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2)

《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2)
《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2)

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

(编写人魏爱香何玉定)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是继《微电子器件物理》、《微电子器件工艺》和《半导体物理》理论课之后开出的有关微电子器件和工艺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及工艺的有关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熟悉晶体管基本理论和制造工艺的基础上,掌握晶体管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晶体管电学参数的设计指标,完成晶体管的纵向结构参数设计→晶体管的图形结构设计→材料参数的选取和设计→制定实施工艺方案 晶体管各参数的检测方法等设计过程的训练,为从事微电子器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时间

2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设计采用集中讲授(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和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主要完成晶体管各参数的设计和工艺方案的制定。在后续的《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学生主要完成晶体管的生产制备过程。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学生按给定的题目进行设计,题目的难度要保证中等水平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两周内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设计主要内容:

1.了解晶体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设计原则

2.根据设计指标选取材料,确定材料参数,如发射区掺杂浓度N E, 基区掺杂浓度N B, 集电区掺杂浓度N C, 根据各区的掺杂浓度确定少子的扩散系数,迁移率,扩散长度和寿命等。

3.根据主要参数的设计指标确定器件的纵向结构参数,如集电区厚度W c,基本宽度W b,发射极宽度W e和扩散结深X jc, 发射结结深等。

4.根据结深确定氧化层的厚度,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杂质预扩散和再扩散

的扩散温度和扩散时间

5.根据设计指标确定器件的图形结构,设计器件的图形尺寸,绘制出基区、发射区和金属接触孔的光刻版图。

6.根据现有工艺条件,制定详细的工艺实施方案。

五、设计报告

1.报告内容重点写设计过程各参数的主要依据和结果,最后进行工艺流程的总结,要求画出各工艺流程图,标明主要工艺参数,如基区再扩散,标明扩散温度、扩散时间、最后的结深。

2.要求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图表规范。

六、设计的进度

1.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

七、参考教材

1.《半导体器件基础》Robert F. Pierret著,黄如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赵毅强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3.《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关旭东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晶体管的设计是有关晶体管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晶体管的基本理论只能反映晶体管内部的基本规律,而且这些规律往往是基于很多假设,并忽略了很多次要因素的情况下得到的,如工艺因素的影响,半导体材料的影响及杂质浓度的具体分布形式等。因此,在进行晶体管设计时必须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数据与基本的理论结合起来,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得到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同时,对有志从事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有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要系统的掌握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及工艺的有关知识,晶体管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晶体管设计的一般方法

晶体管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现有的工艺水平,材料水平,设计水平和手段以及所掌握的晶体管的有关基本理论,将用户提出的或预期要得到的技术指标或功能要求,变成一个可实施的具体方案的过程。因此,设计者必须对当前所能获取的半导体材料的有关参数和工艺参数有充分的了解,并弄清晶体管的性能指标参数与材料参数,工艺参数和器件几何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才可能得到设计所提出的要求。但是晶体管的种类繁多,性能指标要求也就千差万别,因此要将各类晶体管的设计都要讲清楚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只能简单介绍一下晶体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基本原则。

1.晶体管设计的一般步骤

晶体管设计可大致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预期指标要求选定主要电学参数,确定主要电学参数的设计指标。

第二,根据设计指标的要求,了解同类产品的现有水平和工艺条件,结合设计指标和生产经验进行初步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主要参数的设计指标确定器件的纵向结构参数,如集电区厚度W c,基本宽度W b和扩散结深X j等。

(2)根据设计指标确定器件的图形结构,设计器件的图形尺寸,绘制出光刻版图。

(3)根据设计指标选取材料,确定材料参数,如电阻率 ,位错,寿命,晶向等。

(4)根据现有工艺条件,制定实施工艺方案。

(5)根据晶体管的类型进行热学设计,选择分装形式,选用合适的管壳和散

热方式等。

第三,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对晶体管的电学验算,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调整和修改。

第四,根据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小批测量试制,暴露问题,解决矛盾,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

2.晶体管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全面权衡各电学参数间的关系,确定主要电学参数

尽管晶体管的电学参数很多,但对于一类型的晶体管,其主要电学参数却只有几个,如对高频大功率管,主要的电学参数是f T,BV CBO,P CM和I CM等;而高速开关管的主要电学参数则为t o n,t off,U BES和U CES。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全面权衡各电学参数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参数间的矛盾。找出器件的主要电学参数,根据主要电学参数指标进行设计,然后再根据生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其他电学参数的要求。

(2)正确处理设计指标和工艺条件之间的矛盾,确定合适的工艺实施方案。

任何一个好的设计方案都必须通过合适的工艺才能实现。因此,在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设计指标和工艺条件之间的矛盾。设计前必须了解工艺水平和设备精度,结合工艺水平进行合理设计。

(3)正确处理技术指标的经济指标间的关系

设计中既要考虑高性能的技术指标,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否则,过高的追求高性能的技术指标,将使成本过高。同时,在满足设计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参数指标水准,便于降低对工艺的要求,提高产品成品率。

(4)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晶体管电学参数与结构、材料和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晶体管的种类繁多,性能指标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正确而又合理地设计晶体管,设计者必须弄清晶体管的各项电学参数与材料参数,工艺参数和器件几何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极晶体管的电学参数可分为直流参数,交流参数和极限参数三大类。下面将电学参数按三大类进行汇总,在括号内指出与它有关的主要参数。

A、直流参数

(1)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β:主要与W b,N B ,N E有关。

(2)反向饱和电流I CBO 、I CEO和I EBO:主要与寿命τ,空间电荷区宽度有关。

(3)饱和压降V CES:主要与r b(W b N B l e s e)和r cs(N C W C A C)有关。

(4)输入正向压降V BES:主要与r b(W b ,N B,l e,s e)有关。

B、交流参数

(1)特征频率f T:由传输延迟时间τec决定,还与A e ,τb(W b N b),τC(A C,N C)和τd(N C)有关。

(2)功率增益G P:主要由f T ,C C(A C,A pad)和r b(W b ,N B,L e s e)决定。

(3)开关时间t on 和t off:主要与A e,A C 基区和集电区少子寿命τ和集电区厚度W C。

(4)噪声系数N F:N F主要由r b和f T决定。

C、极限参数

(1)击穿电压:BV CEO和BV CBO主要由N C,W C和X jc决定;BV EBO主要由发射结边界的基区表面浓度决定。

(2)集电极最大电流I CM:与发射极总周长L E 、集电区杂质浓度N C有关,或与W B 、N B有关。

(3)最大耗散功率P CM:主要与热电阻R T (基区面积A b 芯片厚度t)有关。

总之,晶体管的各电学参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且电学参数随结构参数的变化关系也相当复杂,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表1列出了几个主要电学参数与结构材料参数间的关系。例如,N C增加,I CM增大,但BV CBO将降低。因此,在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各参数间的关系。

二、晶体管的纵向设计

通常提到的晶体管是指纵向的晶体管,但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中常常还会涉及到横向晶体管,因此我们下面只讨论纵向晶体管的设计;同时为了使设计思路清晰,在此只讨论一般晶体管的设计。

双极晶体管是由发射结和集电结两个PN结组成的,晶体管的纵向结构就是

指在垂直于两个PN 结面上的结构,如图1所示。因此,纵向结构设计的任务有两个:首先是选取纵向尺寸,即决定衬底厚度W t 、集电区厚度W C 、 基区厚度W B 、 扩散结深X je 和X jc 等;其次是确定纵向杂质浓度和杂质分布,即确定集电区杂质浓度N C 、 衬底杂质浓度N sub 、 表面浓度N ES, N BS 以及基区杂质浓度分布N B (χ) 等,并将上述参数转换成生产中的工艺控制参数。

纵向结构尺寸与杂质分布确定下来后,就可制定实施工艺方案了。通常纵向结构尺寸与杂质分布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选择纵向几何尺寸和杂质分布参数时,往往需要同时考虑,交叉进行。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图1 晶体管的纵向结构及晶体管的杂质分布

1、集电区杂质浓度或电阻率的选择原则

集电区电阻率的最小值主要由击穿电压决定,最大值受集电区串联电阻r cs 的限制。

在晶体管的电学参数中,特征频率f T 、饱和压降V CES 、最大集电极电流I CM 、 击穿电压都与集电区的掺杂浓度有关。而且上述参数对集电区掺杂浓度的要求相互矛盾。例如,提高击穿电压要求集电区具有高的电阻率ρC ,而增大I CM 、降低V CES 和提高f T 却希望集电区具有较低的电阻率。对上述参数进行仔细分析后可发现,上述参数中,只有击穿电压主要由集电区电阻率决定。因此,集电区电阻率的最小值由击穿电压决定,在满足击穿电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电阻率,并适当调整其他参量,以满足其他电学参数的要求。

