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⒉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⒊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了”,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

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⒊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七、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八、课外拓展

形象

名句

作者

情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

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曹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分类课件

诗歌鉴赏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常常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但只要用心体验,亲人或友人一个随意的动作,一丝默默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问话,就会令我们感动不已,这,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感悟民情;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感悟亲情;在一枝一叶中应用表达亲情;在一枝一叶中探究语言的朴素魅力。可以说是我命题的主旨。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次作文命题, 一是源于郑板桥的画诗,即在几竿清竹的画上,题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勾画的是环境,作者在衙斋躺卧,听到室外风吹竹动,发出萧萧之声。“疑是民间疾苦声”,萧萧竹声无异于老百姓发出的艰难度日的哀叹和呼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是个基层的小官员,也要惦记老百姓!竹子的一枝一叶在风雨中飘摇,老百姓的一点一滴要记挂在官吏心中! 这句诗思想之精华是个听字:由听竹而至于听民间疾苦之声,以见主人对人民的关切之深。 二是感于《项脊轩志》。这是粤人版必修教材第二册中的基本阅读课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这篇感人的叙事散文,它有着深厚的意蕴、真切的感情和纯熟的技巧。通过语言品位,蕴含在细节描写中的至爱亲情。 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亲情,高低的标志是是否亲切感人。在“豪华落尽”中“见真淳”。 有值得品味的细节描写,表达了至爱亲情。 如;走进家门的第一声呼唤, 母亲早起为我们做饭的身影, 返校时塞满书包的饼干;

咏物诗—孟宪红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 (一)意象及情感 一、概念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独有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02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二、意象阐释 1、所咏对象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既然万物都可以寄托作者的情感,那么在赏析这些诗歌的时候,结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或结合意象分析的方法都能达到目的。这就带领大家走进赏析咏物诗的大门吧! 2、常咏之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人所咏之物极多,但为表明心志或情操喜恶等,所咏之物也有一些集中的现象。下面就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常咏之物吧! ①咏柳:春秋宴游最常见的就是杨柳,春柳鲜嫩,秋柳老气,文人们常抓住不同的季节的柳树特点来表情达意。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②咏花: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凝聚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操,所以各种各样的花也是古人常咏之物。 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作者借早梅一支先开,幽香素艳的特点希望自己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科举中独占鳌头。 ③咏蝉:蝉在南方夏季是常见之物,在阳光下高声鸣唱的时间很短,到秋天的时候就是生命的尽头,又因其餐风饮露的特点常常受到文人们的青睐。历来咏蝉诗很多,蝉似乎成了隐者高士的象征,被赋予了许多美好品质。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作者借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表达出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的志向。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蝉来写自己的清高自傲和清贫自守,这首《蝉》正是诗人处境与心境的真实写照。蝉用它悲凄的啼叫提醒着诗人自己现实的处境——家壁四野,清贫如水。这就像极了蝉的一生。 咏物诗所咏之物范围极广,像: 【唐】李贺《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八年级作文:一景一物总关情1000字

八年级作文:一景一物总关情1000字 八年级作文:一景一物总关情1000字 燕早已回来,在自己筑的暖巢里好生安顿着。南国的春来得早,去得也早。前几日,刚看到柳条上冒出新芽,如今却是柳絮纷飞。柳絮似雪一般,给这暮春平添了一份凄凉。 溪边的柳树是在很久之前栽下的,如今在水滨生长的正是茂盛。那时风还带着些凉意,柳条却早已抽青,动了筋骨,冒出不少嫩绿的新芽,远远看去,就像毕加索笔下的一抹新绿。柳条飞扬,调皮地去挑逗湖面,点出圈圈笑靥,染了不少绿意。 现如今,时间把我们带到了暮春——也还是热闹。江南这个水乡正如李煜所吟的一般:“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实在忙杀看花人,大家看得兴致高,情侣小踏步上前拍张照;小女孩被大人抱起抓柳絮,咯咯地笑了;年轻人穿着运动服面无表情地匆匆跑过。柳絮把这小城包裹着,一尘不染。它要飞哪儿呢?没人知道,只看见它愈来愈远,然后消失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 我静静地在河边走着,前面就是码头——今天,要送走一个挚友。算是两小无猜吧!在我们那个小镇里,我们俩算是最调皮的了——总爱去敲别人家的窗户。“咚咚”——敲完了,蹲下,就静静地瞅着那大人不解的眼神,小手捂着嘴巴偷偷地笑,看着对方的小眼睛——我想那时,黑色的瞳孔里也只剩下得意了吧! 然后渐渐长大,玩得“高级”一点了,我俩一起去学自行车了。他比我聪明,学得比我快。我一脚一脚使劲地蹬啊蹬,他在一旁捧着肚子笑我像只鸭子,我一生气把他撞进隔壁奶奶家的一小块鸡窝里去了。后来,两个人还是以捶捶胸口为

