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庙岭中学熊彩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庙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我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资源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网络资源、历史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教师、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等等,都可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

《红军长征》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该单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展开。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

3、其他资源

可作为本课资源的还有图片、网络资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描述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②能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

③学生通过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意义,从而形成分

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红军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为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最能反映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最能体现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点,以点带面,认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体会红军将士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这次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教学难点

难点之一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期濒临绝境的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到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犯的一系列严重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产生的危害,而初中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了解不多,也不容易理解。

难点之二是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对于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这两个方法为主,同时多法并施。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等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读图法: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出重要地点,了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分析法:学会分析问题: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等,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方法,还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课文重点内容,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约需要3分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载体。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我在进行教学情境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本课,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七律〃长征》这首诗。我让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提问:这首诗大家非常熟悉,你们知道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学生会很容易答出红军长征。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革命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军长征。通过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长征过程(大约需要22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地图,分组讨论找出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各组选代表回答。我对学生答案做补充归纳,用多媒体活动地图展示这一路线,让学生直观了解这一过程。即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而后让学生继续找出攻占遵义之后的路线,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重点掌握的是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同样我用了另一幅活动地图展示这段路线。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对遵义会议,我用视频播放会议场景,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和长征初期濒临绝境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遵义会议会址图片,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人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部分,引导学生探究:会议前红军所面临的局面、会议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何影响、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胜利情况。也就是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而突出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采取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归纳。学生回答后,及时作出评价,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上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图片,然后给学生讲述其情景。如飞夺泸定桥:当时泸定桥上的木板被拆去了,下有水流湍急的河水,红军战士顺着铁索一步一步地爬向对岸,这时西城门突然烧起冲天大火,敌人企图用火把红军挡在桥上,用火力消灭红军。火光照红了半边天,桥头被熊熊大火包围住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冲向火海,最后飞夺泸定桥成功。

又如翻雪山,过草地的情境:红军穿着单衣,忍受着饥饿、疾病,翻越白雪皑皑的夹金山,走过随时可能被沼泽淹没的草地。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我的讲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震撼。

3、体会长征精神(大约需要5分钟)

在感知长征的整个过程及艰苦历程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材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请学生谈谈他们所理解的长征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长征精神是: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4、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大约需要5分钟)

引导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5、巩固基础,拓展提升(大约需要3分钟)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题目:

①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

A、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②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

C取得了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胜利

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

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6、小结(大约需要2分钟)

小结这节课的内容,播放《七律〃长征》的歌曲视频,在歌声中有毛泽东挥笔题诗的画面,有长征过程中的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以及三军会师的画面,让学生在歌曲与画面中再次去感受长征那段历史。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本着简洁、美观,突出重难点的原则,我作了如下的板书设计:第14课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历程: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乌江——强渡湘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3、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的意义

5.长征精神

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内容,明确课标要求,大胆探索,灵活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历史,那么我们一定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聆听,欢迎指正!

小学五年级语文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 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小学教学设计网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观赏,升华感情。 五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稿范文《七律长征》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稿范文《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 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 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 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 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说课稿+教案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八十多年,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学习这首诗,能让学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因为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看过的国庆阅兵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顺势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长征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细读课文,了解诗意。 让学生朗读全诗,想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想一想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们五年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单元第一课《七律〃长征》。我们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山花》,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为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群众在一起。 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让学生去体会有一定的难度。 本组课文是这册书最后一组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注重对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对于《长征》一课的理解不盲目追求深透,而把重点确立在“读懂后有所感悟”。 因此,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七律 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七律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在本单元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情分析 五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自学生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查阅资料,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学习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教学目标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新课标”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二、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了解,本课设计分五个环节: 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 【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读准字音,读熟诗句,然后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学习生字“崖”时,我通过课件出示“字源解说”(厓,篆文(厂,石崖)(圭,高耸的岩壁),造字本义:耸立岩壁之上的悬崖。当“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山”另造“崖”代替,强调“崖”的山体特征。),使学生对崖字的字形和字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我再出示“涯”,让学生组词,体会两个字形字义的不同。最后,我指导学生写“崖”字,在教会学生使用首尾定位法掌握结构同时,渗透写字如同做人,一定要认认真真,正正当当的思想教育。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后,我再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理解词语,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17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 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 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说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2.搜集材料和展讲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三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谈谈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 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下面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熏陶导入,交流资料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学生对课文的感受。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前郭县穆家中学王亚飞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课程标准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能自然地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它再现,更不可能去进行直接观察,因此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针对上述学生情况,根据大纲的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知识与能力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学习用绘画、绘图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熟悉搜寻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 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学习编写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说课稿

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情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标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军长征线路图 二、说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总体上分五个环节: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 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 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情激动地写 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课标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 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 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 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军长征线路图 二、说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 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 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 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

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 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总体上分五个环节: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通过铺垫历史 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 【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 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 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 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 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 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进一步在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 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 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 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 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 体交流。

七律·长征说课稿

11、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

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利用远教光盘中的“配乐朗读”教学片段来范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远教模块二中的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三、说学法 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 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 自信。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吗?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学生谈感受。 3.过渡语: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三维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

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上面说道,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它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说课稿【新版】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

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情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标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军长征线路图 二、说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 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3.老师补充资料。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七言律诗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两句按常规要对仗。 2.师范读课文,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 律(lǜ)磅礴(pánɡbó) 崖(yá) 岷(mí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人和中学熊姗 教材分析 现代的初中生是缺乏磨难的一代,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畏难的情绪.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红军长征》这一课主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史实,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难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而能正确面对自己当前的困难。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目标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描述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长征精神,学习中国红军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将长征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导入法 2、探究式教学法 3、品味法、互评法 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这两个方法为主,同时多法并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等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读图法: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出重要地点,了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