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六下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六下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学案例

黄群香

一、创设情景,故事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老师:对,是(王)叔叔。他刚刚从外面旅游回来,还带来了一些礼物(20本连环画)。

老师:现在王叔叔要把20本连环画按照3:2分配给张华和李伟两位小朋友,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分吗?

教师的问题一提出,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静静思考,有的动手写写。(学生激情高涨,兴趣盎然)

二、迁移类推,激疑导思

师:如果(王)叔叔把20本连环画平均分配给张华和李伟,他们每人各分到多少本?

生:容易,用20÷2=10(本)

师:这种分法叫做什么分配?

生:平均分配。

师:谁能说出两位小朋友分得的本数比?

生:他们分得的本数比是10:10=1:1

(学生激情高涨,于是我继续提问。)

师:对。平均分配就是按1:1去分配,像这种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出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师:好,回答得真好、真流利、真完整!

(我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我由衷地笑着说:你们个个都是爱思考的好学生)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学生边思考、边看书,逐自尝试练习,然后由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个别汇报,相互启发。

生1:张华和李伟分得的本数比是3:2,就是说,在20本连环画里,张华占3份,李伟占2份。

生2:张华分得的本数占总本数的3/5 。

生3:李伟分得的本数占总本数的2/5 。

生4: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别求出他们各分得的本数。

生5:张华分得的本数是20×3/5 ,李伟分得的本数是20×2/5 ,

师:你们的回答得很准确,你们都是爱动脑筋、善于合作的好学生。师:下面谁能说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题型特征和解题方法?生:老师,我认为这种题型的结构特征是:告诉要分配的量与各部分量的比,求各个部分量。

师:你真聪明,总结得很精辟!

师:你们不妨再研究讨论一下吧,看看“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讨论异常激烈。)

生:其解题方法是:先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各部分量。

师:你们分析总结得太对了,真让人佩服。

四、深化新知,拓展创新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小正方体模块),各学习小组按老师的指定要求去分配。(这时老师把“指定要求单”分发到各学习小组)

(学生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学具,很快地按要求摆放好,并热烈地讨论。)

让学习小组自由汇报(老师不指名)

师:谁能编出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生:(流利快速、准确地编出)

师:编得好,现在你们就按同学编的题试做一下吧。

(不久,学生都举手,抢发言。)

师:现在老师再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出示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例是3:2,长和宽各是多少?(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或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汇报:

生:老师,我一开始把这道题做错了,但后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我弄懂了该题的解题方法。

师:(笑着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学生,把你一开始做错的思路说一下,把你讨论后正确的解法也说出来。

生:我当初把“30厘米”看作被分配的量,长:30×3/5 ,宽:30×2/5 后来通过合作讨论,让我弄明白了被分配的量应是“30 ÷2=15厘米”,所以长应是:15× 3/5,宽是:15×2/5 。

师:真好!真好!分析得太妙了,你们的讨论真有成效。

最后,我还指导全班同学做了一个按比例分配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运用比例的知识列方程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比例的知识列方程,并解答已知比例和部分量,求另一部分量的按比列分配问题。 3.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解释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方案:

8.5千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药粉和水按1:9配制葡萄糖注射液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1千克药粉,就加9千克水。 生2:就是配制注射液时,1份药粉要加入9份水。 师:葡萄糖药粉和水的比是1:9,也就是说8.5千克药粉和加入的水的比是1:9。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例。 边说边完成板书: 1:9 = 8.5:水 2.鼓励学生根据比例式,自己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个比例,你能计算出需要加多少千克水吗?试一试!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解答的过程和结果。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启发学生根据比的特点用算术方法解答。 师:谁愿意把你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大家?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用比例列方程解。 设需要x千克水。 1:9 = 8.5 :x x = 8.5 × 9 x = 76.5 师:x = 8.5 × 9这一步运算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解,写成分数形式。 18.5 9x x=8.5 × 9 x=76.5 (3)直接用乘法计算。 8.5 × 9=76.5(千克) 如果学生出现第(3)种方法,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启发。如: 师:在这个问题中,因为给出的比1:9很特殊,也就是说1千克的药物要加入9千克的水。那么这个问题除设未知数列出比例解答外,还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 生:还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列式8.5 × 9=76.5(千克)。因为1千克药粉加入9千克水,也就是加入9倍的水。8.5千克药粉要加入多少水。就是求8.5的9倍是多少。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补充。 三、尝试应用 1.提出试一试中的问题,了解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列方程试着解决。 师: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师:谁知道32名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生:是8:5。 师:你能用比例的知识列方程来解答吗?试一试。

