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唐诗百话039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施蛰存唐诗百话039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施蛰存唐诗百话039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39 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七言律诗虽然兴起于初唐,定型于沈宋,但诗人致力于这种诗体者,还不很多。一般人也不重视七言律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所选录的是至德元载(公元七五七年)至大历末年(公元七七九年)这二十多年间的诗,他的自叙说:“选者三十六人,诗总一百三十二首。分为两卷,七言附之。”他所选的主要是五言诗,偶有几首七言诗,都编排在各人的五言诗之后,作为附选。这就反映出,直到中唐初期,五言诗仍然是正统,七言诗只是附庸。在律诗中间,五言律的地位也高于七言律。

律诗的“律”是初唐以来逐渐形成的。由于诗人们对声调、音节、对偶的逐渐深入研究,律也从宽疏发展到细密。杜甫回到四川以后,作了大量的五、七言律诗。他从丰富的实践中,掌握了律诗的种种条件和变化。他自己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这个“细”字就是细密的意思。他自许晚年的诗,音律极为细密。他又曾写一首诗夸奖他的小儿子宗武,有一联道:“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宗武生日》)这是说宗武近来作诗,已经懂得律法。为了锻炼律法细密的诗句,就得摊开满床的书去找诗料。杜甫给律诗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的律诗里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字法和句法,使唐代的律诗,无论在字句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现两方面,都达到高度的发展。尽管高仲武当时还不很重视七言诗,但在中唐后期,杜甫的七言律诗已起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选两首杜甫的七言律诗,都是在大历元、二年旅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同时他还写了《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极有名的七言律诗。但这些都是组诗,最好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如果抽取一二首来讲,只是窥豹一斑,不能见到杜甫对同一题目的各种变化处理。现在选讲的两首,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评价,未必是杜甫的代表作。我之所以选这两首,企图从一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中找一个“诗律细”的典型。因为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可以不必多作字句的解释,而偏重于谈谈律诗的律。

返照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这首诗第一联是把一个景色分两句写。楚王宫北,正是黄昏时候;自帝城西,还可见下过雨的痕迹。楚王宫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来代表夔州。两句诗止是说夔州雨后斜阳的时候。第二联说斜阳返照到江水上,好象山壁都翻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第三联写自己年迈病肺,止有高枕而卧,况且身在这遥远的边塞,感伤时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闭门,意思是说: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东的门户,故称绝塞。“愁时”和“肺病”作对,应讲作“哀时”,哀伤时世,不能讲作忧愁的时候。最后一联说: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豺虎乱”是用王粲的《七哀》诗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杜甫有《夔府书怀四十

韵》长诗一首,其中叙述了当时夔州人民的困苦和军人的跋扈。到大历三年,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发生了杨子琳杀死夔州别驾张忠,据城夺权的乱事。末句意义比较隐晦,旧注以为此句“言在此屡遭寇乱,旅魂已将惊散也”(见《杜诗洋注》)。这是臆解,没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讲作“旅魂惊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没有着落。“实”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几处用得出人意外。《秋兴》第二首有一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和这里的“实有未招魂”,从来都是含胡读过,没有人讲出作者本意。

我以为,要理解这两个“实”字,都必须揣摩作者的思想基础。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师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这一句,用来比喻自己,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读杜甫此句,如果不联想到宋玉的《招魂》,就无法体会这个“实”字的来历。杜甫还有一首《归梦》诗云:“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可以作为此句的笺证。吴昌祺释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无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删订唐诗解》)沈德潜注云:“己之惊魂,不能招之北归。”(《唐诗别裁》)这两个注都是仅仅阐发诗意,而没有联系《楚辞·招魂》,因而没有接触到“实有”二字的作用。