对于击穿电压较高的器件,在接近雪崩击穿时,集电结空间电荷区已扩展至均匀掺杂的外延层。因此,当集电结上的偏置电压接近击穿电压V 时,集电结可用突变结近似,对于Si 器件击穿电压为4

313106-?=)(BC B N V , 由此可得集电区杂质浓度为

34

133413

)1106106CEO

n CBO C BV BV N β+?=?=()( (1)

2、集电区厚度W C 的选择原则

(1)集电区厚度的最小值

集电区厚度的最小值由击穿电压决定。通常为了满足击穿电压的要求,集电区厚度W C 必须大于击穿电压时的耗尽层宽度,即W C >X mB (X Mb 是集电区临界击穿时的耗尽层宽度)。对于高压器件,在击穿电压附近,集电结可用突变结耗尽层近似,因而 210]2[C

CBO S mB C qN BV X W εε=? (2) 可见,为了提高击穿电压,改善二次击穿特性,希望集电区厚度W C 厚一些好。

(2) 集电区厚度的最大值

W C 的最大值受串联电阻r cs 的限制。增大集电区厚度会使串联电阻r cs 增加,饱和压降V CES 增大,因此W C 的最大值受串联电阻限制。

3、基区宽度

在晶体管的电学参数中,电流放大系数β,基区穿通电压V PT ,特征频率f T 以及功率增益G P 等,都与基区宽度有关。那基区宽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1) 基区宽度的最大值

对于低频管,与基区宽度有关的主要电学参数是β,因此低频器件的基区宽

度最大值由β确定。当发射效率γ≈1时,电流放大系数][1

22nb B L W λβ=,因此基区宽度的最大值可按下式估计:212

][β

λnb B L W ? (3) 为了使器件进入大电流状态时,电流放大系数仍能满足要求,因而设计过程中取λ=4。由公式(3)可看出,电流放大系数β要求愈高,则基区宽度愈窄。但当基区宽度过窄时,电流在从发射结向集电结传输的过程中,由于传输路程短而容易产生电流集中。因此,对于高耐压晶体管,在满足β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将基区宽度选的宽一些,使电流在传输过程中逐渐分散开,以提高二次击穿耐量。

(2) 基区宽度的最小值

为了保证器件正常工作,在正常工作电压下基区绝对不能穿通。因此,对于

高耐压器件,基区宽度的最小值由基区穿通电压决定。对于均匀基区晶体管,当集电结电压接近雪崩击穿时,基区一侧的耗尽层宽度为

210]2[CBO A D D A S mB

BV N N N qN X +=εε (4) 在高频器件中,基区宽度的最小值往往还受工艺的限制。

4、扩散结深

在晶体管的电学参数中,击穿电压与结深关系最为密切,它随结深变浅,曲率半径减小而降低,因而为了提高击穿电压,要求扩散结深一些。但另一方面,结深却又受条宽限制,当发射极条宽s e >>X j 条件时,扩散结面仍可近似当做平面结。但当s e 随着特征频率f T 的提高,基区宽度W b 变窄而减小到不满足s e >>X j 条件时,发射结变为旋转椭圆面,如图2所示。发射结集电结两个旋转椭圆面之间的基区体积大于平面结之间的基区体积,因而基区积累电荷增多,基区渡越时间增长。按照旋转椭圆的关系,可以解出当s e 与X j 接近时,有效特征频率为 )(1

3020B T T e f f W f f ++=ξξ (5) 式中B jc

W X =0ξ。因此,B jc W X 愈大,有效特征频率愈低。图2也明显表明,B jc W X 越

大,则基区积累电荷比平面结时增加越多。由于基区积累电荷增加,基区渡越时间增长,有效特征频率就下降,因此,通常选取

,1=B je

W X 2=B jc W X (6)

对于低频功率晶体管在保证发射结处的杂质浓度梯度,即发射效率不致过低的前提下,基区宽度一般都取得很宽,因而发射结深也取得较大。

图2 发射极条宽对结面形状的影响

5、杂质表面浓度

在纵向结构尺寸选定的情况下,发射区和基区表面杂志浓度及其杂志分布的情况主要影响晶体管的发射效率γ和基区电阻r b 。减小基区电阻r b 要求提高基区平均杂质浓度N B 和表面浓度N BS 。同时,提高基区平均杂质浓度,也有利于

减小基区宽变效应和基区电导调制效应。提高发射效率则要求减小sb

se R R ,增大发射区和基区浓度差别。为了保证在大电流下,晶体管仍具有较高的发射效率,要求发射区和基区表面浓度相差两个数量级以上,即210≥BS

ES N N 。而发射区表面浓度由于受重掺杂效应限制,而不能无限提高,一般选取N ES =5?1020cm -3左右,结较深时,也可选取到1?1021cm -3。

6、芯片厚度和质量

芯片的厚度等于外延层厚度和衬底厚度之和。外延层厚度主要由集电结结深、集电区厚度、衬底反扩散层深度决定。同时扩散结深并不完全一致,在测量外延层厚度时也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在选取外延层厚度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的余量。外延层的质量指标主要是要求厚度均匀,电阻率符合要求,以及材料结构完整、缺陷少等。

衬底厚度要选择适当,若太薄,则易碎,且不易加工;若太厚,则芯片热阻过大。因此,在工艺操作过程中,一般硅片的厚度都在300um 以上,但最后都要减薄到150~200um, 对于微波晶体管,往往减的更薄一些,在选择衬底时还应考虑衬底所用的掺杂剂。

三、晶体管的横向设计

进行晶体管横向设计的任务,是根据晶体管主要电学参数指标的要求,选取合适的几何图形,确定图形尺寸,绘制光刻版图。下面介绍图形结构的选择原则和图形尺寸的确定原则。

1、晶体管的图形结构

晶体管的图形结构种类繁多:从电极配置上区分,有延伸电极和非延伸电极之分;从图形形状看,有圆形、梳状、网格、覆盖、菱形等不同的几何图形。众多的图形结构各有其特色。不同类型的晶体管,可以根据其性能的有关参数来评价,这些反映图形好坏的参数通常称为图形优值,用η表示。

这里先介绍一下图形优值的概念:选择和设计不同图形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在相同的条件下,得到性能更好的器件。对于高频晶体管,高频优值G P f 2是衡量器件性能的主要参数。图形优值就是由高频优值G P f 2来定义的。高频优值为

c

b T p C r f f G π82= (7)

由式(7)看出,要提高晶体管的高频优值,必须减小r b C C ,提高f T 。当纵向结构参数确定之后,基极电阻E

sb e b L R S r ∝,集电极电容C C =(C rc +C pad )∝(A+A pad ),特征频率f T 中的τe =r e .?C Te ∝

E

e L A ,为了突出高频优值与图形尺寸的关系,将r b C C 和

f T 代入(7)可得 p

b p b e E pad E b E e p L A L A L A f G ηηηηη+=+∝-12)]([ 式中 pad E p b E b e E e A L A L A L ===

ηηη,, 。 可见,η越大,高频优值G P f 2就越大。由于η集中反映了图形的周长面积比,反映了器件的功率和频率的矛盾,因此可以将η e ,ηb , ηp 作为衡量图形结构优劣的参数,并称他们为图形的优值。显然ηe 越大,A e 越小,则f T 越高。而提高η e 意味着把一定的发射极周长尽可能压缩到最小的发射极面积内,以得到电流容量大而发射结面积小的优值图形。同样,为了提高ηb 和ηp ,必须把一定的发射极周长压缩到尽可能小的基区面积A b 和延伸电极面积A pad 内,以减小r b C C,,提高G P f 2。因此,一个优质图形必须在一定的电流容量下,具有尽可能小的结面积和延伸电极面积,以减小电容,提高使用频率。或者在具有相同面积时,容纳的发射极周长尽可能大,使器件在一定的频率下具有更好的电流特性和功率特性。

晶体管的图形结构种类繁多,一般对于低频管,通常选用圆形结构;而对于高频功率晶体管,主要图形结构有梳状结构、覆盖结构、网格结构和菱形结构等。下面对这几种图形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1) 圆形结构

