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时间:9.19 地点:会议室

主题: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1、“新基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这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一义。

2、我们在学生观上提出要把学生当做“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那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与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这是教育价值观中的生命性在学生观中的具体展开,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二义。

3、人的主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更新中始终关注的问题。主动发展观强调,个体的发展只能在人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和本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让学生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是在培养目标中最富有当代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选择,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三义。

4、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

第一层次指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即课堂教学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将教学的价值指向与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第二个层次涉及到具体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教师是以学科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只有一般层面的价值观重建还不足以落实“育人”的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

第三个层次涉及到更为具体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科知识内容。第一,把本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由点状积累转化为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并做出“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第二,将结构化后的以各种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三方面实现沟通,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可能和提升主动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需要,而不只是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教书和育人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就朝着统一的方向转换。以上三个层次的价值观重建,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四义。

5、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发展性研究在深入探讨了学生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与“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的区别后,把教学基本任务定位为: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这一届定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五义。“个性化”,是指个人的动机、需要、基础、兴趣、特长、倾向性、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组合。“创造性的占有”过程,一方面是指这一过程不是知识的灌输与简单积累,而是用科学、文化内含的创造力,去激发、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是对创造性活动的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生成意义,它不仅表现在丰富、形成和发展了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各种能力和加速社会化的进程,而且表现在学生对自我的期望、信心、发展意识和策略等方面的提升。

6、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所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

“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或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多元变动之中。教学中的“生成”,一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我们称其为“资源生成”;二是指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即时分析与重组,形成新的、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的内容或程序的新过程,故我们称之为“过程生成”。以上从认识方法论突破到教学过程“单位”的重新认识和提出,对教学过程的重新理解和表述,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六义。

7、确定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要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把最难做到的“生成”要求落实到课堂中不同资源的认识,提出了课堂五大资源和“互动生成式”的教学内在逻辑,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七义。课堂五大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已有的差异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它不只是教学要面对的事实,而且是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互动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是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原始性资源”和“方案性资源”

8、传统教学对儿童发展的关注只限于儿童已经能独立做到的一切,而好的教学在于激发、形成当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它走在现有发展前面、且是可能实现的领域。这一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方法论的,即我们应从发展的意义上把握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在发展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殊的、与成长相关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是由学生生理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氛围、提供的刺激或实践可能、周边包括同伴和教师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发展主体已有生命史的积累等内外因素综合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反映发展可能性所指向的领域,也包含着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必须跨越的领域。这可以说是“新基础教育”在班级建设领域中“新”的视角和“新”的重点,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八义。

9、通过对实验学校开展的大量“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综合过程的抽象,我们提出了以“研究性变革实践”这一综合抽象概念,作为“新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实践特殊性的概括。这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九义。“研究性变革实践”

的特质主要包括:第一,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内含变革理论的实践。每一名教师参与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不仅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要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理解与领悟这些理论与传统的、已经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个人理论的差异乃至冲突,从而产生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和行为的需求、愿望与行动,逐渐使自己成为自觉的、有理念作为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第二,研究性变革实践是超越经验的实践、具有更新指向的实践。“研究性变革实践”强调教师日常教学与反思,要求研究渗透于实践之中等方面,都有与行动研究相通之处。但它更强调行动前的探究指向和行动设计中的理论渗透,强调实践本身内含着自觉变革,以及教师反思参照系因新理念的介入而更新,因参照系的更新而带来反思的新质量和重建的可能在实验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很明显地呈现理论及理论工作者的介入的价值。第三,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创生性实践,它指向实践中变革成败的原因及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实践后的反思及重建的设想与再实践,是研究性变革实践促成教师在实践中最终达成新的观念与行为统一,新的实践能力、素养和习惯的全面养成的重要一环。第四,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穿到实践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

10、进行评价改革,使评价成为推进学校转型性变革的重要力量。“新基础教育”要求的评价,是对变革本身的评价,而不是对变革结果的评价。因而,促进变革和反映变革过程的新质,成为研究形成“新基础教育”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此外,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尤其是作为一种推进变革的手段,不能只靠集中进行,它要渗透在变革的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它本身就是变革的组成。“新基础教育”的评价改革不局限于指标体系改革,不局限集中评价,而且还深入到评价观、被评者的评价期望、日常教育实践与研究中评价等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复合、随程推进、承前启后、促进转型的特征,发挥了评价在学校管理和改革研究中的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学校评价改革的新路。这可称为“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十义。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

