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日本藏宋拓本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日本藏宋拓本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日本藏宋拓本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日本藏宋拓本

浅谈雁塔圣教序(书法鉴赏)

浅谈雁塔圣教序 书法鉴赏外语系11级2班熊欣111103036 651216午后的阳光越发炽热,楼道中的鸽子也眯着眼微憩,蒸笼般的温度让人渐渐烦躁起来。这个时候最能让我平心静气的便只有练习书法了。翻箱倒柜终于搜寻到我最爱的《雁塔圣教序》,开始临摹起来。 取名浅谈,是因为我对书法并没有深刻的了解,感性多于理性。《雁塔圣教序》,让我一见钟情,夸张的说,此爱绵绵无绝期。《雁塔圣教序》是我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有关书法的书籍,从先前的浅尝辄止到后来的追本溯源,越发对它爱不释手了。 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弧线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笔直、坚挺的基本笔画,多了几分了江南女子般的柔和委婉。这也是我一直沉迷于《雁塔圣教序》的原因之一,不似一般书法作品的“倚剑天外,挂弓扶桑”的气势恢宏,我只喜欢其中蕴含的若隐若现的纤纤妙骨,以及“酌酒花间,磨针石上”的独特意境。 褚遂良在起笔时略微多了点逆笔,然后引回,波转一下。这些用笔都使褚遂良的书法显得生动活泼,不局限于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形式。用杜甫的诗句“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来形容恰如其分。 唐朝张怀瓘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清代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书法史上褚遂良因此被重重地书上一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楷书,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且笔画间承接关系教强。丿画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画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画变化就极其丰富,丿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画相对简洁,亅沉稳扎实,勾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

雁塔圣教序全文打印版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枢令臣褚遂良书。

褚遂良书法归属“南北书派”原委辨析-精选资料

褚遂良书法归属“南北书派”原委辨析 历代以来,对于褚遂良评价甚高,他是晋法最好继承者,也是唐法的真正开拓者,一派南派气象。降至清季,阮元发表了对于碑学具有开拓意义的《南北书派论》,在其中,褚遂良的身份问题发生了具有争议的变化。 一、南北书派之划分与遂良南北身份问题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云:“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锺繇、卫?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 阮元撰文之主旨,在于理清书法之源流,便于学书者“溯其源”“返于古”,并认识碑与帖的形式和功用的不同,其真正目的在于把北派书法推到和南派书法相提并论的位置。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阮文达《南北书派》,专以帖法属南,以南派有婉丽高渐之笔,寡雄奇方朴之遗,其意以上?渡江而南,卢谌越河而北,自兹之后,画若鸿沟。故考论欧、虞,辩原南北,其论至详……故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北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

强分南北也。” 康有为认为书法可以分派,而不能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换句话说,康有为承认碑帖两大流派,而不承认地域书风的存在。但在康有为笔下,碑学成为成为了一个足以和帖学相抗衡的体系。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说:“褚遂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褚书碑石, 杂以隶笔,今有存者,可复按也。褚临《兰亭》,改动王法,不可强同。” 在阮元看来,唐以前北派书法占主导地位,褚遂良的主要作品基本是碑刻,阮元为了划分碑帖的区别,按照褚遂良早期的取法和风格,将其划分为北派,这一点值得商榷。刘咸?在《弄翰余沈》中说:“南北经学,至隋唐而混同,书法亦然……褚虽尝受学于虞,而不拘守虞法,若《伊阙佛龛》《孟法师》,截取铺?宕,得魏人之神,与虞、欧迥殊。此观其迹而可知,不需乎考证也。故以虞欧与褚对立,一为旧派,一为混变之派。” 对于褚遂良书法究竟归属南派或者北派,不妨从他的师承渊源和书风变化上作一番探讨。 二、褚遂良的学术之源及书风之变 对于遂良的师法,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曾记载褚遂良与唐太宗、汉王李元昌“皆受之于史陵”。史陵之书,虽无可见,然以唐、宋之人所评,当类似于欧、虞隋日之风格。褚遂良书法疏瘦劲练处,或即出自史氏。李嗣真所记褚遂良先师虞监,后学史陵,因为与唐太宗同学之,并嘱咐史氏“此法更不可教人”云,意以