对于低频管,因主要电学参数是耗散功率,即电流容量和耐压,因而对结面积无苛刻的要求,一般都采用简单的图形结构,如圆形结构。

圆形的优点:圆形有利于提高耐压,光刻对准也简单,因而成品率较高。 圆形的缺点:周长面积比小,当电流比较大时,由于电流集边效应使中心的发射电流很小,有效发射面积减小。

因此,实际器件大多采用环形结构,如图(3)所示,但发射极条宽仍然受有效条宽s eff 的限制。

图3 环形结构示意图

(2) 梳状结构

梳状结构是中小功率晶体管普遍采用的一种图形结构,频率特性要求不太高的大功率晶体管也采用梳妆结构,图(4)是其结构示意图。由图(4)看出,晶体管的发射区分成许多分立的细条,排列在基区内,发射极电极和基极电极像两把梳子相互交叉插入,因而称为梳状结构。梳柄延伸到基区以外的SiO2层上,形成延伸电极。

梳状结构的优点是:图形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制造;基极和发射极为相互平行的条状结构,无跨接,因而成品率较高;可以在条状电极上串接发射极镇流电阻,提高二次击穿耐量。

梳状结构的缺点是:当器件的高频优值要求较高时ηe 和ηp增大,发射极条宽必须相应减小,因而金属化电极的宽度相应变窄;当电流容量一定时,减小金属电极面积,必然引起金属电极上的电流密度增加,使金属电极因铝的电迁移而

引起器件失效的可能性增大。同时,

减小电极宽度将使输入阻抗中的电感增加,功率增益G P下降。

图4 梳状结构示意图

(3)覆盖结构

图(5)是覆盖结构的示意图。覆盖结构中浓硼P+区设计成网格状,淡硼基区被浓硼网格包围;另外在淡硼基区中再配置子发射极条,相互间隔的子发射极条排列成行和列;基区电极从浓硼网格的纵条上引出,发射极电极垂直于子发射极条并跨过横向浓硼条,最后从绝缘层上面引出。基极和发射极也形成梳状结构形式。

覆盖结构的特点是:发射极金属电极覆盖在发射极引线孔和浓硼区上面的厚SiO2层上,因而发射极条宽与金属电极的宽度无关,发射极条宽可以大大减小。覆盖结构的ηe可做得比梳状结构大,所以覆盖结构的频率特性优于梳状结构。此外,覆盖结构的高掺杂深结浓硼网格,除了起基极引线作用外,同时能减小基极电阻r b,提高击穿电压。覆盖结构的发射极电极覆盖在发射极条的垂直方向,电极条宽不受发射极条宽限制,因而电极宽度较大,电极电流密度小,对避免因铝的电迁移而引起的失效较为有利。覆盖结构除了同梳状结构一样,能在金属电极的根部串接镇流电阻外,还能在金属电极与分立的发射极之间加接多晶硅镇流电阻,提高二次击穿耐量。同时,多晶硅还能防止因电极跨接而造成的极间短路。

覆盖结构的主要缺点:ηb较低,因而G p f2不太高。覆盖结构的部分基极引线由浓硼网格代替,浓硼条上的压降限制了发射极条长的增加,使发射极条电流发射不均匀,因而实际器件的图形优值低于理论值。同时,深结浓硼网格的横向扩散限制了浓基区与发射区之间间隔的进一步缩小,使基区面积的进一步减小受到限制。而且在覆盖结构中存在电极跨接问题,对成品率带来一定的影响。

覆盖结构的改进:为了进一步缩小浓基区与发射区之间的间距,近年来设

计了一种金属网格覆盖结构。用高温难熔的高电阻金属,如钼、钨等金属网格代替覆盖结构中的浓硼网格。采用金属网格可以进一步缩小间距,减小基区面积,提高图形优值。同时,因为金属网格的电导率远大于浓硼网格的电导率。因而,金属网格的单元发射极条可以设计得更长,使图形优值进一步提高。

图5 覆盖结构示意图

(4)网格结构

图(6)为网格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6(C)是网格结构的基本单元。与覆盖结构相反,在网格结构中,发射区作成网格状,以增大发射极周长。同时,网格状的发射区也起着发射极内引线的作用。发射极金属电极从网格发射极的纵条上引出,而基极电极则覆盖在发射区上面的厚SiO2层上。由于基区和发射区位置,以及各自的电极引出位置正好同覆盖结构相反,故网格结构也称为反覆盖结构。

网格结构的特点:网格结构的图形优值较高,因而此种结构的频率特性好,电流容量大。

网格结构的缺点:实际在网格结构中,由于发射区网格代替了部分内引线,而发射区电导率比金属电导率小,电流在网格上的压降将大于金属电极上的压降,因而网格结构的发射极面积大,造成发射极和基极极短路的几率增加,再加上存在电极跨接问题,因而成品率较低。

(5)菱形结构

图(6)所示为菱形结构示意图,整个图形由交叉的菱形组成。发射区以相同的菱形排列在基区上,在每个菱形中心分别刻出基极和发射极引线孔。发射极

电极从菱形的对角线引出,并有一部分覆盖在SiO2层下面的基区上。同样,基极电极也有一部分覆盖在发射区上面的SiO2层上。因此,菱形结构对工艺要求更高。

菱形结构的特点:菱形结构的图形优值最大。

菱形结构的缺点:菱形结构的工艺难度大,因而菱形的实际周长受工艺限制。如果光刻精度为1um,则尖角将被1um宽的线条代替,从而使尖角变圆,如图6(C)所示。因此,菱形结构的图形优值低于理论值。

图6 菱形结构示意图

综上所述,对于低频大功率器件,由于电流容量大,集电结耐压要求高,一般都采用发射极条较宽,面积也较大的圆形或环形结构。对于频率不太高功率在几十瓦以内的器件,由于图形优值要求不高,电流容量也不是特别大,金属电极条上电流密度不会太高,一般都采用结构简单的梳状结构。当频率过高,但频率不是很大时,可以采用细条梳状结构,或“鱼骨”结构。但最好采用覆盖结构,以得到较高的频率特性。对于特征频率f T 400MHZ的超高频功率器件,一般都采用覆盖结构或网格结构,有的还采用金属网格,增加输出功率,提高功率增益。特征频率在吉赫以上的微波电器,一般选用菱形结构。

2、晶体管横向结构参数的选取

选取晶体管的横向结构参数,实际上就是设计光刻版图。设计版图前,首先必须对设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初步选定图形结构,然后分析电流容量和功率容量,确定分割单元基区的数目。当器件的频率不高,功率也不大时,单元发射极条不太多,因而可将所有发射极条都安排在一个基区内。但频率很高,功率也很大时,由于发射极条很多,也很细,一个基区内不可能安排太多的发射极条。因而必须采用分割基区的方案。即把一个管芯变为多个子管芯相并联,一个子管芯的基区还可以再分割。例如,功率为50W的器件就可以分为5个10W的子管芯

相并联,一个子管芯又可以分为两个子基区。采用分割基区的办法后,设计时只需计算一个单元基区,其余单元可照此重复,并考虑到总体布局的散热问题,即可完成版图设计。

采用分割基区的多单元结构,还有利于改善芯片的分布,减小热阻和降低温度。至于各单元的总体布局可以从热阻和频率特性两方面考虑。从散热角度考虑,单元数目可以多一些,单元之间的间距尽量大些。但从频率角度考虑,单元的排列应有利于内引线的均匀分布,有利于引线长度的缩短,以减小寄生参数。

分割好基区单元后,就可以进行基区图形的设计计算,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射极总周长∑L E

由于存在电流集边效应,使发射极有效条宽受到限制,但在有效条宽2s eff 内,若单位发射极条长上允许的电流容量用I eo 表示,则由集电极最大电流I CM 即可确定发射极的总周长为 eo CM E I I L =

∑ 实际上,在设计过程中,I eo 往往按经验数据来进行选取。由于高频电流集边

效应使有效发射面积进一步减小,因而频率越高选取的I eo 愈小,下面是常用的一组经验数据:

当 f=20~400MH Z 时,I eo =0.8~1.6A/cm ;

当f=400MH Z ~2GH Z 时,I eo =0.4~0.8A/cm ;

对于开关晶体管,I eo =0.8~1.6A/cm 。

(2)单元图形尺寸的确定

单元发射极条宽s e :由于电流集边效应,器件的电流容量并不随发射极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因而,从提高图形优值出发,发射极条宽应小于或等于有效条宽2s eff .

