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书心得

杨沫(1914~1995),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背景文联主席、背景文学主编等职务。1934年开始写作,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杨沫在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生活的影子。杨沫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到河北省定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描写了一大批爱国进步大学生,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拥抱起美好青春。

林道静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她是一个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从小遭受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便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她厌恶之一切,毅然出走,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这种孤立无援之下,她既不甘屈服,却又无力抗争,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其实在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林道静逃出后在北戴河屡遭挫折,此时得到了北大学生余永泽的救助。余永泽的爱情感动了林道静,是从小孤苦的她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感召并激发起林道静的爱国热情。她接受共产党人卢嘉川的启蒙,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与余永泽在政治道路上出现分歧。自私、平庸的余永泽一再阻拦林道静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导致卢嘉川被捕牺牲。在惨痛的事实面前,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她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在江华、林红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地无产阶级革命者。

《青春之歌》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十分细腻真实;小说结构严谨完整,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故事,纷纭的生活场景都通过林道静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贯穿,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小说的语言流畅简介,真实自然。作品的独特之处是当时少有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有启蒙主义的思想,并且小说以革命历史为题材,讲述的却是一个女青年的爱情故事。初版中林道静没有真正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因此在之后的改版中作家杨沫特意加入了第七章,让道静到农村去“与工农相结合”,这更加丰富完整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林道静在绝望中挣扎反抗,但卢嘉川等“党的使者”使她思想渐渐觉醒。小说中卢嘉川被捕后遭受了严酷的刑罚,在半夜醒来,“他干裂的嘴唇,凝聚着黑色的鲜血,好像燃烧似的发燥,嗓子里又苦又咸”,“身边呢,几只饿坏了的老鼠在地上跳来跳去——好像在试探着要吃他身上流出的凝固了的血……渐渐,他完全清醒了。一个意念突然占据了他的心头……”,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是他一直为之奋斗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下来,他忘记了疼痛,在双腿被轧断后,仍不屈服出卖同志,心心念念同志们的安全直到生命的尽头。

林道静在这光辉人物精神的支持下一步步走上了党领导的队伍,她尝试与工农群众接触,决不放弃可以争取到的新同志,处事讲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她所代表的是党的所有优秀儿女为今日的社会而不懈努力的一类人。对于现代的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而奋斗,唱响我们新一代的青春之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