和解的标志,勾着肩出门玩去了。 可是现在,河边的柳树已过了多久呢?他已换上了立体成熟的脸,有着沉着冷静的气质,是个少年了。柳条一直舞着它轻盈的身姿,一直延续着它的生命‘而有些人,不是自然中生命的轮回,终究要离开,然后连杳无音讯的担心的感觉也渐渐消失,只留下哪天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地方。 我停下脚步,在那株无人关注的柳树上,轻轻地折下了一小段柳,安放在口袋里。我摸了摸那细得让人心疼的枝干,在心里殷切地希望:愿你常青。 我早到了,便有幸地观看了一场这世上的人情世故—— 那个应该是一个大学生,他的行李箱上特意挂上了一顶黑色的帽子。他的手被父母牵着,脸上笑盈盈的,高兴地接受了这世上最温暖的唠叨。估计是要到国外留学了。那有个青年,他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脚步轻快,走时总带起一阵风。估计是要去哪儿旅游了。 暮春啊,怎么人人都仿佛感觉不到你的来临?让我独自一人在这柳絮里站着,感着那个歌词里“只是哪怕周围再多人感觉还是一个人”的境界。 我回过神,儿时的淘气鬼一改以前的痞子气息,换了一身西装。我摸索出口袋里的柳,插在他胸前的西装口袋里。他也没管这是有多么的不配,开玩笑地对我说:“这太丑了啦!”然后和以前一样捶捶我的胸口。我也笑着对他说:“怕你以后 忘了这里和这里的人。”听完,他就给了我一个熊抱:“不会的,我还想跟你去敲别人家的窗,去骑自行车,我会写信的。”我点点头,却不敢用力,怕眼眶撑不住泪滴,湿了他的西装。我问他:“还记得那首诗吗?《暮春送别》”他说他记得:“韩琮的,‘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春走了,他也要去国外读书了,他会遇见新的人,而以后我们只有远远相隔。

2019年全国高考卷三满分作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子,愤笔,回廊中。 斯人,独立,寒窗前。 面对埋首读书的学生,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寥寥数字,背后是老师多少热切的期盼与离别的不舍? 看着这句朴素的文字,我突然红了眼眶。我想象着,当高考结束时,走出考场时的情形。满街脚步突然静了,漫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仲夏的夕阳落在我的肩上,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一切终归平淡。只是,将与恩师分离,将与母校告别,当下心中轰然一恸,若有所失。 我明白,老师的心中也一定是矛盾的。“你们看看书”,盼的是我们鹰击长空,“我再看看你们”,怕的是我们一去不回。 是的,我们毕业了,带着老师无限的深情。谁还记得那一个个挑灯的月夜,谁还记得那一张张乏味的试卷?离别的钟声已然敲响,高中的巨轮将至终点,而那一个个坚守岗位的恩师,正像是一个个摆渡人,渡人渡己,教人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 岁月迁,华章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此去一别,无问西东。 古语云,天地国师亲。念师恩,唯有以一颗赤诚之心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方可为报。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争当一个有情怀的人,胸怀天下,我们要找到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与国共振,这样才是对恩师最好的报答。 诚然,我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代,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契机,伫立在新的历史坐标。40年惊涛骇浪,70年风雨兼程,中国的蓝图是伟大的,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的确,在过去,我们已然取得可喜的成就,创造了無数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然而,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国际风云依旧变幻无穷,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那句“中国人民到了最困难的时刻”永不过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再回首,那是恩师企盼的目光。 一枝一叶总关情,此情不关风与月。这份情,是淳淳的师生情,是铮铮的家国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筑强国之华梦,报拳拳之师恩。 此去一别,山高路远,但问你我,无问西东。 点评 1.标题形象,揭示寓意。引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这里可以是师生,亦可是师生之间的细节故事等,“总关情”:把漫画的各元素之间的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会抒情教学设计

