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券

金圆券
金圆券

一、事件背景:

发行金圆券的最初目的是取代原来流通的法币。

法币在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抗战期间,由于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大量发行。战后,国民党为支付与共产党作战的军费,法币的发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战胜利时的5569亿元快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万亿元,三年间增加超过一千倍。就通货发行额而论,战前只不过14亿元。1947年初,法币发行总额为3万5千亿,至7月增至10万亿以上。在政府库存黄金、外币都没有实质增加的情况下,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曾经有造纸厂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获利。

宋子文为行政院长时,试图以金融政策稳定法币,抛售库存黄金购回法币。但因为法币发行量仍在增加而没有成果。1948年5月行宪选举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部长,开始筹划货币改革。同时,蒋介石安排原财政部长、原任中央银行总裁的俞鸿钧亦拟定关于币制改革的方案。俞鸿钧组织的中央银行专家为主的起草班子,认为法币不作根本性改革还可以维持一定时限的局面,如从根本上改革,那就会垮得更快。

俞鸿钧班子拟定的方案主要着眼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改善,建议仿照1937年用关金征收关税的办法,所有纳税款和外贸结汇均使用这种特殊货币,而不致随法币一起贬值,这样可使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0%多增加到40%或50%。但蒋介石对此并不满意,认为不能收集举国的金、银、外汇民间储备应付现实的困难局面。

1948年7月29日,蒋介石在莫干山召开会议研究发行金圆券事,谓王云五所拟金圆券方案,设计挽救财政,收集金银、外币,管制物价,都是必要的措施。会上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外交部长王世杰、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表示同意。

这次币制改革是在极秘密情况下进行,除与会人员外,蒋介石只找了前中国银行总经理、刚辞去中央银行总裁的张嘉璈,另外由翁文灏在改革实施前几天,通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二、经过:

货币发行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由翁文灏、王云五提出的货币改革方案。当晚即由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作出全国广播,并公布“金圆券发行法”,主要内容为:金圆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厘,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金圆券一元折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劵三十万元。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于9月30日前收兑成金圆券,违者没收。

物价冻结

全国物价冻结在8月19日水平,与此同时,蒋介石派出经济督导员到各大城市监督金圆券的发行。其中,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枢,由蒋经国为副督导,实际掌握上海的经济情况。

金圆券发行的初期,在没收法令的威胁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皆服从政令,将积蓄之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试图冻结物价,以法令强迫商人以8月19日以前的物价供应货物,禁止抬价或囤积。资本家在政府的压力下,虽然不愿意,也被迫将部分资产兑成金圆券。在上海,蒋经国将部分不从政令的资本家收押入狱以至枪毙,以作杀一儆百。杜月笙之子杜维屏也因囤积罪入狱。蒋经国在上海严厉“打老虎”,曾稍微得到人民对金圆券的信心。

初期和后期面额对比

三、不同立场的人的评价:

1、国民党高官陈立夫: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立夫曾经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日本投降以后,收复地区人民自然欢迎使用法币,但财政当局宋部长(宋子文)竟规定200元伪币换取1元法币,以为这样一来,就可用少数法币把伪币都收了回来,其实害了老百姓。有5000元伪币的人只能换到25元法币了,战前,一个富有的人经过这场战争,他的财产贬值了几百倍,这不是替共产党铺路吗?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2、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他在币改之初将其个人存有的800美元兑换为金圆券,在币改失败后他说:“无人敢信任政府矣。目前政府之所以不能取人民之信用,由于每次立法结果使奉公守法之人处处吃

亏,而横行无忌的人逍遥法外,如扬子公司孔令侃即其例。更有何人愿守法?从此遂使奉公守法之人亦要偷盗犯法,此所谓率天下之人而尽归于偷盗也。如此政府安得不失败哉!”

3、民主人士储安平

“多少老百姓的血汗积蓄,就滚进了政府的腰包里去。”“一个只要稍为有点良心的政治家,对此能熟视无睹,无疚于中吗?”他直截了当地批评国民党的统治:“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污烂污烂,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

4、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

他回忆说:“关于金圆券,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只有一点,就是它激怒了中国民众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以致他们群起而攻击国民党政府。毫无疑问,知识分子知道金圆券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认为这纯粹是愚蠢无知。而像李铭这样的银行家和商人也对政府怀着怨恨和仇视。中产阶级几乎完全破产,因为他们被迫交出唯一的一点储蓄。店铺老板以金圆券平价出售了他们的货物,结果弄得倾家荡产,至于穷人就更不必提了,你知道中国的穷人总有些装饰品,诸如金戒指之类,但他们也不得不交出这些东西,最后得到的却是一钱不值的纸币。由此,你可以看到金圆券的致命一击了。”

5、老百姓

“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这里的“中央”指的是:中央军。也可以说指的是:中央政府(即国民政府))。