但是,对于高频功率管,由于基区宽度较窄,基区薄层电阻较高。这时,若仍然按s e <2s eff 选取条宽,就会给工艺造成困难,使器件成品率下降。因此,在图形优值要求不是特别高,工作频率不是很高的器件中,发射极条宽由光刻精度决定。采用光刻引线孔工艺,则引线孔尺寸为由光刻精度决定的最小尺寸,发射极条宽等于引线孔尺寸加上套刻间距。

单元发射极条长l e : 对于梳状结构,单元发射极条长由发射极金属电极上压降决定。为了防止条长方向上电流集中,金属电极上的压降必须限制在

q

kT 以内。单元发射极条长为

sM

E M eff e R I q kT ns l l )/(3=< 式中S M 为金属电极条宽,R SM 是电极薄层电阻。若电极金属为铝,其电阻率ρM =2.78?10-6Ωcm 。设铝层厚1.2um , 则R SM =0.023Ω。在设计过程中,发射极条长也可以按经验选取。一般将长宽比(e

e s l )控制在30以内,而且频率越高,其比值应控制得越小些。若

f >500MH Z ,一般将长宽比(

e

e s l )控制在20以内。 对于其他图形结构,l e 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延伸电极 延伸电极是指延伸到基区面积以外的SiO 2膜上的金属电极,其作用是压焊内引线。因此,延伸电极尺寸应大于内引线的直径。由于增大延伸电极面积使图形优值下降,当延伸电极与半导体间组成MOS 电容与管壳电容一起超过集电结势垒电容的一半时,寄生电容对器件的功率增益就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必须减小延伸电极面积,适当增加厚氧化层厚度,一般选取延伸电极边长为内引线直径的1.5~3倍。同时,为了使发射极电流分布均匀,并尽量缩短内引线长度,以减小引线电感,对于电流容量较大的器件应设置几个延伸电极。在选择内引线时,一般按金丝或硅铝丝所能承受的电流容量进行选取。为了减小引线电感,可以适当增大内引线的直径,并增加相互并联的内引线条数。

四 微电子器件工艺设计

《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工艺》课是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并掌握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方法,提供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基本原理及课程简介: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课程讲述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工艺:扩散、离子注入、氧化、光刻、刻蚀、外延、化学气相沉积、金属化和钝化等。《集成电路工艺》 课程设计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氧化工艺、光刻工艺、硼扩散工艺和磷扩散工艺,将以上四个工艺按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制造出一个集成电路最重要的单元---双极晶体管并进行击穿特性测试、双极晶体管直流放大特性测试。

在集成电路工艺中,最早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双极型工艺技术就是所谓的三重扩散方法,由于其成本低、工艺简单以及成品率高等优点,这种技术直到今天在某些应用领域中仍然在继续使用。这个工艺流程只需七块光刻掩模版,首先在

P-衬底上生长一层初始氧化层,并光刻出P+保护环扩散区窗口;保护环扩散推进完成后,去掉初始氧化层,重新生长第二次氧化层,并光刻出集电区注入窗口;集电区注入推进完成后,把二次氧化层去掉,再生长第三次氧化层,并光刻出基区注入窗口;完成基区注入后,去掉三次氧化层,并对基区杂质进行退火激活,然后生长第四次氧化层,并光刻出发射区注入窗口;发射区注入完成后,再把四次氧化层去掉,并生长最后一次氧化层,在这层氧化层上光刻出基极欧姆接触区窗口;然后进行基极欧姆接触区的P+注入,并对基极欧姆接触区和发射区注入层进行最后一次退火激活;接下来沉积欧姆接触区保护层、开接触孔、形成金属化导电层并对其进行光刻和刻蚀。在基本的三重扩散工艺技术基础上所做的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一个集电区埋层,即位于集电区下面的一个重掺杂的扩散区,它可以使集电区的串联电阻大大减小。引入集电区埋层后意味着集电区本身必须通过外延技术在衬底上生长出来,这项技术称为“标准埋层集电区工艺(SBC)”。

不同的制造工艺会产生不同的发射结寄生电容、发射结击穿电压及基区接触电阻等。从历史发展来看,双极型晶体管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寄生参数的限制,在这些参数中最主要的是与欧姆接触区或器件非本征区有关的结电容。三重扩散工艺或标准埋层集电区工艺具有较大的非本征电容。较为先进的双极型器件工艺则利用自对准多晶硅结构形成器件发射区和基区的欧姆接触,而金属和多晶硅的接触可以在较厚的场氧化层上制备形成,这样就使器件的结面积大大缩小。此外,利用多晶硅形成发射区欧姆接触,还可以使器件的本征电流增益有所增大。本课程设计拟采用的双极型晶体管制造工艺流程如下:

清洗工艺→氧化→光刻(光刻基区)→硼预扩散→硼再扩散(基区扩散)→光刻(光刻发射区)→磷预扩散→磷再扩散(发射区扩散)→光刻(光刻接触孔)→金属化→光刻(光刻接触电极)→参数检测

1.硅片清洗

硅片清洗液是指能够除去硅片表面沾污物的化学试剂或几种化学试剂配

2、氧化工艺

(一)、氧化原理

二氧化硅能够紧紧地依附在硅衬底表面,具有极稳定的化学稳定性和电绝缘性,因此,二氧化硅可以用来作为器件的保护层和钝化层,以及电性能的隔离、绝缘材料和电容器的介质膜。

二氧化硅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对某些杂质(如硼、磷、砷等)起到掩蔽作用,从而可以实行选择扩散;正是利用这一性质,并结合光刻和扩散工艺,才发展起来平面工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制备二氧化硅的方法很多,但热氧化制备的二氧化硅掩蔽能力最强。是集成电路工艺最重要的工艺之一,本实验为热氧化二氧化硅制备工艺。

根据迪尔和格罗夫模型,热氧化过程须经历如下过程:

(1)氧化剂从气体内部以扩散形式穿过滞流层运动到SiO2-气体界面,其流密度用F1表示。流密度定义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粒子数。

(2)氧化剂以扩散方式穿过SiO2

2层(忽略漂移的影响),到过SiO2-Si 界面,其流密度用F2表示。

(3)氧化剂在Si表面与Si反应生成SiO2,流密度用F3表示,

(4)反应的副产物离开界面。

氧化的致密性和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气氛(氧气、水气)、温度和气压有密切关系。应用于集成电路掩蔽的热氧化工艺一般采用干氧→湿氧→干氧工艺制备。(二)工艺步骤

(1)开氧化炉,并将温度设定倒750--850℃,开氧气流量2升/分钟。

(2)打开净化台,将清洗好的硅片装入石英舟,然后,将石英舟推倒恒温区。并开始升温。

(3)达到氧化温度后,调整氧气流量3升/分钟,并开始计时,确定干氧时间。在开始干氧的同时,将湿氧水壶加热到95-98℃。干氧完成后,开湿氧流量计,立即进入湿氧化。同时关闭干氧流量计,确定湿氧时间

(4)湿氧完成,开干氧流量计,调整氧气流量3升/分钟,并开始计时,确定干氧时间。

(5)干氧完成后,开氮气流量计,调整氮气流量3升/分钟,并开始降温,降温时间30分钟。

(6)将石英舟拉出,并在净化台内将硅片取出,同时,检测氧化层表面状况和厚度。

(7)关氧化炉,关气体。实验结束。

3、光刻工艺

(一)、光刻原理

光刻工艺是加工制造集成电路微图形结构的关键工艺技术,起源于印刷技术中的照相制版。是在一个平面(硅片)上,加工形成微图形。光刻工艺包括涂胶、曝光、显影、腐蚀等工序。集成电路对光刻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1)高分辨率:一个由10万元件组成的集成电路,其图形最小条宽约为3um,而由500万元件组成的集成电路,其图形最小条宽为1.5--2um,百万以上元件组成的集成电路,其图形最小条宽≤1um,因此,集成度提高则要求条宽越细,也就要求光刻技术的图形分辨率越高。条宽是光刻水平的标志,代表集成电路发展的水平。

(2)高灵敏度:灵敏度是指光刻机的感光速度,集成电路要求产量要大,因此,曝光时间应短,这就要求光刻胶的灵敏度要高。

低缺陷:如果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出现一个缺陷,则整个芯片将失效,集成电路制造过程包含几十道工序,其中光刻工序就有10多次,因此,要求光刻工艺缺陷尽量少,否则,就无法制造集成电路。

