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教育(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

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

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995年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高等教育概念

3、☆服务社会基本途径: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推广信息

4、高等学校要承担起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及直接为社会

服务的职能。

5、☆现代大学三大社会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者是相互联

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A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在职能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科学文化的殿堂和制高点,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

决定了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B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它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已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高校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一是不断自身要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创新实现,另一方面不断培养创新性人才,进而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C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现代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关系。大学的三项职能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它们的手段互补,培养人才固然以教学为主,但需要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样三结合也有助于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再次,大学兼备三项职能,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它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发展科学研究既有助于社会进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而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新。没有强大的研究基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的研究力量,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就成了无源之水。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基本途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社会服务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输送及技术应用的水平。

6、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主力军。

7、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

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现代高校服务多样化: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

装备服务。

9、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

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多样的,既有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

10、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大学

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分科教学)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构在非洲召开44国高教会议强调了非正规的高等教育

11、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中,潘元教授认为: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12、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意大利萨拉诺大学波隆

那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剑桥大学

1810年德国最先建立起来的是柏林大学,由洪堡和费希特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理尔法案》,康乃

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威斯康星是另一所占有

重要地位的增地学院,其思想:服务社会为大学重要职责

13《莫理尔法案》颁布的意义 1.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

使所有人都享有高校受教育权力,与社会关系密切,社会

服务成为高校第三职能。2.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

用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科学知识在大学中的地位。3.开创了

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

14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15、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l)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

高等教育的上述经济功能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再生

产科学技术这两条基本途径实现的。

16 社会政治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1、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l)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通过发挥其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17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

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18 1970年法国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

身教育”“学习社会”

19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

天和明天》为终身教育的代表作

20 教育现代化:

1)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普及和深化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

4)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多样,有利于教育者个性发展

21 教育民主化:“要求教育有平等、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

主要内容: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

行教育机会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包括三个方面:

1、教育机会均等,这是就教育制度而言,指不同种族、性别,

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2、教育管理民主化指在教育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上,在教育管

理上,应该有广泛的公众参与。

3、教学民主化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

生关系。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

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

总概括。

2、教育方针制定要以基本国情和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为依据。

3、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

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3)实施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

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4、☆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

基本要求,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制定和明确教育目的是进行

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6 教育目的的性质:1.是一种教育理念,带有主观性它反映

人们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它为教育活动确立一

个追求的目标,并能在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对教育实践活动起

着定向、导航作用。2.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受到了社会发展的

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7 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1.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

归宿和验证教育质量的标准。2. 教育目的对广大教育工作者

的全部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也是受教育

者进行自我教育的努力方向。

8、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A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

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B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

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C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

响D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9、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内容A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一

般与个别的关系B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C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

控、评价、激励 D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高等学

校培养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

10、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作用。

导向: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无

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导向作用。调控:高等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

控作用。宏观上:教育改革、规划、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

具有支配调控作用。微观上:各要素的组合如计划的制定、

内容的选择、手段和技术的运用,也有支配和调控的作

用。评价: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激励:它不仅能够指导整个实践活动

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11、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高等学校培养目的、高等学校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

12、学生的培养目标:A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

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B通过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逐步树立

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C掌握本专

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

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

练的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D具有健全的体魄。

13、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

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14、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1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A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B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C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分工的制约D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E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6、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所构成的,以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1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高等学校的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高等学校德育是我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18、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三个:A课堂教学:

是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德智体诸育的基本途径B科学研究训练: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C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

19、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学位:具有从

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学位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0、试析如何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的、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人才观是按照德才兼备的辩证关系来培养人才的。(2)身与心的关系。也就是身体素质发展与心理发展素质的关系。既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又要有强健的体魄。(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高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因此,文化素质方面,加强知识的熟悉与综合应用,从而能够解决与分析实践问题,并在继承中创新,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高校给予大学生不仅仅是知识量的扩充,而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他们迈业务素质的系统训练与提升同样重要,两者要做到,而不可偏废。

21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

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实践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加深巩固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技能,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五条依据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

观,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2、社会本位:教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本,强调高等教育的

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代表人物: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

《学记》:“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柏拉图(古希腊);洛克(英国);凯兴斯坦纳(德国)赫尔巴

特(德国);涂尔干(法国);范·海斯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

3、个人本位:教育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本,强调高等教育目

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

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斯宾塞、蔡元培

4、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A把历史的抉择放在

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

取向的实质。社会本位观点与个人本位观点长期纠缠在一起,

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

景。B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两

种价值观对后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革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观