四、民间案例:

1、10月25日,教育部代电:奉行政院核定,学术研究补助费,自本年7月份教授每月法币500万元,副教授400万元,讲师300万元。助教200万元。自8月份起改发金圆券,教授每月20元,副教授15元,讲师10元,助教5元。

2、1948年8月19日上海市米价每斤金圆券1角3分、面粉每袋7元6角、猪肉每斤7角3分、生油每斤6角

3、清华大学教授浦江清1948年12月16日记录:“海甸、成府(注:即在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间及周围地区,中关村一带)交通如常。国军撤、中共来,都无扰乱。商店渐开门,东西很贵。中共所用长城银行的纸币出现了。”这时候偶尔能买菜也很昂贵,12月22日的物价又涨到:肉60元(金圆券)一斤,鸡蛋10元一只,青菜4元一斤,冻豆腐4元一块,金圆券发了没几天就花光了。浦江清的日记中写道:“不知中共何时把北平攻下,方始得到安定。”到12月28日,肉价还是金圆券60余元,纸烟40元20支,花生米涨到50多元一斤,浦江清“舍不得买”,跑了多家,只买了些黄豆(18元一斤)、黑豆(20元一斤)。

1949年上半年,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也几乎无日不为柴米油盐而操心,他在日记中记载:“1月4日,米价已至700元一石”、“6日,午后买食物,费百余元。”、“7日,过大街购一帽,金圆百元。物价猛涨惊人,午后过珠宝巷口,买金买银洋者甚拥挤。金圆券,将成废物矣。”、“9日,午后与家人进城购日用衣物,费600元。物价一日数变,金圆券亟须脱手。”、“14日,剪发付13元,前次仅3元”。

4、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贬值速度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一个办公室十来个人,管生活的人领取工资后,先不发给本人,而是先跑到市场换成银元、港币或美钞,再来按人分发。普通百姓拿到金圆券马上就兑换金银或抢购东西。抢购风潮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商店的店主、店员破天荒地说自己的商品质量不好,劝阻顾客别买,顾客哪管那么多,见什么买什么,有一苦力从货架上抓了几盒青霉素。店主吃了一惊,问他是否知道青霉素的用途,苦力回答说:“管他娘的,反正它比钞票值钱。”

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描写了国共之间在经济战线的斗争,电视剧的描写较过去更为深刻而细腻,从而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在大陆的崩溃,给出了合理而逻辑的解读。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写到了19 48年的金圆券改革及其前因后果,那么,金圆券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 自抗战中后期开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法币的价值即日渐下跌,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国民党当局不能不关注的严重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再起,军费开支剧增,法币的过量发行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经济风潮的不断爆发。蒋介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反思这是打内战的必然结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币制改革解决问题。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

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几乎失去支付功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对于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蒋介石极为忧虑,认为“经济险恶,物价飞涨,以通货膨胀不能压阻为最可虑”;“应速谋彻底改革之道,方能挽救此危局”。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当家人,王云五虽然对于经济经管不能说是完全外行,但他既非财政金融专家,也与财政金融界本无多少瓜葛。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表现自己干实事的形象,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进行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只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7月底,蒋介石在避暑胜地——浙江莫干山审议币改方案,在蒋介石询问前央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张嘉璈的意见时,张告诫蒋,“根本问题在财政赤字太巨。发行新币,若非预算支出减少,发行额降低,则新币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 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 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起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商品经济的漩涡,落后的货币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 战争赔款需支付白银。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内通货紧缩, 人民负担加重, 另方面, 对外贸易计以黄金, 国家税收计以白银, 民间买卖计以铜钱, 反复折合造成甚大亏损, 引起商人不满。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币制改革问题。1 9 1 4年2 月, 国务会议颁布《国币条例》, 决定废除银两, 发行新银元。新银元正面为袁世凯像, 俗称“袁大头”。其辅币采取十进制, 有银镶铜三种, 可以自由铸造。由于《国币条例》规定的辅币成色比本位货币低, 于是承包商便大量铸造, 使银元与辅币的兑换率发生混乱。再加上各地银元名目繁多, 成色重量各异, 一些不法商人便争相熔化成色较好的银元从中取利, 遂使劣值银元大 量充斥市面。商人和市民为免受其害, 在商业活动中仍以银元含银量为计算标度, 于是出现实际支付使用银元, 交易结算仍使用银两的“两元共存”现象, 越发引起金融混乱。 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也受冲击而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当时,将白银运到美国可获20%的利润,于是在华的商行大量套购白银出口。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白银外流,立即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税率仍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不久又公布“废两改元”法,即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 措施:1 9 3 2年7 月7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银钱业代表谈话, 说明废两改元的原则: ( 1 )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 ( 2 ) 旧币仍准使用, ( 3 ) 每元法价 决定后即开始决定新币币值。 并初步拟定出实施废两改元的具体办法:( 1 ) 新银元成色减低为银8 % , 铜12 % ,总重量为2 6.6 9 7 1 公分, 含纯银2 3.4 9 3 4 4 8 公分, 计合上海规元0.6 9 9 2 3 0 5 两, ( 2 ) 两元之间的换算率为每元含银0.7 1 5两, ( 3 )新银元的推行应有运输及兑换自由, 并建立相应的保 证措施。 1 9 3 3年3 月1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决定“为准备废两, 先从上海实施, 特规定上海市面, 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 元, 或旧有l 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 以规元7 钱l 分5 厘合银币1 元为一定之换算率, 并自本年3 月1 0 日起施行”。3 月8 日, 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规定新银元重量成色及型式, 宣布新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 规定“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及银本位币接受, 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作用和影响:第一, 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 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 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 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 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