精密的套刻对准:集成电路的图形结构需要多此光刻完成,每次曝光都需要相互套准,因此集成电路对光刻套准要求非常高,其误差允许为最小条宽的10%左右。

集成电路所用的光刻胶有正胶和负胶两种:正性光刻胶通常由碱溶性酚醛树脂、光敏阻溶剂及溶剂等组成,光敏剂可使光刻胶在显影液中溶解度减小,但曝光将使光敏阻溶剂分解,使光刻胶溶解度大大增加而被显掉,未曝光部分由于溶解度小而留下。负性光刻胶和正性光刻胶相反,负性光刻胶在曝光前能溶于显影液,曝光后,由于光化反应交链成难溶大分子而留下,未曝光部分溶于显影液而显掉。由此完成图形复制。本实验采用负性光刻胶。

(二)工艺步骤

1.准备:

(1)开前烘,坚膜烘箱,前烘温度设定95---110℃,坚膜温度为135--145℃。

(2)涂胶前15分钟开启图胶净化台,调整转速,以满足实验要求。

(3)光刻前30分钟,开启光刻机汞灯。

(4)开启腐蚀恒温槽,温度设定40℃

(5)清洗胶瓶和吸管,并倒好光刻胶。

(6)清洗掩膜版,并在净化台下吹干

2.涂胶:

光刻工艺实验采用旋转涂胶法,涂胶前设定好予匀转速和时间,甩干志士和时间。将氧化完成或扩散完成的硅片放在涂胶头上,滴上光刻胶进行涂胶,要求胶面均匀、无缺陷、无未涂区域。

3.前烘

将涂好光刻胶的硅片放入前烘烘箱,并计时,前烘完成后将硅片取出,4.对准

将掩膜版上在光刻机上,并进行图形套准。

5.曝光

将套准后的硅片顶紧,检查套准误差、检查曝光时间,确认无误后,进行曝光。6.显影

本实验采用浸泡显影,分别在1#显影液,2#显影液显3-5分钟,然后在定影液定影3-5分钟,之后在甩干机中甩干,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合格,否则,返工。7.坚膜

在显影检查合格后将硅片放入坚膜烘箱进行坚膜,设定坚膜时间。

8.腐蚀

将坚膜好的硅片准备腐蚀,首先确认氧化层厚度,计算腐蚀时间。然后进行腐蚀,腐蚀后冲水10分钟,甩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腐蚀干净,若未腐蚀干净继续腐蚀。

9.去胶

硅片腐蚀完成后,在3#液中将光刻胶去掉,并冲洗干净,工艺结束。

四、硼扩散工艺

(一)、原理

扩散是微观粒子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热运动形式,各种分离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固态扩散工艺简称扩散,硼扩散工艺是将一定数量的硼杂质掺入到硅片晶体中,以改变硅片原来的电学性质。

硼扩散是属于替位式扩散,采用预扩散和再扩散两个扩散完成。

(1)预扩散硼杂质浓度分布方程为:

N(x,t)=N s erfc{x/2D1t)?}

《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指导书

《数据库技术及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知识和设计计算机应用课题的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大作业要求的相关内容。 二、设计内容 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系统安装和调试等。 三、开发环境与工具: SQL Server /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0136988.html, 四、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功能分析。(应包含所给题目提供的主要要求) 2、概念结构设计生成基本E-R图。(应基本按所给题目提供的表的结构进行设计) 3、逻辑结构设计关系表设计(主键与完整性约束)、范式分析。(应基本按所给题目提供的表的结构进行设计) 4、功能模块实现、集成及调试。 5、报告编写。 五、基本要求 1、接口设计

用户接口是提供给用户的操作界面,全部操作应通过窗口完成,可以使用菜单上或按钮式。 2、功能设计 应用系统功能通常根据实际目标设定,一般应具有基本的增、删、改、查功能。 六、选题与时间 选题:每人选其中一个题目, 课程设计时间:12月1号---1月15号 指导时间:郑义民(每周三下午)黄彩虹(每周三上午); 地点:机电信息实验楼A226。 注:凡有抄袭现象一经发现,课程设计成绩均为不及格。 七、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概述(设计背景,设计目的,设计内容); 2、需求分析(功能分析、程序流程图) 3、概念模型设计(E-R图); 4、逻辑设计(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指明所满足的范式并给出理由); 5、界面开发、源代码及查询截图、数据库链接方法; 6、总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课程学习及课程设计的体会)。 八、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1、报告一律A4纸双面打印打印,每人1份。 2、全班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每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方式为“学号+姓名”, 内含课程设计报告、源文件、说明文件。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简明指导书 1.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该设计的目的就在于: (1)在结束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及有关课程的学习后,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的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中的有关手册、图表和技术资料,并学会结合生产实际正确使用这些资料。 (3)通过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懂得合理的设计应该是技术上先进的,经济上合理的并且在生产实践中是可行的。 (4)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对技术文件的整理、写作及组织编排能力,为学生将来撰写技术及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2.设计内容 (1)编制规定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规程一份; (2)填写规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一份; (3)填写规定零件某机械加工工序的《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一份; (4)设计规定零件的某机械加工工序的专用夹具一套并绘制其总装图一张; (5)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3.设计步骤及要求 (1)根据给定的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2)分析和审查零件图:读懂零件图;审查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了解其主要技术要求;区分哪些表面是加工表面,哪些表面是不加工表面;查清各表面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特殊要求,区分各表面的精密与粗糙、主要与次要、重要与不重要等相对地位。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 (3)根据给定的零件材料,确定毛坯种类。并确定加工表面的总加工余量。 (4)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选择粗基准和精基准;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法;确定加工顺序;安排热处理工序及必要的辅助工序。 (5)确定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刀具及夹具。 (6)对工艺规程中的某道工序使用的夹具进行设计:一般画一张A1图,要求手工绘图。 a. 以有利于反映该工序加工的位置,选取投影视图。用双点划线画出零件轮廓。 b. 在零件定位表面处,画出定位元件或机构。 c. 在夹紧位置处画夹紧机构。 d. 在对刀位置画出对刀元件或刀具导引装置。 e. 画出与机床连接的元件及其它元件。 f. 绘图时要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画法,能用标准件的尽量采用标准件。 g. 为表达清楚夹具结构,应有足够的视图、剖面图、局部视图等。 h. 夹具图上应标注夹具的总体轮廓尺寸,对刀尺寸,配合尺寸及配合公差要求,并标明夹具制造,验收和使用的技术要求。 i. 在夹具图右下角绘制国家标准规定的标题栏和明细表,表中详细列出零件的名称,代号,数量,材料,热处理及其它要求。 (7)确定所设计夹具的工序的工序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8)确定所设计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 (9)填写工艺文件——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各一份。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一.设计内容: 以一个单位工程为对象,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 1.工程概况及其施工特点分析 编写工程概况应对拟建工程的工程特点、地点特征和施工条件等作一个简要的、突出重点的文字介绍。 2.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方案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其内容应包括: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和施工顺序;选择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制定保证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3.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应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的工期和资源供应条件,用横道图或网络图,对该单位工程从工程开工到全部竣工的所有施工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4.施工平面图设计 施工平面图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特点和施工条件,正确地确定在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所需各种临时设施与拟建工程之间的合理位置关系。 二.设计方法及要求: (一)工程概况及施工特点分析 工程概况,是对拟建工程的工程特点、现场情况和施工条件等所作的一个简要的、突出重点的文字介绍。其内容主要包括: 1.工程建设概况 主要说明:拟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工程名称、性质、用途和建设目的;开、竣工日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情况;组织施工的指导思想等。 2.工程特点分析 应根据施工图纸,结合调查资料,简练地概括工程全貌,综合分析工程特点,突出关键重点问题。对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施工的难点尤应重点说明。具体内容为: (1)建筑设计特点 主要说明:拟建工程的建筑面积、层数、层高、总高度;平面形状和平面组合情况;室内外装修的情况;屋面的构造做法等。为弥补文字叙述的不足,应附上拟建工程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简图,图中要注明轴线尺寸、总长、总宽、总高及层高等主要建筑尺寸。 (2)结构设计特点 主要说明:基础类型、埋置深度、桩基的根数及桩长,主体结构的类型,柱、梁、板、墙的材料及截面尺寸,预制构件的类型及安装位置,楼梯的构造及型式等。 (3)建设地点特征 主要说明:拟建工程的位置、地形、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气温条件、冬雨期施工起止时间、冻层厚度、主导风向、风力和地震设防烈度等。 (4)施工条件 主要说明:水、电、气、道路及场地平整的情况,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情况,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预制构件生产及供应情况,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劳动力的落实情况,劳动组织形式及施工管理水平,现场临时设施、供水、供电问题的解决等。

