到Lumiere brothers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写实火车电影短片的启发,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摄影棚。他使用专门的演员、布景、道具、化装等手段拍摄电影,开拓了与卢米埃尔纪录片式那种完全不同的电影创作道路。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1899 年的《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长利用停机再拍和更换布景等在当时相当创新的手法拍摄了《灰姑娘》、《蓝胡子》、《魔灯》、《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纪初,他率先创作出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北极征服记》等。特别是《月球旅行记》一片影响巨大,不仅确立了科幻片这一样式,而且确定了电影排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梅里爱的影片是电影成为艺术的第一步。 《月球旅行记》是梅里爱电影事业登峰造极之作,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名与金钱,但同时也奠定了他走下坡路的开始,成为了他无法逾越的天堑。由于梅里爱过于拘泥于戏剧的表现手法,坚决回绝使用外景,回绝摄影机在拍摄过程中变换角度(表现物体运动的移动摄影特技除外),这种保守限制了梅里爱在艺术上的开展。到了1910年,美国好莱坞已经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等一批动作片,蒙太奇已经渐渐成为电影的语法,而此时的梅里爱却还在拍摄《太空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反复性的作品。眼看着自己的影片逐步受到好莱坞电影崛起的冲击所带来的票房萧条,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梅里爱终于决定打破自己的教条,斥巨资前往太平洋拍摄了整整一年的影片。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电影赏析》是电子声像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电子声像专业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并对电影艺术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本课程将对各种电影基础理论加以讲解,并在分析影片时综合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影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电影作品有较专业的剖析和阐述。 本课程将从电影艺术的各个维度对电影作品进行解构,让学生熟悉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了解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熟悉电影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了解电影作者的视听语言构思和处理方法,熟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于当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分析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讲授电影作品分析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对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进行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观赏,并阅读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与课下资料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 (4)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从影院经营者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 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

2、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影概述 第一节世界电影发展梗概 一、电影的诞生 二、电影艺术的起源 三、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电影发展梗概 一、起始阶段 二、发展时期(1922—1926) 三、危机时期(1927—1931) 四、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932—1937) 五、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 六、战后中国电影(1946一1949) 七、“十七年”起落期(1949—1966) 八、“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 九、新时期的繁荣(1978至80年代末) 十、“后新时期”(1989年至今) 第三节电影艺术思潮简介 一、发明之初的分歧 二、电影语言的确立 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四、苏联蒙太奇学派 五、好莱坞类型电影 六、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 七、再现美学的实践和理论 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电影 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1 分了三次才看完冯小刚的《芳华》,之前被炒得很热的一代人的青春和情怀,整部片子平稳细腻甚至有些压抑。 在豆瓣电影上看了一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中哪一个细节最打动你?” 那个细节最打动我,应该是精神有问题的苗苗独舞的那一段,一个从来不被爱,从来被压抑的女孩内心的火热和生命力在这一个瞬间蓬勃而出。一个从来没有被善良对待过得人更容易识别善良。苗苗一直以来就没有被善待过,所以,当刘峰习以为常的向对别人一样对她好的时候,她能很快的感知到这份好,当然她也贪恋这份好。是啊,哪个人的心里不渴望被爱,只是有些人心里安全,所以遇见喜欢人能很好地信任别人,有些人心里没有那么安全就会带着小心翼翼最后还是伤人伤己,这感情中滚雪球效应是如此的明显。我也要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填不起来,让它越来越完整饱满。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温暖始终是照不亮自己的内心,一舟只载一人行,其实想想自己一直都是被爱着的呢,何必要让天性的悲观部分坏了自己。要相信暗示的力量。 还有一个部分,快结尾的时候,何小萍问刘峰:“你过得好吗?”刘峰说:“那要看和谁比,要是和躺在这里的这些兄弟比,那就是太好了”都说幸福与不幸福是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比较的对象,如果一