国民党为何会丢失在大陆的政权

国民党为何会丢失在大陆的政权? 15自动化3班陈东红学号:15020770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在国共内战中节节败退,最后失掉了大陆,当时除了西藏外蒙以及南方的岛屿外,基本都被共产党占领。蒋介石要逃跑,西藏那个自然环境不大合适,外蒙在苏联的控制下,这两个地方显然是不能去的,只有往南方的岛屿跑了,于是就占领了台湾、海南等等岛屿,后来海南也被共产党攻陷。因此国民党只能在1949年退守台湾。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军事方面 抗战胜利后,随着日本的投降东北、华北出现政治真空,处于长江以北驻扎在陕北的共产党趁机开始向在原日本的占领区渗透兵力和影响力,日本在中国的战争已经结束,当时的国军缩到云南广西一线。当国军以美军的运输机从云南、广西开始空运接受日战区大城市的管理权时,共产党已经基本控制了除大城市外的乡镇农村地区,国军所运兵力有限、补给困难,很多要靠海运空运补给。两党都有外援国军是美国,共党是苏联。就地理位置来说,共产党的盟友更靠近中国补给武器,战争理论,将领都能更快地影响到中国的内战战场,相比较而言美国对于国军的支援就地理来说欠缺的多,国军补给的基地在云南广西,共党在陕北得到东北之后补给变东北(共党的坦克就是在东北得的)。当时国内铁路线被破坏,公路有限,长线作战必须补给稳定。东北的失败更加打破了整个天平,东北(满洲国)其实当时是中国的工业基地得东北者相当于获得一个源源不断的工业武器材料金矿...国军其实在抗日战争后期已是强弩之末,中国的广大地区统治一片空白,国军的战略有点拔苗助长,中国不是一个小国家补给跟不上必然失败,战略的失误可能是如共党所说的冒险进攻主义,但对于一个补给困难的军团,速战速决是最好的办法,但缺乏机动性的部队冒进带来的必然是补给困难,对于国军来说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终究已成历史。损失的有经验士兵并非一天两天能补充完的,装备再好也要人操作,几次的战略失误令国军纸面上的优势也丧失殆尽。 二、政治方面 中国国共两党政治的最直接的表现是战争,战争是政治最后的筹码,失败意味着政治的彻底

1948年国民党金融大崩溃

1948年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一石大米要金圆券4亿多元 文汇报李婷2015-01-24 08:49 [摘要]当时国民党推行币制改革,宣布实施金圆券方案,为的是取代业已破产的法币。1948年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一石大米要金圆券4亿多元 前期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以1948年的币制改革为背景,艺术地呈现了国民党金融体系是如何崩溃的,剧中,代号“建丰同志”的蒋经国很是神秘,虽未正面出现过,却不时亮一嗓宁波普通话,仿佛在各方势力的较量中他说话最管用。 日前,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做客上海市档案馆,以“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从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说起”为题举办讲座。在吴景平看来,作为艺术创作,《北平无战事》在剧本、人物塑造等方面可圈可点,但不能将剧中的内容和历史对号入座。事实上,1948年主导币制改革的不是蒋经国,那时的他还远没有掌控全局的能量;被人津津乐道的“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和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也没有太大关联。 法币破产,金圆券仓促出笼 吴景平说,当时的币制改革跟蒋经国没有太大关系,他做的事情仅仅是上海地区的经济管制,真正的主导者是蒋介石。当时国民党推行币制改革,宣布实施金圆券方案,为的是取代业已破产的法币。法币是从1935年开始发行的,在8年抗战中,发行数额增加了390多倍,1937年的发行总数是14亿,到1945年已达5500多亿,而物价上涨比例更高,如重庆物价上涨达1795倍,上海86000多倍。因此,1945年抗战结束后,意识到法币不行了的蒋介石便要求当时的行政院、财政部、中央银行拿出币制改革的方案来。但当时主掌行政院的宋子文及财政部长俞鸿钧认为,币制改革须有基本前提,即社会和平、经济稳定、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有金银外汇作为准备金等等,而彼时战争刚结束,国民经济还很困难,没有这个底子来承担变革。 蒋介石没有因行政部门的审慎立场而停止推行币制改革的准备。1948年5月“行宪”之后,蒋介石任命翁文灏为行政院长,找来王云五担任财政部长。当年8月19日,在他主持下,通过了改革币制与管制经济各项文件。在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这样写道:“此为3年来一贯之政策与唯一之主张,因(宋)子文、(张)岳军、(张)公权、(俞)鸿钧等皆畏缩不决,未敢执行,而今日以事急势迫,不得不有此一举。然(翁)咏霓与(王)云五能毅然实施,亦可谓奋勇难得矣。” 据宝岛台湾的公开档案记载,此次币制改革根本没来得及详细讨论,当天的会议总共就两三个小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与会人员便匆匆举手通过了。 经济崩溃,一石大米要4亿多元 对于金圆券政策的风险,蒋介石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住局面,试图通过完全的高压统治来和市场较量。但现实的情况是完全失控了,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一石大米要金圆券4亿多元。有不少影视作品将原因归结于“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蒋经国到上海督导经济管制,以铁腕手段抑制物价,准备查封孔祥熙之子孔令侃的扬子公司时,由于各方势力的干预,行动受到挫败。