102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任务书

102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任务书

《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指导书 设计题目二层办公楼工程量清单使用班级工程102班 设计时间1周 指导教师陈德义谭湘倩李军红

2013年6 月17 日 《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指导书 编制一份工程量清单文件,是进行“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了有关理论和方法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编制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对于掌握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工程量清单项目的设置、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方法以及今后的估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一课程设计阶段的学习,应力求实现对已学相关知识的巩固、对实际操作的深刻理解和总体把握,并为今后参加全国造价员考试、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以及今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设计任务 1、熟悉设计资料 (1)熟悉设计文件 (2)在开列项目前认真学习工程量清单计算规范等相应设计依据 2、计算清单工程量 计算清单工程量是一项繁重和细致的工作。由于其精确度和速度直接影响到今后工程估价的质量,因此请同学们学会按一定的程序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防止产生漏算、重算和错算的现象。为此,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由于漏算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为避免漏项,应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附录中章节的顺序,对本工程项目一一开列和计算。 (2)清单工程量小数位的取定,按计价规范的要求,计算过程中一般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3)开列清单项目时,项目特征的描述要做到完整和准确。 3、编制工程量清单表

根据前面已计算出来的清单工程量,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格式完成工程量清单文件。 二、设计要求 1、每人独立完成工程量清单项目的列项,工程量计算以及清单文件的 编制。2、设计格式参照毕业设计格式要求。 3、最后成果按A4纸规格打印。 三、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栋2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办公楼,详见《建筑工程估价》附录工程2设计图纸。 四、进度安排 1、熟悉图纸开列清单项目0.5天 2、计算建筑面积和土石方工程项目0.5天 3、计算基础与砌筑工程项目1天 4、计算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 1.5天 5、计算其他房屋工程清单项目0.5天 6、计算装饰装修工程清单项目1天 7、措施项目1天 8、编写设计说明和成果汇总0.5天 9、检查并完善设计文件0.5天 六、设计成果 1、封面(见附录一) 2、设计说明 3、目录 4、清单表部分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执行 (见附录二表-01---表-12) 5、封底 七、参考资料 1、设计图纸

数据库课程设计指导书

数据库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方法 本次设计,提供一次在实际环境中,使用数据库工具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完成设计任务,你将对设计实际有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有更深入的理解。 先导课程为:《数据库系统概论》。 设计环境和开发工具: 操作系统, Windows98(或更高版本)。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Sybase 公司的Adaptive Server Anywhere。 开发工具,选用PowerBuilder 7.0(或更高版本)。 : 1、数据库设计 1)需求分析,根据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背景资料,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编写详细的数据词典。 2)概念结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E-R模型,详细描述实体的属性和实 体之间的联系,消除不必要的冗余。 3)逻辑结构设计:实现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特别注意实体的1:n联系,优化 数据模型。详细说明实体、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2、创建数据库:(详细内容请阅读Help文件) 创建数据库时,缺省的user ID为DBA , password为sql。 ●使用Sybase Central创建数据库 1)在Sybase Adaptive Server Anywhere 文件夹中,打开Utilities 。 2)双击 Create Database。 3)按照向导(wizard)提示,完成数据库创建。 ●使用PowerBuilder创建数据库 1)运行PowerBuilder,选择Databsae画板。 2)打开Utilities。 3)双击Create ASA Database。 ●使用SQL语句创建数据库 例如,在C:\ex\文件夹下创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C:\\ex\\mydb' TRANSACTION LOG ON PAGE SIZE 1024 COLLATION '437' ENCRYPTED OFF BLANK PADDING OFF JAVA ON JCONNECT OFF 3、创建表 ●使用PowerBuilder创建表 2)连接数据库 3)打开Tables文件夹。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 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编 2010年5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1)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2) 第二章窑体图 (9)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9)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2) 图1 隧道窑窑体主图 (26) 图2 隧道窑预热带典型断面图 (30) 图3 辊道窑窑体主图 (31) 图4 辊道窑窑体断面图 (33)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陶瓷工艺学》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出发资料 1.机车车辆条件:韶山Ⅲ(SS3)型电力机车;机车轴列式30-30,轴距布置为230+200+780+200+230 (cm),轮重。 2.线路条件: (1)线路设计速度80km/h,最小曲线半径500m(实设超高为100mm),规划采用有砟轨道结构。 (2)线路铺设成无缝线路,铺设地区为福州,铺设线路长度为10km。 (3)道床顶面的容许应力为,路基顶面的容许应力为。 二、设计任务 (1)进行有砟轨道结构设计,包括钢轨和扣件的选型,轨枕的类型及布置根数,道床的等级及尺寸,并检算强度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2)进行无缝线路设计,包括设计锁定轨温确定、缓冲区设计、预留轨缝确定、轨条布置。 三、提交的成果 (一)、设计计算说明书 (1)轨道结构选型。 (2)轨道结构强度检算。 (3)无缝线路设计计算。 (二)、设计图图纸 (1)轨道结构组装图及选型说明。(1张A3)

(2)轨道结构受力图(3张A4:钢轨弯矩和挠度1张,轨枕三个支承状态的弯矩分布,道床顶面、路基顶面、路基第二区域、路基第三区域应力)。 (3)无缝线路设计图(1张A4或A3,基本温度力图、轨条布置图及相关说明)。 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课程设计的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设计步骤 二、设计方法 (一)、轨道结构选型设计 根据机车车辆和线路条件,确定钢轨、轨枕、扣件的类型及刚度、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厚度、顶宽和边坡坡度)。钢轨、轨枕及扣件的可选用类型从教材中选择,道床的等级及主要尺寸也参考教材的内容确定。 以下两点说明: 1、道床厚度的选择 道床厚度设计根据《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进行,为方便可根据运营条件从教材表1-1中选择。我们的轨道类型可参考中型轨道结构。 2、钢轨支座刚度D 钢轨支座刚度D的意义是使钢轨支点顶面产生单位下沉时所必须施加于支点顶面上的力,单位一般采用kN/mm表示。 D值的计算:1/D=1/D1+1/D2 教材(7-3) 式中D1为扣件刚度,其值由设计确定;D2为道床支承刚度,计算

数据库课程设计指导书讲解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制订教师:张娟 城市学院 2015年12月

数据库课程设计指导书 模块01 “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1、设计步骤 工作任务 任务1:“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任务2:“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概念设计 任务3:“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逻辑设计 任务4:“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逻辑设计 学习目标 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基本概念 熟悉数据库设计的主要阶段和步骤 掌握数据库概念设计中绘制E-R 图的方法 掌握将E-R 图转换为数据表逻辑形式的方法 理解并掌握数据库设计规范化方法 2、设计内容 任务1-1 “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数据库设计 ● 数据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一般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四个阶段。在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可以独立于任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而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则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密切相关。 需求分析 概念设计 逻辑设计 物理设计 需求分析说明书 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 相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的特征 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特征 数据库概念模式 数据库逻辑模式 数据库物理模式 需求分析 分析用户的要求。需求分析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础,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并以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形式加以描述。 概念设计 主要是把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化为概念模型。概念设计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关键,我们将使用E-R 模型作为概念模式设计的工具。 逻辑设计 就是将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概念模式转换为逻辑模式。因为逻辑设计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密切相关,本书以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讨论逻辑设计。

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焊接工艺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通过实际产品的焊接工艺设计,使学生了解焊接结构的生产工艺过程; 2.掌握焊接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工艺文件的制定; 3.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焊接生产问题的能力,锻炼查阅文献资料及工具书籍的基本技能。 二、设计内容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教师指定的某一个结构件的焊接工艺设计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 焊接结构件的设计简图与技术要求; 2. 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 3. 主要接头的焊接方法选择与说明,坡口型式及尺寸的设计与说明; 4.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工艺过程卡; 5. 产品的装焊工艺过程卡; 6. 壳体的焊接工艺卡。 三、设计要求 1.手绘产品的结构设计简图,标注出产品的主要结构尺寸;主要零件的名称、材质与规格;设计技术要求(包括制造技术要求与检验要求)等。 2.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主要包括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分析与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能主要分析材质的焊接裂纹倾向及产生其它焊接缺陷的倾向,说明为保证焊接质量应采取的工艺措施,如合理选用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层间温度等;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主要针对特殊、复杂容器结构,分析需要采用的装焊顺序与方法。 2. 接头焊接方法的选择和坡口型式的设计应包括纵焊缝、环焊缝、封头拼缝、 人孔接管与筒体的焊缝等,绘制接头的局部放大图。选择与设计的依据主要从容器结构尺寸、接头位置、材质及厚度、施焊条件与可操作性、焊接变形与应力、装焊顺序等方面考虑。 3.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过程卡要求制定部件从原材料备料至组 装焊接之前的全部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各加工工序的名称、加工内容、所用的工装设备与检验要求等,必要时绘制出加工工艺简图; 4. 壳体的装焊工艺设计包括装焊工艺顺序、工序名称与内容、各工序所涉及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下说课材料