小学教师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小学教师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 新基础教育倡导追求真实、平实、结壮、俭朴;其中真实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真实必须建立在教师能沉下心来,真心地蹲下来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展开教学活动,这样课堂上才能呈现学生个性化的基础性资源。这些资源有可能是课前预设到的,也有可能课前没有预设到的,甚至被教师看来是稚童的想法,我们都必须以平易的、尊崇的态度悦纳学生。这样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新基础教育的课堂需要开放。 而一直以来,我们都惧怕学生脱离教学预设的轨道,或者潜意识中给予学生一些开放的空间和时间,但时不时又把学生牵引过来。到需要进行新基础研究活动时,为了表现有新基础的味而为开放的开放,很有可能学生和老师都适应不了。为此,我认为我们都必须思考,如何设计开放式的导入,如何设计有思维含量的大问题,如何梳理知识结构等等这些。这不是通过一、二节公开课的研究才有感悟与体验,真的需要时时考虑、处处留心、不断积累,长此以往,才可能对开放、结构、资源等有较清撤的理解。在听完几节数的计算课后,我发现教师不再是把会算作为它的唯一标准,而是以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敏灵敏的思维品质为价值取向。带着这样的认识,不断刷新自己原有的认识与实践,把数的计算教学内容定位于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1页共3页 由告诉后的接受改为思考后的发现,使学生对数的加减法竖式对位方式不再停留于形式的记忆,而是在尝试、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对于计算教学有如此上法的思考正是得益于有新基础理念的指导,它的高屋建瓴的价值观能使教师的眼界更加开阔,站位更高。 这一点原来的感受没有这样深刻,通过学习与上课的实践,感觉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以为多年的教学经验足以应对学生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纲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其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本书系统的阐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策略选择及实施纲要。其中,第四章第五节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让我收获颇多。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因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适时地调整预案,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构建高效课堂。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只有高水平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互动生成。教师要能够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定位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首先,具体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本节内容的学情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对“对称”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完全重合”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活动课堂是最

为感兴趣的。然后根据这样的学情,准确定位本节内容的编写意图和育人价值。本节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通过“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刚开始上课时,展示出多张轴对称和非轴对称图片,如飞机、奖杯、爱心图案、钥匙、五角星等,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多媒体展示出许多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互动生成”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和谐课堂,让课堂“开放”起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学生如果被教师“牵着走”,课堂将会失去它生命的灵性。 2、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真实性和挑战性。通过提出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引领,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时间:9.19 地点:会议室 主题: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1、“新基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这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一义。 2、我们在学生观上提出要把学生当做“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那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与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这是教育价值观中的生命性在学生观中的具体展开,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二义。 3、人的主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更新中始终关注的问题。主动发展观强调,个体的发展只能在人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和本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让学生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是在培养目标中最富有当代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选择,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三义。 4、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 第一层次指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即课堂教学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将教学的价值指向与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第二个层次涉及到具体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教师是以学科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只有一般层面的价值观重建还不足以落实“育人”的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

我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

我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 什么是新基础教育?自从接触到这个新名词之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久久得不到答案,直到读完《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后,我对之前的一些困惑有所解除,或者对于新基础教育信念变得更加明晰了,以下是读完本书后对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解:当今教育的普遍现状是:从理念上看,学校都宣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开始,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分数成为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也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所以要改变当代的教育现状,新基础教育倡导“变”,推动社会教育变革。要求现代学校“变”:发生转型式改革,创造新型学校;要求教师“变”:不断自我更新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教育大环境,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变”。“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必须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当代大学生