高清字帖 褚遂良《倪宽赞》

高清字帖褚遂良《倪宽赞》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等。《倪宽赞》为楷书经典法帖,现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褚遂良《倪宽赞》高清善本看到这里,是否为您解开了一些学书疑惑呢?如果能有老师的视频示范该多好!机会来了!如果还想深入学习,我们特意邀请了名师给您微信群里系统地讲课,首节课只需一元,详情请见下方。《褚遂良倪宽赞课程》仅需1元!扫码报名,进群听课!名师授课,实时交流。张伟城:褚遂良楷书临创课《倪宽赞》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 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如果你喜欢楷书,或正准备入门楷书,可以好好临习一下褚遂良的作品。而临帖,从教学的角度看,是要讲究方法的。一不小心就养成了庸俗和自由体书写习惯。对于要临写的字帖,是从头到尾一次性通临好?还是逐个过关好?还是选临好?这是一个必须先 弄明白的问题。多数人是拿来字帖,就从头开始,一个接一个的临下来。然后再重新临第二遍,以至于临习多遍。为了真正临像和掌握原帖的精神面貌,有的同学主张临习几十遍、上百遍,甚至一生不辍。第一节艺术风格与基本笔法6月16日19:00一、褚遂良的简介及艺术风格二、如何学习褚

遂学良的楷书三、笔法的训练(讲述+视频)中锋与侧锋的理解中锋与侧锋的转换动作提按笔法的使用找到笔画书写 中的发力点转换与收笔时的调锋切锋与逆入平出第二节笔画的书写与准确临摹6月23日19:00一、基本笔画的书写与线条的粗细对比二、单字的深入观察与分析,俯仰、向背的变化三、准确地临摹,格子的使用,空间的留白四、偏旁部首的规律解析五、同字异形的变化第三节结字规律与临、创6月27日19:00-20:30一、结构的规律: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二、作品的通临与背临三、临创转换的过渡,集字与意临四、一幅作品形成的过程往期热点头条:

高清《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摘自百度百科)

目录 碑帖高清图片及释文.......................................................................................................................3—32《圣教序》原文 (33) 《大唐三藏圣教序》 (33) (唐高宗李治圣教序记) (3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5) 般若多心經 (36) 《圣教序》译文(摘自网络) (36) 《大唐三藏圣教序》 (36) (唐高宗李治圣教序记) (3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0) 般若多心經 (42)

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仪有像 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

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 虽愚不惑 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