《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设计任务书 适用专业:12级建筑工程技术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和编制步骤,能正确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二、课程设计题目: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框架结构) 三、设计依据: 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中涉及的主要施工技术和组织原理如下: 1、《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3、《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4、《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7、《建筑施工手册》(第5版) 2012年 8、初步确定的基础持力层置于第二层粘土层,其承载力标准值为380Kpa。 9、现行国家有关施工验收规范。 四、设计条件: 1、工程概况 建筑概况:某四层学生公寓,底层为商业用房,上部为学生公寓,建筑面积3277.96m2,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主体工程为全现浇框架结构,胶合板门,铝合金窗,外墙贴面砖,内墙为中级抹灰,普通涂料刷白,底层顶棚吊顶,楼地面贴地板砖,屋面用200mm厚的加气混凝土块做保温层,上做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其劳动量见附表: 2、施工条件: 本工程位于该市东郊山坡地段,两面均有公路,交通便利,西面及北面为已建工程:厂内旧房、坟墓已由建设单位拆除,平整场地已在准备工作阶段完成,场地平整均按平均施工高度为-0.5米。 (1)开竣工时间:由当年9月1日开工至次年2月1日竣工,施工时间145天左右控制。 (2)气象条件:施工期间最低气温4°C,最高气温30°C,施工开始气温较高,以后逐月降低,春节以后有回升,施工期间很少有雨,主导风向为东偏南。 (3)土壤及地下水:土为二类土,地下水位-3.0米 (4)抗震要求:7度抗震烈度设防 (5)技术经济条件:各类钢窗、饰面材料等均有相关专业厂家生产,分批成套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2.1 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理论课并进行了上机练习之后 进行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和培养严 谨细致作风的一次重要机会。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与扩充“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以及有关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 制订冲压工艺规程和设计冲压模具的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 设计、计 算、绘图、技术分析与决策、文献检索以及撰写技术论文的能力)。 3、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2.2 课程设计步骤 1. 设计准备 1) 阅读产品零件图 (1) 设计前应预先准备好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绘图用具、图纸、说明书用纸。 (2) 认真研究任务书及指导书,分析设计题目的原始图样、零件的工作条件,明确设 计要求 及内容。 (3) 熟悉各种可采用的模具结构形式及其优缺点。 2) 冲件图样分析 产品零件图是分析编制冲压方案、设计模具的重要依据,对零件图的分析 主要是从冲 压工艺的角度出发,对冲压件的形状、尺寸 ( 最小孔边距、孔径、材料厚度、最大 外形 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性能等逐项分析,确定冲压工序图。若有与冲压工艺要求相悖者, 应采 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或与指导教师协商更改。 (1) 工艺分析。 合理的冲压工艺,既能保证冲件的质量,使冲压工艺顺利进行,提高模具寿命,降低 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给模具的设计、制造与修理带来方便。所以必须对指定的冲压 件图样进行充分的工艺分析,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可能的不同工艺方案。 工艺分析主要是分析冲件的形状、尺寸及使用要求,分析冲件的工艺性;根据成形规 律,确定所用冲压工艺方法;根据生产批量、冲压设备、模具加工的工艺条件等多方面因 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冲件的工艺性质、工序数量、工序的组合和先后顺序。 在几种可能的冲压工艺方案中,选择一种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并填写冲压工艺卡。 (2) 制订冲压工艺。 制订冲压工艺方案时,应做如下工作: ① 备料。确定板料、条料的规格、要求,并计算出材料利用率。 ② 确定工序性质、数目、先后顺序、工序的组合形式。 包括: )、

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长春建筑学院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A课程设计 任务书 姓名:玄敏 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班级学号:水1402 15 指导教师: 日期:2016.11.4-20.16.11.25 城建学院

一、设计题目 吉林省珲春市春华镇给水管网工程初步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给水管网设计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给水管网设计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进行绘图练习及计算机绘图,加强利用参考书的能力。通过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使学生了解给水管网的设计步骤和方法,掌握方案的设计、参数的选择、说明书的编写,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三、原始资料 1. 吉林省珲春市春华镇规划图1张(1:10000,等高线间距1m)。 2.总平面图上等高线间距:1m; 3.城市人口分区、房屋层数见下表; 4.使用城市给水管网的工厂,其位置见图纸: (1)冶炼厂,生产用水为950m3/d,重复利用率0%。工人总数:2700人,分三班工作,一班早8:00—晚16:00点,二班16:00—24:00点,三班24:00—8:00点。其中热车间工作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30%。 淋浴情况: 每班下班后一小时淋浴时间。 (2)纺织厂,生产用水为850m3/d,重复利用率0%。工人总数1200人,分三班工作,一班早8:00—晚16:00点,二班16:00—24:00点,三班24:00—8:00点。其中热车间工作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20%。

淋浴情况: 每班下班后一小时淋浴时间。 5.浇洒绿地和道路用水:每次每区70m3。 6.火车站用水:300 m3/d 。 7. 用水量逐时变化: 逐时用水量(%) 四、设计任务 新建给水管网初步设计。 五、设计成果及要求 1.计算要求 (1)认真阅读课程设计任务书,弄懂设计意图及设计要求; (2)结合地形条件划分给水区域,布置给水管网,确定水流方向与管网节点; (3)计算最高日最高时的用水量; (4)进行管网水力计算; (5)水力工况分析; (6)泵站与清水池的计算。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 课程设计教学目的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周是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数据库原理课程后,按照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开发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设计与实现,将原理与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 2. 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四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既要有相互合作的精神,又要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了解整个设计的全过程。 从开始的系统需求分析到最后的软件测试,都要有详细的计划,设计文档应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书写。 系统中的数据表设计应合理、高效,尽量减少数据冗余。 软件界面要友好、安全性高。 软件要易于维护、方便升级。 编程语言可由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但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该语言较熟悉。避免把学习语言的时间放在设计期间。 参考使用的语言有:C#。 二、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周一:需求分析,总体设计 周二:详细设计 周三-周四:上机调试 周五:应用程序打包并撰写实验报告,做好答辩准备。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学生完成一个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程序设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本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本课程设计成绩由集中指导出勤情况、完成设计质量、答辩效果、综合表现等方面综合评定。 具体考核时间与考核方法: 周五晚上7点-9点(地点五教204(暂定)):考核。 1)每组派一个代表(其它成员在下面随时准备回答问题)做PPT,汇报本组工作流程与系统运行情况,并要演示。 2)针对具体问题作答(提问,至少两位老师在场提问)。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每组限选一项,且各组不能重复,请各位同学抓紧时间自行分组, 周一把分组名单报老师) 题目一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1、实验内容: (1)主要的数据表 学生基本情况数据表,学生成绩数据表,课程表等等。 (2)主要功能模块 1)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 2)对学生基本信息提供灵活的查询方式。 3)完成一个班级的学期选课功能。 4)实现学生成绩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 5)能方便的对学生的学期成绩进行查询。 6)具有成绩统计、排名等功能。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焊接结构与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设计 曹永胜李慕勤曹丽杰 佳木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通过对典型焊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使学生能针对产品使用性能和使用条件,制定焊接结构的设计方案及生产工艺方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结构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制定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方案,从而得到一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工具书,参考书的查找与使用方法,在学习前人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创新. 3.了解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设计内容与计划 (一)设计内容 1.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箱型结构设计。 2.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生产工艺指定。 3.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 (二)设计计划 1.接受设计任务、查阅资料和制定设计方案。(2天) 2.主梁结构设计计算;(7天) 3.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1天) 4.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2天) 5.主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2天) 6.总结和考核。(1天) (三)任务完成 课程设计完成后,学生应交付以下材料: 1 主梁结构设计计算说明书; 2 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报告; 3 主梁结构生产用施工图纸; 4 主梁生产工艺规程.

