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

头皮针
头皮针

- 头皮针 -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

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

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

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

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1~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

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

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1.5寸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 (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2)进插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在缓慢向外退回原处,以紧插慢提为主,是为补法。

头皮针各流派比较

作者:梁晓婷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定义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下,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加以制定的,既反映了头针治疗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传统经络的特点,值得推广使用。本方案于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并于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瑞士日内瓦)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它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长,集思广益,其标准线穴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经络、穴位、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所属做了明确的阐述。2.它又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现了经过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穴区,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珠联璧合。 ?3.由于此方案是经过实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总结,因此,它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并且,其适应症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缺点 ?1以穴定线误差大:有利的一面是线和穴位的名称联系紧了,说明了线和穴位有关。不利的一方面是:以穴定线不严谨。因绝大多数头穴不是以头部外表的标志确定的,而是以发迹定位的。头正中线部位的穴位是以前后发迹定位的,二俩侧穴位多数又是根据头正中线穴位确定的

2“线”的概念不准确 ?(1)头针出现时,针刺的部位就是刺激区,20年来经国内外广泛实践,都证明了头针刺激区有见 效快疗效高的特点,在公开报道的500多篇论文中,没有一篇证明头针的刺激部位不是区而是线的, 相反很多人强调了区的重要性。 ?(2)定线的方法是以穴定线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简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寸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 (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2)进插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在缓慢向外退回原处,以紧插慢提为主,是为补法。

三家头皮针专长的临床体会剖析

三家头皮针专长的临床体会 重点介绍:林学俭老师的小脑新区擅治上下肢共济失调。 额五针治疗该区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朱明清老师的顶颞前斜线擅治疗偏瘫 方云鹏老师的伏象治疗急性扭挫伤速效林学俭老师:擅长用大脑皮层静区和小脑新区 一、大脑皮层静区中的额五针,每针皆入发际两公分处向后针,也可以入发际五公分处向前进针三公分,五针间距离相等。根据病情需要,也可以针至七针,即额前区中间一针,两侧各两或三针。 主治:由该区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如感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或智力减弱,或智力减弱综合和症候群。 二、小脑新区 小脑蚓区:在枕外粗隆突出处向下移二公分处进针,针刺方向由下向上,沿纵线向上依次相隔半英寸,向上以同法呈接力样刺第二第三针,深度以触及骨膜为好。并在第二三针左右两侧各距一公分向上针刺一至二针。 主治:复视,眼球震颤,听力减退,构音困难,失语,躯干摇晃,偏

瘫和震颤麻痹,面瘫,面肌痉挛等。 三、左右小脑半球区:由枕外粗隆旁开3.5公分,再向下移2公分,向上交叉刺两针。 主治: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同时对肌张力怎增高或减弱,以及乏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针刺同样要达到骨膜。用强刺激手法方能奏效。 朱明清老师:顶颞前斜线: 定位:自前顶穴到头维穴。 功用:疏经通络,强筋止痛。 主治:四肢运动和感觉障碍,肢 体瘫痪无力,中风后遗症。 分三等分,上三分之一治疗下肢 病变,中三分之一治疗上肢病变,下 三分之一治疗头面部病变。 方云鹏老师:伏象穴区治急性扭挫伤速效 (一)伏象穴区 1、伏象穴区的部位及其命名:伏象穴区,在人体的颅外软组织内,沿着额骨和枕骨的交界部位,对称的分布在颅骨骨缝的两侧,在这个穴区内,有规律的分布着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一个个连接起来,则形成一个人体的缩形,伏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位置上。因而,我们将这个穴区命名为“伏象”穴区。

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与眉枕线得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与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与枕外粗隆顶点得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得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得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得3厘米长得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得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得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得垂直线,即就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得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与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得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头皮针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头皮针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32例

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32例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各16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8.7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P<0.05,但是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结论: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较佳方法。 【关键词】头皮针;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是脑血管意外疾病所致,临床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致残率很高。其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及脑栓塞等[1]。在多种治法当中,针刺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优越于其他疗法[2]。头皮针疗法发展于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了现代医学知识,即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功能障碍,全部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3岁;其中脑梗死22例,脑出血10例。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各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 取穴:顶颢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均双侧取穴),顶中线。常规消毒,选用0.30mm×25mm不锈钢毫针,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使针与头皮平行,刺入2530mm,快速捻转1~2min,虚针用补法;实则泻针出气,留针30min,留针期问,每隔10分钟,捻转1次。 1.2.2对照组 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脑出血病人给予控制脑水肿,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感染等。脑梗死病人给予抗凝、溶栓、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l寸针。 【操作方法】

关于头皮针刺激区的定位问题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7, 6(4), 183-18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49264420.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49264420.html,/10.12677/tcm.2017.64029 O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s Lei Li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Received: Aug. 4th, 2017; accepted: Aug. 16th, 2017; published: Aug. 23rd, 2017 Abstract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was explored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many scalp needle schools, but the positioning of different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s is much the same. 2) The positioning of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natomy and functional location of the nerve center, and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 of acupoints. 3)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is not a “point” or a “line”, but a specific area of “face”. 4) The boundary of the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is fuzzy and uncertain, so the sti-mulation area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a local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jection of the func-tional area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se results will be useful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calp acupuncture therapy. Keywords Scalp Needle Stimulation Area, Positioning 关于头皮针刺激区的定位问题 李磊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 收稿日期:2017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16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23日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有关头皮针刺激区的定位问题,主要结果如下:1) 头皮针流派众多,但不同头皮针流派的刺激区定位大同小异。2) 头皮针刺激区主要是依据神经中枢的解剖和功能定位而确定,与穴位的概念有别。

头皮针定位

国际头针标准线 (一) MS 1 额中线ézhōngxiàn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 MS 2 额旁1线épángxiànⅠ(胸腔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三) MS 3 额旁2线épángxiànⅡ(胃区、肝胆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四) MS 4 额旁3线épángxiànⅢ(生殖区、肠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法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线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五) MS 5 顶中线 Dǐngzhōngxiàn 【部位】: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刺法】: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六) MS 6 顶颞前斜线 Dǐngniè Qiánxiéxiàn (运动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刺法】: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曲鬓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长针由上点向曲鬓分段接力刺,行快速运针手法。 (七) MS 7 顶颞后斜线 Dǐngniè Hòuxiéxiàn (感觉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段,治疗对侧头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向颞部曲鬓穴透刺,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 (八) MS 8 顶旁1线 DǐngpángxiànⅠ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4.5厘米),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明。 【刺法】: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头皮针及其挂图

头皮针及其挂图 头皮针-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头针疗法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头针疗法 - 概况 额旁3线 额中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2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额旁3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中线

顶中线 [部位] 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顶颞前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引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顶颞后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顶旁1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顶颞后斜线 [主治] 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 [主治] 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前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 颞后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枕上正中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