个人内心对于到达幸福的设定值低一点,那么就应该能更容易感到幸福吧。 说实话,相比于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之前看过的《无问西东》,那里面有更多爱与正能量的传递,这里面也有,只是这里面的两个主角活得都很压抑。不过,这也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内心强大程度不一样,这里面的两个主角,都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压抑自我甚至忽略自我内心的人,而《无问西东》里面的主角们不管是在那个年代做出的决定基本都是遵从自己本心的。确实,有很多时候,内心是有张明确的地图,我们觉得不快乐恐怕是我们忽视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或者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将内心的声音变成行动,变成现实吧。 最后,就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不太顺畅的遭遇,我只想说“善良必须有刺” 《芳华》观后感2 电影芳华是一颗催泪弹,对老年人有效。 影院散场灯大亮,别的观众陆续离座出门了,银幕上快速走着演艺人员名单。 我们一家仍然静静坐在座位上,我和妻两张老脸上流淌着泪水,老泪纵横。女儿递过來两张手帕纸,轻轻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回家吧。 看电影流眼泪,许多年前的事,卖花姑娘。那时,妻伤心落泪,我笑话她。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不计其数,犯不着,那该得流多少泪水呀?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e8995746.html,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作者:刘诗雯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将着重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研究,旨在帮助译者了解文化差异及避免因文 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在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观点,即所谓“异化”与“归化”策略。但是在应用策略之时,必须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异化,也不能过于归化。 关键词:电影片名;文化差异;异化;归化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其语言应该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了吸引观众,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概括影片的主要内容,内容简短、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更好宣传影片。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通常会采取两种策略,异化与归化,但这两种策略有其适用范围,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片名时更应仔细斟酌,尽可能使译名传神。 一、文化与翻译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在其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中说过:“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文字和成语的影响是如此的普遍,如果不熟悉语言文化背景,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含义。” [1]文化意义几乎不是固化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人,对意义的解读、体验及重构也不同。共同经历和体验的缺失,使得文化层面的翻译困难重重。[2]在翻译 过程中,译者必须结合本地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电影片名的翻译。 二、文化差异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3] 就两种文化而言,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不一定是对应的。那么就在翻译电影片名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就产生了两种观点,即所谓“异化”与“归化”策略。 (一)归化策略 归化的属性为译文接受者取向,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要求译文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要用目标语读者习以为常的词汇与语言来替换源语语言。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本名族文化不熟悉的单词或词组,这时就应该考虑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试举例:Forest Gump 翻译为《阿甘正传》。试想一下,若是将Forest Gump翻译为《福雷斯特·甘普》,观众肯定会感到迷惑,完全失去了观影乐趣。《阿甘正传》这种译法,正是利用了《阿Q正传》的语 境,有一种半戏谑的轻巧味道。

论欧美电影片名的翻译

论西方电影片名的翻译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has become a popular phrase in modern life. As is known to all, how to translate the film titles has become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film title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sometimes films titles will hav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wing to the different translators. Because everyone has his own idea,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Films ar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interchanges. Therefore, the culture of the countries is becoming a major content to present in the film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and calls on the translator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The art, commercial and social feature characterize the film titles. Translation isn?t a process to change one language to the other. Foreign audiences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to comprehend the original film titles. The Chine se audiences wouldn?t arouse sympathy when they see the original film titl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at people shouldn?t hold one-side view that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good or the free translation is good.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ought to supplemen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se two methods must combine and use adjusting orders, adding or reducing some words of the original film titles to get the best result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Key Words] film title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culture difference