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及生产工艺设计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简介 通用桥式起重机是指用吊钩或抓斗(有的也有用电磁盘)吊取货物的一般用途的桥式起重机,它桥架(大车)和起重小车两大部分组成,桥架横跨于厂房或露天货物上空,沿吊车梁上的起重机轨道纵向运行。通用桥式起重机有大车运行机构(装在桥架上),起升机构和小车运行机构(装在小车上)等三种工作性机构,皆为电动。通用桥式起重机的起重量可达500吨,跨度50~60米。 1.1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组成 1.2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参数 1额定起重量Q(tf) 2 跨度L(m) 3大车运行速度(m/min) 4 小车运行速度(m/min) 5 起升高度(m) 6 起升速度(m/min) 7 接电持续率JC JC = 100t i /T % t i —在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该机的总运转时间。 T --起重机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时间。 T = 360/N h (s) 通用桥式起重机 大车 小车桥架 大车运行机构 主梁 端梁小车架 小车运行机构 起升机构 图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组成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任务书解析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课程设计指导书(2012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系(部):建工系 实习名称: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实习负责人: 联系电话: 2013 年 5 月20 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多层单元住宅设计(题目自拟) 二、目的要求 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设计原理及构造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3.进一步训练建筑绘图的能力。 三、设计条件 1.本设计为某城市型住宅,位于城市居住小区为单元式、多层住宅4~6层,总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 2.设计要求,见下表。 户型A:四房二厅二卫二阳台户型B:三房二厅二卫*阳台 户型C:三房二厅二卫*阳台户型D:二房一厅一卫*阳台 户型E:二房二厅一卫*阳台户型F:一房一厅一卫*阳台 学生选做表 3.套型比可以自行选定,但必须满足总建筑面积,墙体均采用240mm墙。 4.耐火等级:Ⅱ级;屋面防水等级:Ⅱ~皿级。 5.结构类型:自定(砖混或框架)

6.房间组成及要求:功能空间低限面积标准参考(自己可以调节)如下:起居室18~25 m2(含衣柜面积) 主卧室12~16 m2 双人次卧室 12~14 m2 单人卧室8~10 m2 餐厅≥8 m2 厨房≥6 m2,包括灶台、调理台、洗地台、搁置台、上柜、下柜、抽油烟机等。 卫生间4~6 m2(双卫可适当增加),包括浴盆、淋浴器、洗脸盆、坐便器、镜箱、洗衣机位、排风道、机械排气等。 门厅:2~3 m2 贮藏室;2~4 m2(吊柜不计入) 工作室6~8 m2 四、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本次设计参考教师给定的住宅方案,根据设计资料确定建筑方案,初步选定主要构件尺寸及布置,明确各部位构造做法。在此基础上按施工图深度要求进行,但因无结构、水、电等工种相配合,故只能局部做到建筑施工图的深度。设计内容如下; 1.单元平面图:至少2-3个套型,比例1:50(选做)。 2.建筑平面图(至少2个单元):包括底层平面、标准层平面图和屋顶平面图,比例1:10O,标准层必须有一个户型布置家具,其他房间标有名称和面积。 3.建筑立面图:包括正立面、背立面及侧立面图,比例1:100。 4.建筑剖面图;1个(必须剖到楼梯),比例1:100。 5.建筑详图: ①表示局部构造的详图,楼梯详图比例1:50、节点详图比例1:20。 ②表示房屋设备的详图(选作内容),如厨房、厕所、浴室以及壁柜、挂衣柜、 鞋柜、碗柜、灶台、洗涤盆、污水池、垃圾道、信报箱、阳台晒衣架等详图。数 量、比例自定。 6.设计简要说明、图纸目录、门窗表及技术经济指标等。 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m2)/总套数(套) 使用面积系数=〔总套内使用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X 100% 五、参考资料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 37-87) 2.《建筑楼梯模数协调标准》(GBJ 101-87)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21-88) 4.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3册 6.《房屋建筑学》教材 7.地方有关民用建筑构、配件标准图集 8.《建筑构造资料集》 9.有关的建筑构造标准图集 10.《房屋建筑统一制图标准)(GBJ—86)

数据库课程设计设计指导书New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 程 设 计 教学实验指导书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指导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为了配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开设的,是将数据库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操作,加深对数据库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使用具体的DBMS,了解一种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掌握其操作技术。重点掌握如下环节——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结构设计;熟练的使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应用和维护。 要求如下 1.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计。 4.学生如有事不能上课要履行正常的请假手续,并且请假时间原则上不允许超过课程设计时间的三分之一。课程设计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按照缺勤次数/考核次数比值计算),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 二.适用专业 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三.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 本课程设计分五个阶段: 1)选题与搜集资料:选择课程设计题目,进行系统调查,搜集资料。 2)分析与设计: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功能与数据分析,并进行数据库、系统功能等设计。 3)程序设计:在具体的DBMS环境下,创建数据库、建立表及必要的其它部分(如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运用掌握的语言,编写程序,实现所设计的模块功能(可选)。 4)调试与测试:自行调试程序,成员交叉测试程序,并记录测试情况。 5)验收与评分:指导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开发的系统,及每个成员开发的模块进行综合验收,结合设计报告,根据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法,评出成绩。 四.本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掌握数据库的设计的每个步骤,以及提交各步骤所需图表和文档。通过使用目前流行的DBMS(首选SQL SERVER 2000,不得使用ACCESS),建立所设计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库查询、连接等操作和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对象设计。 1.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自选由指导教师给定的多个课程设计的题目,进行应用系统需求分析工作,绘制操作流程图、DFD、DD图表以及书写相关的文字说明。 2.概念结构设计 绘制详细的E-R图,由指导教师师检查数据结构是否合理。 3.逻辑结构设计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电工程系 洛阳理工学院

目录 前言 (2)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3)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4) 五.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4) 六.课程设计内容简介 (4) 七.附录 (6)

前言 课程设计是焊接结构生产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零碎知识系统化,真正地把学过的知识落到实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课程设计是必不少的,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我们感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限;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要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独立完成某一焊接结构的全部设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内,除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焊接结构的整个设计、装配过程外,更应该注重焊接结构设计的某一细节,完全弄懂、弄透,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设计焊接结构的初步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编写了《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编者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 焊接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核能、船舶、电力、海洋钻探、高层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焊接结构是焊接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产品的主要形式,也是在许多部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结构。焊接结构学作为焊接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焊接结构理论教学课程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本周开展了焊接结构学的课程设计,主要目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焊接结构学理论知识的回顾和焊接结构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焊接构件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计算机绘图和手工试图,使学生加深绘图要点和培养计算机绘图技能;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查阅技术资料、团队协作和独立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了解焊接结构、工况环境、制造过程的特点,掌握焊接结构的整体设计、焊接工艺规程、焊接工艺卡的编制要领。最终能根据实际需要独立研究设计相应的焊接结构,制定相关的焊接工艺。设计主体可以是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结构,对选择构件进行结构的设计,焊接接头(对接、搭接、T形和角接头)合理性分析,对相关接头的强度进行简单的计算,对易产生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析,绘制部分结构的草图,最后绘制一张A1焊接结构图纸,并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熟悉焊接结构(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结构)的结构特点,了解焊接结构(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各部分的受力及运行状态、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制造工艺的因素并能按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相应的工艺流程卡和工艺卡(具体要求见附录)。 具体要求: 1) 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 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 于实践,勇于创新;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网络工程系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网络安全是网络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本课程设计目的是在网络安全课程基础上,加深对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理解、熟悉网络攻击的原理、和针对网络攻击的预防措施。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网络安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对网络攻防进行验证和设计,培养学生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二、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通过这次设计,要求在网络攻击的原理、预防措施、密码算法等方面加深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2.学生必须按照课程设计要求,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指导为辅,认真、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有问题及时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 3.按照教学要求在一周时间内独立完成,学生要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时间,按时完成设计内容。 三、课程设计内容 1.题目:ARP地址欺骗的设计和实现 (1)设计任务 a、研究ARP地址欺骗的原理 完成ARP地址欺骗的基础理论学习。 b、完成ARP地址欺骗的设计和验证 (2)基础理论简介 在以太网中,ARP缓存表是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表,通过该表维护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目的是避免ARP解析而造成的广播报文占用过多的网络带宽。一般情况下ARP表是通过两个途径建立的: ① 主动解析:如果一台计算机想与另外一台不知道MAC地址的计算机通信,则该计算机主动发ARP请求; ② 被动请求:如果一台计算机接收到了另一台计算机的ARP请求,则在本地建立请求计算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表。 因此,针对ARP表项,有一种攻击方式就是误导计算机建立错误的ARP请求表。假设有三台计算机A、B、C,其中B已经正确建立了A和C的ARP表项。假设A是攻击者,此时A发出一个ARP请求报文,该请求报文可以这样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