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这对于教育走

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在一

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C寻求适合中国

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思路(世情、

国情、社情、教情)。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

倒”的教训,而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

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

5、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

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通才教育的特征:A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B内容的综合性

和广泛性C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D过分通博,学科

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6、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是通

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

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专才教育特征:A专才教育主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

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B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

系,偏重应用C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

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D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

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

7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二者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

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

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

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

顶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

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一般来讲,实施宽口径、适应

性强的教育为通才教育;反之,则为专才教育。

8、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怎样对待通才和专才?)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

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

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两者

恰当的结合则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A当代科学技术加

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B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

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C通才教育和专才

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9、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英才高等

教育<15%,大众高等教育15-50% ,>50%普及高等教育。

10、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A发展速度要适度B

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C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D发

展终身教育.

11、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一)世界

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

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

(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12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的互动与进程中保持优势,至少必

须拥有 3 个条件: 1、拥有较强大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

2、拥有大量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人才;

3、拥有较高素质

和技能的合格国民。

13 大学变革的争论焦点与大学分工:

?大学既要引领社会也要面向市场;大学应当承担使用各种资

源的公共责任;大学应当接受社会评价也能够被评价;大众高

等教育并不排斥和否定精英高等教育,而是各有分工;不同的

大学一律平等,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应相同,因为任何大学都不

可能被复制;用管理企业的方法管不好大学。?这些争论的成

果使大学在平等的基础上,分工越来越清晰,特点越来越鲜

明。第一类:少数研究型大学( 3% 左右)第二类:一部分

教学研究型大学(约20%左右)第三类:大多数教学型大学(约

60% - 75%左右)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

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2、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A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B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C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3、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

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

4、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1)由于大多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入学条件一般比较宽松,特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2)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入学条件有所不同,体现了大众教育中的精英教育3)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尤其是一些低层次和新创办的机构4)在各个层次上,由于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修业年限有一定的差异。

5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1951年新学制建立,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6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成分如下几种: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班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7、弹性学制: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

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本质:是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大学生活的主人。

8、弹性学制的特征:选择性:弹性学制使教学成为大学为学生成长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了选择性。学生可以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服务中根据自己的要求作出选择,学校、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判断提供咨询服务,但不能违背学生的意愿;灵活性(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学生学习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可能跨学校,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多样性(弹性学制是多样的,从培养目标到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都是多样的。多样性保证了大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主体性(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弹性学制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主体性完善为宗旨,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方法,构建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模式,是大学教学凸显出个体性的特征。)

9、弹性学制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A培养目标多样化B尊重

学生的主体性C管理工作的灵活性D刚性和弹性的兼顾性10、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A推进

学分制。弹性学制作为学年制与学分制之间的过渡学制,

其思想的主旨是逐步向完全学分制目标靠近。在实施弹性

学分制的同时,应着眼长远,根据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

大量开设选修课程、网上课程,让学生自由地安排学习时

间和学习进度,积极推进学分制。B打破学校、专业的界

限:①打破学校界限。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可以跨校选

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拆除。②

打破专业界限:实施弹性学制后,专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专业口径得到拓宽,狭窄的专业得到改造,专业界限被打

破。③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转系、转专业是适度

的,完全放开是不现实的,要建立一套专门的制度来加以

规范。首先,要建立学生转系、转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学

生提供咨询服务。其次,成立评估委员会,学生在转系、

转专业之前,必须提供详细的报告,然后由评估委员会进

行评估来决定学生是否真正适合转系或转专业。C改革教

学管理制度:①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学校必须实施

新的、动态的班级管理方式,或实行更符合大学生实际的

分散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制度。②改革考试管理制度:考试

形式上,应避免过多的机械识记的内容,应注重知识的理

解与创新方面的考查,特别要注意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增加开卷考试的比重,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应允许申请免

修相关课程等。③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允许学生同地或异地转学,同校或异校转专业,跨地、

跨校选课,实行机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

11 实行学分制的基本要求

1.用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2.用学分和成

绩分双重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3.对难度较大的课程

实行分层要求,分类考核4.弹性学制,创设学生成长成才的多

条途径5.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选课制

和导师制 6.加强与其它教育和社会培训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计

算机、心理专业为例)

12 实施学分制的难点

1.构建有较大弹性、动态的课程结构

2.实施弹性管理

3.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 4.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5.学分制评价的方式与方