褚遂良楷书的艺术特色及学习方法完整版

褚遂良楷书的艺术特色 及学习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褚遂良楷书的艺术特色及学习方法遆高亮 唐代是中华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音乐、散文、绘画、雕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都涌现了许多名家佳作,千古流芳。唐人书法更是中国书法浩瀚史学上的巨大河流,是有唐以来书法学人不可逾越的一座髙峰。唐代楷书是唐代书家集体创造的旷世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势恢宏、法度森严、气象正大、格调雍华”是唐楷艺术的主要特征,唐楷代表人物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的作品虽风格炯异,但总体艺术特征都一致地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唐大国国度在书法艺术上的时代性标志。褚遂良作为前唐和盛唐的一代名臣,官至顾命大臣,深受唐太宗器重的“爱卿”,其书法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今天看来甚至超过了他的政绩。褚遂良的楷书作品是唐楷中最具个性、最有法度、最富美感而远离庸俗的书家,要研究和学习褚体楷书需要弄明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书法,书法家" 一、褚书的师承关系是什么 学习书法为什么还要弄清被学对象即被学书家的师承关系这是初学者 都会产生的一个疑惑。我们认为:弄清楚我们要学习的某一位书家的学书历程、师法何人、继承哪家,对于了解这位书家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成就以及形成因素,进而帮助我们掌握学习这一书家的书体风格十分重要。 褚遂良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父褚亮入隋时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文才颇好。褚遂良少秉家学,博涉文史,工于书法,幼从史陵学书,稍长即受到其父友虞世南、欧阳询二位大家的影响。史陵之书我们尚未见到,以褚遂良贞观年间所书《伊阙佛龛碑》来看,其古雅峻严处迥异于虞书,加上平画宽结的特点,可以说褚遂良少年志学、博涉多体,以北朝墓志笔法结体相近。同年所书《孟法师碑》亦多魏书用笔,酷似欧阳洵。至于史载贞观元年太宗诏集京官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的子弟二十四人入弘文馆学书,“ 敕虞世南、欧阳洵教示楷法”,以及次年国子监恢复书学,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传授《石经》《说文》《字林》等专业,加之,别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书的情况看,作为当时负责分判课写工程的秘书郎,褚遂良的书法必然受到当时楷书家的影响。之后,他还参与了朝廷收购征集王羲之书作的参校工作,能经见“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也是褚遂良学书的一大良机。史书关于褚遂良的政治生涯的记述中,每一环节均有其书名书事,尤以与唐太宗的亲近起缘于书法。 二、褚遂良楷书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以永徽年的《房玄龄碑》及《雁塔圣教序》为代表,尤其是《雁塔圣教序》,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写指导

《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遂良58岁时所写,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所以张怀瓘赞叹:“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雁塔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 作者宏文馆 一、笔法特点: 1、点画。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钩画。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折画。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点画。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2、横画。横画分为长、短两种。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竖画。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提画。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撇画。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

促有力。捺画。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二、书法结构 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变长为扁,宽绰疏朗。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以行入楷,呼应连贯。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学习雁塔圣教序书法误区:阴柔有余,刚劲不足。临习时,若依样画葫芦的写出线形、字形,线条就没有骨力。软弱无力的弧线太多,缺乏刚性的直线穿插。圆笔多、方笔少,是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匀称有余,变化不足。这是用笔的提按运用不当所致,线条处于中间状态,对“中和”审美意趣的误解,以为“中和”就是没有大起大落,字若没有提按变化、主次之分,将毫无精神,平庸呆板。瘦硬有余,丰腴不足。《雁塔圣教序》的线条基调以细为主,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若在书写时,只注重对细线的刻画,提多按少,写出的线条就会骨瘦如柴,缺乏弹性。 下面来谈谈临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作者:徐成上

对褚遂良书《圣教序》修改笔画问题的一点浅见

对褚遂良书《圣教序》修改笔画问题的一点浅见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我很喜欢《雁塔圣教序》,在学习隶书曹全碑和楷书欧阳询九成宫之后,楷书在此用功最多,在写大楷、小楷时也常常融入其笔法,感觉学习楷书雁塔圣教序后再写行书也容易上手。后代书家爱写褚体的有薛稷、米芾、赵世骏、沈尹默等。尽管是一代书家的名作,雁塔圣教序拓本中仍存在相当多的修改笔画的现象,看上去让人费解,模棱两可,我在临习这些字时,有时居中选择来写,有时按书者修改后的意思来写,有时修改部分存在疑问的只好按类似笔画来写。通过最近看了一些关于雁塔圣教序笔画修改问题的专项研究,加深了自身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我认为是褚遂良在碑上书丹完后,自己又回来看不满意,于是他又做了全篇的审核修改,总的来说,有的是加长加宽笔画看上去字显得大了,有的是个别笔画的修改方向、粗细、呼应等等,就像一个人穿了一身便服外面又套上了一件风衣一样。褚遂良的这些修改原因推测是多种的,起码就应该是他本人修改的,显示了褚遂良晚年不断精益求精、追求书艺尽善尽美的探索精神。他修改后交给刻工来客,即便是高明的刻工万文韶,也没达到褚遂良书法家对书法字体笔意的理解,或者是没有完全揣摩透而引起共鸣,所以干脆他就把修改笔画这一过程也刻出来了,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的书家认为笔画修改是锥拓失当所致,面对原碑和