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会抒情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这节写作课的设计初衷源于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 学习。本单元多抒情类文章,抒情方式多样,情感真挚,教 会学生学会用抒情的方法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基于以上对本单元的理解,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结合平时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初中生往往觉得写作缺乏素材,本课要通过品味名篇来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会学生感受生活经历中所蕴 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体验美好事物、美好情 感,为写作打开思路。 第二,针对初中阶段叙事类文章较多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适当地点染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 者,争取通过三年的写作实践最终在中考作文中胜出。 第三,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辞藻 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所以倡 导语言平淡一点,情感自然一点,同样也能创造出真境界, 传达真感情,这也能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爱上写 作。 第四,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生活中、身边的“凡人小事”往往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人们抛诸

脑后,人们根本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初中生也是如此。所 以倡导他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叙好事抒好情,用这种方式来提 醒学生们学会品味生活中的美,不乏独到的匠心。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 的问题,要么存在抒发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 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创意说明】 这是一节写作课,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感悟、品 味,并且在交流中萌发口头作文意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让他们想说,敢说,会说,能说,以致最终达到诉诸笔端、 我手写我口的教学目标。在感悟品味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功能,并利用优秀学生习作来打开学生思维,打 消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会 留心观察生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并能通过具体的方法恰 到好处地表达情感,用抒情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教学目标】 1 、结合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 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分类(廖)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 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 仅《全唐诗》 已存 6021 首,初唐 504 首,盛唐 746 首,中唐 1455 首, 晚唐 3556 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 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二、初步感知: 2000 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 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 碎骨而此志不渝 的斗争精神。 5 、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 、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 “读清 ”全诗 2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 “形似 ”。 [曲尽其 妙 ] 求其 “神似 ”不[滞于物 ] 象征、拟人、对比。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 ——诗歌阅读教学浅论 [内容提要]诗歌教学在积累的基础上注重欣赏。而欣赏以情感为纲,从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炼字,体会诗歌的炼意。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载体,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同时利用诗歌知识促进阅读,尝试写作提升阅读能力。[关键词] 诗歌教学鉴赏根据诗歌特点识记相关知识尝试粗浅创作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诗歌教学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而欣赏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所以,初中三年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诗歌阅读教学。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诗歌特点导读诗 在最初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了解诗歌的特点,并根据诗歌特点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总体上说,诗歌主要是为了表情达意,无论是具体词句还是各种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更好的抒情而存在。真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所以,阅读诗歌要围绕诗人思想感情这个纲。具体而言诗歌主要有哪些特点呢?又如何根据诗歌特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诗言志 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叙事诗,一般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如白居易《观刈麦》和杜甫的《石壕吏》;哲理诗,一般前两句或叙事或描写,后两句阐述一个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赵翼的《论诗》;抒情诗,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词以抒情诗居多,正如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诗的本质特征是“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抒情诗的语言和各种表现手法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所以读诗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读“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会白居易对“湖东”的“最爱”;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共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受王勃的积极向上乐观豪迈。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到文天祥的一颗赤子之心。还有李白的矛盾与希望,李煜深沉的亡国之痛,陶渊明归隐的淡泊之心…… 总之,读诗就是读人;读诗就是透过那些古旧的文字,去感应文字背后依旧鲜活的心跳与脉搏,去触摸诗人温热的情感之河;读诗就是为了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去领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受种种美好的情怀。 (二)诗歌语言凝练、含蓄。 诗歌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凝练、含蓄。诗人总是很讲究炼字,例如贾岛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大部分的诗歌都追求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炼字”事例。例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燃”字用得极妙,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还有“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到“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同时诗歌中“用典”修辞的运用比较普遍,它进一步促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无论是“炼字”还是“用典”或者用其它修辞手法,诗人都是为了达到表达情感的目地,所以,读诗重在推敲欣赏语言。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领会诗歌情感。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2、尝试咏物诗歌的仿写训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花鸟虫鱼,都会成为诗人笔下描绘的对象。诗人在描绘事物的时候,要求做到: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既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又要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妙的是全诗不点破所咏之物,却可以曲尽其妙。 1、赏诗猜谜。 2、小结咏物诗特点: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不滞于物]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初步感知。 1、例题讲解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托物言志,环境烘托。 2、小结。 咏物诗的特点: (1)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其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常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4)从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一物一世界,一景一段情