法 6.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化

推行学分制,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做表面文章。对于教

学制度改革,既要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又要务实求实、稳打

扎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内核,从教育观念更新的高度来认识,

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以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作为切入

点,将教学制度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行政管理、学术管理

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欧洲大陆模式(学术管理法国、

意大利、德国)美国模式(行政管理)、英国模式(荣誉校长

3、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中央集权

型法国;权力分散型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日、英

4高校领导体制主要反映:举办者、办学者的权力和职责关系,

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间关系。

5、1994年八字方针:共建、联合、调整、合并

6、1984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

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

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A实行党委领导,明

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B校长

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

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C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责、有效克服了党政不分、以党

代政的倾向,党的地位得到相应加强。

8、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单元。

9、高校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学术

系统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10、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的基本方向:存在主要问题:校—学院—系或校—系间

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

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人浮

于事的问题依旧严重。改革方向:A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

管理权力结,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院系自主权,

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B校级职能部门

必须进一步精简结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

效率,转变机关职能,提高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

设,实行规范化管理C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以及今后我

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

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D高校办社会的现状

必须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2、高等教育宏观结构: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关系密切,事关高等教育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它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高等专科教育、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特点是1.独立性2.层次性3.中介性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在我国主要由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管理、文科、军事十三大类组成。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三层涵义其一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形式。其二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联系方式,包括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其三指国家办的、地方办的、民办的高校之间的比例及联系方式。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指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教分布结构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1.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结构。2.各部门对高教作用的认识程度和积极性。3.高教在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状况。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指高教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管理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法令、法规、规定等等的构成状态及作用方式。高教管理体制结构是国家政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受国家政治制度、政体形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约。

3、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4、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

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提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理由是:A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B 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C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D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E 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F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序上有其相同性,如果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就可以得到控制。G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5、多样化模式:教育结构多样化大致有以下的典型特征:

A、它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各不相同学生提供与之

相应的教育环境,他重视的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

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B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

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等级或差别。C在

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

管理上有区别,英才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保证其英才

教育的传统特征。D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

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

在横向的差别。

6、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各类型机构要保持

自己的特色、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7、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的因素、利

益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8、我国高等学校形式:文理性综合大学、师范学院与单科性

院校并存的局面。

9、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A高等教育的结构调

整必须要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

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B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

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C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

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D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10、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1、举办者和办学者成分及其关系的调整(要促使举办权

多元化,前提是举办者和管理者可以分离,多元化是指国立、

公立和私立。办学者成分的改革就是要根据情况精简机构和人

员)2、形式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和一体化的协调(一体化

的条件:一是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二是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多样化是绝对的,一体化是相对的,在一体化中存在着多样化)

3、客观科学制定各层次的发展目标(现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发

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与同类型或同系统的本科院校合并,

二是向高等职业学校发展)4、科类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

础,达成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11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

3.追求经济效益原则、

4.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近期与长期、稳

定与调整的关系 5. 合理性原则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

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

师队伍,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关键。

3、高校教师的作用A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

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B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4、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A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这

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B开展科学研究C为社会服务

5、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B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

和学术骨干教师教育(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厚专业知识扎实,

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

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国

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

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

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6、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

专业结构。

7、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

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

造性决定了老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

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8、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

知识素养: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

的教育专业知识。(3)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心

理辅导能力等)、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研究

创新能力。(4)教师风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严相济的

工作方式;优雅大方的举止言谈;恰当得体的外表修饰;特色

鲜明的个人风格。

9 高校教师的调整(针对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较突出的“人才

积压”和“人才浪费”并存以“近亲繁殖”等易采取的措施)

1)针对人才积压、人才浪费、近亲繁殖

逐步建立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2)相对薄弱又急需教师的专

业、学校和地区可借助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3)通过教师的

调整和合理流动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

10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

2、优化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了高校的学科建设。

3、有利于形成竞争上岗的局面,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

11 大学优秀教师的特征:

1 学识渊博

2 高明的演讲家

3 课程资源丰富

4 亲和力和威信

的统一5 头脑敏锐,有创造性6 个性魅力。坚定、执着、幽默、

体态语言7 把研究和教学溶为一体8 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

12高等学校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高等学校在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特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3 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特征

(二)内分泌的发育与性成熟

(三)神经系统的发育

14 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5个方面)