遍地开花,人人都可以做教师。但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就不是人人都胜任做教师,教师这份职业就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经验,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首先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再者积极吸取各个优秀教师的长处,取长补短。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并使这种思考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经常有意识地回顾、重建和重现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践活动以及教学的有效性,或许可以写一下课堂反思,对每日的课堂和学生活动做一下研究。 所以教师要学会“变”,必须抛弃旧一套的教学模式,摒弃“钓鱼”式课堂模式,为了达到教师预设的课堂效果,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不停的提问,学生就不停的回答,完全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缺乏学生立场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新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 一、学会“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比如数学课堂上,比较抽象的空间与图形板块的学习,我们可以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从日常所见所闻取材,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既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通用5篇)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通用5篇)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心得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1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

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我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2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座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

新基础教育班会课感想

学先进—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9月中旬的时候,我们新教师去思明进修学校培训,湖明小学的校长给我们新教师培训教学常规,期间她讲了一个关于吉姆的故事。这个小男孩,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学习成绩不好,邋遢,作业经常全错,班主任老师嘴巴上说关爱全体学生,但是心里面不免对他产生反感情绪。但是当班主任老师翻阅他之前的档案资料,查看以前老师的评语时,才发现学生吉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反而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学生,因为遭受家庭的巨大变故,孩子才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老师后悔也惭愧自己蔓延了解学生,就打算放弃对他的教育。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我看到思明区好老师周晓蓉的事例,看到她用自己的爱改变了班级的“刺头”学生时,我更是感慨良多。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班主任,由于之前没有任教小学的工作经验,我心想要是不做班主任就好了,如果被安排做班主任的话,接手一个好班级就好了。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我不仅做了班主任,而且接手了五年级最难管理的一个班级。首先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次班上问题学生不少,尤其以晋珠海之类的难以管理的学生,另外班级纪律也不好,这个班级以种种不良表现而闻名全校。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开始心里面是有些担忧的,担心自己实力不够,管理不来。现在做了一个多月,慢慢有些自己的心得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班级管理,首先来自于对学生的爱,只有有了这份爱,才能变得积极主动,凡事先行。我觉得越是不好管理的学生,越是要付出更多的爱。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往往是家庭疏于管理,自然孩

子其实内心就缺乏关爱。比如晋珠海,家庭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做错了事情,以打骂作为解决方式。这也导致她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也以打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来表示自己的观点,甚至当老师来管教她的时候,她也以打骂老师的方式来反馈自己的意见,据她自己交代,被她打骂过的老师达8位之多。针对她的特殊情况,我采取经常找她谈心聊天的方式,通过接触,教她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改正自己的缺点,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发现她的个性优点,比如喜欢通过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对她的好的一面进行肯定。但是我做得还不够,当我觉得我的有些措施效果不佳的时候,我也气馁。但是我应该像周晓蓉老师学习,不仅通过真心地对学生的关爱,更要通过细心的观察,有策略的应对方式,更多地和家长沟通,了解问题学生性格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基础理念下的评课要点

“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 1 重心下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评课 评课对象:5AM3U1 Around my home 三位教师对5AM3U1 Around my home 进行了单元整体授课,单元整体设计感强,话题明确,课时层次清晰,逐层递进,课堂教学上也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当然,对新基础理念的践行还有待持续与提升,本人主要从重心下移这个层面谈谈对三堂课的理解: 我认为,重心下移重心是在学生身上,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学习规律等等。我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任务组织,板书等方面说说我对重心下移的理解: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首先对单元整体进行了解读,设置了单元目标,在单元目标的引导下,再结合情况设计分课时目标;同时,在目标的描述上,运用如“能通过,,, 达到,,,;,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实现,,,”这样的描述,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学生的预期成果,相比以往的目标描述,如“使学生能够,,,,”,活动的主体发生了明确的变化,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主,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重心下移。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三位教师都设计了worksheet ,通过worksheet 里的任务推进教学环节,较好地从帮、扶、到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三位教师在任务的难 度上,能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先有个人任务,到两两任务,再到小组任务,先是划划圈圈,再到read ,到write 等;在任务的组织上,也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任务实现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效弥补学生间的差异。在任务的时空上,给予了学生较多的时间空间,给予她们充分的讨论空间。在任务布置上,老师充分考虑小学生理解水平,通常是先帮扶,再放,如姚老师先对任务进行了简单地演示,给学生明确地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 在资源生成上,鲍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生成充实课堂,我注意到她的很多板书并不是完全预设的,有些都是手写,但又完全在情理之中,这说明教师的重心下移做得比较到位,问题的反馈及时,老师捕捉灵敏,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成转换为教学资源,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重心下移。 个人也有一些建议: 1、重心下移有个明确特点,是希望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三位教师仅仅体现在作业的分层设计上,但是在课堂任务设计上,大部分的任务是统一性的,缺乏一定的层次感,虽然有小组活动,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点,但单个任务也不少,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教师对个体的关注还不是很够。 2、在学生任务或活动的重心下移方面,仅仅开展小组活动是否就可以了,小组活动的时间够长是否就可以,答案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有意义的小组活动,我建议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以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对小组进行管理,这样的互动或许更高效,更有效。