《水经注》在描写长江巫峡风景的一段中记录了两句渔民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思想上涌现这个歌谣,所以说:听了巫峡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泪。“三声泪”是摘用原句中三个字。其实“三声”是猿啼三声,“泪”是行人旅客听了猿啼而下泪。如果杜甫思想上没有这两句歌谣为依据,“三声泪”本来不能成为一个词语。杜甫诗集中已注明了这首渔民歌谣,故读者容易了解这个“实”字。但是,除了《唐诗解》以外,都没有注出《招魂》二句,故“南方”与“实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结构和《返照》一样,第一联也是用两句来概括眼前风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第二联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这两句虽然是登高即景,但也是化用了屈原《九歌》的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过把洞庭改为长江。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日的民俗,故登高所见都是秋景;第三联才点明题目:远离家乡的人,常常在客中感到悲秋的情绪,一生多病的人今天又独自登高台,度佳节。按照思想逻辑来体会,这两句的次序应当倒过来。因“百年多病独登台”而感慨到“万里悲秋常作客”。这种情况,律诗中常见,因为要凑平仄与韵脚的方便。“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的思想逻辑是“万里作客常悲秋”。杜甫作此联,肯定是先有下句而后凑配上句的。因为下句是与散文句法相同的自然句子,上句却是构思之后琢磨出来的句子。做律诗的对句,艺术手法的过程大概如此。先抓住一个思想概念,定下一个自然平整的句子。然后找一句作对,这就要用功夫了。在觅取对句的过程中,也需要把先得的句子改动几个字或词语,使平仄或词性对得更工稳贴切。“万里”

止是用来代替一个“远”字。“百年”,杜甫常常用来代替“一生”。此处如果用“一生多病”也可以和“万里悲秋”作对,但诗人选用“百年”,就比“一生”好得多。因为他把一个实词改用虚词,就是把逻辑思维改为形象思维。

第四联以倾吐自己忧郁的情怀作结束,完成了登高悲秋的主题。“艰难”是指乱离的时世。在这困苦艰难的时世中,愈觉得怨恨自己的满头白发。“潦倒”是指自已的遭遇。在流浪不定的生活中又因病肺而停止了饮酒。

杜甫的晚年生活,真是穷愁潦倒。这一时期的诗,都是哀音满纸,使读者悱恻无欢。但是他从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夏季,离成都东游,在渝州(重庆)、忠州(忠县)、夔州住了一个时期,又南下到沅、湘而最后死在耒阳,这六七年间写的诗却最多。大概无聊之极,止有天天吟诗,才能稍稍发泄他的忧郁悲愤的情绪。这时他的诗律愈细,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精妙,真可以说是“穷而后工”了。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全篇结构,或者说篇法。第一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句,尾联不对。第二首则四联都是对句。律诗的要求,本来只要中间两联是对句,首尾两联不需要对偶。但是,从初唐以来,有些诗人却喜欢增加对句。前三联是对句而尾联不对的,已见于王维、常建的诗。首联不对而后三联全对的,已见于杨炯的《从军行》。但这一形式的七律,后人作的极少。四联八句全对的,恐怕创始于杜甫。沈德潜评《登高》云:“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这个评语,止有一半没错。八句皆对,是杜甫的“奇变”,而首联起句用韵,并不是始于杜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联“城阙辅三秦,风烟隔五津”早已是既对而又用韵了。

不论是律诗或古诗,最后几句总得点明主题思想。律诗尾联如果用对句,必须有很高明的艺术手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登高》的尾联,好象仍然和第三联平列,叙述自己的老病情绪,而不象全诗主题思想的结束语。它不如《返照》的尾联,不作对句,而意旨明白。沈德潜也有一个评语云:“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杜诗偶评》)意思是说:此诗最后二句没有结束上文,表达新的意旨。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这是一个缺点,不必硬要替作者辩护。这个评语,我以为是正确的。杜甫的五律及七律,八句全对的很多,其尾联对句,往往迷失了主题思想。七律中止有《宿府》一首的尾联云:“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可以说是既对偶,又明白,又雄健的结句。

两首诗的第一句第七字,都用平声字,都是韵。但两首诗的声调不同。“风急天高”句是仄起平收;“楚王宫北”句是平起平收。所谓起,是指第二个字;所谓收,是指末尾一字。一首律诗的第一句第二字,决定了第四、六字的平仄,也决定了全诗各句的平仄。现在把这两首诗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对照如下:

返照登高

[句一] 王(平) 北(仄) 黄(平) 急(仄) 高(平) 啸(仄)

[句二] 帝(仄) 西(平) 雨(仄) 清(平) 白(仄) 飞(平)

[句三] 照(仄) 江(平) 石(仄) 边(平) 木(仄) 萧(平)

[句四] 云(平) 树(仄) 山(平) 尽(仄) 江(平) 滚(仄)

[句五] 年(平) 病(仄) 高(平) 里(仄) 秋(平) 作(仄)

[句六] 塞(仄) 时(平) 闭(仄) 年(平) 病(仄) 登(平)