《雨果》的观后感

非常喜爱《雨果》这部电影。看完走出影院时心里暖暖的。 在告诉你我为什么喜欢它之前,先要说清楚一个事情。这部电影树大招风,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马丁斯科塞斯一个人的作品,在评价它的时候先入为主,用马丁以往的故事水准去套,或多或少失望了。其实《雨果》改编自一本儿童书,名字就叫《雨果凯布瑞特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200x年出版,作者Brian Selznick是插画家出身。这本书相当特别,以图画和文字交织讲述故事,不是纯文字的小说,不是充满插画的小说,也不是图画为主的绘本,而是图画与文本都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这本书及其豪华精美,因其华美和创新得到赞誉,像我这样的书颜控更是对它毫无抵抗力,不过故事性方面,的确有硬伤,后文详述。电影版在框架节奏和画面上相当忠实原著,而故事其实比原著丰满得多。先读过原著再看电影的观众,比如我,毫不觉得它慢或没有内容。所以,对这部电影的毁与誉,马丁一个人都不能独自承担,原著本来就非常有电影感,只是马丁驾驭得更圆熟;原著的故事更单薄,马丁做了一些相当好的修改。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梦。一个关于梦的梦。就像观众看这部电影,而雨果在电影里看电影。梦境本来就应该有种华丽的不真实感。片中对巴黎火车站的建构充满了美丽的细节,从咖啡馆到花摊到那些迷人的钟表内部,全都美得不像话,而像画。片子充分发挥了3D的特长,开头从大远景快速拉近到车站内部(跟书中的场景结构一模一样),速度快得让人眩晕,接着用长达5到8分钟(没有准确计时,感觉像是那么久)的时间介绍雨果的生活环境(也跟书里一样),引入几个配角。车站墙内的狭窄通道,高耸的钟塔,陡削的楼梯,飘落的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 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试分数线 、报录比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试题 文艺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8题,共8分) 1.文艺学有三个分支,包括:文学理论、()和()。 2.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包括作品、作家、()和()。 3.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美学论战的三家是朱光潜、蔡仪和()。 4.提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等戏剧叙事美学原则的是()。 5.中国宋词有两大流派,分别是()和()。 6.古罗马贺拉斯在其()一书中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 7.康德三批判中,与美学联系最密切的是()。 8.《艺术与视知觉》的作者是()。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e8995746.html,1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0e8995746.html, 2招生专业名称(代码):一、【戏剧与影视学】(130300) 研究方向: 01、电影理论与美学02、中国电影史03、当代中国电影04、外国电影研究05、电影档案 06、影视创作及理论07、电影产业 招生人数:20人。推免一般1人左右,统招19人二、初试考试科目 1、思想政治理论 2、外国语(英、俄、日任选一种) 3、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 4、中外电影史 获取更多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考研笔记资料、考研历年真题以及完整版答案解析复试历年真题、考研信息导师信息核心电影期刊论文等可以联系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QQ:一六五八,二四,五三四三获取更多信息笔记资料试题答案报考信息