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总结

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总结 次****学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开学伊始,我就参与到了紧张的市青年教师素质大赛区级选拔中。对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也在这过程中展开。学情分析这次我执教的课文是《江雪》,两年前的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我曾经以它获得了区一等奖,原本以为,这样我上起课来会得心应手,因为教案很熟,目标明确,但是真正试教起来,问题却不断冒出来。学生没有两年前的学生水平高,诗歌的意思理解不够深入,诗歌的深意领会不到,即兴的引导效果不理想,课堂上要想扎扎实实,就会很拖沓。分析原因,可能会是一下一些原因:首先,虽然我所面对的学生跟两年前一样都是四年级,但是两年前那是在11月份,学生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四年级的学习,而我所面对的只能算是挂了四年级牌子的三年级学生,当这么一首字面上通俗易懂的诗歌要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学生都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当引导他们去感悟诗人要借助诗歌表达的情感时,他们呆若木鸡。一连串的打击让我不得不从两年前这堂课的胜利中清醒过来,重新审视现在所面对的教学状况。课前交流原本很不重视课前五分钟交流的我,在一次次试教中,越来越认识到课前交流的意义所在。在课前交流中,需要去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哪些是能说会道思想深刻的,哪些是凑热闹的,这对正式教学中调控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更便于特长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起来,让他们也有收获有提高。课前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加投入,从而在一堂课中收获更多的东西。教学控制一直感觉,与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教学时间总是不够,拖堂之类的情况时

有发生,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这样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在听课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上课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控制,每一个教学任务都应该预设好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控制自己的语言不能罗嗦,不能含糊不清。而且在教学评价语中也不能单纯为评价而评价更应该对学生做出指导,甚至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教学激情很多次试教下来,对教案越熟悉就越会陷入走教案,对学生的不可预知则更加让人心里产生很大的压力,于是教学激情总是释放不出来。一堂课上下来总感觉太沉,自己和学生都没有投入,都在摆花架子,互相配合一下而已。但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研室老师的指导,我逐渐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力争使自己完全投入到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即使前面有些环节处理不好,也不应该放弃,因为学生的受益不是一个两个环节的问题,应该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上获得最大的收益。教海深邃,探航漫长,但是在这漫漫的探航过程中,收获的却是无限的乐趣,这乐趣是建立在对痛苦的回忆上的,因为这些痛苦的回忆失败的教学更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刘志宽

学习《新基础教育》有感

《新基础教育教学》学习心得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做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

近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

最新叶澜新基础教育理念

“新基础教育”探索方向 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生性的探索。 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团体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践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 叶澜所建构的新教育观念为: ⑴基础教育的“价值观”的更新,包括新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人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基础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的变化。 ⑵教师的学生观的具体化,包含了“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她们体会学习过程的愉悦。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 ⑶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提出了“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四个新观念。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育活动内容过程与方法都应呈结构状态,且结构是灵活的。教育活动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而生成新的动态要素。真实的教育活动以综合为特征,需要人的多方面的投入。 叶澜提出了改造思路: 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充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

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心得体会 李新新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收获不小。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 (教师必看) https://www.360docs.net/doc/0e906475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 观点一: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观点二:以人为本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