[句七] 可(仄) 留(平) 虎(仄) 难(平) 恨(仄) 霜(平)

[句八] 方(平) 有(仄) 招(平) 倒(仄) 停(平) 酒(仄)

这两首诗的平仄粘缀完全符合规律,没有一字失粘。每一首诗第二句的平仄与第一句对,第三句的平仄与第二句同。第四句的平仄与第三句对,第五句的平仄与第四句同。第六句的平仄与第五句对。第七句的平仄与第六句同。第八句的平仄与第七句对,与第一句同。这是五、七言律诗调声的正格。但是这两首诗由于第一句的平仄彼此不同,故全诗的平仄完全相反。

我们再从句法的观点来分析这两首诗。我曾讲过,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可以合起来成为一首绝句。这个方法,却不能用于这两首诗。因为这两首诗都以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前二联之间没有起承的关系,后二联之间也没有转合的关系。《登高》的首尾二联,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因而无法截下来合成一首绝句。《返照》的尾联可以相当于绝句的第三、四句,可是它的首联却没有思想的发展,使尾联接不上去,因此也不能合成绝句。

一般的律诗,艺术中心在中间二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二联。中间二联要求对偶工稳,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虚写,一联实写,切不可四句平行。首尾二联要通过中间二联,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的起讫。杜甫《登高》一首却以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艺术中心强了,思想中心便削弱了。故吴昌祺评云:“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他指出了杜甫此诗的缺点在过于求整,以致起结二联失之呆板。这个“滞”字就是沈德潜所谓“气竭意尽”。由此诗可见杜甫的过于追求“诗律细”,有时亦会损害思想内容的表现。许多人读此诗,只觉得它声调响亮,对仗工整,气韵雄健,而不注意它思想内容的不明确、不完整。杨伦竭力赞美此诗,评云:“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这样高的评价。必不为吴昌祺、沈德潜等深于诗道者所赞同。至于《返照》一首,由前四句的写景,兴起后四句的抒情。尾联不作对句,仍用散句说明自已衰老厌乱、无家可归的情怀,使读者感到辞旨通畅,气韵苍老沉郁,不失为七律的杰作。

以上讲的句法是句与篇的关系。现在再讲一讲每一句的结构。这也称为“句法”,唐人称为“句格”。两首诗共十六句,全是上四下三的句法。但上四与下三结构各不相同。这里先看每句的上四字,可以分出下列五个类型:

(型一)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一对词组

衰年/肺病绝塞/愁时}

(型二)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状词+名词组

万里悲秋百年多病}

(型三)艰难苦恨潦倒新停}有动词

南方实有不可久留}

(型四)返照入江}主谓语全

归云拥树}

(型五)楚王宫——北}3字+l字结构,读作2+2,

白帝城——西}

每句下三字的结构只有二种类型:

(型一)猿啸——哀飞鸟——回}音节与词性结构统一

萧萧——下滚滚——来}

繁霜——鬓浊酒——杯}

豺虎——乱未招——魂}

过雨——痕}

(型二) 常——作客独——登台}此三字或连读或读作2+1

正——黄昏}

翻——石壁失——山村}

惟——高枕早——闭门}

《返照》首联的“正黄昏”与“过雨痕”实在不成对偶,故诵读时必须互相迁就读成“正黄——昏”或“过——雨痕”。

七言律诗的句法结构,大概不外乎此。上四字必须是2+2格式。第二字与第三字必须分得开。象“楚王宫北”与“白帝城西”这种结构,读时也只能是“楚王/宫北”、“白帝/城西”。如果把“凤凰”、“松柏”、“琵琶”、“萧条”、“骨肉”等分不开的连绵词作为诗句中的第二、三字或第四、五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解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句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评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 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

施蛰存经典散文

施蛰存经典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施蛰存经典散文:赞病在童年时候是生病时少,托病时多;在弱冠时候,是以为生病尚且可耻,遑论托病,到了现在,屏除丝竹入中年,又不幸而撄了淹缠的胃病;一年三百六十日,倒是生病的日子多而健康的日子少了。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中,我确初次地经验到了生病的几点值得礼赞的地方。 我以为卧病在床,第一的愉快是可以妄想。自从踏进社会,为生活之故而小心翼翼地捧住职业以后,人变得那么的机械,那么的单调,连一点妄想的闲空也没有了。然而我的妄想癖是从小就有的。惟有在发病的日子,上至父母,下至妻子,外及同事都承认我可以抛弃一天的工作,而躺在床上纳福,于是这一天就是我的法定的妄想期了。我倚着垫高的枕,抽着烟,看着烟云在空中袅袅地升腾着。我很慨叹于我不能像张天翼先生那样地把烟喷成一个个的圆圈儿,让它们在空中滚着。于是我的没端倪的思想就会跟着那些烟云曼衍着,消隐着,又显现着。我有许多文章都是从这种病榻上的妄想中产生出来的,譬如我的小说《魔道》,就几乎是这种妄想的最好的成绩。 生病又能够使我感到人类的很精微的同情心。本来,在小时候托病的日子,母亲的那种忧愁和匆忙的情形,就应该使我深感了,可是