清晰的图片这种说法是不令人信服的,相信读者自有鉴别。还认为应该继续探讨、愿意把这个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纯粹是学究之气作怪。 认识雁塔圣教序笔画修改问题对于临习它是很重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忽略。因为我们看到的多数是碑拓的原大印刷本,字体原大也就是2厘米见方,加上黑底白字湮水,很多长笔画看上去是一道细白线,有的笔画时断时续,实际上是刻工处理的效果,影响了读者对笔画原意原型的认识理解。我认为还是找好的拓本放大一些印刷来做范本学习较好。百度搜索雁塔圣教序的原碑照片,可惜只有日本人荒金大琳研究发表的可观,人家还根据精细拍照做了专项研究,很有价值,令国内书家们难以企及。我看了后吃惊非小,很震动,尽管是日文版的,仍旧不惜网上花费几十个小时的时间来做成博客文章,与书友们共享,盼望早日出现中文版的。我很遗憾,我们的《雁塔圣教序》书法宝贝石刻存在了一千多年了,现在原碑就立在那里国人没有拍照,也可能封存保护的原因,而日本人来了就允许几天现场就近拍照,还出了学术成果,我们中国书家潜心学问的精神还得向人家学习啊。尽管我们不喜欢日本人,他们的先进技术还得要承认、要学习、要引进,国画大师傅抱石就曾193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研究学习中国美术史。扯远了,先上几篇关于雁塔圣教序笔画修改方面的网摘文章,大家分析鉴别,相信一定有很多新鲜感受,对学习褚体定有裨益。——伴月轩主 2012年6月16日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简体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

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湌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枢令臣褚遂良书。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理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

Yi Shu Ping Jian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 郭钰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唐代是书法发展的集成时期,前朝各代的书法成就至唐代高度融合,书法成就达到顶峰。在唐代前期著名书家中,褚遂良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他的楷书既继承了前人书家的部分风格,又融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对唐代楷书发展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启了唐代楷书的新风尚。 本文第一章从褚遂良的书学经历来梳理《雁塔圣教序》创作背景,第二章简单介绍其楷书风格的变化过程,第三章从线条、结构、章法三方面介绍《雁塔圣教序》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06-03 一、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褚遂良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楷书的研究居多,乙庄老师的《中国书法家全集—褚遂良》介绍了褚遂良的生平、艺术历程及成就,并对其作品进行了赏析,是对褚遂良的系统全面的分析。另外朱关田老师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的《一代教化主褚遂良》也对褚遂良生平及书法艺术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2.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学者荒金大琳和荒金治对《雁塔圣教序》原碑进行拍摄放大,出版了《关于雁塔圣教序的几个问题》主要研究原碑中出现的笔画异常现象。 (二)研究意义 希望通过研究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来更深刻的了解褚遂良不同时期楷书风格。同时希望通研究《雁塔圣教序》楷法技巧对自己在日后的书写创作过程中起到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创作背景 (一)唐初书坛状况及褚遂良书学经历 唐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非常繁荣,其严格的法度必然使其书坛呈现出一种“尚法”的书法风貌,因此楷书成为唐代的官方书体。唐太宗是推动唐代书法发展最重要的一位,唐初书坛的盛况与他对书法的重视和喜爱是分不开的,贞观元年开设弘文馆,由欧阳询和虞世南任教传授楷法,并将书法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之一,形成了全社会的学书风气。因此唐初书坛呈现出以欧阳询和虞世南为主导地位、楷书为主导书体的状况。 褚遂良跟随其父褚亮由隋入唐,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官至宰相,其楷书最负盛名。其父褚亮 6