肥东锦弘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组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物一世界,一景一段情 ——浅谈诗歌中景物的作用 授课教师:陶苑苑时间:2015年11月10日下午第四节地点:高三(9)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景描写作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安排】导学案、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高考前为什么要下雨? 二、诗歌中景物的作用概述 景于事景于境景于情 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景于事 (1)交待时间、季节、天气、地点等 送人到松江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先言他物,引起下文(起兴) 诗经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写桑树这一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3)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吴松道中二首晁补之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试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景于境 (1)渲染气氛,突出主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对表达感情有何作用? (2)烘托心境,奠定感情基调 闻邻船吹笛杨基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出自清朝诗人郑板桥的古诗作品《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 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 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衙斋:官衙中的书斋 些小: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关心 【翻译】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鉴赏】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ORg 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021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1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篇一)2021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子,愤笔,回廊中。 斯人,独立,寒窗前。 面对埋首读书的学生,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寥寥数字,背后是老师多少热切的期盼与离别的不舍? 看着这句朴素的文字,我突然红了眼眶。我想象着,当高考结束时,走出考场时的情形。满街脚步突然静了,漫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仲夏的夕阳落在我的肩上,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一切终归平淡。只是,将与恩师分离,将与母校告别,当下心中轰然一恸,若有所失。 我明白,老师的心中也一定是矛盾的。“你们看看书”,盼的是我们鹰击长空,“我再看看你们”,怕的是我们一去不回。 是的,我们毕业了,带着老师无限的深情。谁还记得那一个个挑灯的月夜,谁还记得那一张张乏味的试卷?离别的钟声已然敲响,高中的巨轮将至终点,而那一个个坚守岗位的恩师,正像是一个个摆渡人,渡人渡己,教人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 岁月迁,华章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此去一别,无问西东。 古语云,天地国师亲。念师恩,唯有以一颗赤诚之心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方可为报。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争当一个有情怀的人,胸怀天下,我们要找到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与国共振,这样才是对恩师的报答。 诚然,我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代,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契机,伫立在新的历史坐标。40年惊涛骇浪,70年风雨兼程,中国的蓝图是伟大的,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的确,在过去,我们已然取得可喜的成就,创造了無数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然而,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国际风云依旧变幻无穷,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那句“中国人民到了最困难的时刻”永不过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再回首,那是恩师企盼的目光。

2020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新)

【篇一】2020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子,愤笔,回廊中。 斯人,独立,寒窗前。 面对埋首读书的学生,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寥寥数字,背后是老师多少热切的期盼与离别的不舍? 看着这句朴素的文字,我突然红了眼眶。我想象着,当高考结束时,走出考场时的情形。满街脚步突然静了,漫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仲夏的夕阳落在我的肩上,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一切终归平淡。只是,将与恩师分离,将与母校告别,当下心中轰然一恸,若有所失。 我明白,老师的心中也一定是矛盾的。“你们看看书”,盼的是我们鹰击长空,“我再看看你们”,怕的是我们一去不回。 是的,我们毕业了,带着老师无限的深情。谁还记得那一个个挑灯的月夜,谁还记得那一张张乏味的试卷?离别的钟声已然敲响,高中的巨轮将至终点,而那一个个坚守岗位的恩师,正像是一个个摆渡人,渡人渡己,教人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 岁月迁,华章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此去一别,无问西东。 古语云,天地国师亲。念师恩,唯有以一颗赤诚之心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方可为报。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争当一个有情怀的人,胸怀天下,我们要找到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与国共振,这样才是对恩师的报答。 诚然,我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代,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契机,伫立在新的历史坐标。40年惊涛骇浪,70年风雨兼程,中国的蓝图是伟大的,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的确,在过去,我们已然取得可喜的成就,创造了無数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然而,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国际风云依旧变幻无穷,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那句“中国人民到了最困难的时刻”永不过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再回首,那是恩师企盼的目光。 一枝一叶总关情,此情不关风与月。这份情,是淳淳的师生情,是铮铮的家国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筑强国之华梦,报拳拳之师恩。