我那时目的在逃学与多吃,而且我迟钝的神经似乎也不会感受到这些。现在,我却分明地觉得一切的人对于我的同情心,是会跟着我的病而深起来的。母亲的自言自语的祈祷,父亲的在客堂里绕室巡行,妻坐在床头料量汤药,沉静得有一种异常庄肃的颜色,孩子们一定进房门,看见了他们的母亲的摇手示意,便做出一种可笑的鬼鬼祟祟的姿势,蹑足地退了出去。同事和朋友们来探望时似乎也比平常更显得亲热,好像每个人都是肯自告奋勇来医好我的样子,倘若他们有这个本领。 为了耽于妄想及享受同情这两个欲望,我至今也还如小时候企图逃学一样,喜欢“借病”。“借病”这个名词是我自己创造的,那意思是本来有点病,然而还不至于必须卧床不出,但我却夸张地偃卧着了。因为毕竟是个成年人了,本来无病而托病,终究有点不好意思,虽然心里未始不想再来一下。 施蛰存经典散文:独笑一般人常把笑与喜悦混在一起。他们以为笑是喜悦的表示,必须心里先有喜悦,脸上才会有笑。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喜悦了之后,不一定都会笑,而笑也并不完全表示着心里的喜悦。不笑的喜悦,我们称之为暗喜;无喜悦的笑,那种类就很多,佞人的谄笑,女人的媚笑,权奸的冷笑,我们总而名之曰假笑,或曰皮笑。 这些名词都很生动,所以我们常常引用它们而没有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妥之处。但今天,我忽然对它们发生疑问了。既然可以暗喜,则喜又何必继之以笑?喜悦仅仅是忠实于你个人的情感,如果你必须要用笑来表示你的喜悦给别人感觉到,则这个喜悦就很不忠实于你了。