2020届 二轮: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专题卷)

专题十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1.(2019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监督六部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最高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六部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卫所,锦衣卫特务人员甚至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 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2.(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货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完成货币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1934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为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提供契机。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规定法币可无限制买卖外汇。这次改革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法币政策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币制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国民政府也通过这次币制改革,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造成中国延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2019-2020年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A.男耕女织经营方式B.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C.生产生活富足稳定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2. 中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这主要是因为治水 A.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体现对“龙”的崇拜 C.可以显示“王”的作用D.给文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3.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4.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 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冶铁技术的进步 C.农业耕作的需求D.井田制走向崩溃 6.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 休养生息政策 B. 禁止经商政策 C. 抑制商人政策 D. 盐铁官营政策 7.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县志》记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这说明当地 A.出现大量从事织绸的农户B.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C.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8.约1008年,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 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交易凭证。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1000文收手续费30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纸币方便了商品交换 B.官商勾结牟取暴利 C.流通支付手段发展D.货币形式的多样化 9.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

国民政初期的货币危机和废两改元政策初探(精)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初探 【内容摘要】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终于实施了由来已久的“废两改元”政策。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关键词】货币危机废两改元币制统一 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这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不仅导致了中国币值的升值和汇率的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废两改元”不仅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推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而且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做了准备。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1933年国民政府的“废两改革”进行梳理,并对其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 “废两改元”的准备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我国已开始用银铸币。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两”一直是计数基本单位。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重量、成色均有一定标准,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本洋”1、“鹰洋”2等大量流入中国。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致使大批生银流出中国,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公元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以“裕国用! 保利权”为由,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正面有满汉 (光 1又称“双柱洋”,是1519年西班牙铸造的货币,币面图案中有代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的两根柱子,每枚重约库平七钱二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流入中国。2又称墨洋,是墨西哥1823年独立后开始铸造的货币。它的币面图案是墨西哥国徽,——一只雄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着一条蛇。1854年开始流入中国,很快取代了“本洋”的地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

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 国民党政要人 高管 军政要员 台湾人才(1974-1984逝世名单)