单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doc

单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篇一:单元教学反思 《AOE》是一年级孩子第一堂拼音课,经过精心设计,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孩子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反思这堂课,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伊始,我就面带微笑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老师就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神奇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黑板上画一座城堡)拼音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拼音娃娃,我们今天要先去认识最最可爱三个孩子。你瞧,他们来啦!(出示AOE卡通形象)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老师用亲切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卡通形象将拼音字母拟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枯燥无味拼音字母距离,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领进了拼音王国,激发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热情,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兴趣,调动了孩子积极性,纷纷很有礼貌地和AOE打招呼,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自主发现,享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我说:“三位朋友特别想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就偷偷地躲到画中去了。小朋友们,快点仔细找找,你发现谁啦?”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马上主动地去观察书上插图。不一会儿,小手如林,个个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发现告诉班里同学呢!这一环节设计,就顺应了孩子需求,诱发了孩子学习动机,孩子通过自己去发现就有一种发自内心成就感,再加上老师激励表扬,从而享受到学习快乐,获得了成功喜悦。 三、互动探究,激发思维 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告诉”。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解精彩程度,而重在适时激起孩子思维,用知识本身力量唤起求知欲望,给孩子施展才能机会,给他们最大自由空间。课中,“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想想?”出乎意料,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很快编出了顺口溜:“眼珠圆圆,OOO”“鸡蛋圆圆,OOO”“阿姨阿姨,AAA”……由此,孩子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到了无限张扬,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发挥。给孩子一个自由天空,相信他们一定回放飞可爱童心,给你一份惊喜。 篇二:单元教学反思 这节课开始,有了拼音教学。这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怎样上拼音课?通过网络,观摩了几节课后,我大胆地做了教学设计,马马虎虎地通过了一节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 教 学 反 思 福和希望小学:匡俊

第一周 《位置》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第二周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这两堂课,我都注重从生活引入,并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折纸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课中,我能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第三周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第四周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测试质量分析 这次数学试卷检测的范围应该说内容是非常全面的,难易也适度,比较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证了平常我对学生说的那句话:“书本知识真正掌握了,试卷的85分就能拿下了,还有的15分来源于你的理解、分析、拓展能力了。”而从考试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从卷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填空、判断、选择、口算、列竖式计算和画图以及操作题的检测。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考应用实践题。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看出出卷老师的别具匠心的独到的眼光。试卷能从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细致、灵活地来抽测数学知识。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能测试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性和灵活性。 二、学生的基本检测情况如下:总体来看,学生都能在检测中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合格率在96%以上,优秀率在55%左右。 1、在基本知识中,填空的情况基本较好。应该说题目类型非常好,而且学生在先前也已练习过,因此正确较高,这也说明学生初步建立了数感,对数的领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良好思维的培养就在于做像这样的数学

题,改变以往的题目类型,让学生的思维很好的调动起来,而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个,以致失分严重。 2、此次计算题的考试,除了一贯有的口算、递等式计算以外,最要的是多了学生自主编题、用不同方法计算的题型,通过本次测验,我认识到学生的计算习惯真的要好好培养。 3、对于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很关键。自己读懂题意,分析题意在现在来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很多学生因为缺少这种能力而在自己明明会做的题上失了分,太可惜了。 4、还有平时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自己的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这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三、今后的教学建议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而且在高段数学的教学上要有意识地与初中数学接轨。 2、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劳动所得分配问题) 1、怎样分配比较合理?.(两人共同合作劳动,完成份额不同,所得分配问题) 2、小结:如果两位劳动资额相同,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如果完成劳动份额不相同,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就不公平,怎么办?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报酬要完成份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

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劳动所得?(板书:按完成的比3:2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2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各应分得多少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19页内容,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导学提纲: 1、例1中“紫色与红色方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例2“按照2:3:5配置混凝土”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3题是把1200千克培养料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四、集中展示 1、例1中“紫色与红色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篇完整版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转折点。务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务必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用心的透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务必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期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下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期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简单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较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一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一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用心参与、操作、交流、动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 下面是由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课一开始,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今天把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来分类,也没有先让学生把2021续自然数的因数写出来后,按有一个因数、两个因数和两个以上因数分类,而是在学生知道了奇数、偶数是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自己大胆猜测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方法分类。 在这节课中有些环节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如从一张100以内的数列表中,寻找质数的过程时,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空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展示自己寻找质数的方法,老师用教具演示寻找质数的方法,太统一了学生找质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体验不够。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离我的教学预设还是比较相符,教学效果良

好。 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复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不是重点,课堂应重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综合等多方面的发展,如果过多地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就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数学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 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 身边。】 2.复习铺垫 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 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改编) 19xx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 (1)出示19xx年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 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 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 学生尝试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反思《比例》是六下数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本单元教学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注意点,可以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联系旧知,做好教学衔接 1.通过化简比,求比值引出比例 比例与比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联系《比的意义》。通过求比值、化简比,比较二个比是否相等,从而组成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比较异同点,区分比和比例 内容 区分点 比 表示二个数相除。有二个项。是一个式子 比例 表示二个比相等。有四个项。是一个等式 二、利用基本性质,做好教学拓展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拓展,培养学生思维。