在现代与传统中穿梭_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_崔妍 (1)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 安徽文学 2016年2期总第391期 文 学研究 在现代与传统中穿梭 ———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崔妍 北京市水务局党校 摘要:施蛰存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呈现传统与现代因素交相呼应的特色,本文根 据施蛰存创作时期,分三个阶段叙述其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体现。以说明施蛰存创作的独特风格。关键词:施蛰存小说创作传统现代 作者简介:崔妍,女,文学硕士,北京市水务局党校。 施蛰存作为现代文学派的领军人物,自幼受传统文化熏染。他生于江南书香人家,幼年熟读经典,并跟随《白香词谱》、《草堂诗余》等书学着填词。同时施蛰存作品创作技巧和思想架构又深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这双重性造就了其在近20年的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中穿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错混杂的艺术风格。 何为传统?何为现代?传统是基于千年文明之上的文化积淀,是史传和诗骚在文学创作中的延续。“史传传统诱使作家热衷于以小人物写大时代。”[1]“诗骚传统使传统作家先天性的倾向于‘抒情诗的小说’,引‘诗骚’如小说突出情调和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1]”。此外传奇话本影响了后来小说在情节性上引人入胜,而中国传统圣人哲学造就了中国小说中因果业报宿命感与出世倾向。 现代的概念则是源于工业文明进程中,人们对欲望与性冲动的共鸣性书写,强调独立性和多元性。这反映在我国新文学时期,表现在心理分析、意识流创作,打破线性叙事,叙事视角多元化等等;内容多选择新旧文明交戈中人们的焦虑惶恐彷徨。 一、《上元灯》:现代因素灵光闪现的传统叙事《上元灯》是施蛰存认为的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在这时期以前,我所曾写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习作,都是摹仿品”。[2]李商隐般的感伤情绪以及《扇子》中“轻罗小扇扑流萤”意境都是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传统因素。然而,此作品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心理分析的热衷。 (一)心理分析的初现 心理分析运用是新文学乐于运用的书写方式。施蛰存此时期的小说《花梦》中特将心理分析寄注于混合叙事之中。小说中外置的全知视点和人物内心独白的内视点的交替使用,“他”邂逅一个漂亮女子,追逐,“他”对眼前女子的各种性幻想以及外在纷乱的马路霓虹如蒙太奇般交替编辑。我们跟随叙述者一同体会了“他”的欲望历程。对欲望如此大胆和真实的分析,在新文学时期显得誉为犀利和独特。 (二)人性真实展现 施蛰存以人性为切入传统叙事,通过对人性的真 实展现,打破人们的旧识。人之所以完整,是善恶共存,德性与欲望、爱与动物性交混。在《宏智法师的出家》中,宏智法师每晚都要在龙山寺的山门口悬挂明灯,并嘱咐:“愿把我的小小的光,永远地照着他的暗中的路吧”。 人们常感动于他的日夜祈福,然而,此中的“他”并非众生之“他”,而是自己痛失的爱妻。每晚的仪式不过是对被自己薄幸抛弃雨夜前妻的忏悔。高僧也不过是薄幸而后自愧不已的凡人。此篇小说作者选取的是佛教题材,且以琐事展开,圣人退去光环,还原人性真实。 (三)新旧文明的冲撞与皈依 施蛰存早期对于新旧文明较量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小说《渔人何长庆》中,开头作者就将地点定在一个古老,充满神话传说的小镇。渔人何长庆继承着父业,以打鱼为生。与他青梅竹马的菊贞却“对于她的环境,她感觉着不满”。不久去了大都市。在城市繁华奢靡中却沦落为站街妓女。听到村人传言的何长庆将其带回乡村,领入自己的渔人生涯,勤劳诚恳,最后生活圆满令人艳羡。在施氏文本中,城市成了让人堕落的污秽之地,菊贞对城市的向往、在城市的沦落,正是作者对城市文明巨大的吸附能力和浸染能力的恐惧。而渔人何长庆和小镇却是淳朴安静、虽平淡却有抚平生活动荡堕落的力量,菊贞能重返平静。这正是施氏对乡村文明的归依。 由上述得知,施蛰存《上元灯》时期的创作传统因素占据主基调,其现代因素却也不可忽视。 二、《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现代因素的提升 对于一直想在创作上另辟蹊径的施蛰存来说,第二阶段的作品现代因素大幅度提升,传统叙事隐后。首先,意识流的大量运用,打破小说的线性叙事,丰富展现小说的共时性。如《在巴黎大戏院中》通篇是与女同事一同在戏院看戏的“我”的意识的游走。其次,一定意义上的传统价值在欲望的书写下被颠覆。《石秀》中人们眼中石秀的“替天行道”“江湖义气”成了性虐憎女情结。同样《鸠摩罗什》中,一直被人们奉为佛家 33

杜甫经典古诗词六首

杜甫经典古诗词六首 诗人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人杜甫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诗人杜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杜甫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诗人杜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接下来为你带来诗人杜甫杜甫经典古诗词六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杜甫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杜甫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 * ,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