正文二: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1974-1984逝世名单)1974年 王泽浚(1902-1974)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四川西充人。早年入川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抗战时期,历任陆军第四十四军第一四九师第四四七旅旅长、第四十四军副军长兼第一四九师师长、第四十四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四十四师师长、整编第二十三军副军长兼整编第四十四师师长、第九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四十四师师长、兼第四十四军军长等。1948年11月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4年1月19日病逝。 谢珂(1891-1974)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北徐水人。早年先后入保定军校和北京陆军大学学习。后历任奉军第八军代参谋长、黑龙江省国防处参谋长、督军署参谋长、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参谋长等。西安事变爆发后,以东北军、西北军代表身份参加同蒋介石的谈判。后随军在山东等地参加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74年2月16日在沈阳病逝。 傅作义(1895-1974)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山西临猗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入阎锡山部,历任师长、军长、第五集团军总指挥、天津警备司令等职。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任津浦线总指挥。1931年后,历任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省主席,参加了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时,奉命主持热察绥三省受降事宜。抗战胜利后,任察哈尔省主席、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华北“剿匪”总部总司令。1949年1月底天津解放后,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条件,率部起义。同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及水利电力部部长等。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卢汉(1985-1974)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云南昭通人,彝族。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入滇军,曾任唐继尧部旅长、龙云部师长。1931年后被龙云罢免军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六十军军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后历任第三十军团军团长、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等。抗战胜利时,任越南受降司令官。抗战胜利后,任云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云南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49年12月,通电宣布云南起义,并主持了昆明保卫战,击败了蒋军的进攻。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等。1974年5月13日在北京病逝。 陈明仁(1903-1974)原国民党陆军上将。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团长、旅长、第八十师师长,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二预备师师长,第七十一军副军长及军长。参加了武汉会战、桂南会战、缅北会战等。抗战胜利后,率第七十一军开赴东北,曾坚守四平,与人民解放军对抗40多天。后任第一兵团司令兼长沙警备司令。1949年8月在长沙同程潜等率部起义。9月,到北京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五十五军军长、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病逝。 乜庭宾(1905-1974)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河北景县人。1920年入冯玉祥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央)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央)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一的民主党派。该党也是现时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内的第四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立于1948年,后又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合并。该党早期党员多来自国民党左派人士和中华民国国军投奔、被俘的高级军政人员。宋庆龄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来自该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目前,其党员主要来自同原中国国民党党员有关系,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历届民革中央[编辑]第一届(1948年1月-1949年11月)名誉主席:宋庆龄主席:李济深主任秘书:李章达(梅龚彬代)常务委员: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蔡廷锴、朱蕴山、陈劭先、李章达、陈其瑗、何公敢、张文、邓初民、朱学范、李民欣、郭春涛、王葆真、冯玉祥第二届(1949年11月-1956年2月)主席:李济深秘书长:梅龚彬常务委员: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程潜、张治中、邵力子、柳亚子、朱蕴山、陈劭先、陈其瑗、梅龚彬、王昆仑、郭春涛、许宝驹、宁武、贺贵严、于振瀛、李世璋第三届(1956年2月-1958年11月)主席:李济深副主席:何香凝、程潜、谭平山、蔡廷锴、张治中、熊克武、龙云、邓宝珊、陈绍宽秘

书长:梅龚彬常务委员:于振瀛、卫立煌、王昆仑、王葆真、邓宝珊、宁武、龙云、刘斐、刘文辉、朱学范、朱蕴山、许宝驹、何香凝、余心清、吴茂荪、张治中、李世璋、李任仁、李俊龙、李济深、邵力子、陈此生、陈劭先、陈其瑗、陈绍宽、陈铭枢、屈武、柳亚子、贺贵严、唐生智、翁文灏、梅龚彬、黄绍竑、程潜、蒋光鼐、熊克武、蔡廷锴、谭平山、谭惕吾第四届(1958年11月-1979年10月)主席:李济深(1959年10月逝世)、何香凝副主席:何香凝(1960年8月被选为主席)、程潜、蔡廷锴、张治中、熊克武、邓宝珊、陈绍宽秘书长:梅龚彬常务委员:于振瀛、卫立煌、王昆仑、甘祠森、邓宝珊、龙云、宁武、卢汉、卢郁文、朱学范、朱蕴山、刘斐、刘文辉、刘仲容、刘孟纯、许宝驹、许闻天、李济深、何香凝、张治中、余心清、吴茂荪、李世璋、李任仁、邵力子、陈此生、陈劭先、陈其瑗、陈绍宽、屈武、贺贵严、唐生智、翁文灏、梅龚彬、钱昌照、蒋光鼐、程潜、熊克武、蔡廷锴1960年增选:孙蔚如、但懋辛、李澄之、侯镜如第五届(1979年10月-1983年12月)主席:朱蕴山(1981年4月逝世)、王昆仑副主席:王昆仑(1981年12月被选为主席)、陈此生、刘斐、屈武、朱学范、裴昌会、李世璋、刘仲容、钱昌照、郑洞国、甘祠森、吴茂荪、贾亦斌1981年12月增选:侯镜如、孙越崎、赵祖康秘书长:甘祠森(兼)常务委员:王昆仑、王枫、王肇治、甘祠森、朱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描写了国共之间在经济战线的斗争,电视剧的描写较过去更为深刻而细腻,从而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在大陆的崩溃,给出了合理而逻辑的解读。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写到了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及其前因后果,那么,金圆券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 自抗战中后期开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法币的价值即日渐下跌,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国民党当局不能不关注的严重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再起,军费开支剧增,法币的过量发行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经济风潮的不断爆发。蒋介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反思这是打内战的必然结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币制改革解决问题。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

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几乎失去支付功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对于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蒋介石极为忧虑,认为“经济险恶,物价飞涨,以通货膨胀不能压阻为最可虑”;“应速谋彻底改革之道,方能挽救此危局”。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当家人,王云五虽然对于经济管理不能说是完全外行,但他既非财政金融专家,也与财政金融界本无多少瓜葛。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表现自己干实事的形象,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进行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只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7月底,蒋介石在避暑胜地——浙江莫干山审议币改方案,在蒋介石询问前央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张嘉璈的意见时,张告诫蒋,“根本问题在财政赤字太