1.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判断二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4和: 2.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填写内项或外项 6:8=3:() 4:()=10:2 二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3.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比例改写为乘法等式 :=:()×()=()×() 4. 利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将乘法算式改写为比例 (1)因为4x=5y 所以x:y=( ):( ) (2)因为甲的2/3等于乙的4/5,所以甲和乙的最简比是():() 三、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方程 (1) X:8=: (2)树高和影长的比 四、注意公式书写,判断正反比例 比值一定的二个量成正比例。乘积一定的二个量成反比例。在教学生判断正反比例时,注意教学生书写公式进行判断,这样正反比例一目了然。 1.圆柱底面积(一定)=体积/高, 圆柱底面积(一定)就是体积和高的比值一定,所以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 以下是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两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

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圆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府小孙茂刚)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府前街小学孙茂刚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P43~45,窗口二及练习。 【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和先求每一份的具体数量,再求相关量的具体数量两种思路来解决问题。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 2.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生产生活中按比例分配问题。 情感与态度: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探讨问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森林运动会百米赛跑比赛中,白兔和灰兔两位选手并列获得了第一名,组委会决定奖励两位选手30个胡萝卜。你觉得这些胡萝卜应该怎样分配? (两只兔子平均分,引出“平均分配“) 教师:在森林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白兔和灰兔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组委会也决定拿出30个胡萝卜奖励它们。那么,这些胡萝卜是否还是平均分配?为什么? (平均分配不公平) 你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大家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白兔和灰兔能够按获奖的名次分配胡萝卜。这里就涉及到一种新的分配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多媒体出示题目:森林运动会组委会决定把30个胡萝卜奖励给在跳远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白兔和灰兔,两人所得胡萝卜的比是3:2,白兔和灰兔各应获得多少个胡萝卜? 1.让学生试着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自学课本,参考课本中类似问题的解答方法。 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 (1)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2)两人所得胡萝卜的比是3:2,表示白兔得到的胡萝卜占总数几分之几?灰兔得到的胡萝卜占总数几分之几? (3)这些胡萝卜一共分了几份?每份是多少个胡萝卜?白兔得到几份?灰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3.汇报交流自学、合作成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故事是儿童最爱听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从课件中的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沿着暗栅逐步徒行,竭力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老师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还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 全册 教学反思(全册)每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1. 体现数学知识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数学知识中如果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育,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课下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 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负数》,让学生介绍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 2. 本节课我将“认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个知识点有效地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认识了负数,就应该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意识到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 1. 认识数轴是本课的难点,巧妙地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并把直尺进一步延伸得到了数轴。使学生感悟到数轴越往右边数越大,反之越往左边数就越小,而“0”是它们的分界点。在读数、观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区分了正、负数,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 2.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往东走——往西走),引导学生用正、负数在直线上表示出来。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 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三、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四、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龙口市东江街道东江小学 王亚萍 ·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按比例分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应用性,让学生用严谨的思维和理性的精神体验数学之美。 三.【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比的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课件、纸条、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认真听,认真看引入课题:上节课学习了比的知识,有什么 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按比例分配。 课件出示情境图:“认真听,认真看” 边放放背景音乐《柯南的主题曲》边板书课 题: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谈话:同学们,这音乐声是不是很熟悉,今 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猜猜他是 谁?谁能介绍一下他?看来同学们对他很了 解,有一次,在案发现场,摄像头出了故障, 只拍到了罪犯的下半身,但是柯南却推算出 了罪犯的身高。想不想知道体重的奥秘?那 么这节课你只要做到认真听,认真看,认真 想,认真练,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认真想”吧! 学生认真听 听背景音乐。 学生认真倾 听案件情境。 以学生熟悉的 柯南的一个案 件为话题引入, 深深吸引了学 生的注意力,学 生产生了迫切 想知道答案的 需求,教师顺势 提出本节课的 要求:认真听, 认真看,认真 想,认真练,学 生产生了强烈 的“我要学”的 欲望。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乘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检验方法,并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三、巧设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连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还存在老师讲得稍显多了,学生说得少。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和学生自己回答同伴的问题的时间。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上完例2时已超过20分钟。这样一来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稍显仓促,学生所学的知识没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完善。

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 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 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

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通过这节练习课,学生复习了2、5、3的倍数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学自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这类问题的特点。 3.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爸爸和明明的对话。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人体的身高,学习了 有关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看看人的体重中奥秘吧。请看屏幕,这是爸爸 和明明的对话。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1∶1。但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右侧的旁白。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4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1)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2)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分步呈现爸爸和明明的体重的情境,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