纪念傅雷

纪念傅雷 作家作品 1、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浙江杭州人。 2、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 3、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灯下集》、《待旦集》,短篇小说集《上元灯》、《梅雨之夕》、 《善女人行品》、《小珍集》、《将军底头》,专著《唐诗百话》、《水经注碑录》、《北山集古录》、《词学名词释义》等。 本文知识 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 本文要点 1、主旨 本文叙述了作者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的独特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质。 2、本文分别写了傅雷的三次“怒” 第一次“怒”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怒”是傅雷与作者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作者的一句话,又使傅雷“怒”起来; 第三次“怒”也是傅雷的最后一“怒”,因在“文革”中“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一“怒”可以说是傅雷刚直性格的极致表现。 3、文章最后两段关于“刚直”的议论 作者指出,傅雷的刚直是源于“儒家之刚者”的“浩然之气”,这是最为难能可贵之处。4、质朴而深情的艺术特色 作者在回忆与傅雷交往27年的友谊时,截取了一系列的片段,来突出傅雷刚直的独特个性,语言朴实无华,但包含着深情。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纪念傅雷》中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是() A、傅雷的翻译工作 B、傅雷的三次发怒 C、傅雷的撒手西归 D、傅雷的人格价值 2、傅雷的个性特点是() A、孤傲 B、深沉 C、狂放 D、刚直 3、傅雷刚直个性的社会品格是() A、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B、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C、坚持真理,刚正不屈 D、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4、作者写《纪念傅雷》的主要用意是() A、“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 B、“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 C、“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 D、“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5、本文开头所采用的叙述方式是()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平叙 6、作为一篇记叙文,本文所采取的议论方式是() A、夹叙夹议 B、叙后评议 B、寓理于情 D、含而不露 7、文中所用“浩然之气”一词,最早见之于()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8、文中所引“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一语,出自()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属于悼念性散文的有( ) A、《正气歌》 B、《张中丞传后叙》 C、《徐霞客传》 D、《纪念傅雷》 E、《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下列作品,写到“文革”中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命运的有() A、鲁迅《秋夜》 B、施蛰存《纪念傅雷》 C、宗璞《哭小弟》 D、余秋雨《都江堰》 E、史铁生《我与地坛》 3、《纪念傅雷》的主要写作特点有() A、开头用倒叙方式 B、以“怒”为叙事线索 C、人物性格特点鲜明 D、采取叙后评议方法 E、短小精悍,质朴深情 三、简析题 1、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 A、傅雷是怎么死的? B、傅雷的死显示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 C、从这里可以看出《纪念傅雷》的叙事聚焦点是什么? 2、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的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A、傅雷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B、作者为什么要写像傅雷那样不惜生命的人还有好几个?

施蛰存先生有什么作品==

施蛰存先生有什么作品 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自费刊印,撰《苹华室诗见》首次以施蛰存署名。 1926年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27年翻译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和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的《倍尔达· 迦兰夫人》。 1928年与戴望舒等合编《文学工场》、《无轨列车》,发表《妮侬》、《雨》等小说、新诗。 1930年与戴望舒等编《新文艺》月刊,刊载《鸠摩罗什》、《凤阳女》、《阿秀》、《花》等小说,心理小说《将军底头》。 1932年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发表《创刊宣言》、小说《残秋的下弦月》、散发《无相庵随笔》等。短篇小说集《李师师》出版。1935年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主编《文饭小品》六期,编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译德国小说家格莱赛《一九〇二级》,译美国里德《今日之艺术》出版。 1939年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1943年开设《史记》专题课,编撰《史记旁札》等教材。 1954年《轭下》新版于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1年编撰《後汉书征碑录》、《蛮书征碑录》。 1963年编撰《云间词人姓氏录》、《三国志征碑录》、《隋书征碑录》、《魏书征碑录》、《北山楼碑跋》。 1964年编撰《云间碑录》等,续撰《北山楼碑跋》,辑录《金石遗闻》、

《宋金元词十遗》。 1974年撰作《浮生杂咏》,续撰《北山楼词话》。 1978年撰着《唐诗百话》,续撰《北山楼词话》。 1980年主编《百花洲文库》,译法国象征派诗人庞维尔、达尔尚、马拉尔美、孟代思、韩波散文诗编为《法国散文诗十篇》。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施蛰存文集·文学创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诗百话》、《北山谈艺录续编》。2002年《施蛰存日记》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这是杜甫创作的第一时期,即叶嘉莹所指的天宝之乱以前。杜甫曾在江南、山东一带读书游历,过着“裘马颇轻狂”的日子,结识了李白和高适等人,而且文学才能已经为当时一些高官名士所称赏。著名的五古《望岳》就作在这一时期。 天宝五年(746), 杜甫35 岁,到当时的首都长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困守长安10年。 这是杜甫七言律诗作得最少,成绩也最差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杜甫仍然停留在模拟之中,其所作如:《题张氏隐居》、《郑驸马宅宴洞中》、《城西陂泛舟》、《赠田九判官梁丘》、《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其内容与一般作者一样,也仍然都是以酬赠及写作为主,技巧方面也只是对偶工丽、句法平顺,丝毫没有什么开创与改进之处。叶嘉莹,1997,p26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1,伐木丁丁山更幽2。 涧道馀寒历冰雪3,石门斜日到林丘4。 不贪夜识金银气5,远害朝看麋鹿游6。 乘兴杳然迷出处7,对君疑是泛虚舟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25 岁