(一)认知活动的发展特征(又称智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过程) 1、观察力(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达到相当水平,观察范围也有扩大)2、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地完成注意分配和转移)3、记忆力(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备行、准确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已发展完善,达到逻辑记忆的顶峰)4、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逐步完善)5、想象能力(动机出于目的和需要,内容受知识经验的制约,程度反映客观现实及专业学习的学习实践)

(二)情感发展的特征? 1、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多彩,且不断社会化2、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稳定,两级性表现突出3、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 1、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盾和统一2、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 3、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社会化

(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 1、兴趣广泛而稳定 2、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3.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 4、理想和信念逐步稳固

(五)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1、气质特征 2、性格特征

15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

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16 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方面

(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二)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三)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7、高校师生关系概述

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间的直接交往和相互联系。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靠教学活动本身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二位一体: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18 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信誉度低,师生关系凸显信任危机;教师工作作风专

制,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师生关系满意度趋低,师生关系受到

新标准的挑战;师生交流少,感情冷漠;利益本位思想浓厚,

师生关系功利化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师生关系疏离,交往主要限制在专业范畴,其中又主要集中于

课堂教学。

原因主要是:高校规模扩大;教师忙于科研和服务;大学实行

的“班主任辅导员制”。

19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心理(认知、情感)、

道德关系。

20、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A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

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B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

主基础之上.

21、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A师生角色特点B师生相互期

待作用(既友相互的认知和接受,也有相互的希望与要求

C师生个性因素(师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不利于师生间

及时沟通和理解)D教师领导作风(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22、良好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

23、你如何理解教学相长?它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是也有不懂得地方,在教学生

的同时,如果遇到自己不明白的或者理解错误的问题,而学生

却理解的比教师还要透彻,那么教师就应该虚心接受学生的意

见,不应该固执己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进步,教师也要

在学生的启发下不断完善自己。

1)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2)协商共享的伙伴关系。3)相互

合作的组织关系。

24、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A加强理解和沟通。首先,

教师要增强交往意识。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组织

形式和方法,打破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作法,尽可能让学生参

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双向乃至金币的交流。第三,为

了弥补课堂中的有限交往,教师还要走出书斋,积极参加学生

的课外活动。B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

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

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C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具

有独立个性、独立人格、有理智、有情感的能动主体,理解学

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25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1.高校教师的社会法律地位。

2.教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大军,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决定于教师的劳动在社

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程度。教师

社会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

己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大小。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出

色地履行教师职责,才能真心赢得社会的尊重。在我国现今经

济条件下,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是由教师、学

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

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

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2、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就称为教学

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

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征: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

3、高校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三

点:引导性、间接性、发展性。

4、教学过程的规律: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

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实习和学习课本知

识)。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

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C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

择性的规律(1要注意教育中理论的先导性2发挥高校思

想品德教育中的社会定向性作用3自主选择性是大学生思

想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D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作用相统一,注重学习的自主性规律。

5、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6、高校教学的特点:1教学任务多样性 2 教学内容高深性 3 教

学对象差异性 4教学情境复杂性 5 教学过程探索性

7 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

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

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

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8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A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

B促进学生能力发展C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

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与发展

9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

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与学校

教育的其它途径相比教学活动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

综合性强。

10大学生学习特点:A独立性增强B自主性增强C学习探索

性增强D学习实践性增多。

11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

师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具

有实践性、客观性。

12、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1.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2.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必须注意吸收传统的优秀教学原则。

13、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6点)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不

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

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又称为知识积累与智能发

展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与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是

人们后天获利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

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的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有利条件。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要注意两者相互促进,以下几方面可供借鉴:①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为学生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③经常组织学生在自觉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阅读不同风格的参考书,指导他们谈出自己的见解,写读书笔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特的学习风格。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

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②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③鼓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D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①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应允许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主权。推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

②教学中,坚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随意迁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不任意地增加课程的深度和难度。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它们特点的智力结构。④充分利用选修课程。⑤不歧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E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①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

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②要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要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F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项职能;高等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其意义就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它有助于全面履行高等学校的职能;第二,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有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相互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搞科研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教学中的科研训练,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①在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尤其是专业课和专业性选修课。②通过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来进行。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及课外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也可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

14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做到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掌握知识是能动的活跃过程,要使社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学习是负杂的脑力劳动,只有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B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C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

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

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所发生的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