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

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一种纸币,始于1948年8 月20日,停于1949年7月3日,历时仅十月余,是中国历史上贬值速度空前的货币。迄今,身历其事者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对于此段恶性通货膨胀史,应细密梳理,深刻总结,警惕世人。有关经济史教材、著作对此虽有所论及,然多语焉不详,缺乏具体研究。究竟金圆券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行的?币改方案是如何出台的?金圆券发行之初的效果如何?其最终崩溃的过程又如何?给人们什么启示?都需要做系统的探讨和回答。以下分而述之,不妥之处,敬请匡正。 一、遏制法币极度膨胀的失败--金圆券的发行背景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取消法币,改发金圆券,是因为法币的极度膨胀给其财政经济、政治军事带来了致命威胁,迫使其不得不改弦更张,以解燃眉之急。法币在发行之初(1935年11月至1937年7月),流量不大,较为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抗战期间,因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发行量急剧上涨,发行总额达到5569亿元,比抗战前夕增长了约396倍。然这一膨胀速度,与日本投降后相比,不啻霄壤之别。国民党自恃实力强大,重燃战火,企图迅即消灭中共,以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赤字剧增,法币发行垂直上升。到1948年8月金圆券发行以前,法币发行额增至604万亿元,比日本投降时增加了1085倍,比抗战前夕增加了30余万倍。法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币的流通速度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的钞票还末出厂,已不及自身纸张和印刷成本的价格了。广东一家造纸厂,竟买进800箱票面100-2000元的钞票,当作造纸原料。(注:杰克·贝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505页。)法币完全丧失了价值符号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法币的极度膨胀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恐慌。行政院宋子文内阁、张群内阁相继采取措施,企图刹住法币膨胀狂势,无奈皆以失败而告终,币制改革遂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宋子文的杀手锏是抛售黄金。在日本投降前夕的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他就狂言:"我们的政策,不一定将所有的黄金都脱售,但是无论如何,政府有力量在手,就是黄金一项,也就可以控制金融。 "(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6页。)1946年3月8日,宋令中央银行将库存黄金按市价在上海市场大量配售。至1947年2月,共抛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黄金的60%,回笼法币9989亿元。(注:《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156页。)但在同一时间,法币增发了32483亿元,(注:吴岗:《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6页。)黄金抛售所回笼的法币仅占其中的1/3。可见,黄金抛售未达到控制法币膨胀的预期目的。"黄金风潮案"的爆发,更宣告了这一措施的彻底破产。握有大量游资的达官贵人看到购买黄金比囤积货物更有利可图,于是大做黄金投机生意,黄金抢购浪潮日甚一日。中央银行黄金储备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宋子文被迫下令停止出售。就在黄金停售的前几天,一些投机商意识到中央银行存金已尽,更加紧抢购,以致黄金价格暴涨,商品市场大乱,此即闻名上海的"黄金风潮案"。宋子文承认"政策运用"不当,辞去行政院长之职,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则被撤掉职务。[!--empirenews.page--] 宋内阁倒台后,由政学系头目张群继任行政院长,王云五为副院长,俞鸿钧仍任财政部长,张嘉@①为中央银行总裁。蒋介石想走马换将,压住黄金风潮和通货膨胀。张内阁立即以严禁抛售黄金、取缔黄金投机和管制外汇等办法,取代宋子文的黄金自由抛售政策。同时,加强敌伪物资抛售,发行了4亿美元的短期公债和库券,以图回笼法币。但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徒劳的,通货膨胀速度继续加快,物价涨潮接踵而来,张群内阁也被迫下台。其间,张群曾提议由王云五特别研究财政,王认为:"只有改革币制,才能挽救财政经济日趋恶化的局势。"(注:王寿南:《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第2册,转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48年1-7月),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206页。)张内阁也曾拟制币改方案,并要求得到美国资助,但随着张群的倒台,终成泡影。1948年5月,国民政府"行宪国大"后,蒋介石就职总统,改任翁文灏为行政院长。翁任命王云五为财政部长,俞鸿钧为中央银行总裁。蒋介石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并将此赌注压到翁文灏内阁头上。自此,金圆券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一、民国时期货币的发行机构及种类。 民国初期以铜元(俗称“铜镭”)代清末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可当铜钱10文(枚)用,10个铜元为1角,但以后1角只换得12个铜元。大约在1930年左右,竟贬值至1角只可换得32个铜元。 当时市面流通的银毫大部分是清宣统年间的福建、广东两省铸造的“龙毫”,有双角(2角)、单角(1角)两种,其他如“江南”、“湖南”和“湖北”等省铸造的银毫,在市区流通较少,甚至被拒绝使用。后来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铸版,但只有双角而无单角。 1918年陈炯明率领粤军入闽,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后,曾铸造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两种双角银毫,质量比“龙毫”差,比值亦较低,而且使用不甚普遍,仅限于统辖地区。至1923年、1924年间,又铸造“三面旗”银毫,质量亦差,流通范围亦不广。同时广东省铸造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版的双角银毫,亦流通于漳属一带,但数量极少。由于各种银毫的质量不高,比值就降到十三四角为银元一元。 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州以后,在本市竹巷下南方巷右边大厝内,筹设造币厂,铸造民国十三年版的双角银毫,银质极差,而且逐版降低质量。张毅持其割据地方的势力,擅自规定以14角5分比值为银币1元,强迫在市面使用,人民慑其淫威而不敢拒用。 抗日战争期间,银毫、铜元由国家银行逐渐回收,并印发5角、2角、1角三种钞票代替银毫,另铸造5分、2分、1分三种镍币代替铜元,作为辅币流通。 我国自铸的银元极少,只有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1元(俗称“大银”)、5角的银元,由于铸造的数量不多,在市面流通的大部分是外国铸造而输入的银元,通称“大洋”。其中以日本的“龙银”最多,还有墨西哥的“鹰银”、英国的“执叉银”、荷兰的“妇女执花银”等外国银币。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逐步收回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银元。约在民国七八年间,曾收回民国三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版的银元,但不久又以原版铸造。 1926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建都于南京,由国家银行改铸了孙中山头像版的银元,其后又铸出帆船版的银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银元逐渐由国家银行回收,印发钞票(法币)