一枝一叶总是情作文600字

一枝一叶总是情作文600字 第一篇:《立意3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联系生活。》 再如:漆黑的雨夜,我们好多小孩,都在默默的赶往天堂的路上,谁也没有说话,老师在前面带着,匆匆的走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带我们去天堂,都说天堂好美,可路却这么黑! 老师,我不想去天堂,我要回家,爸爸和妈妈都还在等我呢?明天就是我的生日,爸爸给我买的生日礼物,说好我今天放学回家后就打开给我看,妈妈说一定会给我一个惊喜的…… 还有我挂在我小衣柜里漂亮的新衣服,妈妈让我穿,我说要在“六一儿童节”再穿,爸爸说还要到动物园,和海洋世界去呢?都有好多动物和海洋生物我都没有见过呢?只是在书上和电视上见过,我这次一定得去摸摸它们…… 妈妈,是你要让我去天堂吗?天堂的路好黑,我不想去……一枝一叶总是情作文600字 妈妈,你让我回家好吗?我再不淘气了,我听你的话,我明年还要送你礼物呢,母亲节那天,我给你买的一支冰糕,你好高兴啊,你还夸

我乖,说我懂事了……一枝一叶总是情作文600字 我长大了还要给你买好多好多的礼物…… 爸爸,是你要让我去天堂的吗?天堂的路好远,我不想去,你说你永远爱我,我永远是你的宝贝,你为什么舍得我离开你呢?我不相信是我爸爸的决定是叔叔和阿姨们吗?天堂的路好阴森,我不想去。。。你们都常说,我最讨人喜欢,是祖国的未来,即使我不认识你们,但我也会礼貌的叫:叔叔!阿姨! 你们也不忍心让我去的是谁非要我们去天堂呢? 我不喜欢天堂,我只留念人间,人间好美好,我要看奥运会我还…… 要看明星、我要做科学家,研究和利用大自然,让它永远不会疯狂如…… 我这么听话,是谁要我们离开妈妈去天堂呢?妈妈会伤心。。。爸爸会流泪的,我也不愿意啊…… 哦,我知道,我是在做梦了,刚才我们还在上课呢,我还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我咬咬我的指头试试。。。啊,一点也不感觉痛,不是梦啊,这不,在我身上还压了好多的水泥石块啊,我的身上有好多的伤。。。

一草一木总关情学案.doc

?草一木恋矣情 ——咏物诗鉴赏(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回顾以某一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二、明确咏物诗的相关概念 1?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事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岀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重点)3?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三、明确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环境特点 外在特征 内在品性 【试一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冋答问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思考: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思考:诗中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答: (%1)联系诗人身世 社会环境 自身经历个人性情 【试一试】 虞世南① 垂綾(rul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虞世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 正直,深得器重。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随丁老师探索“闲人”的心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的清闲,入寺寻友,步于中庭里的悠闲,月光澄碧、竹影斑驳中的安闲,随着丁慎杰老师的娓娓道来的引导和讲解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苏轼这一“闲人”的心迹。 缓入文本。始读文本,930年前的一轮明月照进了苏轼的心境,也照出了学生心里的诸多疑问,丁老师顺势提出:“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谜”,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细寻文中的词句来捕捉关键信息,实现了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情感的目标。丁老师敏锐地抓住“解衣欲睡”一句学生读得很缓慢这一细节,提出:“你为什么读得缓慢,并说说理由”。可学生回答不到位,丁教师适时出示苏轼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朗读,阅读资料,轻松地得出这样一种认识: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以读带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读中达到“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目标。 渐入佳境。再来读文本,此时的语调稍缓,学生开始入境,渐渐读出了别样的味道。在体会苏轼的处境时,学生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重音放在了“欣然”上。学生领悟到是月色入户时的喜悦心情。教师采用动作模仿朗读法,如“头微微摇,眉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通过引导朗读,“清闲”的苏轼跃然心中,更仿佛走到了我们眼前。 在引导学生体会月色之美时,丁教师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来朗读,一生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各抒己见看到了什么?一生描绘:“月色之下,几间茅屋,如碎银一般的院落里,树影斑驳……”教师适时表扬了学生的想象。为进一步品读,教师此时又采用了句式变化的方式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得出原句好的结论。这样学生对“安闲”的体会便水到渠成了。 深入主旨。《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5个字,叙事简洁,但“字唯其少,义唯其多”。丁老师在本文阅读教学中,恰当选用“短文深教”的方法,通过补