《芳华》读后感

致终将逝去的青春年华 ——《芳华》读后感 上口中心小学李爱萍 我喜欢严歌苓,尤其喜欢她的《陆犯焉识》,反复阅读,爱不释手。爱屋及乌吧,所以对她的其它作品也颇感兴趣,电影《芳华》最近很火,大家都在谈,尤其是四五十岁的老教师。得空到影院一观,还行吧,与想象的还是有差距,仔细一想,大概这是冯小刚心里的芳华吧,严歌苓的芳华呢,我的芳华呢,还是看看书吧。 文中以萧穗子作为化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六七十年代她们文工团一代人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峰、沈小曼、林丁丁、郝淑雯。 刘峰是一个热心人,被战友们戏称为“雷又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他,他默默的喜欢林丁丁,明里暗里为林丁丁做了很多事情,等到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向林丁丁告白时,过于激动的心情以及错误的理解林丁丁的反应,导致“触摸事件”的发生。“触摸事件”即刘峰失控的抚摸了林丁丁的颈部至背部,吓的林丁丁大哭大叫。要说刘峰应该是没有什么邪恶的想法的,只是出于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的本能反应,触摸当然没有进一步发展,在林丁丁大哭之后刘峰即刻停止,冷静下来,林丁丁哭着跑出去,林峰独自哀伤……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触摸事件”后经过一系列人物的传播,刘峰被处分。关键就在于被处分时,平日里受帮助的那些人且不说站出来为刘峰说句话,竟然都集体指责刘峰的不是,落井下石之流,到处都是。也许正如萧穗子所说,刘峰太完美了,以至于文工团的人都在等着有一天刘峰会犯错,这样大家心里才会平衡,才会恍然觉悟:哦,原来刘峰也是人,也会犯错!“触摸事件”是所有人都在等着刘峰犯得一个错误,大家想证实这世上不可能存在没有瑕疵的人。而也正是因为刘峰在大家心目中太完美了,以至于大家错觉的认为他不应该有七情六欲,对女人的情感对他来说是一种亵渎,所以林丁丁说“谁都可以追求她,就刘不行。她会感到惶恐,不适,恶心。”要说这种情绪我也能理解,但理解归理解,然而林的过激反应毕竟就此改写了一个好人的一生。 林丁丁是团里的独唱演员,刘峰因为她有一副好嗓子,平时柔柔弱弱的像林黛玉所以很喜欢她。林丁丁其人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或是说她是个多面的人。她一直希望嫁入“豪门”,有两个备胎,同时还在物色其他的对象。当然,最后虽如愿进豪门,后又离婚再嫁再离婚,最终回归单身,性格也不再隐藏,显露出真正的自己,是有些不顾形象的“豪放派”女性,与之前的娇小柔弱反差很大。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范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谈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礼貌原则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电影《雨果》观后感范文

电影《雨果》观后感范文 第一次听到《雨果》这个电影是在今年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它一举荣获多项大奖,成为不折不扣的大赢家。乍一听,可能觉得是部描述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人物传纪电影。可是看了宣传海报:鹅毛大雪的天气下,一个小男孩被悬挂在钟楼上,神色有些慌张。于是猜测可能是部奇幻大片。但看完了整部电影才知道,这部电影的真面目,马丁·斯科塞斯通过一个孩子的探险旅程为观众们表演了一个神奇的电影魔术。从而对早期电影艺术的致敬。对于整部电影,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 法国蒙帕斯车站,机器零件如迷宫般的钟楼,多细节运动的长镜头,让你仿佛与主人公雨果一起穿梭在1930年巴黎那个魔幻世界。据说这部影片耗资巨大,还在伦敦郊外搭建了高度仿真的摄影棚搭景,高大空阔,细节精心设计,一丝不苟。电影的细节之处还能见到当时徜徉于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爵士音乐家金格莱恩哈特。场景、色彩、摄影的空间立体感不掩饰“人为性”和奇幻色彩。主人公雨果快节奏的步伐伴随着背景音乐中清脆的小号声,手风琴声让观众很快的进入这部电影的主旋律。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试听效果和最佳视觉大奖真是名副其实啊! 看完电影,有许多观众对于影片中警察,花店女店员的