极度腐败断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前途

极度腐败断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前途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当时的国民政府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三天。 北平城里的广大干部群众蹦着高地庆祝,感慨天亮了,感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好好做人过日子了。 但北平城里的群众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迎来的一场经济大浩劫。 北平作为沦陷区,日本投降后,急需建立起新的行政秩序和社会管理结构,自然就需要大批素质高、道德水平高的干部人才。 这批国民党干部给北平的人民群众留下的是一段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给历史留下了一个大笑话。 作家张恨水因此而写了一本书,叫《五子登科》,内容大致是讲国民党干部在抗战胜利后如何与民争利,腐败丑陋,五子是讲,这些国民党干部嘴上跟着蒋介石先生讲“礼、义、廉、耻”,在大会小会上讲三民主义,而在生活中却完全放弃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竭力地追求帽子、位子、房子、票子、婊子这“五子”,另一说是房子、车子、女子、票子和(金)条子。总之,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利用一切机会臵房产、购洋车、包二奶等等,利用手中的权利尽一切可能获得个人利益。 “五子登科”成为众多领导们相互追逐、争夺的最高目标和行为准则。 接收敌伪资产当然是最好的生财手段,这些国民党领导干部各显神通,四处接受,除了北平,上海,武汉,南京一下子雨后春笋般地冒出40多个各不相属的接收机关,他们穿着各式各样让

老百姓眼花缭乱的制服,戴着大沿帽,揣着盖有各种大印的封条沿街张贴,有的还在门口放上两个枪兵。这拨刚走,那拨又到,撕去别人的,贴上自己的。有的一张门扇上贴著10多个封倏,有的干脆破门而入,先是金银现钞,接著是贵重物品,後来有的连灯泡也没了。劫收多少,一靠先下手为强,二凭人多枪多后台硬。汤恩伯的第3方面军,与上海警备司令部争夺一所日本俱乐部,开枪互击,死伤多人。 “接收”被老百姓称呼为“劫收”。 南满铁路在沈阳房产1千2百栋,最後只剩下两栋。武汉180多座工厂,劫收过后, 能开工的只有30多座。长沙和岳阳有3千4百多辆汽车和100多吨汽车零件,10多个劫收单住抢红了眼,势均力敌,算是没有被劫分。 北平有敌伪房产1万4千馀所,被接收的只有380馀所。 日本人很熟悉国民党的腐败和寡廉鲜耻,交出资产时故意留下一些不入册,另以副册交给接收人,做“买路线”。日军第6方面军总司令冈部直三所部,在武汉投降後,留下大批现金、鸦片、军粮、食盐、轮船、汽车,另行呈缴给第6战区副长官郭忏。这位接收委员会主任将大部变卖,馀皆用轮船装运南京,“赠送”上层官员。 当时,全国各收复区不下四万亿元的日伪产业,这些产业在接收中无一不令民怨沸腾,舆论哗然,公开指责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致民生艰难。