高分作文范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情字,系着两个人的心灵,系着几代人的生活,系着世界的灵魂。都说人间有真情,是啊,情就在心中。 情就像一团火,可以融化凝结的心,可以燃烧无限的激情。就像那歌词里说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网络上有一篇报道:农民工老王因突发病而被送入医院,院方在还没有收到手术费的情况下,就为他做了手术,然而老王事后心有感激,回报了那些帮助他的人。这不仅可以体现出这家医院的善心,更可以体现出社会的善心。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社会不缺乏人才和金币,而缺情感的传递。 去年,一个学生坐在路边陪一个乞丐吃饭,这也许是很多人不屑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乞丐无疑是一种贫穷的象征,但是这也可以充分反映出他们人性的冷漠,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悲哀。然而这位学生却没有因此而感到丢脸,这并不是一种做作的表现,而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人物何月,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向爸爸请求将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让别人得到生命并快乐地活下去。这虽是一件小事,但也是对我们的警示,就连一个小女孩也懂得奉献爱心,更何况我们呢? 奉献善心,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我们付诸于行动中,生活中有很多事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一句俗话说:善人有善报,恶人有恶报。所以,如果想要有善报,就应该发善心。生活的意义在于是否对社会有所贡献。电视的广告曾有这样一个镜头,有事业、金钱、善心三个人站在你家门口,你只能选一个进去,有一个人选择了善心,然而这三个人一起进来了。也就是说有了善心,那么事业和金钱也会随之而来的,由此可见善心的重要性。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拥有万贯家私,然而他并没有像部分富商一样留给自己的下一代,而是将钱捐给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无疑是一个善心的壮举。善心不分你我他,不分贫富,不分大小,不分老少,就像刘备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发扬善心不需要回报,哪怕你看见老人跌倒去搀扶一下或者去做义务劳动为孤寡老人打扫屋子,洗洗衣服,也是件值得表扬的事。在现代的社会中,有些人的心早已麻木,他们漫无目的地生存者,他们的心灵是可笑的,悲哀的。为了不使我们的人生褪色乏味,我们就应该让自己的善心飞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情,是一片叶子,它载着善心飞向远方,落在一棵棵凋零的树上。

心得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进村驻户活动心得体会

一枝一叶总关情-----进村驻户活动心得体会 20XX年X月X日至X日,第X期中青班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进村驻户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进村驻户,体察民情,更进一步了解市情,增进与农民朋友之间的感情,锤炼我们的党性。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体验,但感触很深,收获也颇多,可以说是终生受益。 一、情真意切,亲如一家 进入陶老乡南天门村已是傍晚,天上下着滂沱大雨。同学们在村部下车以后,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冒着大雨分五组到五个自然村入住十多户农民家。南天门村的乡亲们很热情,他们像等候亲人一样打着雨伞在家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们把最好的房间腾出来给我们住,卫生打扫得更是比往常干净。由于担心我们因为窗户没有遮挡生活会不方便,他们还把家中平时都不舍得用的被单拿出来做成窗帘,遮挡住窗户。 我此前也在基层工作,X年来几乎每天都和村民打交道,但这次以党校学员的身份下乡感觉有所不同。连续几天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讲是零距离接触,