角色带有疑问。有人甚至觉得有点多余,但仔细想一想,他们与电影的主旋律有着密切的关系。警察因为战争,失去了一条腿,花店的女工因为战争失去了最亲爱的弟弟。其实战争应该是本部电影的第二条线索。导演在致敬老电影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之情。如果没有战争,一切将变得美好。一战的爆发让本片的致敬者乔治梅里尔一贫如洗,一手创立的电影studio随之倒闭。一生所拍摄的500部电影被迫卖给了一家化学品公司,那些胶片被溶解后制成高跟鞋的鞋跟。用卖电影的钱,梅里爱在火车站开了一间玩具店,从此退出了电影史的舞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从此失去了最爱的事业。 当屏幕中出现人们对于100多年前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镜头的惊呼时,影片进入了高潮。同一时期的工厂女工下班,稍后的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导演把当时披荆斩棘的行业先驱们如何拍电影、如何创新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乔治·梅里耶是电影史上被称为“电影魔术家”的第一人。他通过移动摄影、迭印法、遮盖法和多次曝光等手法,奇迹般的制作了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即便现在回看起来,这部不到12分钟长度的科幻片依然让人惊叹,主人公驾着火箭飞进“月球之眼”,在经历过一番与月球人大战的冒险之后,回到地球。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电影里梅里埃的那句台词:My lift has taught me happy endings only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十年后中国电影诞生于北京。与之相比,中国儿童电影的诞生则要晚一些。张之路在《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说:1922年到1949年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的孕育和萌芽时期。它的准备和引领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电影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中国大陆共拍摄了23部少年儿童影片。我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而第一部儿童电影短片是1922年杜宇先生编导的《顽童》。第一部长儿童故事片是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而对儿童电影的理论与批评实践则出现得更晚一些。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史前时期(1896-1904)和萌芽时期(1905-1921),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批评,但在中国无声片的探索和发展时期,即1921年至1932年间,中国不仅产生了电影批评,而且形成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根据对1949年前的对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史料的检索,笔者发现较早出现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时间也基本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兴起于30年代和40年代,其数量较少,但也基本反映出当时理论批评家们对儿童电影的理解。因此,本文的论述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1921年至1949年。 作为一种进入中国的新兴事物电影,一开始便被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作是教育和改良的利器。在此之前,梁启超为了开启民智,大力提倡小说,将小说之地位提升到与传统之诗文一样的地位。他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之所以对小说寄予如此厚望,是因为小说较其他中国古典文学文体诗、文、赋等,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所接受。然而,随着电影的产生和传入中国,电影所具备的通俗易懂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因为普通民众阅读小说毕竟还需要识字,而观看电影却不需要识字。同时,电影本身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会直接打动和吸引观众。因此,当电影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普及开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就敏锐地发现了电影的这个优势,除了让电影承担娱乐、认知的作用外,还要让其承担教育的重任。例如,1912年1月,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电全国,要求各省都督办社会教育。在发往各省的电文中称社会教育,亦为今日急务,亦要求宣讲时辅佐有益之活动画影