从《圣教序》探寻王羲之和褚遂良的高妙之处

从《圣教序》探寻王羲之和褚遂良的高妙之处都在说“晋人”,“晋人尚韵”也好,“晋人格”也好,都把晋人的书法作为高标。但不知是否有人思考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好在哪里?这个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学王羲之学什么?! 谈到晋人,谈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圣教序》。还要拿出孙过庭大师的二十四个大字:“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集王圣教序》价值首先是能启发后学,你能学到很多很多的险绝手法,结构的变化,薛夫彬先生说,后人以至于今人,未有能在变化上超出王羲之的。这是《集王圣教序》第一个价值。 变化的火候如何掌握?“复归平正”。懂得变化,或者研究过变化的人,在《集王圣教序》中会发现处处有变化。还用孙大师的一句话:“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就是为什么要复归平正,因为是境界与格调。后世在“不激不厉”上做的最好的,我以为是虞世南。这是《集王圣教序》第二个价值。 线条特征 壹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分“序”和“记”。前面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骈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人文章之功力,可见一斑,同样,《书谱》读起来也有同样的感觉。“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为高宗李治撰文,文章不逊乃父。“序”比较安和稳重,“记”用笔较恣肆。 线条最突出的特征,是轻灵与跳跃感,这样说不太容易搞明白,即强调笔画的轻重变化,用孙过庭的话讲是“变起伏于锋杪”,这六个大字,中书令当之无愧。碑中字很难找到平直的笔画,每一笔都通过跳跃的用笔节奏展

示笔画的丰富姿态,这一点,随便找出一个字都可以感受到。我们看“鹿”,可以想见每一笔的提按动作,笔画姿态的丰富。“昆”也是同样的效果,“横折竖”必然要有丰富的节奏变化,此一笔要高出《阴符经》很多。 所以学褚,此一特征不可忽视。 贰另一个特征是“流动”。 或者说是行书状态,即孙过庭所言“使转”赋予楷书的流动之美——情性,“使转为情性”,反之,则是“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有点乱,分析一下。 楷书用笔,大的方面有两种。 一、严谨、沉实,或叫沉着得笔触。这一类,可以想象一下赵孟頫的《胆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歌》、欧阳询《九成宫》、邓石如的大字隶书,都会有这种感觉。 二、是轻灵、活泼、流美的笔触。《雁塔圣教序》即是此类,还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小楷书、智勇墨迹本《千字文》等。

(完整版)褚遂良楷书的艺术风格

褚遂良楷书的艺术风格 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以永徽年的《房玄龄碑》及《雁塔圣教序》为代表,尤其是《雁塔圣教序》,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综合历代评论和笔者学习褚体楷书的体会,我认为学习褚遂良楷书必须认识到褚楷的以下三个特点: 1、端庄而秀丽。这是褚楷至今深受大家喜爱的第一大特点。端庄是以其超越的结字能力为前提的,褚楷无论何碑何帖都非常自然地表现了严格而和谐的结构,方正庄严,富有庙堂之气;笔划组成毫无牵强附会,端正匀称,饱含出水芙蓉之姿;秀丽是其才情的表达,褚楷瘦硬而灵动的线条辅助在方正严谨的结体上真是大秀美,而平正中时时流露出神出鬼没的犀利,把血肉筋骨与作者内心的儒雅之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似潺潺清泉湍于茂林修竹,若茁茁青松挺于崇山峻

岭,象脉脉含情淑女之回眸一笑。 2、流畅而凝重。褚楷在解决这对矛盾上可谓彰显了作者横溢的才华,恐怕也是至今书坛依然尊崇的原因。褚楷除早期的《孟法师碑》以欧法居多,凝重厚实为主要特点外,其余碑帖都带有自然流畅、凝重沉着的褚氏风格,是褚楷成熟的标志之一。不雕不饰、不拘小节、灵巧空明、情采飞扬,出入自由.大气开张、凝笔聚墨、宜长合短、盼顾有度、提按分明。流畅而不失为荒唐,凝重而不失为拖沓。我们在《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特别是两个墨迹本《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中都能感受到。 3、直率而多姿。褚楷的空中用笔动作如果连起来看,基本上都是行或草书的姿态,在两亇墨迹本中直接使用了行书。同时,在结字的开合欹侧、轻重疾缓,以及同一字、同类笔划的处理上己?刃有余,极富变化。时而横入直出,时而回锋藏尾;时而斩钉截铁,时而铺毫平出;时而轻掠顺扫,时而曲笔凝钩。在这些极多变化和丰富多姿的笔端运动中,创造了烂漫的天机,呈现了婀娜的丰韵,是无声的音乐和美妙的舞姿。