《新基础教育》暑假阅读心得

读《“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 与教育指导纲要》有感 暑假里,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对《“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这本书初步地阅读了一遍。感觉到这本书既有理论,又联系实际,深刻剖析了当前学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对症下药,指出了克服这些弊端的方法、路径和策略,可以说对我们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这本书的第一编,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儿童发展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型、社会结构变迁、中国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化等都对儿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有许多是负面的、消极的,这对当代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比如在我们的学生中,爱国意识淡漠;独生子女的“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等。而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则是品种繁多,但教育内涵不足;基础性的内容多,发展性的内容少、虚;针对个案开展的研究多,针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与改革少。在当前的班级建设过程中,感受不到班级生活的种种教育性,就是班主任也缺乏内在的发展性。可以说,对当前学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得非常透彻,把握得非常到位。 认识到了问题,那应该怎样转变呢?本书第二编从思想上告诉我们,要形成生命成长的全程意识、形成生命成长的综合意识、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指导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实现成长教育的系列 性,活动要有系列性,不是零散的,点状的;要实现成长教育的有机性;要实现活动的育人价值。接着,它就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告诉我们实行改革的路径策略,如在班级领域,就可以开展岗位建设与班级小干部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队会,还有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沟通与融合,为我们班主任指明了一条非常明确的道路,我们可以照着它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 该书对于班主任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一点还体现在它对义务教育阶段一到九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作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使我们每一年级的班主任能够快速熟悉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工作。比如它在五年级的工作要点中提到“促进亲子沟通,共同应对升学压力”,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虽然我们常州地区五年级还没有面临升学的压力,但“亲子沟通”这一做法我觉得很好。联系我们班的实际,在上学期期末时,班级里出现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我通过家访得知,这些孩子的家长期望值很高,但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较少,而孩子也无法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就这样,双方存在着代沟。看到上海华坪小学陆敏老师开展的“架设心灵之桥”系列活动,我很有启发,在这学期,我决心也要从这一点上入手,促进亲子沟通,亲密家庭关系,从而使学生要学、乐学。 本书最后还帮助班主任概括归纳了班主任工作的几条“智慧之策”。一是要解读学生,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从关注抽象学生转向关注具体学生,从借鉴他人理论、观点转想具体研究本 班学生,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换到综合性的研究视角。二是要形成教育主题与整体策划,三要增强班队活动展开过程中的智慧,四是要辨名主题教育活动的类型差异,五要把握主题教育活动的展开逻辑。这些具体的方法给我们班主任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只要我们踏着它的足迹前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我会把它的理论转化我的行动指南,尝试去实践它的策略、方法,主动探索,自觉研究,我相信,在它的指导下,我的班主任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篇二: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心得体会(严虎) “新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发展与成长 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之心得体会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

2020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座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近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

2020年《“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的读书报告》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 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

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教育观念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的读书报告 《“新基础教育”论》是“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之一,它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究。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自己要不断地学习,进行实践、反思。 全书共有3大编,由12章组成。第一部分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方面作出阐述,指出了中国教育变革的时代大背景和必然性。只有认识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才能深刻体会教育变革的意义,自觉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第二部分是“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从宏观变革的回溯与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任务、价值取向、主体与策略等方面系统的构建了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体系,明晰了教育变革的内涵和思维路线。 第三部分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6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与学校转型实践作了系统论述。具体论述了课堂教学改革、班级建设改革、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三个方面的内容,勾勒了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基本理论、基本任务和基本路线。 最后一部分以结语的方式简单阐明有关“新基础教育”变革研究的推进策略和方法论。 整本书的思路是先探讨了教育改革的背景,然后从宏观上构建了教育变革的理论体系,最后进入到实践层面,从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构建两个维度,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双向转换的意义上,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的学校重建论。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新基础教育”,所以要先明确“新基础教育”这一表述的内涵。“新基础教育”研究涉及到的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的不同形态的变革:观念变革(包括“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学校实践形态(包括教学、班级建设与学校管理)和学校中人的存在形态(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叶澜教授入木三分地将教育思考投向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原点性问题——教育必须与师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体验联系在一起,她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可见,对生命的思考是“新基础教育”的出发点。 读完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教育术语,明晰了一些概念。而且感觉到作者探讨了很多和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受启发。同时,认识到了教育观念创新的重要性。“新基础教育”理论就是为中国的教育变革开辟了一方“绿洲”,让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觉醒,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