[地点] 山东。时杜甫游齐赵(今山东一带) [题解] 张氏,一位隐士。钱注:不必求其人以实之。 所题诗共两首,另一为五言。 【注释】 1 春山在此作壮语,而不是主语。“无伴独相求”的主语是杜甫,他来访问张氏隐居。相求,见于《周易•乾》:“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 2 《诗•小雅》:“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丁丁(音征证),指伐木声。用声音来反衬山中幽静是诗歌中的常用手法,例如王籍诗:“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3 这句写沿途经历了涧道冰雪。根据本诗的第一句,当时已经是春天,但仍有冰雪,故称“馀寒”,“馀”同“余”。涧道,山谷中沿着山涧的道路。 4 仇注: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仇注中的“公”指杜甫,古代各杜诗注家对杜甫均十分推崇,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为公或杜公,下同。林丘,亦作"林邱",意为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亦指隐居之处。 5 该句引用了以下一些典故,所以众说纷纭,很多注者认为意指张氏不贪,所以能够“夜识金银气”。我较

施蛰存唐诗百话053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3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就转到这个“人”,独宿在旅馆中,又是在大年夜,他的思想感情怎样呢?“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外。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代诗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 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但是,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他偷得来的。早在二百年前,梁武帝萧衍有一首《冬歌》:

七言律诗大全

七言律诗大全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逢人京师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二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虢亭送别李判官得秋字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尤似汉时秋。赴北庭度陇思家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亦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玉关寄长安李主薄岑参 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纸书。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凉州词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塞下曲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从军行刘叉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已亥岁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凉州词无名氏 朔雨吹叶雁门秋,万里尘烟昏戌楼。征马长思青海上,胡笳夜听陇山头。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寄人张泌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杜甫七律《吹笛》学习笔记

杜甫七律《吹笛》学习笔记 展开全文 杜甫七律155首学习笔记之(094) ---杜甫七律《吹笛》学习笔记 原文: 吹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笔记:

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秋天。(此年11月后为大历元年)时杜甫55岁,客居夔州西阁。 首联。断肠:指断魂,销魂。感人肺腑,使人荡气回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度关山》(南北朝-张正见):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拟咏怀诗》(南北朝-庾信):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春思》(唐-李白):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清平调》(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大意:秋山清静,秋风清凉,秋月清冷。在这静寂的山中,冷寂的月下,萧瑟的风里,谁家传来这让人断魂的的笛声? (这里没有说吹的是什么曲。古笛曲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南 北朝-江总):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颔联。律吕: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 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 做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此处代指笛音。 《长笛赋》(汉-马融):律吕既和,哀声五降。”《和方干题李频庄》(唐-翁洮):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鬓根。”《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唐-武元衡):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 相和:相互谐调;或此唱彼和。 《老子道经》(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意、声之相和也。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

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这两种三分法都是以“泛性论”为基础,把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无处不在,这种力量隐藏于潜意识里,一触即发。所谓精神分析“其实就是研究性本能与社会压抑之间的冲突,研究二重人格的拉锯”[4]。施蛰存深受弗洛伊德这种理论的熏染,在小说创作中,非常注重挖掘人物潜意识中的性心理,从而揭示出人物的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将军的头》是施蛰存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了古代高僧、名将以及绿林英雄的思想、精神、意识以及潜意识等方面的活动,专心致力于心理分析,向人们展现他们的隐秘世界。 《鸠摩罗什》中的主人公鸠摩罗什本是史籍中的真实人物,是后秦的一位高僧。他幼年出家,12岁就成为沙勒国师,名震西域,是中国佛教史上三大翻译家之一。对这样一位虔诚的得道高僧,施蛰存没有沿用史料,彰显其功德,而是褪去他神性的光辉,将之世俗化。小说中的大智鸠摩罗什陷入了二重人格的冲突与苦楚之中。妻子病亡后,本以为的名妓孟娇娘时,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肆意横行。最终沉溺于肉欲之中而不能自拔。从高僧到凡人再到淫人,鸠摩罗什“从这三重人格的纷乱中,认出自己非但已经不是一个僧人,竟是一个最最卑下的凡人了。” 施蛰存在《石秀》中借用了《水浒传》里石秀帮助义兄杨雄杀死奸夫淫妇的故事。石秀被靓艳的潘巧云所迷惑,但当他“既已知道了这是杨雄所有的美妇之后,不存什么别的奢望”,而“不得不用最强的自制力”抑制着自己。英雄石秀遵守着伦理纲常,本能欲望也便被这意识中的道德准则压抑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道:“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可以引起神经病。实际上由于这种缺乏的结果,性的需要乃不得不使性的激动寻求变态的发泄。”[5]石秀的“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也就导致了他的变态心理的形成。在勾栏里,妓女不留神被小刀割破了一个指头,石秀觉得那一缕朱红的血“流成了一条半寸余长的红线,然后越过了指甲,如像一粒透明的红宝石,又像疾飞而逝的夏夜之流星”,认为“这是从来所没