《雁塔圣教序》的临摹与教学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临摹与教学浅谈 《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今存西安大雁塔。 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现根据自己临习的体会,略谈一些想法。 对其线条的把握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感等等。 质感或质量感 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雁塔圣教序》的线条细润华滋,有的地方细如蝉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给我们的临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褚书的精妙也表现在此。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 一、首先我们知道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临习褚楷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行笔爽利,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雁塔圣教序》有很多细的笔画,但是却给人以韧劲十足的感觉,就象是一根根略被弯曲的钢丝。在细的线条过后,也会出现厚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象。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释文 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中书令臣褚遂良书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 主要碑帖 一、《倪宽赞》 1、《倪宽赞》介绍及评价 褚遂良书《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576厘米。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干钩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作为初唐书法,不能不具时代的特征,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2、释文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3、高清图欣赏 二、《雁塔圣教序》 1、《雁塔圣教序》介绍及评价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褚遂良楷书的艺术特色及学习方法

褚遂良楷书的艺术特色及学习方法 遆高亮 唐代是中华文化艺朮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音乐、散文、绘画、雕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都涌现了许多名家佳作,千古流芳。唐人书法更是中国书法浩瀚史学上的巨大河流,是有唐以来书法学人不可逾越的一座髙峰。唐代楷书是唐代书家集体创造的旷世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势恢宏、法度森严、气象正大、格调雍华”是唐楷艺朮的主要特征,唐楷代表人物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的作品虽风格炯异,但总体艺术特征都一致地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唐大国国度在书法艺朮上的时代性标志。褚遂良作为前唐和盛唐的一代名臣,官至顾命大臣,深受唐太宗器重的“爱卿”,其书法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今天看来甚至超过了他的政绩。褚遂良的楷书作品是唐楷中最具个性、最有法度、最富美感而远离庸俗的书家,要研究和学习褚体楷书需要弄明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书法,书法家" 一、褚书的师承关系是什么? 学习书法为什么还要弄清被学对象即被学书家的师承关系?这是初学者都会产生的一个疑惑。我们认为:弄清楚我们要学习的某一位书家的学书历程、师法何人、继承哪家,对于了解这位书家的艺朮思想、艺朮风格、艺术成就以及形成因素,进而帮助我们掌握学习这一书家的书体风格十分重要。 褚遂良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父褚亮入隋时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文才颇好。褚遂良少秉家学,博涉文史,工于书法,幼从史陵学书,稍长即受到其父友虞世南、欧阳询二位大家的影响。史陵之书我们尚未见到,以褚遂良贞观年间所书《伊阙佛龛碑》来看,其古雅峻严处迥异于虞书,加上平画宽结的特点,可以说褚遂良少年志学、博涉多体,以北朝墓志笔法结体相近。同年所书《孟法师碑》亦多魏书用笔,酷似欧阳洵。至于史载贞观元年太宗诏集京官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的子弟二十四人入弘文馆学书,“ 敕虞世南、欧阳洵教示楷法”,以及次年国子监恢复书学,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传授《石经》《说文》《字林》等专业,加之,别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书的情况看,作为当时负责分判课写工程的秘书郎,褚遂良的书法必然受到当时楷书家的影响。之后,他还参与了朝廷收购征集王羲之书作的参校工作,能经见“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也是褚遂良学书的一大良机。史书关于褚遂良的政治生涯的记述中,每一环节均有其书名书事,尤以与唐太宗的亲近起缘于书法。 二、褚遂良楷书的艺朮风格是什么? 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书断》评其书:“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以永徽年的《房玄龄碑》及《雁塔圣教序》为代表,尤其是《雁塔圣教序》,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又说:“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综合历代评论和笔者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