2、课程分类: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

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

综合性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课

程的性质及其目的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

础课程、专业课程。按课程的修习类型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必

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分

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

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课程是

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A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大学教育应该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是教

学生“做事”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B以培养创新素

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C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4、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特征、灵活性特

征、整体性特征、可测性特征。

5、教学计划的组成:A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B课程设置

C教学活动D时间分配E学年编制。

6、学分制教学计划:是在高等学校推行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

度的过程中相应地制定和实施的,比起学年制教学计划,

其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课程板块调整学生的知识结

构。整个课程体系有普通教学、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板

块构成。普通教育为全校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政治理

论、品德修养、军事与体育、语言与技能、综合知识。基

础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专业教

学除了专业教学课程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

每个版块只规定学分,而不是限定课程。

7、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

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

技能和基本技能,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8、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A明确的目的性B前沿性C理想行

D启迪性E教学适应性

9、课程建设的意义:A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B从整体上认识

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C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D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10、课程的建设基本策略:A按照科学体系结构,完善课程内

容B把握科学机制,加强大学课程与生产技术的联系C确

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并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的

课程模式.

11、课程建设要求: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教材要适应所处时

代发展的需要,教学材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

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

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12、结合实践分析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趋势:A课程内容的综

合化。改革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课程设置上的文、理、

工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开设跨学科

或建立跨专业的专业。B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比较常

见的途径有:开设充分的选修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运

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开设自由研究课

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C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性质的

职业化倾向渗透在课程的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主

要包括: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

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

节。D课程方向人文化。强调大学的普通教育,把今日普

通教育与早期自由教育结合起来,特别强调旨在培养完全

人格的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及哲学的课程内容。

13、编制试题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 编制试题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和总体设计,难易适度。

2) 在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要统一

规格,以免应试者因格式不同而误解。3)试题用词要恰当,文

字要简明,表意确切,不泄漏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使用艰深

字词,有关答题方法和要求的指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至于应

考者费解和误解。4)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在性质上应有相

似之处,但又要避免雷同或存在暗示;正确答案不应排列在相

同位置,应随机编排。5)所编试题,应尽可能避免将教材、参

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6)试题应各自独立,不

可相互牵连,各题之间不要互有关联和重复,一题的正文或答

案的表述不应给其他试题提供线索和暗示。7)所编试题应便于

作答,易于实测,力求阅卷评分时简便、准确,有效地排除无

关因素干扰。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根据教学

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的形式。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换句话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2、个别教学:是有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

学组织形式。

3、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

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

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

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产生和发展:班级授课制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

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论述。1862年

我国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5年清政

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普遍推行。

5、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A课堂教学:备课、上课、课后

反思B实验课C学年论文D毕业论文

6、备课: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教学实践证明,备课愈充分,教学成功的把握就愈大。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A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弄清本学科的目的,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教法上的基本要求等。B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真正吃透教科书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C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材料,将有关材料加以精选和组织。D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主要指学生学习新任务时,是有“中间路障”,还是已经能够“长驱直入”了。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等。E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F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科的结构及进程。

7、上课:上课是学校中的主要活动,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A目标明确。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么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B内容正确。教师要正确地阐明教学内容,因为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C方法恰当。课上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D组织严密、紧凑。1)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一环扣一环,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严密、紧凑。E积极性高。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整个课堂活动都能表现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

8、实验课:教学环节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事物或现象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直观性、操作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实验课三种形式:验证性试验、探索性试验、设计性试验实验课三个环节:实验课的准备、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9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要求:1.课题的选定,应根据确定的

课程范围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选择具有综合性并有一定实际

意义的课题。2.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应按一定的研究程序由

学生独立完成。3.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一般从本科三年级开

始安排,应纳入正式教学计划。

10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基本环

节,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作用。

11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目的:A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

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的某些薄弱环节,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B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

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

力,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C培养学生严

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12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

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

辩评审质量

13、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原则:A教育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

14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

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的学法。

15、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A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

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

B 注入式教学是指只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向学生灌输

现成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内外因关系

论,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也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具有主动进取精

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是教师从事教学

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16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A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B加强

学习方法研究C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D教学方法模式化。

17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

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和方式。

教学模式特点:完整性、操作性、个性性、简约性、发展性。

18 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A教师和学生利用语言来传授、学

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等。B教师

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

法、演示法、参观法等。C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

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19 讲授法的优缺点:优点: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

目的的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较多的、经济的获得大量

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教学效率较高;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

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成本低,比其他教学

方法的费用要低很多;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

用的,可以通过增加和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生

的变化。缺点: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地使用,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迟缓和学习的被动;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

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因材施

教,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使传递的知识适合学生

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

容,讲课的思路;教师板书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

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教学手段的

选取与使用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

20 怎样组织好一节讨论课?