七言律诗:杜甫《登高》

七言律诗:杜甫《登高》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 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 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 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持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 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但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 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 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 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七言律诗(精选100首)_诗词优秀版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精选(一): 01.《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诗从严格好处上说不能算律诗,但它却被后人尊为唐人七律之首。《黄鹤楼》能成为千古绝唱,说明律诗气势、意境更为重要。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称七律第一!李白所赞叹的珍品) 0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其诗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律诗很个性,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03.《秋兴(八首)》杜甫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七言律诗155首

1.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2.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为五律)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3.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4.赠田九判官(梁丘)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5.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6.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7.崔氏东山草堂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8.腊日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9.紫宸殿退朝口号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10—11)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12.曲江对酒

施蛰存唐诗百话062柳宗元五言古诗四首

62 柳宗元:五言古诗四首 柳宗元,宇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累迁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初,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与王伾执政,他们勇于革新政治,对地方则要削弱藩镇,提高中央权力;在宫中则杜绝宦官弄权。大约操之过激,触怒了豪门地主的保守势力,不到一年就失败了。柳宗元和刘禹锡在这个集团中是颇受侧目的人物,与王叔文等被称为“二王刘柳”。 当年九月,任京西神策行营节度行军司马的韩泰贬官为抚州刺史,任司封郎中的韩晔贬为池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为台州刺史,屯田员外郎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贬官的诏令宣布后,朝中人士还以为处罚太轻,于是在十月中又再度贬斥。韩泰从抚州刺史再贬为虔州司马,柳宗元从台州刺史再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从连州刺史再贬为朗州司马,韩晔从池州刺史再贬为饶州司马。另外又贬中书侍郎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河中少尹陈谏贬为台州司马,和州刺史凌准贬为连州司马,岳州剌史程异贬为柳州司马,他们也被目为王叔文党与。这就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事件中的“八司马”。 八司马中间,刘禹锡和柳宗元是著名的诗人。但他们二人的诗,风格完全不同。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而他的诗却与韦应物并称。文学史上称“韩柳”,是指二人的古文而言,称“韦柳”是指诗派而言。郊岛与韦柳,这四家诗风同出于盛唐的王、孟,但他们是同源而异流。郊岛的古淡,出于刻意做诗,苦吟觅句,不是自然的襟怀流露;韦柳的古淡,却是出于冲旷的心灵,随缘得句,没有雕琢的痕迹。然而韦与柳之间还是有一点分别。韦较丰腴,柳稍质朴,这或者是为不同的生活境地所决定。柳宗元的诗淡朴到几乎没有特征,在唐代无人称道,直到宋代苏东坡才将他和韦应物并举。苏东垃在《书黄子思诗集后》文中说:“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这两句评语,上句指韦应物的诗,虽较纤秾,却是简古;下句指柳宗元的诗,虽然淡泊,却有至味,不象郊岛的枯槁。苏东坡在《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中还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这又把柳宗元与陶渊明并列了。 柳宗元的诗今存四卷,似乎都是贬斥以后十馀年间的作品。苏东坡赞扬的所谓“寄至昧于淡泊”的诗,都是摹写山水景物的五言古诗。我们现在选录了三首: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施蛰存全集目录及最有价值的篇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施蛰存全集》简目 第一卷《十年创作集》 ——《黄心大师》、《将军的头》、《鸠摩罗什》、《石秀》与鲁迅《呐喊》、《彷徨》中的中短篇小说同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创作之一。 第二、三、四、五卷《北山散文集》 第六卷《唐诗百话》 ——目前最好的唐诗入门读物,娓娓道来,不故作高深,极有阅读价

值。 第七卷《北山楼词话》 ——其中的《词学名词释义》言简意赅、极富见解。 第八、九卷《北山金石录》 第十卷《北山诗文丛编》 施蛰存先生作品分类目录 短篇小说集 《江干集》(1923年)、《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 散文集 《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 编译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

《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 诗集 《北山楼诗》(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