电影《芳华》观后感

电影《芳华》观后感 《芳华》展现的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的青春。一群正值芳华的青葱少年,满腔热血,本应去享受爱情萌动的心悸而忐忑。隔着一个时代往回看,感觉很不一样。 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面对鲜血和生命的消逝。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时代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迷茫,徘徊,又在坚持。一边失落着,一边怀念着。一边天涯海角的寻找着。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来的重新的起点。一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在战争中对生死淡然处之的英雄。 那个年代出了很多英雄,也出了很多极恶之人,结果英雄终于还是经不住真理的考验,恢复了本来的丑恶和地位,所谓的极恶之人却能脱颖而出,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你把最好的芳华献给了你的祖国,却承受了被抛弃的命运;你本身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你本身也向往爱情,你本身天真烂漫,却把芳华送给了战场…你本身可以变得更好,你只是活错了时间…… 不管是林峰还是小曼,于他们而言,爱就是,我喜欢你,我愿意为你,至始至终,保留那颗初心,不管你如何对我,但我知道我的心想怎么对你。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过往,只想单纯的守住那段美好,回报那点你为我。人性是时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是有思维的,也是有思想的,人类集体思维和思想推动时代变化、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是人性冷漠让时代变得残酷和冷漠。 所以,人,不论在哪个时代,内心不能没了自己!时代大环境下的人们,非常容易迷失自我,总是迫使自己相信大众观点都是对的,无法反驳的,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都是背叛了自己。 《芳华》让我们在眼泪中唏嘘中,深深缅怀自己终究早已逝去永不复返的青春,花样年华、情窦初开、飞扬文字、指点江、中流击水、豪情万丈......谁的青春不芳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人 文 论 坛 143 INTELLIGENCE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周建良 摘 要: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充满创造性的工作,本文在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电影片名翻译所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并提出英语电影片名的几种实用翻译方法,已期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电影片名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1.英语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一部电影的窗口。观众通过这个窗口,能看到电影中的一切。它就相当于一个门面,对电影的票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部从国外引进的电影,片名的翻译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 作为电影的一个很特殊的部分,片名有一些基本特点。首先,电影片名通常都很简洁。通常电影片名都出现在海报或者电影屏幕最显眼的位置。片名如果太长要么会占用剧照的空间,要么只能用小号的字体,这样不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外,片名太长也不容易被观众记住。根据Thomas Shovel 的短期记忆理论,人类的短期记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最多能记住七个单位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片名在七个字以上,观众很难看一眼就记住。仔细研究美国电影学会在2009年1月8号发布的《百年电影史百大经典电影》,我们发现,80%以上的电影片名都在4个单词以内,7个单词以上的电影只有一部,可见英语电影片名比较精简。 2.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 mark)认为语言其有六种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应功能、元语言功能。其中,前四种是主要的。电影片名是种专有名词,它是编剧精心构思的产物,既能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题或内容,又能强烈激发读者的观看欲望。因此,它主要具有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以及美感功能。就影视片名的翻译,包惠南认为“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2.1信息价值原则 片名翻译要忠实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到翻译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也就是所谓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片名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作为片名,虽然客观上要求简练、整洁,但一个字、一个词都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使人一看便可猜出它属于哪类电影。如Pulp Fiction(黑色追缉令),Meet the Parents(拜见岳父大人),A Rather English Marriage(鳏夫二重奏)。 捕风捉影,离题万里,背离信息价值的翻译是片名翻译的大忌。台湾曾经将the Sound of Music 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这种标题简直适用于各类音乐片。更有甚者,将True Lies(大陆译为:《真实的谎言》)译为《魔鬼大帝》与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令人费解小说,还误导观众,引起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再如,the Third Man 曾被译为“第三者”,给人的第印象是爱情旋涡里的三角恋,而本片的第三者其实是指目睹一场凶杀的第三个目击者,原译名与实际内容和差极大。 2.2美学欣赏原则 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如此,因为它是译者以被译电影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另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译名具有艺术性,可供欣赏,引起共鸣。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于观众。实现审美价值首先要讲求炼字。选词时应力求音意俱美,达意传神。炼字讲求传神。用语言创造一种意境,气氛,浓缩源语观众的感受,并将之传导于目的语观众。比较以下三组英语片名的汉译,不难发现第二种译法能够充分发挥汉语优势,选词精当,意境深远,切中原片主题,因而更胜一筹。 2.3目标取向原则 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电影应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语观众效应。电影片名的翻译更应如此。因片名是种特殊的实用文本,除了考虑其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语用功能,即片名应能提示观众影片类型和题材。因此,翻译片名时,除应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 2.4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和不同,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避免出现误译这一方面。 3.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片名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大,总摄

500字读后感大全

500字读后感大全 500字读后感大全在某天午夜,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500字读后感大全 时间对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要看你是怎样利用那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天……读了《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这句话像一团火焰,闪耀在我心中。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大人说“都是我当初不好好读书,弄得现在什么都不懂”。这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呀!他们就是没有珍惜年轻时的时间,没有珍惜“今天的太阳”! 日历每天都会撕掉一页,那一天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那一天就永远消失了,日历再也不会出现这一页了,你想回去就再也回不去了。文中,作者之所以每一次赛胜时间都那么开心,是因为剩下的时间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就感油然而生。一个人:浑浑噩噩是一生,争分夺秒也是一生,难道傻乎乎的玩就是开心,就是快乐吗? 妈妈以前总是教育我:“你干这件事,就干这件事,不要一边做这个,一边做那个,三心二意,结果一件事也做不好,还浪费了时间。”可是,我写作业时,还是一边写一边玩,搞搞钢笔,捏捏橡皮,弄弄尺子,一个小时就像流水般的淌走了,我却才写了几十个字,妈妈警告我好几次,我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