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明辨是非或获得新的结

论为目的,围绕一定的问题,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

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双向的,有利于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

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

讨论课的要求:为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

研讨论题目,明确讨论主题,并制订一定的规则,以保证讨论

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使学

生能够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

间。教师要进行及时地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1调查方法:是调查者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搜集有关事实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的一

种方法。

22调查法的要求:A调查的准备:拟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

象及范围B调查的实施:按照调查方案的设计,做好调查

资料的收集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和材料的整理工作C调查

的总结: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调查的所得资

料进行系统整理、鉴别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

23教学评价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

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作的价值判断。

24教学评价的类型:按照评价发生的时间及作用划分:

(1)定位性评价,又称为安置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在特

定的教学活动之前,判定学生的前期准备,这是因材施教

的前提。(2)形成性评价。此类评价主要作用在于不断地

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3)诊断性评价。带有

“复诊”的发生。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的错误或学

习低效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

(4)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是把被评对象集合中的各要素进行

自身间的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论的方法。

25 教学评价的意义:A有助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策略B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作出恰当教

学决策C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D有助于了解

学生的学习困难,改善学习E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6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 A评价范围的广泛性B评价主体的

多元性C评价方法的多样化D评价功能的多重性。

27 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是教

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

28 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

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

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也是考试的六个步骤)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作用):A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

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B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C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D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E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F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2、高校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A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

相统一的原则B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C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培养人才与出研究成果是大学的双重任务,教学的开展与科研的进行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够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科学研究本身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慎的科学态度,从而与教学相辅相成培育高素质人才。而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为科研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应该在政策上、制度上、条件上鼓励高校教师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的财富,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同时,应引导科研人员主动承担人才培养工作。D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E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F增强高校科研活力的民主性和动态性原则。

3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1)科研的准备阶段 1.选题 2.申请课题2)科学实验阶段3)研究成果的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4、科研成果的分类(6类) 1理论性成果 2应用性成果 3发展性成果 4.阶段性成果 5.教学研究成果 6.科学专著和教科书

5、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以下途径:A结合日常教学活

动进行科研指导。B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6、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A研究教学内容B研究教学方法

7、教育研究方法论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B注意理论的层次

性C加强综合研究。

8、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

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及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以人

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思政教育是人在适应自然、

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一种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教育活动。

三个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较强的实践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能力,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1.用马、毛、邓理论教育学生,

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用马、邓理论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

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我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2. 我国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我国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A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

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人

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学校教育居主导地位。B

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其过程是通过受教育者

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因此必须把握学生思想矛盾的特点、

思想矛盾转化的条件和规律,促进学生的思想矛盾向积极的方

向转化。C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思

想政治教育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总是

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循环往复

过程。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

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

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7、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

流法、榜样教育法、参观访问法、实践教育法、形象教育

法、对比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批评教育法、个别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感化教育法、管理教育法。

8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职工员的“三

育人”、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

教育和心理咨询渠道、学生的自我教育渠道

9教职工的“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

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

想政治教育

10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

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

高等教育规律。(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

的基本规律。

1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以提高青年学生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的规律是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

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综合运用和体现。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

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13、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

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

义法制教育。

1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

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

育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

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这

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标准。这里的“德”就是指思想

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等诸方面。高校是培养

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

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大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

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中的思想政治

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

质。我国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是大

学生的必修课程。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极

为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5方案”就是中央政治

局常委会审定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

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精神文明

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知

识人才的集散地”,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

和强势阵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

学文化建设两大部分,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核

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保证和动力保障。在高校,大

学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对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

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不但要从人才

培养的角度去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要从精神文明

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它、重视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

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需要。

3.大学生思想道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

重大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与要求:一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

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三是用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

志;四是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基本内容与要求,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根本要

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核心就是要进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

的,就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

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增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环节。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1、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A了解国情,树

立科学的世界观B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C锻炼能力,增长才干D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A坚持教育效益为主,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B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C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D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E讲求实效的原则.

3、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与对策:A新形

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B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性思考: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和完善学生自身素质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5、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双重性的特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

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

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和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3)专业实践活动和非专业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