感觉很不一样。我们和房东陶树峰、华信英像一家人一样一起买菜,做饭,和他们一起散步,拉家常,我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遇到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素不相识的人们见面问声“老乡好”,一句简单的问候无形中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通过几天的朝夕相处,南天门村的群众对我们更加亲切信任,可以讲是无话不谈,他们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房东的儿子陶迎军是一位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孝子。他为不惹身患癌症的父亲生气,年前,按照父亲的意愿和没有一点感情基础的妻子结了婚。因为没有感情基础,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他很苦恼。但又不能在父母面前流露出来,常常独自一个人发呆,食不甘味,甚至整夜听手机上下载的伤感歌曲。女性的敏感让我们觉察到迎军的反常,于是李教育长便在一次晚饭后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李教育长慈母般意味深长的话语打动了他,小伙子含泪向李教育长倾吐了积压在心中的苦恼:在上海打工时他认识了一位上海女孩,家庭不错而且互相爱慕,为不惹较传统的父母生气,他违心地离开了上海女孩,按照父母的意愿和现在的妻子结了婚,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和现在的妻子进行沟通。李教育长在知道他的烦恼后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和他交换了自

一叶一景总关情——童诗读写课《秋天的树叶》课堂实录

一叶一景总关情——童诗读写课《秋天的树叶》课堂实录 执教: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庄苏波 一激情引入,打开诗绪 师: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秋天的树叶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出示秋叶图片)这红红的枫叶像—— 生:像一团燃烧的小火苗。 生:还像手掌。 师:一双红红的手掌。再看,这是飘飞的落叶,这是层层叠叠的黄叶,这是满地的落叶。看这漂在水面上的叶子,你觉得像什么? 生:像一条在水面上游动的小鱼。 生:还像一只只小船。 师:像一叶小舟。今天这节课,就让这秋天的落叶飘进我们的课堂(师撒一把落叶),打开我们的诗绪。让我们一起走近——《秋天的树叶》。(板书课题) 二交互对话,启发诗思 (播放落叶视频) 师:在瑟瑟秋风中,一枚枚落叶从相伴了一个春夏的树上悄悄飘落下来。在诗人林武宪的眼中,那一枚枚飘飞的落叶是什么呢? (出示小诗) 秋天的信 林武宪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当信纸 让风当邮差 偷懒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树头顶上 有的信,掉在青蛙身边 赶路的雁,也衔了一页回家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有秋天的信 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指正错误。再指一生读。) 师:从这封“秋天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其实“秋天的信”就是落叶。 生:我感觉到冬天快要来了,因为树叶都掉落下来。小动物们收到了信,就准备过冬了。 出示句式: 一枚枚落叶飘下来 是秋天写给大家的信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你觉得一枚枚落叶为什么飘下来,它要去干什么? (出示句式填空) 一枚枚落叶飘下来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它要去找新的家。 师:它的家在—— 生:大地妈妈的怀抱里。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它们要去旅游呢。 师:好奇妙的想象呀。你觉得它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 生:它们的交通工具是秋风。 师:秋风是—— 生:飞机。 师:一枚枚落叶飘下来,乘着飞机去——旅行,多美妙呀。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舞蹈。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它要去滋养树根。 师:小朋友们,赶紧取出你手中这片枫叶,把你的想象写下来吧。 (学生自由想象,写话。) 师:写好的小朋友可以先自己轻轻地读一读。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想到河里和鱼儿嬉戏。 牛:一枚枚落叶飘下来,给正要去河对岸旅游的蚂蚁送船。 师: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给他掌声。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它们要去地上活动筋骨呢! 师:去地上活动活动筋骨,还可能为大地妈妈—— 生:为大地妈妈盖上一层被子。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飘到大树妈妈的脚下,为大树妈妈的脚保暖。 师:真懂事的落叶呀!为大树妈妈焐焐脚。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跟小草聊聊天。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为小草别一个发夹。 生:一枚枚落叶飘下来,是大树妈妈扔出的一枚枚飞镖。 师:你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想象。我们就是要想别人想不到的。同样的落叶,在不同人的眼里,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板书:不同的想象。) 师:这些树叶,它们还有好多小伙伴呢。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这首小诗吧。 (出示小诗) 淘气的秋风 秋风一直挠 树叶儿痒痒 叶娃娃儿 扭来扭去 脸色都变了 有的涨红了 有的气黄了 好多都瘁得 站也站不稳 跌落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