国民党将军

国民党党魁蒋介石(1887-1975),88岁。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1897-2003),106岁。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1898-2001),103岁。 国民党国防部部长高魁元(1907-2012),105岁。 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1896-1998),102岁。 国民党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1904-2007),103岁。 国民党中央常委、立法院院长倪文亚(1903-2006),103岁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马树礼(1909-2006),103岁 国名党外交部长张群(1889-1991),102岁。 国民党陆海空副总司令张学良(1901-2001),101岁 国民党第18军军长彭善(1901-2000),99岁。 国民党国安会秘书长、国防部长汪道渊(1913—2011),98岁。 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1890-1987),97岁。 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1893-1990),97岁。 国民党第5兵团司令李铁军(1904-2002),98岁。 国民党冀察战区副总司令马法五(1894-1992),98岁。 国民党外交部长顾维钧(1888-1985),97岁。 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司令李默庵(1904-2001),97岁。 国民党交通部部长俞大维(1897-1993),96岁。 国民党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1890-1987),97岁。

国民党少将,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仵德厚(1910-2007),97岁。 国民党总统府国防会议秘书长,国防部部长郭寄峤 (1902-1998),96岁。 国民党在任时间最长的司法部长张知本(1881-1976),96岁。 国民党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1884-1977),95岁。 国民党第19集团军司令张雪中(1889-1995),96岁。 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司法院院长黄少谷(1901-1996), 95岁。 国民党国防部长顾祝同(1893-1987),94岁。 国民党第28集团军司令李仙洲(1894-1988),94岁。 国民党国防部长黄杰(1903-1996),93岁。 国民党陆军上将孙震(1892-1985),93岁。 国民党副总统谢东闵(1908-2001),93岁。 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孙运璇(1913-2006),93岁。 国民党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1902-1994),92岁。 国民党空军总司令王叔铭(1905-1998),93岁。 国民党社会部部长谷正纲(1901-1993), 92岁。 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裴昌会(1896-1992),92岁。 国民党中央委员邓文仪(1906-1998),92岁。 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刘安祺(1903-1995),92岁。 国民党湖南省主席赵恒惕(1880-1971),91岁。 国民党财政部长王云五(1888-1979),91岁。

1948年上海经济整顿 1948年上海经济整顿

1948年上海经济整顿1948年上海经济整顿 “小快乐”很不快乐。 这位1940年代上海最受欢迎的滑稽艺人,一直以来用他尖酸刻薄的时政笑话来娱乐上海大众,甚至在日本人占领下最黑暗的时期,他瘦削的尖嘴里都能吐出足够的插科打诨来唤起人们的笑声。但在1947年5月,人们在“天声”电台里听到的却是“小快乐”连讽带骂的挑衅唱腔:苦哈哈长着把土耗子脸,嚼了草根吃树皮,但米铺的老板却没心没肺,坏了良心,囤积居奇――“他们是发了财的米蛀虫,肚皮钱袋都塞满,盖了新洋房,买了五辆车,还有个小老婆家中藏。” 不出所料,这段唱词引爆了大众的愤怒――这毫不奇怪,连续两周来疯涨的粮价已经让人们心头的怒火越发高涨,而这段唱词恰好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还很坦白地为大众找到了一个公敌――米商。在人们看来,正是这些“米蛀虫”把控粮食,肆意抬高价格,他们是合谋杀害了人们吃饱肚子的单纯快乐,甚至就在这首“米蛀虫”传唱开了的该周周末,米价就上涨了一倍多。 但米商却对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感到愤怒和冤枉――毕竟价格疯

涨的又不是他一家,实际上,几乎所有东西都在涨价,这种狂飙式的上涨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年。从1945年9月开始,到“小快乐”的“米蛀虫”登上全城热歌排行榜首位的1947年5月,上海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70倍,到1948年那个热死了不少街头乞丐和车夫的8月到来时,物价指数又上涨194倍,此时“小快乐”连唱他不快乐的歌的劲头也没有了,因为和其他人一样,他在收入和物价的竞跑中彻底败下阵来。 钱其实并不少,几乎每个人都成了亿万富翁,只不过名不副实。《时代》周刊特意刊登了一篇上海电话公司发薪日的报道,1200名职员共领到了160亿元法币的工资,一笔薪水表都盛不下的巨款。但花钱的方式却已经由“张”变成了“捆”、“斤”和“袋”。一位经济学家声称,如果钞票的发行量再这样激增的话,恐怕几个月后,人类的数字计量单位就将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要了。面对法币低得可怜的购买力,“穷得只剩下钱了”,已经不是一句炫富的笑话,而是苦涩的现实。 就在这一天,蒋介石回到南京,一个改革方案被强行通过,并于次日颁布。在这个方案中,政府将发行一种名为“金圆券”的新货币来取代之前票面数额以万计的法币,限期强制收兑,同时限期收兑的还包括民众手中持有的金银外汇,除此以外,物价和工资的上涨将以政治手段强力加以禁止。方案的策划者是财政部长王云五和行政院长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